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辈子三次命运转折谁说的,一生改变命运的三次机会

命运有三个转折点

一个人的命运重要的转折点有很多,可能在当下以为只是很平常的选择,若干年回头看,才发现自己已然被当初一个选择改变,比如被某句话激励,读研留学,因为身边人的看法结婚成家,因为认识了一个人而找到新的人生方向等等。 而改变命运的重要节点真的无外乎以上三点: ①原生家庭②夫妻伴侣③觉醒的自己。 原生家庭是我们没法选择的,但自己有觉醒意识,就会去做些行动,就像《你当像鸟一样飞过你的山》里的女主活出自己的独立人生。 夫妻伴侣的选择也会改变我们的命运,就像写《人生由我》的传奇作家梅耶马斯克,也就是特斯拉公司创始人埃隆马斯克的母亲,有一手好牌——好的原生家庭,但又将好牌变成了一手烂牌——嫁给了渣男被虐待家暴,但她通过强大的自我改变,最后又打出一手好牌,成为知名网络时尚偶像和营养师。 无论所处的近况有多糟糕,是崛起还是服从,命运的走向就会不一样,而觉醒的自己,是非常靠得住的改变命运的方式。

命运的三个转折点,你在哪个?

今天看到了人民日报的金句摘抄:上面是这样写着: 命运的三个转折点: 1.原生家庭 2.夫妻伴侣 3.觉醒的自己 如果你没有优越的家庭,如意的伴侣,就一定要唤醒那个内心强大的自己,重新洗牌。 这段文字,发到朋友圈,收获了很多朋友的点赞和留言,表示很有道理。当然也是会有自己内心的投射, 至于投射在三条中的哪一条,因人而异吧! 第一条,原生家庭,每一个人的原生家庭都无法选择,每一个来到这个世界上,既是惊喜也是无意,这个部分取决于强大的基因。 原生家庭对每一个人的影响不言而喻,家庭里的教育和经济环境,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孩子的成长经历,最终造就了现在的自己。 从初生到成长,性格的形成,自我认知,情绪管理,各种模式都被这样使用一辈子,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生,一路都以学业为重。 第二部分:有的人把结婚说成是女生的第二次投胎。现在想来,有道理也没有道理。 夫妻伴侣,在青春好年华遇上最美好的爱情,与那个人在一起,小鹿乱撞,甜蜜浪漫,就觉得此生遇到对的人,进入婚姻生活。 一入婚姻生活,经过甜蜜的蜜月,就会发现因为各种差异导致不同程度的冲突。婚前的甜言蜜语,婚后的漠视冷淡。 在一天天的柴米油盐中,粗茶淡饭中,磕磕绊绊中,自我安慰中,一年又一年,有了孩子,仿佛就是最大的软肋。 第三部分。当第一、第二、都没有能让你如愿以偿的时候,第三部分就是觉醒的自己,能不能觉醒也要靠自己, 因为你叫不醒一个睡着的人,这个叫不醒不是说你是睡眠状态,觉醒的是你自己的信念。你的思维,你的认知系统。 而真正能唤醒自己的人,只有你自己!其实每一个人内心都具有强大的力量,每一个人都不想把自己搞砸。 只是在面对自己的人生和生活的时候,你的目标,你的需求,你对自己的活法,你到底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呢? 凡事都是目标先行,可能以前你没有,也没有想过,但是,现在,此时此刻你可以开始思考了,这就是觉醒的第一步。 当然,每一个人对于目标的追求是不一样的,目标无大小,目标无门槛,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快快乐乐过一辈子也是目标,轰轰烈烈、辉煌灿烂也是目标,因人而异,无可厚非。

