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体现了什么思想,易经三大核心思想

国学经典 《周易》有怎样的辩证思想?

朴素辩证法就是指古代原始的辩证法,这种辩证法思想认识到了运动的普遍性,同时也认识到了一切事物的对立统一性。只能认为它是辩证法的初级形态,要认识到它辩证法思想的正确性,但同时要看出其的不完整性、缺陷性。简单介绍朴素辩证法后,..

周易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就是理也者。条理,分辩清晰之谓也。是大道是打通中西的“通”(通认识论实证分析哲学)。不得不提道家之“道”,儒家之“理”,墨家之“辩”。“道”无中生有变易于形而上之本体。“理”形而下者为之器,器本义:器具,而意于事物之条理,道理,系统。形而上,形而下逐渐清晰起来的各个具体事物。(《易.说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通而成卦”。大意是构成天、地、人的都是两种相互对立的因素,而卦,是《周易》中象征自然现象和人事变化的一系列符号,以阳爻、阴爻相配合而成,三个爻组成一个卦。“兼三才而两之”成卦,即这个意思。并非我们之平常词指设。天而是宇宙系统,地而是自然系统,人而是人本系统。八卦应该是相互差异相互同一,否定变易转化不断运动发展系统)。变化的本质是通向理也者。条理,分辩清晰(实证分析哲学)。墨子又是中国逻辑学的奠基者。他称逻辑学为“辩”学,把其视之为“别同异,明是非“的思维法则。他认为,人们运用思维,认识现实,作出的判断无非是“同”或“异”,“是”或“非”。为此,首先就必须建立判别同异、是非的法则,以之作为衡量、判断的标准,合者为“是”,不合者为“非”。这种判断是“不可两不可”的,人们运用思维以认识事物,对同一事物作出的判断,或为“是”,或为“非”,二者必居其一,没有第三种可能存在,不可能二者都为“是”,或二者都为“非”,也不可能既“是”又“非”,或既“非”又“是”。用现代的逻辑学名词来说,这就是排中律和毋矛盾律。故此中国哲学体系是以《易经》(中国元学)的核心的道论,理论,辩论各个系统辩证统一。我在其它地方回答过这个问题:稷下黄老学派《黄帝四经》有云:“道生法,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者也.故执道者,生法弗敢犯也,法立而弗敢废也.能自引以绳,然后见知天下而不惑矣”。至无限认识本体而下的三才生成“执道者”“通”法理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关系的反应。用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说:“规律分为两类即自然规律和法律。而法律则是立法者对于客观的法即自然法的认识为根据制定的”。这可是法的规律(即中国法之道也)。“四时有度,天地之理也。日月星晨(辰)有数,天地之纪也”。说明自然规律不可违背,那么必须批判反思才是“天地之理”顺之而行才能立自身,治国,平天下,“顺者,动也。正者,事之根也。执道循理,必从本始,顺为经纪,禁伐当罪,天理”。《管子》继承此思想又引出经济学,士、农、工、商分工思想。法家韩非子非常重视老子《道德经》(《解老喻老篇》)才有法、权、势的啊!执行问题:孔子“吾道一以贯之”者,“仁”也者。内在心灵之民族道德情操。通过外在行为礼(清明节上坟扫墓,过中国节,有礼貌,讲道理,尊老爱幼)得以实现。只不过我们只是维护罢了,因为是我中国人之故。张东荪先生说:“为了将来发展科学,为了中国在世界文化有所贡献,这一些萌芽是必须保全下去,千万摧残不得的”。金岳霖先生说:“情感’…所请旧瓶装新酒的办法”,牟钟三先生说:“西学获得科学知识,国学使吾人开辟价值之源”。林语堂先生说:“西洋头脑,中国心灵”。

