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光帝陷昆阳解签,第四十签汉光武陷昆阳

汉光帝是谁哦

汉光武帝刘秀(前6—57),字文叔,蔡阳人 [1] ,汉景帝后裔。新朝王莽末年,起兵反对王莽,昆阳之战,光武挽狂澜于即倒,王寻等百万之众,一时土崩瓦解。王莽政权的丧钟,由此而敲响。光武以偏师徇河北,平王郎,降铜马,艰难奠定中兴之基。统一天下,定都洛阳,重新恢复汉室政权,为汉朝中兴之主。措施皆以清静俭约为原则,兴建太学,提倡儒术,尊崇节义,为一贤明的君王。在位三十三年,谥号光武,即光绍前业之意,庙号世祖。 西汉皇族,汉高祖九世孙。秀九岁丧父,寄养叔父刘良家。早年从事农业生产。新莽天凤三年(16),到长安求学,拜中大夫许子威为师。后因资用拮据,回到家乡。地皇三年(22),农民起义军蜂起,与其长兄刘縯率领和宾客七八千人在舂陵(枣阳)起兵,招新市、平林、下江等军编为六部,击杀王莽南阳守将,又击败王莽大将严尤、陈茂,进军围宛,声势大振。地皇四年(23),新市、平林诸将拥立刘玄做汉帝,号更始帝。是年刘縯攻下宛城,更始帝入都宛城。更始帝在害死刘秀大哥后,让刘秀巡河北,想让河北杀了刘秀,可刘秀借机发展壮大了自己的,在以后先后消灭了其它割据,赤眉军(建立建世政权),绿林军(建立更始政权),铜马军,公孙述(称帝)国号“成家,大成,成,”,渔阳的彭宠(称燕王),南郡的秦丰(称楚黎王),梁地的刘永(称帝),齐地的张步(齐王),卢江的李宪,东海的董宪,汉中的延岑(称武安王),夷陵的田戎,陇西的隗嚣(西伯王,西州上将军),安定的卢芳(西平王),王郎(称帝),刘秀都与之有过较量。经过参照某事建议与自己的雄才宏略等方针准备后,打败高潮、重连、尤来、大枪、五幡……等起义军,终成大业,建立了东汉帝国。 刘秀年表 公元前6年刘秀出生。 公元22年,刘秀和兄长刘縯在舂陵(枣阳)起兵,加入绿林军作战。 公元23年,兄长刘縯被刘玄所杀。 公元23年,绿林军在昆阳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王莽军队。刘秀因此战名鹤起。 公元24年,刘秀前往河北,得到当地豪强的支持,开始与绿林、赤眉分庭抗礼。 公元25年,刘秀称帝,东汉纪元开始。 公元27年,刘秀收编赤眉军,之后花了10余年的时间,统一了全国。 公元57年,刘秀逝世,谥号光武帝,庙号世祖。

求解签,第四十五签,上吉,王莽篡位……不懂勿扰,谢谢

上吉即是上签,王莽篡位即是说由低位到高位,即意味你有高升之意,也意味你从小事做起可成大事!