李明华的人生三次转折

1962年8月,李明华出生在山东。父亲是有着30年教龄的农村教师,母亲务农。良好的家庭教育,使李明华从小热爱学习。劳动之余,小伙伴们热衷于游戏、打闹,而李明华的乐趣就是念书。1980年,聪明、勤奋的李明华凭着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山东大学。1970年4月,当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飞过天际时,8岁的李明华还不知卫星为何物。对航天有一些初步的了解,是在大学期间。也就是这一点初步的了解,奠定了他对航天事业的痴情热爱。大学毕业分配时,他凭着优异的学习成绩和对航天的执着精神争取到了山东大学当年进入航天系统的几个名额之一。从那时起,李明华就与中国的航天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我最初的理想是当个医生。谁料想,考大学时竟然阴差阳错地进了数学系,从而有幸结缘航天。”至今李明华说起这件事,还觉得不可思议。虽然这次决策有些宿命的味道,可是谁又能否认冥冥之中的命运呢。“因为我大学时学的是控制专业,最初分到研究所就让我搞控制,那时真正是学以致用,专业最对口,工作最顺心……”对于一走上工作岗位就如此顺利的大学毕业生来说,李明华至今仍觉得那是幸运。在研究所从事姿控系统设计工作两年之后,李明华觉得自己知识水平不够,决定考研究生,继续深造。可就在参加研究生考试期间,人生的第二段插曲出现了。1986年,改革开放正像春天的小草,生机盎然地在全国蓬勃发展。作为改革开放的试点,国际贝尔电话公司准备开拓中国市场,与走在中国科技前沿的航天界合作,招收一批青年技术骨干加入到贝尔公司在中国的开发、开拓过程中。李明华也参加了这个活动。经过几轮考试、面试等筛选,最后他顺利过关。于是,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和贝尔公司通知书同时出现在李明华的面前。“我当时很高兴,但又十分为难,两者取其一,上研究生还是挣钱?”当人生第二次决择出现时,李明华的确很慎重,进贝尔公司在当时是很诱惑人的事情,可念研究生,充电后继续向更高的山峰攀登又是渴求在知识的海洋里驰骋的李明华最无法割舍的事情。经过复杂的思想斗争后,上学的念头占了上风。“读书!”李明华说出这两个字后,长长地出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进入研究生班后,他学的专业依然是控制。转眼两个寒暑,研究生毕业之后,李明华主要参加了“长二捆”火箭和“长二丙”火箭的研制。特别是在“长二捆”火箭的研制过程中,他尽心尽力,在设计、仿真、试验和飞行软件控制上做了不少工作,获得了包括集团公司科技成果奖一等奖在内的几个奖项,逐渐由一名航天小兵,成长为充满希望的科技新星。“我们是肩负着中国20万航天人的希望与使命来学习的,要充分利用两年的时间,无论遇到多么大的困难,也要把‘真经’(载人航天技术)学到手。”在奔赴莫斯科的途中,李明华暗暗下定决心。李明华记得当时遇到的第一个困难就是语言。与中国有着深厚友情的那些来自航天第一线的俄罗斯专家,得知这批中国学生是经过选拔的优秀的航天人才,他们破例为学生们准备了讲义,学生们可以边看讲义,边听课,甚至可以提前按照讲义的内容做好预习。李明华每天利用晚上的时间,查字典把第二天老师要讲的内容统统翻译出来,这样,第二天听课时就不觉得像听“天书”那么吃力了。大约过了半年时间,情况逐渐好转。“语言关”基本通过。 困难之二是在专业上。李明华是搞飞行器导航、制导与控制的,但此次学习的内容,涉及载人航天所有系统相关的专业,包括运载及飞船系统总体、结构、防热、控制、返回等等。专业知识的压力大大增加,但是,李明华变困难为学习新知识的机会。他除了请教同学、老师外,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对其他领域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为自己全面掌握更多领域的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三个是生活上的困难。当时正值苏联解体不久,俄罗斯正处于时局动荡、社会秩序不稳定、物资极度缺乏的时期。他和同事们一起想办法调剂,把困难降低到最小。但是最苦恼的是教学条件比较差,20世纪90年代初计算机还不发达,更谈不上普及了,所以根本没有上机的条件。毕业设计时,李明华搞的是“返回舱的制动和返回控制”研究,每天往返需要跑很远的路,才能获得限定的1个小时的实地观测与操作的条件。不过,所有的困难都被他一一克服了,论文答辩时,一位俄罗斯专家向李明华提出了一个极“刁钻”的问题:“在你们中国,你如何选择返回舱的着陆点?”李明华机智而精彩的回答,令在场的教授专家无不惊叹。最终,他的毕业设计获得了优秀。“留下来吧,再读一年,拿个副博士学位”。当身为俄罗斯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教授的导师诚恳地邀请他继续留俄深造时,面对人生的第三次抉择,李明华毫不犹豫地婉言谢绝了,这次他坚决选择了报效祖国。回忆起两年的留学生涯,李明华说,那是他人生的一次重大转折。谈到收获时,他认为主要是三方面:一是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领域。仅这一点就对李明华未来的工作产生了根本的影响。其次是真正深入地了解了俄罗斯航天事业的发展,使他受到了震动,也从中看到了差距,升华了他对自己所从事的航天事业的历史责任感。“当时我下决心,要为缩小中国航天与国际上的差距,要为中国航天事业的继续发展与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毕生!”李明华的决心,是发自内心的。第三个收获是李明华意外得到的。他从小性格内向,直至参加工作,他也不善言辞,更不要说与人交往的能力了。但是,两年的留学彻底改变了他。他总结说:“留学的经历,使我与人交往、协调的能力与艺术,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诚然,这一转变为他日后的工作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女人一生有几次改变命运的机会

