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辈分起名,不按字辈取名后果

为什么古代的农村都是按辈分排号起名?

大家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加以不同的理解,我个人认为如果按照辈分来起,名字就过于呆板,古代因为有各种习俗和规矩要守,所以起名字也非常的老气,而现代人推崇的是创新,如果按辈分来取名字的话,就不能满足大家对下一代美好夙愿的表达,更何况现代人追求的是个性鲜明,不能抛弃一切舒服来说,这一点就足以让大家不愿意中规中矩,遵循老一辈,按辈分起名字的观点,正所谓变通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因素之一。

我在按辈分起名字的原因,我觉得还有这些因素,比如现在的家族文化变得越来越浅,各自为了忙于生计,不能像古代一样,紧紧的结合在一起,甚至很多人和自己的只见亲人天南海北,所以说关家族概念也变得越来越大,从而大家更愿意以自己舒心的方式给下一代取名字。

并且我认为按辈分起名字也过于俗气,重复度也是越来越高,如果按年龄和辈分加以称呼的话,避免不了,会出现很多尴尬的状况,总而言之,我觉得不按辈分起名字,是社会变迁的一种进步表现,揭示社会必经的一种趋势,更何况起名字本身就是一个家庭的问题,而不是一个家族的问题,我们只要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能够加以创新,就可以了!

曾经农村里的"按辈分取名",为什么现在却不流行了?

不是不流行,而是仍在进行中。我们农村每个家族都是有字辈的,这些字辈像诗歌一样排列,读起来朗朗上口,连起来像诗歌一样有特别的含义。这些字辈,只有家族的男孩才起,女孩是没有的,原来是这样,现在仍然是这样。

男孩儿出生起名字,有的直接按家族辈分里的字派起名,同一字派的男孩儿,中间的那个字都是一样,只是最后一个字不同,这叫大名。有的不按字派起名,但是结婚的时候一定会起大名,就是按家族的字派起名,而且会用大名的两个字作为首字写结婚对联,贴在堂屋,这叫号对,近现代这种情况比较多,我们大多是这样,包括我。

这个大名一般在生活中用不到,因为所有证件都是以身份证上的名字为准,身份证肯定是成年以后就要办的。结婚时候起的大名,成为一种形式上的存在,只在结婚时用一下,所以时间一长,有些人连自己的大名都会忘记。

但是也有一些家族或家庭,把家族观念看得比较重,孩子出生直接起大名,使用一生。如果这个家族大,那么族里男孩的名字就很相近,第一个是姓,肯定是一样的,第二个是字派,也是一样的,只有最后一个字是不同的。比如我们孝感名人、康熙帝师熊赐履,他上一辈的字派是祚,他父亲叫熊祚延。他是赐字派,叫熊赐履,他弟弟叫熊赐瓒,他堂弟叫熊赐屿,都是赐字辈的。而且,看得出来,他们的名字是从小就按字派起的,使用了一辈子。现在这种情况比以前少一些,但也有不时可以见到。

曾经在农村里的“按辈分取名”,现在再不流行了,这主要是因为现代人取名的含意与古代人取名字的含意大不相同了。

一、什么是按辈分取名

辈分是某一姓氏,为了本族人员长幼有序,辈分分明,避免混乱,就从某宗祖开始,以下每一代用一个字来表示。

例如,在司姓中一支,已知鼻祖宋朝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生,其后裔在清朝康熙四十二(公元1703)年第一次修宗谱时,从十八世时起,每代一字,称为派:

尚国大迋,以应熙朝,立绍世业,开继光昭,礼全德裕,治良文超,乾坤保合,祥发泰交

第十八代为尚字,十九代为国字……,至目前已是到三十二代,为光字,三十三代为昭字 。

在一九九0年修谱时又增加16字:

温恭俭让,兰桂登高,谨遵宗训,信启英豪

问某某人是什么派,就是这人的辈份相对的某一字。越往上,辈分越大,派越大。越往下,辈分越小,派就越小。

以平均25岁一代一字,下面还有32字可用,也就是能用32代,可用800年左右,可以用到公元2800年以后。到那时又可以续增字派。

按辈分起名,就是自己的辈分是那一个字,就以这字再选一字,就是名字了。如上例中三十二代是光字,那名字就可以叫光耀、光辉、光明等等等等之类,其他亦然。

过去农村人文化不高,对名字的内涵没有什么讲究,依着派字起个名字,很简单,同姓人一叫名字就知是祖辈、父辈、平辈、子辈、孙辈了。

即使父母起的名字不是按辈分起的,族内续修宗谱时,也都会将每人取个派名的,一派人为一代,根据长幼顺序从长房往末房进行有序排列。

这样,同族人无论相处多远,是否认识,年龄多大,碰在一起了,称呼就不乱套了。

二、为什么现代不流行了

现在年轻的父母们,都是有文化的人,希望把自己孩子起一个好名字,既响亮,又有内涵,又不跟别人相同。

在字音上读听起来响亮好听,字义有丰富的含义,深刻;字形好看,笔画适中;新奇独持,与众不同。

现在的名字,基本上都是大人对孩子的希望,把对孩子未来的期望寓意于名字中。

如果以辈分取名,许多派字是不大好起名组字的,族内难免同名。更难以表达年轻的父母们对孩子充满的期望,难以表达年轻的父母们对孩子的未来充满的梦想。

正如古语所说:“赐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艺;教子一艺,不如赐子好名”。所以,现在的父母给孩子起名字,大都是凝聚着对孩子的殷切期望,寄托着对孩子的远大抱负和理想,从小为孩子树立远大的目标和志向,激发孩子奋发向上,努力进取,从而影响孩子的一生。当然,那种按辈分取名字就不流行了。

在以前农村,可以通过一些人的名字,就能得知他是哪一辈的人。这是因当时农村同一家族的人取名,是有讲究的。往往某一辈的人会选一个相同的字,作为同一辈的人使用。不过随着乡村传统【制度】的崩溃,那时按辈分取名的讲究,慢慢就消失了。

是哪些原因,造成曾经按辈取名不再流行了呢?

