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曰物的内涵,易经是什么样的学问

周易是怎么样的学说,唯心或者唯物?

周易它不是唯心或者唯物,它是用哲学方式解读自然规律。

易经是佛家的经书还是道家的经书

虽然“要记住易经是中国最古老的经书 道经只是后来才有的”,但是道家总是站在历史最前沿,继承,保存,整理,发展易经最甚因素。可以这没说周易与道家就是一体。试问:如果没有道家的继承与发展会有中医学能够延续我华夏一族之血脉吗? 如果没有道家的继承与发展会有《周易参同契》吗? 如果没有道家的继承与发展会有指南车,火药,《抱朴子》物理,化学,对世界人民的贡献吗?不但在,经济,军事,药材,体育上道家的继承与发展。而且在预测,占卜,奇门盾甲,六壬,天文,地理上道家也继承与发展。 要尊重自己历史。

关于《周易》

易经》概述 中国儒家典籍,六经之一。原名《易》、《周易》,汉代人通称为《易经》。“易”字,一说为“简易”之义;另一说为“变易”之义,意为以揲蓍数目之变,推求问事之变,借以释疑。“易”前“周”字,一说指周代人的筮法;一说指周遍之易,即探求普遍的变易法则。汉代人所说的《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传是对经的解释。《易经》则指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辞、爻辞而言。 《易经》成书于何时,作于何人,迄今无定论。《汉书·艺文志》提出“人更三圣”说,认为伏羲氏画八卦;周文王演为六十四卦,作卦辞和爻辞;孔子作传以解经。“五四”运动以后,史学界对传统说法提出怀疑,认为卦和爻辞中讲到周文王以后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足证《易经》成书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因此出现了周初说、春秋中期说和战国说,所据不一。 《易经》的卦象指卦的图像,由阳爻“-”和阴爻“--”两种爻象,按每卦六画排列组合而成,共六十四种卦象。卦中六画的排列从下到上,用初、二、三、四、五、上表示位序,阳爻称九,阴爻称六,爻象共三百八十四。解说卦象的辞句称为卦辞,系于卦象之下,解说爻象的辞句称为爻辞。卦辞共六十四条,爻辞三百八十四条,加上乾卦“用九”,坤卦“用六”,总称为筮辞,共四百五十条。 六十四个卦象的排列顺序,现传有两种本子:一是通行的《周易》本,分上下经,上经始于乾卦,次为坤卦,下经终于未济卦;二是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本,首卦为乾,次卦为否,终于益卦。卦辞和爻辞的内容大致有三类;一是讲自然现象的变化,用来比拟人事;二是讲人事的得失;三是判断吉凶的辞句。据研究,卦、爻辞反映了奴隶制的社会生活。 《易经》虽属占卦书,但在其神秘的形式中蕴含着较深刻的理论思维和朴素的辩证观念。例如,它承认事物存在着对立面,六十四卦由三十二个对立卦组成,其卦的爻象和爻辞反映了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大人”和“小人”、吉和凶、得和失、益和损、泰和否、既济和未济等一系列对立统一的现象,它还承认对立事物的互相转化。从《易经》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的萌芽,因而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战国后期,对《易经》的研究逐渐成为一种专门学问,一些系统阐释《易经》的文字陆续被收集起来,汇成《五传》。至汉代,经学兴起,其中关于《周易》经传的解释,称为易学。易学源远流长,历时2000余年,形成了许多流派,如象数学派、义理学派等。许多著名哲学家,依据《周易》经传提供的思想资料,建立起自己的哲学体系。 《易经》的版本,流传下来影响大的是三国魏王弼注本、唐孔颖达疏,亦称《周易正义》,收入《十三经注疏》中。宋朱熹撰《周易正义》,为宋代以后通行本。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周易》,抄写于汉文帝初年,与传世各家《易》本均不同,是现存《周易》中最早的别本。古今解易者影响较大和具有特色者有:唐朝李鼎祚《周易集解》、唐朝孔颖达《周易正义》、宋朝程颐《程氏易传》、宋朝朱熹《周易本义》、现代闻一多《周易义证类纂》和高亨《周易古经今注》。 儒家重要经典之一。一名《易》,又称《易经》,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本是占筮书,其基本因素为阳爻(―)、阴爻(),把三爻重叠起来, 构成八卦, 即乾,坤,震,艮,离,坎,兑、巽。八卦再重叠起来,构成六十四卦,如泰,否,每卦均有六爻。经包括六十四卦的卦象、卦名、卦辞、爻辞四部分。卦辞是解释全卦的含义,爻辞是解释每一爻的意义。《易经》分为上下两篇,上经从乾到离,凡三十卦;下经从咸到未济,凡三十四卦,熹平石经《周易》即如此划分,知汉以来传本未变。 周易是根据数的阴阳和随机性,推断事物凶吉的书. 一般人看不懂,但也没有必要去钻研它.我也曾经看过(老师推荐的),但是看了2遍还是不能领悟.