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五行学说的好处,中医上的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是什么?它在中医理论中有什么地位?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并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这五种物质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这种学说对后来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在长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将阴阳五行学说广泛地运用于医学领域,用以说明人类生命起源,生理现象,病理变化,指导着临床的诊断和防治,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极为深刻的影响。(抄于百度百科)
阴阳五行说讲的是什么呢?
阴阳五行是远古春秋时期《黄帝内经》中由来的,阴阳学是我国古代的哲学理论,它是把宇宙的一切事物根据属性分为阴、阳的两个方面,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矛盾双方的概括。一般来说,凡是具有向上的、向外的、明亮的、活动的、兴奋的、温热的、动能的都属于阳,与此相反的则属于阴,例如:男属阳,女属阴。以人体部位而言,上为阳,下为阴,表为阳,里为阴,背为阳,腥为阴。阴阳的属性是相对的,只有阴阳的平衡才能使事物的发展得以协调一致。
阴阳变化的规律具有互根、消长、转化的三个特性:
阴阳互根:阳生阳,阴生阴,既对立统一,又同时存在,一旦阴阳离决,生命也就终止了。
阴阳消长:阴阳是化不断地进行“阴消阳长”或“阳消阴长”的过程,既有消有长,也有盛有衰,处于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如果某一方有过,发生异常现象,就会出现变化。
阴阳转化:阴阳对立,但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为转化,既由阴转阳,由阳转阴。
五行说,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属性的概念,用来解释自然界各种物质的现象、变化和发展都是由这五种属性的物质在不断地运行和变化中组合而成的,故称为五行。
其特征为:
“木”具有生发、条理;“火”具有炎热、向上;“土”具有长养、化育;“金”具有清静、贵重;“水”具有寒冷、向下。当它们相互作用时,就会相生相克。生克制化汇补,以达到平衡和谐。
五行相生与相克:
木生火,火要依靠柴薪来维持燃烧;火生土,土要领先太阳来普照;土生金,金要依靠山岩来储存;金生水,水要依靠铁器来开导疏通;水生木,木要依靠雨露来灌溉。
木克土,是因为树木可以入土;火克金,烈火可以熔金;金克木;金器可以伐木;水克火,水可以灭火。
反生为克、泄多为克和反克:
“金赖土生,土多金埋;土赖火生,火多土焦;火赖木生,木多火塞;木赖水生,水多木漂;水赖金生,金多水浊”。
“金能生水,水多金沉;水能生木,木使水缩;木能生火,火多木焚;火能生土,土多火灭土能生金,金多 土虚”。
“金能克木,木坚金缺;木能克土,土重木折;土能克水,水多土荡;水能克水,火烈水干;火能克金,金多火熄”。
阴阳五行说既代表世间一切事物中对立的两个方面,也反映了五种物质的运行状态,说明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用拟人化的文字表述,生我者为父母,我生者为子孙,制我者为官恶,我制者是妻贼,比肩者为兄弟姐妹,也就是说,当五种物质相生时,一种物质对另一种物质具有促进,滋生的作用;相克时,是一种物质对另一种 物质产生抑制和压抑的作用;比合时为两种物质友好相容的情 形。它们之间存在着生我,我生,克我,我克与平行相处的关系,既揭示天地万物的相互关联,也以生克制化的原理,促使天地万物维持相互之间的动态平衡。这就是让我们来认识起名中的一个自然法则如何应用的一个人本体的实际效力。
一、十天于配阴阳:单数属阳,双数属阴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阴阳阳阴阳阴阳阴阳阴阳阴五行木火土金水方位东方南方中央西方北方四时春夏四季秋冬月份正二四五三、六九、十二七八十十一24节气立春玉惊蛰惊蛰玉清明立夏玉芒种芒种玉小暑清小明暑玉玉立立夏秋寒小露寒玉玉立立冬春立秋玉白露白露玉寒露立冬玉大雪大雪玉小寒二、十二地支配伍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戍亥五行水土木木土火火土金金土水方向正北东北北东北东正东东南东东南南正南西南南西南西正西西北西西北北月份十一十二正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钟点23玉11玉33玉55玉77玉99玉1111玉1313玉1515玉1717玉1919玉2121玉23时辰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偶时日中日央晡时日入黄昏人定三、十二地支配伍五行木火土金水天于甲乙丙丁戊已瘐辛壬癸寅卯已午辰戍丑未申酉亥子
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作用
