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公几两命,二两八钱女命有几个孩子
济公是什么人物
济公(1130年—1209年),原名李修元,南宋高僧,台山永宁村人。他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貌似疯颠,初在杭州灵隐寺出家,后住净慈寺,不受戒律拘束,嗜好酒肉,举止似痴若狂,是一位学问渊博、行善积德的得道高僧,被列为禅宗第五十祖,杨岐派第六祖,撰有《镌峰语录》10卷,还有很多诗作,主要收录在《净慈寺志》、《台山梵响》中。懂医术,为百姓治愈了不少疑难杂症。他好打不平,息人之净,救人之命。他的扶危济困、除暴安良、彰善罚恶等种种美德,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了独特而美好的印象。另有相关评书,电影,电视剧等。人间活佛济公——古往今来,名人如恒河沙数。然而能为东西方世界雅俗共赏者,首先要推中国的活佛济公了 。 济公(1130-1209),原名李修缘,出生于天台永宁村,是南宋禅宗高僧,法名道济。他的高祖李遵勖是宋太宗驸马、镇国军节度使。李家世代信佛。父亲李茂春和母亲王氏住在天台北门外永宁村。李茂春年近四旬,膝下无嗣,虔诚拜佛终求得子。济公出生后,国清寺住持为他取俗名修缘,从此与佛门结下了深缘。他虽是临海都尉李文的远孙,却没有染上纨绔子弟的劣习。少年时就读于村北赤城山瑞霞洞,受到释道二教的薰染。父母双亡以后,他先是进国清寺拜法空一本为师,,在当过国清寺住持的高僧瞎堂慧远的门下,受具足戒,取名道济,嗣其法衣接着又参访祗园寺道清、观音寺道净,最后投奔杭州灵隐寺。有关济公的故事传说,在南宋时代即已开始流传。先是凡俗神童李修元或是得道高僧道济的一些富有传奇色彩的片断故事在民间耳闻口传,后来通过说书人的话本说唱,内容逐渐丰富。在济公故乡天台一带流传的多是他的出世、童年生活、戏 佞、惩恶、扶困济贫的故事,其中如“济公出世”、“小济公芥菜叶泼水救净寺”、“利济桥”、“棒打寿联”、“赭溪救童”、“修缘出家”等广为流传。而在杭嘉湖一带流传的故事内容更为广泛,这是因为那里是济公出家后的主要生活和活动场所,其中以“飞来峰”、“古井运木”、“戏弄秦相府”等故事最为脍炙人口。直至明末清初,出现了一部描写济公传奇事迹的《济公传》。济公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他既“颠”且“济”,他的扶危济困、除暴安良、彰善罚恶等种种美德,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了独特而美好的印象,人们怀念他、神化他。神化就从他的出世开始。《西域志》载:“天台山石梁桥古方广寺,五百罗汉之所住持,其灵异事迹往往称著。”而济公诞生时正好碰上国清寺罗汉堂里的第十七尊罗汉(即降龙罗汉)突然倾倒,于是人们便把济公说成是罗汉投胎。黎民盼望救星,社会呼唤英雄,当人民十分需要圣贤的时候,高僧就成了“活佛”,凡人道济成为历代供奉祭祀的神灵,其成佛后的尊号长达28个字:“大慈大悲大仁大慧紫金罗汉阿那尊者神功广济先师三元赞化天尊”,集佛道儒于一身,堪称神化之极致。这也就说明济公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成为人民心中的“活佛”,反映出济公形象的广泛亲和力。
2两8钱女命有几个孩子
按两算命是不准的,同一2两8钱女命有无数,岁数不同,区域不同,命运也不同。
济公在神仙中的地位如何?济公真的比杨戬地位更高吗?
济公和杨戬,这两个人物看起来是并没有什么关系的,不过他们却是经常出现在很多神话故事当中的。济公作为一个“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和尚,看上去是对于很多规矩非常不屑的,而二郎神杨戬在传说中也是一个非常厉害的神仙,有人会将他和二郎神杨戬放在一起进行比对他们两人之间的地位究竟是谁高谁低,济公和杨戬谁要更厉害一些呢?济公的人物特征是怎么样的?
