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说自己的前世,算姻缘两个人的生辰八字都用吗
国学大师南怀瑾的生平故事
作为 国学 大师的南怀瑾先生即在倾全力讲述、印行 传统 文化 经典,从学界、商界、政界,直到民间大众,将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推进到一个新的、更加璀璨夺目的文化层面,开拓了全新的学术视野,其影响之深远必将是划时代的。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国学大师南怀瑾的生平 故事 ,希望对你有帮助。国学大师南怀瑾负笈求学的生平故事 抗战军兴,年轻的南先生毅然辞亲远游,入川任教于中央军校,报效国家。在川时又入华西坝金陵大学研究院,专研社会福利以便服务社会大众。当时报载:“有一南姓青年,以甫弱冠之龄,壮志凌云,豪情万丈,不避蛮烟瘴雨之苦,跃马西南边陲,部勒戎卒,殚力垦殖,组训地方,以巩固国防。迄任务达成,遂悄然单骑返蜀,执教于中央军校。只以资禀超脱,不为物羁,每逢假日闲暇,辄以芒鞋竹杖,遍历名山大川,访尽高僧奇士。复又辞去教职,弃隐青城灵岩寺,再遁迹峨眉山中峰绝顶之大坪寺,学仙修道云云。” 离成都不远的灌县青城山,有一家著名的灵岩禅寺,南先生至交传西法师在此住持。当时不少知名学者如冯友兰、钱穆等均住在寺内闭关静修,大居士盐亭老人袁焕仙先生也在寺里闭关。袁老先生乃名重一时的川北禅宗大德,他散尽亿万家财,行脚遍 天下 ,求法忘躯,大彻大悟,潜心内典,栖志心宗,亦睹明星以悟道,见拈花而破颜者矣。先生悲大道之沉沦,众生之颠沛,乃以如来家业、孔老薪传,立己立人而及国家天下,与虚云大法师并世弘法,法镜高悬,宗风耀烁,一时影从之名流学者不惜千里跋涉而就教于先生。 南先生于休假闲暇亦时常往来于青城山,在寺里小住,有缘结识了袁焕仙老先生,晤谈之下,遂为忘年之交。袁先生闭关期满,下山到成都成立了维摩精舍,南先生追随左右,遂拜门墙,成为维摩精舍开山首座弟子,潜心修道参禅,多有会心之处,竟毅然辞去中央军校教官之职,而师生情谊甚笃,有如父子焉。南先生其时正值二十五岁华年,已深得袁老先生真传,并随袁老先生赴重庆参访虚云大法师,亲聆教诲,随老师到潼南玉溪口过冬,更得老师亲炙,心得更非同一般。其后,南先生为求深研佛法,便悄然离开成都,奔赴峨眉山大坪寺闭关修持。 峨眉山是中国佛教五大名山之一,为普贤菩萨道场。中峰的大坪寺由明末避世的得道高僧松月法师开山,地处悬崖陡峭的孤峰之上,只有猴子坡、蛇倒退两条崎岖的山路可通,山上无水,所用仅靠 雨水 和冬季的冰雪,故人迹罕至,确为闭关静修的好去处。由于大坪寺藏有全部大藏经,又有挚友印华法师的提议及普钦大法师的首肯,南先生便选定此处闭关了。 三年闭关阅藏,南先生穿上僧衣,于青灯古佛旁斋戒素食,日夜苦读经、律、论三藏十二部五、六千卷佛家经典,以经为法,印证个人修持所得,遂致终生受益无穷。其间,袁焕仙先生特地上山看望这位心心相印的弟子,并在大坪寺为僧众举行了一次禅七,又欣然题笔为大坪寺作了一幅禅意隽永的 对联 ——“此地即普贤道场,来天末雁,看岭外云,数遍色色尘尘,都是晴空一亘;何处见秀头和尚,饮赵州茶,读慈明榜,历画山山水水,依然秋月半轮。” 对于这一段生活,南先生留有深深的记忆,“长忆峨嵋金顶路,万山冰雪月临扉。”对提议他到此处闭关的印华法师,南先生心中更是时时感念。印华法师为当时川西尼众翘楚,南先生闭关期间,她是虔诚发心供养的外护之一。南先生在一首忆印华法师的诗中写道;“印心促膝记当年,定起绳床月满天。