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雍为什么40多岁才结婚成家,属马的人心地善良吗

邵雍是哪个朝代的人

前一签:诚心为上,并且应该自己拷问一下自己的心灵,你是在认真做事的么?你是真正按照佛的真意在感应世事人情吗?估计是对求签的目的提出质疑,有所劝告。。后一签:说明凡事都是日积月累善恶业障所生成,好的福分和职位(官位)是前生修善的结果,善的缘故,财源广,后代兴旺,万事通达。。

邵雍梅花诗十首详解

邵雍梅花诗十首详解如下:

《梅花诗》又名《邵雍谶语》、《梅花易数之梅花诗》,是北宋时期易学家、道士邵雍所作的十首预言诗。因预言诗中有“数点梅花天地春”一句,所以称为《梅花诗》。

第一节 北宋

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

山河虽好非完璧,不信黄金是祸胎。

第二节 南宋

湖山一梦事全非,再见云龙向北飞;

三百年来终一日,长天碧水叹弥弥。

第三节 蒙元

天地相乘数一原,忽逢甲子又兴元;

年华二八乾坤改,看尽残花总不言。

第四节 朱明

毕竟英雄起布衣,朱门不是旧黄畿;

飞来燕子寻常事,开到李花春已非。

第五节 满清

胡儿骑马走长安,开辟中原海境宽;

洪水乍平洪水起,清光宜向汉中看。

第六节 北洋

汉天一白汉江秋,憔悴黄花总带愁;

吉曜半升箕斗隐,金乌起灭海山头。

第七节 国民

云雾苍茫各一天,可怜西北起烽烟;

东来暴客西来盗,还有胡儿在眼前。

第八节 当朝

如棋世事局初残,共济和衷却大难;

豹死犹留皮一袭,最佳秋色在长安。

第九节 未来

火龙蛰起燕门秋,原壁应难赵氏收;

一院奇花春有主,连宵风雨不须愁。

第十节 未来

数点梅花天地春,欲将剥复问前因;

寰中自有承平日,四海为家孰主宾。

扩展资料:

邵雍(1012年1月21日—1077年7月27日),字尧夫,北宋著名理学家、数学家、道士、诗人,生于林县上杆庄(今河南林州市刘家街村邵康村,一说生于范阳,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

少有志,喜刻苦读书并游历天下,并悟到“道在是矣”,而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

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十六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邵雍三十岁,游历河南,因将父母葬在伊水(河南境内南洛水支流)之上,遂而成为河南(今河南洛阳)人。