昆阳之战 译文

当时,新莽朝面临着北方的赤眉与南方的绿林两大反对集团的挑战。起初,王莽将赤眉军作为主要镇压对象,相继派出多支主力部队围剿。而对南方的绿林军,就不那么重视了,甚至连严尤这样的名将,所统率的也只是仓促拼凑的地方部队和临时招募人员,每次行军作战还必须上报,否则就有“弄兵”之罪。然而当刘玄称帝的消息传来,王莽才意识到绿林军的威胁更大,立刻转移战略重心,调集各郡兵力集结洛阳,准备与绿林军进行战略决战。王莽对此战相当重视,以他最得力的大将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寻为统帅,共集结军队四十二万人。王莽还祭出了一些他认为相当毒辣的必杀狠招。首先,他找来一位山东人“巨毋霸”——对,今天某些 汉堡包的名字,就来源于这位大个子——据说这位老兄身高一丈,腰大十围。想来新莽军的后勤军官铁定不会喜欢这个特能吃的大个子。看起来是位冲锋陷阵的好手?可他的官职是“垒尉”,从字面上讲,是负责看守营房壁垒的……如果昆阳战场上,双方开联欢会比赛吃馒头,王莽军必将大占优势。其次,他把上林苑里的猛兽,如什么虎豹犀象,都放出来随军,叫做“以助威武”。可这帮家伙大多吃肉,行军打仗哪有工夫天天给它们弄鲜肉去?当时又恰逢春夏之交,是动物们的发情期,有些家伙脾气很不好,总是闹别扭;还有些家伙喜欢半夜嚎叫,闹得大家伙儿睡不安生,严重影响了部队的休息,偶尔还有伤人事件。王莽这个书呆子,拿出这样的创意来,也不是偶然的。《史记·五帝本纪》中不是有黄帝“教熊罴貔貅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的说法么?碰上王莽这样一个复古癖,恰好手上又有这么些动物可用,他要不拿出来显摆,那才是怪事儿。所以,这支大军不像是去打仗的,倒像是马戏团巡游演出。唯一的好处是,大兵们一路上闲得无聊了,可以逗老虎玩。王莽最狠的一招,是征召当世研习兵法的六十三家流派共数百人为基层部队参谋。这一措施,确保了新莽军在理论水平上大大超出绿林好汉。不过这六十三家不同的流派自己怎么统一作战思路,倒是个让统帅为难的事儿——总不能投票表决吧?一路上,这六十三家没少吵架,这也不是去打仗的,是去开军事理论研讨会的。可惜公元二十三年夏天的昆阳城下,是铁血箭羽纷飞的修罗场。这里即将进行的,是一场决定兴亡的王朝战争,无数英雄猛士,将在这里书写历史辉煌的篇章。这像是比赛吃馒头、看马戏或者搞军事理论大辩论的场合吗?这一年的五月间,王寻、王邑大军与颍川的严尤、陈茂会合,随即向昆阳挺进,数日内,即有十余万大军进抵昆阳城下。肃杀的气氛笼罩在小小的昆阳城上。昆阳,即今河南叶县,也就是“叶公好龙”的地方。在这一带活动的汉军,是新市兵王凤、下江兵王常及舂陵兵刘秀等部队,而汉军主力尚顿兵于久攻不克的宛城之下,无暇顾及昆阳。此役的序战,由未来的汉光武帝刘秀率先打响。刘秀率数千人马在今河南禹县西北的阳关一带与新莽军发生了遭遇战,见对方兵力强大,随即撤入昆阳城拒守。其他各路汉军得知消息后,也纷纷退入昆阳城中,小小的昆阳城里,顷刻间聚集了汉军近万人马。随着新莽数十万大军临昆阳城下,逃入城中的诸将多惊惶失措,有些人便借口担心妻室儿女的安全,想散伙逃回自己的地盘继续当山大王。倒是被大家认为只配骑牛的胆小鬼刘秀,这时头脑还算清楚,给大家分析:我们虽然粮食和兵力都匮乏,而且敌人强大,但也只有集中力量和对方决战,还多少有点机会。我军主力现还在宛城下,如果我们一溜,主力部队将遭到两面夹攻,不出一天,也会被消灭“今不同心胆共举功名,反欲守妻子财物耶?”大家都完蛋了,那时候,各位还能逃到哪里去?像刘秀这样的老实人居然讲出这么火气十足的话,实在让大家伙有点吃惊,有些人就反击:就凭你这个胆小鬼,也配教训我们?刘秀苦笑,算了,你们高兴怎么样就怎么样吧,我是不和你们一块玩了,起身要走。正在这时,侦察的骑兵回报:新莽军已到达城北,全军蜿蜒数百里,连队尾都看不见。刚才还耀武扬威的大英雄们,这时都傻眼了,大家合计合计,还是把刘秀请回来,听听他的意见吧。无形中,刘秀便成了昆阳城守总指挥,在他的策划下,汉军决计死守昆阳待援。