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描述的圣人,易经三圣贤是哪三位

周易是谁写的

问题一:易经是谁写的? 《易经》的时代、作者与内容。 时代--商末周初 作者--巫卜之流编纂而成 内容-- ? 决吉凶、问休咎。 ? 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个集中记 录。 ? 主要是以八卦交相配合,说明各种事物的变化发展。 ? 八卦内容:八卦分别代表了天、地、雷、风、水、火、山、泽 。 ? “系 辞 ” 上 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太极是世界总过程的开始,由太极生出天地, 有天地就有四时,四时运行,就变出雷风水火山泽来,雷风水 火山泽就演化出万事万物。这就说明了世界生成的整个程序。 易经就是这样以八卦来解释宇宙万物的变化原理。 ? 中心内容,主要是阐明宇宙之间具有一定的合法则性(易简),但一切的事物却又在不停地变化发展(变易);而同时又有一些处定不变的东西存在(不易)。〖宇宙千变万化受一个简单的法则支配,有一定规律可寻(易简);社会上的一切制度、仪礼、文物、器用,都会因时而变(变易);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间尊卑之序,长幼之伦,永不变(不易)〗 ? 反映远古时代人文思想,文物制度和社会面貌,助我们了解中国文化思想的成长过程。 6. 《易经》中所反映的社会形貌及文字技巧。 ? 父系家族制度的完成 ? “ 纳妇吉 ”“ 得妾以其子,” “ 子克家 ”等文句, ? 男子娶妻纳妾、女子出嫁、儿子承家的现象,在社会中已很普遍。 ? 以男性为中心的一种社会体制,男性可以娶妾,继承家产,在社会享有完全的 *** 。父系家族制度至此便正式完成了。 ? 国家组织的完备 ? 天子、国君、王、公、诸侯、武人种种的名称。 ? “ 大君有令,开国承家” ? 可看出当日组织的进展。 ? 祖先崇拜的产生 ? 看出宗教演进的痕迹, ? “ 自天之佑,吉无不利 ”,“ 王假有庙 ”等文句, ? 显示出对天帝和祖先的崇拜,在宗教的思想和仪式上,都有了进展。 ? 农事工商业 ,比以前发达。(大车,精美猎器,酒器,祭器,商人,买卖) 文字技巧-- ? 比起卜辞也有了显著的进步。语言形式也有较高的成就,“ 密云不雨、自我西郊 ”-- 文字颇简洁。“ 乘马班如、泣血涟如 ”-- 音节铿锵,描写生动,富有诗意,具一定艺术特色价值。 问题二:周易是谁写的 什么年代? 《周易》有十卷,分《易经》《易传》两个部分,是由八个纯卦相互组合出64个卦,每卦有卦辞和爻辞。这些卦和爻辞都是经文,所以称为《易经》。《易传》是后人对卦辞和爻辞的解读。 而要说的是八卦分先天和后天八卦。先天八卦是伏羲(氏族时期一个部落首领)做的,后天八卦才是周文王著的。也可以说是他发展的。 问题三:《周易》是谁写的?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问题四:周易的作者是谁--《周易》的作者简介 《周易》的作者,是《易》学史上争论已久的重要问题。争论要点,在《经》及《传》。八卦的作者,《系辞下传》认为伏羲,取于古代较早的传说,前人多信此说法而不疑。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认为,《周易》不过是此于伏羲,作者不能直指伏羲。在黄帝、神农以前,伏羲还不是最早的老祖宗,以前还有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慢慢才到伏羲。而伏羲造八卦,为“伏羲八卦”,即亦“先天八卦”,所以前人皆以为作者是伏羲。《玉海》引《山海经》证之:“伏羲得河图,夏人因之,曰《连山》;黄帝得河图,商人因炎,曰《归藏》;列山氏得河图,周人因之,曰《周易》。”《周礼》中有春官大卜:“常三易方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卦皆六十四。”众所周知,古人曰《周易》便是指《连山》、《归藏》、《周易》三书之合,称“三易”。但《连山》、《归藏》两书已失传,只剩《周易》,经后人演变修饰点缀点,便成今日之《周易》。《连山易》以艮卦开始,《归藏易》以坤卦开始,《周易》则以乾卦开始,这是三易不同之处。