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气学说如何运气,如何用科学解释运气

运气学说的五运

以木、火、土、金、水五行之气来概括一年五个季节气象变化的总称,即木运、火运、土运、金运、水运。《素问·天元纪大论》说:“甲己之岁,土运统之;乙庚之岁,金运统之;丙辛之岁,水运统之;丁壬之岁,木运统之;戊癸之岁,火运统之。”凡逢甲己年则为土运所统,乙庚年为金运所统,丙辛年为水运所统,丁壬年为木运所统,戊癸年为火运所统。五运又有大运、主运和客运的不同。大运是主管每年全年气候变化的岁运,又叫中运、岁运。大运有太过与不及。太过即主岁的岁运旺盛而有余;不及即主岁的岁运衰少而不足。主运是分别主治一年中5个季节时令的正常气候的岁气。全年分做5步运行 ,每运主一时,从木运开始,依火运、土运、金运、水运顺序运行,每运主73日零5刻?一昼夜共100刻?。每年木运的起运都开始于大寒日,岁岁如此。各运的特点与五行的特征一致,在各运主事时,其气候变化和人体脏腑的变化也就表现出与它相关的五行属性。客运是每个运季中的特殊变化,每年的客运也分为木运、火运、土运、金运、水运。它以每年的大运为初运;当年的值年大运确定后,循着五行相生的次序,分五步运行。客运是与主运相对而言的,因为主运的初运为木、二运为火、三运为土、四运为金、五运为水,年年不变。而客运则以每年的值年大运为初运,客运随着大运而年年变化。五运之气有盛衰及平气变化。盛,即五运之气太过而有余。衰,即五运之气不及而衰少。若五运之气既非太过,又非不及,为平气之年。平气是由运太过而被抑制,或运不及而得资助所形成的。平气之年,气候平和,疾病很少流行。

任应秋的简介

40年代,任应秋任《华西医药杂志》主编,同时从事中医文献的整理研究工作。早在1937年,任应秋即发表了第一篇论文。同年,为了反对南京国民歧视消灭中医的政策,还发表了题为《教育部不准中医学校立案是何道理》的文章,为中医事业的发展大声疾呼。到了其任《华西医学杂志》主编期间,更不断发表学术论文,并于1944年完成了第一部医学著作《仲景脉法学案》,次年,《任氏传染病学》问世,1947年,《中医各科精华》(第一集)出版,使其学识才华渐为医界所知。中华人民建立后,任应秋受到的重视与任用,1950年被任命为江津县医务工作者协会副主任,并当选为江津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2年,又应聘出任重庆市中医进修学校教务主任和市中医学会秘书长,并被选为重庆市人大代表;1957年被调至北京中医学院任教。于1984年11月17日在北京逝世。 1914年8月5日 出生于四川省江津县。1931—1934年 江津医学研究社学习。1936—1938年 上海中国医学院读书,后转入湖南国医专科学校毕业。1938—1942年 江津县立女子中学教员兼校医。1941—1949年 任江津县中医师公会常务理事。1946—1949年 任全国中医联合公会联合会常务理事。1952—1954年 任重庆卫生局中医进修班教导主任。1954—1957年 任重庆中医进修学校教务主任。1957—1984年 先后任北京中医学院文献编研组、科研办公室、各家学说教研室、医史教研室主任,中医系主任兼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社社长。 任应秋一生阅读了大量中医古籍,尤其重视对中医典籍著作的理论研究,毕生致力于中医理论的发掘、整理、提高,并且作出了突出的成绩。他一直坚持认为,中医学术中不仅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而且有它自身相当完整的理论体系。针对社会上存在的“中医没有理论”,“中医不科学”等观点,他深刻指出,中医学是一门经过了几千年亿万人民实践检验的科学,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过巨大贡献,实践证明,“道经千载更光辉”,中医不单有它系统的理论体系,而且中医理论中包含着深刻的整体观念、唯物论和辩证法,这种自然形成的中医理论体系,有着科学、合理的内涵。这正是中医中最宝贵的部分。1978年他在《光明日报》发表了题为《培养高水平的中医理论骨干》的文章指出:“目前当务之急是如何发掘中医宝库中的理论,并加以整理提高的问题”。并建议首先培养一支精通中医理论的高水平骨干队伍。办法是无论中医学院的在校学生,还是西医学习中医班,都必须认真学习几部中医经典著作,只有这样才具备发掘中医理论的能力,才能完成发掘整理提高中医理论的艰巨任务。 打好中医基本功。从1961年至1964年,他连续在《中医杂志》及其他医学刊物上发表古典医著学习辅导的文章10余篇,系统地介绍了中医典籍《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以及有关温病、方剂、脉法、针灸方面的知识及其学习方法,读者多受教益。这些内容后经重辑,更名为《学习中医典籍七讲》收入《任应秋论医集》中。任应秋历来重视经典中医著作的学习与研究,而且卓有成就。以对《内经》的研究为例,他综合唐代王冰以下历代研究《内经》医家的研究方法,分为校勘、注释、类分研究和专题发挥诸家,高度概括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从而归纳出《内经》的学习思想和理论体系,指出《内经》一书主要包括了脏腑、经络、病机、病证、诊法、辨证、治则、针灸、方药、养生10个方面,而其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则可以脏腑(包括络经)、病机、诊法(包括四诊)、治则四大方面来概括,并将其研究的10个专题,撰成论文名为《内经十讲》,是其数十年研究《内经》的心血结晶,已成为现代研究《内经》的主要参考资料之一。为了便于研究《内经》,他晚年又组织编写《内经章句索引》,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研究《内经》的大型工具书。

