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时空坐标图,历史时空定位图
一张简单的坐标图助你理解狭义相对论,相对性原来这么简单
上世纪初,德国+瑞士(双国籍)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提出时间和空间具有相对性的全新时空理论—— 狭义相对论 。
在这个划时代的物理理论里,爱因斯坦指出时间和空间并不是绝对的,它们是相对的,但它们作为一个整体的时空却是绝对的。
很多人在听说相对论时都有一个误解,以为根据相对论,一切都是相对的,其实这种认识是错的,因为在相对论里头,只是把一些原本被视为不同的个体、互相独立的“东西”重新统一起来,比如时间和空间(统一为时空)、质量和能量(统一为质能)。
但是这些统一后的“东西”却是绝对的,比如时空是绝对的!质能也是绝对的!使时间和空间、质量和能量产生相对性的速度极限——光速也是绝对的!
惊喜不惊喜?意外不意外?因此,爱因斯坦本人其实并不喜欢人们把他的理论称为相对论,但很可惜相对论这个名字太有魔性了,当时已经传开了,可谓覆水难收啊,爱因斯坦也很无奈……
虽然时间和空间、质量和能量都是一个整体,但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它们的表现却又截然不同。所以我们常常把它们看作独立的个体来加以区分,此时,相对性就出现了。
前面说过,使他们产生相对性的就是速度,在经典物理里,速度就是一个空间和时间的比值,单位一般是:m/s(米每秒),代表的是一定 时间间隔 内物体所经过的 空间距离 。那它是怎样产生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的?
我们先来解释一下什么是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 按照狭义相对论,当运动物体的运动速度趋近于光速,它的时间会变慢——时间间隔增加,尺子会变短——空间距离收缩。因此对于静止的观察者看来,运动者的时间间隔和空间间隔都变得不一样了:运动者相对于静止观察者时间变慢了——时间膨胀相应,空间(运动方向上的一个维度)收缩了——尺缩效应。
这就是狭义相对论关于时间、空间相对性的其中两大效应。
那么运动速度又是怎么导致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的?要理解这个我们就要把时间和空间统一起来了。爱因斯坦在提出狭义相对论的时候就指出时间和空间必须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我们的世界不是只有长宽高三个空间维度,而是要加上时间组成时空,一共四个时空维度。我们现在把它称为四维时空。
在爱因斯坦发表狭义相对论后不久,他的大学数学老师,数学家闵可夫斯基就把狭义相对论里的时空几何化,把时间合并到三维空间的坐标里,使空间增加一个维度,构成一个四维时空——闵可夫斯基空间。
在狭义相对论里,虽然把时间和空间视为一个整体,但时间是一个特殊的维度,在四维坐标里是一条虚数轴。闵可夫斯基要把它转化成空间几何时把它乘以速度的极限光速后再乘上一个虚数,表示为ict(即1秒=i×光速×1秒=300000000i米,是一个虚数),这样就利用光速与时间变换出的空间长度得到一个虚数轴。
如果看不明白上面讲的也没关系,因为在理解时我们其实直接忽略掉上面的虚数就好了,不化成空间,我们自己用时间来表示:
这是一个精简了一个空间维度的时空图——三维时空图。因为化成四维太复杂了……这是不是比前面那个图简单好多?但还没完,要简单理解速度怎么产生时间、空间相对性我还要拿走一个空间维度,变成一个二维时空……
上图就是一个终极精简后的二维时空图,不能再精简了……横坐标是空间,纵坐标是时间,黄色斜杠和绿色斜杠长度相等,分别代表不同速度下的时空间隔。我们前面说过了, 时间是相对的,空间也是相对的,但时空是绝对的。 因此,这两个运动物体在三维空间里的不同 运动速度 ,在四维时空里的 时空间隔 都是一样一样的。 用人话来说就是在四维时空里所有物体的移动速度都是光速!
