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太乙数,诸葛亮星宿
庞统死于落凤坡,为什么诸葛亮提前告诉庞统,庞统不听?
三国演义里虚构的,他并没死与落凤坡《三国志·蜀书·庞统传》及“裴注”写得很清楚:建安十四年(209),刘备自领荆州牧。建安十五年(210),庞统归刘备,不久便深受器重,与诸葛亮并为军师中郎将。建安十六年(211),益州牧刘璋遣法正迎刘备入蜀,欲使其攻汉中张鲁。这本是送上门来的良机,刘备却因恐有损其“信义”名声而一度有所顾虑。正是庞统力劝其借机夺取益州,并剖析利害道:“今日不取,终为人利耳。”一席话点醒了刘备,促使他立即下定决心,亲自率兵人蜀。这是刘蜀集团的一大战略步骤,也是刘蜀大军前所未有的一次分兵。两位军师,诸葛亮留镇荆州,庞统则辅佐刘备人蜀。当刘备与刘璋初会于涪城时,庞统主张就此擒获刘璋,不战而定益州;刘备因“初入他国,恩信未著”而未予采纳。次年,即建安十七年(212),庞统又进献取蜀三策:“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一举便定,此上计也。杨怀、高沛,璋之名将,各仗强兵,据守关头……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计也。退还白帝,连引荆州,徐还图之,此下计也。”刘备取其中策,诈称欲还荆州,擒斩刘璋大将杨怀、高沛,从而正式开始了夺取益州之役。我在拙著《<三国演义>评点本》第六十三回总评中写道:“历史上的庞统在夺取益州的过程中,作为刘备的主要助手,协助指挥全军,取白水,袭涪城,夺绵竹,节节胜利,进围雒城,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直到建安十九年(214),他在率兵攻城时不幸中流矢身亡,年仅三十六岁。此后不久,刘备便夺得雒城,进逼成都。而诸葛亮则是在这年初统兵人蜀,与张飞、赵云等‘分定郡县’,然后‘与先主共围成都’。罗贯中为了突出诸葛亮的作用,在《三国志平话》的基础上,虚构了庞统在‘落凤坡’遭到埋伏,被乱箭射死的情节,有意将庞统之死提前,以便诸葛亮尽早入蜀。这样,庞统所起的关键作用被降低,诸葛亮则被写成了夺取益州的主要指挥者。这对庞统来说不够公平。”刘备夺取益州,顺利实现了“跨有荆益”的第一步战略目标;后又以益州为根据地,夺取汉中,达到其一生事业的顶峰,庞统对此功莫大焉。而庞统的不幸牺牲,则使刘备失去一臂,是刘蜀集团的巨大损失。如果庞统不早死,诸葛亮要么可以晚几年入蜀,要么可在刘备定蜀后与庞统互相置换(诸葛亮到成都辅佐刘备,庞统则去镇守荆州);果真如此的话,荆州或许不会失守,三分天下的格局可能会大不一样。尽管史实已无法改变,但英才早逝却不能不令人扼腕长叹! 关于庞统死后的葬地,《庞统传》未作明确记载。这在《三国志》中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夏侯悼、夏侯渊、曹仁、荀或、荀攸、贾诩、郭嘉、张辽、马超、黄忠、赵云、法正、张昭、顾雍、周瑜、鲁肃等重要人物的葬地,《三国志》均未明确记载)。而唐代以后,历代均有文献记载庞统墓在罗江县鹿头山上,南宋大诗人陆游便作有《鹿头山过庞士元墓》一诗:“士元死千载,凄恻过遗祠。海内常难合,天心岂易知。英雄千古恨,父老岁时思。苍藓无情极,秋来满断碑。”明代曹学俭所撰《蜀中名胜记》卷九《罗江县》条,概括唐宋以来的记载云:“《寰宇记》:‘白马关,在罗江西南十里……’《志》云:‘山上平坦,有小径,仅容车马,三国时营垒也。其下名落凤坡。’按凤雏先生庞士元,侍昭烈至此,卒于流矢下,其葬在鹿头关桃花溪东岸。”这是可信的。我曾经指出:“其故乡襄阳距离遥远,且为曹操地盘,还葬原籍是不可能的。……由于这里(鹿头山)地势高阜,背景开阔,距雒城亦不过数十公里,痛失良佐的刘备将庞统葬于此处是很有可能的。”正如《三国志》未记关羽葬地,却并不影响洛阳关林和当阳关陵的真实性,《三国志》未记张飞葬地,却并不影响阆中张飞墓的真实性一样。 庞统是刘备夺取益州的最大功臣,庞统墓则是这一战役的一座丰碑。它与刘备入蜀后与刘璋欢聚饮宴的富乐山(在今四川绵阳市)、曾经驻扎的葭萌关(在今四川广元市)一起,成为蜀汉在今四川境内最早的一批遗迹。而论保存之完整,在广大民众中知名度之高,庞统墓无疑在其中居于首位。从宋代起,墓前修建了靖侯祠 (庞统谥靖侯,故名,俗称庞统祠),历代又多次修茸扩建。千百年来,祠墓相伴,翠柏青青,成为蜀中一方名胜。
诸葛神算,麻衣相术的意思?
