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牛镇的来历,金牛镇为什么叫金牛镇

堰是什么意思

十堰的堰是堤坝的意思。

“堰”是指修筑在内河上的既能蓄水又能排水的小型水利工程。比如都江堰,类似于水库大坝。“堰”作为十堰农耕文明的根源和载体,作为山区灌溉田地的水利工程形式。

根据现存十堰地方志书记载,十堰地名最早可追溯到明成化、嘉靖年间。《湖广图经志》记载:

十堰,在县南(现郧阳区南部),沿着溪流修筑了十道堰,以灌溉农田。这十道堰就有十堰、九倾坪堰、虎尾堰、白龙堰、尖山堰、黄龙堰、双龙堰、佃户堰(白浪上堰)、么堰(白浪中堰)、谭家堰(白浪下堰)。这是关于十堰地名的最早记载。

扩展资料:

十堰地名始于明朝,源于军屯。为了解决驻扎十堰的军队给养,维持运转,所以就大力发展军屯经济,将流民遗弃的土地分给军人及家属种植。

十堰地名的来历还和一条老街有关。车城南路和百二河桥相交的十堰老街,解放前叫十堰镇,是属于郧阳所辖的四大镇之一。1629年,湖北大冶金牛镇百姓落户老街一带,移民中以陈姓较多,打铁手艺高,当地人常提到陈家铁匠铺,久而久之变成了“陈家街”。

清朝中叶,由于农耕面积增大,出于灌溉的需要,人们在百二河上修起了十个堰。于是,人们便习惯把这条街叫做“十堰街”。“陈家街”便被“十堰街”给代替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十堰便因约定俗成而成为区域指代名词,十堰镇、十堰老街乃至十堰市正是这一名词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具体表现形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十堰

求大冶市金牛镇历史?

我是湖北大冶的,传说金牛镇是一头仙牛在现在的金牛镇休息,给当地人带来了希望,当地人感念其恩德,建了金牛镇。

武汉三镇谁最老?