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定居洛阳,以教授为生。

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比较二程朱熹邵雍和司马光的本原论的区别

二程对朱熹的影响:从二程洛学到朱熹闽学、从二程理学到朱熹理学,有一个传承发展过程.在程门弟子中,福建人杨时、罗从彦是闽学的开创者,也是二程洛学和理学思想的传承者,他们全面继承二程的理学思想,但无大发展.到了李侗,除了继承师说之外,又有新的发展.他把程颐的理本论和周敦颐的太极论糅合起来,用理深化了太极.朱熹是闽学的集大成者,又是二程洛学的发扬光大者.他系统化了程颐的理本论,完善了理在气先论,发展了格物致知论,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程朱理学理论体系. 朱熹从小就受到二程洛学的熏陶。他的父亲朱松是洛学的崇拜者,师从二程再传弟子罗从彦。朱熹也遵父命师事受洛学影响的刘勉之、刘子翚、胡宪等人,后又受业于二程的三传弟子李侗。李侗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对经学、史学、文学、音韵学、自然科学等都有研究。因此,朱熹就有条件在他所师承的二程洛学的基础上,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完成集理学之大成的历史使命。朱熹所创立的闽学即朱子学成为南宋末至元、明、清三代的官方哲学,影响至巨。  从哲学理论上看,二程所建立的以理为本的思想体系,对朱熹闽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概而言之,一是朱熹闽学以二程洛学的“理”、“天理”作为自己哲学的最高范畴,通过对理气先后、理气动静、理一分殊的详尽分析,建构了较为完备的理气论;二是朱熹闽学承续二程洛学对格物致知的解释,并通过对格物与致知、格物与穷理、知行问题的阐释,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格物致知论(即认识论);三是朱熹闽学承接二程洛学对心性的论述,就心、性、情与理及其关系作了全面的阐发,建立了精致、完整的心性学说;四是朱熹闽学继续昌明二程洛学的“天理人欲”之辨,肯认二程的居敬、集义、克己复礼的修养方法,成就了较为完善的人生修养论。 除上述哲学方面的影响外,二程对朱熹的影响还有以下三端:其一,朱熹像二程一样以继承道统并以道统而自居。二程有明确的道统意识,如程颐说:“周公没,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道不行百世无善治;学不传,千载无真儒。无善治,士犹得以明夫善治之道,以淑诸人,以传诸后;无真儒,天下贸贸焉莫知所之,人欲肆而天理灭矣。先生生千四百年之后得不传之学于遗经,志将以斯道觉斯民。”朱熹对于重建道统也颇为重视,而且极为推崇二程,认为“二先生昌明道学于孔孟既没,千载不传之后”,“实得孔孟以来不传之学”,表示“平生愿学程夫子”。他说:“宋德隆胜,治教休明,于是河南程夫子两人出,而有接乎孟子之传,然后古者大学教人之法,圣经贤传之旨灿然复明于世。虽以熹之不敏,亦幸私淑而与有闻焉。”朱熹编《伊洛渊源录》,追溯道学或理学的渊源和传承,该书分卷述说北宋理学创始人周敦颐、程颢、程颐、邵雍、张载等,并对洛学的门人弟子如谢良佐、游酢、杨时、尹和靖等作了专述,构建了以周敦颐为开端、以二程为正宗、以张载为补充的正统的理学谱系,从而使闽学也像洛学一样居于正统的地位。 其二,朱熹创立闽学也有如二程创立洛学一样,是在一种相对自由的学术氛围中实现的。二程以嵩阳书院、伊皋书院(即伊川书院)为基地,接纳慕名前来求学的生徒,著书讲学,答疑解惑,求道寻理,为二程洛学的创立和传扬提供了一个平台。朱熹所在的南宋时代,可谓是书院林立,据统计,当时有史可查的书院,仅江西、湖南、浙江、福建就有二百五十多处。朱熹继承洛学的传统,由他创建、修复,题诗、题词以及读书、讲学过的书院达数十所之多。通过书院,朱熹求学读书,传道授业,与其志同道合的友人及门人弟子研精谭思,探赜索隐,祖述伊洛之学,融贯诸家之学,创立闽学,为中华文化的薪火相传作出了重大贡献。 其三,朱熹跟二程一样,有一种严肃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体现了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崇高的“四为”精神,而且还有一种“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而成一家之言”的自信。