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元素和五行谁更具科学性,五行元素哪个最强
四元素说的基本信息
水元素:西方第一位哲学家泰勒斯(约公元前625-547)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水这种基本元素构成的。气元素:泰勒斯的学生阿那克西曼德(约公元前610-546)认为基本元素不可能是水,而是某种不明确的无限物质。阿那克西曼德的学生阿那克西美尼(约公元前585-525)进一步解析到基本元素是气,气稀释成了火,浓缩则成了风,风浓缩成了云,云浓缩成了水,水浓缩成了石头,然后由这一切构成了万物。火元素:赫拉克利特(约公元前535-475)认为万物由火而生,所以永远处于变化之中。土元素及四元素说的形成:恩培多克勒(约公元前490-430),综合了前人的看法,再添加“土”,遂有水、气、火、土四元素。四元素形象化(象数派):柏拉图(公元前427-347)将四元素形象化,用几何观点看待,认为组成四元素的原子形状分别是体现其性质的一种正多面体。正多面体共有5种,还剩下一种正十二面体没有元素可与之对应,柏拉图说它是神用来排列天空的星座的。四元素说的发展:柏拉图的学生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322)认为组成天体的元素与地球不同,是纯粹的“以太”,是第五元素,对应于正十二面体。亚里斯多德在他老师四元素几何化的基础上,将四元素说发展成为一种体系。这个思想体系有效的支撑了地心说。 大约自西元前六世纪起的希腊,开始出现了对于事物构成来源的讨论与说法。首先,希腊第一位哲人泰利斯Thales由推论及观察中,提出了水是构成宇宙的原质。他认为,水可以变成硬如石头的固体,也可以变成看不到、摸不到,却无所不在的气体,因此它的变化包含了所有物质的存在状态(固体、液体、气体三态);而且许多生物都生活在水中,而所有的生物没有水都无法生活,所以,所有的物质或许就是有水产生的。但泰利斯认为他的结论并非就是真理,并告诉学生:“这是我的看法,我的想法,你们要努力改进我的教导。”米利都派哲学家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则认为万物都出于一种简单的原始物质,但是那并不是泰勒斯所提出的水,或者是我们所知道的任何其他的实质。它是无限的、永恒的而且无尽的,而且它包围著一切世界——因为他认为我们的世界只是许多世界中的一个。元质可以转化为我们所熟悉的各式各样的实质,它们又都可以互相转化。关于这一点,他作出了一种重要的、极可注意的论述:万物所由之而生的东西,万物消灭后复归于它,这是命辽规定的,因为万物按照时间的秩序,为它们彼此间的不正义而互相偿补。而这个论点,即衍生出来五芒星顶端的灵魂元素;在炼金术中也指出,万物的原始来自于prime matter(天地之心)。原始物质之下,他承袭了巴比伦人和埃及人把水、空气和土看成是世界的主要组成元素的论点,再加上第四元素火,形成了四元素说法的前身。四大元素由这种原始物质形成之后,就以土、水、气、火的次序分为四层。火使水蒸发,产生陆地,水气上升把火围在云雾的圆管里。人们眼中看见象是天体的东西,就是这些管子的洞眼,使我们能从洞眼中望见里面的火。后来,另一个米利都派哲学家,也是泰利斯教育出的一位勇于批评的学生——阿纳西米尼Anaximenes认为空气是构成宇宙的原质。他的论证是,空气从嘴里呼出来是热的,而在压力下喷出来时则感到是冷的。同样,通过凝聚的过程,气先是变成水,然后变成土。这些元素之间的差异只是量变的结果,元素只是凝聚或稀薄到不同程度的空气。诗人兼哲学家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对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米尼的唯物主义的倾向,表示轻蔑。在他看来,乙太火才是基本元素或实在,这是一种灵魂材料,一切都用它造成,也都要回到它那里去。在这个世界中,对立面——如睡与醒,死与生,不断的交替就构成了这个永不熄灭的火的永不停止的节奏。