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系黄道面,回归黄道和恒星黄道哪个真实

太阳系八大行星都在一个黄道面内公转和自转,这是为何?

宇宙是奇妙的,有许多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人类穷极思维,也无法弄清楚一些问题。比如,宇宙从哪里来的,到底有没有边界,宇宙中的无数个天体从何而来,它们为什么能时刻在运动,动力究竟从哪里来等。实际上,关于宇宙,没有答案的问题太多,可能直到宇宙灭亡的那一天,还是会有诸多的问题无法解释。因为人类太渺小,地球在浩瀚无垠的宇宙空间里,太无关紧要。即使在太阳系中,地球也是一颗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行星,唯一不同的是,它有生命存在。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太阳系中没有了地球,一点事都不碍,银河系中没了地球,更无关痛痒,宇宙中没有了地球,跟没说一样。要知道,仅仅是银河系中,就有类似于太阳的这样的恒星1000亿——4000亿颗,太阳在银河系中太普通,太不起眼。至于地球,只是颗行星,银河系中的行星有多少,恐怕是一个天文数字,至少几万亿颗,而地球在它们中间,更显得若无其事。

其实,人类被禁锢在太阳系中,永远都走不出去,这是事实,也是一种无奈。将来,即使 科技 再发展,科学再进步,人类还是无法走出太阳系,这是因为在无穷大的宇宙面前,人类的认知局限性所致。时至今日,我们连身边的月球都知之甚少,还远未搞清楚月球的奥秘。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38万公里的距离,对于人类来说是遥远的,但放在宇宙太空里,这个距离 近得 不值得一提。比如,地球的内侧邻居——金星,地球距离它5000万公里左右,而外侧的邻居火星,地球距离它5500万公里左右,它们都是距离地球最近的行星,就是地球的左膀右臂,但我们了解它们吗?只能说略知皮毛而已。

而冥王星距离地球平均60亿公里之遥,人类靠着发射探测器,才一赌它的真容,“新视野号”探测器,是目前人类发射的速度最快的探测器,最高速度每秒22.6公里,但也飞行了9年半,才抵达冥王星附近。而冥王星的外围,还有柯伊伯带和奥尔特云,“旅行者1号”探测器要穿越它,至少需要2万年的时间。这个时间对于我们人类来说,实在是太久远,生命能否等到那一天还很难说。

那么,有个很有趣的事实是,太阳系内的所有天体都围绕太阳公转,这是天文常识,但公转都是在一个黄道面上进行,这就很让人纳闷了!所谓黄道面,就是一个平面,太阳系内所有围绕太阳运行的天体,都是在这个平面上公转,没谁能例外。如果硬要说有,也不过是有点倾角或者说是倾角大一点而已。比如冥王星,它的公转倾角最大,也不过17度罢了。

那么问题来了,太阳是个大火球,本系内的行星、卫星、矮行星、小行星们都是实实在在的天体,公转为什么会在一个平面上呢?立体公转、在球面上运转岂不是更好?更节省空间啊。

谈起这个问题,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这涉及到宇宙及众多恒星系生成的问题。实际上,不光是太阳系,宇宙中的所以恒星系,都是盘状运行结构,银河系也是一个盘状结构,不过它中间鼓、四周薄。包括太阳系在内的众多恒星系,也是各自带着自己的行星系统,围绕着银河系质心作旋转,这些恒星系,也是呈一个较大的圆盘状。

太阳系以太阳为中心,从内到外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柯伊伯带、奥尔特云等……这些天体,都在一个平面上饶太阳运行。它们为何会这样,为什么不是围绕太阳作球面运转呢?

这涉及到恒星的生成规律。宇宙大爆炸之前,所有天体包括太阳系都是一团星云,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分子云凝聚塌缩,宇宙空间因为是形成之初,所有比较混乱,大质量的天体碰撞,导致星云加速收缩凝聚,收缩到一定程度,就呈现坍缩之势,各星云的形状不规则,收缩过程中也不平衡,这就造成了星云在坍缩过程中转动起来,随着坍缩的加快,星云的转动也随之加快,而巨大的离心作用又使得靠近星云转动轴方向的物质都移动到赤道周围,外围的逐渐被甩开,中心部位则越来越紧密,一个恒星吸积盘就这样形成了。

随着星云向中心坍缩的加快,中心温度越来越高,压力也越来越大,到达核聚变的临界点后,氢核聚变被点燃,恒星胚胎形成,这个恒星胚胎将周围的大部分物质都吸引到自己身上,而剩下的零零碎碎的边角料,都随着星云的旋转被抛离到恒星胚胎的周围。恒星胚胎具有强大的带电粒子风,俗称恒星风,恒星风将质量轻一些的物质吹向外围,质量重一点的物质则留在了恒星胚胎周围,轻一点最后形成了气态行星,如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等,重一点的形成了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等类地行星。不管是类木行星还是类地行星,都继承了恒星吸积盘的角动量和运行轨道,它们就在黄道内按部就班地运行起来,各自有各自的轨道,互不干扰。