而重卦始于何人,古有四种说法:王弼以为重伏羲创重卦,郑玄之徒以为神农创重卦,孙盛以为夏禹创重卦,司马迁以为文王创重卦。卦爻辞的作者,古亦有两种说法。一说以为卦辞、爻辞皆是周文王所作;二说以为卦辞是周文王所作,爻辞是周公所作。《易传》的作者,自西汉东汉到北宋初期,前儒均认为是《孔子》,其他易学家并无异议。班固撰《汉书》,承司马迁所说,将《周易》经传的作者和成书时间扼要概括为“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也就是“上古”的伏羲创八卦;“中古”的周文王“拘而演周易”(司马迁《史记》),并演化成六十四卦、写卦爻辞;“近古”的儒家圣贤孔子作《易传》十篇。现在,似乎有学者对于《易传》的作者是孔子提出种种证据和论点质疑,但还未得到学术界肯定。不论《易》之作者是谁,无损其精深广博,藏天纳地的内容,在此就不再多述。 问题五:周易是谁写的人 《周易》亦称《易经》,简称《易》。《易经》是中国最古老的文献之一,并被儒家尊为“五经”之首;《易》事实上是 *** 了古代的《连山》、《归藏》和《周易》,但《连山》和《归藏》已经失传。《易经》以一套符号系统来描述状态的变易,表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哲学和宇宙观。它的中心思想,是以阴阳两种元素的对立统一去描述世间万物的变化。 问题六:易经作者是谁??? 是的,虽然大家承认的有三位圣人,但是大家都知道,这样一本奇书,其编纂时间之长,跨时代修缮之久,绝对不可能是个人所为!这三位圣人的说法就是“人经三圣,世历三古”,分别是伏羲、周文王父子和孔子! 问题七:易经是谁著作的... 《易经》是中国儒家典籍,六经之一。原名《易》、《周易》,汉代人通称为《易经》。古人向神灵卜问吉凶的方法,有龟卜和占筮。筮用蓍草,按一定法式推算出数目,求得某种卦象,依据卦辞、爻辞推测所问事情的后果。据《周礼・春官・宗伯》记载,上古时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连山易、归藏易皆佚,仅《周易》存世。“易”字,一说为“简易”之义;另一说为“变易”之义,意为以揲蓍数目之变,推求问事之变,借以释疑。“易”前“周”字,一说指周代人的筮法;一说指周遍之易,即探求普遍的变易法则。汉代人所说的《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传是对经的解释。《易经》则指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辞、爻辞而言。 《易经》成书于何时,作于何人,迄今无定论。《汉书・艺文志》提出“人更三圣”说,认为伏羲氏画八卦;周文王演为六十四卦,作卦辞和爻辞;孔子作传以解经。“五四”运动以后,史学界对传统说法提出怀疑,认为卦和爻辞中讲到周文王以后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足证《易经》成书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因此出现了周初说、春秋中期说和战国说,所据不一。 问题八:周易 是谁写的,根据什么写的 倜水文妹粟诳 问题九:周易是谁写的,根据什么写的 《周易》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哲学著作,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对先秦诸子百家产生过巨大影响,而且在整个封建社会里,凡是有成就的学者,无不研究过它并得它的启示。然而,《周易》这部煌煌巨著的作者是谁呢?这是数千年来人们争论不休的谜题。 《周易》三圣说的人认为,《周易》中《易经》与《经传》两部乃是伏羲、文王、周公(或孔子)三人合著。 以伏羲作《易经》本身为证,其《系辞下》自称庖牲氏王天下,仰观俯家,始作八卦。《史记一・太史公自序》也说:伏羲纯厚,作易八卦”。在《曰者列传》中则进一阐明;“伏羲作八卦,周文王演三百十四爻而治天下”。《周本纪》则记载:“西伯盖即位五十年。其囚前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 《孔子世家》却抬出孔圣人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象,说卦,文言”。《仲尼弟子列传》则进一步佐证曰:“孔子传易于瞿”。 