以我家族为例,我爷爷那辈的人都带有个【元】字辈,到了我父亲那一代人,他们是【开】字辈,然后在我这一代是【福】字辈,我儿子这一代人是【建】字辈。

我们那边农村,之所以还能保留以辈分取名,主要还是我们那还建有宗祠,也有族谱,也就保留了这个传统,不过这个传统也不像当初那样讲究了。

比如:我父亲有五兄弟,他们辈分取名,除了第二个字是以【开】字,后面的字也是连贯一起的,这五个字分别是:荣、华、富、兴、贵,组合起来就是姓氏+开+最后一个字。

这种取名方式,不但在辈分在能区分是哪一辈人,从全名来看也能知道谁是老大,谁是老小了。

而我这一代的人除了【福】字是相同,后面的字是连不起来的,我儿子那一代人也是这样,造成这个现象的出现,其实也就是农村为何不再以辈分取名的原因了。

1、在我父亲那一代的人及其我爷爷那一代的人,当时的农村普遍是多儿多女,一个家庭当中有4~5个小孩是很正常的。这样取名就会比较连贯。

2、但到了我这一代时,那时农村陆续执行计划生育,家中的小孩也就不能像以前那样,你想生几个都行。这时家中的子女就会少,各家取名都是以自己家庭为主。

3、以前农村取名,是需要通过家中的族长、德高望重的老人、读书人(以前农村识字的并不是太多)他们来取大名。

而现在情况不一样了,农村有文化的人变多了,自己就可以给自己孩子取名,不需要通过老一辈的人去取名。这也造成了每个家庭孩子取名,都有自己的偏爱。

综上所述,以前农村按辈分取名,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当时农村文盲比较多,大家都很尊重那些读书人、德高望全的老人;二是那时农村家庭儿女也生的多;三是以前农村家族观念比较强。 而现在农村情况就不一样了,某些地方连祠堂都没有,更别说族谱了。并且以前在农村有话语权的老一辈人,说的话也没有那么好使了。 毕竟现在农村很多高学历的人,也有很多见多识广的年轻人。他们完全可以自己给自己小孩取名,如果他们这些人,没有家族观念,也就不会再给后代按辈分取名了。

2009年,耗资上千万元、历时10年,《孔子世家谱》第五次大修工作结束,并在曲阜孔庙举行了续修颁谱大典。

新版《孔子世家谱》全谱共80册,4.3万页,2000余万字,录入孔氏族人总数约200万人。

翻开这本已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世界上最长的家谱,你可以看到上至孔子、下至第83代孙的孔氏后裔,他们遍布世界各地,还能看到一大堆极其相似的名字。

孔氏后裔是如何取名的?为什么会大量出现类似名字?

这就得从中国“ 按辈分取名 ”的传统说起——祖宗以诗体或对联的形式确定长幼顺序,后代名字的第一个字即对应着家族辈分。

比如北宋文学巨匠范仲淹,他的家族字辈是“仲纯正直公,良士宗文伯,叔子希昌彦,友善可弥安”。

范仲淹的四个儿子之所以分别叫范纯祐、范纯仁、范纯礼和范纯粹,正是因为他的儿子对应着“纯”字辈。以此类推,再往下孙子就是“正”字辈,所以范仲淹的孙子叫范正思。

而说回孔子家族,在第56代之前的字辈不太严格,同代人最多以同一偏旁或同一字取名。从第56代开始,除个别情况外,孔氏后人每一代都有一个固定的文字表示辈份。

明朝建文帝赐孔姓8个辈字:“ 公彦承弘,闻贞尚胤 ”,供起名用。

后因第56代孔希学、第57代孔讷(字言伯)先后袭封衍圣公,就把“希”和“言”旁加上去,变成10个字:“ 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 。”(到了清朝,为避开皇帝忌讳,“弘、胤”被改为“宏、衍”)。

到明朝末期,孔家10个“辈字”已用完,第65代衍圣公孔胤植,便奏请崇祯皇帝恩准,以“ 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 ”字辈赐给第66至第 75 代后人使用。

再到1863年,第75代衍圣公孔祥珂,奏请同治皇帝恩准,新赐第76至第85代的字辈:“ 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

后来在1918年,第76代衍圣公孔令贻,又草拟第86至105代字辈:“ 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报请北洋内务部备案,次年核准颁布在全国实行。

这就是孔氏后人在家谱中辈分排序的来龙去脉,所以在2009年续修的《孔子世家谱》中,你可以看到最小的孔氏后裔,第83代为什么会是“念”字辈。

纵观中国 历史 ,从文人志士到寻常百姓家,按照家族辈分取名的传统已延续上千年,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都非常流行。

但现如今,会按照家族字辈给小孩取名的人,还有多少?“按辈分取名”为什么不再流行?我认为 根本原因是西方外来文化的影响 ,主要表现有三种:

1、姓名不再重要,改名成了儿戏。

中国古人信奉“行不改名,坐不改姓”,为人处事讲究光明磊落。而现在年轻人受自由主义的影响,对于父母长辈给的名字,想改就改。

比如前不久,掀起一轮“改名潮”,居然有两百多人把名字改成带有“鲑鱼”字样的。起因是一家日本寿司连锁店推出促销活动,只要1人名字中有“鲑鱼”(即三文鱼)两字,全桌6人即可全部免费;“鲑鱼”同音字者,则可享受五折起的优惠。

为了免费吃寿司,这些人真是把自己的名字当儿戏。而据说有的人因超过3次改名次数,不能再改回原来的名字。

2、宁愿有个性,不能同名字。

当代年轻人谁不追求个性化,“按辈分取名”不仅毫无新意,而且非常容易同名同姓,这就非常容易引发尴尬。

所以在给小孩取名这件事上,现在的父母更愿意按照标新立异、独一无二的标准。

3、宗族弱化,乡土传统逐渐消亡。

随着经济 社会 发展,“父母在,不远游”的乡土文化被抛弃,越来越多人离开家乡,进入到大城市工作。

以前同姓家族居住在同一个地方,现在则变成各自分散到五湖四海。彼此间沟通少了,不仅逐渐遗忘族规族训,甚至连祖先留下的字辈都没几个人记得。

时代在发展,人们的思想越来越开放,追求自由个性本没有错。只是不应该以“封建残余”的眼光,看待按辈分取名的传统文化。

因为中华文明能延续五千多年至今, 靠的不仅仅是史官所记录历朝历代的正史,还有包含每家每户兴衰变迁的家谱 。正如司马迁曾说过:

“谱乃家之史,史乃国之谱也。谱不立,则昭穆混、渊源慒。人不知祖,何异禽兽。”

一本家谱翻开,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 字辈有序,戒训善扬。它记录着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以及生息、繁衍、婚姻、族规、家训等 历史 文化的全过程。

放眼纵观 历史 长河,朝代会更替、家庭会离散、个人会消亡,但唯有家族历久长存,生生不息。 而正是有一个个家族存在和延续,才有了整个民族的存在和延续 。

树高百尺,叶落归根。在我看来,那些还会以家族辈分取名的人都应该感到庆幸,因为 透过名字就能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而来,要到哪里而去”。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 社会 ,在明清之前,只有士大夫家族才有家谱,普通人是修不了家谱的。

中国近代的家族字辈取名,一般是在明朝开始的,朱元璋要求天下家族拟定字辈排行,按字辈排行取名,以利于用宗法统治天下百姓。

在二十年前的农村,大部分还是按字辈取名的,在近几年,用字辈取名的越来越少。但是,农村的很多家族还是有族谱的,有族谱就有字辈,虽然身份证上面不一定是字辈取名,但是族谱上面还是用的谱名。

现在的父母,给小孩取名只是为了好听,或者自己喜欢的寓意,随便乱取名了。个人觉得,你可以不按照字辈取名,但是一定要知道自己是什么辈分。人类 社会 的纲常还是不能乱,要区分长幼有序,血缘远近!古人强调的同姓不能通婚也是为了区分血缘,为了后代的基因能够 健康 发展!