刘秀留王凤、王常守卫昆阳,自率十三骑突围求援,当时新莽军已有十余万人到达城下,刘秀这支小部队差点就没出得去。刘秀来到郾、定陵等城,准备调发所有部队前往救援昆阳。有些将领还舍不得财物,想留些部队守卫,刘秀气得不行,把这帮守财奴敲打一顿:打败了敌人,功名利禄要啥有啥;打了败仗,连脑袋都没有了,还守得住宝贝?就这样,刘秀总算拉着一支队伍回援昆阳。而此时,昆阳城下正在激战。严尤是反对强攻昆阳的,他认为,昆阳城小而坚,难以迅速攻克。称帝的刘玄和汉军主力都在围攻宛城,如能歼灭这支主力,则昆阳城将不战而下。严尤和汉军交过手,了解汉军的战斗力,提出的建议也是合理的。可是主帅王邑却大大咧咧,认为自己手里有四十多万大军,踏平一个小小的昆阳城,不在话下,而且一定要出够风头才肯走。于是,新莽军把昆阳城包围了十层,设营百余座,旌旗蔽野,金鼓之声在几十里外都能听到。新莽军挖地道,还使用冲车、棚车等攻城工具,昆阳城中箭如雨下。城里盾牌成了紧缺货自不必说,连门板都被派上大用场——打桶水都要顶扇门板去,回来一看,门板快变成刺猬了。赶快把箭头扒拉扒拉,完好的还能派用场。王凤等人实在扛不住,想要投降。但新莽主将王邑、王寻还就不肯接受,一定要屠城。话说到这个份上,王凤们还能指望啥?只能拼了呗!严尤见城池久攻不下,建议放开一个口子,让守军突围,一方面便于在野战中歼灭之,另一方面也让其传播失败的消息,打击宛城汉军的士气。王邑仍然不接受,于是四十多万新莽军,就这样困在昆阳城下,无所事事。双方僵持到五月底,此时宛城已被攻克,形势逐渐有利于汉军。六月初一,刘秀、李轶率征调来的援军抵达昆阳城下。向来以怯懦出名的刘秀,为了证明自己不是胆小鬼,居然亲率步骑兵千余人为前锋,向新莽数十万大军挑战,抵其阵前四五里处列阵。新莽军派遣数千人迎击,刘秀亲自冲锋陷阵,击退敌军,斩首数十级。观战的自己人都看得发晕:这个刘秀,平生见小敌怯,今见大敌勇,真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了!大家揉揉眼睛:刚才没看清楚。要不,您老再打一回头阵,咱们在后面给您加油?这一天,一个曾经被认为只配骑牛的田舍翁,鹰扬于 历史的天空,写下一段传奇故事。刘秀再度带头冲锋,汉军诸将继进,连战皆胜,斩杀近千人,进抵昆阳城下。为了迷惑敌人,并鼓舞城中士气,刘秀让部队声称汉军已经攻克宛城,派来的援军即将抵达昆阳城下——这也不全算是作假,汉军确已于三天前攻克宛城,只是消息还没传到刘秀这里罢了。至于宛城派来援军,那全是没影儿的事。守城的王凤、王常,攻城的王邑、王寻,都得到了这个假消息,但效果自是截然相反:城中士气大振,嚷嚷着要出城夹击新莽军,而攻城部队则士气沮丧。刘秀又率敢死者三千人,渡过城西的昆水,直冲新莽军“中坚”,也就是王邑、王寻的指挥部。对于刘秀援军的到来,新莽军并不重视。连头脑比较清醒的严尤,也很轻视刘秀。刘秀曾因打官司,和严尤有一面之交,严尤对这个年轻人很有印象。此战中,昆阳城里有刘秀的部下投降新莽军,对严尤称刘秀不取财物,却在与诸将商量对策时,严尤只是笑道:“是美须眉者邪?何为乃如是!”就是那个须眉长得很漂亮的小伙子吧,至于这样吗?王邑、王寻就更加轻敌,只派出万余人巡视阵地,而命令其他各营约束部队,未得命令不得擅自出击。新莽军人数虽多,但多是乌合之众,缺乏战斗经验,而且士气低落。与刘秀久经战斗的三千敢死之士一接触,便即溃退,主帅之一的王寻也死于乱军之中。剩下的数十万新莽军,本身就缺乏战斗意志,失去指挥后更是乱得一塌糊涂。屡战屡胜的汉军则胆气益壮,无不以一当百,乘着锐气,多处突破新莽军阵地,昆阳城中守军也趁机鼓噪而出,夹击新莽军。时值大风加雷暴雨,屋瓦皆飞,河流暴涨,新莽军中的虎豹都瑟瑟发抖,更谈不上助战了。溃逃的败兵,向北逃走,被追击的汉军撵到暴涨的川里,万余人溺死河中,连“巨毋霸”也难逃一劫,川河水为之不流。王邑、严尤、陈茂等新莽军将领,仅率少数自长安带来的精锐骑兵,踏着死人渡水而逃。新莽军遗弃了大量军用物资,汉军花了一个来月还没有搬完,只好把剩下的都焚毁了。严尤、陈茂对新莽朝彻底失去信心,投奔起兵于汝南的原汉朝宗室刘望。王邑则率残兵千余人,一口气逃到洛阳。昆阳之战,以新莽朝的惨败告终。