继承和拓展这一说法的是马融和陆续,他们认为文王作卦辞,周公作爻辞,孔子作十翼,这是定论。只是他们把传说中的伏羲剔除了。与其稍有不同的是朱熹,他认为《易经》里面有伏羲的易,有文王的易,有孔子的易,在读易的时候,必须把这三个人的易区别对待,不能混为一谈。 孔说与非孔说。持这一说法的人,长期以来,围绕着《周易》究竟是孔说还是非孔说这一问题争论时间最长且十分激烈。一派认定,一部《周易》非孔子他人莫属;另一派则断言:《周易》与孔子毫不相干。 这种争论起源于汉代。根据《周礼》记载,周初,《易经》有三种本子,一名曰《连山》,二名称《归藏》,三名为《周易》。前两种在汉代已经失传,只有《周易》在民间流传。汉武帝时, *** 曾设置以调易》为首的五经学馆,一些“五经”博士用当时通行的隶书重新整理撰写经书,使得新版《周易》在社会上广为传播。这在当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下,孔门传人认定《易经》为孔圣人所著是有其特定历史条件的。所以,都在此书中冠以“子曰”字样。这一派即是后人所称的“今文学家”。 但是,以先秦时代留下的篆书书写的经本为正宗经典的“古文学家”,他们则认为,《易经》居首的五经皆周旧典,一是先王留传下来的典章制度的汇编,孔子未出,何以作经?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撰写《易意子问》,文中说。,《易经》中的《文言》、《系辞》《杂卦》等篇与孔子根本毫无关系。清代学者龚自珍则进一步论说:“仲尼未生,先有六经,仲尼既生,自明不作”。 近代以来,这种争论愈演愈烈。坚持孔说“今文学家”观点的学者皮锡瑞认定:“一当知经为孔子所定,孔子以前不得有经;二当知汉初会古未远,以为孔子作经说必有据”。康有为更是一锤定音:“凡‘六经’皆孔子所作,昔人言孔子删述者,误也”。康圣人连孔子是《周易》的合著都概不承认。 持非孔说的古文学家也不甘示弱,以钱玄同为旗帜,奋起反击,他精心考据,层层批驳,结论说:“孔丘无删或制作‘六经’之事。”针锋相对没有丝毫调和的余地。 郭沫若先生在这场争论中,独树一帜。他认为,孔子不但不是《周易》的作者,而且连读也没有读过《周易》。他说,《论语》中关于孔子“五十以学易”的话,鲁语“易”字也作“亦”,不足为信;而《周易》中多次出现的“子曰”非孔子而为荀子。由此郭先生推断《周易》大多出于荀子门人之手,并认为《周易》可能是战国前楚人U臂弓汇编成册的。 此外,还有些学者根据《周易》的思想观念来争论《周易》作者。冯友兰先生著文说,《周易》与《论语》的哲学观点截然不同,从而否定《周易》为孔子所作。苏渊雷教授则认为,冯先生的论说,就事论事,综观两部著作就不难看出《周易》与《论语》的思想如出一辙,因此很难说孔说派的论点没......>> 问题十:《周易》是在哪一年由谁写的? 对于《周易》的成书,《汉书??艺文志》曰:“《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此说最为汉儒接受,《周易乾凿度》有云:“垂皇策者羲,益卦德者文,成名者孔也”。“三圣”、“三古”之说简而言之,即:上古时代,通天之黄河现神兽“龙马”,背上布满神奇的图案,圣人伏羲将其临摹下来,并仰观天文、俯查地理,而做“八卦”;中古时代,姬昌被纣囚禁于h里,遂体察天道人伦阴阳消息之理,重八卦为六十四卦,并作卦爻辞,即“文王拘而演《周易》”;下古时代,孔子喜“易”,感叹礼崩乐坏,故撰写《易传》十篇。而在宋朝之前,对于重卦者多有疑义,一者王弼认为伏羲画八卦之后自重为六十四卦,二者郑玄认为神农氏重卦,常者孙盛认为夏禹重卦。 直至北宋欧阳修撰《易童子问》,认为《易传》七种之间有互相抵牾之处,并非孔子一人所作:“其说虽多,要其旨归,止於辞明吉凶尔,可一言而足也。凡此数说者,其略也。其馀辞虽小异而大旨则同者,不可以胜举也。谓其说出於诸家,而昔之人杂取以释经,故择之不精,则不足怪也。谓其说出於一人,则是繁衍丛脞之言也。其遂以为圣人之作,则又大缪矣。”(犹见《易童子问??卷三》)。至于后世,疑古之风渐起,清代姚际恒所著《易传通论》与康有为《新学伪经考》都认为《易传》并非出自孔子之手。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钱玄同先生、冯友兰先生、顾颉刚先生、高亨先生、郭沫若先生等著名学者皆认为《易传》非孔子所作,顾颉刚先生则将《易传》成书年代推断为战国末期至西汉早期,唯有金景芳先生坚持认为《易传》乃孔子所作。