还有就是字辈,一般是代表吉祥的寓意。像曾姓的班辈是全国统一的,以前的皇帝御赐的。以下是曾姓班辈排行寓意解析:

曾氏字谱字辈寓意:

宏:宏伟广大

闻:消息新闻

贞:坚定不变

尚:崇敬高尚

衍:长延发展

兴:家族兴旺

毓:养育继承

传:递交传送

纪:规则制度

广:众多广阔

昭:光亮显著

宪:母法根本

庆:祝贺庆典

繁:昌盛繁荣

祥:吉利祥瑞

令:尊令指示

德:品质高尚

维:思维护卫

垂:名垂千古

佑:保佑帮助

钦:敬重佩服

绍:联系介绍

念:永不忘记

显:盛大显露

扬:升举高扬

鼎:名气极大

新:吐故纳新

开:扩展开发

国:各族共家

运:输送运行

克:克己奉公

服:佩服相信

振:震动声烈

家:住居家园

声:誉名美声

建:建设塑造

道:道义凛然

敦:诚实厚道

安:稳固平安

定:规定固定

懋:勤勉努力

修:兴造修建

肇:开头起始

懿:嘉言懿行

常:频素经常

裕:宽裕富裕

文:人文文明

焕:鲜明光亮

锦:色彩美丽

瑞:美的预兆

永:长久永久

锡:传统延续

世:世世代代

绪:有头绪端

昌:兴旺发达

80年代之前,全国大部分地区还普遍按照辈分、族谱取名,尤其是北方地区,家族堂兄弟二三十口子,名字特别有规律。而80年代往后,根据辈分、族谱取名的现象就减少了很多,到了2000年往后,除了像孔姓等比较有代表性的姓氏以外,其他大部分姓氏基本都不再按照辈分取名,不再流行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个是族谱传承断档,另一个是家族观念转变,最后一个是居住地点改变。

首先说族谱传承断档,族谱作为华夏五千年的特殊文献,极其讲究传承色彩,一旦传承遗失或者断代,那族谱就与“古书”无异,失去了内容价值。在唐朝、宋朝、明朝、清朝时期,官府对于修缮族谱都是持赞成鼓励态度,所以那一时期族谱盛行。到了清朝末年,以及民国往后,由于常年战乱,很多族谱出现遗失,再加上建国后还经历了10年文化动荡,族谱又有一部分遗失,所以很多家族已经找不到传承,取名自然失去了辈分依据。

再说家族观念转变,封建时期格外讲究家族直系观念,讲究人必有家,家必有训,每个家族基本都会有专属的行为准则,当在定夺某件事情时,往往需要家族议事,甚至当家族中有人犯下不可饶恕的错误时,甚至还会被逐出家族,这种事情不是小说,而是真实存在的。在古代,只要一个人被逐出家族,就会变成“无根无源”之人,生活、交友处处受限,这足以看出古代人对家族观念的重视。而现如今,根本没有人再会关心你是某某家族的某一辈,名字只是代号而已,所以按辈分取名的现象逐步消失。

最后一个居住地点改变,古代交通不发达,人们普遍不远行,婚姻组合往往也只是邻村之间,传统上一个村落往往就是由一个、两个家族组成,村里人之间的称呼严格按照辈分,比如像张家庄、李家庄、宋家庄等。而现如今,教育方式改变,经济方式改变,很多人成年后便离开了村庄,定居在不同的城市,或许离开村庄时,还带着“辈分”赋予的名字,但下一代就完全不会再循规蹈矩,辈分传承完全消失。

如果一个大村落一个姓全都统一排班,会造成很多人同名,应该每隔五代分支的可另续排班,这样既可以避免太多重名,又方便寻根。

什么样的事情都存在,现在的年轻父母有的不是不知道自己的辈份,而是觉得按辈份起名不高大尚,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给孩子起名子,一来二去就背离了族谱。

传统的辈分许多字辈害死了一辈子的人,引起的事情是不忠,不孝,不孕不育,叔伯兄弟姐妹们不团结,所以有文化的人都知道了,传统的精神只能取其精华!

自从韩剧"入侵",给孩子起名,就不再按"字辈"起名了。再者,现在生活节奏快,基本上每家都是一个孩(男或女),顶多俩孩儿,所以都想取个有个性的名字,大部分人都去"专业"的起名馆起名字,相对"字辈"来说,更显得"洋气"和"大气"。

我小儿子年出生的,我老家农村现一直在城市生活。还是给儿子按辈分取的名字。我是山东人菏泽人,对祖宗的观念还非常深,每每回老家都会去祖宗的陵地去看看,不为别的只为心里踏实些。陵地里睡着我的祖宗,我的爷爷奶奶,我的伯父,我的宗族人。本人85年的,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对老家的情怀那么重。儿子的名字继嘉,继为字辈,嘉谐音家,我想让他成人后不管走到哪里都记住自己的家。村里基本上都是一个家族王姓,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我是书字辈,而我的身份证不是这个辈分取的,我的带辈分的名字只有在宗族的石碑上有,在我结婚的时候用过。我是真切的希望辈分流传下去,现在的世风、 社会 真的缺少了浓厚的辈分概念啊!

我们家族今年续修族谱,族人议定:①,字辈按“再正通光昌胜秀”,七字轮流八字转来。取单名的,在上谱上碑时自动地加上些辈序,不得有异议。 ②重修族谱,每30年一次;家族挂众/大亲(清明扫墓)每5年举办一次; ③家族晒谱(增补记录近5年来族人的进/逝的情况及各项信息数据)。

家族,传统观念淡泊了是一部分,还有就是现在的年轻见识广了,时髦了,给孩子起名字偏向年轻化,顺时代,小巧,可爱,什么,轩,梓,逸,含等等,我认为给孩子起名,应该大气点,成熟点最好,毕竟孩子大半生都是成熟期,都五六十岁的人了。还子轩,逸轩。

许多地方按照家谱取名,按照辈分有一定的好处,即使到了很远的地方,只要是一个姓,再问是什么辈。如果遇到辈分相近时,倍感亲切!亲人啊。通常这类姓氏的人家都有一个年长的而且有威望的老人,号召本家族每户一个代表,开会讨论本姓氏重续家谱,通过后打印成册,本家族人遵照执行。即使远在他乡,通过各种通讯方式,都会知道本族有续家谱之事。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文化传承!