求解关帝爷灵签

044→戊丁→王莽篡汉■留侯博浪椎中平■中吉▼汝是人中最吉人。误为误作损精神。坚牢一念酬香愿。富贵荣华萃汝身。圣意▼事多错。讼莫作。病祷神。且勿药。婚莫求。行未还。能自悔。利名全。东坡解▼心行平等。反误为非。急宜改过。切莫自欺。尽诚作福。神必佑之。荣华富贵。付汝非迟。碧仙注▼万事皆从忙里错。但将心地细思量。若能谨守无他望。可保终身大吉昌。无…望■祈神佑解曰▼此签防有横逆事。若能改过。则吉。凡事且也不宜躁进。讼莫作。利未有。婚莫求。病祷神。行人未归。悔过名利双全也。释义▼吉人善人也。言人虽善。作事狂谬。所辅非人。作为皆误。但能坚心向善。谨而行之。则富贵可得。终身荣华矣。占者不宜欺妄轻躁。先自知戒。可免其悔。求财无利。求名未亨。萃字或作在字。占验▼一生本富人子。性傲不敬其父。屡中副榜。占得此签。改悔行孝。父子俱安。享寿以终。倘不能改。岂惟不中。祸将不免矣。全诗之意。显然能改过胜酬香愿矣。又咸丰间。郡西华仕铺。端许节。土着循俗。例迎木刻龙头。与东佛铺民口角。邑尊闻知。饰差严拿该铺。惟奇仕官香火甚盛。老尼有钱怕累。因到庙占此。迨事情完局。富贵之家。分文不肯看破。衙行赔礼等费。悉萃老之身。第四句之验如此。故事→王莽篡汉▼王莽字巨君。汉。孝元皇后之侄也。以国戚一门贵显。莽继叔父遗烈当成哀平帝。享国不永。统嗣三绝。位居宰相。封新息侯。假行仁义。自此伊周弑平帝。立孺子婴。窃周公之法。摄位改元。竟移汉祚。国号曰新。后被汉兵所杀。传首师百姓。争食其肉。蒙正的是65签:关帝庙第六十五签 蒙正木兰和诗:溯风凛凛正穷冬,多羡门庭喜气浓。更入新春人事后,衷言方得信先容。

