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贵履危机,富贵险求的意思

送李北山归建康原文_翻译及赏析

贫贱有饿死,富贵履危机。东海不可渔,西山采无薇。四方已一气,我今将安归。——宋代·梁栋《送李北山归建康》 送李北山归建康 贫贱有饿死,富贵履危机。 东海不可渔,西山采无薇。 四方已一气,我今将安归。(1242——1305) 字隆吉,湘州(在今湖北)人,迁镇江(今属江苏)。咸淳四年(1268)进士。迁宝应簿,调钱塘仁和尉,入师幕。宋亡,归武林,后卜居建康,时往来茅山中。《全宋词》存其词三首。

梁栋

湖山政俗殊,疆理罕凭借。壤赋无定书,民田互欺诈。所急井田均,争心讵难化。入告今其时,公行毋俟驾。——宋代·廖行之《送岳阳陈倅秩满还朝八首》

送岳阳陈倅秩满还朝八首

湖山政俗殊,疆理罕凭借。 壤赋无定书,民田互欺诈。 所急井田均,争心讵难化。 入告今其时,公行毋俟驾。骀荡春风散百城,钓鳌江上棹歌声。官军不遣征徭少,烧尽柴炉说太平。——宋代·林光朝《代陈季若上张帅》

代陈季若上张帅

骀荡春风散百城,钓鳌江上棹歌声。 官军不遣征徭少,烧尽柴炉说太平。入夜跏趺多待月,移时箕踞为看山。苔生晚片应知静,云动秋根合见闲。瘦鹤独随行药后,高僧相对试茶间。疏篁百本松千尺,莫怪频频此往还。——宋代·林逋《林间石》

林间石

入夜跏趺多待月,移时箕踞为看山。 苔生晚片应知静,云动秋根合见闲。 瘦鹤独随行药后,高僧相对试茶间。 疏篁百本松千尺,莫怪频频此往还。

“富贵险中求,拍案定乾坤,但保世昌隆,不念同根生”是什么意思?

险,差点遭受的灾难。拍案,用手掌击打桌面,比喻下决定。昌隆,昌盛兴隆。

”富贵险中求,拍案定乾坤,但保世昌隆,不念同根生”意思是指敢于冒险才能够创造财富,风险越大收益越大,而在人生路上每一个决定都有可能影响命运。为能够使基业延续,昌盛兴隆,即便是手足之情有时候也可以舍弃不顾。