济公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貌似疯癫,实际上却是一位学问渊博,行善积德的得道高僧,被列为禅宗第五十祖,杨岐派第六祖。他懂医术,为百姓治愈了不少疑难杂症。他曾经带着自己撰写的化缘疏,外出募化,修复被火烧毁的寺院。他经常游方市井,拯危济困,救死扶弱,彰善惩恶。所以,在人们看来,“济颠”的“济”字也包含着扶危济困的意思。道济善走围棋,喜斗蟋蟀,更写得一手好诗文。他徜徉山水,自得其乐,游履所至,挥毫题墨,文词隽永。是为:“一身破烂行天下,除恶惩奸辨是非。” 道济天性好动,不喜念经,难耐打坐,经常和那些顽童斯混在一起,作呼洞猿、斗蟋蟀的游戏。甚至蘸大蒜吃狗肉,僧众告到方丈室,慧远却说:“佛门之大,岂不容一颠僧!”于是他又被人们称作“颠僧”。慧远圆寂,他失去庇护人,被迫转到净慈寺,先是替人念经兼作火化工,后来升了书记僧,却依然出入歌楼酒肆,游山逛水。他写诗自述:“削发披缁已有年,唯同诗酒是因缘。坐看弥勒空中戏,日向毗卢顶上眠。撒手须能欺十圣,低头端不让三贤。茫茫宇宙无人识,只道颠僧绕市廛。”活脱脱的一幅“游戏人间”的自画像。从外表看,这位号称“湖隐”、“方圆叟”的穷和尚,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似丐似氓,非僧非道,实际上却是禅宗杨岐派第六世得道高僧。他学识渊博,擅诗善文,出语谐谑,往往超诣。中国著名学者南怀瑾对他的四首《西湖》绝句和临终偈语尤其赞赏,说“若以诗境而论诗格,他与宋代四大家的范成大、陆放翁相较,并无逊色”;如以禅学的境界论诗,则已臻禅境之极诣。略举其一:“出岸桃花红锦英,夹堤杨柳绿丝轻,遥看白鹭窥鱼处,冲破平湖一点青。”画面色彩鲜明,动静谐合;情趣内蕴,用笔精细而又不失自然。末句尤有神韵。他每有疏状新出,临安城更是争相哄传,名闻遐迩。 擅长诗文,医术高明。南怀瑾曾评价济公的诗作:“若以诗境而论诗格,他与宋代四大家的范成大、陆放翁相较,并无逊色。”然而时至今日,有几个人知道济公的诗作?至于医术,普通老百姓更是难以了解。 名宦富室慕名,竞相订交。道济却轻易不入侯门。而用他精湛的医术为老僧、贫民悉心治疾,疑难杂症多得根治。净慈寺失火,他自撰榜文,前去严陵山一带募化,使之恢复旧观。他好打不平,息人之净,救人之命。于是人们又以他扶危济困而称之为“济颠”,尊之为“济公活佛”。 济公性狂而疏、介而洁,不同凡响。有与他同时代的诗僧居简及其诗文选集《北涧集》为其作证。居简是济公的师侄,在游览赤城山时把山上的一块摩崖称作“书记岩”。济公圆寂后,居简写了一篇《湖隐方圆叟舍利塔铭》,这“湖隐”、“方圆叟”都是济公的别号。济公身为禅宗高僧,撰有《镌峰语录》10卷,还有很多诗作。他跟唐代隐士寒山、丰干、拾得(即“三贤”)一样,既受到佛教禅宗的熏染,也受到了道家隐逸之风的影响。不同的是,他还具有中国民间游侠的色彩。什么是济公命?
我觉得应该是出家命吧
济公的身世?
济公,家喻户晓的济公。确切地说,他叫李修元,出家后佛号道济,就是这位出生在天台一个平常村庄里的李修元,给赤城山,给他的故里天台,给千千万万世人留下了太多美好的传说、深刻的思索和无奈的叹息。 李修元出生在一个黑暗昏庸的时代。南宋王朝外不能御敌守土,只是一味地屈膝投降,求和称臣;内不能治世济民,到处贪官当道,黑白颠倒。精忠报国的岳飞,屈死于“莫须有”的罪名之下,那是一个产生了数不清悲剧,数不清的肮脏交易的时代。有志为国为民者,有劲无处使,有才无人用,空有一腔热血,令人扼腕长叹! 幼小的李修元,耳闻目睹无数百姓疾苦无人过问、平民冤屈无处伸张的事情。他后来扶危济困、嫉恶如仇的种种作为,或许在他的童年就已播下了种子。 我想起了他在赤城山读书时写的一首诗:“利锁名疆全解去,欲把贪官恶霸除,一点禅灯云雾里,三更孤影读诗书。”他读书,不为功名利禄,为的是寻求一条除恶扬善、救民于水火的道路。 或许,当年他在赤城山上曾走遍一条条松间小径,为试图在荆刺丛生的地方,在崖高坡陡的地方,踏出一条路。像历史上所有内心牵挂着民众福祉的人一样,李修元定然作过种种苦苦的思索。 出仕,非他所愿。他的父亲李茂春不是在朝中做过文官吗?虽然清廉勤政、正直无私,但在争名逐利、勾心斗角的官场之中,到头来还是落得个被群奸排挤,弃官归田的结局。 我不知道当年他曾设想过多少方案。只知道他在赤城山上的悟月楼豁然顿悟而自认为得到了救世良方,他想通过出家为僧去寻求一条普度众生之路。李修元出家那年,只有18岁,正是人生的帷幕刚刚拉开的时候,他却选择了一种与常人截然不同的生存方式。 