几点腊梅花欲蕊,经窗相对两无言。”对当年的修持生活作了精细的描述,亦对同道至交表露了深挚的友情。 后来,南先生从峨眉山又来到乐山竹根滩五通桥多宝寺闭关静修,由于闻讯而来访者日见其多,遂移至弟子张怀恕家书楼之上安居,禅修打坐外,便埋头于书丛之中,披阅了全套《永乐大典》、《四库备要》等经史典籍,所获甚丰。 1945年,南先生在神通俱足的风了和尚陪同下,远走西康、西藏,参访密宗各宗各派。风了和尚为其护法并安排行程,满空法师担任藏语翻译,四川高等法院首席检察官谢子厚大居士则供养他红教、白教、黄 教、花教等多种秘藏法本。许是由于南先生拥有当时西康行辕公署参议的头衔,因此他能在康藏一带得到顺利的安排,并有得以参透密宗各派奥秘的方便。在此期间,南先生参访了贡噶活佛、根桑活佛等,得到多位上师印证,承认南先生为合格的密宗上师。后来,贡噶活佛还在成都古刹大慈寺,特地为南先生传授了显秘大小戒律,并亲手书写了藏文传法传戒的证书交付南先生。 在川九年,南先生虽历尽艰险曲折,然终于修得大成,岂非前世因缘?南先生有词云:“云水萍飘岂偶然,九年足迹遍西川。管他鬓到秋边白,落得人间月似烟。肠空转,事难全,又入阎浮欲界天。樽前酒醒荒唐梦,君向潼南我向滇。”是即将离川的惘怅,还是哀民生之多艰,抑或是若明若暗的禅语,或许是三者兼而有之吧! 国学大师南怀瑾至台化雨的生平故事 南先生取道重庆,离川赴滇,讲学于春城云南大学,其间又短期回到蓉城,讲学于四川大学。1947年,先生返回浙江乐清故里,旋即归隐杭州天竺,细细披阅了浙江省立图书馆所藏文渊阁《四库全书》与《古今图书集成》,继而避乱世于江西庐山天池寺结茅棚清修。1949年春,先生经波历险,始来。 南先生初莅,受朋友怂恿,一时兴起,与友人合作经商,然适逢时变,加之友人经营失误,竟至本利无归,陷于困顿。然先生未加责怪,反于友人多方抚慰,并备酒肴款待,闻者无不感佩。斯时,先生栖身基隆海滨一陋巷中,阖家六口挤在一小屋内,瓦可漏月,门不闭风,子女尚在髫龄或襁褓,生活甚为清苦。先生自己形容当时之境况:“运厄阳九,窜伏海疆,矮屋风檐,尘生釜甑。”然先生素来超然物外,坦荡洒脱,故穷而不愁,潦而不倒,依旧满面春风,并在此困厄之中完成了他在台的第一部巨著《禅海蠡测》,就禅宗要旨、公案、机锋、证悟、神通及与丹道、密宗、净土诸法之关系,钩玄剔要,精微阐述,为求证无上菩提大道者,架设一条登堂入室之梯。 不久,先生迁居台北龙泉街,寓于一处菜市场中,环境喧闹,污秽堆积,虽身居五浊陋室,仍每每右手执笔疾书,左手抱着幼子,双脚还要不停地蹬着摇篮,以防其中的孩子哭闹,又完成了《楞严大义今释》和《楞伽大义今释》两部传世之作。“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前者探寻人生宇宙真理之本原,乃步入佛门、悟证真空妙有的一部奇书,更是抱本修行、闭关悟道、直至证果均须臾不可离身的修持指南。后者解析唯心、唯物之矛盾,列有一百零八个人生 思想哲学 问题,堪称佛门唯识学宝典。“楞伽印心”,禅宗五祖宏忍,即以此验证学人是否开悟。在此困顿坎坷境遇,南先生不得不“著书多为稻粱谋”以“煮字疗饥”,但先生自奉甚俭,恬淡为乐,虽有在陈之厄,仍安贫乐道,收詹阿仁等弟子悉心指导,以弘扬大法。先生虽三餐不继,见邻居无米为炊,却“人饥己饥”,趁邻居夜半入睡之时,悄悄将偶得之米袋放在这户人家门口,令人有米为炊,免于饥馑,如此嘉言善行,亦不胜枚举云。 几年后,先生相继受聘于文化大学、辅仁大学执掌教席,且应邀到多所大学、机关、社会团体讲学,舌耕笔耕收入渐丰。