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三阴三阳卦象,易经六十四卦对照图
圆运动古中医学三阴三阳关系
圆运动古中医学三阴三阳关系。搜索了很多资料,然后按照自己的思路画了一个图,来理解三阴三阳的关系。 一开始想着用太极图来理解三阴三阳,但是还是不够。 有一种理解: 太阳、太阴分别对应图中阴阳鱼中顶端阳最多与底端阴最多的位置。 其中太阳为一个颜色纯白的圆,代表阳最多;太阴为一个颜色纯黑的圆,代表阴最多。而「少」与「太」比较,就是阳或阴已具有了,但在量上还未算多。所以两者居四象图的东西两边,阴阳有了但还未算多的位置。而且两个的形象都是一半阳,一半阴。也代表了量方面不多。而经络的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命名,是在太阳、太阴、少阳、少阴的易经四象名称基础上,为适合手足各有六条经的数量,中医人为地另外加了阳明与厥阴两个命名。 然后三阳排列顺序就是太阳,阳明,少阳。太阳是三阳,阳明二阳,少阳是一阳。 三阴排列顺序就是太阴,少阴,厥阴。太阴为三阴,少阴为二阴,厥阴为一阴。 经络里面:太阴对应阳明,厥阴对应少阳,太阳对应少阴。 回到六气圆运动图可以理解为,太阴就是指的地面下阳气最少,阴气最多。太阳就是指地面上阳气最少,地面下阳气最盛。 换成人体:太阴就是人体脾胃最弱的时候,太阳就是人体脾胃最强的时候。 这个图要反复研究,认真揣摩。
水风井,水泽节是什么,怎么用好?
六十四卦之水风井《序卦》曰:困乎上必反下,故受之以井。崔觐曰:困极于劓刖,则反下以求安,故言“困乎上必反下”也。水风井(井卦)求贤若渴上上卦《象》曰:枯井破费已多年,一朝流泉出来鲜,资生济渴人称羡,时来运转喜自然。这个卦是异卦(下巽上坎)相叠。坎为水;巽为风。井中有风,下而为水。人靠水井生活,水井由人挖掘而成。相互为养,井以水养人,经久不竭,人应取此德而勤劳自勉。
水泽节卦卦序:物不可以终离,故受之以节。
水泽节卦卦体:三阴三阳之卦,泰类,泰三之五成节,属坎宫一世,错旅,综涣,内互震,外互艮,合互颐,以九五为卦主。
象曰:泽上有水,节。君子以制数度,议德行。
水在泽上,乃得其节。泽之容水,过则盈溢,故不节则溃矣。君子观此象,以制数度,议德行,所以为节也。
水泽节卦卦德:情刚性柔,情险性悦。
水泽节卦卦名:节,约也。说文:竹节也。取有限而不可逾越之义。何凯云:节者,为之节制,使不得过越也。上坎下泽,坎是流水,泽是节水,流水无形,泽水有限,量有限而畜无穷,取名为有节。节须裁制合宜,宽严有度。故天地节而四时成。
水泽节卦卦义:节者,止也,有限而止也。泽中蓄水,其容有限,但流水不尽,若增之则溢。矣,故宜节。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矣。亦节省之义也。
水泽节卦卦用:节之为义,能丰能俭。因时制宜,时而当丰,则不宜过啬;时而当俭,则不宜太奢。矫枉以骇俗,浪费以纵情’皆非中正之道也。
节者,有节制之谓也。审于法禁而不可犯,察于分职而不可乱,谨于数度而不可欺。如是纪刚立,奸宄不生,上下相安,而国治矣。
水泽节卦卦辞:节,亨,苦节不可贞。
彖曰:节,亨。刚柔分而刚得中。苦节不可贞,其道穷也。说以行险,当位以节,中正以通。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
水泽节卦爻辞:初九:不出户庭,无咎。
《周易》笔记3,六十四卦的由来
