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的卦象,二十四节气卦象图

小寒对应什么卦象?24节气对应的卦象是什么???

十二消息卦、农历十二月及二十四节气的对应关系:地天泰----------正月---------立春、雨水雷天大壮-------二月---------惊蛰、春分泽天夬----------三月---------清明、谷雨乾----------------四月---------立夏、小满天风姤----------五月---------芒种、夏至天山遯----------六月---------小暑、大暑天地否----------七月---------立秋、处暑风地观----------八月---------白露、秋分山地剥----------九月---------寒露、霜降坤----------------十月---------立冬、小雪地雷复----------冬月---------大雪、冬至地泽临----------腊月---------小寒、大寒

六十四卦七十二候对应表

五行的相窃是对五行相生的反作用.就像相溺是相克的辅作用是一样的.五行相窃:金窃土,土窃火,火窃木,木窃水,水窃金

在我国的农历节气中,惊蛰象征着什么?

惊蛰在二十四节气中,象征着仲春时节的开始,象征着春耕的开始,冬眠动物开始出土活动。惊蛰就是春天的第一声惊雷,所谓“春雷惊百虫”,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一岁(年)十二个月,每月对应一卦,卯月(包括惊蛰和春分两个节气)对应的是雷天大壮一卦;大壮卦的卦象就是天上开始打雷了,雷在天上响,非常形象。惊蛰是卯月之始,“卯”,冒也,万物冒地而出,代表着生机;所以卯月(二月)也是能量迸发的月份,一年春耕由此开始了。惊蛰节气的标志性特征是春雷乍动、万物生机盎然。从我国各地自然物候、气候进程看,“惊蛰始雷”仅与我国南方部分地区的自然节律相吻合。惊蛰,是24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于每年公历3月5日或6日交节。惊蛰作为全年气温回升最快的节气,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至0℃以上。南方沿江江南地区为8℃以上,而西南和华南已达10至15℃以上,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日照时数也有了明显的增加。但是因为冷暖空气交替,天气不稳定,气温波动甚大。农谚:“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到了惊蛰,中国南方大部地区进入春耕大忙季节。真是:季节不等人,一刻值千金。“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时节正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气温回升,雨水增多,农家无闲。

八卦和二十四节气有关系吗

太极图以黑(阴)白(阳)两鱼的环抱,演绎了天地万物阴阳之间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等方面的规律。由太极而衍生出的八卦,更是以阴阳为其基础。结合八卦太极图分析一年二十四节气的阴阳消长变化,不仅可以解释二十四节气的命名,更可将医易相结合指导养生,彰显中医预防医学的优势。“不治已病,治未病”是中医非常重视的一个思想。“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的观点早在《周易》、《黄帝内经》中就有详细论述[1]。《易传》载“《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由此可知太极源于易,衍生八卦。八卦以阴阳二爻,描述世间万物阴阳变化的规律。唐代名医药王孙思邈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明代张介宾也明确指出“医不可无易,易不可以无医,设能兼而有之,则易之变化出乎天,医之运用由乎我”。《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者则灾害生,从之苛疾不起”。《素问·宝命全形论》也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由此可见,若要做到“治未病”,若要“顺时养生”,必定要首先知晓一年四季气候变化的规律。从二十四气节在太极图上对应的位置和卦形入手,分析全年阴阳变化,不失为一个既形象又易懂的好方法。

先天八卦就是阴阳,对应干支计时法,诠释二十四节气的变化规律!