什么样的人能看懂易经

邵伟华、李涵成等老师可能因为生活波折角度太大,也是为“刻苦程度”给力。你有点跑题了。当然以易技致富是另一话题。

《易经》中的四个圣人之道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系辞传上.第十一章》 好多人都认同《易经》这部书,博大精深。每个人看的角度不一样,收获就不一样,有人喜欢研究它的爻辞来形成理论,有人根据它的变化规律来指导自己的行动,有人喜欢观象,从而制造出自己喜欢的器物,有人用它的灵验来进行占卜。 它能给人的言行以指导,又能让人的行动合天道,能用它来审美制造器物,还能用它来占卜以解答疑惑。 今天读了一篇《系辞传》,版本是金景芳写的,读到第十一章,唯独漏掉了这四句话,只有一句《易》有圣人之道四焉。我以为漏读了,又倒回头来细读,读了一遍没找到,第二遍没找到,第三遍没找到,根据上下文也找不出这四个道,最后上网找,找了十多个版本后,确定我手上的这本书是漏掉了这四句话,而且章节也是错乱的,有些突然断章,有些突然断句,尽管好几十块钱买的书,以避免不了盗版的命运。 根据我认为正确的文章,又把手上的文章修改了一遍,回到家找了一本傅佩荣的版本读,果然跟我修改过的文章是一致的。 为了这四句话,几乎花掉我一个下午的时间,日更的文章到了晚饭后才有空写,差点就日更中断了,保持日更真是挺难的。

学易经的女人什么性格

学易经的女人是一个很有思想的人,她们的性格也会比较沉稳,做事情也比较冷静,不会因为一些小事而大动干戈。她们也会有很好的耐心,对于自己想要的东西,她们都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取,不会轻易放弃。她们也会有很强的忍耐力。她们不会轻易的发脾气,也不会轻易的去得罪别人,她们的性格会比较温和,不会轻易的发火。她们也会有很强的责任心,对于自己想要的东西,她们都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取,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机会。她们也会有很强的忍耐力。她们也不会轻易的去发脾气。她们的性格会比较温和,不会轻易的发火。她们的耐心也会很强,不会轻易的去发火。她们的忍耐力很好,不会轻易的发脾气。

周易是哪三位圣人编辑的

伏羲、文王、孔子三位圣人,代表了《易经》成书的三个伟大时代,“三大圣人”对《易经》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给后人留下了很多启示

《易传·系辞》中的圣人与君子

《易传·系辞》中的圣人与君子

通过考察《易传·系辞》中圣人与君子的人格形象,发掘出该书作者赋予圣人与君子的人格内涵,并比照《易传·系辞》成书前儒、道两家赋予圣人与君子的人格内涵,揭示《易传·系辞》中圣人、君子与《易传·系辞》成书前儒家所推崇的圣人、君子的同一性。验证《易传·系辞》是儒家典籍的历史定论。

关键词:圣人;君子;《易传·系辞》;《=易经》

一、儒、道两家圣人与君子

圣人、君子是儒、道两家共同关注的人格形象。但两家所赋予的圣人、君子人格内涵却有着巨大的差异。儒家经典《论语》中,孔子没有明确地说出圣人的人格内涵,然而他却较具体地指出圣人是尧、舜、禹、汤、文、武六人。我们发现。这六人的人格形象具有这样共同的特征:他们都是有位的王者,他们不仅文治武功非常显赫。而且具有极高的道德境界。由此可见。圣人的人格内涵具备王者、仁与智。而孟子从儒家的伦理道德本位出发。更进一步明确地指出圣人的人格内涵就是“仁且智”。他与孔子不同。不再以王者为圣人人格的基本内涵。而以“仁且智”。值得注意的是。儒家非常尊崇圣人人格形象。孔子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在孔子的视域里。圣人人格不是一般人所能达到的。连他自己也不能。孟子则说:“规矩。方员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孟子强调“百世之师”的圣人是人类伦常最完满的体现。

