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凶生而悔吝著也的意思,悔吝吉凶是什么意思
《周易正义》系辞下传诗解3精义入神穷神知化
《 周易正义 》 系辞 下 传 诗解 3 精义入神穷神知化 题文诗: 易者象也,象者像也,彖者材义,六爻者效, 天下之动,故吉凶生,而悔吝著.阳卦多阴, 阴卦多阳,阳卦奇主,阴卦耦主.其德行何? 一君二民,阳道君子;二君一民,阴道小人. 憧憧往来,朋从尔思.正道无悔,心一自至. 孔子释曰:何思何虑?殊涂同归,百虑一致. 不虑而知,不思而至.情生日月,寒暑有情. 日往月来,月往日来,日月相推,明自生焉. 寒往暑来,暑往寒来,寒暑相推,岁自成焉. 往者屈也,来者信伸,屈伸相感,而利自生. 尺蠖之屈,以求信伸.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精义入神,以致其用.情真义深,感而遂通, 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过此以往,未之或知, 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易曰困石,据于蒺藜, 入于其宫,不见妻凶. 孔子释曰:困非所困, 其名必辱,据非所据, 其身必危,既辱且危, 死期将至,妻可得见? 易经有曰:公用射隼, 于高墉上,获无不利. 孔子释曰:隼者禽也, 弓矢者器,射者人也. 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动而不括,出而有获,成器而动,动无不利. 王弼注,孔颖达疏 【原文】(三) 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①彖者,材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是故吉凶生而悔吝 著 也。② (四) 阳卦多阴,阴卦多阳,其故何也?①阳卦奇,阴卦耦。②其德行何也?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阴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 。③ [疏]正义曰:“是故易者”至“德之盛也”,此第三章。明阴阳二卦之体,及日月相推而成岁,圣人用之,安身崇德,德之盛也。 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彖者,材也。 材,才德也。彖言成卦之材,以统卦义也。[疏]正义曰:“是故易者象也”者,但前章皆取象以制器,以是之故,易卦者,写万物之形象,故云“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者,谓卦为万物象者,法像万物,犹若乾卦之象,法像於天也。“彖者,材也”者,谓卦下彖辞者,论此卦之材德也。 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是故吉凶生而悔吝著也。阳卦多阴,阴卦多阳,其故何也?阳卦奇,阴卦耦。 夫少者,多之所宗;一者,众之所归。阳卦二阴,故奇为之君;阴卦二阳,故耦为之主。[疏]正义曰:“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谓每卦六爻,皆仿效天下之物而发动也。“吉凶生而悔吝著”者,动有得失,故吉凶生也。动有细小疵病,故悔吝著也。“阳卦多阴,阴卦多阳,其故何也”者,此夫子将释阴阳二卦不同之意,故先发其问,云“其故何也”。“阳卦多”阴,谓震、坎、艮一阳而二阴也;“阴卦多阳”,谓巽、离、兑一阴而二阳也。“阳卦奇,阴卦耦”者,阳卦则以奇为君,故一阳而二阴,阳为君,阴为臣也。阴卦则以耦为君,故二阳而一阴,阴为君,阳为臣也。故《注》云“阳卦二阴,故奇为之君;阴卦二阳,故耦为之主”。 其德行何也? 辨阴阳二卦之德行也。[疏]正义曰:前释阴阳之体,未知阴阳德行之故。故夫子将释德行,先自问之,故云“其德行何也”。 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阴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 阳,君道也。阴,臣道也。君以无为统众,无为则一也。臣以有事代终,有事则二也。故阳爻画奇,以明君道必一;阴爻画两,以明臣体必二,斯则阴阳之数,君臣之辨也。以一为君,君之德也。二居君位,非其道也。