无极世界也就是混沌世界,没有时间空间,也没有“道”的世界;太极世界就是有阴有阳的世界,也可以成为1个元的世界,道生一,生的就是1个元的太极世界;两仪是什么?就是道生二,把阴阳拆分成一个阳,一个阴,如果说太极本身是1个元的阴阳合一,那么两仪就是1个阳1个阴,就是一生二的道理。道教中的二生三,指的是三清,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二生三从万物变化的角度来看,也可以理解为两仪生四象。两仪,有阴有阳,既然世界已经有了阴阳,那么请问,哪里是阴?哪里是阳?接下来就有了方位的范畴。正因为我们生活的世界是地球,地球自转公转于太阳,自然而然产生了有时间、空间的阴阳太极世界,而正因为有时间、空间,那么必然会出现方位。我们古人认为“两仪生四象”就是这个道理。四象就是阴阳太极图的上下左右,或者说东南西北。我们古人认为四象的东南西北各有神兽镇守,而且四象的神兽是有五行属性的。东方青龙,为木;南方朱雀,为火;西方的白虎,为金;北方玄武,为水;而中央为土。同时,四象也叫少阳、老阳、少阴、太阴。少阳对应东方的木,阳气占上风,为春;老阳对应南方的火,阳气最足,为夏;少阴对应西方的金,阴气占上风,为秋;太阴对应北方的水,阴气最足,为冬。北方的玄武代表北极,南方的朱雀难道代表南极?我觉得是赤道,南北半球的四季是反着来的。所以如果把地球对折一下便知,南半球的玄武在南极,朱雀还在赤道,东西的方位不变。虽说我们总说古人认为“天圆地方”,但是四象分明可以解释通地球是圆球,而且对于方位来说都是相对的,这就是我们东方文化的博大精深!一生三=两仪生四象。那么三生万物是什么呢?就是四象生八卦。光有东南西北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把这八个方位都画出来,就是一个九宫格。其实九宫格和五行、四象、先天八卦都是相通的。先天八卦,是我国古代圣贤伏羲所画。伏羲是华夏民族的文明始祖,是中国最早有文献记录的创世神。先天八卦解释了地球运行中阴阳二气的变化规律。用“横”——代表阳气,“断”— —代表阴气。横就是刚才提到的完整的树枝,断就是折半的树枝。分别是乾☰、巽☴、坎☵、艮☶、坤☷、震☳、离☲、兑☱。二十四节气的变化就是阴阳二气有规律地渐变过渡,而先天八卦就是二十四节气阴阳二气变化的图示版。二十四节气对应先天八卦,就是24除以8得3,3个节气对应1个卦象。冬至、小寒、大寒可不可以对应坤☷?这个卦象是不是表达阴气最旺?立春、雨水、惊蛰可不可以对应震☳?春雷震震来点阳气,有道理么?我们继续,春分、清明、谷雨可不可以对应离卦☲?两个阳气打一个阴气,冷暖空气打架能不能来点雨?往后同理,大家自己看图就完全明白了。为什么我们的正月是寅月开始?新的一年为什么从寅月起算?如果把地支对应九宫格和先天八卦来看,寅对应的就是震卦☳。大家觉得为什么从寅月开始是新的一年呢?是不是卦象的起点不是从坤开始,因为坤还都是阴气没有阳气。反观震卦是不是有阳气来了?就是这个道理。坤卦☷:冬至、小寒、大寒 震卦☳:立春、雨水、惊蛰 离卦☲:春分、清明、谷雨 兑卦☱:立夏、小满、芒种 乾卦☰:夏至、小暑、大暑 巽卦☴:立秋、处暑、白露 坎卦☵:秋分、寒露、霜降 艮卦☶:立冬、小雪、大雪 坤卦☷:冬至、小寒、大寒 24节气要平分在8宫里,每宫就是3个节气,1个节气是15天,3个节气就是45天,每个宫应该是45天,合起来就是360。这样结合起来看,与我们的六十甲子干支计时法都是相通的。 十二地支分别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那么地支如何对应先天八卦呢?一天中阴气最盛的时候是子时,阳气最盛的时候是午时,相对应的卦象分别是坤卦、乾卦,地支的变化就是一天中时辰阴阳二气的变化,也是一年阴阳二气的变化。按照六十甲子把一年360天等分在这八宫里,每一宫是45天,同理8个卦象走完12个月为一个轮回,12除以8得出1.5月。因此我们发现,一个月是30天,那么45天也就是等于走了1个半月。这半个月就是解析12地支五行的关键,也就是说一个卦象占据的时间是45天,也就是3个节气,1个节气15天,合45天。对应六十甲子和先天八卦即可知道,360天走完先天八卦,每一个卦象主导的就是45天,也就是说在一个卦象中应该会出现一个地支主导30天,半个地支主导15天,45天就说明一个卦象中包含1个半地支。对照先天八卦即可知道12地支在九宫格里到底是什么位置了。 由此看来,先天八卦即诠释了地球阴阳二气客观变化的规律。是否有理有据,请读者认真看文分析一下便知。 本篇内容到此结束,请持续关注阎五睿昆仑藏钥修道篇,我们下篇文章再见!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简介古代叫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简介古代叫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简介古代叫,二十四节气是远古时代遗留下来的文化产物,是人民用来判断时节变化的依据。但是随着时代变迁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节气,下面是二十四节气的含义简介古代叫。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简介古代叫1