说白了,行星是恒星形成之初遗留下来的尘埃所形成的,因此行星比恒星要小得多、轻得多。例如太阳系,太阳占据99.86%的质量,而八大行星、无数矮行星小行星、几百颗卫星、彗星、各种宇宙尘埃小天体,它们的质量加起来才0.14%。行星之所以是在一个黄道面内围绕恒星公转,实际上就是被甩出去的,甩出去之后就围绕着恒星的赤道方向公转。也可以说是恒星的自转形成了行星的公转,行星公转是按照恒星的自转方向而形成,只能是在一个平面内,而不可能是球面立体旋转。

占星用什么黄道带

都有用的,主流占星学界使用回归黄道带,使用恒星黄道带的多是印度占星师

太阳系的两个黄道面的其上方和下方到底有什么?

简单来说,太阳系没有上方和下方。太阳系不但没有上方和下方,也没有左方和右方。因为上下左右是地球人类在地球上的概念。地心有引力,把人类牢牢固定在地球上,人们脚踏实地就把它叫下,而相反的天空就叫上,把自己的左手叫左边,把右手叫右边。这是千万年来人类形成的共识,因此可以相互交流。但在太空是没有这个概念的。太阳系就像个大盘子,盘子中央是太阳,八大行星和各种天体都炸围绕着太阳转,这个转不是在一个实体上滚动,而是漂浮在太空中,不着边际的运动者。如果人类在太空观察这个盘子,从不同角度就可以看到这个盘子竖着或者躺着,上下左右随时可以颠倒。(见上图人类就在太阳系并不算大的一个行星上,这个球只有太阳质量的0.0003%,也就是33万分之一大小。当旅行者1号在64亿千米距离回眸一瞥,拍下了地球那张惊世骇俗的照片时,我们看到的只有一个像素般的模糊光点,就在那个光点上,生活着70多亿人口,这些人有五花八门的心思,大言不惭的对太阳系乃至宇宙评头论足。在地球上,上下左右也是相对的。地球是圆的,这个圆球四周各方各面都站着坐着躺着人类,美国在西半球,中国在东半球,这当然也是人们自己定下的规矩,但中美各在地球的一边是客观存在。如果把我们这边叫上面,老美那边就叫下面,反之亦然。世界各国的人们都指着天上,说那是上面,四面八方就都是上面,而只有地球核心是下面了。地球有一个虚拟的轴,看不见摸不着,地球自转就是围绕着这个轴旋转,这个轴的两边就是南北极。地球一边自转,一边围绕着太阳公转,围绕着太阳公转的轨道面就叫黄道,太阳系所有的行星和天体,基本都在这个黄道面附近的轨道运行。如果北极为上,那南极那边就是下了,而南极为上,北极那边就是下了。地球自转轴虽然并不是垂直于黄道,偏了23.44°,但南北极大致在黄道面的两边,你说黄道哪边为上,哪边为下呢?假设我们在太空中,遥看到太阳系的运行状态,不同的位置会看到太阳系黄道竖起来或者躺着,或者倾斜着。就会知道这种状态是没有上下左右之分的,你一定要确定一个上下左右,取决于你处于什么位置上观测。而且太阳还带着八大行星等拉七杂八的天体,围绕着银河系中心,以每秒约250km速度公转呢。(见上图)恒星系统是如何形成的。太阳系所有天体都在黄道位置附近运行,是由于太阳系形成机制导致的,而且这种机制基本适用于所有恒星系统,也就是说恒星的形成机制都与太阳差不多。所有恒星都是在星云中诞生,无论是宇宙刚诞生之初,还是现在都如此。只不过宇宙诞生之初的星云更纯净,只有氢元素和氮元素,还有极少量的锂。这几种元素都是创世之母,最早的处女云。随着恒星的演化,核聚变生出了更多的元素,超新星大爆炸让全部元素在极高温度和高压下生成了。现在宇宙中已经发现有118种元素,这些元素地球上都有存在,说明我们地球和太阳系并不是在原始星云中诞生,而是通过超新星大爆炸,散发到太空的二次或三、四次星云中诞生的。这些星云在宇宙中由于万有引力作用,经过亿万年的相互吸引,终究会越来越致密,随着星云密度的增大,引力越来越强大,就会收缩得越来越快,最后形成坍缩之势。急剧的收缩压力导致星云核心温度和压力越来越高,到达一个临界点,就会激发氢核聚变。太阳中心温度1500万K,压力达到3000亿个大气压。核聚变的巨大辐射压抵御住了收缩压,以一个巨大等离子球的形态稳定存在与宇宙中,这样一颗恒星就渐渐成熟了,进入主序星时期。黄道面的形成原因,及其黄道面上下空间状况。在星云快速收缩过程中,由于星云并不是规则完美的,引力到达每一块星云并不是均衡的,这样就会导致星云开始旋转,随着旋转速度越来越快,星云就会向赤道方向甩出,渐渐就形成恒星吸积盘,一个巨大扁平状的旋转云团。恒星在中心形成后,会吸附掉整个吸积盘绝大部分质量,比如太阳就吸附掉了整个吸积盘质量的99.86%,剩下的一点点渣渣滓滓就渐渐碰撞吸附成了行星等天体,这些天体就在依然在吸积盘的盘面附近,根据角动量守恒定律,围绕着太阳旋转。这就是太阳系各个行星及其他天体都会在黄道面附近的原因,其他恒星系统大致也如此。至于黄道面垂直的空间,其实几乎什么也没有,当然也不排除极少量的小天体存在。但在这个黄道面的两边,引力是一样存在的,因为引力是与质量成正比的,其遵循的公式为:F=GMm/r^2。这个表达式表明,引力大小与物体的质量M和m成正比,与距离r的平方成反比。因此在太阳黄道面的两边,引力大小与黄道面一样,都是与太阳距离是成反比的。航天器为啥不往空旷的黄道面垂直方向发射呢?前面说了,并不是向与黄道面垂直的空间发射飞行器引力就会小一些,只是在太阳黄道面,由于行星的存在,引力表现得更为复杂罢了。奥尔特云带比较完美的诠释了太阳系引力状态。科学家们认为太阳的引力影响约有1光年半径,在太阳系最远的引力边际,有一个奥尔特云带,主要由彗星组成,这些彗星成一个球状包裹在太阳系的边缘。这是因为这些彗星受到一些大行星引力抛甩,而距离太阳太阳,太阳引力已经不足以把它们完全控制在黄道面上,且这些彗星不但受到太阳系影响,还受到附近恒星影响所致。因此,太阳引力在这里就以一个完美的球状展示出来。