是学中医者绕不开的基础。相当一坐楼房的基石。没有服阳五行,就不成其为医。阴阳五行理论是什么?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阴阳源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认为万物都有阴阳两个对立面,以阴阳来解释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例如天是阳,地是阴;日是阳,月是阴。阴阳的对立和统一,是万物发展的根源。凡是旺盛、运动、强壮、外向、功能性的,均属阳;相反,凡是宁静、寒冷、抑制、内在、物质性的,均属阴。“阳”代表积极进取的一面,“阴”代表消极退守的一面。阴和阳之间的矛盾作用,推动了万事万物的形成和发展,从而产生了干变万化的世界。而且任何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会“物极必反”,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医学家运用这种思想。借以分析、归纳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寻求战胜疾病的诊断、治疗途径,就逐渐发展成了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它作为一种指导思想,渗透在中医理论体系里,是中医学最精粹的部分之一,用来解释人体生理现象及病理变化的规律。简单来说,阴是指人体实质的物质,即体液,包括血液、津液、泪水、鼻水、内分泌液,甚至男性的精液。至于阳,则指人体非实质的物质,即身体的机能和气。阴阳协调,则身体健康;阴阳失调,则百病丛生。正如《内经·阴阳应象大论》所说:阴阳法则是贯通天地自然的普遍规律。是一切运动变化的根源,是生长衰亡的原因,是人们认识和把握万事万物的根本方法和准绳。所以治病也就必须抓住这个根本。《内经》根据阴阳矛盾法则,结合当时我国天文、历法、气象、地理、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最高成就。对医学领域中的许多问题都作了充分的论述,比如:从解剖的角度认为:男是阳,女是阴;背是阳,腹是阴;外是阳,内是阴;腑是阳,脏是阴等等。从生理的角度认为:气是阳,血是阴;动是阳。静是阴等等。在病理上认为:一旦阴阳失去平衡,就会产生疾病。不管疾病怎样复杂,归纳起来不外是阴阳偏胜偏衰两种倾向,就是说阴胜就阳病,阳盛就阴病,阳气胜就热,阴气胜就寒。而且这种偏胜偏衰发展到一定程度,还会出现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的反常现象。总之,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必要条件。所以《内经·生气通天论》说:阴平阳秘,精气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在诊断上提出了根本原则,就是“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意思是一定要全面地了解人体各方面的情况,然后抓住阴阳这个纲进行分析,以便判断疾病是表证、热证、实证(阳证),还是里证、寒证、虚证(阴证)。在治疗上也提出了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的基本法则。谨慎地诊察病证的阴阳偏胜偏衰,而后加以治疗,使人体达到阴阳平衡。总之,阴阳学说讲的不是具体的生理、病理知识,而是用以指导人们研究生理、病理的一种思想方法。五行学说和阴阳学说一样,本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朴素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古代的五行学说主要是用来说明宇宙间各种事物之间的相互关联以及运动变化规律。医学上一直继承这一学说的合理因素,主要用来说明人体生理和病理现象跟外在环境各种因素的相互联系,以及人体内部各器官之间相互资生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要弄懂五行,首先要懂得“五行归类”。所谓“五行”,原指的是水、木、金、火、土五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由于这五种物质各具有不同属性,后来人们就把凡具有相同属性的事物归于一类。比如,木行的特性是生发、柔和。春季草木萌生,显现了一种生发条畅的气象。因而春在五行中就属木行。同样,由于肝脏性喜条达舒畅,象征着春和木的特性,于是肝在五行中也属于木湖天春色行。又由于中医学上认为肝和胆是表里关系。而肝又开窍于目,所以胆和目在五行中也属于木行。所以,凡是和木的特征相关的春、肝、胆、目等等就都归在本行里。这样扩展开去,万事万物就都可以按五行归为五大类。这里只是举出了五行归类的一小部分,繁衍开去还可以举出许多。五行归类表明,人体各部分之间以及人体和自然之间有复杂的内在联系。其次还要懂得五行生克关系。“生”,含有滋生助长的意思,“克”,含有制约、阻抑的意思。以五脏为例,按照五行归类,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相生的关系:火是土之母,土是金之母,金是水之母,水是木之母,木是火之母。相克的关系: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在正常情况下,相生中寓有相克,同时相克中又寓有相生。为此,生和克的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就保证了人体内部器官运动的相对平衡。