古人论富贵贫贱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论语·里仁》 金钱和地位,这是人人所想望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君子不接受。 君子爱财,取之以道;贞妇爱色,纳之以礼。 明·佚名《增广昔时贤文》 君子爱好钱财,但要用正当的手段取得它;贞洁的妇女爱好美色,但要按一定的礼仪去接纳它。 不以富贵妨其道,不以隐约易其心。 唐·韩愈《省试颜子不贰过论》 不因为富贵妨碍他的道义,不以名位改变他的心志。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用不正当手段得到的富有和显贵,对于我就像飘浮在空中的云一样不值得关心。 富贵之于我,如秋风之过耳。 《吴越春秋·吴王寿梦传》 意谓富贵对于我来说,象秋风经过耳边一样。 家有不义之财,则伤本。 《战国策·秦策》 家中如有来路不正之财,就会伤害根本。《挚虞库居铭》「有财无义,恒家之殃」,意近。 人欲余财积蓄之富,而穷年累世不知足。 《荀子·荣辱》 欲:想要,希望。穷年累世:指接连不断,时间长久。意指人对财富的求索是不会厌足的。 自古以来,身居富贵,能知足者甚少。 《旧唐书·李靖传》甚少:很少。 贫贱常思富贵,富贵必履危机。 《晋书·诸葛长民传》常思:常想。必履:必然践履。在贫困卑贱时常希望得到富贵,在富贵时却必会遇到潜伏的祸机。 富以苟,不如贫以誉;生以辱,不如死以荣。 《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上》 富有但苟且,不如贫而安乐;生而受辱,不如死而光荣。 何可屈曲从俗,苟求富贵? 《汉书·儒林严彭祖传》 不可因为追求荣华富贵而屈曲迎合世俗。 浮荣不足贵。 唐·陈子昂《感遇》 表面上的荣华并不可贵。 富贵如浮云,金玉不为宝。 南朝·梁·江淹《效阮公诗》浮云:飘浮于空中的云。此喻不值得关心的事物。金玉:泛指珍宝。意指权势和财富不值得去汲汲追求。 富贵于我如浮云。 唐·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浮云:飘浮于空中的云,比喻不值得关心的事物。意指不把富贵放在心里。 富者非财也,贵者非宝也。 三国·魏·曹植《玄畅赋》 非:不是。有财有宝未必就是富贵。 不取于人谓之富,不辱于人谓之贵。 秦:孔鲋《孔丛子》 取:取得。 谓之:叫做,称为。 财产不掠夺于人,可称为富;人格不受侮辱,可称为贵。 乐能知足乃为富,岂必金玉名高资? 宋·欧阳修《盘车图》 名高资:富有著称于世。知足常乐本身就是一种财富,为什么一定要去追求金珠玉石的富有高名? 天下有至宝,而非势也;有至富,而非金玉也。 《艺文类聚·鉴戒》 世上的至宝至富,不是权势地位和金银珠宝。 富以能施为德,贫以无求为德。 清·金缨《格言联璧·持躬》 富贵以能布施行善为德,贫穷以节俭自奉为德。 功名富贵知何物,风雨尘埃惜此身。 金·元好问《感遇》 风雨:喻艰苦生活。 尘埃:喻污浊。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晋·陶渊明《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先师:此指孔孟等儒家先辈。 儒家先辈们留下的教诲,只忧虑仁义之道得不到施行,而不忧虑生活贫困。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戚戚:忧惧貌。 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身处贫贱而坦然自若,不屑于热切地求取富贵。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礼记·大学》 道德是做人的根本,财物是次要的东西。 贫穷自在,富贵多忧。 明·佚名《增广昔时贤文》 忧:忧虑。 多藏者厚亡,故知富不如贫之无虑。 明·洪自诚《菜根谭》 财货储藏得多损耗也多,所以,财富丰厚的人忧虑也多。 安贫福所与,富贵为祸谋。 晋·傅玄《杂诗》 安贫:安于贫困。 与:给予。 谋:图谋,营求。 意谓安贫可能得福,富贵容易招祸。 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唐·王勃《滕王阁序》 达人:指通达事理的人,达观的人。 旧谓有贤德的人安于贫困生活,通达事理的人知道命运。 安贫乐贱,与世无营。 《后汉书·蔡邕传》 安于贫困的生活,乐于微贱的地位,对世上也无其他谋求。这是旧时儒家的一种处世哲学。 与我同心人,乐道安贫者。 唐·王维《过李揖宅》 乐道:以遵行自己所信奉的道德准则为乐。 安贫:安于贫困的生活。 君子忧道,不忧贫。 《论语·卫灵公》君子用心求道而不费心思去求衣食。 人贫则志短,马瘦则毛长。 唐·张??《朝野佥载》 旧谓处在贫困境况中的人,往往缺乏志向和勇气。 贵贱无常。 宋·王??《野客从书·??冠子》 富贵卑贱不是永恒不变的。 贵无常尊,贱不常卑。 晋·傅玄《吏部尚书箴》 地位显贵不是永处尊位,出身微贱不会永远卑下。 日有阴晴,月有盈亏。算人无久富长贫。 元·无名氏《杀狗记》第十八出 喻人的境遇会起变化,不会永久的富或永久的穷。 莫言贫贱长可欺……莫言富贵长可托。 唐·李颀《别梁锽》 莫言:不要说。可欺:可欺侮。可托:可寄托。贫贱和富贵不是永远不可改变的。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唐·李白《古风》 荣华富贵象东逝的水,世间所有的事都像江上波澜,转瞬即逝。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唐·李白《江上吟》 汉水:水名,长江最大支流,从西北向东南流。 此言功名富贵不可能长在,正如汉水不能向西北流一样。 富贵荣华几时兮,朱营碧堂生青苔。 唐·陈子昂《青台引》 几时兮:能维持多久呀。朱宫碧堂:红宫绿堂,泛指金碧辉煌的高大建筑。 志苟不固,则贫贱者汲汲营生,富贵者沉沦于逸乐。 晋·葛洪《抱朴子·崇孝》 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沉沦:犹沉没、沦落。 如果没有坚定的意志,那么贫贱者只迫切地营谋生计,富贵者则沉溺于享乐。 贵不与骄期而骄自至,富不与侈期而奢自来。 唐·吴兢《贞观政要·刑法》 地位尊贵的人容易矣横,家室殷富人容易奢侈。 富贵是无情之物,你看得他重,他害你越大;贫穷是耐久之交,你处得他好,他益你反深。 明·洪自诚《菜根谭·评议》 耐久之交:喻永不变心的朋友。 处:相处。 富贵者贫贱之基,奢侈者寥落之由。 《日闻录》卷一 富贵而佚乐则易招贫贱,奢侈而无度则陷于伦落。 富贵过盛,则必骄佚而生过。 汉·王符《潜夫论·忠贵》 盛:兴旺。 骄佚而生过:骄奢婬逸并产生错误。 佚,同「逸」。 