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地盘,属龙人什么日子搬家好呢
诸葛亮的墓地在哪里?
诸葛亮葬在汉中市勉县的定军山脚下。
蜀汉丞相诸葛亮与魏司马懿在渭河两岸相抗,病死于五丈原军中,葬汉中的定军山下。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中记载:“葬于其山,因即地势,不起坟垄”。现存墓冢系后代起封。
诸葛亮墓周围有定军山、少祖山下沿的九条小山岗环抱,九条山岗由青沟、罔子沟、井沟、斩地沟、田家沟、牛角沟、瓦洞沟、龙嘴沟八条小溪分割而成。
墓前上岗三层,自定军山向西叠浪而来,约三里许至此成眠弓形,古称“三台书案”。
1996年,诸葛亮墓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扩展资料诸葛亮,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襄阳隆中隐居。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孙抗曹,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
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蜀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
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诸葛亮墓区,岗峦起伏,山环水抱,素有“陕南天然公园”之称。墓上和庙内的建筑,多是明、清两代一所三院并连的大庙,围有垣墙,面积约45000平方米。
入陵园大门,一片汉柏古松,清幽、古朴。大殿院中,有许多历代歌颂诸葛亮的诗词和复修墓庙记文的石碑。大殿龛上,端坐着诸葛亮的塑像,纶巾,羽扇,鹤氅,方据,神态庄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诸葛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诸葛亮墓
除了木牛流马等,诸葛亮还有什么新奇的发明?
诸葛亮是我国历史上被极度神话的一个人物。诸葛亮除了谋略过人外,还是一个十足的发明家。在史料和民间传说中,诸葛亮发明了很多实用器具,如木牛流马、诸葛连弩、诸葛鼓,等等。遗憾的是,这些发明虽在史料中言之凿凿,然并无实物出土,因此其存在与否以及各种细节至今成谜。
相对于这些不见实物的机关器械,人们在陕西汉中勉县的汉江河与定军山武侯坪一带发现了很多铜、铁箭镞、铁刀等兵器文物,也包括毫不起眼的扎马钉。
这些扎马钉单个重约十五克,大都锈迹斑斑,状若荆刺,有四个锋利的尖爪,随手一掷,三尖撑地,一尖直立向上,马踩在上面就负痛倒地,无法冲锋陷阵。古代战争步兵是基本单元,而高高在上的骑兵才是厉害所在。如何狙杀骑兵突进是极为棘手的问题,而扎马钉正是骑兵的克星,骑兵马匹踏在扎马钉上,再无突进可能,骑兵也会坠马而下。可见,在战场上,扎马钉是一种很必要的防御武器。
三国时期,诸葛亮更是利用扎马钉,成功转移蜀汉十万大军,达到了应有的战略目的。
蜀汉虽然富饶,但少产马匹,骑兵十分匮乏。相反,盘踞北方的魏国则拥有广袤草原和大量的马匹。蜀与魏对决,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对付魏国的骑兵。有鉴于此,诸葛亮在前人的基础上改造了扎马钉,并在关键时刻派上了用场。
公元234年,蜀建兴十二年,已前后六次北伐中原的诸葛亮积劳成疾,如风中之烛,摇曳飘忽,很快燃尽最后一滴灯油,生命的火苗黯然熄灭。这一年的八月,诸葛亮病逝五丈原。
诸葛亮临终前曾立下遗嘱,要求秘不发丧,整顿军马从容撤退。而司马懿回过神来后,忙率大军火速追赶。不料,蜀军在撤离途中在路上洒满了这种长有利刺的扎马钉,魏国大军踏上更是叫苦不迭,更何谈再去追赶呢?
当然,影响蜀汉大军成功实现战略撤退的因素有很多,但与扎马钉这个暗器的作用不容忽视。据清张澍《诸葛亮集·制作篇》载,蜀军还汉途中蜀长史杨仪在道路上“多布蒺藜阻道”,防止魏军追击。这蒺藜与扎马钉类似,有的人更是将其视为一物。蜀军到底撒下了多少扎马钉,数量绝不会少,因为在清代时定军山、天荡山以及汉江(沔水)一带经常出土扎马钉。
扎马钉虽小,但其蕴含的古代智慧自是令人拍案叫绝。值得庆幸的,这种智慧竟跨越了时间和历史一直传承下来,代战场上扎马钉也多有使用,甚至我们仍能看到古代扎马钉的影子。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地方在哪里?