这样,你就发现,虽然黄色和绿色两个运动物体在时空里的长度是一样的,但在时间和空间坐标上的分量产生了差异。绿色运动物体相比黄色运动物体在时间上的分量更小(时间上位移更慢),在空间上的分量更大(空间上位移更快)。当绿色物体在时间上的分量降为0,而所有的时间间隔长度变为空间分量,则空间上的位移等于光速。
这就表现为前面所说的时间、空间的相对性:时间膨胀效应和尺缩效应。
如果上面的话还是听得云里雾里,我再用人话说一遍: 四维时空里所有物体的运动速度都一样,但当这些物体在同样的时空间隔下在空间里移动越快,在时间里移动就越慢,这就是相对论里的速度越快,时间越慢。当在空间里移动速度达到光速,在时间里就不动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光速下时间静止了。
什么是时空坐标系?能画出来吗?
大学物理书上是这样的(在狭义相对论一章),有好几附图,第一附是t=0时的三维空间图,第二附是t=1时的三维空间图···以此表示时空坐标。不知道是不是你说的时空坐标系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的时空坐标系
一、儒学、道教和佛教的发展1、儒、道、佛的融合时间儒学道教佛教两汉时期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后,呈现繁盛之势。东汉末年,兴起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出现魏晋玄学。在民间广为传播,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在中国盛行,并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出现反佛现象,如范缜的无神论。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道教最受尊崇。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上也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其中禅宗的修行比较简便,对后世影响最大。2.反佛斗争(1)原因①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②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财政收入。(2)表现①南朝范缜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②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3)影响: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3.儒学复兴运动(1)原因: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2)代表人物:韩愈。目的:维护封建统治。主张: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3)影响:巩固了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4.魏晋玄学(1)背景:魏晋之际,统治阶级内部的残杀频繁。(2)主张:用老庄的思想解释《周易》等儒家经典,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上应当“无为”,生活作风上要任期“自然”,社会风气上崇尚“清淡”。二、文学艺术项目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从东汉末年开始,先后出现了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风格各异的文学形式。唐朝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李白、杜甫的诗作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他们分别被誉为“诗仙”和“诗圣”。1/3文学从东汉末年开始,先后出现了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风格各异的文学形式。唐朝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李白、杜甫的诗作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他们分别被誉为“诗仙”和“诗圣”。书法东晋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颜真卿的颜体(气势雄浑);柳公权的柳体(骨力迥劲)绘画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所画人物栩栩如生,代表作《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唐朝吴道子,被尊称为“画圣”,代表作是《送子天王图》。雕塑魏晋至隋唐时期,,因佛教广泛传播而修造的石窟,如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都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舞蹈隋唐时期的乐舞受西域和周边邻国的影响,风格多样,具有壮阔欢腾的特色。补充: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文艺成就达到高峰的原因是什么?答: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为文化繁荣奠定物质基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推动教育文化的发展。