贫不忘俭,富不学奢。 唐·马周《清崇节俭及制诸王疏》 奢:奢侈。 积金累玉,未必是陶朱之智。 汉·王充《论衡·命禄》 陶朱:春秋时,越国名臣范蠡,功成退隐,后成巨富,号陶朱公。财富极多不一定是智者的所为。 力学勿忘家世俭,堆金能使子孙愚。 宋·刘克庄《贫居自警三首》 致力于求取学问,不要忘记勤俭持家的道理,富贵反而使子孙变得愚蠢。 外贫贱易,耐富贵难。安劳苦易,安闲散难。 清·杜文澜《古谣谚》 处在贫贱,劳苦之境倒容易过。处在富贵、闲散的环境更难。 能知足则常足,故富;能脱俗则不俗,故贵。 明·李贽《焚书·富莫富于常知足》 知足:知道满足。 常:经常,长久。 脱俗:超脱凡俗。 这是古人的一种安贫乐贱、与世无争的处世哲学。 富莫富于常知足,贵莫贵于能脱俗。 明·李贽《焚书·富莫富于常知足》 自知满足和超凡脱俗就是最大的富和贵。 重义轻财大丈夫。 明·沈受先《三元记·博施》 重仁义轻钱财的人,才是大丈夫。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宋·苏轼《前赤壁赋》 苟:如果。 对于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绝不贪求。 堆金积玉,来处要明。 宋·李之彦《车谷所见·贪欲》 堆金积玉:形容贵重的财物极多。 必须用正当手段,获取财富。 清贫常乐,浊世多忧。 清·史襄哉《中华谚海》 虽清贫但常乐,处在混乱的时世倒多忧。 有道之财方可取,无道之钱莫强求。 清·史襄哉《中华谚海》 正当途径的钱财才应取得,来路不明的钱财不应去拿它。 非理之财莫取,非理之事莫为。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沈小官一鸟害七命》 不符合义理的钱财不要拿取,不合义理的事情不要去做。 勿慕富与贵,勿忧贱与贫。 唐·白居易《续座右铭》 慕:羡慕。 忧:忧虑。 不以贵为安,不以贱为危。 《淮南子·原道训》 不把身居高位看作是安全,认为处于卑下的位置就危险。 与其浊富,宁比清贫。 唐·姚崇《水壶赋》 浊富:浑浊富有。 清贫:清白贫穷。 浊富不如清贫。 宋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宁可清贫自乐,不作浊富多忧。」与此意同。 其穷也不忧,其乐也不婬。 唐·柳宗元《校书郎独孤君墓碣》 贫穷也不忧愁,享乐也不放荡。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唐·王勃《滕王阁序》 老当益壮:年纪老了,志气应当更加豪壮。穷且益坚:人穷困,意志应当更加坚定。青云之志:高尚的志趣。 老去才虽尽,穷来志益坚。 宋·陆游《醉醒初觉偶记》 益坚:更坚强。 后句从唐·王勃《滕王阁序》「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化出。 穷不忘操,贵不忘道。 唐·皮日休《六箴序》 人虽穷,但要保持操守,位虽贵,但不要忘记道义。 年老心未老,人穷行莫穷。 宋·佚名《名贤集》 人虽年老,雄心仍在;人虽贫穷,德行不能有亏。 论起荣华富贵,原不过是过眼云烟。 宋·苏轼《宝绘堂记》 荣华富贵如过眼即逝的云霞和烟雾。 荣枯得失,犹如水月镜花,事过即忘。 《修身宝鉴》 荣枯:草类开花和枯萎,喻人的昌盛显达和衰败困顿。 水月镜花:水中之月,镜中之花。比喻虚幻的东西。 丈夫儿富贵等浮云,看名节。 宋·严羽《满江红·送廖叔仁赴阙》 富贵可轻视,名节要看重。 死犹未肯输心去,贫亦其能奈我何! 清·黄宗羲《山居杂咏》 输心:献纳诚心。其:犹「岂」,表示反诘。 死亡不能使自己出卖身心,贫困的生活更不能使自己有所动摇,表现了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真视富贵如浮云,不溺于名利酒色,一世之伟人也。 宋·黄庭坚《跋王荆公禅论》 溺:沉湎无节制,色:女色。 伟人:伟大的人物。 富贵不动其心,名利酒色不溺其志的人,是伟大高尚的人。 鱼不忍饥钩上死,鸟因贪食网中亡。 明·韩贞《韩乐吾先生遗事》 比喻贪欲会使人走向灭亡。 高飞之鸟,死于美食;深泉之鱼,死于芳饵。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芳:香。 饵:钓鱼用的鱼食。 引申为诱人的东西。 言高飞鸟、深渊鱼都为食而死,亦喻人为财而亡。 晴空朗月,何天不可翱翔,而飞蛾独投夜烛。 明·洪自诚《菜根谭》 何天不可翱翔:哪里不可以飞翔? 飞蛾独投夜烛:自取灭亡。 清·秦应阳《飞蛾》:「飞蛾性趋炎,见火不见我。」我:飞蛾自身。 能贵不能贱,遂为物所攻。 清·张自起《咏怀》 物:指各种享受的东西。 攻:击倒。 说明贪图富贵,就会在「糖弹」面前打败仗。 利欲熏心,随人翕张。 宋·黄庭坚《赠别李次翁》 翕张:收缩伸张。 贪财图利的欲望迷住了心窍,就会使自己处于被动,任人摆布。 受人施者,常畏人。 《孔子家语·在厄》 接受别人施与的人,对施与者常常怀有一种畏惧的心理。 《聊斋志异·神女》:受人求者常骄人,求人者常畏人。 非分之福,无故之获,非造物之钓饵,即人世之机阱。 明·洪自诚《菜根谭》 造物:指造物者,即上帝。 钓饵:引鱼上钩的食物。 机:捕鸟的机槛。 阱:陷阱。 富者,怨之府;利者,祸之胎。 明·张居正《答应天巡抚胡雅斋言严治为善爱》 怨之府:怨恨聚集的地方;大家怨恨的对像。 胎:根源。 渔利者害多,务名者毁至。 清·申涵光《荆园小语》 渔利:以诈述谋求私利。 务名:挖空心思地求虚名。 毁:讥诽。 荣名秽人身,高位多灾患。 三国·魏·嵇康《与阮德如》 荣名:荣誉。 秽:败坏。 高位:高的职位。 说明名利地位并非好的东西,为人不必去追名逐利。 利傍有倚刀,贪人还自贼。 汉·无名氏《甘瓜抱苦蒂》 自贼:自己害自己。 劝人切勿贪利,贪欲过多反而会伤害自己。 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 汉·韩婴《韩诗外传》 欲:指私欲,贪欲。 指出人最大的祸害是贪求过多,不知适可而止。 溪壑易填,人心难满。 明·洪自诚《菜根谭》 溪:涧,山间的水流。壑:山沟。言人的贪欲比溪壑更难填平,喻人欲之无止境。 清·程允升《幼学琼林·人事》:「欲心难厌如溪壑,财物易尽若漏卮。 仁为众善本,贪是诸恶源。 清·史襄哉《中华谚海》 仁爱为众多好事的根本,贪欲为各样坏事的源头。 猛兽易伏,人心难降。 明·洪自诚《菜根谭》。 吃人嘴软,使人手软。 清·史襄哉《中华谚海》 吃了、拿了别人的东西,讲话、处事就难于坚持原则。 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头螳捕蝉。 元·无名氏《崔府君断冤家债主·楔子》 螳捕蝉:有「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说法,喻害人还被害之意。 比喻过分贪心结果适得其反。