一旦这种正常的生克关系遭到破坏,一脏有病,就会牵连其他脏器受害。应该指出,中医的五行学说是古代医学家在科学技术十分落后的条件下,对于人体和自然环境以及人体内部器官相互关系的一种概括性理解,这种在五行生克思想指导下提出的五脏疾病转变的理论,对后来中医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汉代张仲景就根据这种思想提出了“上工治未病”(上工,高明医生的意思)的重要观点,他说:“肝脏有了病变,就要想到肝病可以影响到脾脏,就应当先治脾。”后世的许多医家又在张仲景的基础上充分应用五行生克的道理,创造了许多治疗经验。如现在我们常常听到的“滋肾水以涵肝木”、“壮肾水以制阳光”、“扶土抑木”等治疗原则,这些经验帮助我们解决了不少疑难病症。从这个意义上说,五行学说的运用是我国医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成就。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最主要的内容是:启示人们从整体方面去把握整个自然界的运动规律,并从这个高度上去认识人的生命运动规律和它跟自然界运动规律的具体联系,这正是整个中医理论的精髓。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的正确和合理性(这是主要的方面),不仅为几千年中医发展所证明,而且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现代思维科学的发展,越来越显得深刻和丰富。中医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主要由阴阳五行与五运六气两个相对不同逻辑范畴的概念与关系所组成,其与现代哲学的关系,简单的说属于系统的理论逻辑与逻辑认识方法的关系。我在此整理了中医阴阳五行学说,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简介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并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这五种物质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这种学说对后来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如古代的天文学、气象学、化学、算学、音乐和医学,都是在阴阳五行学说的协助下发展起来的。
我国古代医学家,在长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将阴阳五行学说广泛地运用于医学领域,用以说明人类生命起源,生理现象,病理变化,指导着临床的诊断和防治,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中医阴阳学说应用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处处体现着阴阳学说的思想。阴阳学说被用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并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1、阐释人的组织结构
阴阳学说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内部充满着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从人体部位来说,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背属阳,腹属阴;四肢外侧为阳,四肢内侧为阴。以脏腑来分,五脏(心、肝、脾、肺、肾)属阴,因其功能以静为主;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属阳,因其功能以动为主。五脏之中又可根据其位置分为阳脏(心、肺)和阴脏(肝、脾、肾),每一脏腑之中又可将其功能归为阳,而其物质归为阴。此外,经络亦可分为阳经、阴经等等。
2、概括人的生理功能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的结果。人体的物质基础属阴,而生理功能活动属阳,二者互相依存。生理活动以物质为基础,而生理活动的结果又不断促进物质的新陈代谢。如果人体的阴阳不能相互依存,相互为用,人的生命就会中止。
3、说明人的病理变化
阴阳学说还被中医学用来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认为疾病的发生,是人体阴阳失衡所致。阴阳失调的表现形式很多,可归纳为阴或阳的偏盛偏衰,以及对另一方的累及等,这些可统称为“阴阳不和”。许多情况下,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就是正邪抗争,各有胜负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用阴阳偏胜、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转化作以概括性的解释。
