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跟着谁,诸葛亮跟谁一伙的
诸葛亮跟了刘备后悔吗?
诸葛亮跟了刘备后悔吗?
对于这个问题,我毫不犹豫地回答,诸葛亮跟着刘备绝不后悔!
理由有三点,具体分析如下:
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任何事情只有进行比较,才会分出好坏与高低!
对于诸葛亮跟着刘备是否后悔这个问题也一样,只有比较,我们才能得出结论。
一,从小圈子看,将诸葛亮与他早年身边的那些朋友比较看,诸葛亮不会后悔。
诸葛亮在刘备那里是官至丞相。刘备死后,诸葛亮是托孤大臣,是相父。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诸葛亮早年的那些朋友能与诸葛亮相比吗?
诸葛亮早年交往的朋友主要是徐庶、石广元、孟公威。
徐庶混得怎样呢?
徐庶早年在刘备身边待过一段时间,后来由于母亲的缘故,被迫离开刘备,到了曹操那里。
在曹操那里的徐庶表面看,是徐庶自己信守诺言,不为曹操设一计;实际上是到了曹操那里,谋士太多,没有徐庶多少事情。
孟公威怎样呢?
孟公威后来在曹魏那里做官,官至凉州刺史。这官至凉州刺史,比起诸葛亮的丞相来不知差多远!
石广元怎么样呢?
石广元混得更惨,正史里基本上很难找到这个人。
二,从社会大圈子看,与那些社会名流相比,诸葛亮也不后悔。
假设诸葛亮当年去了曹操那里,曹操肯定没有丞相给诸葛亮做。因为曹操至死都只是丞相,哪里能让诸葛亮做丞相呢?
诸葛亮与荀彧比较,其才干肯定不会比荀彧优秀。荀彧最后忧郁而死,诸葛亮去了曹操那里,说不定比荀彧还惨!
假如诸葛亮当年去了孙权那里,孙权也没有丞相给诸葛亮做。
因为张昭穷其一生,忠心耿耿,孙权也没有让张昭做丞相。在孙权那里,诸葛亮不管怎么优秀,其地位肯定不会比张昭高。
诸葛亮在刘备这里官至丞相,刘备死后,蜀国“咸决于亮”,这在当时,是没有人可比拟的!
三,封建士大夫追求的理想就是“三立”。 即"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
诸葛亮在蜀国可以说做到了这“三不朽”。
首先说立德。
诸葛亮死后,世人一直歌颂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品德!
再说立功,世人以为诸葛亮辅佐刘禅,功勋盖世!尽管北伐无功,杜甫也写诗赞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最后说立言,陆游有诗“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可见《出师表》对世人的影响。
千百年来,不管是官府,还是民间,都把诸葛亮当做神一样崇拜,这在当年三国时期的所有名流之中,是没有人望其项背的。
由此三点,可以说,诸葛亮跟着刘备绝不后悔!
如果诸葛亮做曹操的手下,他能一展才华吗?
诸葛亮是刘备的得力手下,而且在刘备的手下,他发挥了自己的才能,一生得到了重用,从此也就成为了一段佳话,刘备对诸葛亮的喜爱是无人能比的,以至于将自己的后代托付于诸葛亮,诸葛亮也就成了天下第一的谋士。但是如果将诸葛亮作为曹操的手下,结果可能就会完全的不一样。首先刘备能够请诸葛亮出山,是因为刘备对个人能力得到了诸葛亮的认可,如果不是曹操去请诸葛亮出山,那这件事情就不一定了。
一、曹操我们都知道曹操在天下的威信和刘备是不同的,刘备能够放下自己的面子去请诸葛亮出生,这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因为刘备信任诸葛亮,信得过诸葛亮的才华,才去请诸葛亮出山,但如果是曹操去请诸葛亮出山,那么曹操不一定会不信任刘备,所以诸葛亮一定不会答应曹操的请求,那么也就没有后面的故事了。而且自古以来曹操就是一个多疑的人,如果诸葛亮到了曹操的手下,那么不一定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诸葛亮诸葛亮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而且对于天下的局势是非常清楚的,他也想要用自己的能力去建设天下这时候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给了诸葛亮一个改变天下的机会,两个人之间有不一样的友谊。但是如果换做曹操的话,那么诸葛亮有可能会有不同的态度,而不接受曹操的邀请,这也是说不一定的。所以说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诸葛亮和曹操都不是一对完美的搭档,两个人之间根本就不适合,所以即使是他们两个在一起,也不会有好的结果。
如果诸葛亮坐曹操的手下的话,那么诸葛亮并不会有很大的发展,也不会被后世所记住。所以说只有诸葛亮和刘备才是最好的搭档。
诸葛瑾为孙权打工,为什么诸葛亮不跟着哥哥呢?