昌明圣人之道是程朱治学、讲学的宗旨和理想。二程主张“学以至圣人之道”。朱熹盛赞二程“昭明道学于孔孟既没千载不传之后,可谓盛矣”。朱熹心仪二程,既思想开放,兼容并包,又自信、自是、自得、自立。正因为如此,才有了二程奠基于前、朱熹集大成于后的理学成为主导两宋以来中国学术思想达七百年之久的哲学形态。参考文章 :朱子四书集注;程朱的格君心之非思想;宋学泰斗 程颢程颐;二程之桃李芬菲: 程颢、程颐的一生,都是坎坷不平的。他们有时得志,有时落难;有时为官,有时为民;有时飞黄腾达,有时穷困潦倒。但他们从青年时代开始,直到逝去,一生从没有停止过昌明教化、培育人才的活动。二成学识渊博,诲人不倦,热爱教育事业,平生以讲学传道为乐。他们在家讲学时,常常是学者纷至,旦夕盈门。学生听他们讲学,又如沐春风之感,故传有“酒务春风”“程门立雪”的佳话。他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经验,在我国历史上,对于教育事业和教育思想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程颢一生从事的教育活动,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时期。前期(26岁至40岁),是程颢进士及第后的从政时期,他当官不忘兴学,每到一处任职,都奉行“为政以教化为本”的原则,大力提倡兴办教育,并且检查督促,有时还亲临授课。在任晋城令时,他设学校于诸乡,“择子弟之优秀者,聚而教之”,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晋城原属于文化比较落后的地区,风俗朴陋,老百姓不知学为何,几百年间,没有一个登科者。程颢任晋城县令后,使这里一改旧习,学风日盛,仅熙宁、元丰年间,一举登科者就达十余人。在知扶沟县时,程颢也是大力“兴设学校,聚邑人子弟教之”,深得当地人民的称颂。后期(40岁—54岁),是程颢上失意后,被贬回洛阳老家,专门聚徒讲学的时期。上的失意,并没有使他放弃讲学活动。在此期间,他和弟弟程颐在洛阳宣讲《论语》、《孟子》和《礼记》中的《大学》、《中庸》等篇。并根据心得创建了独立的学派“洛学”。当时一些在职的官员,仰慕他的学识,常常求教于他。据朱熹《伊洛渊源录》卷二载:程颢“既不用于朝廷,……居洛几十年……,在仕着皆慕化之,从之质疑解惑;闾里大夫皆高仰之,乐从之游;学士皆宗师之,讲道劝义。……于是先生身益退,位益卑,而名益高于天下。” 程颐的教育实践活动,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前期(29岁—52岁),即开始致力于教育事业时期。程颐少有才名,18岁时曾上书宋仁宗有崇王道,黜世俗之论,常以诸葛自比,包袱不凡。他考进士不第受挫后,就决心办学育人,把实现自己抱负的希望寄托在学生身上。他的父亲程响曾多次得“任子恩”(可以庇荫子孙做官),程颐都没有接受,而把机会让给了同族人,仍孜孜于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即使到了家无疏食之继的境地,他也没有止徒辍学。由于程颐学问精湛,治学严谨,“士之从学者不绝于馆,有不远千里而至者”。中期(53岁—61岁),即程颐任崇正殿说书时期。哲宗初年,司马光、吕公著共同上书举荐程颐,说他“力学好古,安贫守节,言必忠信,动遵礼义,年逾五十,不求仕进,真儒者之高蹈,圣世之逸民”。程颐初被招为汝州团练推官、京西国子监教授,但他力辞不就。后被提拔为崇正殿说书,任务是教哲宗皇帝赵煦读书。程颐提出,为了使皇帝有一个“涵养气质,熏陶德性”的良好环境,必须选老成厚重的人做内侍官人;为了使皇帝养成尊儒重道、尊师重教之心,他改原来讲官讲论经史时站着讲为坐着讲,这成了程颐一生从事教育所遵循的原则。当时很多士人学者都归到他的门下,他也常以天下为己任,即使在皇帝面前讲学,也往往对朝政无所顾忌的加以褒贬,对自己的学生要求也很严格,因此引起皇上和一些大臣的反感。后来在著名的“元佑之争”之中,洛党失势,程颐被贬回洛阳。不久,又被贬往四川涪州,从而结束了崇正殿讲学活动。后期(62岁—75岁),即流放直到辍教时期。程颐在涪州并没有因处逆境而消沉,而是边注意养身修性,便撰写并最终完成了他的重要著作《周易传》。直到元符三年(1100年),徽宗继位后,程颐的生涯才出现了转机。但为时不久,又被免职,著作被查禁,学生被遣散,所著《周易传》也不敢公诸于世。经过这次打击后,程颐只好隐居龙门之南,并不再接受学生,以避在野结党的嫌疑,直至大观元年(1107年)九月逝世。

