为什么要神化诸葛亮,诸葛亮为什么受人敬仰
为什么诸葛亮会被神化?"躬耕南阳"到底在哪里?
长久以来,诸葛亮在我们的心中,一直都是一个神一般的存在,一柄羽毛扇,好像一挥动,就可以退敌万千。这样的形象,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罗贯中《三国演义》对于诸葛亮的神化作用。的确,《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确实让人难以忘怀,总是一种运筹帷幄的样子。但是看史书,似乎他并没有小说里这样的出神入化,那么,为什么诸葛亮会被如此神化呢?他躬耕之地到底是南阳还是襄阳呢? 古隆中,又名诸葛庙,位于襄阳以西13公里的西山环拱之中。这里山峦叠翠,松竹繁茂,清静幽雅,钟灵敏秀,大有“路回山隐隐,树锁昼荫荫”的感觉。“勒马回望隆中景物,果然山不高而雅秀,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交翠。”罗贯中就是这样用生花妙笔在《三国演义》中描述隆中景致的。如今,罗贯中所述景致仍依稀可见,只是“猿鹤相亲”早己了无踪影了。 隆中之所以闻名天下,原因有三:一是诸葛亮“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躬耕陇亩之地方;二是刘玄德“求贤如渴,礼贤下士”,三顾茅庐之所在;三是诸葛亮提出《隆中对策》,促成三分天下格局之策源地。这正是“孔明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东汉琅琊郡阳都人(今山东沂南县)。父母早亡,十四岁时随叔父诸葛玄投靠荆州刺史刘表,十七岁时到隆中,结庐而居。东汉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豫州牧刘备在徐庶和司马徽的推荐下,来隆中寻访有“卧龙”之称的诸葛亮,凡三顾而乃见。孔明为玄德分析了天下大势,提出了三分天下的战略决策,即《隆中对策》。从此,二十八岁的诸葛亮随刘备出山,开始了他的生涯,最终成为三国时期最杰出的家、军事家和思想家。他的智慧故事,千百年来被世人传诵;他的人格品质,千百年来为世人景仰。隆中也因他而闻名于世。 今日之隆中,除了《三顾堂》、《武侯祠》还算是明末清初的建筑外,其它绝大多数景致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陆续建成的。游览于其中,只能穿越时空隧道,籍着对吴贯中所描述景致的想像,来凭吊诸葛武侯了。 古隆中的标志是建于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的《古隆中》石牌坊。牌坊正面两边石柱上镌刻着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既赞扬了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又褒奖了诸葛亮业济两朝的忠心。两边小门上雕刻着诸葛亮的名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牌坊的背面镌刻着古人(忘了姓名)的一幅对联,上联:伯仲之间见伊吕,下联:指挥若定失萧曹;横批:三代下一人。说的是,诸葛亮的才能与商朝的开国贤相伊尹、周朝的开国贤相吕尚(姜子牙)相比,也难分伯仲;指挥若定的本领不输于汉初的贤相萧何与曹参。诸葛亮是夏商周三代以后出现的唯一一人。可见古人对诸葛亮的评价与敬仰比今人高多了。 诸葛亮之所以千百年来为世人所景仰,决非如时下有人说是由一部《三国演义》鼓吹出来的。在当年曹操占“天时”(挟天子以令诸侯),孙权占“地利”(拥有江东根据地)的条件下,诸葛亮辅佐一无所有,只占“人和”的刘备(所谓“人和”是指民心所向),并最终使孱弱的刘备能与曹、孙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实非凡人所能为也。 