诸葛亮不愿意跟着诸葛瑾主要有三个原因:一、乱世中分散了。诸葛亮瑾比诸葛亮大七岁,而且诸葛瑾很早就出门找出路去了,诸葛瑾最早去了江东避难,并因此结识了孙权的亲戚曲阿人弘咨,因而与孙权相识,当时正值孙权大力招揽人才,所以诸葛瑾就投靠了孙权。诸葛瑾投靠孙权的时候,诸葛亮还在家中,又值父亲去世,当时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回家照顾,并处理诸葛亮父亲的丧事,不久,袁术推荐诸葛玄担任豫章太守,于是诸葛亮就跟随诸葛玄到豫章上任,而且朝廷又派了其他人上任,于是诸葛玄带着诸葛亮到荆州投靠刘表。当时又没有通讯设备,又没有电话,又没有新闻,又是乱世,就算是写信,也不一定能送到,即使诸葛亮知道他哥诸葛瑾在江东,一时半会也找不到,只能暂时到荆州投靠刘表,于是他们在乱世中分散了。二、诸葛亮有雄才大略到了荆州没几年,诸葛玄去世了,于是诸葛亮就带着兄弟姐妹在荆州住了下来,一连读书,一边结交英雄,同时诸葛亮也在思考自己的将来,诸葛亮在荆州待了十年,虽然后来诸葛亮知道了诸葛瑾在江东,也联系上了,但这个诸葛亮已经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理想。他不想投靠哥哥诸葛瑾,而是想自己做一番事业,因为他知道投靠诸葛瑾也没有更好的未来,从隆中对来看,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还作了隆中对战略规划,并且他为自己将来投靠谁早就做好了选择,诸葛亮选择的是刘备,这个有无限潜力,但是目前地位不高的人,用今天的话说,刘备就是蓝筹股。当时诸葛亮能够选择的就是:孙权、曹操、刘备、刘表、刘璋,诸葛亮选择刘备是他一生正确的选择,也是经过多方思考的结果,从诸葛亮后来的地位来看,这个选择是对的,同样也助诸葛亮实行了人生理想:自比管仲、乐毅。三、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诸葛亮不愿意跟随诸葛瑾也有一个原因,就是家族中人不要投靠一方,多方压宝,有助于家族的保存,一方如果败亡了,另一方有可能存活,事实证明诸葛亮的选择是对的,诸葛瑾在江东的这一支后来因为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专权而被灭族,如果诸葛亮也投靠了,肯定也逃不了,这就是诸葛亮的远见,为诸葛家族留下了后代。刘备和诸葛亮是什么关系?
从历史上看首先诸葛亮是一个很爱慕虚荣的人对面子很看重的人。在他加入刘备阵营之前她的哥哥已经在为东吴办事就在周瑜手下。他的哥哥曾经向周瑜推荐过诸葛亮,但周瑜没有放在心上只是让他哥哥把他带来而已诸葛亮重面子所以就没有去。诸葛亮的岳父吕伯奢也曾劝他投到曹操帐下但他又嫌弃曹操名声不好,知道占据了大义的刘皇叔亲自到他的茅庐去请他都要试探三次等大大满足了虚荣心与面子之后才答应了刘备。其实他早就想出山一展抱负了。从未出茅庐定三分就能看出他对天下大势很了解。所以我认为诸葛亮与刘备是一对非常好的搭档。诸葛亮很要面子,刘备这个人又很谦虚甚至可以说虚假。才一出山就封诸葛亮为三军军师。后又为汉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诸葛亮就好这一口。只要满足了他的面子他就为你卖命。所以他们只是各取所需而已。刘备死后曾立诏说如果我的儿子有能力你就好好的辅佐他如果他不行你就取而代之吧。当然了这不是密诏而是当着文武百官宣读的,刘备很会笼络人心的如果他真的取而代之那他早死了。所以又有出师表中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一千古名句。这就大大的满足了他的面子。雄才大略的诸葛亮,为何要跟随刘备而不跟随曹操?
诸葛亮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诸葛亮一向是智慧的代表,那么看过《三国演义》后,不知道有没有人跟我有同样的疑问,那就是,为什么诸葛亮追随刘备而不跟随曹操?
事实上,这一问题与汉朝的选官制度密不可分,当时的选官制度,一直被推崇的是察举制,换个大家熟知的名字,应该就是举孝廉了,那么刘备之所以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原因也就在这里,也就是说,水镜先生当时所说的,卧龙凤雏,二者得一而安天下,这里所说的就是诸葛亮和庞统。
亦正因如此,刘备才去请诸葛亮,而接下来的三顾茅庐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就不必细说了,现在已经解释了诸葛亮为什么要跟着刘备,接下来又是为什么要跟着曹操。
实际上,诸葛亮是可以到曹操那里去的,一方面,曹操对于这样的人才也是分外看重的,另一方面,曹操在当时也是很优秀的,这两点都值得诸葛亮来选。但这不是说一切事物都需要机缘巧合一类吗?
而且这恰恰缺少一种机缘,就是说诸葛亮没有朋友,是在曹操手下做事,自然也就不会有人推荐诸葛亮或者把诸葛亮介绍给曹操,所以说,两个没有交集的人,连认识的机会都不存在,怎么能一起工作呢?
道理其实很简单,下面我们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如果刘备和曹操同时向诸葛亮抛橄榄枝,如果你是诸葛亮,你会选择谁呢?
假如是我,我也许会选择曹操,因为从当时的环境来看,曹操这一方可能有更多的优势,不管是条件还是待遇都比较好,也许有人看到这里会问,为什么诸葛亮不去毛遂自荐呢?
事实上,如果你了解了当时的历史和人文环境,或许就可以很容易解释,作为一位文人,一直都很淡泊名利,这也被他们视为一种必须坚守的气节,所以说,对于诸葛亮这样的文人,是不存在自荐这种事的。
对于认识诸葛亮的人来说,我想诸葛亮的《出师表》一定不陌生,甚至他本人在这里也清楚地表明,自己在当时确实是不那么受重视,也不像后来大家所知道的那样被认为是智慧的代表,所以说,如果没有水镜先生的推荐,或者当时的刘备不是那么急切地想要加入,或许我们也没有机会了解这种智慧。
对诸葛亮而言,也许说跟随曹操会有不同的后续发展,但这些都不是当前讨论的重点,而是需要知道为什么当初诸葛亮选择了刘备,或者是什么塑造了这样一个充满智慧的文人,也就是达到了目的。
诸葛亮是谁的徒弟
诸葛亮自学成才,没有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