自古以来,从小孤苦无依,被和尚收留,在寺院中长大后来又成为寺院中一员的大有人在;因仕途失宠或商战失利或情场失意而看破红尘、遁入空门者亦大有人在。而像李修元那样,把出家作为一种人生选择,想通过佛教来实现抱负的人,绝不会多。 纵观李修元一生,他以佛教济世的理想,最终并没有完全实现。他个人的生活,也如一片到处飘荡的白云,经受着四时寒暑之变,经受着雷击风吹之苦,变得面目全非。 李修元在国清寺剃度受戒前后,一名叫智清的和尚对他心怀嫉妒,处处与他过不去。虽然住持一本禅师对年轻的李修元十分欣赏,但嫉妒也恰好从此引发。住持对新来的李修元太信任了,原来深得住持赏识的智清和尚心理就失去了平衡。我猜想,李修元是凭着他的学识和人品得到住持赏识而不可能通过讨住持欢心,贬低别的和尚等方式得到信任。可是李修元在国清寺生活了短短的一段时间以后,最后还是被迫离开了。他出众的才华连累了他,如果他是一个无才无能的平庸之辈,那个智清和尚绝不会容不下他。他的才华也成全了他,如果没有智清的排挤,他或许就不会去杭州灵隐,西湖边上那一幕幕为后人所津津乐道的故事或许就不会发生了。 在灵隐寺,李修元依然不得志,因为寺院的现实与他内心的相去甚远。寺院中清规戒律多如牛毛,僧人修禅只求个人出世,不问民间疾苦。而李修元心目中,佛教徒应当“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追求的不是个人的独乐,而是大家的共乐。面对那种死守清规戒律,论经谈禅只讲形式不求实际的情况,李修元从内心深处感到反感。逆反心理导致了出人意料的行动。他不谈经,不参禅,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把一切清规戒律踩到了脚下。久而久之,在别人眼里便成了一个不伦不类的疯和尚。 一个饱学诗书、独具慧眼的人,为什么会变得疯疯颠颠?因为他想越出某种僵化的规矩。一个人,面对一整套严密的规范时,最基本的选择只有两种:一是适应它,把痛苦和无奈悄悄咽入腹中,一颦一笑,一招一式按着那规矩去办;一是改变它,把所有的枷锁彻底打碎,建立起一套全新的规矩。 李修元不想去适应佛门中那一套规矩,事实上他也无法适应。而要改变佛门规矩,他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我不知道,他在失望之极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跳出佛门,另寻它途。但我隐隐感到,他最初在弥勒像前吃肉、喝酒之时,内心是痛苦的。面对那套推行了上千年的条清缕明的规范,他适应不了,也改变不了。有人曾感叹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可李修元喝酒,却解了他心中烦忧。他高声吟唱:说我疯来我就疯,疯颠之病不相同,有人请我唱诗句,须敬老僧酒一盅。那只酒葫芦,后来成了他须臾不可分离的亲密伴侣。他虽然只是一个没有地位的和尚,但他蔑视别人恪守着的许多东西,他还敢做一些别人不敢做的事。 可是,那位曾经说过“禅门广大岂不容一颠僧”的慧远法师,最终摆脱不圆寂的命运。庇护他的人撒手走了,早已对李修元看不惯的僧众们如何容得下一个人处世与他们截然不同的人?没过多久,李修元就被逐出了灵隐寺。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净慈寺的德辉长者收留了他,让他当书记僧,兼作火化工。但其他和尚对他的排斥与攻击,恐怕一刻也不曾停止。即便在他圆寂之后,他也并没有被当时的佛教界认为可而在《高僧传》中为他留也一度之地。 李修元虽然未能在当时列入高僧的行列,但民众的口碑里,却早已把济世救人、扶危济困的事迹,牢牢地记住了。因为他爱打抱不平,常为受苦受难的下层人民伸沉冤、平积愤,他在当世已被人称为“活佛”、“活菩萨”。后人皆称其为济公,以示敬重。在世时,济公其实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有血有肉的和尚。后来随着岁月的推移,他被人们当成了一个偶像,作为了一尊神。 岁月悠悠,人们把济公的故事添油加醋,逐渐神化了;把一些本来不属于济公的故事,也加到了济公身上。济公的形象,起来越丰满,起来越深入人心。时至今日通过传记小说、电视,济公的形象早已家喻户晓。 在中国民间,被尊称为公且享有祭祀的人物,并不很多。而知名度如济公那般高的,屈指可数。