三、科技时期类别成就魏晋南北朝时期数学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农学北朝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地理学西晋地图学家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隋唐时期建筑隋朝工匠李春设计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印刷术唐朝已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金刚经》火药唐中期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天文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的长度。医学孙思邈完成医学《千金方》,它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且有许多创新。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一、中外文化交流1、以佛教为载体的中外文化交流(1)从东汉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2)东晋的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2/3(3)唐朝的高信玄奘,在贞观初年也西行前往天竺取经,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那烂陀寺)(4)唐朝高僧鉴真曾六次东渡日本,传授佛法。(唐招提寺)(5)日本新罗等国常常派学问信来长安求法。日本的空海回国时带走了许多佛经和诗文集。这些交流对日本等周边国家的文化发展有着重要贡献。2.唐朝其他文化交流(1)唐首都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2)日本、新罗两国文化受到唐朝巨大影响,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3、唐朝对外关系的主要特点。特点:呈现双向型,唐朝既向外输出文化,又吸收外来文化。交往范围扩大,唐朝与东亚、南亚、中亚、西亚、欧洲、非洲国家和地区皆有往来。海陆并举,对外交往既有陆路交往又有海陆交往。启示: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坚持改革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学习外国先进的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什么是历史维度
1.什么是维度 维度是指维数,是数学中独立参数的数目。 维度,又称维数,是数学中独立参数的数目。在物理学和哲学的领域内,指独立的时空坐标的数目。 0维是一点,没有长度。1维是线,只有长度。2维是一个平面,是由长度和宽度(或曲线)形成面积。3维是2维加上高度形成“体积面”。虽然在一般人中习惯了整数维,但在分形中维度不一定是整数,会是一个非整的有理数或者无理数。 周围的空间有3个维(上下、前后、左右),可以往上下、东南西北移动,其他方向的移动只需用3个三维空间轴来表示。向下移就等于负方向地向上移,向西北移就只是向西和向北移的混合。 扩展资料: 在物理学上时间是第四维,与三个空间维不同的是,它只有一个,且只能往一方向前进。 我们所居于的时空有四个维,根据爱因斯坦的概念称为四维时空,我们的宇宙是由时间和空间构成,而这条时间轴是一条虚数值的轴。 弦理论认为我们所居于的宇宙实际上有更多的维度。但是这些附加的维度所量度的是次原子大小的宇宙。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维度 2.什么是额外维度 物理学中,卡鲁扎-克莱因理论(Kaluza–Klein theory也简为KK theory)是一个试图统一重力与电磁两大基本力的理论模型。此理论首先由数学家Theodor Kaluza于1921年所发表,将广义相对论延伸至一个五维时空。所得方程式可以分成好几组方程式,其中一个与爱因斯坦场方程式等价,其他组方程式则与描述电磁场的马克士威方程组等价,另外还多出一个标量场——五维度规张量之分量g55,现在称之为“辐子(暂译)”(radion),为此—标量场之相应粒子。 将五维时空分开成四维的爱因斯坦方程式以及马克士威方程组是首先由古纳尔·诺德斯特诺姆(Gunnar Nordström)于1914年所发现,出现在他的重力理论内文中,但随后就被世人遗忘。在1926年,奥斯卡·克莱因(Oskar Klein)提议了第四个空间维度卷曲成一个半径非常小的圆,所以粒子沿着这个轴移动很短的距离,就会回到起始点。粒子在回到起始点前所能行进的距离则称作是该维度的大小。这个额外维度(extra dimension)是一个紧集,而时空具有紧致维度的现象则称作是紧化。 第五维度卷曲成圆,构成了历史上高维宇宙的第一个模型。此模型仅多出现了一个额外维度。现代几何学中,额外的第五维度可以被理解为圆群U(1),而基本上,电磁学可以用在纤维丛上规范群U(1)的规范场论来诠释。一旦这样的几何诠释能被理解,则将U(1)换成广义的李群就显得容易而直观。这样的推广常称作是杨-米尔斯理论。若要提到两者的差异,则可说杨–米尔斯理论是在平坦时空的场合处理,而卡鲁扎-克莱因理论则是在更具一般性的弯曲时空中处理。卡鲁扎-克莱因理论的底空间不一定是四维时空,而可以是任何的(伪)黎曼流形,或者甚至是超对称流形、轨形或非交换空间。 3.基本的心境维度是什么 细看大千世界,回想生活种种,得与失就像是,各置于天枰两端托盘中的物品。 如一旦取出一端的物品,另一端就会下坠。如此可见,得失相依,逢多必少,这就是生活的原本,也是世间万物的自身规律,如同春华秋实一样不容违背。 