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老爷前世是谁的后代呢,潮汕老爷有哪些名字

潮汕人的祖先是哪里人?

潮汕人的祖先来自古代中原。

潮汕人的祖先出生于广东潮汕,在海外享有盛名。潮汕人属于河洛人的一个分支。它们起源于广东省潮州地区(现潮汕地区)。主要分布在汕头、潮州、揭阳、汕尾、丰顺县、、澳门、、海外沿海地区以及南阳、西欧、北美洲和澳大利亚等国家。

潮汕人先祖经五胡乱华、安史之乱、靖康之乱三个重要时期由中原经华东诸省辗转入潮,原以为可以在省末安顿下来,但战争的自然灾害仍在继续。除了抵抗海盗和日本侵略者外,还分别遭受了元、清两军的侵略和屠杀。南宋小朝廷和南明政权一路向南退却,最后在省末的国角潮汕作战。

频繁遭遇天灾人祸的潮人的信仰是寄托在一位位各司其职的神明和先贤。潮汕善堂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融佛、道、儒为一体的宗教慈善救助组织。“老爷保号”这句话,包含了潮州人太多的屈辱和艰辛,是潮州人追求美好生活的一个明确仪式。

民系来源

该区居民约有1400余万,又有旅居海外的潮人1000余万,是中国最著名的侨乡之一,大部分属福佬民系,全部使用闽南语。他们是古闽越后裔融合于汉族的一支,其文化特质既有别于作为南越后裔的广府民系,更与客家民系迥异,具有极为丰富的独特民情风俗,且对东南亚诸岛土著文化产生过显著影响,乃广东风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群落。

战国中后期,楚灭越后,越族大规模南迁,给以凤凰山为策源的盘瓠蛮输入了新鲜的血液,开启潮汕和闽南的百越时代。楚灭越后,越王子孙离散,一部分迁入灵江、瓯江流域及福建北部武夷山一带,建立瓯越国;另一部分迁至九龙江和粤东一带,和当地的闽人和畲蛮融合,建立闽越国,形成闽越族。

其时越王勾践的后裔子孙无诸,自立为王,扩张至粤东境内。在周时曾是周公旦四十一代孙龙期辖下的凤凰山盘瓠蛮,也成为闽越王无诸辖下的臣民了。自此,以“脚小趾甲分两边”为生理特征的“六甲番”人,又输入了百越的血统,成为浮滨文化早期的创造者。

以无诸为首领的越王勾践子孙,进入潮汕大地之后,又和一万年前落足海丰县的古越人后裔结合起来,共同发展海丰县的青铜器文化,使当年的潮汕大地处处呈现“越人好勇”的风尚,今潮汕民间体育遗痕,如“叠罗汉”、“托手尾”、“拉笃”、“据脐”、“踢虎狮”、“叛剑”等,便是这一风尚的延续,有的项目还一直流传至今。

