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的命,慈禧的命很好很硬
慈禧太后怎么死的?
慈禧太后逝世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11月15日,同治、光绪两朝的实际最高统治者,同治帝的生母、咸丰帝之妃慈禧太后逝世。 慈禧即孝钦显皇后,又称“西太后”。满族叶赫那拉氏,安徽徽宁池广太道、赠三等承恩公惠徵之女,1835年(道光十五年 )十月初十日生。1851年(咸丰元年)被选秀入宫,赐号懿贵人。后册封懿嫔。1856年三月,生皇长子载淳(即同治帝),诏晋封懿妃。未几又晋封懿贵妃。1861年七月,同治帝载淳即位,与钦贞显皇后(即东太后)并尊为皇太后,与恭亲王奕忻计杀“赞襄政务王大臣”怡亲王载垣、郑亲玉端华、协办大学士尚书肃顺等人。两宫太后御养心殿,垂帘听政。在外国列强的支持下,先后镇压了太平天国革命及云南、甘肃等地苗民、回民起义。1874年十二月,同治帝病逝。她立五岁的载恬为帝,两太后又垂帘听政,依靠洋务派李鸿章等一伙封建官僚,开办军事工业,训练海军和陆军,残酷镇压人民反抗斗争。1889年二月,名义上由光绪帝亲政。 “上(光绪帝)事太后谨,朝廷大政,必请命乃行”。中日甲午海战失败后,她又竭力扼杀资产阶级改良派发起的戊戌维新运动。 1898年幽禁光绪帝,杀害了谭嗣同等六人。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后,与帝逃往西安,下令屠杀义和团,并与八国联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1906年又宣布预备立宪。1908年11月 14日,光绪帝死。她命立醇亲王载沣子、年仅3岁的溥仪为帝,年号宣统。次日,慈禧病死,年七十四,葬于河北遵化定东陵。 容貌 慈禧到底有多漂亮? 慈禧没有高贵的血统,没有显赫的门第,但她有美色。她是凭借着在一场名为“选秀”的选美“大赛”胜出后,被选入宫的。 慈禧究竟美到什么程度?用她自己沾沾自喜的形容是“宫人以我为美”,容貌美到遭人嫉妒的程度。我们现在可以零星见到一些慈禧晚年的画像,即使从今天的审美角度来看,慈禧依然可以称之为端庄。有两个女人曾经在慈禧晚年与她有过近距离的接触:一位是德龄,因通晓外文而成为太后的第一女侍官。她对慈禧的容貌评价道:“太后当伊在妙龄时,真是一位风姿绰约、明媚鲜明的少女,这是宫中人所时常称道的;就是伊在渐渐给年华所排挤,入于老境之后,也还依旧保留着好几分动人的姿色咧!” 另一位是美国女画家卡尔,1904年8月进入清朝宫廷为慈禧太后画像,与慈禧朝夕相处九个月之久,将自己的亲见亲历,记录于《慈禧写照记》中。在书中她写道:“我看眼前这位皇太后,乃是一位极美丽极和善的妇人,猜度其年龄,至多不过四十岁(其实慈禧已年近七旬),而且其性情佳丽姣好,使人一见便生喜悦之情。”“慈禧太后身体各部分极为相称,美丽的面容,与其柔嫩修美的手、苗条的身材和乌黑光亮的头发,和谐地组合在一起,相得益彰……嫣然一笑,姿态横生,令人自然欣悦。” 然而后宫佳丽,个个优秀,哪个都是精挑细选的美女,皇帝身处其中,移情别恋、见异思迁是常有的事。对于慈禧来说,维护与巩固皇帝的专宠,还需要具备别人无法替代的潜质。其中,慈禧有一项后宫嫔妃们无人能抵的能力——能读写汉文,这在当时的满族妇女中是极其可贵的。因此,慈禧是宫中嫔妃中的既能掌握满语又能读写汉语的“双语”模范。 教子 亲手挑选的伴读成伴游 慈禧对同治帝的严格要求,并没有使他充分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反而使他性格中形成了对母亲极强的逆反心理,到宫中戒律的范围外去寻求冒险和刺激。有两个人在这个时期对同治帝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一个人是恭亲王的长子载澄。管理皇帝学习事物的惠亲王去世以后,奕祥、奕询两个伴读也结束了与皇帝共同的学习生活,随后由慈禧指派恭亲王的长子载澄伴同治帝读书。慈禧只看到了载澄聪敏、开朗的性格特点,可她有所不知的是载澄的生活放荡不羁,章台走马,无一不精。慈禧精挑细选的“伴读”,最终成为同治帝的“伴游”。 另一个是翰林院侍读王庆祺。王庆祺,顺天人,生长在京师,是世家子弟。王庆祺是个“美丰仪”的男人,“工度曲,擅长谄媚之术。初值南书房,帝爱之,授以五品官加二品衔,毓庆宫(应为弘德殿)行走,宠冠同侪,无与伦比。”