与儒家规定的圣人人格内涵“仁且智”截然不同,道家老子则从自然主义立场出发。赋予了圣人“自然”与“无为”的人格内涵。而庄子认为。圣人的人格内涵是以道的本性为己本性。他说:“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庄子说。圣人以天然为主宰、以德性为根本、以大道为门径。能预知万物的变化,但圣人与道是不同于一体的。只能做到以道的本性为己本性。虽然庄子承认圣人以道的本性为己本性,但他是否定圣人的。他说:“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故曰:唇竭则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圣人生而大盗起。掊击圣人,纵舍盗贼,而天下始治矣。”在这里,庄子明确否定了圣人。同时他指出,圣人之道是一把双刃剑。圣人用它可以便天下太平。但是盗跖用它,却可以为害天下。他认为。若想实现天下大治,人们必须摈弃圣人之道。可见。在总体上。庄子是否定圣人及圣人之道的。

与圣人一样。君子也是儒家所推崇的人格形象。在儒家心目中。君子人格的地位仅次于圣人人格。但它比圣人人格有更强的现实性。孔子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孔子认为虽然圣人人格是普通人很难达到的,但君子人格则是常人可及的。孔子所说君子人格的内涵有两层:一是指有道德操守;二是指在位者。在孔子的视野里,君子有道德操守的具体规范是行“仁”心。他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在他看来。行“仁”心是君子本分,而“小人”则根本不具备这一点。以孔子学说继承人自居的孟子更加推崇君子的道德操守,君子即使“无恒产”。也有“恒心”。孟子进一步解释到:“君子与人为善,取诸人。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在这里,我们可看出,孟子以“与人为善”。亦即行“仁”心为君子人格的基本内涵,不再以是否在位为君子人格的内涵,这是对孔子君子学说的进一步发展。

而在道家心目中。君子则是秉承自然本性、“无为”的人,他脱离了儒家所尊崇的封建宗法礼制羁绊。老子认为,“善为士(君子)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在老子的眼中。君子是深谙“道”的人。庄子则认为,“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熏然慈仁,谓之君子”,可见,在生活于战国中、后期庄子的理解中。道家的君子已深深地烙上了儒家的一些色彩。但从原初意义上看。道家赋予了君子人格承袭自然本性、脱离礼制约束的基本内涵。

长期以来,学术界认为《易传》是儒家典籍,但近年来陈鼓应先生通过对《易传·系辞》考察,认为“《易传》非儒家典籍。乃道家系统所作。”圣人和君子是《易传·系辞》中讨论的两个重要人格形象,通过考察该书中两者的人格内涵以及作者对他们的态度,就会发现陈老这个观点是很难成立的。而我们通过对该书中两者的人格内涵以及作者对他们态度的考察,恰恰验证了《易传·系辞》是儒家典籍的历史定论。

二、《易传·系辞》中的圣人

《易传·系辞》是对《易经》的解释和发挥,而解释和发挥不可避免地反映出该书作者的价值旨趣。作者的价值旨趣即使是不经意的也会暴露出自身的学术立场。因此。我们在考察该书中圣人的人格形象,发掘圣人的人格内涵时,也必然会发现作者的价值旨趣和学术立场。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该书中圣人人格形象。

第一,《易传·系辞》中的圣人是一个用“智”来行“仁”的仁者,《易传·系辞》作者说,“备物致用,立功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于圣人。”从这可见,在《易传·系辞》作者的眼里,圣人是一位“以为天下利”的仁者。他们认为,圣人作为仁者是用“智”来行“仁”的:而且圣人行“仁”的过程中,与《易经》是互动的,《易传·系辞》中说:包栖氏(伏羲氏)在“王天下”时,他一心为天下人谋福利,他对天、地、万物仔细观察,然后,“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创作了八卦;他并从《离》卦得到启示,教授人们结绳作网,来捕捉鸟、鱼;神农氏从《益》卦得到启发,教授人们制作耒、耜来进行农业生产;并依据《噬嗑》卦,制定交易规则,使人们有章可寻地交换各自物品,大大地方便了日常生活;黄帝、尧、舜受《乾》、《坤》两卦的启迪,为人们制作了衣服,使天下得到了大治;后来的圣人,更是不离《易经》,并且常常依据《易经》为天下人做好事;为了人们避风雨,圣人教会人民建筑了“官室”;为了人们更好地搞好丧葬,圣人制作了棺椁;为了让人们知道文理、记录历史,百官能更好地治理政事,圣人又创造了文字。这些伟大的创举,都是圣人所为。从这我们看出。在《易传·系辞》的作者心目中。圣人是一个依据《易经》为人民谋福利的仁者。