富贵险中求什么意思

常规的付出获取常规的回报,而欲求富贵超越他人者,必须付出更多。这里的更多,在风险方面就是冒着更大的风险去做事儿,做常人不敢做的。这样的话,风险就更大了,但是风险和收益是成正比的,风险大了,收益也就大了,就富贵了。典型的例子是,如果官员只有工资收入,生活不会比常人好到哪里,权钱交易就可以获取大量财富,但是却冒了更大的风险。所谓富贵险中求。

怀抱不展落稼轩——读辛弃疾词

怀抱不展落稼轩——读辛弃疾词

苏轼被贬黄州,在东坡垦荒种地维持生计,以地名自号东坡。辛弃疾被弹劾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自建的一个庄园“带湖新居”,其中有一室名叫“稼轩”,后来辛弃疾就用“稼轩”二字作为自己的别号,表达一种园林山水情思。

学校里讲稼轩词,多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破阵子》)这一类金戈铁马、气吞山河的军旅边塞壮词,让人知道辛弃疾也是一位“壮岁旌旗拥万夫”的、驰骋沙场的战将。殊不知辛弃疾也是一位身世传奇,趣味多样的武将文人。

辛稼轩是山东济南人。他出生时已是南宋立朝十三年,山东早已沦为金国统治区。他从小亲身体验了被外族蹂躏统治的不幸,幼年就立下了恢复中原的壮志。据说他身材魁梧,膂力过人,红颊青眼,被人称作“青兕”(兕是古代像犀牛一样的野兽)。他二十二岁时带领自己组织的两千多义军归顺到耿京任首领的二十多万起义大军队伍中,并被任命为掌书记。辛弃疾力促耿京率队南下,与南宋军队配合作战。受耿京委派到南京面见高宗皇帝商议抗金事宜。当他从江南回到山东,知道叛徒张安国杀了耿京并率队投降金人,辛弃疾悲痛气愤至极,用计率五十名敢死队员进入金兵营盘,活捉了正在饮酒狂欢的张安国。之后率一万多义军辗转千里,日夜兼程,将张安国押送到南京交朝廷正法。辛弃疾这种大无畏的英勇豪气震慑了金人,极大地鼓舞了民众抗金的斗志,更让“圣天子一见三叹息”。

但是南宋朝廷是主和派当家,辛弃疾的将才和忠诚在此后的几十年直至老死并没有被重用,他长期在一些中下层地方官职上徘徊,甚至有二十年被革职赋闲。他一腔抗金救国的热血,在归来前期化作廷对的滔滔宏论,化作洋洋洒洒的奏章,他连续写了十九篇文章上奏皇帝,主张对金人用兵。前十篇编为《十论》,后九篇编为《九议》。事实证明这些奏章没有被重视,更没有被采用,所以他晚年在一首《鹧鸪天》中说“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意思是饱蘸热血写成的抗金《十论》、《九议》,被人丢在一旁,一位坚定的抗金勇士被消磨成栽花种树的闲散老人。他一腔抗金热血,在归来后期化作战歌式的军旅壮词,成为稼轩词的主旋律,被后人景仰。

辛稼轩既是武将,又是一位妙趣横生的诗人。

他一辈子好酒,有客狂饮,无客独醉,很多词作中都写到酒,如一阕《西江月》: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功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就很让人享受到诙谐有趣。又有一阕《沁园春》写即将戒酒,更有趣:

杯汝来前!老子今朝,点检形骸。甚长年抱渴,咽如焦釜;于今喜睡,气似奔雷。汝说“刘伶,古今达者,醉后何妨死便埋”。浑如此,叹汝于知己,真少恩哉!更凭歌舞为媒,算合作人间鸩毒猜。况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为灾。与汝成言,勿留亟退,吾力犹能肆汝杯。杯再拜,道“麾之即去,招则须来”。

词中用对话方式塑造了两个生动俏皮的文学形象:一个是自称老子的主人,即词人自己,一个是被主人大呼小叫、差前使后的近似仆人的酒杯。前者简称人,后者简称酒杯。

上片开头,人如君临天下,大声喝令酒杯前来听训,人说老子今早自我体检,发现长年随时口渴,喉咙干得像烧热的锅底,又还嗜睡,睡下去就鼾声如雷。你听到后不但不同情,还说我为什么不能像古代最达观的酒客刘伶,想喝就喝,醉死埋掉了事。我听后真有点心凉,过去还把你当成知己,想不到你竟然这样薄情寡恩。