1、立春:是春季开始的节气,表示严冬已经过去,气温开始回升。

2、雨水: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先后冰消雪化,气温回升,湿度增大,雨水渐多。

3、惊蛰:蛰,藏的意思。动物入土冬眠叫入蛰,至第二年春雨后爬出,古时以为是被雷声震动,故叫惊蛰。这时天气转暖,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华中农谚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

4、春分:春分恰是太阳光直射在赤道上,昼夜各半的一天。这一天全国各地的昼夜几乎都是一样长。天文学上划定春分为北半球春季的开始,我国大部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5、清明:清明时节天气渐暖,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均匀气温上升到10度以上,长江流域气温更高。北方草木发芽返青,南方大地已披上绿装。我国农谚说:“种树造林,莫过清明”、“清明前后,种瓜种豆”。这个节气开始的一天是清明节,有踏青扫墓的习俗。

6、谷雨:谷雨时气温、地温都已稳定升高,雨水增多,有利于五谷生长,故有“雨生百谷”之说。

7、立夏:表示春去夏来,行将进入火势的夏天。此时万物生长愈加旺盛,欣欣向荣。田间治理日益繁忙。农谚曰:“立夏三朝遍地锄”。

8、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9、芒种:指有芒的麦类和蚕豌豆等夏收作物,在这个节气里即将成熟,也到了采收留种时。我国南方也将进入多雨的“黄梅”时节。

10、夏至:这一天北半球白昼最长,夜最短,又叫日北至日,即太阳运行到最北的一天。天文学上划定夏至为北半球夏季的开始。

11、小暑:这时正值“三伏”的“初伏”,气候炎热、蒸闷。在农业生产上,多忙于夏秋作物的田间治理。

12、大暑:这时正值“中伏”,是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一年中最炎热时期。

13、立秋:我国习惯上作为秋季的开始,预示着天气转凉,植物结子,秋收季节即将来临。但立秋后暑气并未散尽,还有气温较热的“秋老虎”在后头。

14、处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处,止也。暑气这时而止矣。”此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

15、白露:天气转为凉爽,昼夜温差加大,地面上的水汽晚上容易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故得名白露。

16、秋分:秋分与春分这一天一样,太阳又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等长。秋分这天处于整个秋天的中间,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秋天。

17、寒露: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明显转凉,早晨和夜间地冷露凝。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开始进行秋收秋种。

18、霜降:《月令七十二集解》:“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表示泛博中原地区开始有霜。

19、立冬:为冬季开始的节气,这时黄河中下游地区即将结冰。

20、小雪:《月令七十二集解》:“十月中,雨下而为冷气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这时黄河流域一般开始下雪。

21、大雪:《月令七十二集解》:“大者盛也,这时而雪盛矣。”此时的天气较前更冷,降雪的次数和量也将增多。

22、冬至:与夏至相反,北半球冬至时白昼最短,日照物影最长,黑夜最长。过了冬至白昼就一天天地增长了。北方民间有“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的说法。

23、小寒:是一年中温度已到严冬的节气,这时正值“三九”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天寒地冻,进入严冬时期。

24、大寒:是一年中最冷的一段时期,相对于小寒来说,标志着严寒的持续和加剧。《三礼义宗》曰:“冷气之逆极,故谓大寒”。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简介古代叫2

为节气定名称,是有依据有讲究的。春、秋两季,有“分”字,如春分、秋分,而不用“至”;夏、冬两季,有“至”字,如夏至、冬至,而不用“分”。

从立春到大寒,共二十四节气,它们各有其名称,而这些名称也都有来历和依据。“四立”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四季的节气。丑月即十二月结束,寅月即正月开始,这叫做“节”。

