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牛道在哪里,金牛栈道简介

三国演义剑阁道是哪集

由来清代道光年间昭化县令李元,在他的《蜀水经》中记载:大剑溪峡谷石岩上还存有栈道的石孔。可见剑阁道是沿大剑溪架设的。其实剑阁道只指剑门关一段的道路。后因诸葛亮在蜀汉建兴年间,率兵北伐,对金牛道的栈阁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故后代史家们将金牛道亦称剑阁道。剑阁道上有两条短线道路,一条是马鸣阁道,一条是景谷道。马鸣道。根据《昭化县志》记载:“马鸣道在治北五十里,白水之岸。”在今白龙江东岸,西越白水关,即今青川县永红乡五里垭,南至葭萌关,即今元坝区(县级区)昭化镇,长约60公里。现今青川境白龙江税家沱一带遗踪尚存。据记载:诸葛亮伐中原,军旅往来,皆由马鸣道经过。白龙江岸有栈阁,旧有碑刻《栈道铭》(唐欧阳詹),今已毁。景谷道。为剑阁道中的一段,北起阴平郡(今文县),顺白龙江东南行,至今四川青川县姚渡乡对河之馀家湾,折南达汉白水县(今沙洲镇),全长133公里,南经马鸣道至葭萌关(今昭化)入剑阁道。三国蜀汉时,姜维屯军沓中,军旅往来由马鸣道经景谷道达秦陇诸郡。《三国志》记“邓艾自阴平由景谷道旁入”。剑阁道介绍公元前4世纪,蜀人曾经剑山修筑通往南郑(今陕西汉中)的石牛道 (又名金牛道)。 秦惠文王十三年(公元前325),张仪、司马错经石牛道灭蜀。三国时,诸葛亮为运送辎重粮草,在此凿山架木,飞阁通衢,始成剑阁道。道长约15公里,北去汉中,南通成都。唐时于道中狭窄处置关,以两崖嵚峙,其形如门,称剑门关。剑门关形势险要,易守难攻,为川陕交通咽喉,古人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形容其险。过此南下,少险可据,故其得失,直接关系成都安危,历来为兵家戍守要地。三国蜀炎兴元年(263), 魏将钟会伐蜀,蜀将姜维退屯剑阁,列营守险 ,魏兵虽众,终不能越。 其后,东晋司马勋、前秦苻坚、梁魏邢峦、西魏尉迟迥、北周梁睿、唐严砺、后唐李继岌、宋王全斌等图川,均先夺取剑阁以威胁成都。现剑阁道已扩建为川陕公路的一段,剑门关已毁,附近有宝成铁路通过,蜀道险阻,已变通途。剑阁道概况景谷道是战争时期开辟的一条道路,它可以与北段的故道、连云栈道、褒斜道中的任何一条路相衔接而通向中原。景谷道因隋代在白水设立景谷县而得名。剑阁道,属金牛道(石牛道)南段。其行程是从昭化(葭萌关)越牛头山,入剑门至剑阁县。此段乃石牛道上有名的险峻去处,约100公里,沿途坡陡路险,十分难行。特别是未入剑门关前的15公里,原本无路,三国时,诸葛亮北伐在峭壁悬崖上修了15公里阁道,剑阁道也由此而得名。剑阁道上,名胜古迹很多,除闻名天下的剑门关、翠云廊之外,还有钟会故垒,是当年钟会率军攻打剑门关的屯兵之地,位于剑门关外的志公寺旁,是一片开阔的坡地,两边临溪,一边靠山,与剑门关遥遥相望,相距不足两公里。向南行,入剑门关,走翠云廊林荫大道,至汉阳镇境内,翠云廊古柏参天,尤为茂密,其中有一棵高耸挺拔的古柏,编号是1027号,其树似松似柏,名曰“剑阁柏”,世界独此一株,可见其珍奇,原江西省委书记江渭清题“国之珍宝”几个大字石碑立于右侧,朱德委员长1963年来剑门曾经查寻过此树,并命名为“松柏长青树”。沿剑阁道继续前往,过剑阁县城,到达柳沟镇。此处有一泉水,终年不枯,水甘甜,相传唐代时唐僖宗幸蜀,路过此地,身患重病,医治无效,饮此泉而愈,赐名“报国灵泉”。现在,乡办了一个酒厂在此,酿“报国灵泉酒”,其酒清香爽口,远近畅销。再往前行,穿过武侯坡、演武铺,到达上亭驿,又名琅珰驿,传为唐明皇奔蜀时到达此地,闻铃声而怀念杨贵妃的地方。历代诗人咏叹颇多,大都是谴责唐明皇与杨贵妃的那段风流误国的历史。清代诗人刘斯栋这样写道:“谁闻铃响似三郎(唐明皇乳名),玉辇曾经古驿旁。千古伤心黄土尽,开元遗事最凄凉。”剑阁道到梓潼县的送险亭结束,以下的石牛道便无险要之处,故名送险亭。亭内有一对联这样写道:“步步知艰,夷可送,险亦可送;头头是道,路放平,心乃放平。”在剑阁道上旅游,不但可以观赏风景,而且能探险、考古、研究历史,不走此道,实为人生憾事。剑阁道嘉陵江水可凭,蜀北古栈道——剑阁道剑阁道所在地因境内有“剑阁道”而称“剑阁”。剑阁县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三世纪,剑阁的先民就聚集、繁衍于斯,以他们辛勤的劳动和智慧创造了极富特色的川北农牧文明。东汉末年,剑阁境内即有汉德县建制,东晋永和三年(公元347年),于晋寿县境内新置剑阁县(治地在下寺镇大仓坝)与汉德县同属梓潼郡。唐先天二年(公元713年)设剑州,民国二年改州为县,因境内有“剑阁道”而称“剑阁”。1949年12月18日剑阁解放,初属川北行政公署剑阁专员公署,1953年后改隶四川省绵阳专员公署,1985年5月再改属广元市管辖。