其间,先生焚膏继晷,笔耕不辍,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宗旨,面对当时学术界对禅学与道家的诸多误解和歧见,先生挥如椽巨笔,写出《禅宗与道家》一书,正本清源,全面阐释禅宗宗旨与宗派源流,深刻剖析了禅宗对中国文化与社会的深远影响。该书亦以翔实史料纵论正统道家及隐士、方士、内丹、外丹各派源流变迁及其修炼要旨,使学术界耳目为之一新。该书一经问世,各界读者若久旱之望云霓,迅即畅销岛内外,南师之名遂为更多的人所知晓。 1969年,南先生以“熟读经书徒论议,实行道义太伶仃”,不忍中华传统文化日趋式微,发愿“欲为天心唤梦醒”,巍然自拔,振臂而起,创立“东西精华协会”,意欲为台港 工商 社会注入中华文化之清泉,并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取精用宏,俾服务于社会与大众。 东西精华协会坐落于台北市青田街,虽为一室一厅的小公寓,却是“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厅中悬挂着南先生亲笔题写的两幅对联“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海纳百川,龙奋风雷开宇宙;天容万象,鹏飞窅冥启东西。”其气势自是非凡。难怪莘莘学子、各界贤达深深为之感奋,捐资出力,共襄胜举。 协会会务繁忙,先生讲学范围又极广,除深入浅出讲述儒、释、道三家之学外,尚有中国文化大系、历代谋略学、中华医药、中国建筑与园林艺术、中国 企业管理 ,以及诗词、书画、星相、堪舆、卜易之学……前往听讲者极为踊跃,名流学子,贩夫走卒,靡不俱备,讲堂内外,均人满为患。南先生或青衫布鞋,或西装革履,风趣 幽默 ,侃侃而谈,听众每有所得,不时发出会心的微笑。 东西精华协会会务发展,影响日大,三迁其址于台北信义路二段之复青大厦。其间,南先生不殚劳苦又创办了《人文世界》月刊,每期撰写文稿四、五篇,皆为通宵达旦之作。杂志一期期面世,其中连载的长文《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引起众多读者的热列反响。先生此文融合儒、释、道三家静坐原理,参以中西 医学 学术成果,对数千年来各家修道者的修持 经验 ,予以深入浅出的介绍和解答,揭示了几千年来修持的秘中之秘。不久,《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和先生对历代禅门祖师公案予以新解的《禅话》相继刊印了单行本,以解学人之渴。 接着,先生创立了“老古出版社”,后更名为“老古文化事业公司”,创立了“大乘学舍”,后更名为“十方丛林书院”,并出版发行《知见》杂志。虽日见繁忙,然先生矢志宏扬中华传统文化,夜以继日,挥毫写下系列传世之作,《论语别裁》、《孟子旁通》、《老子他说》、《易经杂说》、《易经系传别讲》、《 历史 的经验》、《新旧的一代》、《中国佛教发展史》、《中国道教发展史》、《金刚经说什么》、《圆觉经略说》、《禅宗丛林制度与中国社会》、《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观音菩萨与观音法 门》、《习禅录影》、《禅观正脉研究》、《一个学佛者的基本信念》、《如何修证佛法》、《药师经的济世观》、《原本大学微言》……其中相当一部分为学生整理的先生讲学记录。与此同时,南先生整理出版了与袁焕仙老师合著之《维摩精舍丛书》、《定慧初修》,出版《金粟轩纪年诗初集》和《金粟轩诗词楹联诗话合编》……真是著作等身,蔚为奇观。