阴阳偏胜包括阴偏胜和阳偏胜,是指在邪气作用下(或本身机能病理性亢奋)所致的阴或阳的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变,《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阴阳偏衰包括阴偏衰(阴虚)和阳偏衰(阳虚),指阴或阳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变化。《素问 "调经论》指出:“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由于阳虚,不能制约阴寒,可出现虚寒征象,即阳消阴长,“阳虚则寒”;阴虚,无力制约阳,可出现虚热征象,即阴消阳长,“阴虚则热”。
阴阳互损指体内的正气,特别是阴液与阳气之间的病理关系,包括阴损及阳和阳损及阴。阴阳互损体现了阴阳互根互用的关系。阴阳互损的最终表现为“阴阳俱损”、“阴阳两虚”。
阴阳转化指阴阳失调所表现出的病理现象,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中的“重寒则热,重热则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就是说明这类病理情况。
4、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由于中医认为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是阴阳失调,所以对于任何疾病,无论其病情如何复杂多变,都可以用阴阳学说加以诊断。中医诊断疾病首先要分清阴阳,既可以用阴阳来概括证型,又可以用阴阳来分析四诊。如望诊色泽鲜明者属阳,晦暗者属阴;闻诊声音洪亮者属阳,语声低微者属阴;脉象浮、数、洪大者属阳,沉、迟、细小者属阴等等。从证型来看,病位在表属阳,实证属阳,热证属阳;而病位在里属阴,虚证属阴,寒证属阴等。
在决定治疗原则和临床用药时,中医学也是以阴阳学说作为指导的。如对于阳邪过盛所致的实热证,以热者寒之的原则用寒凉药物清热;对于阴盛所致的寒实证,则应以寒者热之的原则用温热药来祛寒。而对于阴虚所致的虚热证,要以滋阴药以补虚;对于阳虚引起的虚寒证,则要以温阳药以补阳。在阴阳两虚的情况下,就必须阴阳两补。
阴阳学说还可用来概括中药的性味,并用以指导临床使用。一般来说,寒、凉药属阴,温、热药属阳;味酸、苦、咸者属阴,味辛、甘、淡者属阳;具有收敛、沉降作用者属阴,而具发散、升浮作用者属阳。在临床用药时,应当根据疾病的阴阳性质决定治疗原则,再根据药物的阴阳属性来决定用药。
阴阳五行学说对于实际生活的影响
春季和一天的寅卯辰三个时辰,就是早晨三点到九点太阳初升,阳关和煦,成少阳、阴阳,少是小的意思,阴阳就是说阳气的量只是一份。 夏季辰巳午未就是上午九点到下午三点,太阳当头照,阳光强烈,成太阳三阳,太就是大的意思,三阳就是说阳气的量是三份。 秋季和申酉戌三个时辰,也就是下午三点到晚上九点,太阳逐渐西沉,阳光逐渐减弱,把它叫做阳明、二阳,明是显著的意思,二阳就是阳气的量是两份。 冬季和夜间,太阳在地球的另一面,地球隔绝了太阳的光和热,于是就有了阴,这个时候阳气浅潜降,阴气主事。 《黄帝内经》中,三阴三阳与昼夜的关系 《黄帝内经》把亥子丑就是二十一点到第二天凌晨一点叫做太阴,叫做三阴,阴气的量是三份。 子丑寅就是23点到第二天凌晨5点,把它叫做少阴、二阴,阴气的量是两份。 丑寅卯就是凌晨1点到早晨7点,把它叫做厥阴、一阴,厥是尽的意思,厥阴就是阴气少到了极点,少到了尽头,阴气只有一份。 一昼夜12个时辰中,也就是二十四小时中,三阳各占三个时辰,就是各占六小时。 三阴之间,两两重叠两个时辰,厥阴和少阳又重叠两个时辰,就是四小时,这就是《黄帝内经》关于三阴三阳的划分。阴阳是天地之道,无处不在 如果阴阳是对气的质的区别的话,三阴三阳是对阴或阳量的区别,阴阳二气不亢不烈、不冰不寒,是是幻育生命的基本条件。地球上所有的生命也就打上了阴阳的烙印。 那阴阳的烙印在哪里呢? 任何一片植物的叶子、花瓣都有正反两面,这就是阴阳的烙印。 我们肌肉的收隐和束身,肺的呼出和吸入,心脏的收缩和舒张,气泡的同化和异化,精神状态的兴奋和抑制,觉醒和睡眠等等。 任何一项生理活动都存在着阴阳二气,既相对立又相协调的运动变化,所以说阴阳无处不有,无处不在。 阴阳是天地大自然幻育生命的本源,是天地之道,道就是规律啊! 即原本的自然科学属性已经不言自明了,既然阴阳是幻育生命的基本条件,所有的生命都会被打上阴阳的烙印,万事万物也就都有阴阳。 所以用阴阳来解释万物的生成,以阴阳来描述人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用三阴三阳来命名脏腑经络以及病名、病症,这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中医说的气到底是什么意思? 阴气、阳气是区分气的性质的,三阴三阳是区分阴阳气的量变的。 现在讲五行又说五行是区分气的运动状态的,运动趋向、运动方向的。 所以有人就说你们中医竟说不清楚,我说哪点说不清楚了,你给我说说你所说的气是什么意思? 经典物理学认为,构成宇宙的三要素是物质、能量和信息。 中医学的一个气字,就包含了物质、能量和信息这三个要素,其实物质的,构成宇宙的是气,构成人体的是气,构成万事万物的都是气。 气是物质的,气是协调能力的,我们说这个小伙子很有力气,说明他携带的能量较多,他做的功就多。 当代的物理学家扬起了牛顿力学物质宇宙的信念,认为组成宇宙的是能量,而不是悬浮在虚空空间的物质。 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又是由看不见的能量所组成的,而不是可感知的物质。 因此在我们的世界中,物质实体是从子虚乌有中出现的,这就是现代量子物理学的观点。 所以这个观点认为,能量构成了宇宙万物,物质只是能量的凝聚,是能量表现的一种形式。 而中医学中的气字,就可以直译为量子物理学中的能量。 所以我认为,中医所用的气的概念比经典物理学更先进,能和现代量子物理学比美,和现代量子物理学所说的能量构成万物是一回事。