王庆祺的学问应该不错,因为能以翰林侍读的身份入值弘德殿——同治帝学习的地方,足以说明。他的貌美丰仪,他的擅长谄媚,对于涉世不深的同治帝来说,自然多了几许诱惑。在他的引导下,同治帝竟然与王庆祺同卧起,保持着极其暧昧的关系。 舐犊 将痘神娘娘供到养心殿 当慈禧在得知同治帝生病,且患病症状是发烧出疹,慈禧忧心如焚。经过一夜的观察,次日,同治帝开始明显地表现出出疹症状:“疹形透出,挟杂瘟痘”,“颗粒透出”,由此御医判断,同治帝感染了天花。 慈禧不敢怠慢,一面吩咐御医全力诊治,一面依照祖上传下的规矩,谨慎照做,唯恐出现疏忽和纰漏,对儿子闯过天花这一关不利。 首先,供送痘神。慈禧命令将同治帝发病以来就供奉的痘神娘娘迎供到养心殿来,宫内到处铺上红地毯、红对联,营造出一片喜气,期望痘神娘娘早点将撒下的天花收回。供奉三天以后,又举行了隆重的仪式,恭送痘神娘娘于大清门外,用纸扎的龙船、金银玉帛举火焚烧,使痘神娘娘在飞腾的烈焰中升天而去,希望由此带走同治帝满身的水痘,平安渡过劫难。 其次,祈求祖先神灵。慈禧和慈安一起到供奉祖先的景山寿皇殿——这里从乾隆时期规定作为奉祀“神御”的殿堂,祈求祖先神灵赐福,保佑儿子平安无事。 此后,同治帝不断出现痘粒,并开始收浆结痂脱落,似乎一切正朝着慈禧期盼的方向发展。然而,十一月二十日以后,同治帝病情突然恶化,他开始出现毒疮,而且毒疮在腰部溃烂如洞,流脓不断,疼痛不止,面颊肿硬,口喷臭气。“湿毒流聚腰间,红肿溃破流脓水。……痘后余毒湿盛”。之后,虽然“痘痂俱落,而腰间溃孔,左右臀部溃孔……”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酉刻,同治帝“六脉已绝”,病逝于养心殿东暖阁。母亲慈禧失去了自己的儿子。 陵墓 不甘心与慈安同等级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中,依慈禧的身份、地位,理应稍逊慈安一筹,在陵寝规制上也会有所体现,这样才能体现等级差别。然而,鉴于慈禧的特殊身份,本来设计的陵墓无论在规制与质量上都与慈安难分伯仲,她本应心满意足。但是,慈禧并不满足,无限膨胀的自大心理与无法遏制的贪欲,使她不能甘心于与慈安比肩。既然在葬位的选择上必须屈于慈安之后,就要在陵寝的建筑与装饰上超过慈安,以显示她的与众不同。 慈禧陵的重修工程历时十三年,直到她死前才告结束。重建后的隆恩殿与东西配殿,在建筑材料的贵重、工艺的精湛、装饰的奢华等方面均居于清朝皇后陵寝的首位。即使是与清朝皇陵相比,某些皇陵也要比她逊色很多。她的随葬品之奢华也令人瞠目结舌,叹为观止。慈禧的随葬品分为两部分:生前置放于墓中金井里的珍宝与下葬时的随葬珍品。 据清宫档案《大行太皇太后升遐纪事档》记载,慈禧生前先后向金井中放了六批珍宝。而下葬时随葬的珍宝究竟有多少?他的心腹太监李莲英亲自参加了慈禧棺中葬宝的仪式。据他和侄子所著的《爱月轩笔记》记载:慈禧尸体入棺前,先在棺底铺三层金丝串珠锦褥和一层珍珠,共厚一尺。头部上首为翠荷叶;脚下置粉红碧玺莲花。头戴珍珠凤冠,冠上最大一颗珍珠大如鸡卵,价值一千万两白银。身旁放金、宝石、玉、翠雕佛爷二十七尊。脚下两边各放翡翠西瓜、甜瓜、白菜,还有宝石制成的桃、李、杏、枣二百多枚。身左放玉石莲花,身右放玉雕珊瑚树。另外,玉石骏马八尊,玉石十八罗汉,共计七百多件。安葬完毕,又倒入四升珍珠,宝石二千二百块填棺。而按“内务府簿册”载,殓入棺中的珠宝玉器无论在数量和种类上都极为惊人,几乎是一个“珠宝玉器大全”。 由于在她死后十九年,她的“万年吉地”被军阀孙殿英炸开,不但尸骨尽遭暴露、羞辱,随葬的奇珍异宝也被洗劫一空。享尽人间荣华富贵的“老佛爷”,只留下孤独的荒冢任后人评说。
慈禧太后具体的出生时辰是什么属什么
慈禧太后,孝钦显皇后,满族,1835年11月29日(道光十五年十月十日)~1908年11月15日(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又称“西太后”、“那拉太后”、“老佛爷”,徽号“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死后清朝上谥号为“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咸丰帝的妃子,同治帝生母,光绪帝养母。慈禧博学多才,能书善画,书法长于行书、楷书,绘画有花卉等传世。
慈禧太后是怎么死的?
