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尼众佛学院祈福寺,四川彭州祈福寺简介
尼众佛学院的学修一体
学院始终将持净戒作为首要课题。因为无论何宗何派,是显是密,守护佛戒是一切功德之根本。故“一切众律中,戒经为上最。”学僧在校学习,除必须背诵所学各种藏经以外,还必须坚持丛林生活,早晚上殿,半月诵戒,过堂持斋,静坐禅修,结夏安居,一一如法如律而行,不越昆尼制。同时要求凡入学为学僧者,一律在佛学院受二部僧戒,兼学正学女六法两年。办学至今,隆莲法师已为四届学僧圆满地传授了二郭僧戒。受戒只是方便,目的是更好的持戒。为此,隆莲法师提倡以不杂不冗不过不及,正处中道为准绳,应重实际。佛学院的学僧,必须严格尊守学院各项制度。(如学生守则,课堂、上殿、过堂、会客、请假、卫生、出坡等)。这也是学院的戒。学僧概不应酬经忏佛事,因为佛法不是商品。正因为如此,使得正信修道之道风,精进不懈之学风,与纯净和合之文风在佛学院勃然兴起。做到了学僧生活丛林化,丛林学院化。达到了佛学信仰,修持与知识同步增长的目的。一九九零年佛学院增设研究班,连同专修班、中级班、学制各为三年,实现了三级十二年制一贯的体制。四川尼众佛学院自建院以来,历经十五个春秋,佛学院毕业的中专僧四届,大专僧三届,研究僧一届,现在校的还有大专、中专两班学僧。可谓硕果累累,毕业后的学僧皆已成为当地寺庙和佛协的栋梁之才。
马氏家族之长鄄清凉寺和国内十二家知名清凉寺
马一鹰/文【导言】很好奇地百度搜索了一下“清凉寺”。原来,国内叫“清凉寺”的较多。目前,知道的知名的就有十二家。“佛教八宗”之一“华严宗”的祖庭华严寺、川东第一净土道场大竹净土寺、有“川东小峨眉”之称的大竹云雾寺、六祖故里“六祖圣山”上的天露寺,曾请长鄄清凉寺第五代住持道真和尚为教授;这四家古寺,都是闻名全国的佛教圣地;能请他去教佛法,可见当时长鄄清凉寺和道真和尚在佛教界的地位和影响。从清凉寺开始到民国时期的长鄄,除清凉寺外,还有过灵光庙、五通庙、楠木山庙、鹅梨界白马仙娘庙、华严庵、朝阳庵、西迎庵、毛庵堂、雷王观等多处;国内诸多高僧名道云游至此,常年香火不断。【概况】第一部分、国内十二家知名清凉寺:N O.1河南省商丘市梁园区王楼乡清凉台上的清凉寺,始建于战国(公元前476年-公元前221年),是一座皇家寺院。清凉台古称清泠台,台下有池名清泠池;是西汉梁孝王之行宫,为昔日梁园七台八景之一。N O.2 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城西北五公里处的清凉寺,始建于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扩建于唐朝,明末清初达到鼎盛阶段。康熙、乾隆、咸丰等历代皇帝都来该寺敬香拜佛。也吸引了许多历代文人墨客光临寺院,留下真迹碑文和诗词60多篇;对研究历史和书法,有着极其珍贵的价值。N O.3 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老城北关外的康家山顶端的清凉寺,始建于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原为爱国英雄苏武家族的避暑胜地,后捐献给释家建佛寺。N O.4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的清凉寺,始建于南朝(420-589年)。高僧文益禅师居住在寺内,创建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的法眼宗。南唐开国皇帝李昪曾到此避暑,成语“解铃还须系铃人”出自于该寺。N O.5 山西五台山清凉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延兴二年至太和十七年间(472-493)。清凉石是清凉寺的象征,文殊菩萨曾于清凉石上讲经说法,因此也称“曼殊床”。