前人有言:“你赢得了一步,也就失去了一步,你拥抱了晨钟,又怎可能拒绝暮鼓?”所以,心宽一寸,路宽一丈。生活需要的只是一种态度,得失需要的只是一种心境。 聚散离合,忧患得失,也只是在我们的一念之间。因此,得失两难全,取舍需三思。 做到凡事不必太在意,凡事不必去强求。以随缘的态度,去面对生活的得失,就是人生至境。 一生中我们常常会被一个“争”字所纷扰,争到最后,原本阔大渺远的尘世,就只剩下一颗自私的心了。其实在生活中,可以有无数个不争的理由,因为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拥有了多少身外之物,而在于能否拥有一颗快乐的心。 一句问候,一杯茶,一朵花,也许都会让你感动,那,就是人生的快乐。满足多一点,快乐就会多一点。 既然如此,我们何不,让心胸开阔一些?把得失看轻一些呢?不让得失之念累了身,也累了心。“天下熙熙,皆为。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尽管马迁老先生曾有此言在先,但功名利禄终归是身外之物。 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得之不易,失之不难。 因此说,芸芸众生虽未必都能成为不计个人得失的圣贤,但为人处世起码还是不要把名利,把得失看得过重,不应该更不必终生为其所累。做到无所谓得,也无所谓失。 让一切顺其自然,一生沉浮自如。如此,读懂了生命之重,才能看淡得失之轻!有时,欲望就像野草,淡然得失就如花朵。 是让野草丛生,还是让花朵盛放,这完全取决于我们自身的生活态度。有什么样的生活态度,就有什么样的人生地图。 所以,不管是得也好,还是失也好,都请别去执着。追忆,只能徒增伤悲。 因为,这世上本没有不平的事,只有不平的心。做到,不去怨,不去恨,淡然得失,让往事如烟。 如此,经历了、醉了、醒了、碎了、结束了、忘记吧!珍惜现在拥有的生活,幸福就一定会在你身边。失之桑榆,收之东隅。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因此,有时得到何尝不是一种失去:得到了成熟,也就失去了天真;拥有了喧嚣的城镇,也就丧失了寂静的山村;想要小溪的清澈,就看不到大海的磅礴!同样的,有时失去也是另一种得到:仗义疏财,得到人心;肝胆相照,得到知心;淡泊名利,得到安心;清心寡欲,得到舒心。 一句简单的“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 又何尝不是包含了人生的处世智慧与道理呢?得失无情,取舍有义。我们此处所说的不计得失、淡然得失是指,你可以放弃眼前利益,但不可放弃人生的追求;你可以不要名利地位,但不可不要人格尊严;你可以失去荣华富贵,但不可失去人性良知。 倘若对不该失去的随意舍弃,那才是真正的得不偿失 ,因此正确的做到有进有退,有得有失才是一个完整的人生。人活一世,其实重要的不是得到,而是学到。 水,看似清澈, 并非因为它不含杂质, 而是在于懂得沉淀; 心,看似通透, 不是因为没有杂念, 而是在于明白取舍。 所以,让心思澄明,让言行磊落;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永远不要去碰;流真诚的泪水,露真诚的微笑;如此以往,便不会内疚,不会抱憾,便能坦然处事,生命便会充满阳光!生命是一段旅程,活着是一种心情。 所以,穷也好,富也好,得也好,失也好,一切都是过眼云烟。不管昨天、今天、明天,能豁然开朗就是美好的一天。 禅悟之道,贵在明心,原谅时光,记住美好,删繁就简,定格岁月的片段,任得失的潮水涌动,我心自安然。季节,总有花朵的盛开,总有落叶的飞舞;人生,总有明媚的清晨,总有黯淡的黄昏;生活,总有得到的喜悦,总有失去的忧伤。 所以,失去的风景,走散的人,等不来的渴望,其实全都住在了缘分的尽头。如此,又何需去执着呢,该来的会来,该走的你留不住。 放开得失的执念,随缘就是最好的生活。生活的路,总有几道沟坎;生活的味,总有几分苦涩。 同样,我们的心境,也总是随人生得失的波浙,而饱受了折磨。人生太过短暂,与浩瀚的历史长河相比,世间的一切功名、利禄、恩怨、更不过是短暂的一瞬。 所以,有些事,无能为力,就顺其自然;有些人,不能强求,就一笑了之。没有阳光,我们可以学会去享受风雨的清凉;没有鲜花,我们可以学会去感受泥土的芬芳。 想要的多了,是负累;奢望的少了,会满意。微笑的眼睛,才能看见美丽的风景;简单的心境,才能拥有快乐的心情。 人生,总会有不期而遇的温暖,和生生不息的希望。 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心尽力,在阴霾中尽心找寻温暖,在暗夜中尽力探求光明。 得到是一种幸运,得不到也是一种幸运。因为尽心,我们总有收获,因为尽力,我们总有进步。 活着是一种心情,生活是一种态度, 得失是一种心境,做到无悔就行!人生一世,草木一秋, 努力去做一个不计较得失的人吧!淡然于心,从容于表,优雅自在地生活。 咀嚼平淡如水的日子,领略四季起伏的风景,走着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 。 学会在得失中找回自我,舍得下,放得开,便自然是春风得意,月明清高。 4.什么是历史散文 历史散文 历史散文的概念是对诸子百家的哲理散文而言的。哲理散文以析理论辩为主,不专记人记事;历史散文则以记述历史事件的演化过程为主,最早的历史散文是《尚书》。《尚书》有今文、古文之分。今文《尚书》指秦焚书后,汉初儒者搜集到的29篇文章,因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定,故称今文尚书;汉武帝时从孔于故宅坏壁中发现用古文字写的《尚书》,称为古文《尚书》。古文《尚书》已被证明是伪作;今文《尚书》也有一些值得怀疑的篇章。《尚书》的内容,大多是一些誓词、 *** 文告、贵族的告诫之词,也有一些对事物的客观记述。《盘庚》古奥难读,保存的原貌也较多,主要是记述盘庚迁殷时对臣民的三次讲话。类似的还有《大诰》、《洛浩》。《顾命》是一篇记述成王死、康王即位的仪式的文字,叙事清晰,井井有条,初具记事散文的规模。秦汉时期时间轴是怎么样的?