关于题主所说的情况,在老一辈的人当中是比较盛行的。

其实,取名也是一种文化,各家族间按辈分取名,古已有之。它的好处是:延续了家族传统,辈分之间,只要说出了名字,也就一目了然了。

比如在我们的丽江农村,家乡总共有数个大姓:段、王、高、谭、何姓等等,其中这几个姓氏的人口,几乎占了家乡总人口数的80%。

我是家乡“段氏家族”的一员,我的爷爷辈,都叫“段 先”;父辈则是两个字,叫“段 ”;到了我这一辈,全都叫“段绍 ”;我的下一辈,则叫“段金 ”。段氏四代人,四个辈分,一切一目了然。

随着老一辈的纷纷去世,再加上当今 社会 的各种影响,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注重这些了。

不知从何时起,“豪”、“轩”、“怡”、“萱”满天飞,同名化越来越严重,千篇一律的,更有甚者,强改“复姓”,真乃胡编乱造矣。

这样乱取名字,有个性吗?好听吗?我只是觉得俗,简直是“俗不可耐”。

随着农村 社会 的发展,一切都不是原来的样子了。不仅仅是取名的问题,农村有很多事情都随着 社会 的“进步”而“销声匿迹”了。

我并不是一个守旧的人,我只是在叹息,农村的有些传统还是有必要保留和延续的。

这个话题比较有趣了,在我们村里,除了曾姓外,确实其它姓氏最近10年开始都没有严格按照辈分取名字了。现在就更随意了,按照辈分的不多。

我姓王,在我们村是第一大姓。原来我们的传统是两字、三字按辈分交替,同辈分的三字名,第二个字相同。比如说我爷爷那辈是王+字,我爸爸那辈就是王+洪+字,到了我们这辈又是王+字。第一个出现不执行这个规定的就是从我们这辈开始,至于原因,我觉得是两方面。

第一:确实没办法起名字了。因为我们这一辈和爷爷辈,以及祖宗辈都是王+字,前面已经有了过百个字被用过了,实在想不出来新鲜又有好意头的名字了啊。我印象特别深,第一个破律的堂叔憋了两个月也没给他出生的儿子起好名字。实在没办法了,来我家和我爸禀告请求给孩子起四个字的名字(我爸是他们这辈的老大,按照传统也就是家族的话事人之首)。我爸也没办法,只好答应他可以自由取名,从他以后,大家就随意了,基本上都是取四个字名字。

第二:家族观念淡泊了,也没有原来那种有大威望的族老约束。时代在发展, 社会 在进步。宗族观念逐渐淡泊了许多,大家都是更加自我的追求过好日子。也没有了几十年前那种传统的家族族老,要管理家族很多事务的约束。自然就大家放松了对起名字的严格执行了。

比如我也是这个辈分的老大,为了方便别人起名字,我给儿女起的是王+梓+字,应该说王梓+字比较容易起名字才对。但是现在我们下一辈应该有十个左右的孩子,大概5个随着我们起,剩下一半自由发挥。最 搞笑 的是还有人起王+子+字呢。人家喜欢就可以了,我虽然是这辈的老大,可不敢约束人家起名字。

其实无论是原来的按照辈分起名字,还是现在的自由发挥,都是特定时期内的产物,符合当时的流行传统,没必要过于在意。 把日子过好才是最重要的!

问:曾经农村里的"按辈分取名″,为什么现在却不流行了?

按辈分取名现在怎么不流行?现在在农村更盛行,因为年年或三两年都有清明大会,族里人每到清明常聚会,为了族人凝聚,农村还是按老规矩的辈份取名的,只是有的离了农村,在外面成了孤姓,少了族中的凝聚力,无拘无束的乱取起来,但那些不忘祖先的离乡人,为了后代认祖归宗有个凭据,还是按辈份取名的。

在一个村里聚居的宗族都按辈分取名,我们村的杨姓,自永乐十八年始祖从山西大槐树迁来立村,到现在族人发展到两千多人,辈份从来没乱过,到十八世时老族谱字用完,于民国二十一年卖香火地百亩聚大洋万余,建起方圆数十里之内最大的祠堂,在清明会上为家族兴旺为十九世以后新排了族谱十六辈,族谱是:

宏培令德,昭明谦克,

万代增光,华宗典册。

我在第二十一世令字辈上,全族人全部按辈份取名,上世纪二十年代分布在各地的族人也都是按这个族谱取的名,基本上没有乱,零四年清明大会上,很多人回乡祭祖,有些离乡在外成孤姓的人还按族谱给后辈人把名字排了下去。

这样,就是族人在他乡相遇即使谁都不认识谁,族谱辈份没乱就是一家人。十几年前我在天津一饭馆吃饭时就遇上了一个离乡四代侄辈的族人,这个侄子还给我的酒饭买了单。

族谱辈份不乱,世世代代都有凝聚力,族谱辈份一乱,见面就是路人了。

曾经农村里的"按辈分取名",为什么现在却不流行了?