万物都在有秩序地运动,一切都处在流动——xavTaoEi的状态中。也有人提出了土为构成宇宙的原质,但其来源资料似乎已不可考。著名的希腊大数学家兼哲人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和他的学派放弃了单一元素的观念,提出了最初的四元素说。他们以为物质是由土、水、气、火四者组成,而这四者又由冷、热、湿、燥四种基本物性两两组合而成,例如水是冷与湿的组合,火是热与燥的组合。毕达哥拉斯并认为,宇宙中所有的事物都尊循著一个规则,而数字的规律正是这个规则中心。这个说法后来变形成了数字学。恩贝多克斯Empedocles将前人们的说法加以整理以后,提出了更为明确的四元素看法。他延续了毕达哥拉斯的四元素说法,并认为这四种元素在整个宇宙中,受到两个对立的神力的影响,以各种不同的比例结合起来;所谓两个对立的神力,一是相引力,一是相斥力,即「爱」和「恨」的作用而使得元素相互混合和分离。而四元素的说法,则是经过亚里士多德的发扬光大,才得以有系统的确立。他反对德莫克利特的原子论(即物质是由一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所组成),而大力提倡四元素说。认为一切物质都由土;水;空气和火而组成。它们被视为具有乾;湿;冷和暖等特徵的结合体。乾和冷产生土,而水的成份是湿和冷。亚里士多德认为,光是暖和湿的混合物;而暖和乾形成火!若按照四元素的理论看来,一棵破土而出的植物,是石头(土)和水同太阳光中的火的一种结合。树木被砍伐并晒干后,便失去水元素,这样就能燃烧了。而在燃烧后变成了石头(也即灰)和火。这样的解说比德莫克利特那不可见的原子假想来得易于理解。于是接下来的几个世纪,四元素说几成原始实体的定论。在中世纪,四元素说曾经作为了炼金术的理论依据。炼金术士们认为只要改变物质中这四种原始性质的比例,即可使普通金属变为黄金。相较於东方的五行学说,四元素说也是西方神秘学理论的基础。四元素说承认了世界的物质性,是其进步的一面。但是却使化学的发展长期受到了阻碍。直到罗伯特.波义耳才否定了四元素说的错误,使得化学得以迅速发展。后来又经三百多年的发展,直到20世纪初近代物理学的发展,才让我们逐步看清物质的真实面目。
四大和五行的区别?
佛教讲内四大为人体、外四大为自然山川,而道教也有内丹、外丹之说,都是试图从宏观世界和人类本身的联系中宣扬教旨的博大精深,也是说明人和万物一样可以万年不朽!区别在于各自依托这种理论出现了更为具体的信仰行为,佛教衍生出了四大菩萨(文殊为火、普贤为风、观音为水、地藏为地),而道教则出现了气功和炼丹术。
在西方医学史上四元素学派的观点是
在西方医学史上四元素学派的观点是世界万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元素相互作用产生的。“元素说”是古人在没有科学的实验方法时,通过主观的想象描述世界组成的一种学说。比较著名的有中国的五行学说和希腊的四元素说。五行学说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元素相互作用产生的,这五种用元素相互克制又相互依存,比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中国人把这种“规律”附着到某些事物中就是所谓的“相生相克”理论。这种理论其实是古人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属于朴素唯物主义的范畴。中国古代的天文、气象、化学、数学、音乐、医学等学科都是建立在五行学说的基础上的。“四元素”学说来自于古希腊,由亚里士多德提出,他认为万物都是由“土、气、水、火”这四中原组成。他认为土最重,构成了地球的核心;水较轻,构成了海洋;气和火最轻,构成了天空和动力。这一学说也强调元素间的相互作用,它们之间的作用机理是“冷—热,干—湿”。关于五行和四元素
木生火,火生土,是以五行木土为四行地元素。水生木,木生火,水火~风,力量体系里西方的元素和东方的五行有什么区别?