故阳卦曰“君子之道”,阴卦曰“小人之道”也。[疏]“阳一”至“道也”。○正义曰:“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者,夫君以无为统众,无为者,为每事因循,委任臣下,不司其事,故称一也。臣则有事代终,各司其职,有职则有对,故称二也。今阳爻以一为君,以二为民,得其尊卑相正之道,故为君子之道者也。“阴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者,阴卦则以二为君,是失其正,以一为臣,乖反於理,上下失序,故称小人之道也。○注“阳君”至“道也”。○正义曰:“阳,君道”者,阳是虚无为体,纯一不二,君德亦然,故云“阳,君道也”。“阴,臣道”者,阴是形器,各有质分,不能纯一,臣职亦然,故云“阴,臣道也”。案《经》云“民”而《注》云“臣”者,臣则民也。《经》中对君,故称民,《注》意解阴,故称臣也。 【原文】((五) 《易》曰:“憧憧往来,朋从尔思。”①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②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③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④《易》曰: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⑤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据而据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期将至,妻其可得见耶?”⑥《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⑦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动而不括,是以出而有获,语成器而动者也。”⑧ 《易》曰:“憧憧往来,朋从尔思。” 天下之动,必归乎一,思以求朋,未能一也。一以感物,不思而至。[疏]正义曰:此明不能无心感物,使物来应,乃憧憧然役用思虑,或来或往,然后朋从尔之所思。若能虚寂,以纯一感物,则不须憧憧往来,朋自归也。此一之为道,得为可尚,结成前文阳爻以一为君,是君子之道也。《注》云“天下之动,必归乎一。思以求朋,未能一也。一以感物,不思而至”矣。 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 夫少则得,多则感。涂虽殊,其归则同;虑虽百,其致不二。苟识其要,不在博求;一以贯之,不虑而尽矣。[疏]正义曰:“子曰:天下何思何虑”者,言得一之道,心既寂静,何假思虑也。“天下同归而殊涂”者,言天下万事,终则同归於一,但初时殊异其涂路也。“一致而百虑”者,所致虽一,虑必有百。言虑虽百种,必归於一致也;涂虽殊异,亦同归於至真也。言多则不如少,动则不如寂,则天下之事,何须思也?何须虑也? 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疏]正义曰:“日往则月来”至“相推而岁成”者,此言不须忧虑,任运往来,自然明生,自然岁成也。“往者屈也,来者信也”者,此覆明上日往则月来,寒往则暑来,自然相感而生利之事也。往是去藏,故为屈也;来是施用,故为信也。一屈一信,递相感动而利生,则上云“明生”、“岁成”是“利生”也。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 精义,物理之微者也。神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故能乘天下之微,会而通其用也。[疏]正义曰:“尺蠖之屈,以求信”者,覆明上往来相感,屈信相须。尺蠖之虫,初行必屈者,欲求在后之信也。言信必须屈,屈以求信,是相须也。“龙蛇之蛰,以存身”者,言静以求动也。蛟蛇初蛰,是静也;以此存身,是后动也。言动必因静也。静而得动,亦动静相须也。“精义入神,以致用”者,亦言先静而后动。此言人事之用,言圣人用精粹微妙之义,入於神化,寂然不动,乃能致其所用。“精义入神”,是先静也;“以致用”,是后动也。是动因静而来也。 利用安身,以崇德也。 利用之道,由安其身而后动也。精义由於入神,以致其用;利用由於安身,以崇其德。理必由乎其宗,事各本乎其根。归根则宁,天下之理得也。若役其思虑,以求动用,忘其安身,以殉功美,则伪弥多而理愈失,名弥美而累愈彰矣。