『八字配对』:非常合适,测试98分!『吉祥饰物』:戈壁玉转运珠吊坠(旺)『运程』:事业大展宏图『黄道吉日』(订/结婚/注册/领证/搬家/提车/装修/开业/生子/摆酒等):9月21日诸葛亮真乃神人也,临死前发明什么小物件,吓跑司马懿的十万大军?_百度...
诸葛亮确实很聪明,但我总觉得司马懿更胜一筹,司马懿比诸葛亮更能忍,满意请采纳,多谢诸葛亮为什么要北伐?
诸葛亮为什么要出师北伐 蜀国虽然在三国之中最弱小,但是诸葛亮一直坚持对魏国的主动进攻,这可以从军政两方面说。 首先说军事 当时诸葛亮刚刚平定南方,蜀国军威大振,一举扫清了刘备征吴失败的阴影,南方又提供了大量的军需,蜀军装备优良,军卒精锐,正是军事上接近巅峰的上升期,乘势北伐拓展领土,是必然的选择。 从战略上说,最好的防守是进攻,诸葛亮的策略,用今天的话来说,叫做攻势防御。然后是 就个人而言,诸葛亮一直是联吴抗魏派的领袖,“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也是他一直的口号,所以就他个人而言,北伐是必然的选择,只是筹备和时机的问题。 就诸葛亮代表的荆州集团而言,刘备原从集团已经基本消亡,蜀国政局成了益州集团和荆州集团并立的局面,由于荆州已经丢失,荆州集团处于失去根基的弱势,所以作为荆州集团的代表人物,诸葛亮需要靠战争来拓展地盘,抓住兵权和军权,保证荆州集团乃至他自己的地位和权力。 诸葛亮为什么一直坚持北伐 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刘备的托孤。更大的是战略布局,因为在关羽失荆州后,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完全著了个空。因为蜀国是新生政权。相比魏国,完全就是敌强我弱。因此想要不被魏国击垮,诸葛亮只能主动进攻,是魏国民生受到冲击。从而延长蜀国的寿命。虽然失败了,可以说是一定会失败的。但是相比不北伐,我想蜀国会亡的更快。 为什么诸葛亮一定要从岐山北伐 三国演义的影响,实际上诸葛亮5次北伐只从祁山走了2次 1、建兴六年(228)春,诸葛亮扬声走斜谷道取郿,以赵云邓芝疑兵引曹真,自率大军攻祁山。陇右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由是附蜀。张郃出拒,破马谡于街亭。诸葛亮拔西县千余家返汉中。这次是一出祁山。 2、同年(228)冬,诸葛亮出散关,粮尽而还,魏将王双追之,被斩。 3、建兴七年(229)春,诸葛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雍州刺史郭淮引兵救之,亮自出至建威,郭淮退。遂得二郡。 4、建兴八年(230)秋,魏三路攻汉中,司马懿走西城,张郃走子午谷,曹真走斜谷。诸葛亮驻军于城固、赤阪。时大雨三十余地,魏军撤退。同年,亮使魏延、吴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后将军费曜、雍州刺史郭淮于阳溪。 5、建兴九年(231)二月,诸葛亮率大军攻祁山,始以木牛运。时曹真病重,司马懿都督关中诸将出拒。亮割麦于上邽,懿追亮至卤城,掘营自守,有“畏蜀如畏虎”之讥。五月,与亮交兵,亮使魏延等逆击魏军,斩甲首(小军官)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六月,李严因运粮不济呼亮还。张郃追至木门,中箭亡。这是二出祁山。 6、建兴十二年(234)二月,亮率大军出斜谷道,据武功五丈原(今陕西省岐山南),屯田于渭滨。司马懿据守不出。八月,诸葛亮卒于五丈原。杨仪等率军还,有“死诸葛走生仲达”事。 可以看到,六次用兵,出祁山只有两次。