运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运气学说来源于古人对于天文地理人事对应关系的长期观察,寻找其总根源,是以地球生物圈为基准宏观规律的总结,其中有其理,有其象,有其数。数是指万事万物普遍联系普遍发展规律的数学模式,数是五运六气的核心,数学是科学之母。系以阴阳转换,五行印象,五行生克数理运算模式为核心,以太阳系五颗行星的运转和地球本身六种气候的变更为总动力根源。在天人全息相应的整体观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气化规律带动物化规律的地球物理运动规律。古人认为天地是个大人体,人体是个大天地。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反应了古人朴素唯物自然简易的整体观,全息观,系统观。其最完美的运用和描述保持在中医元典黄帝内经运气七篇里面。其基本的内容是五运六气,运是运转,天上星体的运转,对于地球有照射的作用,其年规律用天干表示,天干即是天的主干带动作用。气是地球本身的吸收辐射能源的作用,六种气候的推移;气的年规律用地支表示,地球物理本身的支撑作用。六气有每年的在天之气,已及相对于的阴阳正好相反的在地之气。周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在天是天文,天体的运行,在地为地理,影响及人为人事。黄帝内经:天予之正,地为之主。五运之气场在天地之间,以人为本位地面上薄薄的一层空间范围,五运也叫做中运,大运,因为来自天体的运行,所以称大。六气在上,地气在下。三合为治,至于对于地面具体的影响要三种因素的综合叠加考虑。地气是地面之下的气候变化规律。天地通气,地球内部本身也是活的,大地也在呼吸换气。干支六十甲子,六十年,这是运气规律的一个循环周期。 干支即天干和地支,干于支是古人抽象的数学符号,中国古代用来记叙年、月、日、时和方位的符号,也是运气学说的推演符号。天干有十,依次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依次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干与地支两两相合,天干之阳与地支之阳,天干之阴与地支之阴,依次相配,天干在上,地支在下,共得60个结合,始于甲子,终于癸亥,称为一个甲子。在运气学说中,用天干代表五运,用地支代表六气。

我要从现在开始学中医!我12岁,请问第一部该怎么做呢?

去看皇帝内经,就得从这个开始,看不懂没关系,后来人写的东西暂时不要看,不看经先看论是不可取的……

运气学说的运气发病

运气学说是研究气候变化,及其对疾病发生、发展影响的学说。五运六气的变化,总不外太过不及、生克制化几个方面。而人体病变的发生,也是这几个方面的问题。由于运气既有五运的太过不及,又有六气的司天、在泉、客主加临等不同情况,因而疾病的发生和流行也有规律可循。《素问·五运行大论》曰:“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侮反受邪,侮而受邪,寡于畏也。”主岁之气,无论其为太过、为不及,都不能离开生克制化的相互关系,来推算其气运的相得与否。例如,木气有余,不仅能克制着己所胜的土,使其湿化之气太衰,甚至还能欺侮其素所不能胜的金,而风气大行。木气不及,不仅它素所不能胜的金气,将乘其衰而来欺侮,即是它素所能胜的土气,亦将视其弱而欺侮于木。但是,事物运动的规律,有极必有反,有胜必有衰。胜气发展到势极而衰时,亦将使自己受到灾害。这种生克制化的规律,无论其为五运、为六气、或五运与六气之间,推而至于为五脏,为六腑,或脏与腑之间,都存在这种关系。

五运六气是什么意思

五运六气,简称运气,又称运气学说,为古人研究气候变化与疾病关系的一门学问。

方法为运用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理论,以干支系统进行演绎,总结人在宇宙中的生理、病理变化。运气学说为一综合学科,其范围涵盖古代天文学、气象学、物候学、地理学,属于医学气象学和时间医学的范畴。

内容包括五运与六气,运与气又有主、客之分,推算时需互相参照,并综合当年物候才能准确推估疾病的发病规律。

五运:

五运包括木运、火运、土运、金运、水运,表木、火、土、金、水五行之气在天地阴阳中的运行变化。五运代表不同节令的气候特征,因此五运是探索一年五个季节变化的运行规律。

五运与五季的配对关系为春温属木,夏热属火,长夏湿属土,秋凉属金,冬寒属水。

五运又可细分为岁运、主运、客运。

六气:

六气为风、热、火、湿、燥、寒,概括六种不同气候,为古人总结长期生活经验而得。可视为从中国的气候区划、气候特征来研究气旋活动的规律。

六气分主气、客气,主气测常,客气测变。客主加临则是将主客气合看,以进一步分析气候变化及影响。

六气是气候变化的本源,三阴三阳是气候变化的标象。六气与三阴三阳的关系为风化厥阴,热化少阴,湿化太阴,火化少阳,燥化阳明,寒化太阳。

六气时至气至,便为宇宙间的六种正气;如果化非其时,便为邪气,即气象学上的灾害性天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