[疏]“利用”至“德也”。○正义曰:此亦言人事也。言欲利已之用,先须安静其身,不须役其思虑,可以增崇其德。言“利用安身”,是静也;言“崇德”,是动也。此亦先静而后动,动亦由静而来也。○注“利用之道”至“崇其德”。○正义曰:云“利用之道,皆安其身而后动”者,言欲利益所用,先须自安其身。身既得安,然后举动,德乃尊崇。若不先安身,身有患害,何能利益所用以崇德也。云“精义由於入神,以致其用”者,言精粹微妙之义由入神寂然不动,乃能致其用。云“利用由於安身,以崇德”者,言欲利益所用,先须自安其身,乃可以增崇其德也。 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疏]正义曰:“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者,言精义入神以致用,利用安身以崇德,此二者皆人理之极。过此二者以往,则微妙不可知,故云“未之或知”也。“穷神知化,德之盛”者,此言过此二者以往之事。若能过此以往,则穷极微妙之神,晓知变化之道,乃是圣人德之盛极也。[疏]正义曰:《易》曰:“困于石”至“勿恒凶”,此第四章,凡有九节。以上章先利用安身,可以崇德,若身自危辱,何崇德之有?故此章第一节引困之六三危辱之事以证之也。 《易》曰:“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据而据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期将至,妻其可得见耶?” [疏]正义曰:《困》之六三,履非其地,欲上于於四,四自应初,不纳於已,是困於九四之石也。三又乘二,二是刚阳,非已所乘,是下向据於九二之蒺藜也。六三又无应,是入其宫,不见其妻,死期将至,所以凶也。“子曰:非所困而困焉”者,夫子既引《易》文,又释其义,故云“不曰”。“非所困”,谓九四。若六三不往犯之,非六三之所困,而六三彊往干之而取困焉。“名必辱”者,以向上而进取,故以声名言之,云“名必辱”也。“非所据而据焉”者,谓九二也。若六三能卑下九二,则九三不为其害,是非所据也。今六三彊往陵之,是非所据而据焉。“身必危”者,下向安身之处,故以身言之,云“身必危”也。 《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於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动而不括,是以出而有获。语成器而动者也。 ”括,结也。君子待时而动,则无结阂之患也。[疏]“《易》曰”至“动者也”。○正义曰:以前章先须安身可以崇德,故此第二节论明先藏器於身,待时而动,而有利也。故引《解》之上六以证之。三不应上,又以阴居阳,此上六处解之极,欲除其悖乱,而去其三也。故公用射此六三之隼於下体高墉之上,云自上攻下,合於顺道,故获之无不利也。“子曰:隼者,禽也”者,既引《易》文於上,下以解之,故言“子曰”也。“君子藏器於身,待时而动,何不利”者,犹若射人持弓矢於身,此君子若包藏其器於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似此射隼之人也。“动而不括”者,言射隼之人,既持弓矢,待隼可射之动而射之,则不括结而有碍也。犹若君子藏善道於身,待可动之时而兴动,亦不滞碍而括结也。“语成器而后动”者,谓易之所说此者,语论有见成之器,而后兴动也。
吉凶悔吝生乎动,是啥意思
凡是一动,就会发生或吉、或凶、或悔、或吝的结果
南怀瑾—吉凶悔吝
世界的一切现象也只有四种“吉、凶、悔、吝”。”吉凶”两字大家要注意,天地间的事不是吉,便是凶;不是好,就是坏;没有不好不坏的。不好就是坏,不坏就是好。做生意,如果没有赚钱也没有赔本,在你认为没赚没赔,没赚没赔就是赔了,赔了精神,赔了时间……所以没有不赚不赔的事。由此可知天地间的现象,只有两种:不是吉,便是凶。佛学来说,物质世界自然现象中山河大地是无情的东西,是没有思想的;一切众生,像我们这些有生命的人,佛学称为“有情”,是有灵性,有思想的。众生是哪里来的?也是宇宙物质世界的一种现象。“刚柔相推”,是两种正反质能相互推动,因而产生了有情世界的一切众生。吉凶也就是:“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刚柔,我们知道就是阴阳,实质的就叫刚柔。吉凶是怎么产生的?是从人类心理的判别而产生的。比如说青年人谈恋爱,谈到最热烈的时候很得意,但你不能就认为是吉。表向上看来很得意,事实上,说不定失意已暗伏在里边了。现在觉得很好,到时候分开也很痛苦啊!我常常说一个人求生不易,但求死也很难。