第四次是防守。 诸葛亮的战术在古代比较另类,非常喜欢搞发明强化部队的直接战斗力,连弩的使用使得汉兵可以以步卒轻易克制魏国的骑兵,所以他非常喜欢正面进攻和野战,而且也确实做到了野战无敌。后世名将如李靖等都比较推崇诸葛亮的用兵之术。 诸葛亮为什么要不断北伐 诸葛亮之所以明知北伐有种种不利因素,而且要在对于蜀国而言北伐并非如此必要的情况下,不断出兵北伐,根本上是由蜀国的立国精神与统治必要决定的。 关于魏蜀吴三国的立国精神,我们从它们各自的国号就可以窥到一斑。“魏”、“吴”都是地域性符号,这两个字主要标示各自的地域。曹丕以“魏”为国号,当然主要是由于曹操受封魏王(封地在邺,属古魏地)。但我们要看到,以“魏”为国号,意在强调政权的地域性根源,以获得以魏地为核心地区的北方士人的认同。吴之立国,更是完全体现其作为地域性政权的特点。而蜀之立国,以“汉”为国号,是强调对汉代文化符号的直接继承。 这里需要做一点辨析,历朝国号之确立很多都是以其最初的封地为号的,最早的夏商周情况特殊一点(由部落建国与后来的统一王朝不同),后来的如秦、汉(西汉)、晋(西晋)、隋、唐、宋皆是如此。已封地为国号,首先是为标示政权的宗法地域之源,其次因为这些政权都是由封地地域起家,逐步扩张兼并而建立统一王朝的,开国大臣中多为从原封地地区而来,因此权力基础方面需要依靠核心区世族的支持(陈寅恪在《唐代述论稿》中充分论述了关陇集团在唐中的作用),以原封地为国号即有此义。魏、吴国号之确立,即是立足于割据政权的现实,以争取本地世族的支持为首义。我们可以看到,在此前的历史中,魏吴从来不是中央政权符号,而只是割据的诸侯国的号。 历史上也有一些政权,并非以封地为国号。比如农民起义军因无所谓封地,便不可能以此为号,更重要的是因为他们的权力基础不是要争取地域世族的支持,而是要获得更广泛的农民的支持,比如李自成的大顺。再如两个中间篡位的短命王朝——王莽的新和武则天的周,他们采用这样的国号是为了显示自己受命于天,或以恢复古制建立新政,新和周都是作为王天下的符号而不是地域符号,同样因为他们的权力基础不是要争取地域世族的支持。更多的情况是由于此前的统一王朝深入人心,新王朝采用原来王朝符号作为国号以标示权力的继承性,以继承性来获得自己政权的合法性,比如东汉、东晋、五代十国时期的后唐和南唐(他们的国号都是唐)。我们这里要讨论的蜀汉政权即是属于这种情况。 蜀汉选择继承性来标示自己政权的合法性是主动的选择,但也是不得不然。 从条件上说,采用原王朝国号要求统治者与原王朝有血缘继承性,或至少是同宗。刘备与汉王朝的血缘联系并非那么直接,他为了论证蜀汉政权对汉室的继承性,不得不把这一血缘联系过分渲染与夸大。而刘备之所以无法象曹魏和孙权那样以地域性符号作为国号,而选择继承汉作为自己的国号,除了自己姓刘有这一尚可利用的条件以外,是有下面的苦衷: 一、刘备早期一直是一个流徙性政权,没有建立自己固定的根据地,也便没有获得某一固定地域世族的支持。这意味着他的政权不能也不必要以某一地域符号标示。而长期流徙带来的有利影响就是使刘备对多个地区的士人有影响,而唯一能对这些不同地区士人起到连接作用的就是“汉”这一原王朝符号。 二、蜀国的统治集团构成与魏吴有很大差异。魏国和吴国的统治层都来源于当地,并已本地作为人才、兵员的来源和储备库,其政权基础也主要来自于本地世族的支持。只有蜀汉的统治层分为“原从”、“荆州”和“蜀地”三部分,结构复杂,并且蜀国本地人一直没有成为蜀汉最核心的统治,最上层一直是原从和荆州士人占主导。也就是说,蜀汉政权对蜀国人来说更多是一个外来政权。但蜀汉的兵员构成及人才后备又必须依赖于蜀国本地人,如何使作为兵员及下层统治基础的本地人心甘情愿地接受上层非本地人的统治,对于蜀汉统治者来说,是最重要的问题。 蜀汉要把原来来自不同地域的追随者 *** 在一个名号下,...... 