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中医基础理论
什么是中医的阴阳五行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并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这五种物质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这种学说对后来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人们在长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将阴阳五行学说广泛地运用于医学领域,用以说明人类生命起源,生理现象,病理变化,指导着临床的诊断和防治。阴阳五行学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阴阳
传说天地形成之前,宇宙一片混沌,盘古开天辟地,将混沌一分为二,天为阳,地为阴。后来古人依据生产、生活实践和对自然现象的长期观察,逐渐把太阳、男性、力量、光亮、热等带有向上的、运动的、积极的、肯定的、善意的、热情的属性归为阳,把月亮、女性、软弱、黑暗、冷等带有下沉的、静止的、消极的、否定的、恶意的、冷淡的属性归为阴,并由此归纳出一套阴阳相互作用的理论,来解析说明世上万事万物的产生和发展。把它应用到自然界、人类和生老病死便有了之后的阴阳五行学说、阴阳八卦学说和古老的中医学理论。
五行
古人以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组成的,而且更进一步地认为,这五种元素互相转化、互相制约,从而形成了天地万物千姿百态的架构和取向。对于五行转化的规律,可分为相生和相克两种。
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阴阳与五行的关系阴阳属于阴阳五行学说立论的基础。阴阳与五行属于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就是指无论阴的内部或阳的内部包括阴阳之间都具备着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象表达的那种生克利害的基本关系。换句话来说,即阴阳的内容是通过木火土金水物象反映出来的,五行属于阴阳内容的存在形式。如: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在地球这个视角其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就是天地,天地的空间就是通过东南中西北显示出来的。
中医五行的基本概念是什么?求大神解答!
中医最基础的理论就是“阴阳五行”学说了,对中医有兴趣的人可以先从“五行”学说学起,下面就来介绍“五行的基本概念。五行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五行概念源于生活中五种具体的物质材料,但作为哲学上的五行是从五种具体的物质材料中抽象出来的五种物质属性,不再是指具体的五种物质。五行特性如下:木:生长、生发、条达、舒畅火:温热、升腾、明亮土:生化、承载、受纳金:清洁、清肃、收敛水:寒凉、滋润、下行在中医学中,人体中的肺、肝、肾、心、脾五脏,分别被定为金、木、水、火、土五行所属,注意这里的五脏也是个功能概念(称为藏象),并不限于具体的解剖上的五脏。在五脏归属于五行后,中医在病因、病理、治疗、用药等方面,均以五行生克的关系来表达,五行理论在中医的运用中可以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成为中医学重要的说理工具之一。#p#副标题#e#五行的生克关系相生是指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有促进、助长和滋生的作用(生者称为母,被生者称为子)。相克是指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抑制和制约的作用。相生和相克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正常现象,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两者都很重要,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不要觉得相生就好,相克就不好。巨人症就是生长缺少克制的病例。五脏之间的关系五脏之间的相生:肝生心就是木生火,如肝藏血以济心;心生脾就是火生土,如心之阳气可以温脾;脾生肺就是土生金,如脾运化水谷之精气可以益肺;肺生肾就是金生水,如肺气清肃则津气下行以滋肾;肾生肝就是水生木,如肾藏精以滋养肝的阴血等等。五脏之间的相克:肺(金)的清肃下降,可抑制肝(木)阳的上亢,即金克木;肝(木)的条达,可以疏泻脾(土)的壅滞,即木克土;脾(土)的运化,可以防止肾(水)水的泛滥,即土克水;肾(水)阴的上济,可以制约心(火)阳亢烈,即水克火;心(火)的阳热,可以制约肺(金)的清肃太过,即火克金。但必须指出,用五行学说来解释脏腑之间的平衡关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是因为五脏对应五行只是抽取了五脏的部分特性,五行并不能解释世界上的一切现象,只是部分关系。五行学说我们要掌握的不仅是五行对应着的五脏,还要理解“五行”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
提到中医,许多人都会想到阴阳、五行,但五行到底是什么?