伏羲六十四卦方圆图为什么南北阴阳相反

伏羲六十四卦方圆图为什么南北阴阳相反六十四卦方圆图古代流传下来一张六十四卦方圆图,传说乃宋朝易学家邵雍所创,邵雍根据先天八卦的阴阳之理,将六十四卦按照一定规律画成方圆图,由于邵雍的名气很大,所以,古今研究此图的学者不计其数,观点各异。有些学者将此图吹得很神,有的人说,包含了整个宇宙的规律,可以推演出宇宙大爆炸;有的人说,可以推演出地球的终极寿命;有的人说,有了这张图、其它所有的预测方法都可以扔掉,等等。(邵雍六十四卦方圆图,箭头为子午线)此图是根据“阴阳对立又统一”的原则绘制的,六十四卦中的每个卦都有相对应的‘错卦’,(错卦即阴阳相反),如果画三十二条直径将六十四卦连接起来,则每条直径所对应的两个卦互为错卦,这一点倒是与先天八卦的阴阳之理相符。(直径线条画得浅,请仔细看)不管是圆图还是方图,都是按照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的顺序排列的,方图比较简单,一目了然,就是从下往上、从右往左逆排,始终朝一个方向,而圆图则分左旋右旋。下卦是按照先天八卦的顺序排列的,只是每个卦要连续排八次,因为上卦有八次变化,圆图从乾卦到震卦左旋,共三十二卦,从姤卦到坤卦右旋,共三十二卦。(先天八卦,1代表阳0代表阴)关于方圆图的方位,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乾坤二卦应该与南北子午线对正,与先天八卦一致,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方圆图自古就没有与子午线对正,应该是包含有宇宙秘密。其实这里没有秘密,古图没有与子午线对正的原因,是因为宋朝的印刷品粗糙,图太小、则卦图看不清,图太大、则一页纸印不下,所以,古人将方圆图分成两半,印在两页纸上,如果按照子午线分开,则乾坤二卦必然被切割成两半,为了保持卦图完整,古人将圆图向左旋转2.8125度。(南北子午线)那么,方圆图究竟该不该对正子午线呢?其实,对不对正都没关系,因为方图与圆图并没有太多联系,放在一起只是排版美观,如果与子午线对正,则东南西北四方各自的十六卦不完整,偏离的话,还可以表示乾卦统领左边三十二卦,坤卦统领右边三十二卦,因为左边为阳、右边为阴,但这个说法比较牵强,因为,先天八卦与子午线是对正的,乾卦同样统领左、坤卦同样统领右。在宋朝以前,六十四卦并没有方圆图,《周易》书中有一个六十四卦的卦序,邵雍认为不合理,现在市面上有多种方圆图,有的将《周易》卦序画成方圆图,有的将京房五行八宫画成方圆图,有的将子午线对正或者是不对正,有的则是自创,不过,只有邵雍的方圆图才是主流。(京房五行八宫方圆图)方圆图被吹嘘一千年了,结果没有实际用途,现代学者又发明用此图进行预测,比如测行人失踪的方向等,先求得一个卦,然后在方图中找到这个卦,再根据此卦与周围的卦之关系来判断,笔者以为此方法不靠谱,因为此图不具备这个功能,只能用来研究六十四卦的内部结构。

邵雍是哪个朝代的人?

李周晟:晟:音同胜,意为兴盛。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西陲石刻录•周李君修佛龛碑》“自秦创兴,于周转晟”。 取名为一大学问,真正要取得一个既有丰富文化内涵、意蕴深远、诗意优美且符合孩子五行八字,须具备众多专业知识,要注意和追求的内容还有很多。但是,名字是伴随宝宝一生成长的,多一点付出也是值得的。希望我的回答能给你帮助。

邵雍原文_翻译及赏析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邵雍 生平

苦读游历

邵雍年少时期,也自认为才志出众,慷慨激扬的欲求取功名。邵雍爱读书,几乎无书不读,求学中对自己要求严格而刻苦。为磨练出坚强的意志力,他冬天不生炉子,夏天不扇扇子,夜里不睡觉的刻苦地学习了好几年。在苦读中他叹息道:“昔人尚友于古,而吾独未及四方。”,意即过去的人学习古人经典,还与古人做朋友,不单读古人的书,而且要广泛游历古人曾经游历过的地方,而我现在只是读了古人的书,却还没有去四方游历过。”所以,他就越过黄河、汾河、徒涉江淮、汉江平原。考察了西周的那些分封国的齐、鲁、宋、郑遗址,用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游历来增长见识,待到邵雍归来时,他感叹道:“道在是矣!”自此便再没有出去游历了。

学易悟道

当时李之才(字挺之)为共城县令,听说邵雍好学,便去见邵雍,并对邵雍说:“子亦闻物理性命之学乎?”,意即“你知道宇宙万物周期发展过程的“物理”之学和有关性命的学问吗?”

邵雍回答道:“幸受教。”,意指愿受李之才的教导,这样邵雍就拜李之才为师,学习了《河图》、《洛书》,伏羲氏的八卦六十四卦图像。李之才所传授的这些东西都是久远年代流传下来的,而邵雍探索其中深奥的内涵时,往往如有神助一般的能妙悟、洞彻其内涵,最后获得的如同汪洋一般浩瀚博大的知识,多半是邵雍自行悟道所得。

邵雍研习这些经典的时间越久,其德行也越来越为世人所称颂。同时,邵雍的智慧也在增长中,他明白了天地的运动变化规律、阴阳消长的规律、世道变迁的规律,甚至对微小的走、飞行类动和草本木本植物的特性也一样了然于胸。他高深的智慧,被当时世人认为已达到不惑的程度。邵雍的学说不是模仿前人、偶然应验的学说。邵雍悟到了伏羲八卦中自带的先天因素,并因此写下数十万言的著作流传于世,但由于他处于隐居状态,所以很少被世人所知。