据有关资料记载,在慈禧太后73岁寿期即将来临时,宫廷内外忙成一片,准备举行庆祝大典。这位奢侈到了极点的太后平日吃饭就需要100多个菜肴,其祝寿酒席可以说丰盛到了难以复加的地步。估计是吃了受污染的食物,慈禧染上了痢疾,腹泻持续了一个星期。为了给慈禧止泻太医用了加倍量的鸦片,结果不仅未能止住腹泻,反而加重了病情,使她变得骨瘦如柴。大约又过了一星期的时间,她感到头晕目眩,体力不支,不久这个至高无上的太后就踏上了黄泉之路。所以,慈禧应该是病死的。 慈禧之死据说慈禧太后临死前不久,神志仍然十分清醒。曾接受军机大臣张之洞的建议,连发几道上谕。立摄政王载沣之子傅仪著入承大统为嗣皇帝。封醇亲王载沣为摄政王。当天,慈禧太后便开始发病。第二天,光绪皇帝便于酉刻崩于瀛台之涵元殿。慈禧太后便又下谕:“溥仪承继毅皇帝为嗣,并兼承大行皇帝祧”,由于“嗣皇帝尚在冲龄,正宜专心典学,著摄政王载沣为监国。所有军国政事悉秉予之训示,裁度施行。” 谕旨发出去不久慈禧太后便归天了。有人说慈禧的病,基本上是属于慢性疾病,得病的初期没有什么征兆,甚至在临死前的日子里,也没有出现必死的现象。 这在《内起居注》中就有记载。这一时期,她充其量除了慢性腹泻外,只是有些咳嗽、肋疼、口渴、舌干及肢体软倦等毛病而已,所以慈禧照常处理政务,每日发出的上谕及批出的奏折,数量仍然非常多。以十月十五日以后为例:十五日批出庞鸿书、王士珍等人折片十四件;十六日批出陈夔龙等人折片十件;十七日批出杨士骧等人折片二十五件;十八日批出端方等人折片十五件,发谕旨两道;十九日批出锡良等人折片十九件,发懿旨五道;二十日批出外务部折片四件,发谕旨两道。只是到了十九日这天,她的饮食开始变得不正常。到了二十一日这天,已经不再想吃东西。到二十二日,终于病情恶化。其实,众多清宫脉案披露:慈禧是死于老和病。她先患腹泻,这和许多演义小说及传记里面的记载一样,以后得并发症,兼及肝肺等脏腑,以至胃纳减弱,病情加重。再加上她带病坚持理政,不能得到充分的休息,最后心力交瘁,衰竭而死。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74岁),光绪皇帝驾崩后一天,皇太后于11月15日下午五时病逝,后葬于定东陵;大行皇帝无嗣,由醇亲王载沣为摄政王,其子溥仪为帝(即后来的宣统皇帝)。正史记载,慈禧的病因应该是痢疾所致。关于慈禧变成干尸的原因提及慈禧患有痢疾,胃内没有食物。慈禧的死因多半是由于痢疾腹泻不止,整个人衰竭而死。但是慈禧的痢疾虽然严重却不致死,况且慈禧脉相平和,还有精力处理朝政。慈禧临死前连发几道上谕,立溥仪 为皇帝,立溥仪父亲载沣 为摄政王。光绪驾崩前一天,慈禧命太监将她抬到光绪面前。病重的两人安静地对视了好久。后光绪驾崩,慈禧颁布谕旨称溥仪承继毅皇帝为嗣。