不是不流行,而是仍在进行中。我们农村每个家族都是有字辈的,这些字辈像诗歌一样排列,读起来朗朗上口,连起来像诗歌一样有特别的含义。这些字辈,只有家族的男孩才起,女孩是没有的,原来是这样,现在仍然是这样。 男孩儿出生起名字,有的直接按家族辈分里的字派起名,同一字派的男孩儿,中间的那个字都是一样,只是最后一个字不同,这叫大名。有的不按字派起名,但是结婚的时候一定会起大名,就是按家族的字派起名,而且会用大名的两个字作为首字写结婚对联,贴在堂屋,这叫号对,近现代这种情况比较多,我们大多是这样,包括我。 这个大名一般在生活中用不到,因为所有证件都是以身份证上的名字为准,身份证肯定是成年以后就要办的。结婚时候起的大名,成为一种形式上的存在,只在结婚时用一下,所以时间一长,有些人连自己的大名都会忘记。 但是也有一些家族或家庭,把家族观念看得比较重,孩子出生直接起大名,使用一生。如果这个家族大,那么族里男孩的名字就很相近,第一个是姓,肯定是一样的,第二个是字派,也是一样的,只有最后一个字是不同的。比如我们孝感名人、康熙帝师熊赐履,他上一辈的字派是祚,他父亲叫熊祚延。他是赐字派,叫熊赐履,他弟弟叫熊赐瓒,他堂弟叫熊赐屿,都是赐字辈的。而且,看得出来,他们的名字是从小就按字派起的,使用了一辈子。现在这种情况比以前少一些,但也有不时可以见到。 曾经在农村里的“按辈分取名”,现在再不流行了,这主要是因为现代人取名的含意与古代人取名字的含意大不相同了。 一、什么是按辈分取名 辈分是某一姓氏,为了本族人员长幼有序,辈分分明,避免混乱,就从某宗祖开始,以下每一代用一个字来表示。 例如,在司姓中一支,已知鼻祖宋朝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生,其后裔在清朝康熙四十二(公元1703)年第一次修宗谱时,从十八世时起,每代一字,称为派: 尚国大迋,以应熙朝,立绍世业,开继光昭,礼全德裕,治良文超,乾坤保合,祥发泰交 第十八代为尚字,十九代为国字……,至目前已是到三十二代,为光字,三十三代为昭字 。 在一九九0年修谱时又增加16字: 温恭俭让,兰桂登高,谨遵宗训,信启英豪 问某某人是什么派,就是这人的辈份相对的某一字。越往上,辈分越大,派越大。越往下,辈分越小,派就越小。 以平均25岁一代一字,下面还有32字可用,也就是能用32代,可用800年左右,可以用到公元2800年以后。到那时又可以续增字派。 按辈分起名,就是自己的辈分是那一个字,就以这字再选一字,就是名字了。如上例中三十二代是光字,那名字就可以叫光耀、光辉、光明等等等等之类,其他亦然。 过去农村人文化不高,对名字的内涵没有什么讲究,依着派字起个名字,很简单,同姓人一叫名字就知是祖辈、父辈、平辈、子辈、孙辈了。 即使父母起的名字不是按辈分起的,族内续修宗谱时,也都会将每人取个派名的,一派人为一代,根据长幼顺序从长房往末房进行有序排列。 这样,同族人无论相处多远,是否认识,年龄多大,碰在一起了,称呼就不乱套了。 二、为什么现代不流行了 现在年轻的父母们,都是有文化的人,希望把自己孩子起一个好名字,既响亮,又有内涵,又不跟别人相同。 在字音上读听起来响亮好听,字义有丰富的含义,深刻;字形好看,笔画适中;新奇独持,与众不同。 现在的名字,基本上都是大人对孩子的希望,把对孩子未来的期望寓意于名字中。 如果以辈分取名,许多派字是不大好起名组字的,族内难免同名。更难以表达年轻的父母们对孩子充满的期望,难以表达年轻的父母们对孩子的未来充满的梦想。 正如古语所说:“赐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艺;教子一艺,不如赐子好名”。所以,现在的父母给孩子起名字,大都是凝聚着对孩子的殷切期望,寄托着对孩子的远大抱负和理想,从小为孩子树立远大的目标和志向,激发孩子奋发向上,努力进取,从而影响孩子的一生。当然,那种按辈分取名字就不流行了。 在以前农村,可以通过一些人的名字,就能得知他是哪一辈的人。这是因当时农村同一家族的人取名,是有讲究的。往往某一辈的人会选一个相同的字,作为同一辈的人使用。不过随着乡村传统【制度】的崩溃,那时按辈分取名的讲究,慢慢就消失了。 是哪些原因,造成曾经按辈取名不再流行了呢? 以我家族为例,我爷爷那辈的人都带有个【元】字辈,到了我父亲那一代人,他们是【开】字辈,然后在我这一代是【福】字辈,我儿子这一代人是【建】字辈。 我们那边农村,之所以还能保留以辈分取名,主要还是我们那还建有宗祠,也有族谱,也就保留了这个传统,不过这个传统也不像当初那样讲究了。 比如:我父亲有五兄弟,他们辈分取名,除了第二个字是以【开】字,后面的字也是连贯一起的,这五个字分别是:荣、华、富、兴、贵,组合起来就是姓氏+开+最后一个字。 这种取名方式,不但在辈分在能区分是哪一辈人,从全名来看也能知道谁是老大,谁是老小了。 而我这一代的人除了【福】字是相同,后面的字是连不起来的,我儿子那一代人也是这样,造成这个现象的出现,其实也就是农村为何不再以辈分取名的原因了。 1、在我父亲那一代的人及其我爷爷那一代的人,当时的农村普遍是多儿多女,一个家庭当中有4~5个小孩是很正常的。这样取名就会比较连贯。 2、但到了我这一代时,那时农村陆续执行计划生育,家中的小孩也就不能像以前那样,你想生几个都行。这时家中的子女就会少,各家取名都是以自己家庭为主。 3、以前农村取名,是需要通过家中的族长、德高望重的老人、读书人(以前农村识字的并不是太多)他们来取大名。 而现在情况不一样了,农村有文化的人变多了,自己就可以给自己孩子取名,不需要通过老一辈的人去取名。这也造成了每个家庭孩子取名,都有自己的偏爱。 综上所述,以前农村按辈分取名,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当时农村文盲比较多,大家都很尊重那些读书人、德高望全的老人;二是那时农村家庭儿女也生的多;三是以前农村家族观念比较强。 而现在农村情况就不一样了,某些地方连祠堂都没有,更别说族谱了。并且以前在农村有话语权的老一辈人,说的话也没有那么好使了。 毕竟现在农村很多高学历的人,也有很多见多识广的年轻人。他们完全可以自己给自己小孩取名,如果他们这些人,没有家族观念,也就不会再给后代按辈分取名了。 2009年,耗资上千万元、历时10年,《孔子世家谱》第五次大修工作结束,并在曲阜孔庙举行了续修颁谱大典。 新版《孔子世家谱》全谱共80册,4.3万页,2000余万字,录入孔氏族人总数约200万人。 翻开这本已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世界上最长的家谱,你可以看到上至孔子、下至第83代孙的孔氏后裔,他们遍布世界各地,还能看到一大堆极其相似的名字。 孔氏后裔是如何取名的?为什么会大量出现类似名字? 这就得从中国“ 按辈分取名 ”的传统说起——祖宗以诗体或对联的形式确定长幼顺序,后代名字的第一个字即对应着家族辈分。 比如北宋文学巨匠范仲淹,他的家族字辈是“仲纯正直公,良士宗文伯,叔子希昌彦,友善可弥安”。 范仲淹的四个儿子之所以分别叫范纯祐、范纯仁、范纯礼和范纯粹,正是因为他的儿子对应着“纯”字辈。以此类推,再往下孙子就是“正”字辈,所以范仲淹的孙子叫范正思。 而说回孔子家族,在第56代之前的字辈不太严格,同代人最多以同一偏旁或同一字取名。从第56代开始,除个别情况外,孔氏后人每一代都有一个固定的文字表示辈份。 