下片人接着声讨酒杯:碰上朋友聚会又有歌舞助兴之时,酒好像找到了它最能发挥作用的地方,常常使人像中毒一般疯狂沉醉,酒就是人间的毒魔。不过词人毕竟是一位理性文人,觉得应该有点君子风度,该作点自我检讨,于是心平气和地承认自己于酒是爱极生怨,酒于自己是美过成灾。至此,人和酒杯之间似乎变声讨为和解,把戒酒的题意弄丢了,人突然意识到还是应该对酒杯强硬一些,于是用严厉的口气大声对酒杯说:你走吧,赶快从我的视线中消失。酒杯不慌不忙地一拜再拜,谦卑地说:是!是!是!您让我走我马上就走,什么时候您需要,只要招呼一声,我马上就来。

酒杯的形象聪慧狡黠,它似乎完全把握住了主人的性格,深知主人只是一时重病难受,说几句气话,过后一定离不开自己,必定请它回来。

这阕词用对白口语表现出的滑稽幽默令人捧腹。

又有一阕《永遇乐》拿自己的姓氏玩笑发挥: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比着儿曹,锳锳却有,金印光垂组。付君此事,从今直上,休忆对床风雨。但赢得、靴纹绉面,记余戏语。

辛稼轩在一阕《丑奴儿》中曾说“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诗强说愁”。但是等到经历了很多挫折不幸之后,对“愁”字变得“欲说还休,只道天凉好个秋”。这阕拿自己姓氏开涮的《永遇乐》是一种含泪的幽默。

词人细参自己的辛氏家谱,它起源于夏启封支子于莘地,后为辛氏始祖。之后历代辛氏多有名臣,但是辛家先祖的光辉业绩,是用艰辛甚至悲辛换来的,自己的仕途功名一路多遭不测,其中艰难险阻,就像把辣椒、花椒、桂皮这些具有浓烈 *** 气味的东西混在一起捣碎,让人感觉辛辣无比不能忍受。

世人多赞美自家姓氏,为先祖的业绩自豪,为家族的发达吉祥感到荣耀。如屈原屡遭迫害打击,仍在《离骚》的开头就盛赞自己出身不凡,是帝高阳的后代。但辛弃疾却玩笑自家一族祖辈儿孙的不幸,皆来自姓氏。因为姓辛,所以“芳甘浓美”的好事都轮不到“吾家门户”,只能眼巴巴看人家后代子弟封金挂印,何等神气。不尽的辛酸委屈,全由嬉笑戏语中出来,苦而不呆,怒而不恨。最后还嫌不够,又拿自己的面容形象自嘲,说自己像欧阳修描写的北宋官员田元均违心虚以应酬,强作笑颜,以至笑得面容皱如鞋面。“鞋纹绉面”不但说老,更说强作欢颜的无奈。

辛稼轩还有一阕《最高楼》很独特。古时候陶渊明有教子诗,诗中列数先祖荣光,希望儿孙发扬光大,如果命中无官,也不必太过烦恼,做个自食其力的正经人也是挺好的。辛稼轩这阕词也是真正的教子词:

吾衰矣,须富贵何时?富贵是危机。暂忘设醴抽身去,未曾得米弃官归。穆先生,陶县令,是吾师。待葺个园儿名“佚老”。更作个亭儿名“亦好”,闲饮酒,醉吟诗。千年田换八百主,一人口插几张匙?休休休,更说甚,是和非!

这阕词前边有个短序:“吾拟乞归,大子以田产未置止我,赋此骂之。”由序可知此词来由。

当时稼轩五十五岁,在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任上,因在任上憋气,打算马上给朝廷上辞职报告。但没料想儿子知道此事后,竟出来提反对意见,说家中田地房产还没有置办齐全,你老头子就辞职退休,今后哪来钱财办这些事?儿孙们怎么过?

词的上片说,我已经很衰了,等你们说的富贵要等到何时?在另一阕《贺新郎》开头,也有类似的哀叹:“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富贵是危机”是这阕词的词旨。典出《晋书·诸葛长民传》,说东晋末年,诸葛长民官至都督,深得掌大权的太尉刘裕的信任,权倾一时,而本人又贪得无厌,大建府宅,广聚钱财,美女珍宝盈门。但长民这个人心理素质不好,时时担心别人惦记他的官位和钱财,以至寝食不安常做恶梦,梦见与人厮打、被人追杀,于是自己叹息:“贫贱常思富贵,富贵必履危机。”果然后来被刘裕所杀。“穆先生”是刘邦弟弟刘交的门客,被待为上宾,因不胜酒力,宴会上刘交特为他单独备甜酒。刘交死后其孙子刘戊继位,有一次宴会上没为穆先生备甜酒,穆先生很敏感,马上称病去职。果然,后来证明刘戊是个荒淫残暴之徒,留在他身边的人非死即伤。“陶先生”即陶渊明,他不为五斗米折腰事权贵的故事历来被文人称道。辛稼轩用这三个典是要说明,人要知己知人知事,方能自保自全。

下片开头四句先说出自己退休之后的打算和乐趣,设个园子建个亭子,闲来饮酒,醉后作诗,与天地往来,以草木逸情。他又怕儿孙没有这样的超然情趣,转而又开导两句:广置田产没多少意思,君不见一片田地千年之中已换了八百个主人,古今有谁是田地真正的主人?一个人有几张嘴,一张嘴能插几把调羹,能吃得下多少?家有几亩薄田,够儿孙们粗茶淡饭就可以了。

这阕词与其说是骂犬子,不如说是辛稼轩借题发挥的人生赋,表达自己对历史和人生的看法,对得失穷达的取舍,有文人的睿智深长,又有俗世的浅白淡泊,今天读来也正好揽镜自照,可仿可效。

辛弃疾 最高楼·吾拟乞归 犬子以田产未置止我 赋此骂之

《最高楼吾拟乞归,犬子以田产未置止我,赋此骂之》

作者:辛弃疾

吾拟乞归,犬子以田产未置止我, 赋此骂之。 吾衰矣,须富贵何时? 富贵是危机。 暂忘设醴抽身去,未曾得米弃官归。 穆先生,陶县令,是吾师。

待葺个园儿名佚老, 更作个亭儿名亦好, 闲饮酒,醉吟诗。 千年田换八百主,一人口插几张匙? 便休休,更说甚,是和非!