汉光武帝刘秀故事

汉光武帝刘秀故事

汉光武帝刘秀故事1

昆阳之役,刘秀立下首功,一战成名。可是理智的他并没有邀功请赏,而是马不停蹄地南下攻城,竭力表现对更始帝的忠心。可就在他南下征战之际,他的哥哥刘却被更始帝杀害了,原因就是刘太过高调,不懂得掩饰自己的野心。此刻的刘秀对更始帝自然恨之入骨,可他没有意气用事,而是隐忍不发,越发低调处事。对于兄长被杀一事,他镇定自若,丝毫没有将悲伤之情表现出来,反而主动回宛城向更始帝谢罪,这份忠心甚至让更始帝始料未及,颇感惭愧。所以,刘秀不但没有因为哥哥获罪,反而获得了提升,被封为武信侯。

从此之后,刘秀待人做事越发谨慎,处处留心不授人以柄。因为他知道自己功高震主,始终无法获得更始帝的完全信任,兄长之死就是血的教训,他必须隐忍以图将来。当时,更始政权虽然已经建立,但是国家并未统一,黄河以北各州郡还对新政权持观望态度。为了招抚河北,朝廷有人推举骁勇善战的刘秀前去,而有人则惧怕刘秀进一步壮大,坚决反对。这个出征河北的机会对刘秀来说尤为重要,所以他采纳了冯异的计策,极力巴结当时的权臣左丞相曹竟,通过他的力挺,最终获得了持节北渡河的机会。不过更始帝始终对他很防范,虽然派他以破虏将军行大司马事的身份去河北招抚,却不给他配置兵马和粮草辎重,所以史书上称刘秀的出巡为单车空节巡河北。但即便如此,这只出笼的猛虎依然是势不可当,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汉光武帝刘秀故事2

西汉末年昏君辈出,自元帝以来,国力便江河日下了。汉成帝被赵飞燕、赵合德两姐妹迷得团团转,更是不理朝政,外戚专权的现象愈发严重,加上农民起义频繁,朝廷便处在风雨飘摇之中。等到汉哀帝继位,汉朝的气数基本将近,正所谓时势造英雄,王莽登上了历史舞台。

西汉初始元年(8),王莽废掉了西汉的末代皇帝孺子婴,自己登基做了皇帝,国号为新,开始了历史上有名的王莽新政。为了根除西汉末年以来积累的诸多问题,王莽一即位便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这个出发点自然是好的,但是积重难返,西汉王朝的痼疾不是一天两天可以治愈的。急功近利的王莽本想迅速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却不想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最终适得其反,不但没有巩固统治地位,反而使得局势更加动荡不安。天灾人祸总是相伴相生的,王莽的改制最终以失败告终,加上水旱灾害不断侵袭,中原大地哀鸿遍野。最终,在新莽天凤年间,赤眉、绿林、铜马等数十股大小农民军纷纷揭竿而起,刚刚统一的局势又重新分崩离析。乱世出英雄,刘氏宗亲在西汉末年已经遍布天下,各路豪杰都想问鼎中原,这其中也包括南阳的刘、刘秀两兄弟。

汉光武帝刘秀故事3

汉光武帝刘秀素来被称为牛背上的开国皇帝,在即位之前,他虽然也是皇族,但只是空有贵族头衔,实则属于远支旁庶,早已经形同庶民。据《汉书》记载,西汉的皇族后裔在西汉末年已经有十万余人之多,所以所谓的皇室血脉根本不足为奇。刘秀的这一支族人历代生活在南阳,看到天下大乱,各地农民揭竿起义,刘秀的哥哥刘和南阳的诸多子弟也都蠢蠢欲动了。为了一图霸业,刘不惜倾家荡产,到处结交豪杰,招兵买马,刘秀却一直审时度势,静观其变,并劝说哥哥等待时机。可是急躁的刘不为所动,毅然在故乡南阳郡的舂陵乡起兵,所以史上称刘氏兄弟的兵马为舂陵军。当时限于财力,舂陵军的装备非常落后,据说刘秀都是骑着牛出战的,所以才得了个牛背上的开国皇帝的称号。