嗯,女生一生应该是有三次改变命运的机会,第一次就是你出生的时候,嗯。怎么样去选择你的生活习惯,你努力的方向。上大学的时候,第三就是你选择婚姻对象的时候。

二、最少必备价值观之二:尊重

1、什么是尊重?我们在第一部分第三章,已经讲过关于“尊重”简单的、朴素的、具有可实践性的定义是: 用你希望别人对待你的方式 , 去对待别人 。 你希望孩子懂礼貌,然后教育孩子“在别人谈话的时候,不要随意打断别人,如果一定要打断别人的谈话,也要先征得别人的同意才可以”。可是,某次孩子忘记了你的“谆谆教导”,直接插话进来时,你却粗鲁地吼道:“没看到我们正在谈话吗?!”请问,这是教育吗?你对孩子有基本的尊重吗?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宝贝,我们正在谈话,请你等一下好吗?”然后,私下里再告诉孩子正确的、完整的做法,这样反复几次以后,孩子自然而然就会用恰当得体的方式打断别人的谈话。 现在,很多父母一方面担心孩子对“电子海洛因”——手机或电脑游戏上瘾,另一方面自己却总是当着孩子的面,不停的刷抖音、刷朋友圈,追剧看电影。而每当看到孩子拿父母的手机或电脑玩电子游戏时,轻则批评说教,唠叨不停,性格急躁的可能一把就把手机从孩子手中抢过来,或是直接把电源关了,更极端的父母可能还会严厉地惩罚打骂孩子。试问:像你这样的“双标狗”,你说的话,孩子会信服吗?你的行为能赢得孩子的尊重吗?你的行为能改变孩子的行为吗?我估计大概率是不大可能的。就算你自己没有沉迷于“电子海洛因”,但你的言行对孩子有基本的尊重吗?考虑过孩子的感受吗?我猜,我的说教很有可能已经让你不耐烦了。想想你平时对孩子的唠叨吧,所以,我还是要继续唠叨下去哈哈……试想:如果你和朋友在KTV正玩的很嗨,有个酒鬼突然骂骂咧咧地闯了进来,还对你指手划脚、耀武扬威的,你会作何感受?会如何应对呢?我估计你反应很有可能比孩子还要强烈。我们再试着换成另外一种场景:你一闲下来,就把手机扔到一边,认真地捧着书在看,家里有大书架,却没有网络,没有电视,孩子会中“电子海洛因”的毒吗?我估计,大概率孩子会迷恋上读书。毕竟,父母好好学习,孩子才有可能天天向上。 很多时候,我们教育孩子上学的路上,要遵守交通规则,不能随意横穿公路,不能抢红灯。但是,很多次,我们为人父母者,却当着孩子的面翻越护栏。你对基本的规则都没有尊重,如何要求孩子还要按照你所说的去做呢? 尊重是人际关系的第一法则,适用于所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成人和未成年人、熟人和熟人、陌生人和陌生人。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尊重有多么重要呢?可以毫不夸张地讲: 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 !道理很简单:如果连基本的尊重都没有了,说明彼此的关系早已破例或根本就不复存在,你所说的话,你所做的事,对方愿意听、愿意接受?根本是不大可能的!就算对方表面在听,他也不可能发自内心地认可你。2、根源——为什么你会尊重某些人,却对另外一些人不尊重呢?前面我们搞清楚了尊重的本质。但,新的问题又来了:为什么你会尊重某些人,却对另外一些人不尊重呢?只有搞清楚了这个问题,我们才会发自内心地尊重孩子。 根源到底是什么呢?其实很简单,我们尊重一个人,其实是因为对方更强大,可能是因为对方的权力、地位、财富、相貌、体格、才华、技能、智慧、品德等等,总之对方就是至少在某一方面比你强,比你大,哪怕是某些肤浅的、表面的、甚至是完全就是虚假的。 你敢随便对你的顶头上司发火吗?我估计一般情况下是不敢轻易发火的,因为对方比你更强大,职位比你高,你的饭碗就在他的手里面,就算你对他真的口服心不服,但也绝不敢随便造次吧?你轻易敢对一个身高2米,体重240斤,满身肌肉的大块头动手吗?我相信,决定动手以前,你一定会好好掂量掂量的。你敢在一个拿枪对着你的恐怖分子面前耀武扬威吗?我估计,你我都一样,只要能不发抖已属不易了。同样,在一个德高望重、万人敬仰的智者面前,我估计,我们都会毕恭毕敬、言听计从吧?哪怕就算是竞争对手,甚至是敌人,只要对方不是用阴险、狡诈的手段打败你了,而你恰巧又是一个正直的人,你也会发自内心地尊重对方吧? 相反,对于权力、地位、财富、相貌、体格、才华、技能、智慧、品德等等,总之,在各个方面都比你弱小的人,你会尊重吗?就算你的修养很高,不会狗养看人低(别误会不是骂你),不会歧视对方,但我估计大概率,你也不会把对方太放在心上,至少不会非常重视吧?甚至对于那些即使权力、地位、财富、相貌都比你优越,但为人阴险狡诈、手段卑鄙的家伙,你不仅不会尊重他,反而会从心底里鄙视他,因为这种人就“小人”——人格上他比你更弱、更小,甚至是卑微、卑贱。