一个月之半,则叫做“中”。“二分”即春分、秋分,是指阴阳各占一半,即阴阳二分势均力敌的时候。“二至”即夏至、冬至的“至”,有两个意思:从子到巳这六个为六阳地支,

从午到亥这六个为六阴地支,“至”是介于巳与午、亥与子之间的意思。冬至的时候,亥(十月)的阴气盛旺到了极点,所以称冬至为子,子就是止,此时阴气因盛极而停止,阳气便开始出现,所以也称“至”,至就是到来的意思。

夏至的时候,巳(四月)的阳气盛旺到了极点,所以称为午(五月),午就是仵,这个时候阴气开始出现,所以也称“至”。从秋分起水开始干涸,到了立冬水开始结冰;到了冬至的时候,水泉开始涌动,也就是阳气萌发,万物开始复生,到了大寒的时候,江河里的水都结成了坚冰。

雨水的意思是:雨水起初是露,是霜,是雪,它们都是由水气凝结而成的,寒冷之极。到了春天,暑气开始顺势而行,又是暑天的开始。天一降水,人与万物都开始复苏。春天属木,而生于水,立春之后,接下来的节气定名为雨水,是很恰当的。

按卦气说,正月为《泰》卦,这个时候天气下降,自然应当为雨水。卦气二月为大壮,雷在天上轰鸣,惊醒万物,下面的节气自然应叫做惊蛰;先雨水和后惊蛰,如此排列,也很恰当。

惊蛰的意思是说万物都是由于震动而生出来的,而震就是雷——在《易》卦中,震卦的卦象之一就是雷。清明的意思是说是由于巽而严整,巽为风,风洁净而严整,所以叫做清明,

清明就是洁净严整的意思——在《易》卦中,巽卦的卦象之一就是风。谷雨节在三月中,是因为从雨水以后,地气开始萌动,到这个时候又遇见雨水,土地便能够滋润各种农田作物。

小满在四月中,先哲对此有如下说法:小雪之后,阳气一天增长一分,经过三十天就增长至三十分,而形成一昼也就是一天,这就是冬至。小满之后,阴气也是这样天天增长。

四月是乾之终,之所以说“满”,是因为《姤》卦的`初六爻说“赢豕孚蹢躅”,《坤》卦的初六爻说“履霜坚冰至”。这里的“赢豕”是比喻其小,而“蹢躅”则是比喻其满;

“履霜”是比喻其小,而“坚冰”则是比喻其满。万物出生之后怎样评说都是容易的,而阴气萌生之初就评说就不那么容易了,可见思虑之深远,这种深远的思虑是为了预先采取防范措施。

小雪之后,就是大雪,而这里只有小满却没有大满,用意并不难理解了,那就是事物的发展忌讳满盈。三月中的谷雨,五月中的芒种,这两个节气是专指谷和麦而言的。

说谷,一定要推究它初生的时候,谷是春天下种的,得木之气——也就是得春之气越长越壮,到了秋天成熟就衰败了,因为秋为金,而金是克木的。说麦,一定要推究它成熟时候。

麦是秋天种下的,得金之气——也就是得秋之气,到了夏季就成熟了,这是火克金。六月的节为小暑,六月中气为大暑,夏至以后,暑气已经盛旺之极,本不应当再说“小”,却又用了 “小”字——小暑,

这是为什么呢?《易经》说:寒来则暑往,署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整个上半年这一半,都可以叫做暑,整个下半年这一半,都可以叫做寒。正月是暑气的开端,十二月是寒气的终结,因而大暑、小暑,只不过是就上半年的暑气而说的。

六月中暑气达到盛极,所以称之为大——大暑,然而并未真正达到大的程度,其实还是小。七月中为处暑,这个月份是暑气的终结,寒气的开端,大火星向西流去,暑气在这个时候就隐藏起来,潜伏不动了。所谓“处”,就是隐,隐藏起来,潜伏不动的意思。

白露是八月的节气,露就是九月的节气,秋季属金,金色是白色,金气则寒冷,白是露的颜色,寒是露气性。颜色先白然后气变寒冷,本来就有一个渐变的过程。

九月中气为霜降,此露气因寒冷而结成霜。立冬之后的节气是小雪和大雪,寒气起初是露,发展为霜,最后变化为雪。霜之前是露,露由白而至寒,这就是白露、寒露两个节气,

霜之后是雪。雪由小而至大,这就是小雪、大雪两个节气,都有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至于小寒和大寒两个节气,《诗经·幽风》有诗句说:“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觱发是寒初起的时候,所以十一月之后是小寒;栗烈就是寒风凛冽的时候,所以十一月末为大寒。