只不过用词不同罢了。 五行是万物生长化收藏的根源 《素问·阴阳印象大论》说“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六微旨大论》说: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你看这两条原文,一个是说四时五行是万物生长化收藏的根源。一个是说升降出入是万物生长化收藏的根源。 显然,五行就等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五行和升降出入是一回事。 如果大家觉得你这个结论有点不可靠,那我们看《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说到:天地升降,不失其宜,五运宣行,勿乖其政。“不失其宜”和“勿乖其政”的意思是一样的。 它把天地升降就是气的升降出入和“五运宣行”就是五行的交替运行相对仗,这是直接把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和五行对应起来讲述。 所以通过认真的学习《黄帝内经》原文,大家就可以明白。 由于季节和温度的变化,导致了自然界运动趋向的变化,进而就是植物有了生长化收藏的节律,动物有了生长壮老已的过程。 显然五行研究的也是幻育生命的自然条件,就像我前面所说,在不少教科书上说五行学说的基本观点是认为宇宙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物质所构成的。 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由这五种基本物质地相杂和相合而化生的,这是符合朴素唯物主义的。 大家看看,这种认识和《黄帝内经》在五行本意的理解根本不是那么回事,这是没有学习或者没有理解中医经典的原意的说法。 这种物理的说法招致了当代对中医的诸多诟病,甚至很多人提出五行应当淘汰,这不能不说是中医学术界的一种悲哀和无奈啊。 中医经典用阴阳区分气的性质 用三阴三阳区分气的量变,用五行区分气的运动方向,这一学说阐述的是地球上幻育生命的基本条件。 这个条件和美国宇航局在地外寻找人类宜居行星的条件殊途同归,异曲同工。 这就是《素问·宝命全形论》所说的“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天地之气’就是天地的能量,‘四时之法’就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五行规律。 这个条件失衡就意味着太阳系的毁灭,就意味着地球生命的终结。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过,不随着万物的变化而变化就是超越。 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讲述的正是不随着万物的变化而变化的自然规律啊,是超越。 五行五色归类的依据 举一个五行和五色的例子。 颜色是光线照在物体上之后,物体表面所反射出的不同波长的电磁波在我们人类视网膜上的反映。 这种不同波长的电磁波对人类和动物的细胞有没有作用呢?人们还没有研究清楚,我想即使有作用,这种作用也是微乎其微的。 但有一点是比较明确的,就是某种颜色大面积渲染以后,对人的心理和情绪会有一定的影响。 有人从这样的力学的角度讲述日月星辰的运动和人之间的关系,解释不同颜色对人体气的运动的影响,这是别开生面,值得进一步探讨的研究思路。 古人认为,大自然有了阴阳五行才有了万事万物,于是就可以把万事万物按照阴阳五行来分类。 颜色也是事物之一,所以颜色也要按照五行来分类。 一般人们所说的树叶色绿,火焰色红,土地色黄,秋霜色白,都可以理解。 如果按照五材的角度来谈五色和五行的归类,那就以形而下的气来解释形而上的道,肯定不能自圆其说。 我认为,当某种颜色大面积渲染的时候,可以影响人的气的运动,从而就会有心理的和生理的反应,这才是五行和五色归类的依据。 五行五色归类的内在原因 在海滨和大草原,很少有抑郁症的人,草原和海滨大面积的蓝色、绿色的环境令人的气息展发,使人心情舒畅,郁闷得到宣泄,焦虑得到缓解。 红色率即上升,容易使人兴奋。那些特别偏爱红色服饰的人,一般都是气虚的,血压偏低的,精力不足的人。他会本能的选择红色系列的服饰来提高自己气的上升能力。 但是精神分裂症的病人,如果处于大面积红色渲染的气氛中,就会引发狂躁症的发作。于是红色就和上升的火气联系了起来。 白色利于气的内收,就利于人的冷静思考和内省。所以教室、图书馆、会议室和一般的家庭中都把墙壁粉刷成白色,使人能够冷静的学习和思考,于是就把白色和内收的精气联系了起来。 黑色利于气的下降,利于人的步静和安眠,所以晚上睡觉的时候,要把窗帘拉上,灯关掉,房间所有的物体没有光源的照射就变成了漆黑一片,人很快就睡着了,于是就把黑色和下降的水气联系了起来。 灵堂的布置只能用黑白二色,它利于人体气的内收和下降,使在场的人能够静下心来,深切的追往比我们先走的人给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 黄色利于气的稳定,给人一种平稳庄重的心理感受,所以古代选用黄色作为皇帝的服饰,皇家居所的主色,它表达了希望统治稳定,天下太平,社会和谐,于是就把黄色和平稳的土气联系了起来。 这应当是五色和五行归类的内在原因。 我想强调的是,颜色只有大面积渲染的时候,才能对人的心理和气的运动发生微小的作用。 而不是一粒小小的种子、果实,或者是一棵棵小小的植物,它的颜色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作用和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