赏析:

词,本是一种纯粹的音乐文学艺术品,但在发展过程中,实用功能不断扩大,许多作品已经兼备了应用文的性质。特别是到南宋,她几乎进入了人们社会交往的各个方面,可以用来谈恋爱,可以用来交朋友,可以用来孝顺父母,可以用来联络亲戚,乃至替人作寿,给人送终,祝人新婚,贺人生子,打阔佬的秋风,拍上司的马屁真是五花八门,无所不能。然而,写词来训儿子,我们还是头一回见。如若编一本宋词之最,这首诗该算一项纪录罢?

此词约作于光宗绍熙五年(1194),当时词人五十五岁,任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任(从梁启超、邓广铭二先生说)。据词及小序可知,词人因官场上的失意,打算辞官,但那不晓事的犬子极力反对,(家中田地、房产还未购置齐全,老头子倒想洗手不干了,一旦他老人家呜呼哀哉,叫咱哥儿们喝西北风去?)于是词人便作了这首词数落他。

由于犬子劝阻自己的充足理由是官做得还不够大,薪俸级别还不够高,一句话,还不够富贵,因此,词人首先抓住富贵这两个字来作文章,打开窗户说亮话,张口便道:我老啦,干不动了,等富贵要等到哪一天呢?接下去改用让步性语气,以退为进:就算能捱到富贵的那一天又能怎样?富贵是好要的么?爬得高,跌得重,危险得很呐!

上阕头三句看似肆口而成,其实字字都有来历。吾衰矣出自《论语述而》:子(孔子)曰:甚矣吾衰也。须富贵何时出自《汉书。杨恽传》杨恽报孙会宗书:人行乐耳,须富贵何时?富贵是危机则见于《晋书。诸葛长民传》。东晋末年,长民官至都督豫州扬州之六郡诸军事、豫州刺史,领淮南太守,深得实力派、太尉刘裕的信任,权倾一时。他贪婪奢侈,多聚珍宝美女,大建府第宅院。然而显赫的富贵并没有给他带来多少快乐,相反,由于时时担心遭到杀身之祸,连觉也睡不安稳,竟至一月中有十几夜做恶梦惊起跳踉,如与人厮打。他曾叹息说:贫贱常思富贵,富贵必履危机。后来果然为刘裕所杀。词人袭用其语,可见对这样的历史教训深有感触。那么,怎样才是远祸全身的上上之策是什么呢?只有急流勇退,及时辞官归隐。于是,下文便拈出一个正面典型来和诸葛长民作对比。《汉书。楚元王传》记载,汉高祖刘邦之弟刘交封楚王,他以穆生、白生、申公等三人为中大夫,十分恭敬礼遇。穆生不喜欢喝酒,刘交开宴时,特地为他设醴(摆上度数不高的米汁甜酒)。后来刘交的孙子刘戊为王,有一次忘了为穆生设醴,穆生退而言曰:我该走了。醴酒不设,说明王爷已开始怠慢,再不走,就将获罪遭殃。穆生称病去职后,刘戊日渐淫暴,白生、申公劝谏无效,反被罚作苦役,真个应验了穆生的预言。暂忘句即咏此事。因说穆生,所以,又带出另一位先哲来,那就是在任彭泽县令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弃官而归隐田园的陶渊明。揣测词人的作意,请陶渊明到场本是为了应付格律。此处例须对仗,故不能让穆先生落单,一定得给他找位傧相;但陶县令弃官的动因与穆先生又不尽相同,他的拂衣而去,还包含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成分,于是,他的出场就给词意增添了一项新的内容,其作用又不仅仅是给穆先生当陪衬了。总而言之,词人将这两位高士悬为自己的师范,用意十分明显: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述而》(朝廷对我既然不太信任,那么再干下去恐怕就会有祸患那又有什么富贵可言呢?更何况,牺牲自己的人格和尊严去博取富贵,代价也未免太大。这富贵求不得,老夫拿定主意要归隐了。

下阕头四句,谈自己辞官后的打算:辟一处花园,建一座亭阁,闲下来作甚?喝老酒。喝醉了作甚?写诗词。优哉游哉,岂不快哉!陶然欣然,何其超然!闲饮酒醉,吟诗为短句流水对,只寥寥六字,两组连续性的动态画面,便写尽了理想中的隐居生活的情趣。然而还不可忽过佚老、亦好二辞。其一老、好相叶,是辅韵,与时、机、归、师、诗、匙、非等主韵共同构成本调的平仄韵错叶格,有声情摇曳之美,其二,四字俱有典故,佚老见《庄子。大宗师》: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盖谓人生碌碌,只有老来才得安逸(佚,同逸)。亦好语出唐戎昱《长安秋夕》诗:远客归去来,在家贫亦好。即今俗话所谓的金窝银窝,不如自己家的草窝。词人要以佚老、亦好命名园、亭,虽不直说颐养天年、安贫乐道,但自珍桑榆、不慕金紫之意,已曲曲传出,韵味更有深长之妙。