诸葛神算:诸葛神数相传是三国时代刘备的军师诸葛亮所作,此书在民间世代相传,至今已历十七个世纪,小自个人荣辱,家庭得失,大至战役胜负,邦国兴衰,皆可测算,无不灵验如神。秘本诸葛神数系旧时抄本,纸皆破碎。乃远代之遗传。世不多觏。共有三百八十四签。按三百八十四爻。 其中句法。长短不一。寓意深远。变化无穷。判断吉凶。如应斯响。较之金钱马前等数。实有霄壤之别。余什袭珍藏。视同拱璧。内有艺术汇编一篇。搜辑丰富。多为真传秘本。该主人再三以书付梓相商。因想祸福吉凶。人所共有。先贤传授此书。以指人迷惑。故未敢自秘。谨录一通。详加校对。搜残补缺。以供同好。 诸葛神数,对占卜者的思路,有很大的启发作用,特别是那些正陷于彷徨迷惘中的人,更有一种拨开云雾,重见天日的豁然开朗感觉。因此这是可以作为判断吉凶,决定进退,是选择趋吉避凶的指南针。惟愿占者诚心祷告。无不灵验如神。慎勿以儿戏为之。致损此书之价值也。麻衣相术wenku.baidu/view/5b3061ea551810a6f524863b.html
为什么刘备把的卢给庞统 庞统的死真的和的卢有关吗?
说到三国时期的庞统这个人的能力可以说是和诸葛亮不相上下的,但是就是命短了一点,很早的时候就在罗凤坡死掉了,其实很多网友也知道的在这之前刘备是有把自己的马的卢送给了庞统的,其实知道的卢这匹马的人知道,这匹马性格可不好,所以最后庞统死了很多网友说是因为的卢的原因我思来想去的觉得这个问题还是有一定的说法的,所以到底有没有关系呢?下面就跟随我一起来揭秘分析看看吧! 这么多答案里面,难道就没人觉得是庞统自己自导自演的一出情节吗?庞统命丧落凤坡,并不是因为什么刘备故意把白马给庞统,也不是什么天意如此,是因为庞统看穿了诸葛亮、看透了刘备才决定成全他们。这就是大智慧! 首先:我们不妨看看,诸葛亮先是举荐庞统,后面却又想着在忙么除掉庞统。 诸葛亮面对西川可谓是无计可施了,因为刘备所谓的仁义,于是踢皮球了,把远在东吴的庞统请了过来,让庞统去做这些既得罪人又坑自己的事,庞统也确实有才能,他知道刘备在取荆州时时装出来的仁义,为攻打西川做铺垫,然而水到渠成的事,诸葛亮却飞鸽传书,书中内容是说:“亮夜算太乙数,今年岁次癸巳,罡星在西方,又观乾象,太白临于雒城之分;主将帅身上多凶少吉。切宜谨慎。”反正意思就是这次出战雒城凶多吉少,最好还是别去了,其实这封信就是为了让刘备分心的,还有诸葛亮知道庞统对刘备的忠诚,想帮助刘备成就一番大事。庞统看见诸葛亮“善意”的提醒之后立刻回到:“统亦算太乙数,已知罡星在西,应主公合得西川,别不主凶事。统亦占天文,见太白临于雒城,先斩将泠苞,已应凶兆矣。主公不可疑心,可急进兵。” 果不其然,刘备看到两个截然不同的建议后开始犯难了,刘备从心底里不想失去这两位其中的任何一位,就采取了保守措施,暂缓行动。 其次:看穿刘备的假仁假义又假信,也不想效力刘备了。 刘备决定之后就去找庞统,说自己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的右手被人用铁棒打了,庞统就说领兵打战哪里有不伤不死的,这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了,你肯定是信了孔明之说,才会日思夜想。不管怎么样,这事就这样了,西川是要取的。 最后:命丧落凤坡,成全诸葛亮。 