简直不知所云.周易严格的说是一本主观唯物主义哲学书籍,它集天文、数学、兵法、治国方略、做人处世、道德修养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一体,是一本锻炼人思维的好书。许多诺贝尔获奖者都是借助它成功的。我想当年的马克、恩克斯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前也看过它。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是把周易的内容高度概括而已。 在古时,科学很落后,对很多自然现象不能解析,为此就出了<周易>学说. 简单地说, 1.易本是算命的, 2.但到了周易,孔子基本上是从哲理方面解释易,虽然此解释同样也可适用于占卜,但周易列为经书,只因其包含全面的哲理. 3.周易不能作为占卜的书,因孔子只从哲理理解易,基本没有关于占卜的论述.后世的占卜,是从易中的最基本定理重新创造的,基本与周易无联系. 4.哲理适用于任何人,但以周易用于占却不会有实践意义, 5.占卜者依然把周易列为占经是因周易还没有把易的基本原理抛弃,而其他易经已失传了. 《周易》是中华文明史上一部内涵精深、影响广泛、流传久远的典籍,有“群经之首”和“大道之源”之称。几千年来,《周易》以其外在的魅力(奇特的结构形式和抽象的符号显示),以及博大精深的内涵(千古永辉的义理和复杂神奇的运算机制),吸引着人们在各个领域对其进行研究和应用,形成了庞大的易学研究体系。 《周易》一书有《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所构成,从总体上看它是一部指导人们和利用自然规律及社会发展规律的哲学著作。其中,《易经》是我国古代先哲通过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长期观察,以及对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及其结果进行高度总结概括后而形成的。它集中反映了宇宙万事万物的现象和发展变化的饿规律。《易传》则是对《易经》进行解说,用来阐发义理的哲学典籍。 《周易》历经数千年之沧桑,已成为中华文化之根,《周易》的品格和精神深藏于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中。易道讲究阴阳相济、刚柔有应,提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五千年文明史上,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久历众劫而不覆,多逢畏难而不倾,独能遇衰而复振,不断地发展壮大,根源一脉传至今,是与我们民族对易道精神的时代把握息息相关的。 《周易》是我国古代—部指导人们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哲学典藉,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构成。对其书名含义,历代有多种各有一定道理的解说,其中东汉易学家郑玄说:“《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是讲“日月之道普照周天。” 一、阴阳:《易传·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观念指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万物万象,在其内部同时存两种相反的属性,它们互相依存、互相为用,处个不断的变化之中;其运动是以彼此消长的形式进行的。并始终处于彼消此长,此进彼退的动态平衡状态之中。保持着事物的正常发展变化态势。阴阳观念是一种朴素的唯物思想和辩证法思想,《周易》的主旨,就在于指导我们在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上保持阴阳的动态平衡。 二、爻:在《易经》中,爻是组成卦的基本单位,其中“—”称作阳爻。“--’称作阴爻。 三、卦:由阳爻和阴爻按照一定规律分别组合,进而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变化规律的排列符号,就叫做“卦”,卦是为特定目的《占筮》而组成的符号排列,是《易经》的基本组成单位。 四、八卦:八卦是“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个卦的统称:是由阳爻和阴爻按不同的组合规律.以三个爻为一组分别组成的八种符号排列,《易传·系辞·上》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八个由三个爻组成的卦,也叫经卦或单卦。 五、六十四卦:由八个单卦以不同的次序两两重合、就产生了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分别由六个爻组成,也叫别卦或重卦,其中由八个单卦自身相重所成的六爻之卦,也叫做纯卦,其卦名同单卦。 楼上的网站也可以看一下