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为什么大多数人,包括你我在内,都不太尊重孩子了——因为在大多数人眼中,包括以前的我,都觉得孩子就是比成人更弱小,更好欺负,就算被你欺负了,被你不公正的对待了,也不会有严重的后果,所以,很多成人,才会、才敢肆无忌惮地、任意妄为地对待孩子。大多数人,最多在不公正地对待孩子后,后悔一小会,过后没多久,依然我行我素、肆意妄为。 其实,我想说我们都错了。 我们忘记了,曾经我们都是小孩,成人都是从孩子长大的。我们忘记了我们在儿童时期所受的苦难和委屈,亦或是这种苦难和委屈,早已深埋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只是我们自己并没有发现,并没有意识到而已,然后,我们又无意识地、不自觉地,用自己小时候被虐待的方式,去对待自己的孩子,因为在我们的潜意识中,我们根本不知道还有其他的更好的对待孩子的方式。就好像填饱肚子都成问题的人,是不可能真正体会到亿万富豪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滋味是一样的。 有则寓言这样写到:神对一只猴子说:“可怜的猴子,你在猴王争霸中被打败了,现在,我想助你一臂之力,将你点化成人。” 猴子很感激。神问:“变成人后,你第一件事想干什么?”猴子说:“拿一杆枪打死现在的猴王,夺回王位,所有母猴都归我。”这则寓言中,猴性的天真固然可笑,而其中折射的人性的悲哀则让人深思。我们很多父母和老师,包括我自己,虽然有成人的身体,却没有成熟的思想。是时候改变一下我们“猴王”的思想了,是时候该对我们的操作系统升级了。 事实上,孩子们除了在体能上比成人弱小,在经验上和知识上比成人欠缺一点以外,在其他很多方面,孩子们都远远超过成人,比如: 孩子天生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天生更爱学习,你看看那些一天到晚不停地问“十万个为什么”的小脑袋瓜,很多时候会把你问的哑口无言啊,有哪个成人能像他们那样,有那么强的求知的欲望?我是从来没见过的,只在传记中读到过。可惜的是,这种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的火焰,却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被我们这些无知的成人,生生地给扑灭了。 只要没有受到成人的破坏和伤害,孩子的记忆能力超强,远远超过成人,超过你的想象。还记得在《中国诗词大会》中,那个叫王恒屹的小男孩吗?need-to-insert-img 这个孩子,年仅5岁却已经认识3000多个字,能背下580首诗,主持人念出上一句,他几乎不假思索就能够念出下一句,被大家称为“中华小诗库”。一个5岁的小男孩能够背诗将近600首诗,真是让人觉得不可思议,让我等凡夫俗子自愧不如。(我在此举这个例子,并不代表我赞同这种教育方式,仅仅只是为了证明,只要没有人为的破坏和伤害,孩子的记忆能力远远超过成人。) 且不说这样的近乎“神童”的孩子,我在我自己的孩子身上也观察到了:我女儿6岁开始去上播音主持的兴趣课,那个老师讲课风趣幽默,对孩子很有耐心,从来不会对孩子们大呼小叫,更不会打骂孩子们,我女儿很喜欢那个老师,老师教她们背诵很长的绕口令,女儿很快就能背下来。但是,女儿上三年级后,学校开始教英语,英语老师很凶,经常因为孩子们成绩达不到她的要求,而对孩子们大发雷霆,导致女儿很怕、很讨厌学英语,很简单的英语单词,她也总是记不住。 小提琴算是西洋乐器中较难的一类了,很多成人都难以熟练演奏。但是,铃木镇一在其著名的《莫扎特教育风暴》一书中写到:他用自己偶然间发现的“才能教育法”,能够将普通的3-7岁的孩子培养成莫扎特式的小提琴手,几十年来,共培养出七百多个这样的孩子。这些孩子中有许多曾被邀请到美国等地进行演奏。铃木的“才能教育法”也因此被列为世界六大教育方法之一,他的小提琴教育方式,被全世界誉为“莫扎特教育风暴”。 孩子的情绪转化能力超过99.9999%的成人。你可能看见某个孩子前一秒还在哇哇大哭,后一秒又哈哈大笑,而眼泪还挂在脸上呢!而且孩子越小越不记仇,越不会抱怨,越不畏惧失败。他们是那么的真实、简单、自然、健康、快乐!而他们这些特质,是多少成人梦寐以求的啊!这哪里是人啊,简直就是神啊!以至于,看见孩子的屁股,你可能都会忍不住想去亲一下,不管这个孩子和你是否同性;但是成人的屁股,我估计除了漂亮的异性,你可能还有亲的欲望,同性的你可能一想到要亲一下,就会感到恶心吧? 就像我在第一部分第一章中所说的,在孩子面前,成人不能再以上帝的姿态自居了。很多时候我就在想:成人到底有什么资本,有什么资格以上帝的姿态在孩子面前自居呢?