又传说炎帝神农氏在八卦的基础上,推演出了六十四卦,作《连山易》。 背景: 炎帝,古人认为也是三皇之一,地皇,也是一个对部落首领的尊称,大概对应了仰韶文化后期。炎帝大概是伏羲部落衰败之后熟练掌握了用火技术的部落首领。曾经有许多个氏族的首领,都被尊为炎帝,领导了农业革命的神农氏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个氏族。传说炎帝神农尝百草,最终形成了汤药的体系。 中国古人的认知体系里,用先天视角(不把人的主观因素考虑在内的情况,叫“先天”)看事物是一分为二的(“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个视角,是时间静态的视角,就是把人抽离出来,取一个时间点来观察事物去观察事物。这和现代牛顿科学体系里站在客观的第三者角度观察对象的思维是一致的,这叫“天道”规律。而用后天视角(人的主观因素被考虑进系统中的情况,叫“后天”)观察事物,要看整个变化过程,同时观察者也要被考虑在被观察的系统之内和被观察对象形成互动的复杂系统关系。所以用后天的视角看事物都是“一分为三”的(“二生三”),这就是“人道”规律。这是中国哲学体系里独有的视角,与二十世纪发展出的量子力学中观察者会影响被观察者的系统,以及现代复杂科学中的反身性现象是同样的思维方式。 古人从长年对天象的观察中归纳出规律,认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因此把根本大法都叫“易”经。阴阳是有运动冲动的,阴阳会相交,相交而会产生第三因素。当第三因素被阴阳产生,或者观察者从系统外被考虑到系统中之后,会让原本静止的系统发生变化,这种后天视角体系通俗的用三个符号来代表,就是天地人三才,或者用“开、阖、枢”表达。 “天地人”通常用于描述静态系统,天地就是阴阳,代表系统原本存在的两个相对的因素,人代表阴阳相交而生成的第三因素,或者“后来”进入系统而居中的观察者,而人进来之后也把原本静态的系统给搅动了,就像鲶鱼效应。“开、阖、枢”用于描述动态系统,开就是要关门的状态,阖就是要开门的状态,开阖代表处于正要变化的阴阳;枢是门轴,代表阴阳相交的部分,也是推动阴阳转换的第三因素。用上图中的门来打比方,没有门轴,开的门就是开的,关的门就是关上的,系统是静止不变化的,这就是“先天”,只能一分为二;有了门轴,原本静止的系统就可以动起来了,开了的门可以关上,关了的门可以打开,阴阳就开始变化了,这就是“后天”,一分为三。这种思想后来就发展成儒家最核心的心法:执两用中(《尚书》),或者叫中庸。大约在神农的时候,先天思维与后天思维相结合,形成了一套“三阴三阳”系统(称之为“”):也就是先把万物一分为二,成为阴阳,再将阴阳各自一分为三,形成了厥阴(阴处于封闭状态,阖)、少阴(阴开始释放,枢)、太阴(阴完全释放,开)、阳明(阳处于封闭状态,阖)、少阳(阳开始释放,枢)、太阳(阳完全释放,开)、六种状态。这套系统,只在中医典籍中有提及,显然是因为适合被用于描述人体的缘故。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利用这套体系建立的中医汤药辨证系统,使得汤药治疗的效果至今仍在新冠疫情中发挥威力(相传《伤寒论》是张仲景参考了《汤液经》而来,而《汤液经》则是从《神农本草经》而来)。三阴三阳系统与四象系统的关系如下:用八卦来占卦,毕竟太简单,很多事情远远不止细分成8种类型。远古的时候,先民可能用过八卦、十六卦(见下图,今人托名伏羲而做,邵雍称其为“十六互卦”)、三十二卦(第二图,邵雍称其为“三十二互卦”)、六十四卦等多种排列体系来进行占卦,但最后只留下了简单的八卦和复杂的六十四卦两套体系。后人也曾经推演过其他排列的占卦体系,例如北宋邵雍的《皇极经世》中有128卦、256卦、1024卦三种体系,西汉焦延寿的《焦氏易林》中有4096卦体系,甚至有人用三进制推演的八十一卦体系(西汉杨雄的《太玄》,下面第三张图),以及五进制的五十五卦体系(北宋司马光的《潜虚》,下面第四张图),但都因为要么太复杂,要么解释力不够,要目不符合先民对世界的认知体系而没有流传。八卦里上中下三个爻的体系,非常符合三才的后天思维方式。