庞统深知刘备,而诸葛亮在刘备心里正是神一样的人物,为了让刘备不会因为自己的死而责怪孔明,便开始自导自演了,突然从马上掉下来,让刘备以为是不好的兆头,自然就不会怪孔明了;还有就是在死之前要让诸葛亮知道,我并非不如你,一山不容二虎我也知道,你飞鸽传书无非就是无中生有。所以庞统才让魏延在前自己拉开了很长的距离在后方,因为他如果不想死完全可以跟着魏延一起行军,也有人会说为什么就非要死?因为在哪个年代,在个人荣辱和国家大事面前,大部分人是会选择舍身取义的。这样就能让刘备攻打西川有了更好的理由了。诸葛亮巧连神数1到215解释是什么?
看巧连神数后序之后的又序,其算法不同,是三个字,第一个字为百位,如果过10,减去10,如诸字繁体字笔画数为16,所以其在此按16-10=6,如果正好等于10的倍数,而直接去掉0取数字。葛字15笔,所以算5笔,亮为9笔,直接取9笔,所以最後得600+50+9=659,除215取余数为14,所以在书中诸葛亮 是14神数。扩展资料:《巧连神数》也称《诸葛武侯巧连神数》,其产生年代已无凭可考,从称谓看,应该是诸葛亮所编撰。所以可追溯到“三国”时期的产物。但从总共的215神数的某些辞文来全面衡量,笔者认为并非完全出自诸葛亮之手。而是由后人给予补充和完善的。并且是由多人完成的。可以说此神数是经几代人或多人之手而完成的集体创作。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巧连神数到底是什么害死了凤雏?
凤雏的死亡没有明确的写出来,所以无从考证。
凤雏先生庞统死于征西川路上,据说那个地方的名字叫做“落凤坡”。也就是说,他的死是上天早就定好的。当时,庞先生骑着刘备的坐骑。这马可是大大的有名,辛弃疾的“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中的“的卢”是也。
与许多的历史材料一样,《三国演义》对庞统的才能,是极为肯定的,然而,罗贯中在写庞统被杀的时候,却穿插了一段:庞统在出征前因为马失前蹄,被翻下马来,刘备见他落马,认为他的马不好,所以把自己的马借给了他,但正是因为这匹马,庞统被人误认为是刘备,于是在落凤坡被箭射死。
扩展资料:
庞统小时候为人朴实,但是表面看上去并不聪明。时颍川司马徽为人清雅而擅长识人,庞统二十岁时前去拜见。司马徽坐于桑树上采桑,而庞统坐于树下,俩人相互交谈一直从白天说到黑夜,司马徽对庞统大为惊异,说是南州士子没有人可以与庞统相比。有了司马徽这句话,庞统渐渐为人所知。
时襄阳庞德公称庞统为“凤雏”,诸葛亮为卧龙,司马德操为水镜。徐庶曾对刘备说,卧龙凤雏,得一而可安天下!庞统曾与东吴陆绩、顾劭等品评人物好坏,自称有辅佐帝王的才能。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庞统
“卧龙凤雏”
诸葛亮和庞统同是罗贯中小说《三国演义》中的顶尖谋士,并称为一“龙”一“凤”。大隐士司马徽曾夸赞说:“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那么他俩的才志究竟有何差别呢?刘备一度龙凤兼得,为何还是没安天下呢?学者汪宏华最近在清华大学等高校讲座时对这些问题作出了全新、深刻的解评。一、谋士才志存在时间、空间和阴阳差《三国演义》中有四位关系非同一般的谋士:程昱、徐庶、诸葛亮、庞统。他们不但与水镜先生司马徽都有过交往,还依次以才识相差“十倍”自谦。