古代出入四川有哪几条道路???

基本就2条。大部分是走水路,经由巫峡入川;另外就是陆路,由汉中经剑阁梓潼入川。

三国演义中孔明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进出的是哪里?

楼主所说的进出,指的应该是道路吧。我在翻阅史书后得知,三国演义中,孔明六出祁山和姜维九伐中原,进出的道路是金牛道。那么孔明和姜维走金牛道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往下看。

什么是栈道?

沿悬崖峭壁修建的一种道路。又称阁道、复道。中国在战国时即已修建栈道。秦惠王始建陕西褒城褒谷至郿县(今眉县)斜谷的褒斜栈道,长235千米。秦伐蜀时修了金牛道,被后世称为南栈道,长247.5千米。现代公路已经成网,但在交通闭塞的山区,仍有类似的栈道,供人、畜通行。 栈道的主要形式是在悬崖峭壁上凿孔,插入木梁,上铺木板或再覆土石而成的路。也有在石崖上凿成台级,形成攀援上下的梯子崖。还有在陡岩上凿成的隧道或半隧道。一条栈道常可因地制宜分段采取不同形式。 中国古代高楼间架空的通道也称栈道。

阴平古道和金牛道具体的位置分别是现在的哪里至哪里呢?是否是相连的呢...

阴平古道起于阴平都,即今甘肃文县的鸪衣坝(文县老城所在地),途径文县县城,翻越青川县境的摩天岭,经唐家河、阴平山、马转关、靖军山,到达平武县的江油关(今南坝乡),全长265公里。与《三国志》所记的七百里阴平道完全一致,因当时是以360步为一里。照此推算,今天的一华里约等于三国时的1.33里,正好相符。 据古地名遗址和史志记载,今人之实际查勘,金牛道的具体线路是:汉中南郑向西,进入沮口、青羊、大安等镇,经勉县西南烈金坝(金牛驿),南折入五丁峡、五丁关至宁强县,再转西南经牢固关、黄坝驿,进入四川朝天的七盘关、转斗铺、中子铺、五里铺、神宣驿、龙门阁、明月峡、五里峡、石柜驿、汉寿驿、朝天镇,顺嘉陵江之绝壁上的飞阁栈道向南经朝天峡、望云铺、飞仙关至广元的千佛崖入利州古城广元。再南渡嘉陵江至要塞昭化,经古战场葭萌关,上牛头山,过“一夫挡关,万夫莫开” 的天下雄关剑门关。信步于古柏夹道、浓荫蔽日的翠云长廊而至梓潼大庙,经涪城绵阳过鹿头关、白马关,旌阳驿、金雁驿、两女驿、天回驿,到达成都金牛坝。全程共约600余公里。

金牛道上关隘众多,四川境内主要有哪些?

剑门关金牛古道又名石牛道,是二千多年前巴蜀地区通往中原的一条重要道路。它南起成都,过广汉、德阳、梓潼,越大、小剑山,经广元而出川,穿秦岭,出斜谷,直通八百里秦川。金牛古道全长约二千余里,在广元境内的一段计约二百多华里,其间山重水复,栈道相连,沟壑纵横,蜿蜒崎岖,最为奇险。关于金牛道,一个近乎荒诞的故事一直流传了几千年。相传战国时期,秦国欲征服蜀国,但关山万里,道路险阻。秦王命人造了五头石牛送给蜀王,谎称石牛能日粪千金。贪财的蜀王命五丁力士开路,心迎石牛。道路修通了,蜀王迎来的不是能日粪千金的石牛,而是秦国的万千铁骑,于是蜀国灭亡了。后来人们把这条路称为“金牛道”或“石牛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