将后天思维与先天思维结合:八卦可以理解成先将万物一分为三,形成天地人三爻,在这个基础上,引进阴阳再把天地人爻各自一分为二,形成了六个爻来表达的卦,就成了六十四卦的系统,这种系统和古人的认知体系比较一致: 六个爻,也可以看成上三个爻组成一个三爻卦,下三个爻组成另一个三爻卦,这就相当于是在八卦的基础上再加一套八卦,就形成了64种排列,如下图: 六十四卦的系统里,每个卦由六个爻组成,上三个爻下三个爻分别可以看做一个八卦中的卦。在《周易》里,如果用八卦的视角解读,是从上而下看,叫上卦、下卦,或者外卦、内卦;如果用六爻的视角解读,是从下而上看,但不叫“一二三四五六”爻,而叫“初二三四五上”爻(初是时间概念,上是空间概念,表明这六个爻可以代表时间顺序,也可以代表空间结构),其中阳爻不叫阳,用数字“九”代替,阴爻不叫阴,用数字“六”代替(从数字卦传统遗留下来的)。 例如上面这个卦,在《周易》六十四卦体系里,卦名叫泰卦。用八卦视角看,上面三爻组成了八卦里的坤卦(代表地),下面三爻组成了八卦里的乾卦(代表天),所以就叫“地天泰卦”。如果用六爻的视角看,就是从下向上看,分别是“初九、九二、九三、六四、六五、上六”(注意初爻和上爻的读法与中间四爻的读法不同)。 据传神农在伏羲先天八卦的基础上,推演出了64卦。神农氏在这套模型的基础上,结合了当时的认知水平,把所获得知识都附会到这套体系中,用以解释当时遇到的种种疑惑,因而这套系统就成了包罗万象的皇家秘法(这与当代人希望用科学或数学模型来解释当代种种现象的内在追求是一致的,也是一种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只是中国没有把实验科学和形式逻辑摆到足够高的位置,结果最终与现代科学擦肩而过)。神农又被称作列山氏、连山氏,因此他创立的这套64卦体系(包括了64个符号,名称,以及对符号做出符合当时认知水平的解读,即卦辞爻辞),就被称为了《连山易》,成为了中国最古老的易学典籍。六十四卦最后两卦为“既济”和“未济”, 是什么意思?
易经六十四卦第63卦 水火既济(既济卦)盛极将衰。象曰:金榜以上题姓名,不负当年苦用功,人逢此卦名吉庆,一切谋望大亨通。 这个卦是异卦(下离上坎)相叠。坎为水,离为火,水火相交,水在火上,水势压 倒火势,救火大功告成。既,已经;济,成也。既济就是事情已经成功,但终将发生变 故。 既济:亨小,利贞;初吉终乱。 【白话】《既济卦》象征成功:此时功德完满,连柔小者都亨通顺利,有利于坚守正道;开始时是吉祥的,但如有不慎,终久必导致混乱。 未济,《易经》六十四卦最后一卦,以未能渡过河为喻,阐明“物不可穷”的道理。 未济卦是既济的综卦,下坎上离,离为火、坎为水,火向上炎,水往下润,两两不相交。卦中也是三阴三阳,两两相应,有同舟共济之象,故此卦“亨”。但六爻均位不正,阴差阳错,若“小狐汔济,濡其尾,无攸利”。小狐过河尾向上舒,可刚要到河边尾巴就被沾湿了,没有过去,以此喻事情尚未完结,还要向前发展。 大致的可以百度一下,想了解仔细点就买书来自己专研吧。《周易全解》之噬嗑卦(一)
噬嗑 震下离上 《序卦传》说:“可观而后有所合,故受之以噬嗑。嗑者合也。” 噬,齧,咬。嗑,合。噬嗑,口中有个东西间隔着,梗塞着,咬之后才能合上,有噬而后嗑的意思。震下离上(见题图)这一卦所以取名噬嗑,是因为它确实有噬而后嗑之象。首先,它上面一个阳爻,下面一个阳爻,中间有三个阴爻。阳为实,阴为虚,初上两爻是实,中间是虚,极像一个人张着嘴的样子。其次,只是张着嘴,嘴中没有东西,那就是山雷颐(见题图)了。而噬嗑这一卦,四是个阳爻,很像嘴中梗塞着个东西,使嘴合不上。若要合上嘴,必须咬才行,所以叫做噬嗑。 作《周易》的人把口中有物,必噬而后合的道理推广应用到社会人事上来。天下之事为什么往往不得和合呢?就是因为有间在其中。人世间的大事小事都有这个问题,作《周易》的人在这里取大事加以发挥。他根据噬嗑这一卦的卦象,重点讲天下国家用刑狱除奸慝的问题。