远古的人们在观察、认知世界时,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 “元素” 构成的。中国人将元素分为“五行”,印度人将元素分为“五大元素”,西方人将元素分为“四大元素”。虽然元素说由来已久,但我发现关于两套元素间的互通、对应关系,多年来好像基本没人提及。所以写篇闲谈说说看法。先说一下印度和西方元素。古印度人认为元素有五种,分别是火、土、水、风、空。印度五大元素古西方人认为元素有四种,分别是火、土、水、风。西方四大元素可见古印度和古西方的元素基本吻合,而印度多了一个“空”。这个空的定义就是“以太”、“虚空”。如果我们用今天的物理学来解释,前几个元素可以看成是不同状态的各种物质,即火是等离子态物质,土是固态物质,水是液态物质,风是气态物质。而“空”,用一个最近几年的时髦科学概念来说,也是物质,即“暗物质”。不过不管是从哪个角度说,“空”和前几种元素最大的不同在于,前几种元素是把“有”分类,而“空”标示的是“无”。所以在这里暂时只取前四种元素,即西方四大元素。中国人将元素分为五种,称之为“五行”,即火、土、金、水、木。中国五行而五行又可进一步细分为一阴一阳两套五行,或者说一套五行中每个元素都分阴阳两面。此外还有“天干”、“地支”等其他一些系统可以同五行相结合,并且也是带有阴阳属性的。(此处以干支作为基础单位,不再向下拆分,采用的是八卦阳干配阳支,阴干配阴支的统一属性对应,因此巳午与亥子属性与地支藏干不同)整体属性统一西方元素也是分阴阳的,但是分法没有像中国元素这么细致。西方人认为火、风为阳性元素,水、土为阴性元素。那么要对应,就首先要统一阴阳属性,即西方的风、火两个阳性元素对应“阳五行”,水、土两个阴性元素对应“阴五行”。然后再看一下地支。在地支论中,有“三合”的说法。寅、午、戌,在地支中属阳性,五行合 [火] 局 (阳);申、子、辰,在地支中属阳性,五行合 [水] 局 (阳);亥、卯、未,在地支中属阴性,五行合 [木] 局 (阴);巳、酉、丑,在地支中属阴性,五行合 [金] 局 (阴)。综合其属性,两套元素的对应如下--五行三合成的“水”局,不是指常规概念中的“阴性”的水,而是 “阳性水”,通俗点的解释就是 “被阳炎火焰烧灼蒸腾起来的蒸汽、热气”,而这恰恰跟 “风” 元素的属性是一致的,所以对应的是风元素。而木生于水,“阴木”局对应水元素、金生于土,“阴金”局对应土元素就很好理解了。火局直接对火元素,没问题。五行认为土居中央,其他四气暮时皆归于土,土为“四大墓库”,所以土化为四气之末分列其中,承上启下。内圈元素内部干支的排列顺序按三合局,如[阳火]生于寅时,旺于午时,暮于戌时(其余同理);外圈的西方元素顺序可理解为,风暴(风)可生雷电与火花(火),火焰燃尽可生灰烬(土),土可吸收聚集水汽而化湖海(水),水被蒸腾又可再次化风。整图再参考太极原理,阴阳各占一侧,阳清而升在上,阴重而降在下。这个方法,从天干、地支、阴阳角度来说,两套元素完全都匹配上了。还有一点就是,可以发现戊、己各自同时包含了两个地支,所以戊土同时对应着风、火,己土同时对应着水、土。那么如果五行是戊土,怎么分是风还是火?就像上面说的,因为五行干支是固定的,所以可以看地支来判断。如图所标,如果干支组合是戊申、戊子、戊辰的话,就是风。其余同理。西方两个相邻元素之间被认为有“过渡能量”,即热、燥、冷、湿。对应在五行上,正好也符合过渡,如戊土与甲木,是上一气的末尾与下一气的起始,都一定程度的包含两边的气息。
「五行」(金、水、木、火、土)在秘术上的解读