南先生将毕生心血结晶尽数贡献给了社会大众,如先生者,今世能有几人? 国学大师南怀瑾传播不倦的生平故事 南先生移居后,居处顿成 热点 ,在台、美时的门生故旧往来如梭,大陆政商界重量级人物亦不时来访,世界各地的参禅修道者更是函电交驰,时时请教。先生一如往昔,不辞辛劳,热诚相待,有函必复,其情其景,甚为感人。虽然在台时,蒋经国先生曾向先生有所请益,台北政要如王升、马纪壮、肖政之、崔之道、刘安祺、廖祖述等都曾拜于先生门下,然先生绝口不谈 ,唯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已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身体力行,以利益天下众生。 1993年农历正月 初三 ,厦门南普陀寺的 节日 气氛比往常更浓烈,许多大陆人士从各地纷纷赶来,还有不少人士从美国、加拿大、法国、和等地专程前往,参加这里举办的一次别开生面的禅修实践活动,其中包括括薇阁中小学李传洪、润泰集团总裁尹衍梁、李登辉担任总统时的办公室主任苏志诚、立法院王金平、以及后来菲名蜚名中外的篆刻艺术大师刘兴、著名作家叶曼(《世间情》一书作者)。尤为引人瞩目的是,此次禅修活动的主持人南怀瑾先生,在南普陀寺方丈妙湛老法师的再三邀请下,首次回到了阔别四十余年的故土。 中国传统的儒、释、道三家之学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人体生命科学的内涵,如何使之在现代社会发扬光大,始终是中国文化事业上的一个重要课题,对此南先生已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探索与实践。此次禅修活动,即是南先生以现代科学精神结合古代佛教禅七形式所进行的一次修持实践。对于此次活动,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亲自致函 祝贺 ,中共厦门、市为此举办了大型欢迎宴会。与此同时,南先生将他关爱的目光投向了直接关乎社会与经济发展的诸多领域。2004年10月中旬,清华大学在上海举办高层经理人研讨会,特邀南先生前往演讲。一连四个小时,南先生以古喻今、妙语连珠,对中国当代社会走向及经济问题进行了深刻剖析,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应对方略,南先生的真知灼见令全场与会嘉宾叹为观止。 2005年9月28日,是大成至圣先师孔子诞辰2556周年的 纪念日 ,这天,南先生应邀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工商界 成功 人士发表了精彩演讲,话题仍是中华传统文化。演讲中,先生口若悬河,诙谐幽默,既深入浅出,又引人深思。先生精辟地指出,现在很多人还不知道什么叫“事业”,其中,“事业”的定义在《易经系传》里很明白地告诉了我们,那就是“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他解释说,“一个人一生里做一件事情,对世界人类永远有功劳,永远有利益给大家,这个才叫事业。像大禹治水,这叫事业,因此他为万世所崇仰,其功永不可没。上面最高到皇帝,下面最倒霉到讨饭的,都不是事业,那是职业。在座的工商界老板生意做的很好,赚钱很多,要讲事业那还差得很远。”