第二,在《易传·系辞》中,圣人不仅是一个仁者,更是一个行“仁”心的智者。圣人作为一个智者,首先体现在他创作了《易经》以及《易经》中的《大象》、《小象》和《系辞》上。《易传,系辞》作者讲“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所谓“出图,洛出书”,根据传说,伏羲氏见龙马负图出于黄河。它的身上有纹如八卦。他依此画出八卦;大禹见神龟出洛水,背上有文字,他依此作《尚书·洪范》。这两则传说虽然不一定可靠,但是可以肯定一点,远古的中国智者们对天地之道是非常关注的。而正是这种关注。他们在苦思冥想中不断地受到外界事物的启发,创作出了八卦;并参照天地运行的规律,进而创作出了《易经》。

而《易传·系辞》作者则神化了《易经》的创作。在他们看来。是智慧过人的圣人创作出了八卦;并参照天地运行的规律,进而创作出了《易经》。不仅如此,他们还强调,由于天、地、人三才是合一的,因而《易经》也体现了人类活动的规律。在此基础上,《易传·系辞》作者进一步说:“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典礼,(历史论文 )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在他们看来,圣人为了指导人们在现实生活的活动,而创作了《大象》、《小象》。可见,在《易传,系辞》作者的笔下,圣人是一位大智者,圣人不仅“通古今之变”,还在于“究天人之际”。同样,《易经》的系辞也是圣人所作。他们说:“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很明显,《易传·系辞》作者认为,《易经》的系辞是圣人根据卦象的阳刚阴柔而推演出来的,圣人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指导人们在现实生活的活动。

其次,在《易传·系辞》作者的笔下。圣人作为一个大智者,体现在他创作的《易经》包含了全部的天地之道以及使《易经》的简便易行上。《易传·系辞》作者说:“《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又说“说夫《易经》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他们认为,圣人制作的《易经》对天地之道无不涵括。《易传·系辞》作者继续说:“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易传·系辞》作者认为。圣人制作的《易经》不但统涵了全部天地之道。而且又简便易行。圣人为使《易经》在现实生活中简便易行,对《易经》中最重要的乾、坤两卦加以重点诠释。经过圣人的悉心诠释,乾、坤两卦达到了“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的效果。

再次,《易传·系辞》的作者以为。作为大智者的圣人所制作的《易经》,从功用方面体现出作为智者的圣人四个特性。他们说:“《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占筮者尚其占。”他们认为,《易经》从语言、行动、制作器物和占卜四个方面体现了圣人之道。 《易经》本质上讲是没有思维功能的、寂静的、甚至没有作为的。但通过与人交感,它能神奇地达到通晓天下事变。圣人是真正理解《易经》的,但仍然必须“极深而研之”。也正因为如此。易经才体现出圣人之道,亦显示出圣人在《易经》功用层面上的智能。

最后,在《易传·系辞》的作者的眼中,圣人作为一个大智者,在现实生活中是离不开《易经》的。他们认为。凭借《易经》,“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圣人是具有特殊智能之人,只有他才能正确运用《易经》治国天下,并达到恰到好处的效果。《易传·系辞》作者借孔子之口,表达了对《易经》的看法:“《易》开物成务,冒天之道”;“古之聪明睿知神武而不杀者夫!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故,是兴神物以前民用,圣人以此齐戒,以神明其德夫。”他们重申,《易经》揭示了世界的规律,在生活中,对圣人而言,作用是无可比拟的。只有正确地认识和理解《易经》,圣人才能有效地治理社会。需要指出的是。作者认为。也只有圣人能正确和全面地认识、理解《易经》。