*阅读提示:本文内容属于深度研究性话题,为了避免误解,请确保你已经熟读了秘术长文《造物的七个奥秘》,及其后续的短文《四个“世界”中的「我」》系列;也请确保自己有足够多的耐心与专注;否则你一定无法明白我在说什么。 —————————————————— 玄学与秘术(Occultism)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同;玄学就是东方的秘术,而秘术就是西方的玄学。笔者多年前曾接触过玄学,那时候大概是由于缺乏历练,以至于一直无法找到其中的趣味。不过最近灵感爆发,让我算是有了些小小的突破。下面我想以《七奥》及与其相关的一些宇宙发展模型为基础来阐述一下「五行」在秘术上的含义。 首先看下图,如果你过去一直阅读我的文章而你又是个玄学研究者的话,这幅图应该会让你一目了然。当然我还是会深入去解释。 记得我在《七奥》里曾经阐述过,物质界(Physical Plane)有四个“子层”,分别是「固态」、「液态」、「气态」以及「暖以太」。不过当时由于话题的局限性我没有说得太细致,现在我稍微补充一下:其实「暖以太」同时也可以叫作「暖态」(Warmth),也就是说,它属于四大元素中“火”的品质。因此不难发现,图中用红字书写的“土、水、气、火”其实正是代表了「固态」、「液态」、「气态」、「暖态」这四个“子层”。 但为什么「五行」有五个元素而不是四个呢?一直以来无数的学者们都试图把西方的「四大元素」与东方的「五行」兼容起来,然而似乎从未有过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实际上真正的分歧在于划分。 从秘术的角度而言,「四大元素」本身已经是一个整体,如果还需要存在一个第五元素的话,它必须是一个“统御”的元素。你看,这就是东西方玄学最根本的差别。如果你仔细留意一些东方玄学的划分你就会发现,里面里总是会存在着某种“长官”类型的元素。而在西方的秘术里,神与神之间,或元素与元素之间,大多数时候是相互合作且相互制衡的。 所以「五行」与「四大元素」的本质不同就在于:它还多了一个更高层面的元素,一个“领导者”。还有一点必须注意,「五行」最初并不是用五芒星来表示的,而这个事实几乎所有人都忘记了。或者说,被深深地蒙蔽了。现在在网络上只要一搜索「五行」,就只能搜到五芒星的图形,不得不佩服“限制大师”们都“限制”得太好了。五芒星其实是一个极为微妙的混沌符号,它是用来对「星体」(Astral Body)实施gong击和防御用的,任何一个人如果长时间凝视五芒星的话,他都会变得非常的不和谐。如果一个魔法师在「星界」不停地散发出五芒星能量,说明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黑魔法师。五芒星绝对无法用于疗愈,因为它缺乏「第二原则」,其上的五个点虽然也存在“生克关系”,但它们之间只是线性的、逻辑的单向关系,而不是相互合作、相互制衡的双向关系。顺带提一句,还有很多人说六芒星(大卫之星)是xie恶之星,这说法简直是“滑宇宙之大稽”! 实际上金字塔才是对「五行」最好的诠释,没有之一。金字塔底面的四个角分别代表“金、水、木、火”,而顶点的“统御”元素就是“土”。但这个土并不是物质界内部的“土”,而是上图中“2号世界”的“土”。它同时也是「物质界」本身,对于物质界内部的四大元素来说,它站在一个居中且至高的位置。 不过上面所说的只是地球人还未「堕落」时的情况。也就是说,是古人的情况。要知道如果人类继续下沉到互联网的话,未来就需要用六面体(双三角椎)的符号来表示「五行」(如下图)——A、B、C三点分别代表“水、木、火”,而P点是“土”,Q点是“金”。 所以你必须明白,“金”元素才是「五行」中代表「固态」物质的元素。在古代,当人们还未开始依赖「介质」进行社交的时候,古人的肉身(Physical Body)能量呈现出一种金字塔的形态。那时候的“金、水、木、火”四元素是平级的,而现代人几乎只有“水、木、火”三元素是平级的,他的肉身能量越来越朝向六面体(双三角锥)的形态发展;其中“金”(Q点)充当了「介质」的角色。 下面再回过头来看看图1右边所列出的一连串定义,如果你研究过「五行」的话你应该明白这些定义是权威的,我就不打算为此多作辩论了。注意看它们与「神圣三原则」的关联,“火”对应的是「意愿」(Willing),“木/气”对应的是「感受」(Feeling),而“水”则对应的是「思想」(Thinking)。 