军备的落后丝毫没有削弱起义军的信心,为了增强自己的,他们和新市、平林、下江这三支绿林军中的主力联合起来,一起对抗王莽的军队。最终,起义军在取得一系列胜利后,于新莽地皇四年(23)拥立了西汉宗室刘玄为帝,就是历史上的更始帝。作战有功的刘也被封为大司徒,刘秀则受封为太常偏将军。对想要称帝的`刘来说,区区司徒哪里能够满足,所以他心中甚为不服。但无奈王莽未灭,不能先自乱阵脚,刘只能委屈自己向刘玄称臣。

后来,起义军在昆阳(浙江省平阳县东部)以区区万余人的守城部队战胜了多达四十二万的王莽大军,奠定了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著名的以少胜多之战,多亏了刘秀的远见卓识和奇谋妙计。这一战之后,王莽再也无力阻止军队反扑,于是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新朝覆灭。这一战也使得刘秀威名远播,在军中的声望甚至超过了更始帝刘玄。

汉光武帝刘秀故事4

刘秀费尽心机争得了出巡河北的机会,可以说终于逃过一劫,但是更始帝始终对他不放心,便让他单车空节巡河北,所以到了河北之后,刘秀又陷入了新的困境。当时恰逢前西汉赵缪王之子刘林拥戴一个叫做王郎的人在邯郸称帝,广阳王之子刘接也起兵响应刘林,所以刘秀前去凶多吉少,形势危险。这时候,刘秀的至交好友邓禹兼程赶来,鼓励他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邓禹的话让失意中的刘秀大为感佩和振奋。幸好,在刘秀到达河北之后,得到了上谷太守耿况之子、少年英雄耿弇的鼎力相助,才得以重整旗鼓。当时耿弇手中握有渔阳、上谷的骑兵万骑,足以抵挡邯郸的军队,所以不久刘秀就攻破了邯郸,推翻了王郎的政权。

而且,为了巩固自己在河北的,刘秀还亲赴真定府,以隆重的礼仪迎娶了真定王刘扬的外甥女郭圣通,通过联姻进一步巩固了刘杨两家的关系。看着刘秀的一步步壮大,更始帝开始不安了,便派遣使者前去河北,要封刘秀为萧王,企图再次夺取他的兵马,并以领赏为名将其诱入长安杀害。好不容易逃出虎口的刘秀自然不可能乖乖送上门去任人宰割,他以河北未平为由,拒不领命,这等于摆明了要与更始帝决裂。

此时的刘秀已经不同往昔,他的手上握有数十万铜马农民军,被关中之人称为铜马帝,实力远远超过了长安城里的更始帝。隐忍已久的刘秀终于不用再忍气吞声,他的羽翼已丰,到了报仇雪恨,一展宏图的时刻了。更始三年(25)六月,刘秀在众将拥戴下于河北城的千秋亭即皇帝位,为表重兴汉室之意,刘秀建国仍然使用汉的国号,史称东汉。即位之后,汉光武帝刘秀经过长达十数年之久的统一战争,先后消灭了更始、赤眉和陇、蜀等诸多割据,终于使得战乱二十余年的中国大地再次归于一统。