诸葛亮为什么一定要北伐? 这是我对诸葛亮的第一个问题。七擒七纵孟获之后,我觉得怎么也不宜在那时就急切北伐。败北东吴,损兵马不提,五虎上将所剩单单一个赵云,幼主不明事理,能平了南蛮,使蜀国内部安定下来就很不容易了。更不用提失了荆州,那一块经济富庶战略地位又很重要的地方还没有收复,这时候紧跟着向北用兵,即使一开始能取得胜利,也肯定无法维持长久。勾践灭吴那一出里,吴王夫差放回勾践的时候,伍子胥就警示过,吴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后,吴其为沼乎。国力相差那么悬殊,尚且能够二十年之后彻底反扑,为何诸葛亮不愿意等到时机成熟再北图呢?早在隆中对里,他就提到,天下三分是大势所趋,一时间谁也灭不了谁,而保持鼎立的状态,对蜀是最为有利的。这一观点也被后来的实际情况无数次证明过了。要采取这么大的军事行动,他对历史时机、彼此实力对比,胜算大小心里都有一本清楚的账。凡此种种,都让我觉得,诸葛亮挥师北上,肯定有他自己的想法。这些想法,与匡扶汉室、完成先王遗愿这类冠冕堂皇的名号是没有关系的。刘备一生演尽了一个人可以演的虚伪,但他的高明之处在于他真的演了一辈子,因此仁义之名广传天下。但仆役眼中尚且无英雄,刘备的仁义真的是宅心仁厚还只是为笼络人心,常伴左右而又明察秋毫的诸葛亮岂能不知?在攻打敌军的时候,他使过无数次反间君臣的策略,而反间计若要使得成功,则首先必须对君臣彼此心理特点有很好的了解,知道面对同一件事情君主的忌讳、臣子的小心各在什么地方,才能进一步寻找敌军中可能的罅隙下手离间。而刘备的驭人之术,除了知人善任以外,就是对这种心理巧夺人工的加以利用,使下属如中吸星大法一般不由自主地甘效犬马。在这方面,俩人旗鼓相当棋逢对手,一个演仁主,一个扮贤臣,诸葛亮和刘备之间达成了一种君臣之间高层次的默契。刘备自知在兵法谋略上,他不如孔明,很多时候孔明战前调度,他未必明白是怎么一回事,这样的事情是在曹操身上是不可能出现的,杨修猜到了他的真实想法他都心有不悦,何况是臣下的想法他却猜不透呢。更敏感的是这是涉及身家性命的用兵的想法。而诸葛亮亦知天下没几个主子愿意手下聪明得太过分,他的忠心即便日月可鉴,主子也难免不设防备。因此,刘备这样知遇的主子,且在关键之处能与他旗鼓相当,他自然也非常珍惜。在长远计划上,二人志同道合,因此千百年来也一直被视为明君贤臣的典范。这种君臣之间的默契最直接的结果就是诸葛亮出山后刘备的实力是突飞猛进地增长。但不默契的时刻总会到来,举兵伐吴是其一,白帝城托孤是其二。蜀国的命运也就在这两个不默契的时刻,走向了盛极而衰。对兴兵伐吴一事,《三国演义》里写孔明的应对很简单,他自知“劝不动”了,又要避兄长之嫌,所以只是隐一边儿不随军罢了。但稍加推想,诸葛亮那时的心情一定不怎么好受。他辛苦拉扯起来的兵马,积攒的粮草,和努力维持的孙刘联盟,都因这一个完全出于意气的决断而岌岌可危。诸葛亮对刘备究竟有多少领兵才能心里本就有数,而刘备一向是对诸葛亮的意见几乎言听计从,现在诸葛亮的劝谏他都置之不理,临敌又怎不会一意孤行?连诸葛亮他都可以抛在一边,当他做出了七百里联营下寨的错误决定,即使那些将领有所疑虑,又怎敢直言提出?本无大才又拒绝纳谏,称帝后的骄狂与丧弟之痛交织一起足够冲垮理智的防线。纵然大军七十万,在这样一个领导者的手里,也难以功成班师。料事如神的军师对此焉能不察?诸葛亮对刘备伐吴的决断肯定难免失望,对他把自己撇一边一意孤行的做法难免心存不满,而对失败前景的预料,使他一向忧国忧民的心情只会更加强烈。但尽管如此,他仍然可以找到宽慰自己的理由:刘备此举是出于深厚结拜之情,虽然因小事而乱大谋对君王来说不可原谅,但从常人...... 诸葛亮为什么要急着北伐。是不是为了自己的野心 1,从关羽兵败被杀,荆州失守开始,已经标志著隆中对的计划将无法实现。