当我们提起中医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想到阴阳、五行,但是五行对于我们来讲虽然看起来十分简单,但是其中的含义我们常常都不是很清楚。很多人都会想知道五行究竟对治病有什么帮助呢?五行学说是中医中最重要的传承部分,其实不仅仅是医学中使用五行、阴阳。著名的历史学家庞先生曾经说过,“阴阳五行弥漫于意识的各个领域,深嵌到生活的一切方面。如果不明白阴阳五行图式,几乎就无法理解中国的文化。”正如庞朴的话,五行不仅仅指的是医学方面,只是医学方面把它发扬光大了。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哲学思想文化,随着我们对世界认识的不断升级,才看清它反倒是现代思想哲学的集大成者。就拿木来说,在春天草木开始发芽,整个世界都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是从人体上来看,我们的肝脏就和这些草木一样,也比较喜欢条达舒畅,在现代临床医学里面我们认为肝胆的疾病常常会影响到我们的眼睛。如果把这些思想结合在一起不难发现,就是把肝、胆、目等器官比喻成了春、风、木等景象,从而形成一个体系。在中医的五行学说里面,除了将我们人体进行了五行划分以外,还对我们这些器官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简单的描述。在日常工作中,如果出现上火等情况,很可能就是火元素的问题。五行文化博大精深,我们还需要继续学习。中医药的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
阴阳说的是对立面,任何东西都有二面性,就是唯物辩证法的一分为二看事物,看问题;五行是指天地之间万物都在五行之中,各有自己的属性,就是看事物要用更多更细致的方法去观察,思考,看出事物的本质,内在,与与什么相关等等。就这样简单的说,不然太噜苏了。阴阳五行和中医的关系
阴阳五行和中医的关系
阴阳五行和中医的关系,阴阳、五行的学说是源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中医是中国源于流传的的千年医学体系,阴阳五行也渗透到中医的理论中,下面来分享阴阳五行和中医的关系。
阴阳五行和中医的关系1阴阳五行与中医分类
第一、用阴阳表示脏腑,组织,部位的属性。如以脏为阴,腑为阳;血为阴,气为阳;背为阳,腹为阴等。
第二、用阴阳阐明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生理功能,如阴血主要为濡润和滋养组织,阳气主要为温养和固卫肢体;肾阴与肾阳有相互依存关系等,称为阴阳互根或阴阳资生。
病理变化如阴邪内盛或阳气虚衰都可表现寒症,阳邪盛实或阴液耗伤都可以表现热症,寒症与热症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变,称为阴阳转化。
第三、用阴阳指导诊断和治疗。诊断如在表,里,寒,热,虚,实症侯中,区别阴症和阳症。治疗如用补阴的方法以制阳热,用温阳的方法以消阴寒,称为阴阳制约等。
第四、用阴阳区别药物的性能,如把温性热性药或有辛甘发散作用的称为阳,凉性寒性药或有酸苦涌(催吐)泄(泻下)的药物称为阴等。
阴阳五行与中医属性
1、具有生发、条达、曲直作用的事物,用木来代表,春季属木。
2、具有炎热、向上作用的事物,用火来代表,春夏属火。
3、具有长养、化育、稼穑作用的事物,用土来代表,长夏属土。
4、具有清静、肃杀、从革作用的事物,用金来代表,秋季属金。
5、具有润下、寒冷作用的事物,用水来代表,冬季属水。
中医学在指导临床治疗用药上,《素问》云:“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即阴阳失调是疾病的基本病机,因而调整阴阳,使之保持或恢复相对平衡,达到阴平阳秘,是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则。
与阴阳学说相关的是五行学说。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动变化。五行之间是相生相克的。
相生的顺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相克顺序是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只有生与克相辅相济,相互作用,才能维持整体平衡。
在中医学中,五行配属五脏、五腑、五官、五体、五志、五味等,用此来阐释其相互间生克制化的生理病理关系,指导临床的诊断、治疗。
中医学理论根据五行生克关系,提出了一系列辨证施治的方法,诸如培土生金,滋水涵木、壮水制火等等。
人体五脏的生克关系正常与否,可以从人的色、声、味、脉等体象得到表征和反映,中医大夫可以通过五行的推演归类分析四诊(望、闻、问、切)收集的资料,以五行的生克乘侮理论来推断疾病的发生发展,防治疾病。
五行虽然在阴阳结合中产生,但它不会互相产生对立,如果它们互相对立的话,不会产生结合的。而对立的是阴阳各自的另一半相互对立,如金克木,水克火。这说明:阳的一(上)端是火,另一(下)端是水,同样阴的一(右)端是金,另一(左)端是木。
