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象数论,易经象数基础与应用

关于自学学习易数,象数,请前辈指教。

最好还是把易经熟读.郭彧先生认为要:象数与易理相结合。寻言以观象,寻象以观易一、《四库全书》中包括的 1.《京氏易传》·三卷·汉·京房 (此书是纳甲筮法的渊源,讲八宫 2.《周易郑康成注》·宋·王应麟 (此书很强调“互体”,被清的四库馆臣称为“易学正宗”。郑康成即郑玄) 3.《新本郑氏周易》·三卷·清 4.《陆氏易解》·明 (陆氏即陆绩) 5.《周易注》·魏·王弼 (周易略例,读完之后应该知道王弼并不“扫象”) 6.《周易集解》·唐·李鼎祚 《是研究汉代象数易学的必读 唯一一本) 7.《易数构隐图》·三卷·宋·刘牧 黄黎献 (刘牧写的第一卷“象由数设”。黄补充进的河图与洛书) 8.《周易口义》·宋·胡瑗 (宋初三先生之一) 9.《观物篇》《观物外篇》·邵雍 (主要介绍先天易学。存于《道藏·黄极经世》内) (怪不得李真人先天易术这么精进啊) 10.《太极图易说》 《易通》·周敦颐 (周敦颐,北宋五子之一。因为后来朱熹有所改变,所以要看周的原著) 11.《伊川易传》·四卷·宋·程颐 (程颐,北宋五子之一。此书为易理派著作) 12.《六经图》·杨甲 (周易图书学必读) 13.《易璇玑》·宋 (强调互体) 14.《诚斋易传》·宋·杨万里 (对理解卦爻辞都很有帮助) 15.《御传周易折中》·清·康熙 (应为李光地代笔。内有《易学启蒙》) 16.《易学象数论》·清·黄宗熙 (易图学》 17.《周易述》·清·惠栋 (惠栋主要研究汉代易学。孟喜,京房,郑玄等) 18.《易汉学》·清·惠栋 19.《易例》·二卷 20.《周易~~》 (书名没记住,是郑玄写的,属于易经的纬书(不是论经的书))二、《续四库全书》中包括的 1.帛书《周易》 (马王堆出土的,和现存《周易》不完全一样,保留这战国时的面貌。) 2.《周易郑注》 3.《古易音训》·二卷·宋 (是关于周易中的字的读音的训诂学的书) 4.《周易虞氏义》·九卷·张惠言 5.《周易虞氏消息》·张惠言 6.《周易郑荀义》·张惠言 7.《易图条辨》·张惠言 8.《周易集解籑疏》 9.《周易互体征》·清三、民国以来的 1.《周易尚氏学》 2.《易学哲学史》·朱伯昆 3.《象数易学发展史》·朱伯昆 4.《周易经传研究》·杨庆忠 5.《二十世纪易学史》·杨庆忠

象数疗法是根据什么原理,如何掌握学习方法

这是一种源于《易经》,基于中医,效于气场的自然疗法。 象数疗法的指导思想是天人合一。 象数疗法的思维方式是“比类取象 以类万物” 象数疗法是利用《易经》的先天八卦数、后天八卦系统的原理,根据具体情况调控场效应,通过阴阳五行生克规律,补不足,损有余,达到机体阴阳平衡的。