关于东汉光武帝刘秀

年轻的刘秀对阴丽华一见钟情,当时还是一介布衣的刘秀有两大人生目标:“仕宦当做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这一理想在当时看来是不着边际的空想,简直是天方夜谭。有人就说:“刘秀穷得买不起镜子,也不撒泡尿看看,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当时汉代已经历了12帝,总计213年,帝裔子孙众多,更何况当时王莽已经篡位称尊,刘氏子孙更受到无情的摧残,刘秀一家早失去贵族的身份,在乡里的财势与声望上,刘家远比不上阴家。刘秀虽然熟知阴丽华貌美,想娶阴丽华为妻,但真正能把她娶过来作为自己的妻子,还是一件十分渺茫的事,当时只是心里想想而已。“执金吾”相当于现在的首都卫戍司令,刘秀当时在上最大的追求也就如此而已,然而想不到时势造英雄,后来刘秀竟成了中兴汉室的光武帝。我们可以想像,倘若美慧秀丽的阴丽华过早地嫁给了刘秀,而且刘秀又能在王莽政权中谋得一官半职,在如花美眷的拖累下,或踌躇满志的状况下,刘秀也许就此安于现状,不求进取,不再有拼命谋求发展的斗志与浩气了。这期间,多少豪族少年向阴家求亲,无奈都尝到婉转拒绝的滋味。刘秀更是不敢贸然行动。再说想要在王莽新朝获得立足之地,更是谈何容易,为了完成他的两个心愿,时势迫使他不惜一切代价地另谋发展。王莽篡汉以后,推行了一系列雷厉风行的改革措施,比如恢复井田制,设置六关、五均、赊贷等经济制度,改革币制,复古建制,变更官制等。因为准备不周,条件不成熟,反而造成经济萧条,民不聊生,荒旱连年,盗贼蜂起的局面。当时,义军四起,山东有“赤眉军”起兵,湖北有“新市兵”、“下江兵”和“平林兵”。28岁的刘秀和哥哥刘縯�一起,借机利用宗族起兵,并与进入南阳的绿林军联合起来。为了顺应人心思汉的潮流,他们推立汉朝宗室刘玄为皇帝,以“反莽复汉”为口号,改元更始,一路攻略,战无不胜,中原地区尽皆归复“绿林军”。威望日增的哥哥受到更始皇帝刘玄的猜忌和排斥,被更始帝以莫须有的罪名杀了。正领兵在外的刘秀自知势单力薄,强忍悲痛,主动回到宛城谢罪。就在此时,随刘秀作战的阴氏兄弟,深感刘秀前程远大,抓住机遇,说服家人,把阴丽华嫁给了刘秀。刘秀忍辱负重,不为哥哥举办葬礼,反而与倾慕多年的爱人阴丽华热热闹闹地举行了婚礼,洞房花烛夜之后,天天花天酒地,一副及时行乐的模样。刘玄对他放了心,认为刘秀不过是纨绔子弟一个,因此他得以躲过杀身之祸。对哥哥的死,刘秀表面上只能强颜欢笑,到晚上就偷偷地哭。阴丽华就劝慰丈夫:“更始皇帝气量狭小,小具规模便沉迷酒色。为求自保,不如向河北发展,也好相机独树一帜。”阴丽华虽是妇道人家,但刘秀十分听她的话。她的话给刘秀指明了一条正确的道路,指明了方向。通过一番计划,19岁的新娘阴丽华回到娘家暂住,刘秀以有名无实的特使虚衔,带领数百人马渡过黄河,一路废除苛政,排除万难,争取民心,赢得了河北百姓的爱戴和拥护。刘秀就是以此地做根据地,建立了东汉。他的“云台二十八将”也多出自这一带地区。当时,河北邯郸有一个以卜卦为生的术士王郎,乘群雄并起之际,诈称是汉成帝的儿子刘子舆,自立为王,声势浩大,有一定的实力,是刘秀在河北扩展的绊脚石。真定王刘扬聚兵10多万,听命邯郸王郎,不肯归附刘秀。刘植亲自前往劝说刘扬,刘扬勉强同意,却提出与刘秀结亲的条件。刘扬有一个外甥女叫郭圣通,欲为其择一良婿。作为权宜之计,刘秀只好答应娶郭氏为妻,终于借得精兵击败王郎,廓清河北。他拒绝了更始皇帝给予的封号,另树一帜,不久即帝位于部南的千秋亭,以建武为年号,定都河南洛阳。