易经属于道教还是佛教

易经既不属于道教也不属于佛教易经是一门专门独立的学。

周易的现代科学内涵是什么?

《中道学》对《周易》的阐释:《周易》是一本社会科学的经典书籍,是阴阳论,是一部中国最早的最系统的用对立统一哲学理念揭示社会事物辩证关系的书,也是一部中国道德文化建设的先驱书籍。

从作者个人意义上讲,传说卦图和经文是由被囚禁于羑里时的周文王制做的,用意在于防止忧患,修养个人道德。传说传文为孔子及其弟子之作。太极图、二分二合图、八卦图等,是由宋代以后的学者,将有关图形与经文、传文合在一起形成《周易》。

1.《周易》的哲学基础就是对立统一论,其中的太极图就是揭示阴阳这一对立统一事物的辩证关系的图

太极图

 

图中,白鱼表示阳的一面,黑鱼表示阴的一面,环中则为太极,太极是阴阳的两个方面形成的统一体,亦即有阳有阴。白鱼中的黑点,表示阳中有阴,黑鱼中的白点,表示阴中有阳,合抱的白鱼、黑鱼表示阴阳的对立统一,亦即太极。

表达了这样的对立统一辩证关系:阴与阳是相反的事物,但阴与阳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促生,相互转化,迭变阴阳进而波动进化发展。有了这样的阴才会产生这样的阳,阳是阴的必然产物。有了新的阳,就会有新的阴,新阴是新阳的必然产物;阴促生阳的产生,阳又会促生新阴的产生,新阴又会促生新阳的产生,新阳又会促生新阴的产生,以至于无穷无尽,它们相辅相成,相反相成。阴有主要阴,也有次要阴,阳有主要阳,也有次要阳,主要与次要也相互转化。在阴阳对立统,阴是主要因素,还是阳是主要因素,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可确定,因为它们可以相互转化。阴阳关系有主要阴阳关系,也有次要阴阳关系,主要阴阳关系与次要阴阳关系相互转化。

2.《周易》的卦图就是揭示迭变对立统一事物辩证关系的图。其中卦图中的一长横,表示迭变对立统一事物的“刚”, 卦图中的两短横,表示迭变对立统一事物的“柔”,例如,《周易•第四卦•蒙》

“——”表示“刚”,“— —”表示“柔”。“蒙”卦的卦图则表示在“蒙”这一阶段,迭变对立统一“刚与柔”的各步骤,表示“刚与柔”的辩证转化规律和“蒙”这一事物的辩证发展变化规律。

各卦中的经文内容则表示在“蒙”阶段中,各步骤对应的社会事物。例如,“六四:困蒙,吝”。是说“六四”象征,童蒙被生活、学习中的困难所围困,会有代价。表达了“蒙”阶段中,第四步对应的这个具体的社会事物。

刚柔的排列,表达了在“蒙”阶段,刚柔波动进化发展的例子,以及刚柔波动进化发展的规律。

纵览全书,《周易》用64卦、384爻,描述了64个大的社会事物的辩证关系,384个小的社会事物的辩证关系。

3.《周易》的科学表现手法:①用自然事物“天地”存在的对立统一规律,类比社会事物同样存在的对立统一规律,进而描述社会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这种手法是科学的。②用2n级数表达了对立统一事物的二分法和二合法。

4.《周易》的艺术表现手法:

①类比手法

例如:《周易》用“卦”模拟春、夏、秋、冬四季变化,以四季和人类社会事物都有阴阳的对偶性、波动进化性、循环进化性、阶段性、层次性等,从而类比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描述自然和社会的共性、共同规律、共同法则。