周易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万物循环,相生相克

易经的主要内容

易经的主要内容如下:《易经》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但一般认为它是秦汉时期融汇而成的作品。是阐述天地世间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是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包括《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其中《连山》《归藏》已经失传,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易经》蕴涵着朴素深刻的自然法则和谐辩证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其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即“天人合一”。《易经》长期被用作“卜筮”。“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易经》被誉为诸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纲领。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其内容涉及哲学、、生活、文学、艺术、科学等诸多领域,是各家共同的经典。《易经》认为天地万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发展之中,其阐述的就是这个“自然而然” 的规律。这规律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易”,一是“变易”、二是“简易”、三是“不易”。变易,指变化之道,万事万物时时刻刻都在变化。简易,一阴一阳,囊括了万种事物之理;有天就有地,有上就有下,有前就有后,都是相反相成,对立统一。不易,虽世间的事物错综复杂,变化多端,但是有一样东西永远不变的,那就是规律;天地运行,四季轮换,寒暑交替,冬寒夏热,月盈则亏,日午则偏,物极必反,这便是规律。万事万物的发展皆有“定数”与“变数”,定数有规可循而变数无规可循;定数中含有变数,变数中又含有定数,无论定数还是变数其大局皆不变。易有太极,太极生二仪,二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

《易经》主要思想是什么?

;     01      《易经》主要思想讲的是朴素深刻的自然法则和和谐辨证思想。《易经》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即“天人合一”。

      《易经》是中国文化的元典,就是说《易经》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一个载体。易经的核心就是著名的“三易说”,即简易、变易、不易。《易经》可以看作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易经》内容涉及哲学、、生活、文学、艺术、科学等诸多领域。

      《易经》本身有三个层面在演绎。现代社会和西方文化所认识的“变”的部份,所谓“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这种认识论,只是《易经》的一个过程,不是《易经》要表达的主题。我们看《易经》都是从变的角度去看,实际上《易经》的本怀到底给我们解释了一种什么状态?到底《易经》要带领我们去到一个什么去处?这就是《易经》的“学”和“用”的一个关联。

      《易经》的作用在于指导人们深入观察自然界的各种现象,认识天地、阴阳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科学奥秘,充分把握天时、地利、人和之际遇,在比较好的环境中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

周易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周易的主要观点有哪些内容如下:

《周易》是中华民族的元典。《周易》又称《易经》,在中华文化史上一直被崇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周易》包括易经(64卦、384爻)、易传(彖辞、象辞、杂卦、系辞传等解释易经卦辞与爻辞的注释和论述,称为十翼)两部分。其产生应是源于人类忧患意识:自己与内心世界的冲突、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冲突及个人与自然间的冲突。

《周易》所说的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包含了中华文化基本精神,和主要信息,道出了以文教化的传统,它通过人对自身的把握,以及对人与社会、

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调谐,以化成天下,使自然世界化成人文世界,这种源远流长的人文精神,贯注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铸成中国人根深蒂固的文化之爱。

《周易》之道——太极是中国哲学中用来表述宇宙本源及无限性的一个概念,为天地未开、阴阳未分之前的混沌状态。既包括至极之理,又包括时空极限。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易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指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包含着平等、对立而相依的阴阳两个方面,他们之间的既相互对立斗争,又相互滋生依存的关系是一切事物生灭的根由所在。

具体讲《周易》哲学思想主要有:刚健有为观。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天道刚健,周而复始,运行永不停息,君子应效法天道,自强不息。世界5000年,只有中华文明流传下来,这种坚韧的生命力来自于这点。同时,这个观点,接近创造,应是世界创造思想的源泉。

坤厚载物观。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大地博厚,承载万物,品德广大无边。人最重要的就是像大地母亲一样具有博大的爱心。

我们常常说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胸怀宽广,天地自宽。易家强调人在效法天道的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同时,也要效法地道柔顺恬静的宽厚美德,做到刚柔并济、内方外圆。这样才能在纷纭世事面前从容不迫,应付自如。

生生不息观。生生不息是《易经》的根本精神。生生就是变化不已,不断地出现新事物。具体讲有三层含义:一是生而又生,连绵不断(时间);

二是有而又有,丰富多彩(空间);三是新而又新,日新月异(品种)。天地之大德曰生,一方面说明天地最大的德性是生生不已,孕育万物,同时也告诉我们,天地也有爱心,要珍爱宇宙大自然为我们孕化生命。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说: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张岱年先生认为生就是创造,把传统易的日新观转化为创造观,并提出了知本(万物根本)达至(圆满境界)的新哲学追求,将创造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进一步升化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天人三才观。天地设位,圣人成能。天地人三才,圣人仿效天地,展现能力,穷神知化,成就大业。把人同天地相比并,说明人类已认识到自身的伟大,这是人类思想的重大进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