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卦详细解释,否卦是吉还是凶
《易经》六十四卦解读之十二 否卦
否卦的卦象,跟泰卦刚好相反,泰卦是地在上、天在下,否卦是天在上、地在下,叫天地否。而否卦是天在上,也就是阳气在上,继续上升,地在下,也就是阴气在下,继续下降,这样阴阳就分离了、不交通了,这就叫否。 “匪人”的“匪”通“非”,不是说不是人,而是指不通人道的人,因为在否塞的状态下是没有人道的,所以“不利君子贞”,对君子来说是不利的。“大往小来”,大的指阳的,往上走了,小的指阴的,往下来了。天在上,天气继续往上升;地在下,地气继续往下降,那么中间就隔开了、不交通了,天地不交,万物就不通畅了。“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上下不交通,所以天下就没有家、没有国了,家国就危险了。“内阴而外阳”是因为否卦下面全是阴爻,上面全是阳爻;“内柔而外刚”,阴的是柔的在里面,阳的是刚的在外面;“内小人而外君子”,内心是小人,外在装得像君子。这种现象就会导致无邦无国,造成混乱的局面。“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否卦是小人之道会越来越兴盛,而君子之道会越来越衰落,所以要预防、要警惕。天地之气不交,阴阳之气不和,就是否卦。君子要按照这个卦,采用节俭的品德来避开危难,不可以再去追求荣华富贵、追求官位。“禄”指官位。 《象传》是从现象出发,告诫我们:如果生活奢靡,就会发生否卦这种上下不交的危险,只有“俭德”,才能避开危难,达到泰卦。这跟泰卦初九爻的爻辞是一样的,拔一根茅草,然后连带出一大片茅草,也是“贞吉,亨”。泰卦第一根爻是阳爻,自己就是君主;而否卦第一根爻是阴爻,所以自己不能做君主,只有甘心居下,诚心诚意地辅助君主,才能把否塞的局面变为亨通的。包容并且顺承天道,即使是一般的人也是吉的,身处一定位置的人如果改变了否塞的局面也就亨通了。“群”就是同党、同类,否卦下面三根爻都是阴爻,属于同类,而六二爻在中间,又中又正,坚守中正之道,跟上下爻一样都是阴的,在同类里而没有去扰乱同类。在《易经》里,一般来说偏阴的爻与偏阳的爻相比都不太好,所以把偏阴爻的看成小人。这里其实是说六二爻跟小人处在一起,但是没有受到小人的影响,也没有去扰乱这些同党、同类,所以是吉的。 六三爻就两个字“包羞”,包容羞辱。“羞”,可以理解为有污点的人。这里没说吉凶,所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连有污点的人都能包容,是吉的;还有一种是过分包容会招来羞辱,是凶的。所以要打破否塞的局面,一定要有包容之心,但是也要讲究度,不能对邪恶的人也包容。奉行了天命就“无咎”,没有灾祸,同类相依附就可以获得福气。九四爻就开始进入乾卦了,乾卦就是天,奉行天命肯定就没有灾祸了。“畴”是同类,从九四爻开始,到上面的九五爻、上九爻,它们都是阳爻,都是同类。“离”有两个意思:一个是依附,团结在一起;另一个是美丽,通“丽”。“祉”是福祉、福气。“休”是停止,奉行天命就会停止否塞的局面,大人就吉利了,但这个时候还要警惕。九五爻又中又正,还是最尊贵的位置,是非常好的时候。但是要警惕,要有快要灭亡的危机感,才能坚如磐石。 一般到最后最高一爻都会凶险,而否卦这里却是好的。上九爻倾覆了否塞的局面,“先否后喜”,开始是否的,但后来就喜了、通泰了。 否塞的局面终究会倾覆的,怎么可能长久呢?这就是否极泰来、物极必反。泰卦最后一爻的最后一个字是“吝”,否卦最后一爻的最后一个字是“喜”,这是发人深省的。否卦告诉我们否塞的时候要想办法化解,办法有两个“包”:第一个是“包承”,包容、顺承天道的人,无论他的做法如何都要去包容他;第二个是“包羞”,包容有污点的人,拥有这种胸怀才能打破否塞的局面。另外还有两点也非常重要:第一个是“有命”,要执行天命、天道;第二个是“休否”,打破否塞的局面之后,要有忧患意识。这些都是人生的哲理。
周易中最差的一卦是什么?