乐居洛阳

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邵雍自共城迁居洛阳。邵雍初到洛阳的时候,所居房屋都是棚草做门的,难以抵挡风雨。邵雍以打柴为生,亲自烧火做饭以侍奉父母。虽然日子穷苦、一无所有,但邵雍却一副怡然而自得其乐的样子,为周围的人所难以理解。当时的前宰相富弼、司马光、著名诗词家吕公著等退居洛阳,敬重邵雍,常常与之一起从游,并为邵雍置办了接近都市的带园地的住宅。

嘉祐七年(1062年),邵雍移居王拱辰、富弼和司马光等人出资为其在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置办的园宅。从此邵雍在园地上自耕自种,过上了自给自足的生活,并为自宅起名为“安乐窝”,并自号为“安乐先生”。

邵雍白天时常焚香安坐,申时(午后三时至五时)喝三四杯酒,微醉就不喝了,还没醉时常常兴致到了就即兴吟诗自咏。春秋农闲时节,邵雍常出城游历、风雨天常不出门,出门常乘一小车,让人拉着,随意而行。士大夫家对邵雍的车轮声都非常熟悉,争相迎候,连小孩子、老人和那些仆人、衙役们都会欢愉的说“我家先生来到了。”从来没有人直呼他姓名的。有时邵雍在他们家住了一晚后留下书信后又走了。还有热心好事之人,仿造邵雍“安乐窝”的样式建了新的别苑,等候邵雍的光临,并取名叫“行窝”。

德感世人

司马光以邵雍为兄,他二人高尚品德为周围乡邻所仰慕。父亲训斥儿子,哥哥教育弟弟时往往说:“你做不好的市,恐怕司马先生、邵先生会知道的。”有官员、读书的士子到洛阳,即使不去拜访官府,必会去邵雍住处拜望。邵雍德行甚为纯正,来拜访的人一望就知邵先生之贤良,但邵雍自己却从来不表露自己,也不提防别人什么,和大家在一起谈笑风生的,没有避讳的。与人交谈,喜欢说人家的长处而不喜欢说别人的缺点。有向他问教的他总尽力解答,从来不用强制的方式向别人说教。邵雍待人不分贵贱,都是一样的诚恳。所以,贤良的人喜欢他的德行,不贤良的人也被他感化了。一时间洛阳人才辈出,忠厚之风闻天下。

熙宁三年(1070年),宋神宗全面推广新法,官吏受胁迫难以推行,有的就递上引咎辞职的呈文,想要离开。邵雍居住在州县的门生旧友都带著书信造访邵雍,邵雍说:“这是贤德的人应当尽力的时候,新法固然苛严,能尽自己为官之力对百姓宽厚一分,那百姓就会受到一分恩赐。弃官对百姓又有什么好处呢?”

隐而不仕

宋仁宗嘉佑时,皇帝下诏求散失的贤才,西京留守王拱辰把邵雍上荐应诏,任命他为将作监主簿,下诏再推举有杰出才能的人,补任颍州团练推官,都坚决推辞之后才接受任命,最后还是称病不赴任。

病卒简葬

邵雍患病垂危期间,司马光、张载、程颢、程颐这些知名人士早晚在他跟前守候照料,将死去时,大家在外厅共同商议他的丧葬事宜,邵雍都可以听到那些商议的话语,就召唤他儿子邵伯温到跟前交代说:“诸君欲葬我近城的地方,应当从于先祖的坟地,一切从简。”

熙宁十年(1077年),邵雍去世而简葬了,终年六十七岁,追赠他秘书省著作郎。元祐时又赐予他諡号康节。

主要成就

儒学成就

两宋理学(或称新儒学)的产生,标志著中国儒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复兴阶段。在理学的创立阶段,邵雍和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宋史·道学一》的排列次序为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朱熹也把邵雍同周、张、二程和司马光并称为道学的“六先生”。上述诸人都是理学的创始人,他们的学说在理学阵营中各具特色,各成学派。然而,诸人都以儒学为宗,为探讨、发挥“六经”、“四书”之义理,以振兴儒学为职志。