N O.6 西安市长安区上塔坡村的清凉寺,始建于隋开皇元年(581年);是华严宗四祖清凉国师弘扬华严宗的根本道场之一,也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原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祖母的墓园在清凉寺的南邻。N O.7 北京市石景山区八大处公园的清凉寺,前身是隋末唐初卢师创建的“卢师寺”;是一座汉传佛教寺院。现为石景山区普查登记文物,类别为古遗址。N O.8 陕西省汉中市洋县县城北十里地的清凉村(清凉川)的清凉寺,始建于唐朝(618-907年),处于历史上的一条重要“官道”(傥骆道)出秦岭崇山之南口,环境优美、山清水秀。N O.9 山西省宿州市怀仁县何家堡乡悟道村的清凉寺,据说是文殊菩萨赴五台山途中的第一道场。清凉山主峰有一座砖塔名华严寺砖塔,砖塔高约十多米,七檐八角,辽代(907-1125年)所建。N O.10 江苏省常州市清凉路22号的清凉寺,始建于北宋治平元年(1064),初名报恩感慈禅院,毁于元末。明永乐元年(1403)移建今址,称清凉寺,后改名端明寺,又毁于太平天国战火。清朝光绪至民国间,静波禅师及前任住持,先后重建大雄宝殿、天王殿、藏经楼、法堂、禅堂等300余间。N O.11 四川省成都市彭州市大宝乡九峰山风景名胜区中的清凉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元末明初第一号猛将、战神张定边遁入空门,在此修行,成为九峰初祖,创立了临济正宗九峰派;历代高僧在此修行,使清凉寺成为各闻遐迩的川西佛教名山。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迁址重建。N O.12 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的清凉寺,与明太祖朱元璋有关。传说朱元璋即位前,一年盛夏路经此寺,在偏殿小憩,嫌其酷热难当,蚊蝇扰人,于是自言自语“可清凉否?”言讫,顿觉清风习习,蚊蝇绝迹,乃大喜,即随口赞日:“真清凉寺也”!寺因此而得名。太祖即位,即传旨重修清凉寺。宪宗又降旨令廖辅赴清凉寺重修,铭刻碑文以记之。第二部分、长鄄清凉寺:一、清凉寺的概况:由隆回县民政局编、黄元龙执行主编的《隆回地名文化集锦》中记载:长鄄这片地域,犹如台桌上的一只青花瓷碗,四面环山,东面“斋粑垴”、北面“三角寨”、西面“元古寨”、南面“狗脑寨”,平均气温比周边乡镇低3摄氏度;这里,山清水秀,松树、杉树、楠竹漫山遍野,平地的田垅有山泉水滋润,很少有歉收之忧。明清之交的长鄄,正当才、志、高三代时期(八、九、十代);李自成的部将、栗平人王进才血洗长鄄,马才暤被杀,马才东次子马志魁被杀,马才东第四子马志超的儿子和儿媳被掳。马志超万念俱灰,为了度过凄凉的晚年,用所有的积蓄在清凉山上修建了一座佛寺,命名为兴隆寺。后来,马才东后裔在兴隆寺的原址上扩建并改名为清凉寺,规模宏大、佛事兴隆;新命名的清凉寺,先后有六位住持。第一代住持,姓刘,实名不详,早年在黄皮岭一带教私塾,因看破红尘、皈依佛门;前期曾远赴四川的清凉寺研习佛法。其石塔墓居罗汉松之右,距清凉寺大门5米;塔高2米,底径1米;麻石建造,塔身已多处裂缝,碑文已风化;是墓群中最古老最矮小的一座。第二代住持,法名茂清。其石塔墓居罗汉松之左,清凉寺大门正前方;其塔身高约3米,已数处裂缝,碑文依稀可见。第三代住持,马昌勋后裔,母欧阳氏,“荣”字辈;俗名马际远,法名玉兰。清朝康熙五十六年(1717)出生于长鄄曾家院庙湾里。其石塔墓高3.24米,有5层;无论高度、层数以及碑刻的完好,都居其它四座之首。 轶事一: 从小体弱多病,被父母送到清凉寺,受教于茂弘祖师;他专心礼佛,连年不回家,父母因思念多有责怪;就将白玉兰(因开白花本地人称之为白花树)每隔一段路栽一棵,从屋前一直栽到清凉寺,对父母说:“您们看到玉兰树,就好像看到自己的儿子”。后来,这些树大都被毁,如今还剩下长家村二组庙湾里两棵;其中一棵的树干腐烂了,只剩下半边带皮的残树干,但仍然富有生命力,每年都开白花;另一棵在离此树百米之处的水口石拱桥旁,枝繁叶茂,每年秋天孕育花苞,次年正月开放,芳香四溢、白如纯玉,十分好看。 