通过对该书中圣人人格形象的考察,我们发现圣人人格的基本内涵是“仁且智”,这与孟子将圣人的人格内涵规定为“仁且智”是一致的。而《易传·系辞》作者则进一步发挥了孟子的圣人思想。将圣人人格的内涵“仁”且“智”描述的淋漓尽致。不仅如此,《易传·系辞》作者所描述的圣人是不仅是“仁且智”者。而且是当权者。这里表现出浓厚的儒家志趣。这是符合儒家所推崇的圣人。而道家庄子否定圣人、圣人之道与《易传,系辞》中肯定圣人、圣人之道是对立的。由此可断定,《易传·系辞》为儒家典籍,《易传·系辞》不是道家系统的作品。

三、《易传·系辞》中的君子

如果说通过对《易传·系辞》中圣人考察,其分量不足于完全推翻陈老的上述观点的话。那么我们继续考察一下该书中的君子。

在《易传·系辞》作者的眼里,圣人制作了《易经》,并按照《易经》大旨行事,他是一位“仁且智”者。是“王天下”的人物;君子则是圣人实现“王天下”大业的辅助者。君子在《易传·系辞》中人格形象也比较突出,下面我们也考察一下。通过此,我们就会发现君子人格的内涵。

首先,在《易传·系辞》作者的眼中。君子服从命运的安排,乐于行君子之道。“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阴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他们所谓的君子之道。实际上就是君子服从命运的安排,主动辅助圣人,通过此实现自己建功立业。而孔子说过:“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孔子认为,君子之道最重要的一条是服从命运。君子必须认识到自己只是君子。《易传·系辞》作者对君子之道的理解。显然是对孔子的君子之道的继承。如果说,圣人是儒家所称颂的圣人,而决不是道家非宗法伦理的道家圣人;同样,君子是遵从封建伦理的君子,决非秉承自然本性、脱离礼制约束的道家君子。但有必要指出地是,在《易传,系辞》作者的视域中,君子与圣人相对应,是民。但君子又不是一般的“民”,如《易传·系辞》作者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从这我们可见,君子是了解“天地之道”的,而一般百姓则是“日用而不知”。可见,君子虽不及圣人高明。但他又是民所不及的。

其次,在《易传·系辞》作者眼中。君子是在位者。君子的“位”是凭自身的德行和才干获得的,而且君子的“位”与其德行和才干相符。君子作为在位者,通过修身不断完善自己的德行。修身的具体内容是“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的优良的德行体现为在日常生活中积“善”与行“仁”心:与人交往中不卑不亢。再者,君子作为在位者,有出色的才干,“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君子做事是先做好准备。然后因时而动。君子在位时。身安而“不忘危”。不沉溺享受;正因为君子能居安思危。所以国家才能平安。

再次,在《易传,系辞》作者的眼中,君子在现实生活中,必须了解“天地之道”的抽象物——《易经》,同时必须依“天地之道”来参验人事。只有这样。君子才能达到圆满的结局。《易传·系辞》作者说:“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白天佑之,吉,无不利’。”《易传·系辞》中大量借用孔子的话,说明君子必须依《易经》行事,君子行动要慎重,语言要缜密;只有这样,君子才能成就事业。该书作者认为。真正的君子行动。必须“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响”;只有这样,《易经》才会作出响应。《易传·系辞》作者认为,君子行事一定要重视圣人制作的《易经》,并且要依《易经》行动,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天地之道,更好地辅佐圣人,做好事情。君子自己行事才会有好的结局。

最后,在《易传·系辞》作者的眼中,君子与圣人不同,圣人是“仁且智”者,是无与伦比的。而君子则凭德行和能力才能守位。他通过辅助圣人治化天下百姓,才会完成自己的理想。在该书作者眼里,圣人是“生而知之”者,而君子则是“学而知之”者。圣人是《易经》的创造者和运用者。君子仅是《易经》的学习者和运用者。《易传·系辞》作者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孔、孟君子观。

综合以上,我们可看出,《易传·系辞》中君子的人格形象体现出的君子人格基本内涵是有道德操守和在位者、行“仁”心。与儒家所赋予君子的人格内涵非常一致;而道家君子人格的基本内涵是脱离礼制约束、承袭自然本性。从这我们可得出,《易传·系辞》是儒家的典籍。

通过以上对《易传·系辞》中圣人和君子这两个重要人格形象的考察,寻觅出圣人与君子人格的内涵,我们可以断定《易传·系辞》是儒家典籍,尽管它的内容可能掺入了其它学派的一些思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