武昌最早!武昌原来叫“夏口”。 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秦灭楚,鄂邑属秦之南郡(南郡治所在今荆州)。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本地为鄂县,仍隶属南郡。县的治所在今鄂州市城区东。鄂县领域约有今鄂州、黄石、大冶、咸宁、嘉鱼、蒲圻、崇阳、通山等市县和武汉市武昌区、江夏区。汉代,鄂县属荆州江夏郡,郡的治所在安陆(今湖北云梦)。西汉初,在鄂县境内分置了沙羡(今武汉市武昌区)、下雉(今阳新东南)二县。分县后的鄂县,在江夏郡所领十四县中,位列于第七。在东汉时,列于第十一。汉鄂县领域,约有今鄂州、黄石、大治三市和阳新县富水以北部分。 三国分立时,孙权于魏黄初二年(221年)自公安迁来鄂县,取“以武而昌”之义,改鄂县为武昌县,这是本地称“武昌”的开始。武昌县领域约有今鄂州、黄石、大冶三市。在武昌县城设武昌郡,管辖武昌、江夏、沙羡、下雉、兴国、柴桑(九江市西南)、寻阳(九江)七县。郡治、县治均在今城区。吴黄龙元年(229年)四月,孙权即帝位于武昌。从此,武昌不仅是郡、县的治所,而且是孙吴的国都,江南地区的中心。都城遗址至今尚明晰可见。 西晋时,本地仍然是武昌郡郡治所在,先属荆州,后属江州。其时,原属武昌郡的寻阳、柴桑二县先后分出,并合置为寻阳郡。西晋太康元年(280年),分武昌县为武昌、鄂两县,鄂县治所在今大冶市西畈,两县隶属荆州武昌郡。元康元年(291年),武昌郡划属江州。东晋建武元年(317年),江州治所设在武昌(今鄂州)。 南朝宋、齐、梁,武昌、鄂两县领域和郡、县治所未变,刘宋时,武昌郡由原属江州改属郢州。州治设在夏口(今武汉市武昌区)。武昌昔日的重要地位,逐步由夏口取而代之。武昌虽仍为郡治,而领域逐渐缩小。到陈(557—589年),两县分设武昌、鄂、西陵三县,隶属北新州武昌郡,郡治所设在武昌(今鄂州),西陵治所在今黄石市境内。 隋开皇九年(589年)改郢州为鄂州,州的治所设在夏口(今武汉市武昌区),这是“鄂”字西移的开始。同年,撤武昌郡,并鄂、西陵入武昌县,隶属鄂州。唐元和元年(806年),鄂州设立军事建制,称为武昌军,军的治所设在夏口(今武汉市武昌区),这是“武昌”之名西移的开始。其时,本地仍为武昌县。此时,武昌军城、武昌县城同时存在。故唐代诗人刘长卿之诗有“上下武昌城”之句。五代自后梁至周(907—960年),武昌县先后隶属扬吴鄂州、南唐鄂州。南唐李煜七年(967年),割武昌县三乡之地设大冶县(含今黄石市),武昌县和大冶县同属于鄂州。武昌县领域,东到西塞山,南至大幕山,西至梁子湖,北至长江。 北宋开宝八年(975年),武昌县隶属荆湖北路鄂州(江夏郡)。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年),武昌县升为武昌军,因该名与鄂州的武昌军雷同,遂取“玉宝寿昌”之文,次年改名为寿昌军,领武昌县。这是本地称“寿昌”的开始。端平元年(1234年),废寿昌军,武昌县隶属鄂州(江夏郡)。嘉熙元年(1237年),武昌县又升为寿昌军,直隶武昌军节度。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寿昌军改名武昌散府,隶属鄂州路。元成宗大德五年(1301年),鄂州路改称武昌路,治所设在夏口(今武汉市武昌区),西移的“武昌”之名由军事建制名称变成了行政区划名称。此时,武昌县隶属于湖北道武昌路。元顺帝至正二十四年(1346年),武昌路改为武昌府,武昌县隶属武昌府。明洪武元年(1368年),武昌县属湖广布政司武昌府,西塞山划属大冶县。清康熙三年(1664年),武昌县属湖北省武昌盐法道武昌府。在清代,长港两岸自樊口至芦席口(六十口)及芦州、粑铺,划为黄州卫屯地;月山为大冶飞地。 民国2年(1913年),废武昌府,改江夏县为武昌县,而武昌县却改名为寿昌县,至此,在本地沿用1692年的“武昌”二字,硬被江夏取代了。次年(1914年),因“寿昌”一名与淅江一县同名,寿昌县改名为鄂城县(因本境有鄂王城,故名鄂城)。这是本地称“鄂城”的开始。鄂城县领域未变,隶属湖北省鄂东道。1931年,鄂城县隶属湖北省江汉道。1932年,鄂城县隶属湖北省第二行政督察区(鄂南行政专员公署)。1936年,鄂城县隶属湖北省第一行政督察区(鄂东行政专员公署)。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成立后,鄂城县隶属湖北省大冶专区(治所在今鄂州),黄州卫屯地、大冶月山飞地划属鄂城县。1953年,鄂城县隶属黄冈专区,鄂城县的高桥区划属咸宁,白沙乡划属黄石。1955年,鄂城县的晏公区、谈桥区的金牛镇划属大冶县,大冶县的汀祖、碧石渡划属鄂城县。1960年,武昌县治所从武汉市武昌区的傅家坡迁出搬到纸坊。直至1994年,该县才改为江夏区,隶属于武汉市。武汉市武昌区的“武昌”二字,一直沿用至今。因清代省会武昌是元代以前鄂州的治所,“鄂”字就成了湖北省的简称。1960年,鄂城撤县建市。1962年,鄂城又撤市复县。1965年,鄂城县隶属咸宁地区。1979年12月,鄂城划属黄冈地区,实行县、市分治。鄂城县辖农村二十四个人民公社和长港农场,鄂城市辖城区古楼、樊口两个街道办事处和石山人民公社。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合并鄂城县、鄂城市和黄冈县的黄州镇,取鄂城的“鄂”字和黄州的“州”字,成立湖北省辖鄂州市。市名“鄂州”又与古代隋开皇九年(589年)设立的“鄂州”(治所设在武汉市武昌区)巧合。1986年,鄂州的左岭镇划属武汉市洪山区。1987年,鄂州市的黄州区划属黄冈县,辖区内建制分设鄂城、华容、梁子湖三个县级区和一个副县级单位长港农场。我的答案你满意吗?