楚灭越,实际上是南方百越时代的新兴起,也是南方各族华夏化的又一新起点。

潮汕地区的“拜老爷”习俗的由来??求大神帮助

潮汕地区古属楚之地,背五岭而面南海,是我国典型的海洋文化区域。这里的人相对于山区和草原的人来说,见多识广,对客观世界的复杂性认识得多,疑问也就多,于是便形成了楚人"信鬼而好祠"的传统。我国古代楚国著名诗人屈原,在《天问》中对大自然提出了170多个问题,表现了屈原博大的思想和探索真理的精神。这是当时楚人整体文化的反映,是楚人思想活跃的结晶。 屈原在两千年前提出的问题,许多至今仍没有科学的答案。对于思维活跃的人说来,科学的空白地,便是想象驰骋的广阔空间。于是潮人便创造出众多的神明来予以解释。 潮汕的原住居民多是海民和山民。他们靠打鱼和狩猎为生,危险性和偶然性都很大。明清以后和海禁和现代海峡的军事封锁,使这种危险性更为增加。大量男子冒死过洋,到东南亚一带谋生,在海上飘流,九死一生。他们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神明保佑上。潮汕下身能够在海内外各有一千万人,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亲人骨肉天各一方。在过去长期内外隔绝的情况下,亲人门只能通过默默的祈祷来安慰各自的心灵。这些都使潮人从小就受到拜神的熏染,对神明多取虔诚态度。 由于潮汕地区与中原内地阻隔,远离古代中原争斗的战场,就成为中原人避难的首选之地。秦末、南北潮、宋末、明末等几次大规模的移民高潮,成为潮汕居民的主要来源。他们离乡背井,唯一能带走的只有他们的信仰和对祖国的怀念。因此,他们带来了全国各地、各种系统的神祗。这些习俗与浓厚的封建意识结合在一起,牢固地延续至今,虽经"文化大革命"的急风暴雨的扫荡,但下层民众的信仰仍未能彻底改换,往往是既接受新的,也保留旧的。这就使得潮汕地区的神祗愈来愈多。 潮人崇拜的诸神中,最多的当然是全国共有的神。佛教中已三世佛、观音、地藏为盛;道教中以玄天上帝、关羽为盛;近世引进了基督教和泰国佛等。此外是外地创造而经移民带入的神,其最大者是海神妈祖(天后)和各行各业的祖师神。其他有朝阳的"双忠祠",供奉睢阳张巡、许远;揭阳的"英毅圣王庙",供奉介子推等。在民间村社小庙中,多供奉潮人自己创造的神。潮人深知"神是人造的",需要什么就创造什么,十分得心应手。其形象多取材于三个方面:古今英雄伟烈人物、各族各姓祖先和各种神话传说。在意识上,他们认为这些属于"自己"的神最为可靠,关键时刻能予人以庇佑,对之礼拜最勤。平时所谓"拜老爷",多指拜这些地方神。"老爷"是所有各类神的统称。 一、 古今英雄伟烈人物。尤其是为本地人做过好事的人,死后多奉为神。 唐代著名的家、文学家韩愈,因"谏迎佛骨",被贬潮8个月。他关心人民疾苦,做了许多好事:办教育,兴水利,治鳄害,开风气,影响巨大。潮人在宋代以后便立祠纪念他,绵延至今,甚至"赢得山水改姓韩"。连带所致,他的侄孙因护送韩愈有功,也成为八仙之一的韩湘子;与韩愈交往相厚的灵山寺大颠和尚亦受到历代崇拜,香火不断。后世另一位高僧大峰,,曾募捐修建潮阳和平桥,也被后人祭祀,庙宇十分堂皇。宋末忠臣文天祥,追随宋末帝来过潮汕,潮人感其忠义奉为神,在潮阳莲花峰下立"忠贤祠"纪念。明嘉靖时,潮人翁万达三任兵不尚书,在北方筑长城,回家乡修水利,其偶像被潮人带到泰国奉为"翁勇大帝",又称"英勇大帝",仅在泰国就立庙百所以上。清末潮人方耀在中法战争中,以广东水师提督守虎门,防备森严,至今有"方大人庙"祀之。 二、 祖先崇拜系统。除了各姓崇拜自己的先祖外,供奉潮人共同祖先的"三山王庙"遍布潮汕大地。三山国王起源很早,文献上说它"肇迹于隋,显灵于唐,封于宋"。现在表面上是作为揭西县境内的巾、明、独三座山峰的代表,形象是骑虎巡山的三兄弟,所以也是山神。但究其实质应是早期带领潮人在这里开天劈地的三兄弟,因开发、保护地方有功,被奉为"三山国王"神。揭西县河婆镇的霖田祖庙,内中供奉了许多中华民族开发历史的博物馆,是中国下层百姓自发的进行传统教育的地方。每年都有许多来自粤东各地、、以及海外的潮汕人、客家人,越千山,跨万水,来此拜祭,以慰思乡念祖之情。这种对祖先不忘本的美德,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表现。 三、 地方风物传说。几乎每个在本地流传的各种传说、神化、故事,最终都结晶出一个神。澄海莱芜湾附近有几个岛,就造出了莱芜神女,说她因下凡为海民做好事被玉皇肢解,成了这个岛。揭阳登岗古时有个聪明儿童早夭,被奉为"风雨圣者",保佑风调雨顺。划船的以其诙谐乐观的特点造出个"浆官爷公",其形象是戴风雨帽,曲单膝而坐,一手拿折扇,一手拿个大烟袋,最奇特是戴着墨镜,滑稽可乐。管生育的德生娘娘;管小孩出麻疹的,有珍珠娘娘。潮汕的土地神和灶王爷也多是由本地的人神担任,每个都有一段故事来源。 潮人的神祗崇拜有些什么特点呢? 第一、非宗教化。信者绝大多数已分不清佛道,更不论其原旨,只要是神明,便认为不可怠慢,以便在心理上多一份保险。老树、巨石,甚至宏伟建筑,皆在可拜之列。既不讲宗教的仪轨,也不必年什么经文。今日潮人之拜神,完全成了一种习惯性行为,大都是宁愿信其有而善待之,不愿信其无而侮谩之。 第二、崇拜但不完全。《汉书.地理志》说:"楚人信巫鬼,重淫祠。"现已大有改变。""信巫鬼"的情况因医疗技术之普及和发达,在潮汕已基本绝迹,很少有人找巫婆、神汉看病。现在拜神演戏时,已完全是人们自己在欣赏。戏中"送太子"之俗,即将戏中的太子人偶请到神像前配享一会,演完戏即还给剧团。这实质就是一种图吉祥的表演。再如:澄海盐灶乡竟有游神时拖老爷之举,即游至某地时,由众多壮汉拥到抬神像的轿子上抢拖神像,以能拖到神像为幸,直拖扯至神像面目全非为止,然后再重塑新像。以此种"大不敬"方式推陈出新,恐怕也是世上所罕见。 第三、尽可能与现代文明相结合。在潮汕,不管什么寺庙前,一般先设天地父母牌位,以祈祷国泰民安、父母康健为目的。寺庙往往也极尽装饰之能事:贴瓷、塑花、各臻其妙;浮雕、圆雕、透雕,尽显神通。加上现代化的声光电手段,一改旧寺庙那种阴森可怖的氛围,成为民俗活动和民众休憩的场所。原来用以敬神驱鬼的的一些表演活动,也一改其原旨,成为民众自娱、娱人的艺术活动。潮汕有名的英歌舞,威武雄壮,造型奇特,近年多次在全国艺术表演中荣获大奖,其原型就是游神时用以驱鬼逐疫的队舞。 总的来说,潮汕地区的诸神崇拜是比较兴盛的,但因其不害人,符合信仰自由原则,也就允其存在。和有识之士正努力使其逐渐改造、变异,转化成有益于人民群众生活,有利于社会精神文明的活动。这也是我们研究诸神崇拜要达到的最终目的。