明朝建文帝赐孔姓8个辈字:“ 公彦承弘,闻贞尚胤 ”,供起名用。 后因第56代孔希学、第57代孔讷(字言伯)先后袭封衍圣公,就把“希”和“言”旁加上去,变成10个字:“ 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 。”(到了清朝,为避开皇帝忌讳,“弘、胤”被改为“宏、衍”)。 到明朝末期,孔家10个“辈字”已用完,第65代衍圣公孔胤植,便奏请崇祯皇帝恩准,以“ 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 ”字辈赐给第66至第 75 代后人使用。 再到1863年,第75代衍圣公孔祥珂,奏请同治皇帝恩准,新赐第76至第85代的字辈:“ 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 后来在1918年,第76代衍圣公孔令贻,又草拟第86至105代字辈:“ 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报请北洋内务部备案,次年核准颁布在全国实行。 这就是孔氏后人在家谱中辈分排序的来龙去脉,所以在2009年续修的《孔子世家谱》中,你可以看到最小的孔氏后裔,第83代为什么会是“念”字辈。 纵观中国 历史 ,从文人志士到寻常百姓家,按照家族辈分取名的传统已延续上千年,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都非常流行。 但现如今,会按照家族字辈给小孩取名的人,还有多少?“按辈分取名”为什么不再流行?我认为 根本原因是西方外来文化的影响 ,主要表现有三种: 1、姓名不再重要,改名成了儿戏。 中国古人信奉“行不改名,坐不改姓”,为人处事讲究光明磊落。而现在年轻人受自由主义的影响,对于父母长辈给的名字,想改就改。 比如前不久,掀起一轮“改名潮”,居然有两百多人把名字改成带有“鲑鱼”字样的。起因是一家日本寿司连锁店推出促销活动,只要1人名字中有“鲑鱼”(即三文鱼)两字,全桌6人即可全部免费;“鲑鱼”同音字者,则可享受五折起的优惠。 为了免费吃寿司,这些人真是把自己的名字当儿戏。而据说有的人因超过3次改名次数,不能再改回原来的名字。 2、宁愿有个性,不能同名字。 当代年轻人谁不追求个性化,“按辈分取名”不仅毫无新意,而且非常容易同名同姓,这就非常容易引发尴尬。 所以在给小孩取名这件事上,现在的父母更愿意按照标新立异、独一无二的标准。 3、宗族弱化,乡土传统逐渐消亡。 随着经济 社会 发展,“父母在,不远游”的乡土文化被抛弃,越来越多人离开家乡,进入到大城市工作。 以前同姓家族居住在同一个地方,现在则变成各自分散到五湖四海。彼此间沟通少了,不仅逐渐遗忘族规族训,甚至连祖先留下的字辈都没几个人记得。 时代在发展,人们的思想越来越开放,追求自由个性本没有错。只是不应该以“封建残余”的眼光,看待按辈分取名的传统文化。 因为中华文明能延续五千多年至今, 靠的不仅仅是史官所记录历朝历代的正史,还有包含每家每户兴衰变迁的家谱 。正如司马迁曾说过: “谱乃家之史,史乃国之谱也。谱不立,则昭穆混、渊源慒。人不知祖,何异禽兽。” 一本家谱翻开,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 字辈有序,戒训善扬。它记录着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以及生息、繁衍、婚姻、族规、家训等 历史 文化的全过程。 放眼纵观 历史 长河,朝代会更替、家庭会离散、个人会消亡,但唯有家族历久长存,生生不息。 而正是有一个个家族存在和延续,才有了整个民族的存在和延续 。 树高百尺,叶落归根。在我看来,那些还会以家族辈分取名的人都应该感到庆幸,因为 透过名字就能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而来,要到哪里而去”。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 社会 ,在明清之前,只有士大夫家族才有家谱,普通人是修不了家谱的。 中国近代的家族字辈取名,一般是在明朝开始的,朱元璋要求天下家族拟定字辈排行,按字辈排行取名,以利于用宗法统治天下百姓。 在二十年前的农村,大部分还是按字辈取名的,在近几年,用字辈取名的越来越少。但是,农村的很多家族还是有族谱的,有族谱就有字辈,虽然身份证上面不一定是字辈取名,但是族谱上面还是用的谱名。 现在的父母,给小孩取名只是为了好听,或者自己喜欢的寓意,随便乱取名了。个人觉得,你可以不按照字辈取名,但是一定要知道自己是什么辈分。人类 社会 的纲常还是不能乱,要区分长幼有序,血缘远近!古人强调的同姓不能通婚也是为了区分血缘,为了后代的基因能够 健康 发展! 还有就是字辈,一般是代表吉祥的寓意。像曾姓的班辈是全国统一的,以前的皇帝御赐的。以下是曾姓班辈排行寓意解析: 曾氏字谱字辈寓意: 宏:宏伟广大 闻:消息新闻 贞:坚定不变 尚:崇敬高尚 衍:长延发展 兴:家族兴旺 毓:养育继承 传:递交传送 纪:规则制度 广:众多广阔 昭:光亮显著 宪:母法根本 庆:祝贺庆典 繁:昌盛繁荣 祥:吉利祥瑞 令:尊令指示 德:品质高尚 维:思维护卫 垂:名垂千古 佑:保佑帮助 钦:敬重佩服 绍:联系介绍 念:永不忘记 显:盛大显露 扬:升举高扬 鼎:名气极大 新:吐故纳新 开:扩展开发 国:各族共家 运:输送运行 克:克己奉公 服:佩服相信 振:震动声烈 家:住居家园 声:誉名美声 建:建设塑造 道:道义凛然 敦:诚实厚道 安:稳固平安 定:规定固定 懋:勤勉努力 修:兴造修建 肇:开头起始 懿:嘉言懿行 常:频素经常 裕:宽裕富裕 文:人文文明 焕:鲜明光亮 锦:色彩美丽 瑞:美的预兆 永:长久永久 锡:传统延续 世:世世代代 绪:有头绪端 昌:兴旺发达 80年代之前,全国大部分地区还普遍按照辈分、族谱取名,尤其是北方地区,家族堂兄弟二三十口子,名字特别有规律。而80年代往后,根据辈分、族谱取名的现象就减少了很多,到了2000年往后,除了像孔姓等比较有代表性的姓氏以外,其他大部分姓氏基本都不再按照辈分取名,不再流行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个是族谱传承断档,另一个是家族观念转变,最后一个是居住地点改变。 首先说族谱传承断档,族谱作为华夏五千年的特殊文献,极其讲究传承色彩,一旦传承遗失或者断代,那族谱就与“古书”无异,失去了内容价值。在唐朝、宋朝、明朝、清朝时期,官府对于修缮族谱都是持赞成鼓励态度,所以那一时期族谱盛行。到了清朝末年,以及民国往后,由于常年战乱,很多族谱出现遗失,再加上建国后还经历了10年文化动荡,族谱又有一部分遗失,所以很多家族已经找不到传承,取名自然失去了辈分依据。 再说家族观念转变,封建时期格外讲究家族直系观念,讲究人必有家,家必有训,每个家族基本都会有专属的行为准则,当在定夺某件事情时,往往需要家族议事,甚至当家族中有人犯下不可饶恕的错误时,甚至还会被逐出家族,这种事情不是小说,而是真实存在的。在古代,只要一个人被逐出家族,就会变成“无根无源”之人,生活、交友处处受限,这足以看出古代人对家族观念的重视。而现如今,根本没有人再会关心你是某某家族的某一辈,名字只是代号而已,所以按辈分取名的现象逐步消失。 