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的婚姻制度,摩羯消失意味着什么
西周婚姻关系中的七出三不去分别哪些情况?
西周时期对已婚女子的"七出三不去" 中国网 china时间: 2008-09-12发表评论>> 七出三不去是西周时期解除婚姻的若干条件与限制。所谓“七出”,又称“七去”,是指女子若有下列七项情形之一的,丈夫即可休弃之。即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有恶疾、口多言、盗窃。其中,不顺父母(公婆)是“逆德”,不能生子是不孝,淫会乱族,妨会乱家,有恶疾不能共祭祖先,口多言会离间亲属,盗窃则违反公义。故为人妻者有此七项之一,夫家即可休弃之。按照西周礼制,女子若有“三不去”理由之一,夫家即不能休弃离异,这是对夫家休妻的一种限制。“三不去”具体是指:有所娶无所归,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前贫贱后富贵,不去。其中,“有所娶而无所归”是指女子出嫁时有娘家可依,但休妻时已无本家亲人可靠,若此时休妻则将置女子于无可归之地,故在这种情况下不能休妻。“与三更三年丧”是指女子入夫家之后与丈夫一起为公婆守过三年之丧,这种情况下妻子已尽子媳之道,不能休弃。“前贫贱后富贵”是指娶妻时贫贱,但娶妻后发家致富贵。按照礼制要求,夫妻应为一体,贫贱时娶之,富贵后弃之,义不可取,故不能休妻。“七出”、“三不去”制度是宗法制度下夫权专制的典型反映。作为西周婚姻制度的重要内容,“七出三不去”的影响也极为深远。后世几千年传统社会中,解除婚姻的条件与限制,大体上没有超出“七出”、“三不去”的范围。
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度起源于哪个朝代
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度起源于周朝。所谓一夫一妻是指按照西周宗法制度的要求,从天子到诸侯、百姓,一个男人只可以拥有一个妻子,即嫡妻,也就是正妻,嫡妻必须以聘娶大礼迎娶。多妾指的是国王和贵族占有的(除正妻以外)其它女人。这一制度的核心在于区分嫡庶,它和“嫡长子继续制”相辅相成,成功地解决了王位继承的难题。
西周礼制下的婚姻礼俗是怎样的?
传说在远古时期,洪水经常泛滥,几乎所有的人和动物都被淹死了,只剩下了伏羲和女娲兄妹。太白金星叫他们结婚,生育后代,但他们认为两人是兄妹,便不肯答应。太白金星告诉他们说,如果不这样的话人类就会灭绝。伏羲和女娲提出条件说,如果能将割成许多段的竹子再接起来,就可以结婚。后来果真把竹子接上了,而且下许多竹节。两人还是不愿答应。伏羲和女娲又提出条件说,从两座山上往下滚两个盘石磨,如果石磨能滚合到一起,就可以结婚。但是当石磨又合在一起后,他们仍然不肯答应。这时,女娲又出了一个主意,如果伏羲能够追上自己,就可以成婚。结果,伏羲始终追不上女娲。后来,一只乌龟教伏羲从山的另一面沿着相反的方向追赶。女娲没有防备,被伏羲追上。就这样,两人只好成婚。由于伏羲、女娲的成婚,才传下了后世的人类。而伏羲追女娲,也成为了我国最早的婚礼仪式。在氏族社会,男女之间的婚配,大都实行氏族外婚或部落外婚。男子成婚,必须要到另外一个氏族或部落去寻找配偶。在当时女性比较少的情况下,男子要得到配偶,是非常困难的事。一旦得到配偶,哪怕是抢来的,全氏族或部落的人都要为此而庆贺,有时还要设宴欢庆。这就是婚礼的原型。蒙古族是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很久以来就实行氏族外婚。由于居住地域辽阔,部落之间相距很远,给通婚和贸易带来很大的困难。所以,在古代蒙古族中,姑娘远嫁和抢婚现象是很普遍的。一旦成婚,必然饮酒作乐,表示庆贺。此外,婚礼的功能还在于通过一定的形式向族人和社会宣告婚姻的成立,以便得到社会的认可。据北宋刘恕的《通鉴外纪》记载,在上古的时候,男女无别,从太昊开始才设嫁娶之宜,以俪皮即成双的鹿皮为礼。