潮汕老爷是不是道教的

潮汕老爷既不是道教、也不是佛教,潮汕祭拜的老爷范围很广泛,名目众多,其中有进入朝廷规定把典的神明,如城隍、关爷、妈祖等等;有佛道诸神,如南极大帝、玄天上帝、吕祖等等;更多的是民间创设奉祀的神,如天公、玉皇大帝、三山国王、安济圣王、双忠圣王、雨仙爷、西王母、水仙爷、龙尾爷、孤爷、大士公、伯爷公、土地公、天父、灶神、妈祖、天后圣母、珍珠娘娘等等。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社区里,各色名目的老爷按照其祭祀范围的大小,被组织在一个有等级的系统之中。在乡村,里社各有所祀的伯公,全村有共祀的大老爷;有些地方,相邻的几个村子由于行政上或者经济上的原因而有了密切的关系,也有数村共祀的大老爷。在城镇,街巷各有所祀的伯公,各坊有共祀的大老爷,而其上又有全城镇共祀的大老爷。这些伯公、老爷的祭祀,还保留着上古上神春祈的遗风。

潮州人知道潮汕所有“老爷”有何来历吗

你知道你的所有是多少位吗?土地公,灶王爷这些大家都拜的先不说,像什么三山国王之类的就够你纠结了……

潮汕地区的“拜老爷”习俗的由来??求大神帮助

潮汕地区古属楚之地,背五岭而面南海,是我国典型的海洋文化区域。这里的人相对于山区和草原的人来说,见多识广,对客观世界的复杂性认识得多,疑问也就多,于是便形成了楚人"信鬼而好祠"的传统。我国古代楚国著名诗人屈原,在《天问》中对大自然提出了170多个问题,表现了屈原博大的思想和探索真理的精神。这是当时楚人整体文化的反映,是楚人思想活跃的结晶。 屈原在两千年前提出的问题,许多至今仍没有科学的答案。对于思维活跃的人说来,科学的空白地,便是想象驰骋的广阔空间。于是潮人便创造出众多的神明来予以解释。 潮汕的原住居民多是海民和山民。他们靠打鱼和狩猎为生,危险性和偶然性都很大。明清以后和海禁和现代海峡的军事封锁,使这种危险性更为增加。大量男子冒死过洋,到东南亚一带谋生,在海上飘流,九死一生。他们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神明保佑上。潮汕下身能够在海内外各有一千万人,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亲人骨肉天各一方。在过去长期内外隔绝的情况下,亲人门只能通过默默的祈祷来安慰各自的心灵。这些都使潮人从小就受到拜神的熏染,对神明多取虔诚态度。 由于潮汕地区与中原内地阻隔,远离古代中原争斗的战场,就成为中原人避难的首选之地。秦末、南北潮、宋末、明末等几次大规模的移民高潮,成为潮汕居民的主要来源。他们离乡背井,唯一能带走的只有他们的信仰和对祖国的怀念。因此,他们带来了全国各地、各种系统的神祗。这些习俗与浓厚的封建意识结合在一起,牢固地延续至今,虽经"文化大革命"的急风暴雨的扫荡,但下层民众的信仰仍未能彻底改换,往往是既接受新的,也保留旧的。这就使得潮汕地区的神祗愈来愈多。 潮人崇拜的诸神中,最多的当然是全国共有的神。佛教中已三世佛、观音、地藏为盛;道教中以玄天上帝、关羽为盛;近世引进了基督教和泰国佛等。此外是外地创造而经移民带入的神,其最大者是海神妈祖(天后)和各行各业的祖师神。其他有朝阳的"双忠祠",供奉睢阳张巡、许远;揭阳的"英毅圣王庙",供奉介子推等。在民间村社小庙中,多供奉潮人自己创造的神。潮人深知"神是人造的",需要什么就创造什么,十分得心应手。其形象多取材于三个方面:古今英雄伟烈人物、各族各姓祖先和各种神话传说。在意识上,他们认为这些属于"自己"的神最为可靠,关键时刻能予人以庇佑,对之礼拜最勤。平时所谓"拜老爷",多指拜这些地方神。"老爷"是所有各类神的统称。 一、 古今英雄伟烈人物。尤其是为本地人做过好事的人,死后多奉为神。 唐代著名的家、文学家韩愈,因"谏迎佛骨",被贬潮8个月。