学周易要看什么书,请大家介绍下好吗

汉代:郑玄《周易郑康成注》、《乾坤凿度》、《周易乾凿度》、《易纬稽览图》、《易纬辨终备》、《易纬通卦验》、《易纬乾元序制记》、《易纬是类谋》、《易纬坤灵图》。杨雄《太玄》。焦延寿《易林》。东方朔《灵棋经》。京房《京氏易传》。魏伯阳《周易参同契》。魏晋:陆绩《陆氏易解》。王弼《周易注》。郭璞《葬书》。唐代:孔颖达《周易正义》。李鼎祚《周易集解》。史徵《周易口诀义》。郭京《周易举正》。李通玄《新华严经论》。瞿坛悉达《开元占经》。杨筠松《青囊奥语》。李虚中《李虚中命书》。袁天罡、李淳风《推背图》。宋代:刘牧《易数钩隐图》。倪天隐《周易口义》。欧阳修《易童子问》。张载《横渠易说》。邵雍《皇极经世》、《梅花易数》。程颐《易传》。邵伯温《易学辨感》。陈瓘《了翁易说》。周敦颐《太极图说》。耿南仲《周易新讲义》。张浚《紫岩易传》。李光《读易详说》。朱震《汉上易传》。郑刚中《周易窥余》。吴沆《易璇玑》。都絜《易变体义》。林栗《周易经传集解》。程大昌《易原》。程迥《周易古占法》。朱熹《周易本义》。郭雍《郭氏传家易说》。李衡《周易义海撮要》。张栻《南轩易说》。赵彦肃《复斋易说》。杨简《杨氏易传》。项安世《周易玩辞》。杨万里《诚斋易传》。方闻一《大易粹言》。吴仁杰《易图说》。吕祖谦《古周易》。林至《易裨传》。王宗传《童溪易传》。李过《西溪易说》。李心传《丙子易学编》。蔡渊《周易经传训解》。魏了翁《周易要义》。李杞《用易详解》。董楷《周易传义附录》。胡方平《易学启蒙通释》。司马光《潜虚》。徐子平《徐氏珞琭子赋注》。元代:俞琰《周易集说》。胡一桂《易本义附录纂疏》。吴澄《易纂言》。黄泽《易学滥觞》。王申子《大易辑说》。胡炳文《周易本义通释》。董真卿《周易会通》。陈应润《周易爻变义蕴》。明代:来知德《周易集注》。黄道周《易象正》。何楷《古周易订诂》。魏濬《易义古象通》。焦竑《易筌》。智旭《周易禅解》。万民英《三命通会》、《星学大成》。《烧饼歌》、《奇门遁甲秘籍大全》、《奇门遁甲金镜宝鉴》。耶律纯《星命总括》。清代:张惠言《周易虞氏义》。李光地《周易折中》。孙奇逢《读易大旨》。王夫之《周易稗疏》、《周易内传》、《周易外传》。黄宗羲《易学象数论》。毛奇龄《春秋占筮书》、《仲氏易》。胡渭《易图明辨》。惠栋《易汉学》、《易例》、《周易述》。赵继序《周易图书质疑》。焦循《雕菰楼易学》。朱骏声《六十四卦经解》。杭辛斋《学易笔谈》。江永《河洛精蕴》。丁寿昌《读易会通》。永瑢、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易类》张尔岐《风角书》。胡煦《卜法详考》。民国:熊十力《乾坤衍》。闻一多《周易义证类纂》。尚秉和《周易尚氏学》。郭沫若《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金景芳《易通》。丁超五《科学的易》。苏渊雷《易通》。皮锡瑞《经学历史》。江绍原《易卦如何得名》。李镜池《周易探源》。顾颉刚《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丁省吾《双剑誃易经新证》。黄寿祺《易学群书平议》。现代:刘大钧《周易概论》。刘正《推卦易知录》、《大易象学解析》。沈宜甲《科学无玄的周易》。邹学熹《中国医易学》。杨力《周易与中医学》。屈万里《汉魏两晋南北朝易例》。朱伯昆《易学哲学史》。严灵峰《马王堆帛书易经斠理》。陈立夫《易学应用之研究》。杜而未《易经以月神宗教为基础》。唐力权《周易与怀德海之间:场有哲学的时代意义》。郑衍通《周易探原》。于豪亮《于豪亮学术文存》。

如何理解易经中的象和数各有什么含义?

在易学里,象多指现象和卦象。如水之坎卦。天之乾卦,三划以表示天。数在卦中,以表示爻的顺序。如乾卦的上九、九一、九二至九五、最后一爻上九。表示爻是从下往上数。而九、七是阳数;八和六属阴数。数在经中常见的有一、二、三。三是表示多数或万物。而一和二,记住这二个词:“亦一亦二”、“一体二面”。另,一多指太极,含二。二指阴阳,互换。了解了基本的东西,可进一步探求象和数的“变”。即所谓持经而达变