想死还真不容易呢,跳水太冷,上吊很闷气……没有一样好受的。这些是非好坏都是从心理现象来的。所以说吉凶是一种失得的心理现象。悔字它真正的意义,只有一个名词可借用来说明才最恰当,就是佛经上讲的“烦恼”,这就是悔。佛经讲的烦恼不是痛苦,是开始时心里感到很烦,过久了感到不舒服,也不是痛,可是随时随地就是很不爽朗,很烦、很苦恼,也就是不高兴。一般人说的烦恼,就是《易经》的悔。吝就是困难、是悭吝。“悔吝者,忧虞之象也” ,忧就是忧愁、烦恼;虞就是思虑,脑子不停地想,用脑筋叫做虑。用脑也很痛苦,一个人要不痛苦,什么都不要想、不用脑筋才好。但是那很难做到,绝大多数人都要用脑筋;只要用脑筋就有忧愁,就有烦恼。所以说“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宇宙间一切事情,一切人的心理,都离不开“吉凶悔吝”四个字。所以人生只要有思想就有烦恼,心理上就有得失,得到了高兴,失掉了痛苦、烦忧。吉在背面就是凶,凶的背面就是吉。悔吝呢?是小凶、不是大凶。所以懂了这个道理,不需要卜卦啦。一件事情一开始做就知道结果了,不是好就是坏,没有第三样。一个人去看相算命,八成都是彷徨不定的人。《易经》它讲人事的法则,只有吉、凶两个结果,不是好,就是坏,没有中间的;不是进步,就是退步,没有停留在中间的。吉凶悔吝怎么来的?“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人生的一切,任何一件事,一动就有好有坏。再说任何一动,坏的成分四之三种,好的成分只四之一种,所以中国人的老话,一动不如一静。凡事一动,吉的成分只有四分之一,坏的成分有四分之三,不过这三分当中,两分是烦恼、险阻、艰难,如此而已。人生只有吉凶两个原则。悔吝是偏于凶的。那么吉凶哪里来?事情的好坏哪里来?由行动当中来的,在动的当中,好的成分有四分之一,坏的成分有四分之三,逃不出这个规则。天下事不好即坏,不过一般人在小坏中不觉得,以为自己在好中。中国古人有两句哲学名言:“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好事没有两样一起来的;倒起霉来不是一件喔!这是中国人的人生哲学,可见求吉之难。学佛的人懂得一动就是缘起,也就不要算命、卜卦、求神了,你的起心动念、缘起对不对,自己就晓得了,因果律就摆在这里。如果自认为佛法是空的,不懂得性空缘起的道理,就落在邪见上了。这些非常重要,所以要注意!求【吉凶吝悔,可不败矣】的注释和出处
周易是群经之首,是中国正统学术文化的源头;同时周易也是卜筮之书,是中国正宗神秘的占卜巫术文化或谓之预测文化的集大成者。由于周易兼具学术与神秘的双重属性,可谓功用非凡,因而自古以来学易、研易、解易、用易者甚众。不过易经的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蔚然可观,加之言辞古奥,命意神秘,因而想要理解易经真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过,话又说回来,周易也未必如想象的那么难学。简单地讲,周易的思想可以用吉凶悔吝四个字来概括。什么是吉?吉就是利人利己,相得益彰。顺天命——顺应自然规律,应人心——符合人民意愿,因而处处顺利,可以成功业、致吉祥。什么是凶?吉就是损人损己,相互剥夺。逆天命——违反自然规律,拂人心——不符合人民意愿,因而处处碰壁,可以毁基业、致凶险。什么是悔?悔就是后悔的意思。俗话常说“天下没有卖后悔药的地方。”这样的说法对不对呢?站在周易的角度,这样的观点是不对的,因为周易是主张后悔的。后悔就意味着自我反省与调整,因而也就可以回归中道正途,于是就可以获得吉祥了。乾卦之“上九:亢龙有悔。”至于“用九:见群龙无首,吉。”这便是由悔而获吉的例子呢。什么是吝?吝就是吝啬、小气的意思。周易中所谓的吝,不单单是指一种财务上的过度紧缩,更是指一种心胸气度上的狭隘、骄傲与封闭,尤其是听不进他人正确的意见。因而一个吝字,常常让人渐渐偏离正轨,以至于步入险途了。《论语�6�1泰伯》云:“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所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按照周易之内在的逻辑结构,悔吝和吉凶是一对因果关系,由悔而能生吉,由吝而能致凶。其实如果我们进一步浓缩了来讲,周易的主旨就是一个悔字。 语出《易经系辞上传》 第二章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 悔吝者,忧虞之象也。 “悔吝者,忧郁之象也”。悔,后悔;吝,心上有事放不下,有包袱,进而举棋不定等等,从而呈现忧虞之象。这些象都可以在六爻的关系中表现出来,得位、居中,就吉;不得位,就可能有忧虞之象;又不得位,又不居中,且其中阴阳组合又有诸多麻烦,那就可能呈凶象。 要视情况而定,不同的情景两个字的轻重不同,比如求财就是悔轻吝重,求官则相反。爱恶相攻,而吉生凶,远近相取,而悔吝生,情伪相感,而利害生。