②.象征手法

《周易》对基本概念、基本事物的表现,其修辞手法主要使用的是象征,在古代的语言中就是“象”思维,其中的“象”是象征意义的事物,是具有代表性事物的模拟或模型,其基础是建立在象征和被象征事物有一定的共同意义。

使用象征性的辞格,目的是以突出、典型的事物表现另一个有一定意义的事物,或另一事物的意义,达到鲜明、形象、生动的艺术效果,即“托义于物”。《周易》用天地、四时、日月等天象作象征物,形成八卦的意义,正如:《系辞传》上说:“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意思是,所以,用于象征自然现象的具有代表性、突出性、典型性的事物,没有比天地更伟大的了;用于表现变化通达的事物,没有比四季更明显的了;用于象征高悬而且明亮的事物,没有比日月更壮观的了。“是故,天生神物, 圣人则之;天地变化, 圣人效之;天垂象, 见吉凶, 圣人象之”。意思是, 所以,天生自然规律,圣人取法于它;天地变化,圣人效法它;天垂现象,可见吉凶,圣人取象于它,以论道德。

③.比喻的艺术性

《周易》的爻辞,均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并且是隐喻,用所描写的“象”,比喻人事中某一事物,或某一类型的事物,例如:初六:鼎颠趾,利出否。得妾以其子,无咎。意思是,“初六”象征先把鼎倒过来,有利于倒出人们不需要的杂物,并且像娶妾是为了生子一样,无错。比喻变革的事物要有利于接受新的使命,无错。九二:鼎有实,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意思是,“九二”象征鼎中装满食物,但是我嫌生的食物中有得疾病的东西,不能直接为我提供可供食用的食物,给人们享用,吉祥。比喻变革的事物主体已建立,但能够意识到变革的事物,就像装满食物的鼎,不能够最终彻底地发挥作用,就完成不了人类社会赋予的使命,吉祥。九三:鼎耳革,其行塞,雉膏不食,方雨亏悔。终吉。意思是,“九三”象征鼎耳是用皮革做成的,经不起高温的烘烤,即使食物烹饪熟了,也不能用铉抬着移动,就是有精美的野鸡美味,也不能供人们享用,当碰到下雨之时,地湿泥泞,才知道问题的严重性,才能消悔,最终结果吉祥。比喻变革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能够让人们充分利用变革的事物,造福于人类社会,如果变革的事物有缺陷,就会功亏一篑,失去变革的意义,所以就要努力完善它,知道存在的问题,解决存在的问题,最终结果吉祥。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意思是,“九四”象征鼎折足,打翻了鼎中的食物,食物弄湿(脏)了,凶。比喻变革的事物不全面,不配套,就会反而坏大事。六五:鼎黄耳金铉,利贞。意思是,“六五”象征,鼎,用适当的耳,金属的铉,有利于自己信守的正确的道德信念发挥。比喻变革的事物以中正、中庸之道,配备其辅助功能,使变革的事物功能完善化,从而有利于德行的发挥。上九:鼎玉铉,大吉,无不利。意思是,“上九”象征鼎用玉铉,大为吉祥,无不利。比喻对变革的事物,配备最强,最好的人、物、事,使其日臻完善,以达到最佳组合,达到最高境界,大吉,无不利。

此例的精美之处在于既摹事物发展过程,又绘形象,两者的有机结合,构成一幅美妙的意境。“鼎”形容变革事物的主体工程,“实”形容人们需要事物,“耳”、“铉”形容配套工程,“我仇有疾,不我能即”描写心理动态,“鼎耳革,其行塞,雉膏不食,方雨亏悔”。状写如果变革的事物有缺陷,就会功亏一篑,失去变革的意义。这样的意象,鲜明、形象、生动,不仅能调动读者的视觉和意向,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同时,作者以巧妙的手法,用“以鼎烹饪”的虚像,喻变革事物配套之实,将抽象的事物、抽象的理论,寓于具体的天籁和德义的情态,使人在仿佛见到了“以鼎烹饪”的场景,并由此浮想联翩,从而更深入、更全面地理解“象”所蕴含的深刻、博大的道理。