怎样自学易经

是一个大的问题,现代学习方式和多是象数义理混合的,而卜筮则流于江湖。所以,先刨除一切概念,混合一切宗派,不然没开始学就糊涂了。从0开始的话,按照没有文言文基础,大概推荐一些基本的步骤和书籍以供参考。不可为要!一、泛了解易学著作及名家就太多了,不需赘述。因为易经现代的书籍也过于庞杂,入门的方向有很多,所以选择一本合适的入门书籍非常重要。窃以为如果有文言基础,大可直接从经传原文入手,市面上的本子,推荐东南大学注音版的《周易》(简体横排全注音,有通假字标注及简单注解,字比较大,缺点是好心的插图反而杂乱)。另外一个本子推荐中华书局诵读本《周易》(四海本、绿本都可,有音频可以索要),没有通假字和插图。不管哪个本子,一些向来有争议的字、断句、读音都会有出入,先按一本学,之后多读几个本子自己再判断。(譬如,革卦:己日/巳日乃孚等等)这两个本子一定要买一本,不然会有很多读音掌握不准(如屯zhun卦)。如果没有文言基础,那市面上的入门本子也有很多。个人推荐南怀瑾的《易经杂说》、张其成《易道主干》、张善文《周易入门》。这几个本子的特点是先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特有词汇的认识,泛读就好。特别说明:之所以推荐南怀瑾的书,是因为其书并不完备,但点到即止,防止走偏门。另外,特别推荐一个iOSApp《易经》(图标是线装书的设计标有“有声同步”字样),诵读可调整语速、有注释和简单的白话文翻译。二、基础背诵关于背书,不同派别有不同的意见,窃以为必须是要背的,但是要循序渐进的背。1、朱熹(争议很大的宋儒)的《周易本义》三种卦歌,分别是“八卦取象歌”(乾三连……)、分宫卦象次序歌(乾为天、天风姤……)建议边画边背,否则会很吃力、下上经卦名次序歌(乾坤屯蒙需讼师……);2、序卦传(郭氏认为幼稚),窃以为序卦传包含的逻辑最必要掌握的;3、说卦传前十章(金、吕合著《周易全解》有不同归类);这些最好先背下来。其中朱熹的三种卦歌是必须要背的,是对64卦从卦序、卦象上有一个基础的认识,会省很多劲。序卦也不难背,每天诵读7次,最多连续7天应该就可以背下来了,说卦传相对内容稍微多一些,可以结合图去背,这些理解会更深。背下来以上的内容之后,可以考核自己:1、找一个人,随便说一卦,你说出是第多少卦,之前和之后是什么卦;2、找一个人,随便说出一卦,你说出卦象是什么,并画出来;3、自己画先天后天八卦。下一步,窃以为先不着急去读经传注解,基本概念不明白,白读。深入下一步的基本概念:1、错卦(六爻阴阳相反成一卦,如乾卦成坤卦)2、综卦(六爻倒过来成一卦,如屯卦成蒙卦)所谓错综复杂,还有互卦等易例,如果这两个还糊涂,可以先放下,通读一遍经传之后学更容易理解。还有7个最起码要掌握的卦爻基础:1、三才;2、动/静;3、之/变卦(即动爻变后成卦);4、消/息;5、乘/承;6、当位不当位;7、得应不得应。这些在读文言注解的时候易于理解。了解之后,像上一步一样,找一个人来随意说一卦,你来说出错卦和综卦是什么卦,以考核自己。三、读经传法现在外边爻卦多数用的是清朝王洪绪的《卜筮正宗》,当然也有《增删卜易》之类(市面上这两个本的通行本子是中医古籍出的,纸质和校对存疑,所以如果想从卜筮入手,最好要找一个老师,上孔夫子旧书网买一个好本子),这两本是卜筮入门的书,接近于白话文,但是很厚,需要背下来很多东西,个人不建议现阶段学。因为这都是宗于西汉京房的纳甲方法,而纳甲并不是唯一的卜卦方法。个人建议一种比较快而且有趣的方法:每天自己卜一卦(三枚铜钱,没有的话硬币也可,百度一下六爻方法,暂且可不用纳甲等法装卦),卜到哪卦背哪卦,顺便一眼变卦、错卦、综卦都是哪卦,之间有什么连系。一天背不下来的话,就等背下来再卜下一卦。这样学算是象数理占无漏了。四、推荐书籍开篇说过,先放个宗派的问题,下边推荐的书,都是个人认为较好的本子,当然还有其他好的本子可选。个人建议选书要看出版社权威与否,注释、点校的人是否权威也要考量。1、王亭之《周易象数例解》复旦大学出版社 (佛学大师、紫薇大家晚年唯一的易注,条理清晰,可作工具书);2、尚秉和《周易尚氏学》 中华书局(繁体竖排有注释)近代大家,越近代包容性越强;3、杭辛斋《学易笔谈》岳麓书院(类似于《日知录》式的点滴记录,内容庞杂)。另外再推荐一本作为工具书的本子:胡渭《易图明辩》 中华书局(繁体竖排半文言) 有很多有必要了解的图例,如不习惯这样的本子,可以买一本张其成的《易图探秘》广西科技出版社的;。此外,有两个可以选择拓展基础的本子,一是江永《河洛精蕴》巴蜀书社(河图洛书也是历来有争议的,这个本子个人认为值得一看,有很多基础概念和图例,自己选择);二是黄宗义《易学象数论外两种》中华书局(繁体竖排半文言)学易繁体文言是躲不过去的。白话易注类(有注解的)1、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上海古籍上下册(排版比较好,就是字太小,比较细致);2、陈鼓应《周易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排版好,原文繁体,今译部分可忽略,注解详尽);3、金景芳、吕绍纲《周易全解》上海古籍 (排版不好,有些新解个人保留意见,可参考)。其他白话文的本子还有很多,刘大钧老师很多书、张其成《全解周易》、傅佩荣也有《乐天知命》等等很多本子,还有已经不再版的马恒君《周易正宗》(孔夫子旧书或淘宝有售),暂不赘述。另,有一些近代的本子,如高亨、李镜池等,一家之言较多的,自己根据已有的理解和倾向选择。 文言易注类(实在太多,鉴于汉易佚失过多,宋易改变较大,个人先推荐几本唐人和清人的本子)1、惠栋《周易述》中华书局繁体竖排 上下 (附带汉易学及易例,与集解一样,可以作为汉易工具书);2、胡煦《周易函书》中华书局 四册 (内容庞杂,有很多发前人所未发的内容及图例,但需要基础扎实再读);3、 李鼎祚《周易集解》有九州出版社版、中央编译出版社版、齐鲁书社导读版(必备书籍,建议齐鲁版,虽然排版太不好);4、孔颖达《周易正义》同样必备书,同样有不同的版本,还是建议齐鲁导读版,虽然排版不好(另外,中华书局的王弼《周易注》最好也收了,后边附有《周易略例》不可不知)。再者,清李光地《周易折中》这个本子也不错,是官方中权威的,版本也有几个,根据自己需要选择。