对先生鞭辟入里的论述,与会工商巨子赞不绝口,都说到今天才真正懂得什么叫“事业”。一位全国工商联的负责人感慨道:“我是负责光彩事业的,查过《辞海》,竟然找不到‘事业’这个词。今天听南先生讲中国文化,才幡然大悟。” 2006年8月4日,南先生为《文汇报》、上海人民出版社和上海电视台联合主办的讲座又做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大众传播”的主题演讲,对当今新闻与出版业面临的种种挑战提出了自己的独特看法。他认为,文化人首先要建立一个人生目标,要为社会负起责任来,新闻出版不应称为媒体,而应是文化先驱。他强调出版应有精品意识,“但得流传不在多”,而 教育 的目的是教做人,人做不好,再好的理想目标也没 办法 做到,因为事情是人做的。在演讲中,先生鼓励现代人要读历史,要独具慧眼,读懂文字背后的东西,要对社会多些善意的建议,他指出,恶意的批评很容易,善意的建议很难,可行的建议就更不容易。先生长达四个小时的讲演,令与会二百余位海峡两岸新闻、出版界人士眼前一亮、豁然开朗,人人皆感如饮醍醐。“在当今这个时代环境里,还有这样一位众所景仰的国学大师,奉献自己的全部心力,继续着孔圣、释迦文佛以来的伟大教化,薪火相传,永不止息……”
手淫太频繁会导致什么
肾虚 脸色枯黄,时常腿酸 严重导致阳痿
为什么有的人能记得前世,而有些人却不可以
灵魂本身也是带能量的,这些能量是有记忆的,一般的人死后要经过49天去投胎,在这49天内,不同灵魂会碰到不同的情况,有的惊险,有的害怕,有的到处跑,有的相对安静,相对安静安全的,当然消耗的能量相对少,记忆就容易保存下来,当然这样的情况是很少的。我信佛教 可是我有手淫的习惯
正信的佛教是 反对 手淫的,如果是在家信佛的居士可以行正淫(和自己的已婚配偶之间发生正当性关系)虽然没有和别人发生性关系,但手淫也属于邪淫的一种,是应该戒除的这个过程可能很长,也比较难,如果养成习惯了,这比戒烟戒酒还难,慢慢来吧,多多亲近三宝,渐渐就会戒掉了!祝你成功!南无阿弥陀佛南怀瑾:了生脱死 十二因缘
如来藏性,本来是常常寂灭的,光明也是常住不动的,但是体性光明常寂继续太久,就静极而动,一开始了动,就由明而生暗。灵知之性,本来也是光明照耀的,一旦一念动,光明也就变成为无明了。 一、“无明”既然产生,不知道返还于本然的体性,回复寂明,却随着念力而行,这就是说“无明”继续发展,就连接了“行”,称为无明缘行。 二、“行”,就是念的意思,也就是识的意思,“行”继续发展,连接着“识”,称为行缘识。 三、“识”,心识遇到适当因缘,就进入生命的阶段,心识成为生命是依附于物体而成的,有物体就有名称,有名就有色,色是物的总名称,由识而发展到“名色”,称为识缘名色。 四、“名色”有了以后,就生出六根,所以称为名色缘“六入”。 五、“六入”发生作用,就有了感触,称为六入缘“触”。 六、“触”,接触必有感,连系起感受,称为触缘“受”。 七、“受”,感受太深,必有贪爱,故说受缘“爱”。 八、“爱”就是难舍,必发展到取,故说爱缘“取”。 九、“取”,因为有物才会产生取,所以取缘“有”。 十、“有”,因为有,才会生,所以有缘“生”。 十一、“生”,有生就有死,所以生缘“老死”。 十二、“老死”又缘无明。 以上是佛所说的十二因缘。十二因缘是一个连锁,凡是人和一切事物的生住异灭,都可依照十二因缘旋转不息的定律,加以说明,人世间的生生不已,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想要脱离掉生的力,必须先结束死的阶段,这就是“了生脱死”。