金牛镇的历史沿革

金牛殷为鄂国。鄂王城遗址位于湖北省大冶市金牛镇鄂王城村境内。远古时期就有人类在这一带活动。古代它是扬越族的一支鄂氏族的活动中心,是古鄂国的都城。古鄂国是鄂氏族所建的诸侯国。西周中期至战国,鄂属楚。周夷王之时,王室衰微,诸候互相征伐。楚公熊渠兴兵伐扬越,至于鄂。周夷王八年(公元前887年),楚公熊渠封次子熊红为鄂王,都于鄂王城,从此鄂属楚。西周末叶,鄂曾为楚国都城。春秋时,鄂为楚国别都。楚怀王时,鄂为楚国大贵族启的封邑。秦为鄂县,鄂县属南郡,鄂王城为鄂县县治,后迁至江边,即今鄂州市城内。昭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8年),秦大将白起攻楚,取楚元郢都,置南郡,鄂邑属南郡。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分天下三十六郡。此时,鄂为县,属南郡。汉属鄂县,鄂王城仍为鄂县县治,鄂县属江夏郡。西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分南郡至江夏郡,鄂县属江夏郡。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部,江夏郡属荆州,鄂县仍属江夏郡。东汉沿西汉旧制,鄂县建制未变。三国属吴,改名武昌。魏黄初二年(221年)四月,孙权都鄂,将鄂县县治迁往今鄂州。金牛镇龙山东三里之山曰武昌山,以此山名取“武力昌盛”之义,改鄂为武昌。此为鄂县改武昌之始。同年八月筑武昌城,徙建业(今南京)之民千家至此。并划分江夏郡的东部立为武昌郡,郡治设在武昌。领武昌、下雉、阳新、柴桑、寻阳、沙羡六县。吴黄龙元年(229年)四月,孙权即帝位于武昌,至九月迁都建业,召上大将军陆逊辅佐太子孙登留守武昌。甘露元年(265年)九月,末帝孙浩又自建业迁都武昌。宝鼎元年(266年)十二月,仍还都建业,留卫将军腾胤镇守武昌。晋金牛为鄂县,县治在金牛镇境内的鄂王城,鄂县属武昌郡。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武昌郡仍属荆州。又分武昌复立鄂县。武昌郡统辖武昌、柴桑、阳新、沙羡、寻阳、鄂、官陵等县。西晋惠帝元康元年(291年),因荆、杨二州疆土广远,统治困难,于是割扬州之豫章、鄱阳、庐陵、临川、南康、建安、晋安、荆州之武昌、桂阳、安城等十郡置江州。武昌郡自此属江州。东晋元帝建武元年(317年),江州治所移武昌。武昌县仍属武昌郡。南朝为鄂县,县治在金牛镇境内的鄂王城。宋永初元年(420年),沿用晋制,武昌郡仍属江州,领辖武昌、鄂、阳新三县。孝武帝孝建元年(454年),分荆州的江夏、竟陵、武陵三郡,湘州的巴陵郡、江州的武昌郡、豫州的西阳郡设置郢州,武昌郡从此属郢州,仍领3县。齐为鄂县,县治在金牛镇境内的鄂王城。齐建元元年(479年),武昌郡仍属郢州,下辖武昌、鄂、阳新、义宁(寄治于鄂)、真阳。梁为鄂县,县治在金牛镇境内的鄂王城。梁天监元年(502年),武昌郡仍属郢州,领武昌、鄂、阳新、安昌(分阳新立)4县。中大通四年(532年),分郢州置北新州,不久州治南移于武昌。陈为鄂县,县治在金牛镇境内的鄂王城。陈永定元年(557年),武昌郡仍属郢州,领武昌、鄂、西陵3县。隋属武昌县。开皇三年(583年),废郡,以州直接统县,开皇九年(589年)罢武昌郡存武昌县,又废西陵、鄂二县归武昌县。同年改鄂州为郢州,改江夏郡为江夏县。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又改州为郡,鄂州改为江夏郡。