由此看出,《周易》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它很重视刑罚问题。 噬嗑卦震下离上,有口中有物之象,与颐卦初上二阳,中间四阴不同。而与贲卦离下艮上的情况极其相似,都是上下两个阳爻,中间有一个阳爻似乎贲卦也有口中有物之象。然而贲卦不曰噬嗑。这是因为凡噬者必下动,而贲卦无震,故不得为噬嗑。 噬嗑,亨,利用狱。 噬嗑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噬,二是嗑。口中有物梗塞,口不得嗑;不得嗑即是不亨不通。若要由不亨不通变为又亨又通,必噬之以除却口中之物。今既言噬嗑,就是说已经噬了已经嗑了。所以噬嗑这一卦本身就含有亨的意义。 噬嗑而亨,由于消除口中窒碍梗塞之物亦即去间。就社会说来,去间的办法是“用狱”。“用狱”与用刑不同。“用狱”之中包括有究治情伪,判断是非的内容。卦不言用刑,爻却言用刑。六爻之象可分作用刑与受刑两部分。初与上是受刑的,中间四爻是用刑。六五柔而居尊位,是“用狱”之主。 《 彖 》曰:颐中有物曰噬嗑。噬嗑而亨,刚柔分,动而明,雷电合而章,柔得中而上行,虽不当位,利用狱也 。 颐中有物曰“噬嗑”,用卦体解释卦名,颐就是口。这一卦是震下离上,像口中有个东西梗塞着,口合不上。若要将口合上,则必须噬而去之,所以卦名噬嗑。如果口中无物,那便是山雷颐了。 “噬嗑而亨”以下数句解释卦辞。卦辞说“噬嗑亨”,孔子于此添一个“而”字,说“嗑噬而亨”,使卦辞的含义更加明确。口中有物则噬,噬则嗑,嗑则亨。 “刚柔分,动而明,雷电合而章”,说明这一卦三阴三阳,阴阳各半,刚柔相间而不相杂,故称“刚柔分”。阴阳各半而相间的卦不止噬嗑一个,为什么仅在噬嗑这一卦强调“刚柔分”呢?因为“刚柔分”有明辨之象,噬嗑是讲“用狱”的,而明辨乃是察狱之根本。又“刚柔分”与“雷电合”连系起来正构成“噬嗑而享”的全过程。“刚柔分”是静态的,有上下未动,将噬未噬之象。“雷电合”是动态的,是下动上明,已噬已嗑之时。“刚柔分”,“动而明”,“雷电合而章”,完整地表达了由未噬而噬,由噬而嗑,由嗑而亨的全过程,为“噬嗑而亨”这一句卦辞指出了根据。 “柔得中而上行”,指的是六五。六五以柔爻居刚位,是为位不当。但是六五以柔得中而居尊位,这一点十分重要。用狱之事,过柔则失之宽,过刚则失之暴。六五不重柔不重刚,而是以柔居刚且得中,用狱最为适宜。 《周易》柔下刚上是常 例。若柔居上体,则言“上行”;若刚居下体,则言“来”。 如讼、无妄、涣等,刚爻居下体,故《彖传》称“刚来”。如晋、睽、鼎以及本卦噬嗑,柔爻本应在下,今居五位,故《彖传》称“上行”。 《象》曰:雷电噬嗑,先王以明罚敕法。 按照《周易》常例,雷电应为电雷。蔡邕熹平石经就是作电雷的。程颐、朱熹也以为雷电当作电雷。电也就是火,电雷噬嗑就是火雷噬嗑。电有明,明可以照物;雷有威,威可以震物。统治阶级观察电雷噬嗑之象,应该效法其明与威,以明罚敕法。 言“先王”以明罚敕法,不言“君子”以明罚敕法,表明明罚敕法是属于立法方面的事情。“明罚”,则事先将犯什么科,应定什么罪的罚例规定下来,并明确告知民众,令民众有所规避,不致于犯法受刑。“敕法”,是公布于民众的法令制度,要严行告诫,使民众有所畏惧,尽可能不犯法受刑。明罚与敕法都是强调统治者在刑罚的问题上要把注意力放在事先的防范上,而不是放在事后的惩治上。 这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孔子主张德治,强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但并不一般地反对使用刑罚。孔子对待刑罚问题,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孔子认为治国首先是靠德教,杀人绝不是好办法。