其实,他们就像刘备的异姓兄弟、诸葛的同姓兄弟、曹操的同/异姓混合兄弟(夏侯)、孙氏父兄、司马家族一样,属于同门校友类型的集团。只是合作较为松散、隐形,仅限于推动哲学从新法家到新儒家,再到儒法混的精神层面。他们所谓的“十倍”差异主要体现在:一、时间差。高人往往眼界远,能沉得住气,出道更晚。他们四人的出场顺序也正是昱、庶、亮、统。二、空间差。高人往往控制能力强,管理范围大,所以有十里之才、百里之才、千里之才等说法。他们的初始战功也确乎如此,程昱取东阿县,徐庶取樊城,诸葛亮取荆州,庞统取西川。但我们很快会发现,程昱、诸葛亮的终生成就要远大于徐庶、庞统。这又是什么缘故呢?原来他们还存在第三方面的差异——阴阳差。前面“十倍”说的都是表面的毕业考试成绩,我们可以称之为智谋或阳谋。但在实战中还会有人违背忠孝、信义,用到权谋或者说阴谋。四人中,统、庶仅善阳谋,亮、昱则兼善阴谋,其中亮又较昱为高。专注阳谋者往往忠顺,精于阴谋者往往逆反。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篡逆”对于统治者来说是洪水猛兽,但对于“民族”这一生命体而言,却是必不可少的阴阳顺逆,即新陈代谢。只分合理不合理。再者,兵不厌诈,孙子甚至说自己的阳谋也皆为诡计,所以阴阳与忠逆一样,本身也没有优劣之分,关键在于均衡掌握,合理运用。准确地说阴谋属于攻心术的范畴。不过,在阳尊阴卑的封建社会,阴谋是从老师和书本上学不到的,只能靠自我参悟、自主研发。可一旦拥有就能出奇制胜,改变自己的命运。程昱、诸葛亮就是因为谋略全面而从排行榜中脱颖而出了。庞统起初是完全忠于刘备的,他先去东吴寄寓就是为了与诸葛亮、徐庶形成三方策应,决胜赤壁,曲线救刘。所以赤壁大战一结束,庞统就直接来投刘备了。为了不让刘备为难,他是情愿从最底层做起,并不急于出示鲁肃和孔明的推荐信。果然,他在耒阳以真才实学征服了刘备,孔明也不得不承认庞统高自己十倍。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庞统若真想进入谁的班子,是总能想出办法的。连进门的本事都没有,还敢号称“凤雏”吗?想当初曹操的水寨都能任意出入呢。他在东吴“面试”时冲撞孙权,只不过是要在不得罪人的情况下开溜。对于诸葛亮,笔者已在《破解<三国演义>之“三国五方”结构》等文章中详细论述了他在出山之前就已有反刘备、夺天下的雄心,此亦“众问孔明之志若何,孔明但笑而不答”的隐意。但他们四兄弟的叛逆完全合理,这里就不赘述了。二、诸葛亮先请庞统,后又想废庞统诸葛亮能帮刘备拿下荆州,面对“民强地险”的西川却无计可施。既不知如何劝说假装仁义的刘备篡夺刘璋,也不敢为西川再打一场赤壁大战了。于是他就借吊孝周瑜之机去东吴请比自己高一筹的庞统。(这里孔明还有一层用意就是在刘家宗亲面前继续恪守疏不间亲,以掩饰异志,保持愚忠形象。)此后,两人就一个守荆州,一个攻西川,同时成为了刘备的左膀右臂。庞统的确是比孔明有才,他意识到刘备在取荆州时必须装仁义,因为还要图将来刘璋的好感,但到刘璋这里就可以彻底撕破脸“逼宫”了。理论上,他只用“逆取顺守”四个字就将刘备轻松说服。武功上,他只用黄忠、魏延两位孔明不要的“末将”就实现了西川突围。然而就在西川势在必得、大功告成的时候,事情出现了转折,孔明向庞统发出了一封死亡恐吓信。此举与前面程昱骗徐庶大同小异,程昱是利用徐庶的至孝,先劫持徐母,再招降徐庶。诸葛亮则是利用庞统对刘备的至忠,刘备对庞统的至爱,先动摇刘备之心,再灭掉庞统。