难道是因为你生了他、养了他,给他提供了吃的、穿的、住的?这难道不是你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吗?我们应该仰视孩子才对呀!至少也要平视孩子啊! 3、你尊重别人了,别人一定会尊重你吗?显然不一定。有三种可能性会导致就算你尊重别人,而别人不一定会尊重你。 第一种可能性是,对方本身就是个粗鲁的人,且存在很多偏见,没有学会对别人应该有基本的尊重。我觉得,对于这种情况,相对较好的应对的方式是,心平气和地退避三舍,因为这种人根本就不值得你去花费时间和精力。“你不可能因为狗朝着你狂吠而感到受到了侮辱”。历史上,最经典、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让韩信受胯下之辱的那个泼皮无赖。韩信一生有三次决定命运的转折点,受胯下之辱是第一个转折点。试想,如果韩信像普通人一样,一怒之下和对方打一架,甚至盛怒之下将对方杀了——韩信当时可是随身佩着剑的,以当时秦国严苛的法律制度,他要么亡命天涯,要么以命偿命,而绝对不可能会有以后拜将封侯的韩信了。但是,韩信没有那么做。我猜,韩信当时可能是这么想的:我韩信现在确实默默无闻,但是,咱是有远大梦想和追求的人,岂会因为你一个无名小卒、泼皮无赖而葬送自己的大好前程呢?那样岂不是太不划算了?小不忍而乱大谋呀。难道我韩信因为你一个泼皮无赖不尊重我,我就自己不尊重自己了?所以,我敢肯定,韩信当时应该是心平气和地爬过去的,否则,他怎么可能会爬过去后,竟然就像啥事都没发生一样呢? 我曾经的一个同事,离职后,就将我的微信拉黑了——原本也不知道这件事。当时一起共事时,我见他已经快60岁了,对他也比较尊重,但也不知道哪里和他发生误会或矛盾,他离职后,就将我被拉黑了。但巧的是,后来,我到了另外一个单位,不知他从哪里听说我在,想去应聘,于是就先是给我打电话,然后,让我用微信给他发一些相关的资料给他——看来他已经忘记把我拉黑了。结果我一发,才发现已经被拉黑了,呵呵……可能是他见我怎么一直没发过去,又打电话来,我只能如实相告,你可以脑补一下他当时的尴尬,各种道歉、解释呵呵。后来,资料我还是发给他了,我俩又成了同事,也时常在单位遇到,但,对方也仅仅只是对我点头示意。我也点头回应一下呗,不然又能怎样呢?呵呵……可能是我格局小了,但是,我觉得对方已经根本就不尊重你了,你何必非要热脸贴冷屁股呢? 我老婆兄弟姊妹6个,她排行老三,前面有两个姐姐。岳母原本就重男轻女,很期望她是个儿子,结果还是个女儿,再加上她是超生的,岳父村干部的职位被撤了,还被罚了一大笔款,使得原本已是贫穷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于是,岳母就将所有的气,全部撒在她的身上,经常打骂她,还让她干繁重的农活,她到9岁时在岳父的一再坚持下,才得以上一年级。甚至有一次她病的很严重,岳母也没打算给她医治,要不是后来她的幺叔及时将她送到医院,她的命可能都保不住了。由于从小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长大,使她从小就养成了极强的忍耐性,同时也导致她形成了逆来顺受,不会维护自身权利和尊严的个性,即使在和我结婚后,岳母也会因其他什么原因生气了,却要在她身上把火发出来,而我老婆就算很生气,也不会轻易辩解。我和她的性格刚好相反——我的脾气很暴躁,看到不顺眼的,时常会怒火中烧,甚至大发雷霆。我觉得,我应该更多地学习她克己忍耐的优点,同时,她也应该学习如何恰当地维护自身权利和尊严。也许是我们的性格差异巨大,我无法理解她的行为和心路历程吧? 第二种可能性是:别人还没有发现你的实力。还是韩信。韩信投靠刘邦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得到刘邦的重用——人家对他还不了解,而且,他还差一点因为一件小事被砍头,差点连命都丢了。这时对于韩信而言,继续待下去还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呢?那就走呗。所幸,萧何听说后,及时追上了他,并向刘邦推荐了韩信,最终拜韩信为大将军,这才有后来“萧何月下追韩信”的佳话——这是韩信人生中的第二个转折点。由于刘邦的这种知遇之恩,韩信一辈子都铭记于心、感恩戴德,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了刘邦。有人曾感叹韩信的运气太好,感慨自己怀才不遇。事实上,哪有什么怀才不遇啊,只是因为你的才华还不够大!你要相信:怀才就像怀孕,只要足够大,别人就一定看得出来。 第三种可能性是:你虽然很有实力,很强大,但是别人不信任你。