所以季康子问他为政是否可以“杀无道以就有道”时,他说:“子为政,焉用杀。”第二,即使是不得已非用刑罚不可,孔子也力主先教后杀,他说:“不教而杀谓之虐。”孔子的这种思想可以代表整个儒家学派。儒家学派在刑罚问题上的观点与法家根本不同。不能因为荀子礼法并重就说荀子是法家。 初九, 屦 校灭趾,无咎。 初九在卦之初,处无位之地,象社会底层的“小人”,亦即“礼不下庶人”的“庶人”。孔子在《系辞传》里对此文有解释。孔子说“屦校灭趾无咎”这一爻是针对小人而言。小人重视利害,不在乎仁义不仁义。小人有了过错,不给他一点厉害,他是不会改的。对小人的最好办法是“小惩而大诫”,在他犯有轻微过失的时候,及时给予适当的惩罚,使之改恶迁善,不会使过失发展到严重的程度。这样做,看来是惩治了他,其实是挽救了他,是小人之福。 校是木制的刑具。屦,鞋,这里作动词用。屦校,把校这种木刑具像穿鞋那样穿在罪人的脚上。灭,没,是遮没的意思,不能释作创伤。灭趾,刑很轻,刑具仅仅遮没了脚趾而已。有了小过,给予适当的轻微惩罚,使之不至于犯大罪,这对于受刑的人说来,是无咎的 《象》曰:屦校灭趾,不行也。 “屦校灭趾”,使罪人不得行走。这是表面意义。实质上是通过“屦校灭趾”这轻微的惩罚,警戒罪人勿在罪恶的路上走下去。 六二,噬肤灭鼻,无咎。 六二与六五有应的关系,六五是用狱之主,六二是用刑之人。六二以柔顺中正之德用刑,刑必当罪,不至于轻重失当,易于使受刑的人服罪。“噬肤灭鼻”,是用刑深严之象。肤是禽兽身上与骨头不相连系的肉,如猪的下膪,这样的肉柔脆易咬,甚至嘴巴能咬进肉里,连鼻子也能没进去。“噬肤”,是说用刑很容易就达到了使受刑人服罪的目的。“没鼻”,是说用刑深严。因为六二有柔顺中正之德,刑必当罪,所以即便用刑深严,也是适宜的,不会有咎。 《象》曰:噬肤灭鼻,乘刚也。 六二以阴柔居于初九阳刚之上,故曰“乘刚”。爻辞说“噬肤灭鼻,无咎”,指出六二因柔顺中正,具有用刑深严且容易使受刑之人服罪的可能性。“小象”说“噬肤灭鼻,乘刚也”,指出六二的用刑深,是由于乘刚的缘故。 未完待续…… 本文选自金景芳、吕绍纲合编的《周易全解》,市面上非常靠谱的讲解易学知识之书,想入门或深学的朋友都可读一读。 你的移动文学图书馆:这有小说、散文、诗词,还有历史典故,更有中华传统文化和写作技巧方法等。本号是一个传播传承纯文学的平台,拒绝网络爽文“小说”! 阅读是一件最重要的小事!关注本号,一起来读书养性、终身学习!
易经既济卦
《易经》第六十三卦 既济 水火既济 坎上离下 求解 问的婚姻 从字面看既济。即,即将,将要;济,渡过;这是说,一切即将过去,进入完满结束的阶段。所以既济卦的下一卦是未即,表示结束,但并不是终极。一元结束,意味着新的一元开始。凡事不可太满,满则溢。既济即将进入未即,未即太过于圆满,所有爻全部得位,物极必反,于是就要变。而既济的变卦是革卦。所以最终的结果要由革卦提示。离下兑上,革。离中虚,火;兑,皮革。皮革在火上烤。第二爻,两个阴爻,二女相争。整个卦象预示着变革,提示着变革的原则。 用它来看你的婚事。既济,预示着你们走过漫长、艰难的恋爱过程,即将为你们的爱情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婚姻是幸福、美满的。婚后的一切将非常完美、和谐,简直是达到了极致。然而,物不可以极,极则生变。相亲相爱,如胶似漆,久而生厌,可能会发生变故,可能男方会有外心,发生二女相争的危险。这个卦象提示了将来可能发生的危机,让你们警惕、防止它的发生。怎样防止这种变故呢?要夫妻同心合力,让周围的人都知道,你们夫妻相亲相爱,心心相印,无隙可趁。要多行正道,处好左右邻里关系、亲戚关系、同事关系。就能化险为夷,躲过危机。 注意:要警惕一个心眼很多的,年龄比妻子小的漂亮女人! 易经得卦,水火既济,求解 第六十三卦:既济卦(水火既济) 既济。亨小,利贞。初吉,终乱。 