从此,俪皮就成了经典的婚礼聘礼之一。之后,除了俪皮之礼之外,还必须先禀告父母。在一夫一妻制时期,婚姻以男女互爱为基础,但必须征求父母的意见,父母不能专断。如游牧在额尔古纳河畔的鄂温克族,在男女因相爱订婚前,必须经家长表示意见,男方家长要向女家赠送驯鹿、酒和灰鼠皮作为聘礼。结婚时,双方家长要给新婚夫妻赠送驯鹿,作为他们共同生活的物质资料。儒家典籍《仪礼》中的《婚礼》篇规定,用雁、俪皮作为婚礼物品,与鄂温克族以驯鹿作聘礼是相通的。说明雁与俪皮是古老婚俗的遗习。进入阶级社会后,婚礼改用布帛、金银及牛马等大牲畜,男子娶妻所用的聘礼,更显得大气而庄重。古代祭祀神媒,表达了人们"联婚姻、通行媒"的美好愿望。而在缔结婚姻的过程中,媒人占有特殊的地位。媒人是在一夫一妻制形成后才出现的。这时的媒人,大都是本氏族中享有威信的长者。他们受男方家长的嘱托,为青年男女的婚事奔走,认为这是成人之美。在两家遇到麻烦时,媒人也积极想办法从中斡旋,从而受到人们的尊敬。西周时期,奴隶主贵族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血缘关系的氏族组织,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血缘关系、关系高度一致的宗法制度。以、血缘双重标准构建"家"、"国"一体的宗法政权体制。"家"是西周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以血缘上的亲疏和血统上的嫡庶为标准,整个社会被划分成不同层次的"大宗"、"小宗"。在西周典型的宗法体制下,婚姻制度具有明显的宗法特征。根据西周宗法制度,婚姻的目的在于延续血脉,《礼记·婚义》中记述婚姻"合两性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宗法制度注重亲疏、嫡庶的区别,为明确嫡庶,西周实行一夫一妻制。据《礼记·曲记》记载,西周时期,"天子有后,有夫人,有世妇,有嫔,有妻,有妾";"恭候有夫人,有世妇,有妻,有妾。"明媒正娶的嫡妻只有一个,不得以妻为妾,也不得以妾为妻。同时,婚姻关系的成立,必须得到家庭与社会的认可。就家庭而言,首先必须经父母同意,没有父母同意,男不得婚,女不得嫁。就社会而言,男女缔结婚姻,必须经媒人说合。"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这一原则,为后世沿用,并逐渐形成制度。古代的婚姻礼仪指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6种礼节,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一娶亲程式,周代即已确立,最早见于《礼记·婚义》。古时男家去女家迎亲时,均在夜间。并且迎亲的人均穿黑衣,车马也用黑色。此俗与后世以白天迎亲、穿红色服饰的婚俗,迥然不同。"六礼"的名称和仪式,在古代婚姻制度发展史上影响十分深远。以后各朝婚姻成立的形式要件,虽不一定经过六道礼仪程式,但"六礼"的名称却一直相传下来。古代对刚入门新妇的姿态也很有讲究。西周时期,要求男方先到女方的家庙拜祭其祖先,然后再用车接女方到男家。将女方迎进男方家门后,还要举行夫妇同器共餐、共饮交杯酒等仪式。次日尚须留在家中以谒见舅姑。如舅姑先已去世,则3个月后在家庙祭奠舅姑,此称为"庙见之礼"。庙见完成后,该女子便正式成为家族正式成员。至此婚礼始告完成,婚姻最终成立。在我国古代,解除婚姻关系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称为"七出三不去"。"七出"又称"七去",是西周时确立的男方家可以休妻的七项条件。《大戴礼》中记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口多言,去;盗窃,去。"只要女子有其中的任何一条,夫家就可以合礼、合法的解除婚姻关系。