词人自己固然是安贫了,其奈犬子不安何?不可不给以当头棒喝。于是又折且词笔来训子:千年田换八百主!多置田产,又有何用?适足害你们弟兄几个成为败家子而已!一个人长有几张嘴巴?插得下许多调羹?家有薄田几亩,还不够你们粗茶淡饭么?你别再说三道四了!如果说上文还带有若干书卷气、不够家常的话,那么最后这一段真可谓口角生风,活生生是老子骂儿子的现场录音,写神了,写绝了!值得一提的是,千年二句虽用俚语,却仍有宋人载籍可以参证。千年田换八百主,见北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一载五代时韶州灵树院如敏禅师语。僧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云:千年田八百主。僧云:如何是千年田八百主?师云:郎当屋舍勿(没)人修。这些话头,再早些还可寻溯到王梵志诗:年老造新舍,鬼来拍手笑。身得暂时坐,死后他人卖。千年换百主,各自循环改。前死后人坐,本主何相(厢)在。一人口插几张匙,范成大《石湖居士诗集》卷二十六《丙午新正书怀》十首其四(穷巷闲门本然):口不两匙休足谷。自注:吴谚曰:一口不能着两匙。用俗话隐括入律,且对仗工稳,尤为难得,词人的水平,真不可测!

这首词,既具备历史的思辨,又富有人生的哲理;既充满着书斋里的睿智,又洋溢着生活中的气息;亦庄亦谐,亦雅亦俚;庄而不病于迂腐,谐而不阑入油滑;雅是通俗的雅,俚是规范的俚;显示出词的胸襟之大、见识之高、性格之爽、学养之深,显示出词人具有驾驭各种不同类型语言艺术的非凡能力。

辛词尤善用典故和化用前人成句,本篇就是一个突出的范例。吾衰句用《论语》,是经:须富句、暂忘句用《汉书》,富贵句用《晋书》,是史:佚老用《庄子》,是子:亦好用唐诗,是集。一首词中,四部都用遍了。就时代而言,从春秋、战国、汉、晋、唐、五代一直用到宋。就文体言,自诗、文一直用到和尚语录、民间谣谚。就用法而言,或整用成句,或提炼文意,或增减字面,或翻换言语。在此道上,词人真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地步!

宋代,封建帝王用较优厚的经济待遇来笼络武将和士大夫们,以换取他们的忠勤服务,因此,官僚地主置田庄、营第宅、蓄家妓之风盛极一时。而当时发达的城市商业经济畸形繁荣的色情业,又大大刺激了纨绔子弟的消费欲望,把他们的胃口吊得很高。红烛呼卢,千缗买笑,在销金锅里荡尽祖产的不肖子孙处处皆是。君子之泽往往二世、三世而斩,不待五世了。北宋沈括《梦溪笔淡》卷九《人事》记载过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将军郭进的新建府第落成,大开筵席,不但请木工瓦匠与宴,而且让他们坐在自家子弟们的上位。有人问道:公子们怎么好同匠人为伍呢?郭进指着工匠们说:这是造房子的。又指着子弟们说:这是卖房子的,当然应该坐在下风。进死后不久,府第果然落入他人之手。郭进者流,看问题不可谓不透彻,做事情不可谓不通达,然而既有先见之明,那又为何还建造府第呢?既然建了,又为何不能对子弟们严加管教,使之成器?相比之下,词人能够不措意于营置田产,且犬子嘟嘟囔囔时乃能赋词骂,真算得上是一位高明的家庭教育专家了。这在封建时代真是难能可贵,即便对于今天的人们,恐怕也还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呢?

最高楼·暮春

薛昂夫 最高楼暮春 花信紧,二十四番愁。风雨五更头。侵阶苔藓宜罗袜,逗衣梅润试香篝。绿窗闲,人梦觉,鸟声幽。按银筝、学弄相思调。写幽情、恨杀知音少。向何处,说风流。一丝杨柳千丝恨,三分春色二分休。落花中,流水里,两悠悠。 【赏析】 薛昂夫(12671359) 元代散曲家。回族人。原名薛超吾,以第一字为姓。先世内迁,居怀孟路(治所在今河南沁阳)。祖、父皆封覃国公。汉姓为马,又字九皋,故亦称马昂夫、马九皋。据赵孟頫《薛昂夫诗集序》(《松雪斋文集》),他曾执弟子礼于刘辰翁(1234~1297)门下,约可推知他生年约在元初至元年间。历官江西省令史,佥典瑞院事、太平路总管、衢州路总管等职。薛昂夫善篆书,有诗名,诗集已佚。诗作存于《皇元风雅后集》、《元诗选》等集中。

辛弃疾 贺新郎·赋琵琶

《贺新郎赋琵琶》

辛弃疾

凤尾龙香拨, 自开元。 《霓裳曲》罢, 几番风月。 最苦浔阳江头客, 画舸亭亭待发。 记出塞黄云堆雪。 马上离愁三万里, 望昭阳宫殿孤鸿没, 弦解语, 恨难说。

辽阳驿使音尘绝, 琐窗寒轻拢慢捻, 泪珠盈睫。 推手含情还却手, 一抹《梁州》哀彻。 千古事、云飞烟灭。 贺老定场无消息, 想沉香亭北繁华歇, 弹到此, 为呜咽。