回归年与恒星年有什么区别啊

回归年(Tropical year):从地球上看,太阳绕天球的黄道一周的时间,即太阳中心从春分点到春分点所经历的时间,又称为太阳年。1回归年 = 365.24220日 = 365日5小时48分45.5秒。 回归年和恒星年(Sidereal year)并不一样。恒星年是指地球公转一周360度所需要的时间,1恒星年 = 365.2564日 = 365日6小时9分钟10秒,它应用于天文,而不是历法。至于为什么恒星年会比回归年稍长一些,我记得小时候看《十万个为什么》的天文分册里有讲过:那是由于月球、太阳和行星的引力影响,使赤道部分比较突出的椭形地球的自转轴绕黄作缓慢的移动(相应的春分点治黄道以每年50.24分速度西退,差不多71年西移1度,大约25800年移动一周),即岁差现象。

为什么太阳系行星稳定在黄道面上

黄道就是太阳的“赤道”,也就是太阳自转的水平面,由于万有引力,行星受到恒星牵引力的作用所以都在这个水平面上运动,而之前被踢出9大行星的冥王星,由于本身质量太小和离太阳太远了,所以其运行轨道与黄道有一夹角,并不在同一水平面上.行星围绕恒星公转,除了因为恒星的质量大引力大,还因为恒星的自转,也就是说如果太阳没有自转,什么火星地球的就可能会被吸引到太阳里面,垂直于太阳自转轴的就是黄道,所以近太阳的行星的公转轨道一定在黄道上

太阳系的黄道面与银河系的黄道面是同样的平面?

太阳系的黄道面与银河系的黄道面不是同样的平面。

太阳系的盘面和银河系的盘面之间不是处于一种平行的状态的,而是存在着一定的角度的,太阳系的盘面和银河系的盘面都有着自己固定的轨道,不会对对方的运行轨道造成任何的影响。提到银河系,就不得不提一下人类对于银河系的研究历史。  在17世纪的时候,伽利略首先发现并提出“银河”这一概念,首次用利用望远镜这种设备发现了所谓的“银河”存在。经过他细心观察发现,银河是一个其他恒星比较密集的聚集的地方。再到后来的时候,一位名叫英国人赖特的英国人提出了银河系这一超越当时理论的一种想法,不仅仅是提出来这么简单,他也大致的画出了银河系一个比较具体的轮廓和草图。 到了18世纪的时候,比较著名的天文学家,英国人赫歇尔父子就针对赖特的这一想法和实践来进行相关系统的检验,看看是否符合。经过他们细心观察后发现,在银河系中心处有者一个比较特殊的规律:恒星到中心之间的距离是成反比关系的。他们这次检验的成果证明了银河系是一个比较大的恒星体系这一结论,但是范围就不是太大了,是及其有限的空间;同时也表明了银河系是一个及其巨大、超出我们想象的一个恒星体系。   有科学家证明了银河系是处在一个及其低小密度的星系冕中,  对于银河系这一神秘的东西的探索研究一直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科学家称之为:银冕。为银河系的存在这一说法提供了理论性的依据。太阳系并不在银河系的中心,即便是这样,如果银河系中心的超级黑洞突然爆发的话,那么可能会对太阳系产生一些致命的威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