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孔子的命,孔子所讲的命

为什么孔子总是说命呢?他的命到底指的是什么?

他指得是老天爷按排的人生命运,现指人选择道路所得到的馈赠与失去,坎坷与顺利的规律按排.

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什么?

子曾经曰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那么大家是否知道孔子所说的“知天命”中的天命指的是什么吗?

可能会有网友认为,孔子的知天命就是认命的意思,认为五十岁了就不要再瞎折腾了。实际上这可是大错特错的看法,孔子可没有这么说过!

其实不论是在《论语》中,还是在其他有孔夫子言论记述的地方,都没有过关于“天命”的阐述,所有怎么看“天命”,重点还是要看每个人怎样去理解这句话,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

但是如果你像前文一样对这句话持悲观想法,认为孔圣人是在教导大家安于现状、认清现实的话,那就有些偏离正确的价值观了,要知道,孔子直到老年都还在游说各国,教导学生,他一生桃李满天下,被后世世世代代传颂绝不是因为在五十岁的时候就停下了前进的脚步!

其实关于人生五十岁,孔子说过另外一句话,“五十而学易,韦编三绝”,也就是说孔子自述在五十岁时开始学习《易经》,从其中感悟出了人生道理,当然也受到了《易经》中的命理成分影响,如此看来,他老人家说“五十知天命”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圣人的境界是一般人无法达到的,因此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就应该时刻不忘记努力,一旦认命了,人生也就基本不会有进步了。

为什么说孔子是素王之命?这是什么意思?

孔子没有官职但却有大作为来影响世人即为素王之命。素王是对他一生的贡献的总结和爱称。孔子一生没有担任过什么官职,他的主要作为是在教书育人和编写书籍,同时也会周游列国写一些文史资料,潜移默化的他就成为了社会一种文化的代表,让人尊敬敬佩,这种贡献虽然没有在朝廷里得到认可,但是他无形之中的作用就像王者一样,故称素王。一、孔子的形象先来说说孔子的外貌特征,传说中帝王的相貌都有一定的特征,大致归纳了一下就是方脸,鼻子挺拔,两眼往上微微幅度,在汉朝就有人发现,孔子的长相跟很像刘邦,是君王相貌,再加上他的才能出众,好多人就尊称他为素王。孔子的性格特征也特别让人尊敬值得学习。孔子非常重情守礼,他常常会告诫弟子,除了自己有疾病以外不要让父母来担忧,因为人吃五谷杂粮生病是常有的事情,也是无法控制的事情。他对朋友和弟子也非常好,教导他们说有朋友从远方来看他们,就要很高兴的欢迎他们,用自己最好的礼节来对待他们,朋友情谊就会越来越好。他的美德思想全部都撰写在论语一书中让后人学习。二、孔子的文化担当在那时候,朝廷无论是怎样的局势,除非是朝廷上的文官吏官才可以发表言论,而孔子并不是朝廷的官员,他根本没有什么权力可以讨论时局。这本来就是周边的传统规矩,一旦被有心之人滥用就可以会招来杀身之祸,当时就算很多人都有想法但是没有一个人敢拿到台面上来说。孔子是怕朝代没落,大义将至,所以编写《春秋》一书记载下来,弟子们都佩服他的担当和魄力,孔子做出来的改革和文化精神也是前所未有的。孔子虽然无官职在位,到他对那个朝代的文化素养可谓流传至今。

儒家有句话叫做“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你怎么看这句话?

有人爱说“死生有命”,其实较常见的说法是“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这句话出自《论语》,内含孔子“天命论”,即在孔子的观念中,人的命运由天定,人这一生无论富贵也好、贫困也罢,其实更多是“天”的安排。当然,今人看来,孔子所提出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就普遍意义来说,还是相对消极的存在,不是我们应该具备的价值观,比起“生死有命”,颜小二更倾向于“人定胜天”。但是这是不是说孔子的“天命观”就没有任何价值了呢?颜小二希望各位能够更加客观地理解孔子的“天命观”。他的“天命观”在那个时代,一方面,是极具进步性的言论;另一方面,也更多是他对自己一生,甚至很多和他一样不得志之人的一种“安慰”;同时亦体现了孔子就理想信念践行方面,对功利追求的绝对剥离,这是常人难以达到的高境界。从孔子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与“自我奉献”之使命感相似的精神,这一点是今人所缺乏的。