没有信任也必然没有尊重——你都不值得别人信任了,人家为啥还尊重你呢?又是韩信。他命运的第三次转折点是他向刘邦要封号——让刘邦封他为“假齐王”。事实上,根据当时刘邦和项羽双方僵持不下,韩信倾向那边,谁就会胜出,根据当时的局势,他的谋士蒯通建议,他完全可以自立为王,和刘邦、项羽三分天下,就算他这么干了,刘邦拿他也没辙,但是,他却一面感念刘邦的知遇之恩,不愿自立为王,一面却让刘邦封自己为“假齐王”,我们事后来看,他这又是何苦呢?当他的使者向刘邦说明韩信的意思后,刘邦先是勃然大怒,看到陈平的暗示后,刘邦是多么聪明的人啊,瞬间满脸堆笑地告诉韩信的使者:“封啥假齐王,直接封为齐王!”但,也就是在此时,韩信最终悲剧的命运,其实已经注定了——刘邦已经不再信任韩信了,尊重自然也就不复存在了。最终,刘邦借吕后之手,乱棍打死了韩信。曾经受胯下之辱而心平气和的英雄,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死于妇人之手,真是可悲可叹,让人唏嘘不已。 第四种可能性,也是最大的可能性——我们自己的实力在太弱小,太微不足道了——根本就无法引起别人的重视,因而根本就不值得别人尊重啊。地头蛇、泼皮无赖敢轻易对当地公安耍横吗?我估计,除非他后面有更大的后台,他才有这个胆量吧?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人生的绝大多数所谓的不公平,本质上都是我们自身太弱小才造成的。我们与其在那抱怨,在那自怨自艾,还不如打起精神,不断提升自己的实力,让自己变得的更强大——没有实力做后盾、做支撑的尊严一文不值,随时随地都有可能会被人放在地上摩擦。这么讲,不是说我们强大了,就要粗暴地对待比我们弱小的人,而是说我们至少有实力捍卫自己的尊严。4、为什么孩子不尊重你?或如何赢得孩子的尊重?回到孩子教育的问题上来。很多时候,我们总是抱怨孩子不懂事、不听话、不服管教,太叛逆,甚至有时被孩子逼的实在没办法了,有的父母只好拿出最后的看家本领,祭出大招:我是你爸!我是你妈!这个大招一放出,大多数孩子都会哑口无言了,因为事实确实如此啊。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两句话的潜台词:因为我是你爸,是你妈,就算我管你管错了,你也应该无条件的接受,而不能反抗。你看,天下有很多不讲理的,还有这种不讲道理的?还有这种强盗逻辑?我觉得孩子们以后可以这样应对:你生我时,经过的我同意没?难道不是吗?哈哈……开玩笑啦。这样的话,我们以后应该尽可能少讲,讲多了,孩子会怀疑他的身世——怀疑他到底是不是你亲生的呀,哈哈哈…… 言归正传。我觉得,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更多地认真反思自己:自己是否真的理解孩子?自己是否真的尊重孩子?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正确、恰当?自己是否真的值得孩子尊重和顺从呢?有人说,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原件模糊不清,复印件才会模糊不清。我觉得,这个类比不无道理。 如果我们能够实事求是,能够诚实地面对自己,如前面的分析,很多时候,孩子不尊重我们,真的是因为我们不值得孩子尊重啊。我知道,这句话可能太直白,太露骨,太赤裸裸了,很有可能会引起你的反感和排斥,让你难以接受和认同。但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我们只有真实地面对事实,才有可能解决问题啊。在此,我仅仅举两个例子,更详尽的解决办法,我会在本部分的第五章进行阐述。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相信很多父母都说过类似这样的话:“我都跟你说了几百遍了!你就是记不住!你这脑子一天在想些啥?!”有没有说过?自己对号入座哈。有没有想过,这样的话有多伤孩子的自尊?你的潜台词其实就是:你就是个蠢货,是个没用的东西,你是不好的,都是你的错,我对你已经受够,我真的恨不得弄死你!这样的话说的太多,以至于很多孩子都产生了很强的抗药性,产生了很强的耐受性,通俗地说,到最后,随你怎么批评,孩子已经习惯了,已经无所谓了。这就像经常大量吃抗生素的人,他体内的细菌已经有很强的抗药性和耐受性,要想消灭这些细菌,必须得用更大的剂量,甚至是全新的药品才可以。药不可乱吃,话更不能乱讲啊,尤其是对孩子。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你都说了几百遍,孩子对你的言行,却充耳不闻、视而不见,依然我行我素,稳如泰山,这到底是你太笨还是孩子太笨?