他关心人民疾苦,做了许多好事:办教育,兴水利,治鳄害,开风气,影响巨大。潮人在宋代以后便立祠纪念他,绵延至今,甚至"赢得山水改姓韩"。连带所致,他的侄孙因护送韩愈有功,也成为八仙之一的韩湘子;与韩愈交往相厚的灵山寺大颠和尚亦受到历代崇拜,香火不断。后世另一位高僧大峰,,曾募捐修建潮阳和平桥,也被后人祭祀,庙宇十分堂皇。宋末忠臣文天祥,追随宋末帝来过潮汕,潮人感其忠义奉为神,在潮阳莲花峰下立"忠贤祠"纪念。明嘉靖时,潮人翁万达三任兵不尚书,在北方筑长城,回家乡修水利,其偶像被潮人带到泰国奉为"翁勇大帝",又称"英勇大帝",仅在泰国就立庙百所以上。清末潮人方耀在中法战争中,以广东水师提督守虎门,防备森严,至今有"方大人庙"祀之。 二、 祖先崇拜系统。除了各姓崇拜自己的先祖外,供奉潮人共同祖先的"三山王庙"遍布潮汕大地。三山国王起源很早,文献上说它"肇迹于隋,显灵于唐,封于宋"。现在表面上是作为揭西县境内的巾、明、独三座山峰的代表,形象是骑虎巡山的三兄弟,所以也是山神。但究其实质应是早期带领潮人在这里开天劈地的三兄弟,因开发、保护地方有功,被奉为"三山国王"神。揭西县河婆镇的霖田祖庙,内中供奉了许多中华民族开发历史的博物馆,是中国下层百姓自发的进行传统教育的地方。每年都有许多来自粤东各地、、以及海外的潮汕人、客家人,越千山,跨万水,来此拜祭,以慰思乡念祖之情。这种对祖先不忘本的美德,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表现。 三、 地方风物传说。几乎每个在本地流传的各种传说、神化、故事,最终都结晶出一个神。澄海莱芜湾附近有几个岛,就造出了莱芜神女,说她因下凡为海民做好事被玉皇肢解,成了这个岛。揭阳登岗古时有个聪明儿童早夭,被奉为"风雨圣者",保佑风调雨顺。划船的以其诙谐乐观的特点造出个"浆官爷公",其形象是戴风雨帽,曲单膝而坐,一手拿折扇,一手拿个大烟袋,最奇特是戴着墨镜,滑稽可乐。管生育的德生娘娘;管小孩出麻疹的,有珍珠娘娘。潮汕的土地神和灶王爷也多是由本地的人神担任,每个都有一段故事来源。 潮人的神祗崇拜有些什么特点呢? 第一、非宗教化。信者绝大多数已分不清佛道,更不论其原旨,只要是神明,便认为不可怠慢,以便在心理上多一份保险。老树、巨石,甚至宏伟建筑,皆在可拜之列。既不讲宗教的仪轨,也不必年什么经文。今日潮人之拜神,完全成了一种习惯性行为,大都是宁愿信其有而善待之,不愿信其无而侮谩之。 第二、崇拜但不完全。《汉书.地理志》说:"楚人信巫鬼,重淫祠。"现已大有改变。""信巫鬼"的情况因医疗技术之普及和发达,在潮汕已基本绝迹,很少有人找巫婆、神汉看病。现在拜神演戏时,已完全是人们自己在欣赏。戏中"送太子"之俗,即将戏中的太子人偶请到神像前配享一会,演完戏即还给剧团。这实质就是一种图吉祥的表演。再如:澄海盐灶乡竟有游神时拖老爷之举,即游至某地时,由众多壮汉拥到抬神像的轿子上抢拖神像,以能拖到神像为幸,直拖扯至神像面目全非为止,然后再重塑新像。以此种"大不敬"方式推陈出新,恐怕也是世上所罕见。 第三、尽可能与现代文明相结合。在潮汕,不管什么寺庙前,一般先设天地父母牌位,以祈祷国泰民安、父母康健为目的。寺庙往往也极尽装饰之能事:贴瓷、塑花、各臻其妙;浮雕、圆雕、透雕,尽显神通。加上现代化的声光电手段,一改旧寺庙那种阴森可怖的氛围,成为民俗活动和民众休憩的场所。原来用以敬神驱鬼的的一些表演活动,也一改其原旨,成为民众自娱、娱人的艺术活动。潮汕有名的英歌舞,威武雄壮,造型奇特,近年多次在全国艺术表演中荣获大奖,其原型就是游神时用以驱鬼逐疫的队舞。 总的来说,潮汕地区的诸神崇拜是比较兴盛的,但因其不害人,符合信仰自由原则,也就允其存在。和有识之士正努力使其逐渐改造、变异,转化成有益于人民群众生活,有利于社会精神文明的活动。这也是我们研究诸神崇拜要达到的最终目的。