考虑一下为什么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期会如此注重“礼乐”?你可能很难想象,商周时期的「礼」、「乐」与现代人的「礼」、「乐」完全不是一回事。那时候的「礼」其实强调的是「意愿」(Willing),而「乐」则强调的是「感受」(Feeling)。这就是为什么玄学领域会有“火主礼、木主仁”的说法存在。反观现代人的行为,你会发现我们的行礼、送礼可以完全忽略个人意愿;而创作、演奏音乐时也可以大量地忽略情感(比如说电子乐)。 亲爱的朋友,现在你能明白我要表达的意思了吗?古人的意识其实更多地仍旧聚焦于「身」(火)与「心」(木),而更少聚焦于「头」(水),更不可能下沉到「介质」(金)的频率。但你必须明白,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智慧,因为智慧可以从「星体」(Astral Body)向下输出,而且比「头」更纯,更神圣。 来看看孟子说过什么话(如下图),注意划线的部分,人家直接点明了「四大元素」!(截图的出处链接放在文末) 然后再来看看“义”字的定义(如下图),虽然现代人有各种关于它的“高大上”的解释,但很多解释其实起源于混淆,不过这也是在所难免的。有些人会误以为它是意志的属性,有些人则误认为是情感的属性,但如果从词源的角度去研究你会更容易明白,“义”其实就是「规范」与「条例」的意思。 注意这张图末尾又出现了“礼”字,但正如我前面所言,混淆是在所难免的;因为现代人几乎已经完全模糊了「礼」字原本的内涵(火),并把它“打折”成了一种表面形式或公式,而这种表面形式通常都是依靠「介质」(金)而得以实现的。 再考虑一下为什么“义”字上面是一个“羊”而下面是一个“我”?答案其实显而易见了,因为古人要表达的是:这个「我」活在了动物的下面,低于动物。认真考虑一下,以秘术的观点而言,“3号世界”的「我」们某种意义上还是一只动物不是么?但如果我们低于动物,那就意味着我们开始走向“金”,走向「介质」,走向“4号世界”,走向虚拟,也走向了「堕落」。所以我认为“义”字上面是否是一只“羊”这是无关紧要的,它也可以是一只牛、一只马,只要它是只动物就对了。 另外你还会发现,图1中用蓝字书写的“土主信”以及它所连接的“土”元素是“2号世界”的“土”,这个定义其实也是在指出一种Human的品质。毕竟相对于物质界内部的“火、木、水、金”元素来说“2号世界”的“土”是一个更加整合的品质。试问“信”字为什么要在“言”字旁边加个“人”字?因为即便你不是一个「人」(Human),你也可以开口说话(言),但这个说话的行为是非自主的。除非你是一个「人」(Human),你才有能力“统御”自己的肉身,“统御”自己的四大原素(火、木、水、金),从而才有「诚信」可言。同时你才算是“从3号世界升学到了2号世界”。 最后再补充一点,有很多研究者朋友认为「五行」指的是太阳系中的五颗行星,这是极度缺乏根据的。我只提出一点质疑,如果「五行」是代表行星的话,为什么最重要的太阳与月亮没有被包括进来?“限制大师”们“限制”得可真是妙啊!(^_^) ——End 参考资料: sohu/a/290937940_556629 baike.baidu/item/%E4%B9%89/34160?fr=aladdin ——————————————————更新 2023.2.22 由于《七奥》的内容做了细小修改,因此本文中相关的个别词汇也做了相应的调整,不便之处请朋友们见谅。 原文已更新,以下展示的是修改发生的具体位置: 其中“化学”二字已改为“暖”字; “叫”字已改为“可以叫作”。 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以详细了解《七奥》中相关的更新说明,如下: 勘误声明2023.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