你都说了几百遍了,孩子依然没有改变,而你却依然使用同样的方式方法,却期望在下一次或许能够发生奇迹——孩子能够突然间恍然大悟、洗心革面、重新做人,这可能吗?到底是谁笨呀?反正,我觉得不是孩子。 我觉得,再出现这种情况,你应该马上“闭上你的嘴,迈开你的腿,走你的人生路给孩子看”。身教重于言传,潜移默化的力量,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啊。沉默是金。 切记:以后,千万千万不要在不停地的唠叨!你的唠叨不仅无效且还会起反作用。不停唠叨的父母,不仅让自己满肚子充满怨气,而且你正在用你的唠叨毁掉孩子!在唠叨中长大的孩子是不可能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因此,也必然是不会有出息的!唠叨就像悟空头上的紧箍咒,当你不停唠叨时,其实就像唐僧在不停地念紧箍咒是一样的,那只会让人头疼难忍,只会让孩子痛不欲生,只会让孩子对你越来越反感,而不可能会对你产生好感的——虽然你打的旗号是“我为了你好”,你所谓的“我为了你好”,其实,孩子根本就受不了——他早已经受够了!试想,如果有人整体对你唠叨不停,你会怎么办呢?如果是你的父母,你可能也会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如果是你的伴侣,你很有可能会和他大吵大闹;如果是你的上司,你很有可能会愤而离职——有啥大不了的,老子不干了还不行吗?! 再比如,很多父母常常教育孩子要好好读书,要好好学英语,要孝敬老人,要学会理财,要学会规划时间、合理安排时间……但是,当他们这么说的时候,他们自己在干啥呢?他们自己几十年了都没有认真看完一本好书;离开学校后就再也没学过英语;对自己的父母不仅不闻不问,还时常给脸色看;从来没有没有学过理财,甚至连简单的花销都没记录过;从来没有规划过自己的时间,去干点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比如说成长……而且,他们往往还理直气壮地解释:反正,我这辈子就这样了,改变不了了。你自己都是没有奋斗的动力,自己都言行不一,你怎么让孩子信服呢?怎么让孩子尊重你呢? 请,尊重自己,尊重孩子。 下面这段富有哲理的文字,我觉得用在此再恰当不过了,就用它结束本节的内容吧。据说,这段文字是英国威斯敏斯特教堂一块墓碑上的墓志铭,但是不是真的,其实已经无关紧要了:When I was young and free and my imagination had no limits I dreamed of changing the world. As I grew older and wiser, I discovered the world would not change. So I shortened my sights somewhat and decided to change only my country. But it too seemed immovable. As I grew into my twilight years, in one last desperate attempt I settled for changing only family, those closest to me But alas, they would have none of it. And now as I lay on my deathbed, I suddenly realize : If I had only changed myself first Then, by example I would have changed my family. From their inspiration and encouragement, I would then have been able to better my country And who knows, I may even have changed the world 在我年轻的时候 我曾梦想改变这个世界 可当我成熟以后 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这个世界 于是我将目光缩短一些 那就只改变我的国家吧 可当我到了暮年的时候 我发现我根本没有能力改变我的国家 于是我最后的愿望仅仅是改变我的家庭 可是这也是不可能的 当我躺在床上行将就木的时候 我突然意识到: 如果当初我仅仅是从改变自己开始 也许我就能改变我的家庭 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 也许我就能为我的国家做一些事情 然后,谁知道呢? 说不定我能改变这个世界!