象曰: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 白话文解释 既济卦:亨通。这是小见吉利的贞卜。起初吉利,最后将发生变故。 《象辞》说:本卦上卦为坎,坎为水;下卦为巽,巽为火。水上火下,水浇火熄,是既济之卦的卦象。君子观此卦象,从而有备于无患之时,防范于未然之际。 邵雍河洛理数解卦 济助有成,坚忍自重;由大而小,确保盛运。 小吉:得此卦者,事业有成,成功之象,但谨防盛极必衰,宜退守为吉,再进则凶。 时运:盛极必衰,谨防后患。 财运:及时出手,可得利润。 家宅:大厦可居;百年好合。 身体:大病初愈,仍需自理。 传统解卦 这个卦是异卦(下离上坎)相叠。坎为水,离为火,水火相交,水在火上,水势压倒火势,救火大功告成。既,已经;济,成也。既济就是事情已经成功,但终将发生变故。 大象:坎水在离火之上,水性下注,火势上炎,水火相济。完成之意。 运势:名利双收,成功之象,防物极必反,初吉后凶。 事业:处在顺利和兴旺的阶段,甚至大功已经告成。如何才能保住这种势头,是问题的关键。必须认识盛极将衰的真理,必思患预防,防微杜渐,有备可无患。同时,一定要密切注意形势,抓住有利时机,继续奋发向上,推动事业发展。 经商:由于市场形势有利,已经赚得许多。但同时也预示着危机的随时出现。因此,务必小心在意,事未到,先预防,终日提防戒惧。同时,认真观察市场的变化,随时转向,开拓新市场。 求名:个人追求名利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必须防止因此而变得僵化和保守,以致功亏一篑,半途而废。 婚恋:起初顺利,中途会出现挫折。 决策:各方面条件都可以,环境又有利于成长。但因此反而会使自己满足,停止前进,甚至变得颓废,趋向没落。一定要不断刻苦努力,保持谦虚美德,常怀不安之心,防止不测事件发生。 为什么周易把既济卦和未济卦排在六十卦最后两位 建议你读一下孔子作的《序卦传》,解释了六十四卦的顺序问题,而《杂卦传》也是有一些说明。 至于最后两卦的确定,按《序卦传》所言” 有过物者必济,故受之以《既济》。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接小过卦,就是说小过改后,则可以成功《既济》,但物极必反、否极泰来,这也是易经的重要观点,所以事物不能走向极端,既济后则就转到未济了。 个人理解,欢迎交流。 六十四卦最后两卦为“既济”和“未济”, 是什么意思? 易经六十四卦第63卦 水火既济(既济卦)盛极将衰。象曰:金榜以上题姓名,不负当年苦用功,人逢此卦名吉偿,一切谋望大亨通。 这个卦是异卦(下离上坎)相叠。坎为水,离为火,水火相交,水在火上,水势压 倒火势,救火大功告成。既,已经;济,成也。既济就是事情已经成功,但终将发生变 故。 既济:亨小,利贞;初吉终乱。 【白话】《既济卦》象征成功:此时功德完满,连柔小者都亨通顺利,有利于坚守正道;开始时是吉祥的,但如有不慎,终久必导致混乱。 未济,《易经》六十四卦最后一卦,以未能渡过河为喻,阐明“物不可穷”的道理。 未济卦是既济的综卦,下坎上离,离为火、坎为水,火向上炎,水往下润,两两不相交。卦中也是三阴三阳,两两相应,有同舟共济之象,故此卦“亨”。但六爻均位不正,阴差阳错,若“小狐汔济,濡其尾,无攸利”。小狐过河尾向上舒,可刚要到河边尾巴就被沾湿了,没有过去,以此喻事情尚未完结,还要向前发展。 大致的可以百度一下,想了解仔细点就买书来自己专研吧。 易经第六十三卦《既济,下离上坎》是什么意思,求大师帮我解一下,通俗地讲吧不然我听不大懂,另外我本人 单以卦看,水火既济求感情和好是有希望成功。因为此卦是六十四卦中唯一的爻位阴 阳相合的卦,并且水在上为男,水有润下之意,火在下为女,火有炎上之意,此又有阴阳相合之意,所以有希望了。。。。仅供参考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