如果能够不生,当然也就不会有死。前面所谈到的生死中阴的意义,就是很好的说明。 所以说,十二因缘中的无明缘行,为过去阶段的(因),识至受,为现阶段人生的(果),爱至有,又为现阶段的(因),生缘老死则为来世的(果)。故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不但三世因缘,以及生死之间,都是这样。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之中,一念接一念,念念迁流,念念相续,都不出这个十二因缘的因果旋转范围。 如果能够依照佛的教化,去奉行修习,在我们的这一生当中,修行能够将生缘渐渐薄化,使念力的洪流逐渐切断,而使自己常住于寂灭定中。 能住于定中,则眼前就可以不生,能够不生念力,寂灭就现前了。在这个定力继续不断的熏习下,所有的业力和习气,自己就逐渐可以自在地控制了。等到有一天,果报都受完了,色身也脱离了,那时寂然现前,就进入不生的常住定中了。 有了这个工夫,纵然有中阴境界的光色出现,因为生前已熟知这些光色,知道这些光色不过是体性自心所变化。自性光明寂灭现前,可以自己做主,既不受无明业力牵引,又可以顿断念流。既然不再进入无明,也就不会有生,顿时近于寂灭之境。 故说,“诸行无常,为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现前”,这就是大小二乘的最高工用和见地。然而,这并不是彻底究竟的。 究竟的大乘道,是证知本自无生,就算有生,虽生而常寂;本自无灭,就算有灭,虽灭而仍然得生一样。在生与灭之间,并没有一法可得,世界上一切万象森罗,既不可舍去,也不可取得,都是一时的幻化而已,不属于死生涅槃所控的范围。 因为不受生死涅槃的限制,所以既不怕生死,也不入涅槃,却行旅在梦幻的生死大道上。随着这个梦幻的洪流而行,而常流归性海,广度众生,做一些佛事,自己已经自证自知,生死涅槃都像昨日的梦境一样。 虽然,这一切并不是可以用思想去思议的,如有一点不确实,就是自欺欺人;如果是有成就的超人,自然冷暖自知,内心明白。如此说来,则“虚空有尽,我愿无穷”,世界上的人,都亟待救度。这里所说的一切,也都不过是梦中话罢了。 (南怀瑾著,刘雨虹译《(禅海蠡测)语译》)
为什么南怀瑾说永明延寿大师是弥勒菩萨转世?
杀生的戒也有开缘,这是在佛经里面佛说的。佛举出一个例子,有一个出家修行人,不是在家的,出家的比丘,他要远行,跟着一个贸易的团体,搭他们的船渡大海。这个船上有五百商主,经上讲「商主」,那就是现在人讲,贸易团体里面的成员。其中有一个人起了一个恶念,带的财物很多,他想把其他的同伴害死,独吞这个财物。这个修行人有他心通,这个人一起恶念,他就晓得了。晓得怎么办?这个人是利令智昏,不能劝他。你要劝他的时候,他说:那还得了!我的秘密被你泄漏了,头一个杀人灭口,头一个杀你。他不是为自己,如果真的自己被杀掉,他能够不害别人,菩萨也愿意,愿意舍身救度一切众生。知道这个事情不能商量,讲不通的,怎么办?趁他不防备的时候把他杀了,这开了杀戒,把这个人杀死了。杀死之后,你要晓得,他统统都救了,其余这些人不至于被害,财物没有损失。如果这个事情让这个坏人做成,其他的同伴完全被人杀死,财物被他侵占,这是盗戒,他犯杀戒又犯盗戒,果报在阿鼻地狱。他现在被人杀了,他不堕阿鼻地狱;换句话说,从阿鼻地狱把他救出来。他这一做的时候,全部都救了,这叫开缘,这个时候不能不开,不开你就犯戒。除非你不知道,你知道了,一定要救众生,统统都要救。佛法活活泼泼,它不是死呆板的。所以一定要懂得,我是为利益众生,不是为利益自己。