大致来说,上半年主长生,有雨、有雷、有风,都是生长之气,下半年主生成,有露、有霜、有雪,都是成熟之气。下半年只讲天时,不说农时,因为农时最紧急的季节是春季和夏季。

先哲说:“变者化之渐,化者变之成。”意思是说,变是化的开始,化是变的结果。立春、雨水之后,寒气逐渐变弱,到了立夏的时候寒气就都化成水了。

小暑、大暑,其变化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立秋、处暑之后,暑气逐渐发生变化,到了冬至暑气都化为寒了。小寒、大寒,其变化也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先哲又说:“日月运行,而四时成,以其有常也,故圣人立法以步之。阴阳相错,而万物生,以其无穷也,故圣人指物以侯之。”意思是说,日月不停运行,从而形成一年四季,这是因为日月运行有一定的规律,

所以圣人就制定出法则,以便遵循这种规律行事。阴气阳气相交,从而生成万物,这是因为阴气阳气相交无穷无尽,所以圣人就选择一定的事物来象征阴气和阳气相交,

以便认识万物生成的情形。综观六气自始至终、或早或晚的运动情况,五运(五行)的时大时小,或盈或虚的变化情况,用最根本的法则来研究它们,用最精确的数字来考究它们,从而垂训示教千年万载,绝对没有差错。

古书上说:五天称之为侯,三侯称之为气,六气称之为时也就是季,四时也就是四季称之为年。又说:日为阳,月为阴,它们的运行有一定的距离和轨道。

日运行一度,月运行十三度左右,所以大月小月加起来共三百六十五天而构成一年,如果积气有余——也就是时间有余的时候,可以做闰月。古书上说:日在通常情况下在一昼夜运行一周天的一度,这就是一天,总共三百六十五天又四分之一天,

这样运行一周天就是一年。通常五日为一侯,三侯构成一气,一气就是十五天。三气构成一节,就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共八节,三八二十四气,分别主宰四季,这样一年就形成了。

春分、秋分的“分”,是就六气而说的,就是二月六气的初气终结,与二气相交,八月中四气终结,与五气相交。如果就四季而言,那么阴阳寒暖之气,到了这个时候就可以区分开了。

一昼夜分五十刻,也是按阴阳区分。所以古书上说,“分则气异”,就是这个意思。冬至、夏至的“至”,也是就六气而言的,五月中的时候,司天的气到了它的位置,十一月中的时候,在泉之气到了它的位置。

如果就四季的时令而言,阴气、阳气到了这个时候,达到极盛状态。夏至那天白天时间最长,也不超过六十刻,阳气到了这时达到顶点。冬至那天白天时间最短,不超过六十刻,阳气到了这时达到顶点。

冬至那天白天最短,不超过四十刻,阴气到了这时达到顶点。不论是夏至还是冬至,天侯都没有改变,所以古书上说“至则气同”,指的就是这一点。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简介古代叫3

古代24节气雅称:

1、立春,正月节。

2、雨水,正月中。

3、惊蛰,二月节。

4、春分,二月中。

5、清明,三月节。

6、谷雨,三月中。

7、立夏,四月节。

8、小满,四月中。

9、芒种,五月节。

10、夏至。五月中。

11、小暑,六月节。

12、大暑,六月中。

13、立秋,七月节。

14、处暑,七月中。

15、白露,八月节。

16、秋分,八月中。

17、寒露,九月节。

18、霜降,九月中。

19、立冬,十月节。

20、小雪,十月中。

21、大雪,十一月节。

22、冬至,十一月中。

23、小寒,十二月节。

24、大寒,十二月中。

24节气简介

二十四节气,是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一岁四时,春夏秋冬各三个月,每月两个节气,每个节气均有其独特的含义。廿四节气准确的反映了自然节律变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十四节气不仅是指导农耕生产的时节体系,更是包含有丰富民俗事象的民俗系统。廿四节气蕴含着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