爱恶相攻,而吉生凶,远近相取,而悔吝生,情伪相感,而利害生。 语出《易经》的易传,这句话也是同其他经典一样,有很多的解释,每个人的智慧层次不同就会有不同的认识,甚至在文字表述上表现出天差地别的情况,可是几人会觉得自己的认识层次低呢?更别说承认自己错了,这就是人生百态的形成原因! 我必须给个解释,即便是俗人之口,大概意思是:自己喜欢的与不喜欢的在心里做个权衡,那么吉凶就已经被自己选择出来了,离自己所具有的条件难以达到的和容易达到的结果的选择上,就可以看的出是否有后悔的可能性,或者仅仅是有点为难就可成功;真实情况与虚假表象的相互影响就会产生相应的利害结果! 可是我也看到了别的解释,他们有把吉凶与悔吝解释成两两相对的意义,可是这明显的不太合适,吉凶悔吝是《易经》中断定性的字词,从顺序上来说从好到不好,不好的程度也是在变浅的,这是不争的事实,也是很容易就可以被普通人从《易经》原文中理解出来的! 可是那些把“吝”解释为喜欢或者爱的人,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也许他们觉得吉凶是相反的,情伪也是相反的,那么悔吝也就是相反的啦!可是不能这么断的,真是读书读死了,怎能这么解释吗? 无论是《易经》这个来源看,还是字面意思来说,你们解释成那些都说不过去! 下面咱们看看“情伪”二字,这是我今天决定写这篇文章的出发点,或者说是动力。情伪没什么疑问,是相反对的性质,对于各家解释也没什么太大的不同! 可是我们知道了,会背了,那又能也么样!一个“伪”字咱就不说了,就是不真实的,假的! 但是,一个“情”字呢?其实也简单,就是真实不虚的实际情况!可是一延伸我们就成了白痴了,因为几千年了我们都没真正搞明白什么是“情” 感情的“情”就是这个情,意义也是一样,外感于心的真实就是情,尤其是对于爱情来说最为贴切,当然了,如果你把自己当做筹码,或者当猪肉卖了也不会有人拦着! 当今社会都说别人欺骗自己感情,那么首先得问问自己有感情吗?我觉得自古至今的人心里是几乎没有感情的,有的只是欲望,而且是一些为人不耻的欲望! 尤其现代人,自认为比起古人见多识广,自觉智慧层次优于古人,更是就觉得我们很文明,可是内心更加虚伪,更加肮脏,也充斥更多的“伪”! 所以当今社会多畜牲不如,因为畜牲尚且有“情”,而且确实更加真实! 婚姻为什么变得如此不堪了,就是因为本身就是两个没“情”的人凑到一起互相欺骗,为的就是所谓的欲望,美其名曰强强联手,有的甚至说为了后代有个好基因,更低级的叫做单方面的找个依靠!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情不知所终,一往而殆。”这句话我很喜欢,真情必然是不知道为什么就喜欢上了,当你知道为什么的时候你就有了虚假的动机了!那就是我们说的我喜欢他有钱,我喜欢他有才华,我喜欢他屁股大,胸大! 他有钱可以换来更多的大胸、大屁股,八十岁的老头一样可以轻松办到;她有大胸、大屁股可以立马睡掉无数有钱人! 哪里有什么七年之痒,都是骗人的鬼话,五十年前一辈子也没几个痒的,区别就在于开始对婚姻态度上,那时候逃婚的有,现在是不行睡了再换! 一句话说的轻松;“什么年代了?”可是什么年代你也是把婚姻幸福感置于穷苦年代的婚姻事实之下了啊! 所以原因根本就不用找了,古人早就给出了,只是白痴一般的人心根本不认同,也没那个悟性认识深刻,更是无法用一颗肮脏的心来落实圣贤的道理! 无望的世界,无望的人,找着无望的借口,走向无望的终点,却不知要到何时才能结束!那时候留下的基因又是何种质量啊!
吉凶悔吝语出何处?
语出《易经系辞上传》第二章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悔吝者,忧郁之象也”。悔,后悔;吝,心上有事放不下,有包袱,进而举棋不定等等,从而呈现忧虞之象。这些象都可以在六爻的关系中表现出来,得位、居中,就吉;不得位,就可能有忧虞之象;又不得位,又不居中,且其中阴阳组合又有诸多麻烦,那就可能呈凶象。要视情况而定,不同的情景两个字的轻重不同,比如求财就是悔轻吝重,求官则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