我们净土宗第六代祖师永明延寿大师,没有出家之前,他盗国家的公款,常常偷盗。盗来干什么?放生,做好事。国家不知道放生,替国家培福。以后也是有人嫉妒,嫉妒的人知道他常常拿公款去放生,就告密,告他。这个事情被发现了,按照法律来处分。审讯的时候,这一问:「你是不是盗国家的公款?」他不妄语,自始至终一五一十的说出来,「我盗了多少次,盗了多少钱」。「你盗去干什么用?」「放生了。」这个法官也是从来没有遇到过这么个案件,他自己没有享受,他拿去放生去了。所以就把这桩事情报告给皇帝,皇帝一看也觉得很好笑,就吩咐下去按照法律来办。按照法律判死刑,杀头。皇帝特别教导执行的监斩官,从前叫监斩官,交代他:「绑到法场杀头的时候,看看他害不害怕。如果他害怕,有恐怖的样子,杀掉算了;如果他不害怕,若无其事,把他带回来给我看看。」他被绑到法场,不惊不怖,非常从容,欢欢喜喜。这个监斩官就问他:「你为什么不害怕?」「我一条命换了千千万万的命,很值得,我有什么好害怕的,我救了多少命!」监斩官把这个话报告皇帝,皇帝召见,问他:「你想干什么?」他说:「我想出家。」成就他出家,皇帝给他做护法,永明延寿禅师,以后是我们净土宗第六代祖师。到临走的时候,大家才晓得他是阿弥陀佛再来的。走的时候,有这么一个故事。国王发了大心,想办一个无遮大会,无遮大会是什么意思?「无遮」是无条件请客,凡是出家人,这一天皇帝供斋,都可以来应供。这个不要发请帖的,只要是出家人都可以来,一律欢迎,决定没有拒绝的,千僧斋。在这供斋期间当中,当然座席也有上座,也有首席,首席当然是高僧大德们。这些人彼此都谦让,互相的推让,都不肯坐这个上位。正在大家谦虚推让的时候,来了一个和尚,大家也不认识他,过去也没见过,来这么一个和尚,穿的也很普通,邋里邋遢的,并不是怎么样的光彩。这个和尚耳朵很长,所以人家叫他大耳和尚,给他取个绰号「大耳和尚」。这个和尚看他们大家推推让让的,他就跑到上位坐下来。因为都是出家人,也不便说他,于是大家就坐下来了。供斋完之后,人都散掉,都走了。国王就问永明大师:「我今天发心供斋,有没有圣贤来应供?」圣贤应供,福报就大了。他说:「今天有。」他说:「什么人?」「定光古佛今天来了。」「是哪一个?」「就是坐在上位那个大耳和尚。」这下子国王欢喜,立刻派人找这个法师,到处打听,看到有人的时候,问看到从哪个路走过去。结果派人去找,找到了。他在一个山洞里面休息,在里面打坐。国王派的这些人见到法师,知道他是定光古佛,哪一个不到那里去拜?身分暴露了。他一看大家来找他,他只说了一句话:「弥陀饶舌。」阿弥陀佛乱说话,他说了这一句就往生,就走了。所以身分暴露之后,立刻就走;不走,那你就妖言惑众,你就迷惑众生。大家听了这句话,心里想:定光古佛走了,「弥陀饶舌」这个话是定光古佛讲的,那永明老和尚是阿弥陀佛来的,不要紧,还有阿弥陀佛在,赶紧回去报告。回去报告,他也太兴奋了,皇帝正好听说这个事情,也到门口来看看,跟皇帝撞了一下,「什么事情这么慌张?」「报告皇帝,大耳和尚找到了,他已经往生了。」皇帝也着急:「他怎么走了?」他说了一句话,「弥陀饶舌」。皇帝立刻就懂了,赶紧去拜永明延寿,永明延寿是阿弥陀佛来的。还没有出大门,外头人进来说:「永明大师圆寂了。」永明延寿大师是这样往生的,示现给我们看,教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做事,怎样学佛,没有为自己,一切为众生。起心动念为众生,言语为众生,行为为众生,没有一样不是为众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