孔子对命与寿的认识

最近几天的新闻让人频频感叹生命无常,所有的来日方长都敌不过无常。命有没有定数,是老天注定还是人为努力可以决定,挺值得我们思考。       推古鉴今所以不惑。孔子与鲁哀公有两段关于命与寿的对话,或许能让我们从中有所借鉴。     一、关于命运。     哀公问于孔子曰:“夫国家之存亡祸福,信有天命,非唯人也?”孔子对曰:“存亡祸福,皆己而已,天灾地妖,不能加也。”他举了2个事实为例:一个是纣王时,一只小鸟生了一只大鸟,占卜的说:以小生大,则国家必王,而名必昌。帝辛凭借这个好兆头,不修国政,亢暴无极,以致殷亡。这是以己逆天,福兆反而变成灾祸的例子。另一个是纣的先祖太戊时,出现妖蘖(树木生长出现了反常的现象),朝堂上长出桑毂,七天就长得两手合抱之粗。占卜的说:意者国亡。太戊非常恐惧,开始修身养性,效法先王治国之道以安百姓,三年之德足以怀远能迩。这是以己逆天,得祸为福的例子。这2个例子一正一反。       关于命运,鲁哀公相信一国之命运是天定的,不是人力所能左右的。孔子则认为国家的存亡祸福源于自身,天灾地祸都不能改变国家命运。所有天灾地祸、异相怪征都不过是一种警示,对君主、人臣治国理政的警告。孔子是个无神论者,他否认命全由天定,而是反求诸己,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人自身的努力改变命运。即使老天有意想帮你,但你自己作死,那就会死得很快,祸乃福所伏;即使老天不想帮你,但通过自己努力也能逆袭改变天意,毕竟天助自助者,损有余补不足,福乃祸所倚。    二、关于长寿。      哀公问于孔子曰:智者寿乎?仁者寿乎?(智慧的人长寿还是仁德的人长寿)孔子对曰:然,人有三死,而非其命也,行己自取也。夫寝处不时,饮食不节,逸劳过度者,疾共杀之;居下位而上干其君,嗜欲无厌而求不止者,刑共杀之;以少犯众,以弱侮强,忿怒不类,动不量力者,兵共杀之。此三者,死非命也,人自取之。若夫智士仁人,将身有节,动静以义,喜怒以时,无害其性,虽得寿焉,不亦可乎?       关于长寿,鲁哀公认为智者和仁者长寿是因为他们有智慧或仁德。孔子认为长寿这个事儿有些是可以自己求来的,有些却是自己找的,有三种死亡并非命运的安排而是咎由自取。起居没有规律,饮食不定时不定量,休息或者工作过度了,病死。不守本分冒犯主上,欲望贪求太多无法满足为非做歹,东窗事发,被判处死刑。自不量力,拿鸡蛋砸石头,没有理由的愤怒,刀兵杀之。相反智士仁人则得寿有方:饮食有节,动静有义,喜怒有时,怡情养性而得以长寿,智者仁者是因为懂得养护性命而长寿,并非有智或仁的名头缘故。孔子这里提到了身体和情绪2方面的健康。       孔子并不否定天命,还总结出“五十而知天命”,但也不语怪力乱神,他认为可以改变的就在自己、就在当下,很务实。既然生命无法跳出规律,我们可以努力的就是顺时、顺势而养性、养生。素书有言:人之所行,有道则吉,无道则凶。吉者,百福所归;凶者,百祸所攻。非其神圣,自然所钟。怕死就不要作死,行凶者自然无道。修德好善自然有道,有道则有寿。

孔子说:“五十知天命”,孔子也信“命”吗?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每个中国人张嘴就来的一句话。然而,真正用的正确的却不多。这句话出处大家都很清楚,出自《论语.为政》,是《论语》这部书的第二章,孔子的讲自己的一段话。

意思是说,人到三十岁的时候,即使没有建功立业,也要找到人生立的方向;从三十岁到四十岁,经过十年的努力奋斗,到四十岁的时候,在你所从事的领域中基本做到游刃有余不存在困惑了;五十岁的时候了解顺应自然规律,六十岁的时候,别人说的好话坏话都不会放在心上了,听什么都顺耳;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却无处不中规中矩,也就是说主观意识和做人达到了融合为一的阶段。”

“知天命”这句常常被大家挂在嘴边的话是什么意思呢?大家一般都理解为“天命不可违”,命中注定的意思。其实,这是对孔子这句话最表面的理解和误解。

“知天命”是孔子“天命观”的范畴,“天命观”是孔子思想体系重要的内容。“天命”是一个很大的范畴,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在它的管控范围内;“命”往往是指人的寿命和气运。即孔子所说的,人的寿命的长短是由其自然规律决定的,也就是“死生有命”。

知命,知己之命运;知命,知己之使命;知命,知己之责任,知有所必为,《易》所谓“君子不舍其命”。

孔子这句话,关键在“天命”一词如何理解。朱熹对此解释为:“天命,即天道之流行而赋予物者,乃事物所以当然之故也。”

朱熹整理的《论语集注》被公认是比较中正客观的,朱熹的解释也更接近古文原意。从朱熹的解释我们不难看出,孔子所说的“天命”没有色彩,不是命中注定,人力无用的意思。

此处的“天命”指的是世间万物的自然规律,即“事物所以当然之故也”。比如,春天来了,万物就是要复苏,开始新的一年的生长,冬天到了,万物就是要藏纳为主,休养生息,积攒力量,为来年做准备。这是万物本身自然的规律,这种规律是不可改变、不可逆转的。

孔子讲“五十而知天命”,就是讲一个人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到了一定年龄阶段,就对万物自然发展的规律有一定的了解和把握,做事情自然而然的就知道顺应这样的自然规律,这就是“知天命”。而不是说,一个人到了五十岁,知道了命运的安排,这是对孔子的误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