两位阴谋家就像是排球运动员,将球扣到对方两个人的中间,迫使他们在互让时出现失误。事情的经过是这样:有个广汉人彭羕向刘备密告说敌方有人要决涪江之水淹魏延、黄忠的前寨。还说:“罡星在西方,太白临于此地,当有不吉之事,切宜慎之。”这一情报不但救了刘备数万人性命,还斩了敌方主谋泠苞,化凶为吉。那么是谁制造了这命悬一线的险情呢?是刘备。川将泠苞先前本已被魏延活捉,但刘备偏要将他释放。魏延说:“此人不可放回。若脱身一去,不复来矣。”玄德说:“吾以仁义待人,人不负我。”在你死我活的前沿阵地,在优势尚未确立的攻坚时刻,竟能这样不结合实际情况而滥施仁义,真是可笑至极。既然仁义都可以换仁义,还用得着逆取吗?既然仁义可以换仁义,曹操怎么没给过你一寸土地呢?可见刘备已经从儒仁颓堕成了愚仁了,刘家的遗传病发作了,不再是以前对付曹操时那个明辨真仁假义的玄德了。这次若不是彭羕帮忙,庞统必会功亏一篑。刚刚化险为夷,诸葛亮却派马良送信说:“亮夜算太乙数,今年岁次癸已,罡星在西方,又观乾象,太白临于雒城之分;主将帅身上多凶少吉。切宜谨慎。”同一种星象,诸葛亮提出了第二种解释。而庞统对诸葛亮的“善意”嗤之以鼻,又进一步提出第三种解释:“统亦算太乙数,已知罡星在西,应主公合得西川,别不主凶事。统亦占天文,见太白临于雒城,先斩将泠苞,已应凶兆矣。主公不可疑心,可急进兵。”真正是一象三说。三、庞统看透刘备,决意以死让贤龙、凤的意见分歧让刘备狐疑不定,一方面他十分珍爱庞统这位能力超强的谋臣,另一方面又十分信服料事如神的诸葛亮。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刘备决定退守荆州。第二天他还以自己的梦劝庞统说:“吾夜梦一神人,手执铁棒击吾右臂,觉来犹自臂疼。此行莫非不佳?”向来果敢不信邪的庞统哪里受得了这种患得患失、软弱无能的言行,只见他回答说:“壮士临阵,不死带伤,理之自然也。何故以梦寐之事疑心乎?”又说:“主公被孔明所惑矣。彼不欲令统独成大功,故作此言以疑主公之心。心疑则致梦,何凶之有?统肝脑涂地,方称本心。主公再勿多言,来早准行。”说得多好啊,一勇二忠三唯物,四不跟贪功小人一般见识。不过就在庞统作这番慷慨陈词之时,他的忠心急转直下——不想再为刘备卖力。刘备现已愚仁愚义又愚信,全无可取之处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三国演义》中屡屡出现的占星术,在罗贯中看来都是惑人的方术或者攻心术。彭羕是先分析了涪江的地理之后,怕刘备不信,才结合星象说话的。庞统则是将星象当成了提升必胜信念的心理暗示。如果占星真能卜知未来,诸葛亮和庞统为什么就没能预测到涪江的险情?他俩还不及彭羕了?一般而言,《三国演义》中的谋士是很少起誓提到“死”或相关字眼的,一旦提到就可能有赴死的动机。比如郭嘉北伐时就对曹操说:“某感丞相大恩,虽死不能报万一。”这里的庞统与郭嘉一样,也是内心意欲反主而表面故作忠义。而且他们都是在个人生死和国家前途之间选择了后者。尽管郭嘉不知道刘备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但至少可以确定他的新儒家要领先于曹操的新法家。庞统亦然,尽管他也不太清楚诸葛亮今后的具体举措,但至少可以肯定他的“儒法混”要高于刘备的新儒家,未来发展的空间更大。由于庞统秉承忠义之德,从未作过篡夺天下的打算,所以他想让位于孔明。