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身法,诸葛亮尸身

诸葛亮有什么计谋吗?

1、舌战群儒曹操大军沿江结寨,准备并吞江东。东吴君臣惊疑忧惧,是和是战难以定夺。诸葛亮运用谋略,与东吴群臣纵论天下大事,巧舌辩驳,说服他们和孙权要与刘备联合抗曹。才有后来的赤壁之战。

2、挥泪斩马谡马谡自告奋勇驻守街亭,遇到了魏将张郃所率主力部队的抵抗。马谡违背了诸葛亮原先的部署,又不听从部将王平的建议,在众寡不敌的形势下,居然不下据城,而舍水上山。

结果被张郃军队切断水道,杀得大败。街亭失守,使诸葛亮十分被动,一场十分有利的战局顿时变成败局。尽管诸葛亮十分爱惜马谡的才华。

但是,为了严明军纪,他毅然按照军法处斩了马谡,还上疏朝廷,自请贬官三级,追究个人“不能训章明法”、用人不当的责任。

3、草船借箭

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

后来,有大雾天帮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足十万支箭,立下奇功。

4、火烧新野

诸葛亮第一把火烧博望坡,夏侯惇大败,曹操便亲自领兵伐新野。刘备放弃了新野,到樊城以避曹军。 曹操的部将曹仁领的兵到新野,见城门洞开,城中无人,便引军进城中驻扎。

夜来时分,就被火烧了。这就是“新官上任三把火”的前两把火。曹仁引众将突烟冒火,寻路奔走,闻说东门无火,急急奔出东门。军士自相践踏,死者无数。

曹仁等方才脱得火厄,背后一声喊起,赵云引军赶来混战,败军各逃性命,谁肯回身厮杀。正奔走间,糜芳引一军至,又冲杀一阵。曹仁大败,夺路而走。

5、七擒孟获

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第七次在孟获城将孟获擒拿,并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

诸葛亮擅长什么

诸葛亮擅长于内政,不擅长于军事,但是同时不能否认他不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节选)( 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就可以看的出来。)

诸葛亮的八种连招是什么?

连招1:一技能+二技能+平A+二技能(回来)+一技能这是一套诸葛亮对线的连招,最开始一技能放出去消耗敌人,叠加被动,然后诸葛亮二技能突击到敌人身边。注意不是突到别人脸上,是周围。因为二技能放完之后有一秒左右的坑却时间,所以可以走位平一下,迅速回到自己原来的敌方,再使用已经进行消耗。连招2:二技能+一技能+二技能+三技能这个也可以使用在平常抓人,打人的战斗中,先选择二技能突进伤害,诸葛亮再与他拉开一点距离,一技能叠加被动和伤害。再使用二技能突进到其他安全的地方去,三技能看血量放。扩展资料:铭文搭配红色铭文:梦魇——法术攻击+4.2,法术穿透+2.4绿色铭文:怜悯——法术缩减+1%蓝色铭文:轮回——法术攻击+2.4,法术吸血+1%推荐原因:诸葛亮作为强力法师,红色梦魇提升法术攻击、法术穿透,保证打出强力伤害。绿色怜悯提升技能冷却,保证可以多放技能、多打出被动,对敌人造成高额伤害。蓝色轮回提升法术吸血能力,在对战中保证生存能力以及续航能力。

《三国演义》里诸葛亮文韬武略样样精通,师从何人?

要是说真的,史书中都没有明明白白地说过诸葛亮的老师是谁。其中网上朋友们猜测的最多的就是“水镜先生”司马微,《三国演义》里面提到过,他第一个说出“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并把“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徐庶三位旷世奇才都推荐给刘备的人,但百度百科都只是说了推荐人这个身份,并没有说是师徒关系。影视作品中的司马微(图片来源百度)如果硬要说诸葛亮的师承何处,我们能说出来的第一个应该是书。诸葛亮精通兵法,音律书画,他写的表,到现在都还是高中生要背的内容,可谓是一个全才,这样一个人,不说别的,兵法上《孙子兵法》之类的兵书没少看,以他的文学造诣,要说是完全没看过书就凭空出现的,也不切实际。中间为诸葛亮(图片来源 影视作品)其次,他的“师傅”应该是他的那些朋友,诸葛亮青年时期在荆州,交游甚广,和司马徽、孟公威、徐庶庞、德公、庞统、石广元乃至岳父黄承彦等都经常有交流,这些人不能说是诸葛亮真正意义上的老师,但却也是亦师亦友的感觉,他们之间就互相影响,互相促进,那绝对是肯定的。诸葛亮(图片来源 影视作品)其实,诸葛亮应该还有一个师傅,就是他的对手,比如说周瑜司马懿等,名士总是要经过一系列的磨练才能变得更加强大,不是吗。惊才绝艳的诸葛亮到底师承何人,没有具体的史书来佐证,我们也不可能确切的知道,但是,书籍,朋友,对手,不也是我们所有人的老师吗,以上是我浅薄的见解。