比喻的辞格,除了本体和喻体有相似的共同点外,更重要的是作者对描写的对象有深邃独到的了解和心领神会的感悟,且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联想,从而形象鲜明、准确传神地刻画描写对象的精神风貌,使之形神兼备。但也正因为爻辞所使用的是隐喻、文字精少等,又使《周易》变得难读,难懂,如《系辞传》上所说:“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

④.借代的艺术性

爻辞在比喻中交织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例如:《周易•咸》中,初六:咸其拇。意思是“初六”象征感动在趾。比喻初感,感动以情趣相投,志向一致,向往一致,前进方向一致;《周易•升》中,九三:升虚邑。意思是,“九三”象征升于无人之境,升于创造。比喻创造奇迹,敢为天下之先,走前人未走过的道路,开创新的未来,以创新求发展。其中用“拇”代替情趣、志向、向往、前进方向,用“虚邑”代替一切最前沿的境地。

从中可以看出,《周易》用借代的艺术手法,是为了把话说得更富于变化,说得更具体形象,说得更简洁精炼。

⑤.比拟的艺术性

《周易》也常用比拟的修辞手法,例如:《周易•乾》上说:《乾》:元、亨、利、贞。意思是,乾卦象征乾卦时期,有元、亨、利、贞四种德行,四种前景。比喻乾卦时期,大自然具备创始万物的伟大力量,创新、进取的品德;具备畅行于天下的德行;具备祥和、有益于各方,使各方和谐的品德;具备坚贞不渝,坚守自己所信守的正确的道德信念的伟大精神。《周易•坤》上说: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意思是,“六二”象征只要具备直、方、大的精神,有德行,即使尚未形成习惯也无不利。比喻在艰苦的条件下,也应该效法天沐浴万物,效法地承载万物,效法天地“生生”万物,以正义、合理、容载万物的品德,对待万事万物。“元、亨、利、贞四种德行”、“直、方、大的精神”是有意识控制下的精神状态,作为无生物的天地,不可能有什么意识,可见,“易”用“元、亨、利、贞”、“直、方、大”, 讴歌的“乾”具有的创始万事万物的开拓精神,“坤”具有的尊重客观规律,应用法则,哺育万事万物的高尚品德;“乾”“坤”同时具有的使万物欣然,而畅行于天下的高贵品质;同时具有的祥和、有益于万事万物的德行;“乾”具有的坚贞不渝的伟大信念,“坤”具有的有容乃大的伟大信念,是拟人的写法,目的是“托情于物”。

⑥.夸张的艺术性

《周易》中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例如:《周易•睽》:六三:见舆曳,其牛掣,其人天且劓,无初有终。意思是,“六三”象征,看见牛车风驰电掣般地飞奔,赶车的人因此受到了刺额,削鼻的处罚,赶车之人并没有伤人的初衷,却得到了如此的结局。比喻人与人相处,也会在无意识中产生分歧和隔阂。《周易•姤》:九三:臀无肤,其行次且,厉,无大咎。意思是,“九三”象征,像臀部失去了皮肤一样,行动艰难,严肃认真,无大错。比喻对不正当的取益者的治理,依然是长期而艰苦的。现实中哪有“臀无肤”,哪会“见舆曳,其牛掣,其人天且劓”,所以“见舆曳,其牛掣,其人天且劓”、“臀无肤,其行次且”都比较夸张,其艺术性和目的有如放大镜,把事物放大,使人看得更真切,更能看清事物的特征与本质。

5.《周易》用“天人合一”、“天人合德”的思想,表达了她的道德理念,奠定了中国的道德文化基础。

“天人合一”:“天”指大自然。“天人合一”意思是天与人在对立统一层次上有相同的共性。“天人合德”:指天和人有相同的德性。

6.《周易》的美和《周易》的不足。

《周易》之美:

①.她看到了“天人合一”、“天人合德”的法则。

“天人合一”的法则,譬如说,

“天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天有生死,人有生死”。

“天有其活动规律,人有其活动规律”。

“天由物质和信息构成,人也由物质和信息构成”。

“天有其发展变化的事物,人也有其发展变化的事物”。

“天的存在和变化有对立统一法则,人的存在和变化有对立统一法则”。

“天气的变化规律在无限多个层次中可找到三个层次的事物,并有阶段性:一年的一冷一热,一寒一暑;气候的几天热,几天冷,一晴一雨;一天的一冷一热,一昼一夜;人的变化规律在无限多个层次中也可找到三个层次的事物,并有阶段性:一生的一成长一衰老,一生一死;一付出一收获;一休息一工作”。

……。

“天人合德”的法则,譬如说,

“天有恒久的运行规律,人有持之以恒的美德”。

“天有阳光雨露,照耀四方,滋润万物的品德,人有善良善行,弘扬真理,启发爱心,扬善抑恶,惠泽于人,惠泽于社会的品德”。

“天有得到赞美和得到认同的途径,有得到自我运行的途径,有为了存在发展的需求,人也有得到赞美和认同的途径,有得到自我充实的途径,有为了生存发展的需求”。

“天有成万物之美,人有成人之美”。

“天有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法则,人有用强扶弱,择良共同发展,改造邪恶,去除邪恶的法则”。

……。

②.她看到了事物在时间数轴上的周期性,波动性,昼夜相迭,昼夜迭用。

③.她看到了事物的错综复杂性,用384爻表示具体的事物,表示具体事物的复杂性。

④.她看到了事物的发展转化规律。昼夜相有,昼夜转化。

⑤.她看到了事物的二分法,“中”分为昼和夜,太极分为昼和夜。

⑥.她看到了事物的二合法,天地生万物,女男生子女。

……。

以上都是《周易》发现的在当时来说是无与伦比的真理。即然是真理,当然在现在也是真理,现在也适用。这些都是我们要继承的东西,是财富。

《周易》不足:①卦图的不准确性。因为用任意一卦,可以描述任何时期的事物,而不是64个时期的某定时期事物。②不条理性。无定律条款,只是感觉。③对应事物之谬性。如,女是柔,是地,是卑,是月亮。男是刚,是天,是尊,是太阳。有“男尊女卑”之污点。④对立统一事物不够全面,不够深刻。如对“昼夜”无全面的分类。对波动进化现象无分类。⑤对“对立统一学”有神秘性。

《周易》之不足,是受当时文化发展的局限性,是可以重新认识、改正和升级的。正因为《周易》的朴素,所以现在要抛开各学派的争论,抓住易经思想的主流,用创新和现代科学方法来提高,来升级,使中国道德文化、哲学文化跻入世界文化中,发扬《周易》的睿智,造福于人类。

周易是什么意思 周易的意思

1、周易是一本书,《周易》是中华文明史上一部内涵精深、影响广泛、流传久远的典籍,有“群经之首”和“大道之源”之称。几千年来,《周易》以其外在的魅力(奇特的结构形式和抽象的符号显示),以及博大精深的内涵(千古永辉的义理和复杂神奇的运算机制),吸引着人们在各个领域对其进行研究和应用,形成了庞大的易学研究体系。 2、《周易》一书有《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所构成,从总体上看它是一部指导人们和利用自然规律及社会发展规律的哲学著作。其中,《易经》是我国古代先哲通过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长期观察,以及对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及其结果进行高度总结概括后而形成的。它集中反映了宇宙万事万物的现象和发展变化的饿规律。《易传》则是对《易经》进行解说,用来阐发义理的哲学典籍。 3、《周易》历经数千年之沧桑,已成为中华文化之根,《周易》的品格和精神深藏于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中。易道讲究阴阳相济、刚柔有应,提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五千年文明史上,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久历众劫而不覆,多逢畏难而不倾,独能遇衰而复振,不断地发展壮大,根源一脉传至今,是与我们民族对易道精神的时代把握息息相关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