武昌县先隶鄂州,后隶江夏郡。其时分武昌县西境置城塘。大业九年(613年)废,仍并入武昌。唐属武昌县。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改江夏郡为鄂州。贞观元年(627年),分全国为十道,鄂州属江南道。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全国改为十五道,分江南道为东西两道,鄂州属江南西道。天宝元年(742年),重改鄂州为江夏郡。乾元元年(758年),复改江夏郡为鄂州。道、州、郡之名虽几经变更,而武昌县上属关系未变。肃宗至德年间(756-758年),置武昌军节度使,驻鄂州(今武昌,武汉市之武昌区),而武昌县名如故。五代十国属武昌县。南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年)起,昭宗封杨行密为吴王(史称“杨吴”),武昌属杨吴的鄂州。经历后梁、后唐两代,武昌县属吴国(史称“杨吴”);自后晋天福二年(937年),到五代末年(960年),武昌县属南唐鄂州。乾德五年(967年),南唐割武昌三乡之地置大冶县(另一说:保大十三年即公元955年置)。宋代属武昌县,武昌县后升寿昌军,领本县。至道二年(996年),武昌县属鄂州江夏郡归武昌军节度。至道三年分天下为十五路,鄂州属荆湖路。咸平二年(999年),荆湖路分为荆湖南路、荆湖北路,鄂州属荆湖北路。自此,武昌县属荆湖北路,鄂州江夏郡归武昌军节度。宋南渡后,金兵骚扰江北,因武昌地扼上游,为江西要冲隘口,遂于嘉定十四年(1221年),升武昌县为武昌军使,次年,续升为武昌军。因军名与鄂州武昌军节度之名相类,乃取“玉宝寿昌”之义改名寿昌军,领武昌本县,直隶武昌军节度。端平元年(1234年),废寿昌军,仍为武昌县,还隶鄂州。嘉熙元年(1237年),又升为寿昌军,仍领本县。金牛镇,嘉定甲申十七年(1224年)议升金牛镇为县,以费重事竟止。后,设巡检司。元代,属武昌县。元代初沿宋制,仍为寿昌军。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为散府,仍治武昌本县。成宋大德五年(1301年)废散府复为武昌县,属湖广行省湖北道的武昌路。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吴王朱元璋改武昌路为武昌府。明代,属武昌县。武昌县属湖广布政使司武昌府。清代,属武昌县。康熙三年(1664年),分湖广为湖南、湖北布政司(省)。后湖北省分为五道。武昌县属武昌盐法道武昌府。中华民国,属武昌县,武昌县后改名为寿昌县,继而改名为鄂城县。民国元年(1912年),武昌县仍属武昌盐法道武昌府。民国二年(1913年),北京改湖北为三道,武昌县属武汉黄德道,同年三月,废武昌府,并改武昌府治江夏县为武昌县,而将武昌县改为寿昌县。民国三年(1914年)元月,因县名与浙江的寿昌县名相同,始改称鄂城县。同年,武汉黄德道改为鄂东道,后改为江汉道,鄂城县属湖北鄂东道(江汉道)。民国21年(1932年),鄂城县属湖北省第二行政督察区;民国25-38年(1936-1949年),属第一行政督察区。民国时期鄂城县的内四乡归金牛镇管理,1946年成立金牛区署,明确内四乡属金牛区署管理。金牛解放后成立鄂城县工作委员会,管辖原内四乡(解放后改为几个区)的行政事务,直到1955年金牛划归大冶为止。建国之初,设湖北省大冶专区,鄂城县归大冶专区管辖,并为专区治所。