只见庞统像一个自由体操运动员一样,在前冲惯性太大而不能急停时,临时来了个绝妙的“回笼”。动作可分解为:一、维护自己男儿和战士的尊严,宁可马革裹尸也不当逃兵。按说此时的庞统可以选择引退,以保全性命,但他没有这样做。这也是他与刘备性格的最大区别。二、为了不影响诸葛亮而将自己的死因略略推给刘备。为什么他的马“久乘,不曾如此”却突然前失蹄呢?难道他也开始起疑、怕死,情绪影响到马了?非也!他是看到刘备这些,所以也玩了个自己将自己掀下来的戏法,以促使刘备为关心他而与他换马。骑上刘备的白马之后不但死得快,还可以将过失归于刘备。这样刘备也就不会迁怒孔明了,他梦见神人击臂即表明潜意识有点怀疑孔明,只有孔明才是他心中的神人啊。三、他选择死在“落凤坡”则又是反过来安慰宿命的刘备:我是命里该死,你也不必过分自责哟。四、庞统为什么要反复揭露诸葛亮的来信是出自妒忌呢?为什么在树木丛杂的小路上行军,却将魏延远远地安排在前队呢?自己手无缚鸡之力,守在更危险的后队有什么作用?贴着魏延走不行吗?原来,庞统是要用这一显著的行阵破绽向同行诸葛亮表明:我是心甘情愿让功、让位与你,并非屈死在你的手中,更不是不识你的险恶居心。由此可见,孔明的确不是庞统之死的直接责任人,如果真要说其中有什么关联,那就是孔明先发射了一枚远程攻心导弹,但庞统随即作出了精准拦截。导弹真正的作用在于让庞统发觉了刘备愚仁愚义之外的怯懦和愚信,进而坚定了他反主的决心——庞统便应着弹声假摔了。事实上,像庞统这种能够指挥千军万马的超级谋士如果不是想,一般人是放不倒他的,哪怕比他高的谋士也难。即便不能取胜,也能自保性命,还何况是个无名川将张任。例如诸葛亮在比他高两档的司马懿面前也总能逃逸。谁能想到,乱箭穿胸、肝脑涂地的窝囊死相竟然是一代凤雏精心策划的方式,世间还有比这更能彰显大智若愚、舍生取义的行为语言吗?毫无疑问,庞统是当时唯一有才华打通蜀道的人,但他却在黎明到来之前毅然将接力棒传给了才识低一等,志向高一筹的孔明。罗贯中的“宿命回护”手段可谓地道,表面上看,星象的三种解释最后似乎都应验了,其实都是人为操纵。所以,现代人不必再对星象好奇!四、孔明以同样的姿态修复自己,成全司马天下英雄所见略同,孔明又何尝不能重新认识同窗好友庞统的宽阔胸怀,只见他刚刚擦干眼泪就开足马力进川,同时也迈出了反刘的实质性步伐:调走张飞和赵云,只留关羽一人守荆州,以从关羽开始打断刘备的兄弟链。诸葛亮最终不但没有辜负庞统的期望,先后灭掉了刘璋、刘备,还在西川实施了较刘汉“仁”政先进的“儒法混”新政。而更重要的是,诸葛亮后来在碰到同样进退两难的困境时,也仿效庞统选择了理智让贤:明忠蜀汉,暗降司马懿。又果断交出了校友团队中的最后一棒。(孔明究竟如何修复自己的人格,详见《破解<三国演义>之“三国五方”结构》) 诸多谋士,从郭嘉到程昱,从徐庶到诸葛亮,到庞统,特长和价值观或许各有差别,但都是清一色的好男儿——不退缩、不逞强,只求生命无怨无悔、纵情燃烧!长期以来,人们都在疑惑,刘备得了一龙一凤怎么仍旧没安天下?原来他只摸到了凤毛龙角,从来就没有真正得到过他们。惟有司马昭具备乘龙驾凤的能力,还记得邓艾结结巴巴说的“凤兮凤兮,故是一凤”吗?还记得钟会在定军山感应诸葛亮显圣吗?此即指明邓艾是庞统式的凤,钟会是孔明式的龙,也同样是一忠一逆。诚所谓:龙凤常有,而安天下的主公不常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