解除婚姻关系也有一些限制性条件,按西周的礼制,女子在三种情况下,可以不被夫家休弃,即所谓"三不去"。具体为"有所娶无所归,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前贫贱后富贵,不去。"意思是说,女子被休弃时娘家已无亲人的,不能休妻;女子嫁入夫家后与丈夫一起为公婆守孝三年的,不能休妻;女子嫁入夫家时贫贱以后变得富贵的,不能休妻。按照礼制的要求,"妻者,齐也",夫妻应为一体,贫贱时娶之,富贵时休之,义不可取,故不能休妻。对男家任意出妻的限制性规定,虽是出于维护宗法伦理秩序的需要,但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婚姻制度中人道主义精神的一面和对妇女合法权益的特别保护。"七出三不去"的影响也极为深远,汉唐乃至明清,各代法律中关于解除婚姻的条件和限制的相关规定,大体均未超出其范围。中国西周时期婚姻制度是怎么样的
西周春秋时期,主要的婚姻形式有三种:掠夺婚、自由婚和聘娶婚。其中最为主要的是聘娶婚,体现了新兴封建礼教观念和宗法制度的普及,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西周到春秋时期的婚嫁习俗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制度建设较为完整的一个时期,以礼仪、宗法为标志的社会规范在此时初见端倪,而婚姻制度的逐步完善也为后世的发展奠定了一些原则。 西周春秋的贵族,上自周天子、诸侯,下到一般贵族,普遍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婚姻,《诗·大雅·思齐》说周文王之妻“大姒徽音,则百斯男。”《诗·毛传》认 为“大姒十子,众妾则宜百子也。”若按一女生十男孩计算,周文王至少有妻妾十余人。这种婚姻的史实,近现代发现的西周春秋墓葬中也有所透露,陕西宝鸡茹家 庄的西周中期墓葬中,发掘出一座夫妻妾三人合葬墓,晋侯墓地发现一组一夫二妻的并穴合葬墓。西周春秋贵族多妻的来源较复杂,归纳起来主要有:(1)通过婚 姻礼仪正式迎娶,也就是《礼记·内则》所说的“聘则为妻”。从周天子到一般的贵族,他们的正妃或嫡妻大多是经婚姻礼仪娶来的。(2)正式迎娶时的娣陪嫁。 娣陪嫁亦即一女出嫁,她的女和妹妹陪嫁。同时还要由两个与女方同姓的诸侯国各送一女随嫁,称为“正媵”,正媵也要由娣、随嫁,这就是所谓“诸侯壹娶九 女”。媵嫁制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也有反映,《诗经》中“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指的是那些女子哭泣,是因为害怕随嫁。(3)私奔为婚,亦即《礼记·内 则》所说的“奔则为妾”。(4)转房,即父终,子妻其庶母;兄终,弟妻其嫂;叔终,侄妻其婶。在多妻的制度下,天子可以“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八十一 御妻”,诸侯有夫人、世妇、妻、妾9人,除天子诸侯外,地位稍低的卿、大夫是一妻二妾,士是一妻一妾,只有平民才是一夫一妻制。由于 妻妾来源多杂且数量多,很容易引起贵族家庭内部矛盾。为了调节这些矛盾,克服一夫多妻婚姻的弊端,西周春秋时期,逐渐形成了一些有关贵族妻妾名份、地位的 礼法规定。首先,嫡妻的地位高于妾,有权干涉妾的各种事务。其次,妾不得成为嫡妻,其子也不享受嫡长子的权力。再次,与妾名份不同。在婚姻关系方面,妾本 人具有独立的婚姻权力,而女至娣则依附于嫡妻,本身没有独立的婚姻权力。嫡妻死后,娣可以合法地“继室”,没有嫡妻之名,却有嫡妻之实,妾却没有这种权 力。
中国西周时期婚姻制度是怎么样的
西周春秋时期,主要的婚姻形式有三种:掠夺婚、自由婚和聘娶婚。其中最为主要的是聘娶婚,体现了新兴封建礼教观念和宗法制度的普及,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