特别是诸葛亮治理蜀汉时,能“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吏不容奸,人怀自励;道不拾遗,强不侵弱”;务农殖产,开发水利。使百姓安堵,人人悦服。他去世后,“百姓巷祭,戎夷野祀”,梁益人民,追思不已。所有这些,都说明了诸葛亮在治理蜀汉时,赢得了民心,尽管诸葛亮最终没能实现复兴大汉的愿望。然而,“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可见,民心是何等的重要啊!虽然“民心”有时无法抗衡强权,可最终却会战胜强权。这就是千百年来诸葛亮被传颂,被景仰,被神话的道理。 诸葛亮逝世后,百姓十分怀念他,凡他到过的地方,纷纷为他立庙建祠,各地的武侯祠多不胜数,不少地方为谁更正宗争论不休。其中,尤以湖北襄阳古隆中与河南南阳卧龙岗最甚。“隆中派”以《隆中对》之“隆中”为证,而“南阳派”以《出师表》中“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为证。 至清咸丰年间,襄阳人顾嘉衡出任南阳知府,两地又把“正宗”官司打到知府衙门。一边要知府为家乡伸张正义,一边要知府秉公办案,不能偏袒乡里。顾嘉衡认真听取双方陈述,没有立即表态。第二天,双方又来到府衙,等候知府判案。只见顾知府取出文房四宝,提笔写了一幅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辩襄阳南阳”。此联一出,双方口服心服,都十分叹服顾知府的才智,从此,这场争论告一段落。 可谁知近些年争论又起。不过,此时非彼时,此时的争论已不是出于景仰,而是为了争夺旅游资源。这与诸葛先生“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胸怀简直判若云泥。其实。只要认真读一读历史,孔明躬耕之处并不难辩别。隆中汉时属南阳郡管辖,所以孔明先生便自称“躬耕于南阳”;明代以后,隆中划归襄阳,而襄阳又属湖北,南阳则属河南,因而才有了以上争论。只不过,不同的时代,争论的目的不尽相同罢了。
并不是第一谋士的诸葛亮,因何会被后人的追捧和敬仰?
由于小说《三国演义》的风靡,使得国人对汉末三国时期的历史了解远超其他时期。说起三国时期的名人,不说数不胜数,那也是随口就能说出几个,但是要说谁是三国时期的第一名人,估计很多人都觉得是关羽,毕竟关羽是被尊为“武圣”的男人。
但其实对关羽的崇拜,是从宋徽宗时期才开始的,可能宋徽宗觉得关羽是历史上少有的“忠义”两全的名将吧,故而追封关羽为“忠惠公”;此后历朝历代都对关羽有所追封,比如在明朝时,明神宗朱翊钧追封关羽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在清朝时期,更是被追封为“大帝”,而且名头越来越长……
但是关羽比起三国时期的另外一人来,还是有不小的差距,这人就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了。诸葛亮的成名要比关羽早太多了,虽然关羽被神化了,但在正统祭祀中,诸葛亮比起关羽来,只高不低。因为诸葛亮是历史上极少数能同时入文庙和武庙的存在,在文庙中,诸葛亮位列西庑74先儒之一;在武庙中,诸葛亮更是位列武庙十哲前三。
那诸葛亮究竟何德何能与孙武、张良、管仲、乐毅等人齐名呢?就在三国时期而言,诸葛亮虽然用兵极为了得,但也不是排第一的存在,至少当时的周瑜要比诸葛亮略强;而论计谋,在诸葛亮之上的还有法正、郭嘉等人;论治国理政,在曹魏还有荀彧,在东吴也有张昭。
但结果最出名的却只有诸葛亮,这是为何呢?这就要看看古人对诸葛亮的评价了,现在节选一部分来看看:
戴少望:有仁人君子之心者,未必有英雄豪杰之才;有英雄豪杰之才者,未必有忠臣义士之节;三者,世人之所难全也。全之者,其惟诸葛亮乎!