最后一个居住地点改变,古代交通不发达,人们普遍不远行,婚姻组合往往也只是邻村之间,传统上一个村落往往就是由一个、两个家族组成,村里人之间的称呼严格按照辈分,比如像张家庄、李家庄、宋家庄等。而现如今,教育方式改变,经济方式改变,很多人成年后便离开了村庄,定居在不同的城市,或许离开村庄时,还带着“辈分”赋予的名字,但下一代就完全不会再循规蹈矩,辈分传承完全消失。 如果一个大村落一个姓全都统一排班,会造成很多人同名,应该每隔五代分支的可另续排班,这样既可以避免太多重名,又方便寻根。 什么样的事情都存在,现在的年轻父母有的不是不知道自己的辈份,而是觉得按辈份起名不高大尚,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给孩子起名子,一来二去就背离了族谱。 传统的辈分许多字辈害死了一辈子的人,引起的事情是不忠,不孝,不孕不育,叔伯兄弟姐妹们不团结,所以有文化的人都知道了,传统的精神只能取其精华! 自从韩剧"入侵",给孩子起名,就不再按"字辈"起名了。再者,现在生活节奏快,基本上每家都是一个孩(男或女),顶多俩孩儿,所以都想取个有个性的名字,大部分人都去"专业"的起名馆起名字,相对"字辈"来说,更显得"洋气"和"大气"。 我小儿子年出生的,我老家农村现一直在城市生活。还是给儿子按辈分取的名字。我是山东人菏泽人,对祖宗的观念还非常深,每每回老家都会去祖宗的陵地去看看,不为别的只为心里踏实些。陵地里睡着我的祖宗,我的爷爷奶奶,我的伯父,我的宗族人。本人85年的,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对老家的情怀那么重。儿子的名字继嘉,继为字辈,嘉谐音家,我想让他成人后不管走到哪里都记住自己的家。村里基本上都是一个家族王姓,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我是书字辈,而我的身份证不是这个辈分取的,我的带辈分的名字只有在宗族的石碑上有,在我结婚的时候用过。我是真切的希望辈分流传下去,现在的世风、 社会 真的缺少了浓厚的辈分概念啊! 我们家族今年续修族谱,族人议定:①,字辈按“再正通光昌胜秀”,七字轮流八字转来。取单名的,在上谱上碑时自动地加上些辈序,不得有异议。 ②重修族谱,每30年一次;家族挂众/大亲(清明扫墓)每5年举办一次; ③家族晒谱(增补记录近5年来族人的进/逝的情况及各项信息数据)。 家族,传统观念淡泊了是一部分,还有就是现在的年轻见识广了,时髦了,给孩子起名字偏向年轻化,顺时代,小巧,可爱,什么,轩,梓,逸,含等等,我认为给孩子起名,应该大气点,成熟点最好,毕竟孩子大半生都是成熟期,都五六十岁的人了。还子轩,逸轩。 许多地方按照家谱取名,按照辈分有一定的好处,即使到了很远的地方,只要是一个姓,再问是什么辈。如果遇到辈分相近时,倍感亲切!亲人啊。通常这类姓氏的人家都有一个年长的而且有威望的老人,号召本家族每户一个代表,开会讨论本姓氏重续家谱,通过后打印成册,本家族人遵照执行。即使远在他乡,通过各种通讯方式,都会知道本族有续家谱之事。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文化传承! 关于题主所说的情况,在老一辈的人当中是比较盛行的。 其实,取名也是一种文化,各家族间按辈分取名,古已有之。它的好处是:延续了家族传统,辈分之间,只要说出了名字,也就一目了然了。 比如在我们的丽江农村,家乡总共有数个大姓:段、王、高、谭、何姓等等,其中这几个姓氏的人口,几乎占了家乡总人口数的80%。 我是家乡“段氏家族”的一员,我的爷爷辈,都叫“段 先”;父辈则是两个字,叫“段 ”;到了我这一辈,全都叫“段绍 ”;我的下一辈,则叫“段金 ”。段氏四代人,四个辈分,一切一目了然。 随着老一辈的纷纷去世,再加上当今 社会 的各种影响,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注重这些了。 不知从何时起,“豪”、“轩”、“怡”、“萱”满天飞,同名化越来越严重,千篇一律的,更有甚者,强改“复姓”,真乃胡编乱造矣。 这样乱取名字,有个性吗?好听吗?我只是觉得俗,简直是“俗不可耐”。 随着农村 社会 的发展,一切都不是原来的样子了。不仅仅是取名的问题,农村有很多事情都随着 社会 的“进步”而“销声匿迹”了。 我并不是一个守旧的人,我只是在叹息,农村的有些传统还是有必要保留和延续的。 这个话题比较有趣了,在我们村里,除了曾姓外,确实其它姓氏最近10年开始都没有严格按照辈分取名字了。现在就更随意了,按照辈分的不多。 我姓王,在我们村是第一大姓。原来我们的传统是两字、三字按辈分交替,同辈分的三字名,第二个字相同。比如说我爷爷那辈是王+字,我爸爸那辈就是王+洪+字,到了我们这辈又是王+字。第一个出现不执行这个规定的就是从我们这辈开始,至于原因,我觉得是两方面。 第一:确实没办法起名字了。因为我们这一辈和爷爷辈,以及祖宗辈都是王+字,前面已经有了过百个字被用过了,实在想不出来新鲜又有好意头的名字了啊。我印象特别深,第一个破律的堂叔憋了两个月也没给他出生的儿子起好名字。实在没办法了,来我家和我爸禀告请求给孩子起四个字的名字(我爸是他们这辈的老大,按照传统也就是家族的话事人之首)。我爸也没办法,只好答应他可以自由取名,从他以后,大家就随意了,基本上都是取四个字名字。 第二:家族观念淡泊了,也没有原来那种有大威望的族老约束。时代在发展, 社会 在进步。宗族观念逐渐淡泊了许多,大家都是更加自我的追求过好日子。也没有了几十年前那种传统的家族族老,要管理家族很多事务的约束。自然就大家放松了对起名字的严格执行了。 比如我也是这个辈分的老大,为了方便别人起名字,我给儿女起的是王+梓+字,应该说王梓+字比较容易起名字才对。但是现在我们下一辈应该有十个左右的孩子,大概5个随着我们起,剩下一半自由发挥。最 搞笑 的是还有人起王+子+字呢。人家喜欢就可以了,我虽然是这辈的老大,可不敢约束人家起名字。 其实无论是原来的按照辈分起名字,还是现在的自由发挥,都是特定时期内的产物,符合当时的流行传统,没必要过于在意。 把日子过好才是最重要的! 问:曾经农村里的"按辈分取名″,为什么现在却不流行了? 按辈分取名现在怎么不流行?现在在农村更盛行,因为年年或三两年都有清明大会,族里人每到清明常聚会,为了族人凝聚,农村还是按老规矩的辈份取名的,只是有的离了农村,在外面成了孤姓,少了族中的凝聚力,无拘无束的乱取起来,但那些不忘祖先的离乡人,为了后代认祖归宗有个凭据,还是按辈份取名的。 在一个村里聚居的宗族都按辈分取名,我们村的杨姓,自永乐十八年始祖从山西大槐树迁来立村,到现在族人发展到两千多人,辈份从来没乱过,到十八世时老族谱字用完,于民国二十一年卖香火地百亩聚大洋万余,建起方圆数十里之内最大的祠堂,在清明会上为家族兴旺为十九世以后新排了族谱十六辈,族谱是: 宏培令德,昭明谦克, 万代增光,华宗典册。 我在第二十一世令字辈上,全族人全部按辈份取名,上世纪二十年代分布在各地的族人也都是按这个族谱取的名,基本上没有乱,零四年清明大会上,很多人回乡祭祖,有些离乡在外成孤姓的人还按族谱给后辈人把名字排了下去。 这样,就是族人在他乡相遇即使谁都不认识谁,族谱辈份没乱就是一家人。十几年前我在天津一饭馆吃饭时就遇上了一个离乡四代侄辈的族人,这个侄子还给我的酒饭买了单。 族谱辈份不乱,世世代代都有凝聚力,族谱辈份一乱,见面就是路人了。