光绪有被慈禧害死的可能,却没有明显的证据指向慈禧,不知道光绪是不是被慈禧气死的。慈禧逝世的早晨,她仍按往常时间起床处理朝政。在午市吃饭时忽然晕倒,过了很久都没有缓过来。慈禧向随从说了告别的话,称自己一生没有后悔的事情。最后还告诫道,以后不能再让后宫干政,不能让太监专权,说完话,慈禧就昏昏睡去了。在睡梦中,慈禧安详逝世。事实上慈禧的病属于慢性疾病,虽然身体不适,乍看起来却不严重。后慢性病慢慢引起并发症,才使得慈禧病情加重,心力交瘁,衰竭而死。慈禧出殡慈禧出殡称得上是一场超级豪华的葬礼,出殡的路线从紫禁城到东陵,全长100多公里。不少官员在东直门外搭建了一个看台,供各国公使、记者方便看到送葬队伍。在好几个月前,从紫禁城到东陵的路就已经经过修缮,王公大臣亲自巡视了道路情况。慈禧出殡这天,人山人海,非常拥挤。当慈禧的灵柩出现时,所有西方来宾都起立,脱帽肃立。最先出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队骑兵。他们穿着军装,手持长矛,举止得体,容光焕发。骑兵后面是一列牵马的仆役。他们身着红衣,帽插黄毛。仆役后面又有一队骑兵,穿灰色军衣,拿红色长矛,保卫着慈禧的灵柩。灵柩顶上有金球,发出耀眼的光芒,黄色的绸缎,红色的鲜花,蓝色的凤凰,一切的一切都展示了慈禧女皇的风姿。除了真人,慈禧还准备了一大批纸做的将军士兵、轿子车马,栩栩如生。慈禧出殡的外围护卫可以说是隆重非常。内部的棺内同样是富丽堂皇,光是棺低就铺了三层锦褥和一层珍珠。凤冠、朝珠、礼服、珠褂、朝靴、盖被,一桩桩一件件都价值连城。这无比尊宠的女人,死时依然风光。慈禧陪葬品慈禧陵葬有大量金银财富世人皆知,于是有了军阀孙殿英 把慈禧陵洗劫一空的惊天盗案。这些被掳走的宝物价值连城,被人据为己有后下落不明。慈禧陵有“三绝”:金绝、木绝、石绝。“金绝”指的是陵内的黄金数量多。2400多条彩绘金龙,64柱上铜鎏金盘龙,墙壁上各种图案,金碧辉煌。“木绝”指的是陵内的黄梨木名贵。殿中的梁、枋都由黄梨木制成,寸木寸金。“石绝”指的是陵寝石料采用汉白玉,石雕图案更是精品。同时,慈禧陵的地宫里葬有大量金银珠宝,玉器玛瑙。棺中的慈禧身披盖被,织经文上万字,镶珍珠上百粒,明黄绸缎,价值连城。头戴凤冠,镶有珍珠,大如鸡蛋。口含明珠,百步照亮。脖挂朝珠,身着礼服,外罩珠褂,足蹬朝靴。身边充盈着佛像珊瑚,宝石珍珠。最珍贵的陪葬品要属用白玉雕成的九玲珑宝塔了,可惜下落不明。如今台北故宫博物馆中被当作镇馆之宝的翡翠白菜,可能是慈禧陵中之物。每天都有很多游客排队观赏这一翡翠白菜,栩栩如生。博物馆旁边的“故宫晶华”饭馆也推出“翡翠白菜”这道菜,十分形似。相类似的,传说慈禧陵曾经还有4个翡翠西瓜,精致无比。为何慈禧太后的寿命这么长?
首先,宣统继位时老佛爷已经没了。慈禧太后很注重养生之道。清朝的慈禧太后是怎么死的?