1952年7月撤销大冶专区后,鄂城县划属黄冈专区。同时议升金牛为县,未果。1955年11月13日,金牛划归大冶。1949年5月17日,金牛地区解放,此时至1955年11月13日,金牛仍属鄂城县。1949年6月,鄂城县设金牛为金牛区,区公所设在距金牛街约十华里的晏公庙附近的沙子垴吴村。8月,金牛区改为第七区,将民生、民权、民族三个旧制乡和金牛镇组建而成。区公所仍设在沙子垴吴村。1951年元月,鄂城县委县决定从第七区中将杨葆、高桥、巫山、峡山、孙鉴、刘铺、学堂、李铺、高铺等十个乡划出,成立三十二区(即高桥区),并将第七区改名为第十二区,区公所于1950年由沙子垴吴村迁往金牛街当铺屋,1951年又迁往卢詹雯村。1952年3月,十二区改为十区,11月又改为十一区,区属金牛镇划为县属镇,并将原十四区的胡铺、胡铁、下边、黄泥、下田划归十一区管辖。1954年元月十一区区公所由卢詹雯迁往晏公庙。1955年11月13日,上级决定将鄂城县的十一区、十二区和金牛镇由鄂城县划出,归大冶县管辖。十一区、十二区合并为金牛区,金牛镇为大冶县直管。金牛区公所设在金牛街上。1956年5月,大冶县委、县决定:撤区改组。金牛区改为三个指导组(十四组、十五组、十六组)。十四组辖西畈、晏公、高河三个乡,驻地西畈;十五组辖南城、堰口、胜桥、胡铺四个乡,驻地当铺贺;十六组辖毛铺、谈桥、大桥、罗桥四个乡,驻地谈桥。1957年4月,大冶县委、县决定:撤销指导组,恢复金牛区。金牛区辖十四、十五、十六三个指导组的辖区,区公所设在金牛镇。1958年9月,县委、县决定撤金牛区,成立上游人民公社,撤销县属金牛镇,划归上游人民公社管辖,社址在金牛镇。辖区为原金牛区加金牛镇。同年十二月上游人民公社改名为金牛人民公社,辖区未变,社址未变,下属营有所调整,并将营改为管理区。金牛镇为金牛管理区。1959年12月,大冶县制取销,改属黄石市。大冶县金牛人民公社改为黄石市金牛人民公社。1961年春,黄石市委、市将金牛人民公社改为金牛区,金牛管理区改为区属金牛镇,其余十一个管理区改为十一个小公社。1962年6月,恢复大冶县制,金牛又隶属大冶县。谈桥、大桥、罗桥、毛铺划出,其余七个小公社和金牛镇组建成金牛区。区址仍设在金牛镇。1963年4月,大冶县委、县将灵乡区的毛铺、罗桥两个小公社划回金牛区管辖。此时金牛区辖九个小公社和金牛镇。一直到1975年10月,金牛区辖九社一镇未变。文革中的1968年5月,成立了三结合的金牛区革命委员会。1970年8月,成立了金牛区委员会、区。1975年10月,县委、县决定撤区并社,金牛区改为金牛人民公社。县将原属毛铺人民公社划出与铜矿区的汀桥人民公社合并成立毛铺人民公社;划出罗桥人民公社并入矿山区的灵乡人民公社;划出西畈、高河、晏公三个人民公社成立西畈人民公社。金牛人民公社党委、将剩下的南城、堰口、胜桥、胡铺四个小公社改编成二十八个大队。撤销金牛镇。镇属桥东、桥西两个居委会隶属金牛人民公社。此时金牛人民公社隶二十八个大队,两个居委会。社址设在金牛镇。1976年11月,公社革委会改为管委会,辖区未变,社址未变。1977年管委会对辖区进行了改编,将原来的二十八个大队改编成十八个大队。此时金牛人民公社辖十八个大队和桥东、桥西两个居委会。1980年4月,金牛人民公社社镇分家。金牛镇为县辖镇。金牛人民公社社址仍设在金牛镇。1984年3月成立金牛乡至1984年11月乡镇合一。金牛乡人民改名为金牛镇人民。1995年元月1日大冶撤县建市,将大冶县改为大冶市。金牛镇更名为大冶市金牛镇。2001年3月高河乡并入金牛镇。