秦汉时期时间轴简述如下:
秦汉时期时间轴:秦朝(公元前221年权——公元前206年)共15年;汉朝分为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共211年及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共195年;所以秦汉一共421年。
关于到现在秦汉时期阶段特征及秦汉时期时间轴这个话题,相信很多小伙伴都是非常有兴趣了解的吧,因为这个话题也是近期非常火热的,那么既然现在大家都想要知道秦汉时期阶段特征及秦汉时期时间轴,笔者也是到网上收集了一些与秦汉时期阶段特征及秦汉时期时间轴相关的信息,那么下面分享给大家一起了解下吧。
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
一、方面,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时期。秦灭六国后,正式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
二、经济方面,秦汉时期是封建经济初步发展时期。秦的统一和统一货币、文字与度量衡的措施都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在秦末农民战争的作用下,汉初统治者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经济得到恢复发展,社会出现安定繁荣的局面。
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确立和巩固,黄河流域尤其中西部地区是封建经济的重心。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开始向边疆地区拓展,西北畜牧业经济区与中原农业经济区实现了交融。
三、民族关系方面,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民族关系初步繁荣时期。在北方,汉族政权同匈奴族关系复杂,由战到和。汉武帝时基本解除北方的威胁,东汉两次打败北匈奴,解除了它对西域和东汉的威胁。
四、对外关系方面,这一时期,中国与朝鲜、日本、西亚和欧洲的交往开始以贸易往来、使节往来和科技文化交流等形式发展起来,开始突破东亚的范畴。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大秦的交往开始沟通。
五、文化方面,秦汉时期,科技文化得到很大发展,奠定了我国古代科技文化在世界长期领先的基础。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文化成就辉煌。
中国历史的时空坐标之周秦之变
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变革最激烈的时期之一,它终结了封建社会,中国走上大一统帝国,带来了周秦之变。在经济、和社会结构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这是中国历史上 第一次 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转型,是前所未有的、摧枯拉朽式的大变革,历时长、涉及面广,实际上转型一直持续到汉武帝时期才算真正完成。 一、军事上战争逻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孟子曰:“春秋无义战”,诸侯国之间的互相征伐使得奴隶社会的封建割据走上了末日之路。末日之路的由来,是因为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变化,就是战争逻辑变了。春秋之前的的战争,其实不是以砍死人为目的的,战争的礼仪性大于实用性。但到了春秋中后期,战争变成以砍死人为目的了。也正是由于这个战争逻辑的变化,才把中国引向了大一统。 为什么战争逻辑会变化呢? 原因在于,春秋末期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技术发展,它带来了新的经济和人力资源,打破了过去的社会均衡,封建社会当中的贵族秩序崩塌了。