这种阴阳结合后产生的一半一半的金木水火,也是经过本身的成住灭过程之后,变为另一种物质的,也就是说相生。对人体来说阴阳已结合成五行了,各种零部件都已按照五行的运行规律或相生相克的理来运行了。也就是说这个身体按照金木水火的循环过程当中保持运行了。
那么,土怎么就没有了呢?因为土在这个已结合的一体中,它不再显示土的属性,又当成了金木水火的连接点,完成相生相克的循环过程了。也可以说五行空间,其实就是四种(金木水火)物质构成的世界。
中医应该明确这个运行规律,不应该强调土的属性。另外在这个五行相生相克中不会产生真正意义上的阴阳,虽然说身体有阴阳存在,但这种存在形式是五行之理的说法,一定要分清楚,不然话,很难处理治病治疗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关系问题。
实际上,阴阳结合后的五行,其实它就是让物质不灭的一个循环过程,也就是说灭就是另一个物质产生的过程,这就是宇宙的理。
阴阳五行和中医的关系2阳五行的道理蕴含在自然、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东方哲学的基础。中医作为东方文化的杰出代表,也受到了它的指导,阴阳五行的理论自古就被巧妙的运用到医学的领域。
通过他们互相生克的辩证关系,来解释和认识人体各种生理现象,同时也用五行说来适应内部自然规律,以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
在阴阳五行的理念中,天为阳,在持续不断地运动着;地为阴,它长期处于安静的状态——地球本身的运动不为古人所觉。
因此,人的身体也会与之相对应,一些器官仿效着天的活动,通过不断运动传输着物质和能量。另一些器官则像大地一样,宽厚安静,储藏着人的`精气。
古代的医学家,将这些和天的功能类似的人的器官统称为六腑,归属于阳。将那些和地的功能类似的人的器官统称为五脏,归属于阴。阴阳就这样跟人的生理构造联系到一起。
古代医学家进而又用阴阳五行的原理分析人的器官,即心、肝、脾、肺、肾的运动规律。
人体的肝色青,如同草木郁郁葱葱的春之色彩,又如同人生机勃勃的少年时代,所以肝属木。
人的心色赤,是人体热能的源泉,如同万物繁茂的炎炎夏日,又如同人健壮有力,热情奔放的成年时代,所以心属火。
人的脾色黄,如同庄稼成熟,四处黄澄澄一片的长夏,又如同人事业有成,自强自立的壮年时代,所以脾属土。
人体的肺色白,如同一派萧瑟景象的秋天,又如同体弱色衰的老年时代,所以肺属金。
人体的肾色黑,如同昼短夜长,常为黑暗笼罩的冬日,又如同人生命垂垂欲绝的垂暮之年,所以肾属水。
在五行原理的影响下,人的生理机能和春、夏、长夏、秋、冬这五个时令巧妙配合,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人之五脏,乃四时之五脏,非血肉之五脏”。
因此,在中医的理念里,人的身体和大自然密切相关,不可分割。人绝非单一生物体,而是包含着自然之法,参照自然之法运行生息的“小宇宙”,是物质与精神紧密结合的生命体。
在很多人将中医定义为一种经验医学的时候,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理论中的贯彻让它走向了成熟,证明了中医辩证、哲学的色彩,也使中医成为一门名副其实的成熟学科。
阴阳五行理论是什么?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阴阳源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认为万物都有阴阳两个对立面,以阴阳来解释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例如天是阳,地是阴;日是阳,月是阴。阴阳的对立和统一,是万物发展的根源。凡是旺盛、运动、强壮、外向、功能性的,均属阳;相反,凡是宁静、寒冷、抑制、内在、物质性的,均属阴。“阳”代表积极进取的一面,“阴”代表消极退守的一面。阴和阳之间的矛盾作用,推动了万事万物的形成和发展,从而产生了干变万化的世界。而且任何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会“物极必反”,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医学家运用这种思想。借以分析、归纳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寻求战胜疾病的诊断、治疗途径,就逐渐发展成了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它作为一种指导思想,渗透在中医理论体系里,是中医学最精粹的部分之一,用来解释人体生理现象及病理变化的规律。
简单来说,阴是指人体实质的物质,即体液,包括血液、津液、泪水、鼻水、内分泌液,甚至男性的精液。至于阳,则指人体非实质的物质,即身体的机能和气。
阴阳协调,则身体健康;阴阳失调,则百病丛生。
正如《内经·阴阳应象大论》所说:阴阳法则是贯通天地自然的普遍规律。是一切运动变化的根源,是生长衰亡的原因,是人们认识和把握万事万物的根本方法和准绳。所以治病也就必须抓住这个根本。
《内经》根据阴阳矛盾法则,结合当时我国天文、历法、气象、地理、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最高成就。对医学领域中的许多问题都作了充分的论述,比如:
从解剖的角度认为:男是阳,女是阴;背是阳,腹是阴;外是阳,内是阴;腑是阳,脏是阴等等。
从生理的角度认为:气是阳,血是阴;动是阳。静是阴等等。
在病理上认为:一旦阴阳失去平衡,就会产生疾病。不管疾病怎样复杂,归纳起来不外是阴阳偏胜偏衰两种倾向,就是说阴胜就阳病,阳盛就阴病,阳气胜就热,阴气胜就寒。而且这种偏胜偏衰发展到一定程度,还会出现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的反常现象。总之,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必要条件。所以《内经·生气通天论》说:阴平阳秘,精气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在诊断上提出了根本原则,就是“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意思是一定要全面地了解人体各方面的情况,然后抓住阴阳这个纲进行分析,以便判断疾病是表证、热证、实证(阳证),还是里证、寒证、虚证(阴证)。
在治疗上也提出了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的基本法则。谨慎地诊察病证的阴阳偏胜偏衰,而后加以治疗,使人体达到阴阳平衡。
总之,阴阳学说讲的不是具体的生理、病理知识,而是用以指导人们研究生理、病理的一种思想方法。
五行学说和阴阳学说一样,本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朴素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古代的五行学说主要是用来说明宇宙间各种事物之间的相互关联以及运动变化规律。医学上一直继承这一学说的合理因素,主要用来说明人体生理和病理现象跟外在环境各种因素的相互联系,以及人体内部各器官之间相互资生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要弄懂五行,首先要懂得“五行归类”。所谓“五行”,原指的是水、木、金、火、土五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由于这五种物质各具有不同属性,后来人们就把凡具有相同属性的事物归于一类。比如,木行的特性是生发、柔和。春季草木萌生,显现了一种生发条畅的气象。因而春在五行中就属木行。同样,由于肝脏性喜条达舒畅,象征着春和木的特性,于是肝在五行中也属于木湖天春色行。又由于中医学上认为肝和胆是表里关系。而肝又开窍于目,所以胆和目在五行中也属于木行。所以,凡是和木的特征相关的春、肝、胆、目等等就都归在本行里。这样扩展开去,万事万物就都可以按五行归为五大类。这里只是举出了五行归类的一小部分,繁衍开去还可以举出许多。五行归类表明,人体各部分之间以及人体和自然之间有复杂的内在联系。
其次还要懂得五行生克关系。“生”,含有滋生助长的意思,“克”,含有制约、阻抑的意思。以五脏为例,按照五行归类,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相生的关系:火是土之母,土是金之母,金是水之母,水是木之母,木是火之母。相克的关系: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在正常情况下,相生中寓有相克,同时相克中又寓有相生。为此,生和克的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就保证了人体内部器官运动的相对平衡。一旦这种正常的生克关系遭到破坏,一脏有病,就会牵连其他脏器受害。
应该指出,中医的五行学说是古代医学家在科学技术十分落后的条件下,对于人体和自然环境以及人体内部器官相互关系的一种概括性理解,这种在五行生克思想指导下提出的五脏疾病转变的理论,对后来中医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汉代张仲景就根据这种思想提出了“上工治未病”(上工,高明医生的意思)的重要观点,他说:“肝脏有了病变,就要想到肝病可以影响到脾脏,就应当先治脾。”后世的许多医家又在张仲景的基础上充分应用五行生克的道理,创造了许多治疗经验。如现在我们常常听到的“滋肾水以涵肝木”、“壮肾水以制阳光”、“扶土抑木”等治疗原则,这些经验帮助我们解决了不少疑难病症。从这个意义上说,五行学说的运用是我国医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成就。
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最主要的内容是:启示人们从整体方面去把握整个自然界的运动规律,并从这个高度上去认识人的生命运动规律和它跟自然界运动规律的具体联系,这正是整个中医理论的精髓。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的正确和合理性(这是主要的方面),不仅为几千年中医发展所证明,而且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现代思维科学的发展,越来越显得深刻和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