刘秀称帝的第二年,议立皇后。有一个阴氏,又有个郭氏,于是在册立皇后的问题上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是立郭氏为后呢,还是立阴丽华为后。一边是郭氏——与刘秀患难相随的红粉知己,在戎马倥偬中,郭氏一直追随左右,恩爱有加,并已身怀六甲,这时只得了一个贵人的称号,显然地位很低;一边是阴丽华——这个刘秀梦寐以求,终于如愿以偿的结发妻子。刘秀一心一意要把皇后的位置留给她,星夜派侍中傅俊将她迎来洛阳。不料阴丽华却说:“困厄之情不可忘,而况郭贵人已经生子。”坚持不肯接受皇后的册封,光武帝迫不得已,只好立郭氏为后,封阴丽华为贵人。 阴丽华的谦德与她的家风是密不可分的。天下初定,阴丽华的哥哥阴识因随军征战有功,刘秀本拟破格封赏,以示对阴丽华的补偿,然而却受到阴识的谢绝,他说;“天下初定,将帅有功的多,臣托属外戚的关系,不能示天下以不公。”这是建武二年的事。又过了两年,阴丽华随侍光武帝征讨彭宠,在河北生下一子,就是后来的汉明帝。阴丽华的另一个兄弟阴兴当时为黄门侍郎,指挥武骑,随军征伐,算是刘秀的贴身侍卫长,每次出入,都拿一个小盖伞为刘秀遮风蔽雨。建武九年,刘秀升迁他为侍中,赐爵关内侯,印绶已经准备妥当,阴兴却坚决辞让:“臣未有先登临陷之功,而一家数人并蒙爵赏,转令天下失望,诚所不愿。”事后,阴丽华私下问兄弟为什么要那样说,遭到阴兴的反唇相讥:“贵人不读书吗!亢龙有悔,盛极则衰,外戚家苦不知谦退耳!” 在称帝后的十年之中,刘秀恩威并济,终于使天下归心,成就了大一统的局面,转而偃武修文。休养吏民,保全勋臣,崇尚义节,阴丽华也陆续生养了五名子女,终于在建武十七年,刘秀废掉郭皇后,册立阴丽华为皇后。 刘秀亲自草拟诏书,说明废郭皇后,立阴丽华的道理,“皇后郭氏,怀执怨怼,数违教令,不能抚循他子,训长异室,宫帏之内,若见鹰鹯,既无关睢之德,而有吕霍之风,岂可托以幼孤,恭承明祀?今遣大司徒戴涉,宗正刘吉持节,缴上皇后印缓。阴贵人乡里良家,归自微贱,先是固辞后位,长久恭谨廉让,宜奉宗庙,为天下母。异常之事,非国之弱,不得上寿称庆。”刘秀对阴丽华长久的歉疚,终于得到补偿的机会。阴丽华虽然真的没有当皇后的念头,但由此也明白了刘秀对她的真情厚意,心中自然是十分满足。但她仍一本初衷,恭俭仁厚,谦让自抑,不喜笑谑,事上谨慎柔顺,处下矜惜慈爱,天下都称她为贤后。 刘秀在位三十二年,每日凌晨起临朝处理朝政,直至日已西移方休,午后常召集公卿郎将,讲论经书的道理,入夜还秉烛诵读,直到更阑夜深。皇太子一次利用刘秀休息的时间加以劝说:“陛下有禹汤之明,而失黄老养生之福,愿颐养精神,优游自宁。”刘秀微笑说道;“我自乐此不疲!”阴丽华一生谦德可风,相夫教子,主理后宫,不曾干预朝政,更能约束家人,使刘秀无后顾之忧,专心国事,才出现了与“文景之治”并称的“光武中兴”时代。刘秀死后,阴丽华的儿子即位,就是汉明帝,尊阴丽华为皇太后,又过了七年,阴丽华死,享年六十岁,合葬在刘秀的原陵。 皇帝的婚姻,鲜有幸福圆满的结果,而刘秀、阴丽华却和谐得令人羡慕,这固然是由于刘秀的宽仁厚德,惜念旧情,而阴丽华的貌美德高与安分守己,更是最重要的因素。 尽管有阴丽华这样的皇后开了头,但东汉最终还是亡于外戚,窦太后、邓太后通过自己的父兄把持朝政,形成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是刘秀和阴丽华始料不及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