象数易学的目录

前言第一章 “象数”的内涵——象数范畴论一、卜筮与象数二、《易经》中的象数(一)卦象(二)爻数三、《易传》象数论(一)《易传》论“象”(二)《易传》论“数”四、易学中的象数观(一)象数学派论象数(二)义理学派论象数五。象数与数术(一)数术源流(二)象数之学与数术六。象数与义理(一)义理是易学“意义”与“道理”的动态系统(二)象数为「周易」之体,义理为「周易」之用(三)象数派与义理派的偏向与互补七、小结第二章象数易学的发展与演变——象数学派源流论一、两汉象数学(一)孟喜与京房:象数学(二)《易纬》与郑玄:爻辰九宫说(三)荀爽与虞翻:卦变说二、两宋象数学(一)陈抟:象数学(二)刘牧:河洛学(三)邵雍:先天学(四)周敦颐:太极图说(五)张行成:象数学(六)蔡元定与蔡沈:河洛学三、明清象数学(一) 来知德:错综变中说(二) 方以智:象数学(三) 焦循:天元术四、象数学派的特征第三章 对宇宙本源的探索——象数本体论一、象本论(一)象与数(二)象与气二、数本论(一)数与象(二)数与理(三)太极三、象数本体论的特征第四章传统思维方式的典范——象数方法论一、《周易》思维形式与象数思维形式二、象数思维方法(一) 取象-观象法(二) 取数-明数法(三) 符号模型法三、象数方法论的特征及其影响第五章穷宇宙造化之妙——象数学派天道观一、 气化流行:宇宙的生成过程(一) 卦变-宇宙变化是一个气化过程(二) 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宇宙发生四阶段九宫序(三) “一分为二”的生成法则与“元会运世”的演进数理二.象数模型:宇宙的结构次序(一) 卦爻:时空合一的宇宙模型(二) 九宫五行与河图洛书:宇宙生成变化的结构图式(三) 四象:天地间物事皆成四片第六章人文情怀与生命境界——象数学派人道观一、 借卦占以定人伦明王道二、五常伦理与神学三、从太极到人极四、作为人伦图景的河图洛书五、先天心法与性命之学(一) 天人相为表里,推天道以明人事(二) 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性命之学的建构(三) 修养功夫与生命境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