关于诸葛亮的资料

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后来的东晋政权为了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诸葛亮在后世受到很大的尊崇,成都有武侯祠,大诗人杜甫也有赞扬诸葛亮的《蜀相》名篇传世。

三国演义的人物介绍诸葛亮

这是我之前回答另一个问题的,都是手打,现在转发给你,杜绝抄袭!诸葛亮在16岁时,就曾自比乐毅,管仲,周围的人都不以为然,为徐庶等人称其为“卧龙”。虽不至将门名望之后,确实为官僚贵族子弟。“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这原本是诸葛亮避俗弃闲,向往清高生活的真实写照。但乱世颠沛,英雄相惜,诸葛亮以一纸“隆中对”,为明主刘备刻画了一个极富有战略意义的历史蓝图。时逢曹操北伐乌桓,诸葛亮看准曹操必将大举南下,奉劝刘备联合东吴,合力拒曹。待站稳荆州之后,合力入川,拿下益州,光复汉室指日便可。这个作战方针详尽,慎密,谨慎,着实。在关羽失荆州之前,刘备所有的战略方针都是围绕诸葛亮这一蓝图来执行,并且执行的颇具成效。 曹操号称百万,挥师南下,所到之处,势如破竹。当时,曹操曾密信诸葛亮,劝其投奔明主。诸葛亮以自贬之言,又借徐庶等名士的例子,婉言拒绝。诸葛亮随即开始筹划如何东结孙权,共拒曹操。在刘备兵败长坂时,诸葛亮身在吴地,并没有动摇追随刘备的脚步,面对鲁肃的示好,毅然拒绝。在与孙权谈判的过程中,亮以辩证法说明降曹与拒曹之间的厉害关系。明理让孙权自行决断,实在表达孙刘联盟的势在必行。并同时抬高刘备的身价,以博取谈判的资本。诸葛亮的大局观和远见卓识在孙刘联盟这一事件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刘备入川时,诸葛亮从大局出发,深明大义觉得是该庞统出马的时候,让“凤雏”担任军师。庞统和诸葛亮师出同门,且皆有旷世英才。自己则坐镇荆州,留守后方。此时,谁都不会想到庞统会战死落凤坡,法正会因病去世。当诸葛亮入川时,曾经再三叮嘱关羽,切勿主动出击曹仁,专心防御便可。其实,在当时情况下,诸葛亮对于关羽的性格把握的相当精准。事实证明,关羽确实违背了诸葛亮临行的意愿,主动出击的代价便是败走麦城,可见诸葛亮对于时局的洞悉,对于关羽的弱点以了然于心。可是二爷那时候估计连神都不放在眼里吧。 刘备兵败夷陵,诸葛亮曾经力劝,但刘备似乎是为报仇而昏了头脑,根本不听谏言。相反,对进谏不主战的大臣,都予以疏远。刘备在白帝城忧愤地死去,临终前曾任命诸葛亮和李严为托孤重臣,并暗授意于亮,若后主无才,“卿可取而代之”,并给刘禅写下明训“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史实上,诸葛亮到死都未有谋逆篡位之心,忠心可见天日。 诸葛亮在蜀国励精图治了几年后,开始准备履行先帝的遗训,意在光复汉室。其实,诸葛亮已经清楚,自比管仲,乐毅的时代已经结束,只能独撑蜀汉大局了。诸葛亮总共进行了6次北伐,其中以第一次和第五次最为惊心动魄。当时第一次北伐时,大将魏延曾经力荐子午谷奇谋,但被诸葛亮否决,主要是考虑到地不利,会让蜀军蒙受损失。可见诸葛亮行事谨慎,态度严谨,虽然蜀军在初期取得了一定的战果,但马谡在街亭的失守,注定了此次军事行动的失败。其实街亭失守并不可怕,关键在于南线赵云始终无法在箕谷打开局面,致使全军被迫撤退。诸葛亮坚持原则,信守承诺,严于律己。即使爱才马谡,也无奈挥泪斩首,以示朝中大臣,自贬三级,以正法度。在第5次北伐时,诸葛亮已经在正面战场取得一定的战果,却收到后主诏书,要其即日撤退,亮不得已,班师回朝,在清点粮草时,却发现并未与李严的报告相吻合。于是,他便质问李严,李严无奈东窗事发,被贬为庶人。此次北伐,原本是一个大好的战机,蜀军在正面战场大败司马懿所率领的魏军主力,却因后方延误,导致不得不放弃既得的战果。诸葛亮必须拿李严问罪,却还是重用李严的儿子李丰,可见他对老臣的袒护,体现其重情重义的一面。 秋风五丈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在最后一次北伐时,吸取教训,大力开荒农田,以求同司马懿进行耗战。但蜀国日趋薄弱,国内大小事要及政务都要经过诸葛亮之手。诸葛亮虽殚精竭虑,但最终不可避免地积劳成疾。诸葛亮临终前向使臣李福告之,蒋琬继任,蒋琬之后由费祎担当。亮在临行前仍不忘将蜀国的命运进行妥当的安排,足见其对蜀汉的忠心耿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