福德老爷的起源

中国古代汉族人民即有祭祀上地的仪式,在礼记载有:「天子社稷皆大牢,诸侯社稷皆小牢」。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天子祭地神,以牛羊猪三牲为大牢,而诸侯祭地神,则以羊猪二牲为小牢。我国古代设金、木、水、火、土五行之官,五官之长称正,左传注有:「五正,五官之长」,又注「土正曰后土」,后土既为土官之名,亦为土神之名。据白虎通谓:「社,土地之神也」。又谓:「为天下求福,人非土不立,非谷耳,封土立社」。礼记亦谓:「王为群姓立社」,又谓:「社,后土也,使民祀焉牝焉」,并疏:「后土,即社神也」。通俗篇谓:「今凡社神,俱呼土地」。楚辞曰:「土伯」。五经异义谓:「今人谓社神为社公」。根据以上各种古书记载中,已有后土、土正、社神、社公、土地、土伯各称呼。或因社神管祈福报功,而有「福德正神」的尊称。在地以称土地老爷,或称土地爷爷为多。而在潮汕地区,则以「福德正神」及「后土」居多,有均称为「土地公」、「伯公」或「福神」。又在城镇及庙祠多用「福德正神」字样,在郊野及墓地则惯用「后土」。禅林象器笺谓:「土地神,守护地方之神」。左传注:「二十五家为一社」。由此看来,古代的社已遍及各地。汉族居,开拓峦荒,并手胝足,内心自然产生于土地所求恩赐丰收,以得生存的祷望,不仅视土地之神能护佑五谷丰收,且能保佑家畜兴珏,人与天争,祈神保佑,自属难免,致有「田头田尾土地公」之说。土地公的来历,实际上是综合了古代君主所祭「天、地、社、稷」中的地祇和社、稷之神。本来天地之神,民间是不得祭祀的,大概是后来土地公由「自然神」进化为「人格神」,掌管一小地方,如一区、一里、一邻之事,是个小神,只能镇压小鬼怪,所以人们对土地公的祈求也不大。比方说希望他坐镇在街头街尾,或田头田尾,求求「兴财」而已,他虽然是个小神,但在他管辖地区内,是那地区的神,所以不能看轻他,俗语说:「得罪土地公,饲无鸡」,就是这个意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