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变爻解卦方法,易经讼卦详解

易经中如何看某爻成了变爻

六爻安定的,以本卦卦辞断之。一爻动,以动爻之爻辞断之。两爻动者,则取阴爻之爻辞以为断,盖以“阳主过去,阴主未来”故也。所动的两爻如果同是阳爻或阴爻,则取上动之爻断之。三爻动者,以所动三爻的中间一爻之爻辞为断。四爻动者,以下静之爻辞断之。五爻动者,取静爻的爻辞断之。六爻皆动的卦,如果是乾坤二卦,「用」辞断。乾坤两卦外其余各卦,如果是六爻皆动,则以变卦的彖辞断之。以上是南怀瑾先生的断法2.还有一种是朱熹《易学启蒙》提到的占断方法:六爻不变,以本卦卦辞断;一爻变,以本卦变爻爻辞断;两爻变,以本卦两个爻辞断,但以上者为主;三爻变,以本卦与变卦卦辞断;本卦为贞(体),变卦为悔(用);四爻变,以变卦之两不变爻爻辞断,但以下者为主;五爻变,以变卦之不变爻爻辞断;六爻变,以变卦之卦辞断,乾坤两卦则以「用」辞断。

周易 易经 六爻 摇卦 解卦? 谢谢

1,日晨为六爻之主宰,月建乃万卜之提纲,最恶者岁君。怎么能不要年月日时2,第二个问题,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自己看书去吧,

易经的卦如何解?

心怎么解就怎么解。当然,初学者百度知道最标准。先把八卦的意义理解清楚就好解了。

周易 解卦 的案例

呵呵这是有卦象决定的,你这个卦象就是屯卦,如果是别的卦,比如涣和屯都是一个名字。那就和两个相同名字的人在一块,再过来一个俩人都认识或者都不认识的人叫他们的名字,那两人就不知道具体这个人想和谁说话了。因为这个卦,我们叫屯卦,而且它的初爻是阳爻,所以就叫初九

解卦之变爻一

关于动爻的断法: 六爻安定的,以本卦卦辞断之。 一爻动,以动爻之爻辞断之。 两爻动者,则取阴爻之爻辞以为断,盖以“阳主过去,阴主未来”故也。如天风姤卦,初六、九五两爻皆动,则以初六爻断之,九五爻为辅助之断,“阳主过去,阴主未来”,其中大有学问。 所动的两爻如果同是阳爻或阴爻,则取上动之爻断之。如既济卦,初九、九五两爻皆动,则以九五爻的爻辞为断。 三爻动者,以所动三爻的中间一爻之爻辞为断。如乾卦,九二、九四、九五等三爻皆动,则取九四爻的爻辞为断。 四爻动者,以下静之爻辞断之。如火水未济卦,九二、六三、九四、六五四爻皆动,则以初六的爻辞断之,如初六、六三、九四、六五等四爻皆动,则取九二爻的爻辞断之。 五爻动者,取静爻的爻辞断之。 六爻皆动的卦,如果是乾坤二卦,以“用九”、“用六”之辞断之,如乾卦六爻皆动,则为群龙无首,吉。乾坤两卦外其余各卦,如果是六爻皆动,则以变卦的彖辞断之。                                                                          ——出自南怀瑾先生《易经杂说》

易经卜卦断爻的方法,卦辞爻解

这种说法在古籍中有所流传,但个人认为不对,因为这是一种僵化的看法,掩盖了周易卦爻辞用法的本源。采用卦爻辞断卦,虽然是上古之法,但仅在那个时代流行,汉代以后,并不流行——这是因为卦爻辞只是文王、周公等人对易理的一种运用而已,而那时的易理学术远没有汉代以后发达。所以那时的易理、卦理的发挥都有限;那时还是易学的早期、相对比较落后的发展阶段。近现代卦爻辞断法的实践,好像比较有名、有大量真实断例的,也就只有日本的《高岛易断》了。再说的那种朱熹的断法,为什么是僵化的认知?个人认为,那不符合《周易》卦爻辞的功能。周易的六十四卦,仅仅是64个原始“静卦”,而不是全部“卦”。爻动,指的是在某一个静卦基础上派生出的一个“动卦”,但这个动卦不等于就是变卦的那个静卦——动卦也就是静卦之间的中间形态。比如,乾卦初爻动,变卦为天风姤,那么乾卦初爻动=天风姤吗? 绝对不等于,这是不同的卦。所以朱熹那个说法里面,当变爻超过3个,就看变卦卦爻辞的说法、以及五爻变以静爻爻辞断的说法,均属狗屁不通。比如说,乾卦初、二、五爻动,变卦是火山旅。这是一个“动卦”,既不是乾卦也不是旅卦,不应该看乾卦和旅卦的卦辞;而应该综合乾卦初、二、五爻的爻辞做出一个综合判断。朱熹不明白这个道理,但发明这套用法的文王、周公人家是明白的,所以乾卦六爻都动的判断,人家给了一个“用九”的断词——“见群龙无首,吉!”。什么是“用九”?就是乾卦六爻都动时的综合断词,这个绝对不等于坤卦静卦(乾六爻动的变卦为坤卦),也和坤卦的爻辞没有关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