沙溪里来历

“沙溪凉茶”是中华老字号广东益和堂制药有限公司的前身中山“黄潮善堂”生产的传统名药,距今约一百年历史。“沙溪凉茶”对于治疗四时感冒、发热伤寒等病症的居家良药。大凡老广东和老华侨没有不知沙溪凉茶的。沙溪凉茶不但可以治病,也可作为夏季的清凉饮料,具有消暑散热、生津止渴的保健作用。 沙溪凉茶的创始人,是中山沙溪塔园村人黄汇,出生于1861年,家境贫寒,15岁起便自食其力,当轿夫谋生。黄汇与其他轿夫不同,黄汇青年期间酷爱收集中草药,经常利用自己游走他乡的便利,收集各地的中草药,为穷苦人家治病,每到一个地方都受到当地人的赞赏。 清光绪十年(1885)间,黄汇总结和整理出一条专医感冒、劳倦伤寒的验方,然后挂牌行医,自行采药和加工,用纸袋包装起来出售,包装上写有“沙溪伤寒圣茶,黄汇制造”的字样,当时人们称之为黄汇凉茶。到解放以后,因国人都认为“百病皆由伤寒起”,而这种凉茶对感冒特别有效,黄汇凉茶也称为沙溪伤寒茶。由于药效显著,黄汇的小药铺当时经常出现排队购买凉茶的情形。水涨船高,黄汇因此家业渐大,终于发了大财,从以前一个到处做工和给人抬轿子的穷轿夫,变成一个出门坐轿的阔人。发财后的黄汇将自己的儿子黄国屏送进大学学医,学成回到中山行医,黄国屏继承父业后,把父亲开的小药铺改名为“黄潮善堂”,将茶名改为“伤寒圣茶”。后人为纪念黄汇,就将此茶以他的故乡命名——沙溪凉茶。 黄汇开的小药铺解放后辗转成了中山县沙溪凉茶厂,当时是沙溪供销社的下属单位,虽然说企业化生产,但产量还是非常低,远远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1975年沙溪公社便专门办厂来接管沙溪凉茶厂,1984年沙溪凉茶厂更名为沙溪制药厂。1990年批准更名为广东省中山市沙溪制药厂,在新世纪之初,沙溪制药厂改制,起了一个药味十足的新名字“益和堂”。2003年批准更名为广东益和堂制药有限公司。多年来,“益和堂”坚持科技创新质量取胜的宗旨,使本公司发展成拥有先进的生产、检验设备的现代化中型制药企业。100年历史的感冒良药“沙溪凉茶”用现代科技提取有效成份,制成“沙溪凉茶颗粒”和“沙溪凉茶袋泡茶”,被卫生部收载为国家标准,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为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先后同金鸡片、排石颗粒等九个品种,荣获《全国获奖药品临床应用信誉评价调查信得过》药品奖。 “益和堂”于1993年荣获中华人民国内贸易部颁发“中华老字号”称号;于2006年荣获中华人民商务部颁发“中华老字号”称号。

安徽省庐江县金牛镇的来源

传说 金牛山顶原本有金牛,结果大伙开挖了。牛跑了,所以金牛山,山顶至今都是平的。而且山顶的石头上,还有貌似牛脚印的玩意。 我就是庐江县金牛镇的人,我叫徐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