失去了荆州,丢失了最好的北伐前进基地,将无法威胁中原腹地。从益州北伐,只能在崇山峻岭中搞武装大 *** ,事倍功半。每一次取得的成果都无法保存,要一次次从头再来,做无用功。我个人倒是认为,如果当初采纳了魏延的建议,走子午谷偷袭,最坏的结果不过是损失几千人马。而如果以及成功,则关中和长安早拿下来了。所以说,诸葛一生唯谨慎,搞,这可能是优点。但是搞军事,不敢弄险,就不能致胜。 2,自夷陵打败后,蜀汉已经是吧老本都折腾光了。国力成为三国中最羸弱的,其实能够保守已经是勉强。但是诸葛亮确定了以攻为守的策略,想要搞攻势防御。把魏国拖在战场条件极为恶劣的秦岭,结果倒是把自己给拖垮了。至于姜维为什么也坚持九伐中原,我个人认为他还是有保全自己的私心在里面。姜维的个人威望和诸葛亮无法比,长期执掌军权,必遭猜忌。为了切实掌握军队,为了远离成都朝廷,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他也只能硬著头皮走下去了。 诸葛亮北伐的实际意义何在? 对于诸葛亮北伐的战略意义,历史学家们虽然津津乐道,但至今也没说出个所以然。有人甚至认为诸葛亮根本就不应该北伐,即使是对北伐持肯定态度的人,也不过是把它作为积极防御,即战略上的防守,战术上的进攻。至于诸葛亮北伐的动机,很多人总是局限在“汉贼不两立”方面,而对战略的实质却始终无法洞悉。潘太史最近有所心得,愿将成果公诸于世,以便引起争鸣,最终一锤定音。 诸葛亮在《隆中对》说:“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将军若跨有荆、益,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诚如是,则霸业可成矣”。可见,诸葛亮当初的战略是极其谨慎的,即使具备了两路夹攻的条件,还须“天下有变”。但是在他主政以后,刘备、关羽等人先后亡故,实力大损;荆州已为孙权所有,虽然还保持着同盟关系,但在协调作战方面肯定不会十分得心应手,客观情况要比之《隆中对》所想象的要严酷得多。但是诸葛亮却义无返顾地一再北伐,其原因何在呢?其实,在前后《出师表》中已经说得十分清楚,只不过一直为人所忽略罢了。 请大家先看原文:“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待亡,孰与伐之?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屯将七十余人,武骑千余人,此皆数十年所内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所独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由此可见,诸葛亮已经认识到了四川地险而民怯,如果不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扩大疆域,拖到第二代、第三代的话,不要说进取中原,就连守住四川都很成问题,所以他才改变了原先的战略,变得异常积极主动。大概是想利用尚存的“四方精锐”,先占领关中,至少也要打下甘、凉二州,得到当地骁勇善战的兵员,才有将来取得最后胜利的希望。至于是否应该采纳魏延的战法,兵出子午谷,则纯属战术问题,不在本篇文章的考虑之列。 其实,蜀中地险而民怯的问题,在当时就不算是什么秘密。例一:公元214年,曹操破张鲁。主簿刘晔曰:“今破汉中,蜀人震恐,其势自倾。若小缓之,蜀民既定,据险守要,则不可犯矣。”操不从。居七日,降者说:“蜀中一日数十惊,虽守将斩之而不能安也”。例二:公元263年,或以为钟会主蜀,必生大乱。