洪迈:诸葛孔明千载人,其用兵行师,皆本于仁义节制,自三代以降,未之有也。
康熙帝:诸葛亮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
乾隆帝:诸葛孔明为三代以下第一流人物,约其生平,亦曰公忠二字而已。公故无我,忠故无私,无我无私,然后志气清明而经纶中理。
说到底,为何诸葛亮能成为三国第一名人呢,这和他辅佐刘备崛起有莫大的关系。要知道以诸葛亮的才能,完全有太多的好去处,无论是曹操还是孙权,或者是刘表等人,都是求贤若渴的;但诸葛亮偏偏选择了刘备,为何呢?因为刘备是汉室宗亲,虽然暂时落魄,但刘备却有一颗雄心,有一颗坚韧不拔的决心,这才是诸葛亮真正在意的。
诸葛亮自幼饱读圣贤书,不愿去辅佐一个反贼;但此时的刘备实力实在是太过于弱小了,相对于各大割据而言,不亚于没有,因为刘备连一块真正属于自己的地盘都没有,兵不过数千,将不到十员,仅此而已。而诸葛亮要做的是辅佐刘备去打江山,先后消灭刘表、刘璋、曹操、孙权以及西北军阀,这难度可想而知有多高,说是逆天行事也毫不为过。
但诸葛亮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是大勇;后来诸葛亮还真的借势助刘备以迅雷之势迅速夺取了大半个荆州,接着又夺取了西川和汉中,形成天下三分之势;如果不是后来关羽贸然发动襄樊之战,导致丢了荆州的话,诸葛亮还能继续辅佐刘备北上,夺取雍凉,就真的成了当初汉高祖刘邦夺天下的形式了,这是大智。
作为一个敢与天争,而且还差点争赢了的存在,当然值得钦佩;加上诸葛亮大智大勇大忠,这样的忠臣能臣,如果后世帝王们还不赶紧把他供出来,列为臣子的表率,就太过不去了。奈何,人力有时穷,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刘备留下的底子实在太薄了,诸葛亮有心在有生之年匡扶汉室,奈何实力实在不允许。
三国演义罗贯中为什么要神化诸葛亮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并不完全是真实人物,而是正史经过加工后的人物,这其中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丑化的人物。 被神化的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诸葛亮和关羽了。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关羽被神化的地方则是“忠”“义”。下面,我想简单比较一下作者为什么着重的神化这两个人。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认为三国之中蜀汉是正统。而朱熹以前的观点,从陈寿开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为正统。自朱熹之后,君王、大臣、百姓也开始接受朱熹的观点,原因就是这种观点是符合儒家思想,并能被统治阶级所接受的。罗贯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观点的。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于“汉室”的。这其中,作者又把诸葛亮写成了“智”的化身,把关羽写成了“忠”“义”的化身。这也就是为什么受《三国演义》的影响,道光年间的统治者曾给关羽长达三十余字的谥号了。 至于丑化,基本是对神化而言的。比如周瑜,历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国演义》却把他描述成了一个忌贤妒能的人。丑化大部分都是为神化作映衬的。请采纳答案,支持我一下。诸葛亮为何受世人推崇?
