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地支名字,十二地支全称
天干地支的名称是什么?
夏历中用来编排年号和日期用的。天干地支,简称为干支,源自中国远古时代对天象的观测。十干是指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_、昭阳。十二支是指困敦、赤奋若、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_、协洽、_滩、作噩、阉茂、大渊献。简化后的天干地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称为十二地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两者按固定的顺序相互配合,组成了干支纪元法。天干地支的发明影响深远,依旧在使用天干地支,用于历法、术数、计算、命名等各方面。
天干地支的由来?
甲乙丙丁后面是戊、己、庚、辛、壬、癸。
在中国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
《辞源》里说,干支取义于树木的“干枝”。天干地支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历法,用来纪年月日时。在《易经》与中医体系中天干对应诸多相关信息,如地理方位,五脏六腑等。
什么是十二地支?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总称。天干地支共同组成形成了中国古代传统历法纪年。木星的公转周期大约为十二年,所以,中国古代用木星来纪年,故而称为“岁星”。后来又将这十二个部分命名,这就是“地支”。地支的起源
南怀瑾先生在《易经杂说》中说:“五行和天干配合,包涵了这许多,再下来配合地支,便又不同了。地支有十二个: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地支有人写作“地枝”,表示干的分叉,其实就是“支”,支持的支。地球本身的作用,亦就是太阳系中,月亮和地球发生的作用,节气的关系作用,后面再详述。关于地支这一套东西,如果只研究《周易》的学术思想和大的原理原则,则不必要研究五行和干支。如果要了解中国几千年来,《易经》八卦用于天文、地理等方面的关系,就必须先了解五行干支了。有一位学科学的教授,从国外写信来问一些问题,因为国外出了一本书,认为地球南极有一个洞,洞中有另外一个世界,并且有人类,飞碟也是从地球中心发出来的等等,这和《易经》有一定的关联。我回信告诉他,这并算不稀奇,中国古代人早就认识到地球是活动的,至于地球中心有没有人类,暂时并无定论。关于地球的中间南北极是相通的问题,道家在几千年前就说了,而且还说地球里各地都是相通的,这些话都是有书为证的,不过我们大家没有去注意它罢了。也有一说黄帝的陵墓后面有一个洞,可以通到南京。可是在西方另有一派,说人类都是从太空外来的,中国古代也有这一说法,也是道家说的,据说开天辟地的盘古也是从天上降下来的,佛家也是这样说,这些道家的说法,都可在《道藏》中找到。上面这个故事,是要说明五行干支的思想,和原始的天文、地球物理有绝对的关系,只可惜后来仅用在卜卦算命上面,这只怪我们过去的文化不向科学方面发展的缘故。王黛林的《出生时间与命运》一书讲到,在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500年的这一时期,人们开始学着记录大事件和时间。在当时,由于生产力不发达,工具不完善,人们就用最原始的数手指的办法来计数,基于人类有十个手指的特征,人们发明出来的计数循环也就是十个,故计算单位十个为一循环,也就是现代所讲的十进制,发明出了这十个计数单位,同时就要对它们进行命名,结果分别是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这些计数工具主要用来计日,十天是一个循环,同时,基于夜晚没有灯光的原因,人们观察天象十分方便和清晰,人们靠观察月亮的圆缺来计月,月球绕着地球公转一圈是一个周期,也就是一个月,我们知道月球公转一周需要27.32天,但由于地球也在自转的缘故,能观察到的月相变化是29.53天,在公元前几千年的远古时代,人们能够观测的只是月相变化,所以当时人们把月相变化一个周期的天数定为一个月,即29.53天为一个月,基于一年365.24天只能容纳12个月的缘故,人们记录的月份也就是12个,为了区别于日,人们用另一套符号来表示月,分别是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这样一来日和月都有了记录的办法,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个符号用来计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十二个符号用来计月,其中日,又叫干,是雄性的标志,名曰天干,月,又叫支,是雌性的标志,名曰地支,在具体计日、月甚至年份的时候,并不严格,导致地支也会被用来计日,天干也会被用来计月,久而久之,则干支联用,即用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同时来表示某一日或某一月甚至某一年,譬如用甲和子同时来表示月份,叫做甲子月。具体地址有它的含义和类象,比如寅并非是我们大家通常所认为的老虎,它实际包括了一些大型猫科动物,譬如狮子、老虎、豹子等。当我们明确了天干和地支的类象,也就能组合出不同的出生时间对应的出生环境和人生各阶段工作环境,譬如乙木偏印为通讯、网络等。我们知道天干有十个,就是五行的两极之道,亦即是五行的阴阳变化。