晋公司马昭曰:“夫人心预怯则智勇并竭,蜀以破亡,遗民震恐,不足与共图事。” 后人的见解则更加深刻,公元925年,诸将皆言蜀地险固,未可长驱。郭崇韬以问翰林学士李愚,对曰:“宜乘其人情崩离,风趋霆击,彼皆破胆,虽有险阻,谁与守之!兵势不可缓也”。李绍琛进至绵州。蜀兵断绵江浮梁,水深,无舟楫可渡。绍琛曰:“吾孤军深入,利在速战。乘其破胆之时,但得百余骑过鹿头关,彼且迎降不暇,若俟修缮桥梁,必留数日,或教王衍坚壁近关,则胜负未可知矣。”遂乘马浮渡江,从兵得济者仅千余人。蜀主遣使请降,自出师至克蜀凡70日。得兵三万,铠仗、钱粮共以千万计。从历史上看,割据四川的诸侯好象从未有传世三代以上的,五代时期的王建、孟知祥都是如此。明朝末年的流寇张献忠,率领被左良玉击溃的残兵败将,不费吹灰之力就占据了四川。 由此可见,北伐是诸葛亮当年唯一正确的选择。虽然进行战争的条件并不有利,但是只有速战速决,他才有获胜的希望。相反,任何看来稳妥的战略,在当时的情况下都无异于坐以待毙。假如他的对手不象司马懿那样精通谋略,再假如能多活十年,并不是没有取胜的可能性。杜甫诗云:“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亮为什么要连续不断北伐 因为诸葛亮想在有生之年为蜀国奠定统一的基础,他明白自己一死,后面人就很难再胜过吴魏了 诸葛亮为什么一直坚持北伐是否正确 于国来说 北伐不是不对 而是该缓缓 参考费祎的举措。 诸葛亮连年北伐的原因可能是他想在有生之年完成大业,毕竟蜀中无人,他活着尚且无法统一的话等他死了,蜀地偏安一方,被灭只是时间问题
诸葛亮在南征时期最远打到现在的哪里呢?
诸葛亮南征也就是对南中地区蛮族叛乱进行平乱战争,广为流传的“七擒孟获”的故事就是源于这场战争。此战发生在公元225年,这场战争规模虽然不大,但涉及范围还是很广,将四川与云南都包含在内,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稳定了南中地区的少数民族的心态,为蜀汉政权的稳定发展打下了基础。
南征背景
公元223年四月,刘备病逝于白帝城,后主刘禅即位。此时蜀汉政权刚经历了夷陵之战的大败,国君刘备又去世,川蜀本土与荆州外来的矛盾也随之再起波澜,蜀吴关系也因夷陵之战而恶化,内部黄元叛乱又兴起,因此处于内忧外患的状态。
六月左右,益州郡雍闓,趁机叛乱,杀死建宁太守正昂,并将张裔送至东吴为俘虏。随后策动越巂酋长高定起兵,攻杀派驻将领焦璜,自立为王,随后策动牂柯郡太守朱褒杀死从事常颀,一同北攻新道,被李严打退。
“盖闻天无二日,土无二王,今天下鼎立,正朔有三,是以远人惶惑,不知所归也。”——雍闿
诸葛亮采纳马谡之策,根据国内形势以安抚为主,并未采取军事行动,但这并未得到良好效果,反而使南中地区少数民族更加肆无忌惮。诸葛亮于是改变策略,先派邓芝出使东吴修好两国关系,解除东境威胁,又在汉中布重兵防御魏国偷袭,并积极训练军士,制造军械,补充军资,准备南征,彻底平定南中混乱局面。
南征过程
诸葛亮以杨仪为参军,龚禄为主将,率军1.5万人于西路南下,意图沿线消灭越嶲郡(今四川西昌)高定主力军,进而攻击益州郡雍闓与孟获大军;令庲降都督李恢,率本部2千余人走中路,由平夷县(今贵州毕节)迂回山路至益州郡(今云南东部),攻击孟获本部,切断孟获与高定之间的联系;令门下督马忠,领2千余人走东路,攻击牂柯郡(今贵州黄平西南)朱褒所部叛军。
公元225年三月,诸葛亮大军按照战前部署开始进军。诸葛亮大军走水路到达僰道(今四川宜宾),建立大营,分兵南下。 东路马忠按既定战略自僰道南下攻击牂柯郡,一战即定,随后留下安抚当地军民;中路的李恢军亦按既定战略偷袭孟获的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