没有最差。不分凶吉,只有相对某人某事的评判。
解读易经(第十二卦)——否卦
十二、否卦 否卦下坤上乾,是泰卦的反对卦,由泰卦发展而来。《序卦传》说:“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以否。”否卦之所以成为否塞之时的象征,关键在于其卦爻结构坤下而干上,天尊地卑的秩序定位僵化凝固,阻碍了阴阳相互之间的交通往来,因而“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这就与泰卦的畅达亨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表面上看来,天本在上,地本在下,两两相对,否卦的这种卦爻结构反映了宇宙的本然状态,并不是毫无道理。但是,这只是反映了现象层面外观,而没有反映实质性的内涵,只反映了阴阳之间的对待,而没有反映阴阳之间的流行。因为天与地虽然在外观上看来是尊卑高下,界限分明,其实性质的内涵则是“天地之大德曰生”,二者密切结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双向互动,交通往来,阳与阴合,阴与阳合,絪緼化育,生生不已,表现为一个大化流行的动态的过程。 如果像否卦那样,片面地凸显天尊地卑的秩序定位,使之僵化凝固,各自独立,结果就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整个宇宙就会变得死气沉沉,丧失了生机活力,停止了大化流行。 就人类社会而言,为了分层管理的需要,必须分阴分阳,建立君臣上下之间的等级从属的关系,有君必须有臣,有上必有下,两两相对,在现象层面也就自然形成了君尊臣卑、上贵 *** 的秩序定位。但是,这种等级秩序并不是封闭隔绝,矛盾对立,而必须双向互对,交通往来,才能组建成为一个“上下交而其志同”的和谐整体。因而社会组织的实质性的内涵不在阴阳之分而在阴阳之合,只有在君臣上下之间建立一种相互沟通的协调机制,促使交往行动得以顺利进行,整个社会才能涣发出生机活力,正常地运转。 从这个角度看,否卦的结构只有阴阳之分的对待而没有阴阳之合的流行,在君臣上下之间只有单向度的控制而没有双向互动的协调,结果就使得整个社会离心离德,造成了“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的乱世。这种乱世的局面,总体上呈现为一种“小人道长,君子道消”的特征。否卦的意思
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闭塞,不通。闭塞的是不该闭塞的人,其占不利于君子之正道。大的去了,小的来了。初六,拨茅茹以其汇,贞吉,亨。拔起茅草,根系牵连及它的同类,小人连类而进,初次想做坏事而未做成。此时悬崖勒马,回归正道,照样吉利亨通。就会由小人变为君子。六二,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小人能包容承顺(遵奉顺从)君子,小人吉利。大人安守其闭塞,则后来的道路亨通。且不可因小人包容承顺(遵奉顺从)于君子,而君子自己失守成为小人。六三,包羞。解法(1):小人想做坏事而未能去做,因此心含羞辱。但因想做而未能,所以没有凶咎。解法(2):被君子包容而为非作歹,因此可耻。九四,有命,无咎,畴离祉。有天命保佑,没有灾祸,同类众人(九五、九六)依附着他(九四),同心协力,坚守正道,可得福祉。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闭塞已经停止,德才兼备之人吉利。但仍需心怀戒惧,因艰难刚过,任重而道远,要像桑树一样,根系深扎,根基稳固,才能枝繁叶茂,远离灭亡。上九,倾否,先否后喜。否极泰来,推翻了让自己闭塞不通的格局。虽然起初闭塞,而现在已通泰,因此皆大欢喜。否卦六爻的解释?
有图有真相。被平了,天在上,地在下,物极必反。
否卦的卦辞解释
否(pǐ):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白话】《否卦》象征闭塞:一个封闭的社会,人们之间的来往是不通畅的,天下没有便利之处,君子必须坚守正道;这时强大者离去,弱小者到来。《彖》曰:否匪人,不利君子贞。崔觐曰:否,不通也。于不通之时,小人道长,故云“匪人”。君子道消,故“不利君子贞”也。大往小来,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何妥曰:此明人事否也。泰中言志同,否中云无邦者,言人志不同,必致离散,而乱邦国。崔觐曰:君臣乖阻,取乱之道,故言“无邦”。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崔觐曰:阴、柔,谓坤。阳、刚,谓乾也。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崔觐曰:君子在野,小人在位之义也。《象》曰:天地不交,“否”;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宋衷曰:天地不交,犹君臣不接。天气上升,而不下降;地气沈下,又不上升。二气特隔,故云“否”也。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白话】《象辞》说:《否卦》的卦象为坤(地)下乾(天)上,为天在地上之表象。天在极高之处,地在极低之处,天地阴阳之间因而不能互相交合,所以时世闭塞不通,这时候君子必须坚持勤俭节约的美德,以避开危险与灾难,而不能去谋取高官厚禄和荣华富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