轶事二: 茂清祖师想考验他的法行长进,问:“乃参南岳是如何?”答:“踏遍祝融千叠峰。”问:“别开一句又作何?”答:“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问:“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答:“叼和尚之力。”问:“喝棒直相玄,要彻悟因缘。” 轶事三: 玉兰和尚说话十分灵验。有一次一位山主趁他稽首礼佛之际,故意戏弄,从背上跨过去;他起身不见了山主,顺口说道:“莫不是见鬼了”;不几天,这位山主暴病而亡。从此玉兰和尚再不乱说话,避而不见客,在殿后的山坎边挖了个土洞,在里面住了三年,直到去世。第四代住持,法名“再学”。其石塔墓建在距清凉寺两里远的砧板凼。第五代住持,道真(讳达正)和尚的塔铭仍在;据塔铭记载:他“于乾隆八年九月二十五日生于古塘曾氏。幼常染疾寄于佛下,故八岁入梵宫,侍师祖玉兰和尚,操修正法。二十岁受戒,二十二岁遍参诸方,历行有得。三十三岁时,有“山西省大同市华严寺、四川省大竹县净土和云雾二寺、广东省新兴县天露寺请为教授。” 补充: “佛教八宗”之一“华严宗”的祖庭华严寺、川东第一净土道场大竹净土寺、有“川东小峨眉”之称的大竹云雾寺、六祖故里“六祖圣山”上的天露寺,都是闻名全国的佛教圣地;能请他去教佛法,可见当初清凉寺和道真和尚在佛教界的地位和影响。第六代住持,法名融开,是个番僧,远从西藏来到清凉寺。他的武功极强,有人将近两尺长的铁耙齿钉入地下,地面仅留一寸高,他只用脚一扫,耙齿脱地而出。融开和尚住持的时候已到清朝末年,他觉得应该确定下一代住持了。于是把众弟子集合在空坪上说:“谁把我抛出去的木鱼接住,谁就是下一代住持……说完,他把木鱼往空中一抛,众弟子争相抢接,竟没有一个人接住。所有在场人唏嘘不已,大家心里清楚,是不祥的预兆,清凉寺将走下坡路了。再往后几年,融开和尚撒手辞尘,没有人替他修建石塔墓,采取土葬,就埋在路边道真和尚的塔墓旁。从清凉寺开始到民国时期的长鄄,除清凉寺外,还有过灵光庙、楠木山庙、鹅梨界白马仙娘庙、华严庵、朝阳庵、西迎庵、毛庵堂、雷王观等多处;国内诸多高僧名道云游至此,常年香火不断。民国时期,名震佛教界的清凉寺逐渐清冷起来。新中国成立后,其产业收归长鄄学校所有;拆除后,大殿只剩下石砌佛台,其它地面则种上了作物,清凉寺由此变成清冷地了。1999年,长鄄人集资复修了清凉寺。复修后的清凉寺总占地3亩,砖木结构、小青瓦顶,三重两进,依次为山门、前殿、天井、后殿;右侧建有厢楼,上层供香客歇宿,下层是餐厅,可供上百人就餐。整个寺院虽不及清朝时期繁盛,但也装修古朴,设备齐全。如今的清凉寺已没有和尚住持,只由近处一位老大爷看管;老人诚心礼佛、尽职尽责、热情待客、管理有方,加上寺院辉煌的历史给人留下的美好印象,寺院的香火日趋兴旺;求财求子的,祈福祈寿的,绵绵不断而来。二、清凉寺罗汉松的传说:罗汉松位于僧人塔墓群之中,距清凉寺大门四米。树高5米,树干粗1.5米,灰黄色,呈螺纹状;树顶枝叶苍翠欲滴,形如手掌。此树是清凉寺第一代住持于清朝初年,从四川清凉寺移栽的树苗,距今近四百年。罗汉松长到5米高,1米多粗时,不再增高增粗了,经风霜雨雪而不倒。七十年代初的某一个三月份,郁郁葱葱的罗汉松树干枯焦树叶枯萎,满长鄄争传罗汉松死了。当地有位村民想把它据为己有,理由一、罗汉松树质坚硬适合做桌子,板面如同钢板永久不烂;理由二、锯成板子出售可以发笔小财。所以他先后从长久、鸟树下、高平以双倍工钱约请最有经验的锯木师傅,但是一个个都二话没说掉头就走,以后再无人提砍罗汉松。1977年二月,罗汉松的黄叶泛青,接着越来越青;满长鄄盛传罗汉松复活了。如今,罗汉松越长越茂盛,翡翠般的树冠和五彩缤纷的清凉寺前门交相辉映,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吸引着游人香客的眼球。近年,隆回县林业局拨款,将罗汉松作为珍稀古树加以保护。三、清凉寺成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清凉寺(含清凉山僧人墓群),位于隆回县荷田乡长鄄村一组清凉山,始建于明代,民国初年尽毁。