不管在历史还是小说中,诸葛亮这一人物都是成功的;作为蜀汉第一智囊,他帮助刘备打下大片江山,没有他刘备永远不可能翻身做主人;而他死后更是十分受后人敬仰,可以说是贤才的象征。可是诸葛亮最后没能完成先帝遗德,在三国争霸中失败 了,可他为什么是三国中最受推崇的人呢?先看诸葛亮在他的千古名篇《出师表》中说了什么?诸葛亮说,自己本来在南阳耕田种地,在乱世中之求保全性命,而不想名闻天下,后来,先帝不以臣卑微浅陋的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臣的草庐中,向臣询问天下大事,臣受到感动和奋发,而同意为先帝奔走效力。后来遭遇失败,我在败军之际接受任命,在形势危急的时候奉命出使,到现在有二十一年了。其实,诸葛亮说他在乱世中,只求保全性命,这是比较谦虚的说法,不然,他就不会自比管仲和乐毅了。诸葛亮最令人景仰的地方是什么呢?是诸葛亮自始至终,都没有忘记他的职责和理想。先看诸葛亮的职责是什么?诸葛亮说,先帝知道我谨慎,所以,临终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我接受遗命之后,日夜忧虑,就害怕不能完成先帝托付给我的事,有损先帝的英明和重托。所以,我五月南征,深入不毛之地。诸葛亮为此,五次北伐,积劳成疾,累死在北伐前线,他忠于自己的国家,忠于皇帝,忠于自己的理想,并为此努力奋斗,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诸葛亮掌握了蜀汉大权之后,依然忠心耿耿,没有篡位,这是最令人尊敬的地方,而且,刘备也明确说了,我的儿子如果不成器,你可以自己决定,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诸葛亮有了刘备这个遗命,如果说废掉刘禅,取而代之,也可以算是“名正言顺”了,但是,诸葛亮并没有这么做,一直尽职尽责,忠心不二,这是难能可贵的,比起曹操、曹丕和司马懿、司马昭之流,诸葛亮简直是圣人!这样的一个人,即使他在最后的斗争中失败了,他的理想他的忠心他的所作所为也毫无疑问是三国中最正面的,后人对他的敬仰也是完全合乎情理的~诸葛亮为什么被神化了?
首先说一下诸葛亮,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基本就等同于神,基本什么都知道,但是历史上他还说有缺点的,三国演义中很多他做过的事情都是没有发生的,比如草船借箭就不是他的杰作。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一个能臣,主要的才能还是在发展内政方面,刘备刚刚进入西川的时候,那个时候的军师是法正,而不是诸葛亮,当时出征的时候都是法正随着刘备出征,只是在刘备死后,诸葛亮总揽了权利,才开始带领军队出征,而且他并没有做出太多的成绩,一直被司马懿压制,并没有突破防线,在用兵上面太过求稳,凡是要做到万无一失,没有冒险精神。所以说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被妖孽化了。 再一个就是周瑜,三国演义把他描写成了一个心胸狭隘的人,但是历史上他并不是这种人,反而他的心胸很开阔,喜欢音律,并且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一个心胸狭隘的人基本不会在这一方面取得这么高的成绩的,三国演义对于周瑜的描述主要是突出诸葛亮的,历史上的周瑜并不是这个样的一个人。 下面说一下曹操,三国演义主要写的是曹操奸雄的一面,但是历史上的他并不是这个样子,开始的时候他还是心向大汉的,想着拯救大汉王朝,但是之后越来越失望才走到了对立面,从治世之能臣变成了一个彻底的争霸的枭雄,历史上所有参与争霸的领导可以说都是枭雄,没有这种心态是很难成功的,三国演义上面对曹操偏见太大。 说了曹操之后再说一下刘备,刘备在三国演义上面就是主角,大家对他的印象就是仁德,但是历史上面并不是这个样,他的前期基本就是逃跑为主,丢弃妻子的事情都发生过,这要是在现在是很难被接受的,但是却被他说的义正言辞,和我们了解的刘备差距很大。而且他的口号一直是匡扶汉室,但是最后自己却做了皇帝,这对于汉室来说也是一个悲哀。 再说一下曹操的谋臣荀彧,三国演义上面也把他的才能进行了夸大,把荀攸和郭嘉的才能描绘的很少,三国演义基本上可以说把他们三个人的才能都集中在了荀彧一个人的身上,内政方面自己抓,战略方面也是他的事情,只是没有跟随曹操出征罢了。历史上的荀彧是一个能臣,内政方面完全可以和诸葛亮媲美,曹操的后方完全靠他一个人支撑。
正史中军事才能不过二流的诸葛亮,为什么会被神化?