贵族们是征服者,觉得要把自己跟平民区分开,才能显出自己的高大上,所以他们都有特别强烈的等级、秩序意识。这种意识也延续到他们对待战争的态度上,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第一,他们认为战争是个很高贵的事情,《左传》里有句话, “国之大事,唯祀与戎”,就是说只有祭祀和战争,才是国家的大事。这么高贵的事情,只有贵族才有资格参加,平民没资格。 第二,贵族打仗,比的是谁更符合“礼”的标准,这里所谓的“礼”是“礼仪”的“礼”,但它绝不仅仅是礼仪,而是代表着一整套秩序,能够给所有人都规定出上下尊卑的恰当位置。 换句话说,贵族们打仗是有规矩的,规矩就是按照“礼”来打,而战争的目的就是恢复“礼”的秩序;如果不依照“礼”来打,赢了也没面子,因为你更加破坏了秩序,正如春秋后期的宋襄公。 从春秋后期的楚国开始,开始了不按套路打,这种事情是有传染力的,各国都怕吃亏,底线也越降越低,战争的实用性开始超越于礼仪性之上。 二、经济、社会出现了重要的技术变迁 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出现了两个重要的技术变迁,让诸侯力量的扩大有了可能。正是因为这两次技术变革,打破了君主和封臣之间的力量均衡。 第一个技术变迁,是铁器和牛耕被广泛运用于农业生产。铁器与牛耕的出现,提升了平民的劳动效率。过去,他们的耕种效率很低,只能在贵族控制的公田、又叫井田上种地,没有能力再去开垦自己的私田了;但是,铁器和牛耕让生产效率大大提升了,平民有余力去开垦自己的私田,甚至索性就从贵族控制的井田上跑路了。此时君主、贵族、平民三者之间的一种复杂博弈关系就出现了。对贵族来说,平民逃离井田,会削弱自己的力量,所以要控制他们;而对君主来说,只要能帮助自己削弱贵族封臣,那就是值得拉拢的盟友。 于是君主与平民之间就逐渐形成一种结盟关系,君主向耕种私田的平民提供保护,平民向君主交税。平民从井田上越跑越多,贵族所控制的井田制就逐渐瓦解了,贵族的力量也逐渐削弱了。君主开始获得相对于贵族的优势。 第二个技术变迁,是竹简成为知识传播的主要技术。文化的载体是文字,在周朝前期,文字是祭祀专用的,通过铸鼎的方式向外分发,除了大贵族们,没几个人有机会接触到文字,有文化的人就只能是大贵族。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文字开始被刻在一片片竹简上,这可比铜鼎要轻巧得多,不仅仅是便于携带,复制的成本也极大降低,知识传播的成本急剧下降,一般的贵族子弟、甚至运气好的普通百姓,都有机会学习文字获得知识了。 三、制度的重要变革 魏国的李悝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使得国富民强,各国开始脱离大贵族的控制,发展出官僚制度的雏形。 由于多年的人口膨胀,这个时候出现了很多有文化、却无法获得一块封地的贵族子弟,他们就变成游士,到处寻找把自己卖一个好价钱的机会。 君主们早就想养一群可控的自己人了。什么样的人最好用呢? 第一,他们要在本国没有根基,没资本对抗君主; 第二,他们的地位尊荣都取决于君主的赏赐,就有动力与君主相配合。从别国跑来的游士完全符合这两点要求。君主与游士一拍即合,游士成为依附于君主的私人人事班底。这个人事班底,后来就发展为官僚制。 官僚和贵族的区别在于,本质上来说,官僚没有独立性,他们是职业经理人,其地位取决于君主的意志;贵族有独立性,他们是准合伙人,君主有大事必须和他们商量着来。 游士的出现,终于让君主们可以全方位碾压贵族封臣,诸侯国也就从君主与贵族共治的结构,转向君主说了算的官僚制结构。 这个过程在历史上被叫作什么呢?变法! 魏国的李悝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等等,就是这样展开的。来自其他国家的游士,成了各诸侯国的新贵,他们压制住所在国的大贵族,把君主的意志贯彻下去。随着各种变法的展开,中国历史就进入到了战国时代。 对君主来说,这回有办法把平民也动员起来了。你们虽然不是贵族血统,但你们可以立军功。只要你有办法从战场上拎回更多的人头,你也有机会上升到比贵族还高的地位。 这种激励可不得了,战争的规模和频次急剧上升,大规模的灭国之战很容易就爆发了。灭国之战都到什么量级呢?比如很多人推崇的战神白起,一场战役就会坑杀赵国的40万降兵,这都在变法之后成为可能。 