现重建寺庙占地面积约530平方米,座西北朝东南,中轴线上自东南向西北依次为山门、前殿、后殿,东侧建厢楼。后殿为砖木结构,小青瓦悬山顶。寺庙前有舍利形制石塔墓4座,均为安放该寺庙有影响的几位僧人的逝后灵骨和生前衣钵。塔呈六角形,有三、四、五层不等,葫芦宝顶。其中最高一座五层,高3.24米,塔底层嵌清咸丰九年(1859)墓碑1通,碑文记载墓主达正法师等生平及清凉庵的渊源。2011年9月公布为隆回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寺庙以外墙墙基为起点,四向各至50米处;墓群以墓外缘为起点,四向各至50米处。建设控制地带:四向各至保护范围外100米处。——以上内容来源于《隆回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简介》四、关于清凉寺的题诗:N O.1 在长鄄清凉寺的清凉塔上,存有清朝乾隆后期拔贡(相当于举人副榜)马卓庵的律诗: 蒲团踏破奉金人,衣钵非从见叶呻; 缘觉得缘期得通,悟空通悟便通真。 心悬慧镜原无垢,塔有清风再扫尘; 般若静存储舍利,此间福地媲??N O.2 清凉寺读马少侨先生联有感 萧伟群 名山古寺廓然开,揽胜寻芳群客来。 老树轻斜云屡护,小龙偏爱日初偎。 休疑避俗终仙地,始信祈神拜佛台。 愧我登迟时不早,清凉受读仰高才。 注:小龙树上有蛇N O.3 七律·复游长鄄清凉寺 魏海波 万绿丛中现寺楼,梵宫沵入极清幽。 香斟茶茗欢为饮,坐定蒲团暂且留。 佛在此间多客旅,心从塔下自禅修。 还生枯树流芳远,暮鼓晨钟足解忧。N O.4 此是古丛林,证五蕴皆空,一尘不染; 重修新佛院,看九溪泻玉,三角飞云。 ——题清凉寺N O.5 枯树竟还生,意到虔时神有眼; 菩心如赐福,运逢亨处石成金。 ——题清凉寺马氏宗祠创建于清朝康熙五十三年(1714);三修于1935年,于右任 [1] 槽门题额;此图摄于80年代。补充资料[1] 于右任:清朝光绪五年(1879)出生于陕西三原。近现代家、教育家、书法家。民国开国元勋、同盟会骨干、南社重要成员。曾任南京国民监察院院长达34年;同时,他还是复旦大学、上海大学的创办人之一,并担任复旦大学校董。
四川哪里可以出家当尼姑
峨眉山彭州市祈福寺可以吃斋念佛静心住吗
?中国学习戒律接夏安居的寺院有多少
中国学习戒律接夏安居的寺院有8个。中国学习戒律接夏安居的寺院有庐山东林寺,普陀山佛教协会,囊山慈寿寺,河北柏林禅寺,杭州灵隐寺,重庆华岩寺,五台山大圣竹林寺,四川尼众佛学院。
依照佛教戒律,结夏安居是佛教僧团一年中的重要行法。结夏安居即指僧众在夏天多雨季节安住在某处,专心策励修行,以期早证圣果。结夏安居圆满,僧众精进修行有成,十方诸佛心生欢喜,称为佛欢喜日。
结夏安居的意义
《百丈清规》云:禁足安居,乃如来之仪轨,识心达本,是释子之行门。佛陀规定,夏季三月,雨季草木,虫蚁繁殖,恐外出误蹈,伤害生灵,遭世人讥嫌,因此禁止外出,安居修行,精进办道。
中国行安居的制度开始于姚秦时代,其时翻译的《十诵律》、《四分律》等律文中,都详细解说了安居之作法,中国僧人乃依之结夏。唐宋以降,安居制度逐渐成为丛林道场的清规之一。
依律作法圆满后,安居正式开始。安居期间必须安住一自然界或作法界中,一般情况下在黎明出现时必须在自然界或作法界内,不得出界。
僧侣受具足戒后经过一个夏安居,出家又多了一岁,这是出家人计算戒腊以定长幼次序之法。通常每年从农历四月十六至七月十五夜分尽,即七月十六早明相出,为一期安居庄严圆满。
结夏安居之意义,既是慈悲护生,又是策修进道。唐代道宣律祖《四分律行事钞》云:形心摄静曰安,要期在住曰居,随时警励曰策,三业运善曰修。结夏安居是出家人一年中专心修学的最佳时期,安居期间大众息诸缘务,克期进修,以充实学问,增进道业,为弘法利生奠定坚实基础。
尼众佛学院的介绍
四川尼众佛学院是我国一所高级比丘学院,于1983年成立,院址在成都铁像寺内。广东尼众佛学院位于广东省陆丰市清云山定光寺内。定光寺原名清云山(又称罗堂庵),建于明崇祯年间,距今已有三百六十多年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