赤城山济公院的一位老人曾经对我说,中国历史上有“三公”以一个“义”字感人至深。他们是“正义”的包公,“忠义”的关公和“侠义”的济公。也许这位老人的概括没有什么历史依据,但“三公”之说,的确道出了济公的本质特征。 济公之所以如此受人尊崇,绝不因为他头不剃、脸不洗,破僧衣、破僧鞋,若痴若傻若颠狂的外表,而是因为他具有专管世间不平事、要救天涯无辜人的侠义之心、侠义之气、侠义之行。 济公以出家人的身份行入世事,以扶困济危为已任。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他满腔热血地干预着生活。这与他若狂若疯的行止与佛教规矩格格不入一样,他的入世思想,同样与佛教中消极遁世的思想相抵触。从某种意义上说,济公是佛教的改革家。佛教中的极乐世界原本在西方,在来世,他理想中的极乐世界则在人间,在今生。只是他既非住持也非方丈,无法将他的思想推而广之,只能以他自己的心身,去努力实践。 几百年来,济公一直被千千万万的人喜爱着,传颂着。济公能获此殊荣,主要是因为他弘扬了一种精神。试想,哪一个身处逆境的人不希望有一个热心人来帮助他?哪一个被欺凌的弱小者不希望有一个富有正义感的人向他伸出援助之手?济公的形象、济公的故事,正好迎合了人们的一种渴望。 怪不得,不仅仅天台建有济公院,贵州、四川、北京、等许多省市都有。据说,在济公身世弄清以前,贵州、等不少地方的人都把济公当作他们的同乡。在明确了济公的身世之后,许多人又虔诚地赶到赤城山,拜谒济公。 召唤着他们不辞辛劳来到赤城山朝拜的,不光是济公的偶像,更是因为济公的事经代代相传以后,人人心中都有了对济公精神的独特理解。 据说,赤城山济公院的一尊佛教像被“请”到时,几千人夹道焚香跪拜。我想,他们所欢迎、期待乃至渴盼的是济公抑恶扬善、扶危解困、乐于助人的精神。这种精神,已经没有时间与地域的限制。在中华民族的心田里,它是有益的养料,滋润着民族之魂。 赤城山上,一尊尊济公像栩栩如生似乎仍在哭笑人间,疯颠宇内…… 济公李家先祖原籍潞州上党(今山西长治)一带。其高祖为陇西元靖王李崇矩。北宋末年,宋室南迁,李遵勖的第四代裔孙也在南迁之列,移居天台,居处为“永宁村”。宋初以来,李府一门高官迭出,不乏以文采超众,武艺不凡而位列朝臣。据《宋史》载:李崇矩,历官枢密使、左千牛卫上将军;李继昌,官至左神武军大将军、正任刺史;李遵勖,宋太宗驸马,娶真宗妹万寿长公主,授左龙武将军、镇国军节度使;李端懿,任宁远军节度使;李端愿,太子太保;李端悫,安德军留后;李评,成州团练史;李涓,知鄂州崇阳县……。李氏家族素有积善崇佛家风,并融汇儒、道、释三教为家学渊源。李崇矩、李遵勖、李端愿,均是禅宗临济派居士。李遵勖还撰有禅宗名著《天圣广灯录》三十卷,由仁宗御书“天圣”二字并亲自作序。济公出生于天台永宁村李府,少时成长在赭溪畔,读书于赤城山,弱冠之年,皈依佛门。李氏家族走出一位世人皆知的济公“活佛”,并不是偶然的,是佛宗道源底蕴深厚的天台山文化、李府集儒、道、释于一体的家族文化和天台山淳朴刚健的民情民风融汇一起,才孕育了济公“活佛”,产生了不朽的济公文化。济公首先是人,是生而知之者,是济公的大知大觉和充满神奇浪漫色彩的事迹使其逐渐被人们神化为“活佛”。走进济公故居,除了欣赏故居建筑风貌,了解济公身世渊源所在,更重要的是要领会济公舍弃百万家财而不顾,毅然出家,寻求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走上一条救民济世之路的精神实质,领悟他那种“无我”、“看破一切”的境界,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多做服务于社会,造福于人类的事,少受名利枷锁的羁绊,得到真自在、真自由,减少患得患失的烦恼。 李崇矩(924-988):历官柜密使、右千牛卫上将军;李继昌(948-1019):李崇矩子,官至左神武军大将军、正任刺史;李遵勖(988-1038):李崇矩孙,宋真宗驸马,左龙武将军、镇国军节度使;李端懿(1023-1060):李遵勖长子,宁远军节度使(子五:李诜、李 、李询、李谆、李 );李端愿(?-1091):李遵勖次子,太子太保;子李评李端悫(?-1092):李遵勖三子,安德军留后;李 评:李端愿子,成州团练使(年五十二卒);李 涓(1074-1126):李遵勖曾孙,知鄂州崇阳县李茂春:济公之父,春坊善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