( 1908年11月15日,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死,年74岁(1835年生)。也就是说,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未刻(下午1点到3点之间)慈禧死于中海仪鸾殿,其时年已经七十四岁。
慈禧太后,一个能力非凡但却使中国蒙受了耻辱的女人。她的逝世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
据说慈禧太后临死前不久,神志仍然十分清醒。曾接受军机大臣张之洞的建议,连发几道上谕。立摄政王载沣之子傅仪著入承大统为嗣皇帝。封醇亲王载沣为摄政王。
当天,慈禧太后便开始发病。第二天,光绪皇帝便于酉刻崩于瀛台之涵元殿。慈禧太后便又下谕:“溥仪承继毅皇帝为嗣,并兼承大行皇帝祧”,由于“嗣皇帝尚在冲龄,正宜专心典学,著摄政王载沣为监国。所有军国政事悉秉予之训示,裁度施行。” 谕旨发出去不久慈禧太后便归天了。
有人说慈禧的病,基本上是属于慢性疾病,得病的初期没有什么征兆,甚至在临死前的日子里,也没有出现必死的现象。
这在《内起居注》中就有记载。
这一时期,她充其量除了慢性腹泻外,只是有些咳嗽、肋疼、口渴、舌干及肢体软倦等毛病而已,所以慈禧照常处理政务,每日发出的上谕及批出的奏折,数量仍然非常多。
以十月十五日以后为例:十五日批出庞鸿书、王士珍等人折片十四件;十六日批出陈夔龙等人折片十件;十七日批出杨士骧等人折片二十五件;十八日批出端方等人折片十五件,发谕旨两道;十九日批出锡良等人折片十九件,发懿旨五道;二十日批出外务部折片四件,发谕旨两道。只是到了十九日这天,她的饮食开始变得不正常。到了二十一日这天,已经不再想吃东西。
到二十二日,终于病情恶化。其实,众多清宫脉案披露:
慈禧是死于老和病。她先患腹泻,这和许多演义小说及传记里面的记载一样,以后得并发症,兼及肝肺等脏腑,以至胃纳减弱,病情加重。再加上她带病坚持理政,不能得到充分的休息,最后心力交瘁,衰竭而死。
慈禧太后是怎么死的?
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10月22日,慈禧太後因病亡于西苑的仪鸾殿,卒年74岁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病入膏肓的慈禧太後命太监把她抬到瀛台,抬到被她囚禁了10年之久的光绪皇帝床前。病体沉重的光绪皇帝和病体更加沉重的慈禧太後沉默无语地对视著,在沉默的目光中维新派领袖向保守派首领做最後的抗争--只要能比她活得更长,就有机会实施慈禧太後所反对的维新主张。就在这一天,光绪皇帝死了。第二天,慈禧太後也放心地一命呜呼。历史之迷就这样留给了後人:是不是慈禧太後害死了光绪皇帝?光绪皇帝的一生,都活在慈禧太後的阴影之下。他从五岁就开始当上了一国之君,但是实权却握在"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後手里。光绪皇帝即位十五年後慈禧太後假托"撤帘归政",却依然控制著政令,掌握著对大臣的任免权。光绪皇帝终於有了亲政的机会,那时的中国在甲午战争中被强邻日本打败,饱受列强欺凌。年轻的皇帝血气方刚,表示"决不做亡国之君",毅然采纳了康有为和梁启超的维新变法主张。从1898年6月11日起,光绪皇帝宣布变法,颁布"定国事"诏书等数十道改革诏令,力图使中国强大。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百日维新"。权力欲极强的慈禧太後惟恐大权当真落到光绪皇帝手里,并且嫉妒仇视光绪皇帝的变法图强主张,她利用强大的保守发动了"戊戌政变",在菜市口将谭嗣同等六位维新志士斩杀示众,通缉康有为和梁启超,把光绪皇帝囚禁於瀛台。同时下诏书宣称,她"经皇帝再三恳请训政,从明日起坐殿办事。"从此,光绪皇帝失去了权力,也失去了人身自由。为了防止光绪皇帝与外界联络,慈禧太後命令将围墙加修成双层。水中岛屿瀛台通往勤政殿的桥铺成活动式桥面,随用随拆,桥端设有慈禧太後亲信太监的监视房。支持光绪皇帝变法的珍妃被慈禧太後打入冷宫。光绪身为皇帝,为了与他所爱的珍妃见一面,不得不在深夜由心腹太监冒死拉船偷渡。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时慈禧太後仓皇出逃,匆忙中还不忘把珍妃投入井中淹死,可见慈禧太後是多麼仇视一切与维新沾边的人。光绪皇帝在囚禁他的瀛台度过了十年。凄凉中度日如年,他的健康每况日下,逐渐心力交猝,终於在1906年病情恶化。为什麼光绪皇帝恰巧先慈禧太後一日死亡呢?作为权利上的死敌,慈禧太後的确有著必须让光绪皇帝先她而死的动机。所以後人不可避免地要猜测这巧合背後的真相,要相信正是慈禧太後害死了光绪皇帝。本世纪三十年代,埋葬光绪皇帝的陵墓被盗,据说被抻到宝床底下的尸身是光绪皇帝的遗体。八十年代清理这座陵墓时检验了那具尸体的骨骼,却未见中毒成分。难道光绪皇帝是被慈禧太後气死的?这段公案的历史真相迄今仍然是个众说纷 的无解之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