文学成就

同其他北宋四子相比,邵雍在文学尤其是诗歌领域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实绩。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诗学观的影响和对理学重道轻文观念的偏见,诗论家对以邵雍《伊川击壤集》为代表的理学诗的文学成就始终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但在南宋严羽的《沧浪诗话》中,以说理为主的“康节体”赫然与苏黄王陈等宋诗诸大家相并列,充分地体现出其强烈的个性化色彩,这也是在文学批评史上第一次对邵雍诗歌进行的诗学化的身份确认,具有重大的认识价值。近几十年来,学术界对于理学与文学关系的探讨日益深化,诗歌总量冠居宋儒之首的邵雍作为理学诗创作的典型个案受到了研究者的青睐,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伊川击壤集》在东亚文化圈内也有着非常广泛的传播与影响,并且在日本和朝鲜都曾多次刊刻,现今亦有朝鲜刊本与和刻本传世,虽然《伊川击壤集》不是宋诗中的正格,但他却以自身的文学实绩切实地参与了宋诗精神的创建,对于宋诗风貌的形成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应该在文学史的书写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易学成就

邵雍是两宋理学奠基人之一,邵雍的哲学思想受到《列子》、《庄子》的影响,在吸收道家易与汉代《易》学思想成分的基础上,形成了对《周易》的独到理解,其所作《皇极经世书》的基本精神是质诸天道而本于人事。邵雍编制宇宙年谱的目的在于经世,其对道的概念的形而上理解超越了以往历代儒家,对于宋代理学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庭成员

父:邵古。

子:邵伯温,官至提点成都路刑狱、利州路转运副使。

孙:邵溥、邵博、邵传。

后世纪念

邵雍墓位于洛阳伊川县平等乡伊水滨的紫荆山下。墓地坐北面南,南北长89米,东西宽48米。墓冢高2米,周围砖砌八角墙。冢前有墓碑,上书“宋儒先生康节邵夫子墓”。另有券棚式享堂3间、石牌坊1座。墓前石牌坊系清乾隆十七年(1742)嵩县知县徐玑督工于旧坊遗址新修而成。此外,邵雍墓还保留有明清民国时重修碑记三方。1963年这里被河南省 *** 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伊川县人民 *** 拔款对邵雍墓进行修整。

邵雍的诗文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宋代·邵雍《山村咏怀》

山村咏怀

宋代 : 邵雍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写景 , 儿歌 , 早教古诗100首 院静春深昼掩扉,竹间闲看客争棋。搜罗神鬼聚胸臆,措臻山河入范围。局合龙蛇成阵斗,劫残鸿雁破行飞;杀多项羽坑秦卒,败剧符坚畏晋师。座上戈铤尝击搏,面前冰炭镟更移;死生共抵两家事,胜负都由一著时。当路断无相假借,对人须且强推辞;腹心受害诚堪惧,唇齿生忧尚可医;善用中伤为得策,阴行狡狯谓知机。请观今日长安道,易地何尝不有之?——宋代·邵雍《观棋长吟》

观棋长吟

宋代邵雍

院静春深昼掩扉,竹间闲看客争棋。 搜罗神鬼聚胸臆,措臻山河入范围。 局合龙蛇成阵斗,劫残鸿雁破行飞; 杀多项羽坑秦卒,败剧符坚畏晋师。 座上戈铤尝击搏,面前冰炭镟更移; 死生共抵两家事,胜负都由一著时。 当路断无相假借,对人须且强推辞

展开阅读全文∨

院静春深昼掩扉,竹间闲看客争棋。 搜罗神鬼聚胸臆,措臻山河入范围。 局合龙蛇成阵斗,劫残鸿雁破行飞; 杀多项羽坑秦卒,败剧符坚畏晋师。 座上戈铤尝击搏,面前冰炭镟更移; 死生共抵两家事,胜负都由一著时。 当路断无相假借,对人须且强推辞; 腹心受害诚堪惧,唇齿生忧尚可医; 善用中伤为得策,阴行狡狯谓知机。 请观今日长安道,易地何尝不有之? ▲

天自得一天无既,我一自天而后至。唯天与一无两般,我亦何尝与天异。——宋代·邵雍《得一吟》

得一吟

天自得一天无既,我一自天而后至。 唯天与一无两般,我亦何尝与天异。 查看更多邵雍的诗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