褚时健:一生五次转折,百折不挠书写传奇人生

褚时健是近年来商界最成功的企业家之一,也是中国极具争议性的 财经 人物之一。王石曾说:我有很多粉丝,但我是褚时健的粉丝,他不仅是云南人的骄傲,更是我们这些企业家的骄傲。

褚时健就是这样一个极具反弹力的人。褚时健的一生面临许多的选择,每一步的选择都充满了曲折,但他都能触底反弹,交出辉煌的成绩。

褚时健14岁时,父亲去世了。作为家里的最大的男人,一家五口人的生活重担就落在了他和母亲的肩上。

1943年,小学毕业的褚时健回到了家里,一板一眼的做起了农夫。下田薅秧,上山打猎,下水摸鱼,样样精通。

有一天,已经在昆明读大学的堂哥褚时俊回来了,堂哥心里清楚褚时健有着常人没有的本事,替他感到惋惜,就劝他说:“外面的世界很大,你还没有真正看到它。只有读书,眼界才能打开,眼界开了,路才能宽,才能干一番事业,改变自己的命运。”

褚时健的母亲也是一个深明大义的人,当堂哥找到她时,她只是坚定而淡淡的说了一句:“我知道,再难也要让他读完中学。”

接下来一段时间,褚时健跟母亲没日没夜的干活,积攒了一年的学费后,褚时健踏上了通往昆明的求学之路。

人在困境中,如果能有一个明白人点醒迷茫,引领到更广阔的世界,这个人就是贵人了吧。

褚时健在昆明上初中时,经历了国内战争的动荡,已无心再上高中,毕业后回到禄丰车站小学当了一名老师,并成为了代号为“黑猫”的情报员,也曾参加战斗,成为神枪手。

战争结束后,褚时健参与了组织征粮工作,晋升为区长后,组织当地“反右”运动。在“反右”运动接近尾声时,却被宣布为“右派”分子,发配到了哀牢山上的红光农场进行劳动改造。

如果没有1957年那场运动,时光造就的大概会是领导干部褚时健,而不是一个全国闻名的企业家褚时健了。

1961年,褚时健等到了“摘帽”的消息,他被任命为新平县畜牧场副场长,离开了哀牢山,走进了磨盘山,从此步入了经商的道路。

磨盘山的这个畜牧场是个烂摊子,没过多久,就垮了。褚时健一家被安排到了新平堵岭农场,仅过半年,堵岭农场也要搬迁合并了。

当时的县委书记普朝柱(后来成为了云南省省委书记),是褚时健曾经的战友,也做过他的上级。当时征求他的意见,问他是愿意跟到漠沙农场还是换个地方。

褚时健不想再拖累家里人跟着打游击了。就对普朝柱说:“能不能帮我安排个固定点儿工作?”

普朝柱说:“县里的曼蚌糖厂缺个副厂长,不过亏的一塌糊涂,你愿不愿意干?”

褚时健毫不犹豫地说:“干!”

从此褚时健实现了搞企业的梦想,也在这条路上发挥着自己无尽的创造力。不仅将糖厂扭亏为盈,还同时将糖、酒、纸三个品种都搞出了名堂。因为有效益,提升了职工的生活水平,“文化大革命”并没有太多波及到褚时健。

1978年改革开放,国家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褚时健终于迎来了大展抱负的时候。

当时,有官员战友邀请褚时健继续从政,褚时健已经厌倦了官场的明争暗斗,而且他已经在经营企业中越来越得心应手,于是他拒绝了别人的好意。而当玉溪地委领导请他去塔甸煤矿或玉溪卷烟厂做厂长时,他也是选择了煤矿。

因为褚时健认为玉溪卷烟厂在“文革”时期,是全玉溪武斗最厉害的地方。遗留问题会很深刻。

当褚时健踌躇满志的规划好煤矿的未来并向家里人宣布时,得到的是家里人的极力反对。

妻子马静芬和女儿褚映群再也不想回到山里去了。任褚时健怎么劝,两人丝毫不为之所动。

纠结了一晚后,褚时健决定放弃塔甸煤矿,去玉溪卷烟厂,用他的话说:“一家人有两个人拗着(不同意)也别扭。”

褚时健虽然在感情上是一个粗线条的人,但家庭在他心中的地位是很高的。他曾说过自己几次大难不死,都是因为想到了家里人,才坚持了下来。

1979年,接手玉溪卷烟厂时,褚时健已年过半百。

当时的卷烟厂资金短缺、技术落后、派系问题等困境重重,褚时健亲自抓技术,抓质量,清派系斗争,提升员工生活水平,建立内部公平竞争机制等,一步步转守为攻,平衡各方利益,使玉溪卷烟厂迅速扭亏为盈,并带领它走到了亚洲乃至整个世界的前端,成为“名族工业的一面旗帜”,同时,为国家创造税利991亿元。

后来,褚时健由于私分公款,被判无期徒刑。

在监狱的时候,有一次褚时健尝到了表弟带给他的冰糖橙,很甜。他于是暗下打算,出狱后回哀牢山种橙子。他在监狱的时候就开始看书,丈量土地琢磨这件事情了。

褚时健曾说,从新创业 一是让晚年有事情可做,让自己和老伴的生活不那么窘迫;一是有些不服气 。改革开放这么多年,那些给自己干的人都挣了不少的钱。要说这些人的能力、花的心血和精力,大多比不上自己,他们能成功,自己为什么不能?

很多年后,当人们开始反思所经历的一切,开始从人性的角度解析人的命运时,有人这么评价他: 这是一个悲剧人物,因为他有成为悲剧人物的性格特征,性格即命运。

褚时健的传奇人生中,除了第一次外出读书和最后一次创业种橙子是主动做出的选择,其余大多数时候是在顺势而为,是时代的变化推着褚时健在做抉择。

褚时健身上体现了中国企业家的精神,这种百折不挠的精神值得我们一辈子去学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