而支六位数,是阴阳之道产生变化而成十二位。至于这些名称的由来,与《周易》没有多大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另外一种学说的系统,这在前面也曾经提到过。至于天干每一个字的定义,有很多种解释。究竟那一种解释完全正确,很难下个定论:如子是万物发生的现象。丑是枢纽的意思等等,各有各的解释,暂时不去讨论它。另外以中国文化发展史,站在军事哲学的观点看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等十天干,也有些人解释为古代十种武器的代表,如“甲”是一根木杆上装一种利器、“乙”是一把刀等等,莫衷一是,究竟那一种说法对,没有定论 从干支的甲骨文字形上分析,十二地支源于十天干衍生。癸孕甲,称子己孕庚,称丑乙孕丁,称寅乙孕丙,称卯己孕辛,称辰丁孕己,称巳丁孕戊,称午戊孕庚,称未辛孕癸,称申辛孕壬,称酉戊孕辛,称戌癸孕乙,称亥十二地支(古人用以记录时间的符号)详细资料大全
十二地支又称十二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总称。天干地支组成形成了中国古代的传统历法纪年。中国古代拿它和天干相配,用来表示年、月、时的次序。
天干地支的起源,据现有的资料,最早出现于我国三千多年前商朝时期的甲骨文上。主要用作历法纪日,已经十分成熟,商朝很多帝王的名字里也用某一天干,比如报丁、武丁、祖甲等等 。 辛亥革命爆发后次年(1912年),当时的中华民国 *** 采用公历作为国历,纪年方面,公元纪年法与民国纪年法并行。即西方的格里高利历,它以耶稣诞生之年作为纪年的开始。此历法并不比我们祖先使用的阴阳合历先进。 老百姓说的阴历, 实际上是中华民族一直使用的阴阳合历。干支纪日和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历法中两项重大发明与独特创造。 我国夏商周断代史工程的专家学者们,利用史书记录的天象和出土的金文干支历谱,准确推断出 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纣的具体日期为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令人在不可思议之余赞叹不已。央视10套节目的《探索-发现》栏目 ,曾经以《寻找失落的年表》为题播出过。
基本介绍 中文名 :十二地支 别名 :十二支 地支包含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自古对应 :十天干 意义用处 :表示年、月、时的次序 用法举例 :古人用十二地支纪月 含义,解释,读音,代表的时间,十二地支相冲,关于十二地支,简义,配脏腑,对应月份,十二罡, 含义十二地支到底是什么?
表示年、月、时的次序。
十二地支又称十二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总称。天干地支组成形成了中国古代的传统历法纪年。中国古代拿它和天干相配,用来表示年、月、时的次序。
代表的时间
1、【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2、【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3、【寅时】平旦,又名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4、【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5、【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代中国人民“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6、【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7、【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8、【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9、【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时至17时)。
10、【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时至19时)。
11、【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12、【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扩展资料:
对应月份
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
正、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月、腊月;
寅、卯、辰是农历正二三月春季,春季万物发芽滋生,三合会为木;
巳、午、未是农历四五六月夏季,夏季万物开花茂盛天气炎热,三合会为火;
申、酉、戌是农历七八九月秋季,秋季万物成熟,肃杀,三合会为金;
亥、子、丑是农历十十一腊月冬,冬季万物收藏,归于地下,冰雪覆盖地面,三合会为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十二地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