赏析:

这是一首着名的咏物抒怀词。借说琵琶故事,来抒发国家兴亡和个人失意的感叹。上片用三个典故来议论和抒情。自从开元盛世过罢,《霓裳羽衣曲》经历了多少代风清月白,杨贵妃的琵琶弹走了盛唐的繁华,从此国运衰微。最愁苦是自居易浔阳江头夜送客,为听琵琶妙曲,等待出发的高高画船在江边停泊,白居易听琵琶,感受被贬谪的悲凉。王昭君远出塞外,天上黄云覆蔽,马前冰雪堆积,她在马上弹着琵琶诉离愁,去国离家三万里,遥望昭阳宫殿的方向,离群的孤雁隐没了踪迹,琵琶弦善解人意,昭君恨难以尽叙。王昭君手抱琵琶出塞是朝廷的屈辱(历史另作别论),结句恨难说,家事、国事,身前、身后事,真的从何说起呢!下片借思妇弹琵琶表达对辽阳征人的思念,抒发对北国的怀念。北方传递音信的辽阳驿使已经断绝,雕花窗透入了寒气,她轻拢慢捻地弹奏琵琶,泪珠儿盈满双睫。辽阳的陷落引起思妇的哀怨。她弹《梁州》不仅因为它乐曲音调激越,更是因它在北方,这才声音哀彻。最后以回忆唐朝琵琶高手贺老和沉香亭中玄宗和贵妃玩赏的故事作结,供以呜咽宋朝的衰亡。

辛弃疾 玉楼春·戏赋云山

《玉楼春戏赋云山》

作者:辛弃疾

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 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

西风瞥起云横度,忽见东南天一柱。 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

赏析:

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辛弃疾由于上饶(今属江西)带湖寓所毁于火,遂徙居位于铅山(今属江西)东北境的期思渡别墅。那里有一汩清泉,其形如瓢,词人因名之为瓢泉。这首词就是作者居住在瓢泉寓所期间写成的。内容如题,乃吟咏云山之作。

这首词虽然题为戏赋云山,但所着力描述的不过是一种自然现象的瞬息万端的变化,但字里行间似乎寄寓着词人这样一个信念:虽然坚持抗金北伐的力量,多次受到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但是,就象大雪压不垮青松一样,这股抗金力量不仅不会消亡,反而会逐渐强大,成为国家的中流砥柱。

开首两句点题。上句设问,下句作答,这比直说青山被浮云所遮盖,更耐人寻味。而且,由于用了拟人手法,还大大密切了物我关系,使我们仿佛看到了词人那种翘首凝望、喃喃自语的情态。起句用典,《庄子。大宗师》云: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庄子这段话是为抒发他有藏必亡的虚无观点立论的。后来黄庭坚《次韵东坡壶中九华》诗曾用其字面,句云:有人夜半持山去,顿觉浮岚暖翠空。以作者的词句同黄氏的诗句相比较,黄氏的持字径从《庄子》语中负之而走的负字而来,稍显得拘泥朴实;而词人的推字,则显得空灵巧妙,更切合青山被浮云所笼罩的景象。可见,用典的巧拙,不在于能否师其字面,而在于能否即景会心,缘事而变化。而四面浮云猜是汝句,何以用猜而不用知?盖知字判断的意味太浓,和起句的诘问语气不相搭配,且使本句也显得呆滞;而着一猜字,不仅和起句的诘问语气相吻合,而且还使全韵灵动活泼,声情若掬。歇拍一韵紧承前韵,通过描述自己寻觅常时相对两三峰的行动和走遍溪头无觅处的结果,进一步证实青山被浮云所笼罩,并隐然透露出词人的遗憾心情。词人为什么如此执着地寻觅常时相对的青山?因为青山是他闲居瓢泉期间的知音,也是他光明磊落的人格的真实写照。新葺茆檐次第成,青山恰对小窗横。(《浣溪沙瓢泉偶作》)青山意气峥嵘,似为我归来妩媚生。(《沁园春再到期思卜筑》)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虞美人邑中园亭》)你看,词人对青山的感情是多么的深厚啊!怪不得他要殷勤寻觅呢。

词的上片写青山被浮云遮覆的忧虑,下片则写重睹青山的喜悦。下片两句笔锋一转,景象突然一变:西风乍起,浮云飘散,忽然看见平时与之相亲相爱的青山象擎天巨柱一样,岿然耸立在东南天际。说写词人重睹青山的喜悦,可又没有直接描写,而是通过上句的瞥起和下句的忽见,来表现作者在刹那间的感情变化。如果说下片一韵着重写浮云散而青山见的自然景观须臾间的变化的话,那么结拍一韵还不该直接抒写重睹青山的喜悦心情吗?作者偏不这样,而是宕开笔墨,描写了一个老僧看到青山依然挺立东南天际时的欢快举止和情态,通过老僧之喜来映衬词人之喜。这样写不仅多一层曲折,而且还丰富了词境,说明热爱青山、关心青山是否依旧的,正大有人在,那老僧即其一例也。

这首词虽然题为戏赋云山,但词人对他吟咏的对象并未作十分精细的描绘和刻划,而是抓住自然界客观景物的倾刻变化,以轻快明朗的笔调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寓意深刻,并非平淡之叹。这首小词的格调明快疏朗,清新活泼,反映了词人落职闲居期间积极乐观的一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