辈分怎么排

辈分有很多,也算是一种文化符号。辈分,指在家族、亲友的长幼先后中所居的地位。主要有高祖辈、曾祖辈、祖辈、父母辈、平辈、矮辈之分。亦作“ 辈份 ”,指家族、亲友之间的世系次第。辈分的排列常常体现在人名中,使用辈分用字不仅便于在同族中排行辈,认辈分,也便于修宗谱。一般而言,以字定辈分者,都将这些辈分字置于姓之后,如张学良、张学思、张学铭。上至皇族,下至百姓都有辈分。但是,普通老百姓的辈分不是特别讲究,如小说《白鹿原》中白嘉轩的儿子白孝文、白孝武兄弟,这个“孝”字是取忠孝之类的用字,没有特别严格的辈分用字沿革。再如,我们的父辈名中,辈分用字一般取寓意较好的字来使用。在这种宗族观念下,一般排辈分主要体现在男丁中,女子不入宗谱,故不采纳。现今,许多家庭中的姐妹看似有使用辈分字的,但一般只是任选一个相同的字用在姊妹中,以表示姐妹关系,并无序辈之意。行辈字是宗族内部按一定次序排列的,并不是父母或本人可以随便选用的。宗谱的行辈字派用以加强宗法制度,所以其用字也充分反映了这一目的,主要有三类,一类是美德或吉祥的字,如:德、仁、明、孝、福、禄、吉、祥、贤等;第二类是希望宗族延续和昌盛的字,如:永、传、昌、盛、兴、延、继、承等;第三类是怀念先祖和歌颂皇天恩德的字,如:泽、祖、显、荣、恩、锡、启、先等。家谱的行辈字派是家谱中尤其重要的内容,一般由家庭中的某一位名人制订,编成几句吉祥话,有的文人甚至将其写成诗,比如浙江《唐氏宗谱》的行辈字派是“福禄永昌隆,和良端世美,才智瑞宁聪”;湖北《汪氏宗谱》的行辈字派是“正大光明,成先于后,世泽延长,齐家有猷。扩展资料:在中国文学巨著《红楼梦》中,也能找到“辈分”的痕迹。如[林黛玉进贾府]一章里: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去。”先拜见了外祖母,王熙凤来时,贾母戏说称她“凤辣子”便可。黛玉不知如何称呼,不敢造次,待到众姊妹说“这是琏二嫂子”时,她才赶忙赔笑见礼,以“嫂”呼之。由此可见,在封建社会里,也是非常重视辈分,不清楚辈分,身份,称呼一个人时是十分小心谨慎的。而在行请安拜见礼或是吃饭时,对坐次、位置也十分讲究,如吃饭时对客人应礼让上座,而客人若很年轻、辈分也小,应推辞坐边座或下方坐,否则就会被人轻视,受人嗤之以鼻。当黛玉去拜见二舅舅贾政时,老嫫嫫让她炕上坐,黛玉度其位次,便不上炕,只向东边的椅子上坐了。见舅母王夫人时,王夫人本在西边下首坐着,见了黛玉,便往东让,黛玉料定这本是贾政之位,再三不肯,“王夫人再四携她上炕,她方扶王夫人坐了。”当贾老太太传饭时,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熙凤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子上坐,黛玉十分推让,得到贾母解释“你舅母嫂子们不在这里吃饭,你是客,原应如此坐的。”黛玉方告了座,坐了。由于贾府中人物众多,各人身份不同,辈分复杂,黛玉不得不步步小心,时时在意,才不至于弄错,闹了笑话,乱了礼法。参考资料:辈分-百度百科

古代按照族谱辈分起名的原因是什么?

说起起名,不同年龄段的家长在取名的时候,侧重方向是不一样的,对于一些年轻的父母来说给孩子取名是想要好听且有寓意的,而对于老一辈的人来说,孩子的名字除了有寓意外,还需要严格遵照家族字辈来确定的,因为按照字辈来取名是能够体现孩子的辈分的,而这种按照辈分起名的方式在古代就已经开始了,那么最初为何要按照辈分起名,而如今又为何不流行了呢?今天就让族谱我来讲一讲。姓氏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一个人的名字是有着它独特的意义的,另外在那个时候起名是比较严肃的,是不能随意取的。在那时同一个家族之间,为了能够更好地传承,而家族之间又有很多分支,所以为了便于区分,古人在起名字的时候会按照尊卑长幼的顺序取的,另外在取名的时候也会有意识的避开祖先使用过的名字。要说按照辈分起名,还有一个故事,相传最开始有辈分这一说法是来自于朱元璋,最开始的时候朱元璋叫朱重八,但是本人不喜欢,觉得名字不好,所以就改名为朱元璋了,后来他当上皇帝,觉得自己名字好还不够,要以后的子孙们都能有一个好名字,就规定后代起名的时候,只能取两个字,第一个字是辈分,按照自己所在的字辈,按顺序取名,第二个字就由自己想。之后他还为后人列了个字辈:“允文遵祖训,饮武大君胜等”。而后这样按照辈分取名的方法一直影响到了现在。 既然按照辈分是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为何到如今不流行了呢?我认为有三点,第一点是现在的观念改变了,古代是讲究尊卑长幼的,那个时候从名字中就能看出等级,而现在这个时代,人们的思想会更加开放,没有了所谓的等级,因此在起名的时候就不会按照辈分去取了;第二点是族谱中的字辈没有得到充分的传承,想想现在大部分人对于族谱是比较陌生的,一般会编修族谱的人,都是年纪稍微大一点的长辈,一般年轻人对于族谱都是不太了解的,所以更加不会按照族谱中的字辈去取名字了;第三点是避免重复,虽然说按照字辈可以不与同姓的人冲突,但是很多姓氏在取字辈的时候都是有一定的规律的,没准在这一辈的时候碰到相同字了,那取的名不就很多重复的了么,所以现在很多家长在给自己孩子取名的时候,会避免重复,并且保持名字的独特性。

农村过去的老传统按辈分取名,现在咋不流行了?是过时了吗?

个人认为不过时。是中华文化、文明的精髓之一。为什么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就是因为他特别注重传承。以辈分起名,就是表现之一。过去几十年有些人把这个规矩改了,真不好。现在有些地方正在回复,我家给小孩取名就用了辈分。

老传统有老原因。1.古代人们家族聚集,很少四处迁徙到处安家。2.古代家族实力强大,辈分很重要。所以,一个聚集在一起的宗族,基于客观的实际情况,形成了辈分与名字挂钩的特殊习俗文化。现如今,考学、务工,每一代人都东奔西走,选地方安家,家族已经散了。辈分文化已经失去了实际意义,只是一个习惯的符号而已。

另外,现在大部分年轻人结婚的“娶”和“嫁”已经不是传统的意义了。往往结婚的结果不是女方从自己家庭出来进入男方的家庭(家族)。现在更多的是男女各自从原有家庭独立出来,两人建立一个新的家庭,新家庭并不是原来家庭/家族的一部分,也不一定在男方/女方本来的城市。即使春节过年,也是今年去探望男方父母、明年去女方父母家,两处轮换。况且,现如今见法律规定男性女性具有同样的子女冠姓权利,连姓氏都平等了,辈分的字号还有什么意义?

有些人总觉得“辈分怎么能乱!”也有人觉得“中国文化永不过时”。都是喊喊口号而已,没有认识到文化发展流传的本质。觉得辈分不能乱,就如同一百年前很多人觉得天下不能没有皇帝,无法接受“民国”的奇怪形式。觉得中国文化永不过时的人,大可以选择在自己家里女的裹小脚、男的扎辫子,父母死了随葬大部分家产,最好是土葬不要火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