随着各国陆续变法,各诸侯国内部的旧贵族阶层被一扫而空。变法之后,君主能决定军功的标准,也就能决定官僚新贵们的地位高低,君主对国家的控制力就变得更强,再没有能够约束君主的力量,分封割据的封建社会也就逐渐走上了终结之日。 四、文化上出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到了春秋后期,天下大乱,礼崩乐坏,数百年来早已习惯成自然的秩序崩溃了。 这下很糟糕,人们突然发现赖以理解世界的坐标系没有了,世界的意义丧失了。这种时候,就是思想大爆发的时候。 人们开始苦苦思索,寻找意义。那些已被实践了千百年的一系列“日用而不知”的传统,就变成人们思考的基本出发点了。 不同的思考,催生了后来说的诸子百家,也就是很多个思想流派。 各种学说根本上来说都要回答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对待传统。在这个问题上大致可以分出三种态度,就是主张回归传统、主张抛弃传统、以及完全不在乎,分别就对应着最重要的三个流派:儒家、法家和道家,其他的诸子百家,都可以视作这三家的某种变形。 儒家:克己复礼 孔子认为复古的路径是“克己复礼”,就是要克制自己的各种冲动,依照传统留下来的“礼”的要求来做事。这样就能达到儒家的最高理想,“仁”,就是“仁义”的“仁”。 在春秋时代以前,人们依照“礼”来做事,只不过是对于传统的盲目跟从,随大流就行,用不着什么勇气。 但在礼崩乐坏的时代,依照“礼”来做事,就会显得迂腐,因为大流已经变了,遵从“礼”也得不到什么好处。这时如果仍然坚持这么做,唯一的理由就是,“这样做是对的”,跟有没有好处没关系。 这种主动抉择是充满着担当的,很需要勇气。所以,儒家当中逐渐浮现出对于道德勇气的赞美。 孟子有一句话,叫做“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就是说,只要认准了是正确的路,哪怕千万人阻拦,我也毫无畏惧地走上去,知其不可而为之。 法家:君主意志 在法家看来,儒家的理念也太迂腐了,既然明知其不可,还要为之,有什么用呢? 时代已经完全变了,你还非得依照过去的传统,不去理解现实的变化,只能是一群书呆子,不可能成事儿,而只会把天下带入危险的境地。 “守株待兔”这个成语,就出自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的著作中。他说,想要用古代的逻辑,来治理当代的民众,基本上就是守株待兔的愚蠢办法。 索性就用“法”来取代“礼”,开创一套新的制度。为了能够推行“法”,君主就必须懂得如何应用诡诈之术来控制人,懂得如何利用甚至创造对自己有利的局势。 这就是法家三宝,“法术势”,就是法令、权术、局势。儒家强调恢复“礼”,“礼”来自传统,贵族是“礼”的载体;法家强调创建“法”,“法”出自君主意志,官僚是法的执行者。 君主、贵族、官僚的博弈关系,各诸侯国的君主们肯定不会愿意接受儒家,而更愿意接受法家。所以孔子孟子都曾周游列国,都没得到过重用,反倒是法家的人占据各种高位。 有趣的是,法家的鼓吹者往往在本国是不受欢迎的,无论是商鞅还是李斯,都是在别国建功立业。原因在于,君主需要官僚在本国没有根基,才能听使唤;倘若是出身本国的法家,他总会有各种根基,这种人又太懂得法术势,很容易成为君主忌惮的对象。 脱离了家乡的游士,如漂泊浮萍,孤身一人,荣辱富贵都依赖于君主,君主最喜欢了。所以,法家只能在别国成事。 道家:无为而治 无论儒家法家是怎么思考的,在出于荆楚之地的道家看来,都会觉得,中原的人也太看不开了。道家认为,当今之计,是放下非得要搞点事情的想法。 顺其自然,让世界、让百姓自由自主地活动,事情自然就好了,这就叫“无为而治”。 周秦之变对中国的思想史还带来了自然延伸,就是我们在历史上看到的,从秦皇到汉武,帝国的官方思想经历了从法家到道家再到儒家的转换过程。百家争鸣的思想自由,很依赖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彼此之间的竞争。竞争的终结点是天下的大一统。一旦一统,百家争鸣马上就会受到抑制。 周秦之变的过程中,中国的官方思想经历了从法家到道家再到儒家的转型过程,最终汉朝把所有新的要素都给综合起来,让中国从制度和思想两个方面获得稳定,中国走上大一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