诸葛亮作为家喻户晓的人物,在将近一千九百多年的时光流转中,他已然成为智慧的化身,是融为中国人生活中的重要文化符号。在“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的俚语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美誉中,尽显诸葛亮的智慧、仁忠和光彩。
然而,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却没有如此完美。他虽然尽忠报国、恪尽职守,有和管仲相媲美的良相之才,但军事能力并不显著。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学作品的渲染,诸葛亮的形象一路被抬高,被神化。《三国演义》的出现,更使诸葛亮变得完美无缺,以至于他真实的形象被人忽略。
西晋史官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诸葛亮“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可见他虽然有治国的才干和忠君报国的贤德,军事能力却非其所长。这和《三国演义》中奇谋百出、算无遗策、无所不能的诸葛亮形象大不相同。
事实上,《三国演义》作为历史小说,有许多和正史不符的情节。例如,诸葛亮没有借东风、演空城计或烧新野,也没有三气周瑜、草船借箭;关羽没有过五关斩六站、杀蔡阳、诛文丑;张飞没有战马超;黄盖没有用苦肉计……
作为艺术作品,《三国演义》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它把三国时代到元朝末年,上千年的文人笔记、话本、说书、杂剧等诸多素材,加以提炼,融会贯通,最终著成了这一部奇书。
陈寿写《三国志》时,诸葛亮已去世四十年。西晋是曹魏的延续,因此陈寿在书中奉魏晋为正统,他对诸葛亮的评价是比较公允的。到了东晋时代,由于去魏已远,自身又偏安一隅,人们对三国人物的评价出现了双重标准。《三国演义》部分情节的萌芽,也在此时开始,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了整个南北朝。
唐代时,对正统问题的争论并不激烈,诸葛亮因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君形象,受到当时知识分子的极力推崇,他们或颂扬诸葛亮的杰出的治世才能,表达他们的敬仰之情,或感叹诸葛亮事业未竟的遗憾,借以表达自己不得志的郁闷,渴望受到统治者重用。
这一时期,诸葛亮的形象逐渐被完美化,他“奇谋为短”的缺点也被掩盖掉了。李白诗中有“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李商隐在《筹笔驿》中也感慨诸葛亮“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如何,他年锦里经祠堂,《梁甫吟》成恨有余”,杜甫更是在《咏怀古迹》中直夸诸葛亮“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宋代时,诸葛亮的形象发生了关键性的转折。北宋时,欧阳修、司马光都主张曹魏为正统,虽然没有明说,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做法却暗合赵匡胤“黄袍加身”得天下的历史。
为了给赵匡胤合理掌权做铺垫,奉曹魏为正统的做法成为主流。这时对于周瑜的描述也都还是正面的,《资治通鉴》中周瑜的形象便是一位智勇双全、有胆有识的儒将,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周瑜也是“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到了南宋时,南宋王朝偏安江南的处境和当年的东晋和东吴有些相似。朱熹骨子里有推翻曹魏,排除孙吴,以刘蜀为正统的意识。这和刘蜀国号为“汉”,刘备号称“皇叔”也有关系,也更能顾激发民众的抗金热情。这个阶段,诸葛亮完美的神话形象也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成为主流认识。
有关三国的故事,唐朝时就开始在民间流传了。李商隐诗中就有“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的记录,到北宋时开始走向繁盛,南宋、金、元时又得到进一步发展,金元时期关于三国的历史剧目就有三十多种,朱熹以刘蜀为正统,此后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诸葛亮的光辉形象也就一直定格下来。
到元末明初时,诸葛亮完美无缺的形象走向顶峰。罗贯中的《全相三国志评话》应运而生,清代的毛宗岗父子考订史事、增删文字,遂成今天的《三国演义》。
鲁迅先生评价《三国演义》“杂虚辞复,易滋混淆”,说诸葛亮的形象“多智而近妖”。胡适先生也说“他们极力描写诸葛亮,但理想中只晓得足智多谋是诸葛亮大本领,结果把诸葛亮写成一个会祭风祭星的神机妙算的道士”。
从正史的角度来看,《三国演义》当然有很多神话、荒诞的部分。但作为经典历史小说中的诸葛亮,却难以否认他的精彩和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