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什么朝代,易经是什么时期
<周易>是什么朝代的谁写的?
《周易》原著为商代的姬昌,具体成书为周武王的后续整理和补充。《周易》是后人给起的名。
《周易》属于哪个朝代谁写的?
《周易》撰写的时代从商末一直到东周的“三家分晋”之前,前后至少七百年。基本上《周易》的思想主张(六十四卦象的象辞,《周易》的大框架)及大部分对《周易》思想主张的解说(384个爻的爻辞)最早是在西周初期周成王分封诸侯后完成(在分封诸侯之前完成的可能性较小),而对爻辞的修改补充,至少至“三家分晋”之前一直都有人在做。《周易》的作者肯定不是一个人写的,由多人共同完成,文本的主体框架和主要内容(即六十四卦象的全部象辞和384个爻的爻辞)的完成时间最早应该在周成王分封诸侯完成之后,而一直到东周“三家分晋”之前,都有人对依附在六十四卦象上384个爻的爻辞进行小的修改和补充。此外,撰写《周易》的作者一定都掌握“从一阴一阳出发,持续、不间断地演成六十四卦象”的方法(即《系辞传》中“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一段的描述,具体方法没有文字传世),这些作者在七百年间应该是一脉相承的,也就是说,即使是对384个爻的爻辞进行小的修改和补充的人,也是掌握“从一阴一阳出发,持续、不间断地演成六十四卦象”的方法的。
周易是谁写的 什么年代?
《周易》有十卷,分《易经》《易传》两个部分,是由八个纯卦相互组合出64个卦,每卦有卦辞和爻辞。这些卦和爻辞都是经文,所以称为《易经》。《易传》是后人对卦辞和爻辞的解读。而要说的是八卦分先天和后天八卦。先天八卦是伏羲(氏族时期一个部落首领)做的,后天八卦才是周文王著的。也可以说是他发展的。易经最早起源于什么时候?
1、《易经》产生的年代:关于《易经》的产生年代,目前说法不一,据学者们考证,应该是五千年前,也有人说是七千年前,而成书的年代则是在商末周初。2、《易经》的起源:文王周易是最早的。而关于《易经》的起源,传统上则一般认为《易经》起源自“河图、洛书”。传说在远古时代,黄河出现了背上画有图形的龙马,洛水出现了背上有文字的灵龟,圣人伏羲因此画出了“先天八卦”。殷商末年,周文王被囚禁在羑(yǒu)里【古地名,在今河南省汤阴县北】,又根据伏羲的“先天八卦”演绎出了“后天八卦”,也就是“文王八卦”,并进一步推演出了六十四卦,并作卦辞和爻辞。《易传》是春秋时期的孔子所作。所以《易经》又有“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的说法。意思是说:《易经》的成书,经历了上古、中古、下古三个时代,由伏羲、文王、孔子三个圣人完成。3、历史上的《易经》,据说有三种,即所谓的“三易”:(1)、一曰《连山》,产生于神农时代的《连山易》,是首先从“艮卦”开始的,象征“山之出云,连绵不绝”。(2)、二曰《归藏》,产生于黄帝时代的《归藏易》,则是从“坤卦”开始的,象征“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表示万物皆生于地,终又归藏于地,一切以大地为主。(3)、三曰《周易》,产生于殷商末年的《周易》,是从“乾、坤”两卦开始,表示天地之间,以及“天人之际”的学问不同。《易经》是中国最古老的文献之一,下面我们再来追溯它的起源及历史。易经被儒家尊为“五经”之首;上古三大奇书:《黄帝内经》、《易经》、《山海经》。《易》事实上是集合了古代的《连山》、《归藏》和《周易》,但《连山》和《归藏》已经失传。《易经》以一套符号系统来描述状态的变易,表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哲学和宇宙观。它的中心思想,是以阴阳两种元素的阴阳一元论去描述世间万物的变化。扩展资料《周易》是中国本源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哲学巨著,历经七千多年的历史至今经久不衰,奠定了中华文化的重要价值取向,开创了东方文化的特色,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不可取代的重要价值和巨大影响。《易经》的思想智慧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无论孔孟之道,老庄学说,还是《孙子兵法》,抑或是《黄帝内经》,《神龙易学》,无不和《易经》有着密切的联系。《黄帝内经》是元素论五行文化和阴阳文化结合的典范,解决了大易“医病”的问题;思孟学派的《五行》是德性论五行文化与阴阳文化融汇的渊薮,解决了大易“医人”的问题。一言以蔽之:大易医国、医人、医病。《周易》研究被称为“易学”,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三易》在周朝不是随便可以见到的,孔子在得到周易之后爱不释手,《汉书·儒林传》记载:“孔子读易,纬编三绝,而为之传。”《易经》代代相传,释家林立,许多学者皓首穷经,考证训诂,留下了三千多部著作,蔚为大观。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周易周易起源于哪个朝代 周易是哪个朝代的
1、周易成于西周。 2、中国早期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科学不发达,先民们对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以及人自身的生理现象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因而产生了对神的崇拜,认为在事物背后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神的存在,支配着世间一切。当人们屡遭天灾人祸,就萌发出借助神意预知突如其来的横祸和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的欲望,以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在长期的实践中发明了种种沟通人神的预测方法,其中最能体现神意的《周易》就是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
周易是哪个朝代的人?
首先周易并不是人。易经》被称为中国上古第一奇书,一般称为《周易》。在《左传》中已有《周易》的记载,如《左传 · 襄公九年》:“姜曰:‘亡,是于《周易》曰:“随,元亨利贞……”。’《左传 · 昭公七年》:“孔成子以《周易》筮之。”说明《周易》最晚在春秋战国时代已经出现了。目前,对《周易》成书的时代,学术界尚有争论,但西周前期却有大多数所接受。至于《周易》的“周”字,历来说法颇多,如,有人认为:周是“易道周普无所不备”的意思;也有人认为:周易是指的周朝。周朝为一般人所接受,很多人都以为《周易》的“周”字就是年代的意思。而《周易》的“易”字解释则更为纷繁。一说:“易之为字,从日从月,阴阳具矣。”“易者,日月也。”“晶月为易,刚柔相当。”一说:“易 ,飞鸟形象也。”一说:“易,即蜴。蜥蜴因环境而改变自身颜色,日之易,取其变化之义。”清代陈则震著《周易浅述》,将“易”的定义归之为二:曰:交易,阴阳寒暑,上下四方之对待是也;曰:变易,春秋秋冬,循环往来是也。无论何种解释,说《周易》是讲阴阳两种相互作用,产生万物,“刚柔相推,变在其中”,则是不会错的。无论何种解释,说《周易》是讲阴阳两种相互作用,产生万物,“刚柔相推,变在其中”,则是不会错的。到了西汉,儒家学派将《周易》与《诗》、《书》、《礼》、《乐》、《春秋》等奉为经典,称为“六经”。于是《周易》又被称为《易经》。经过历代的演变,《周易》成为我们今天见到的样子,分为《经》、《传》两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