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拜堂什么时辰,结婚拜天地时间

古人的婚礼在什么时间举行 古代结婚流程

古代人结婚比较讲究时间,那么对于古人来说,婚礼是什么时间举行最好呢?古代的结婚流程又是怎么样的呢?不妨一起来看看下面这篇关于古人结婚的内容。

一、古人的婚礼在什么时间举行:

1、日期。

古人婚礼日期是需要算日子的,根据结婚新人的八字来测算适合结婚的最佳日期。这个婚嫁习俗一直流传到现在,依旧有很多结婚新人会考虑用八字去算一下结婚日期。

2、时辰。

在现代结婚,多数都是中午时刻举办婚礼和婚宴。那么在古代又是什么时间呢?根据史记记载:“婚者,谓黄昏时行礼,故曰婚”。也就是说,古人的新人结婚是在晚上举行婚礼的。

二、古代结婚流程:

1、婚嫁六礼。

六礼就是中国古代婚姻的礼仪。婚嫁六礼就是整个婚礼过程,既: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翻译成白话文的话,就是提亲、说媒、下聘礼、算日子、订婚,娶亲,

2、婚礼流程。

(1)迎亲

古代结婚的时候,男方需要在媒人的带领下,抬着花轿前往女方家中迎娶新娘。

(2)拜堂

新郎将新娘迎亲到家后,在一个良辰吉时举行拜堂仪式。主要是三拜,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对拜。意思就是得到上天的保佑,得到祖先的庇佑,得到父母的祝福。

(3)宴席

古人的婚宴也比较讲究,也有一些宗教仪式。比如婚宴之前需要祭祖,祭祖完毕之后,才开始正式的婚礼宴席。古代婚宴上常见的有八种食物,比如枣子,花生,鸡蛋,蒸糕,红烧肉,猪肺,猪脊骨,鲫鱼。

(4)闹洞房

古代的闹洞房跟现在有一些区别,大体闹洞房环节是:一坐床、二入账、三戏新郎、四嬉戏说笑、五听房(在婚房外偷听)。古代的闹洞房有可以分为文闹和武闹。文闹就是言语挑逗,嬉戏新娘新郎;武闹就是需要动手了,比如打女婿,调戏新娘等动作。

(5)入洞房

闹完洞房后,就是入洞房,这个时间就是属于新婚夫妻的时间了。夫妻在房间内先要饮“合欢酒”,然后剪下一缕头发,套在一起,意为“结发”。经过一些礼仪后,就可以正式的夫妻生活了。

结语:

古代的婚嫁是非常讲究的,不过也是有特定流程。因此通过上面的介绍,相信对古代婚礼有一定的了解,对想要举办古式婚礼的新人们有所帮助。

古人在什么时间举行婚礼?古人的婚礼都有什么讲究?

看古装剧的朋友都会发现,相比现代人的婚礼,古代的婚礼更加繁琐,但与此同时也更具有韵味,无论是礼仪、流程、服饰等方面都与今日相差较大。近年来,复古式婚礼在年轻人中也越来越受欢迎,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下古人的婚礼都有哪些讲究,又是都是什么时辰办婚礼的。

一、古人通常在什么时间举行婚礼

相比今日,古人成婚年龄比较早,大多在十几岁就可以结婚,诸如唐朝规定男15岁,女13岁就能拜堂成亲,但要是放在现在,正值上学的年纪。

另外明显不同的一点,现代人大多选在上午最迟中午举办婚礼,而古人婚礼仪式一般选在晚上。史书中有记载“婚者,谓黄昏时行礼,故曰婚”,“女”与“昏”组成“婚”字,黄昏之后迎娶新娘拜堂成亲才是古人广为流传的习俗。

二、古人为何在晚上举行婚礼

远古时代,以抢婚为准,通常选在夜黑风高之时,婚姻最开始也被称作“昏因”,即“昏时成亲”,由于条件制约,最开始的婚礼非常简陋。随着文明的进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成婚逐渐成为人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仪式。而后发展为“上午接亲,晚上拜堂”,古代人通常在黄昏以后迎娶新娘,然后宴请宾客新郎向宾客敬酒,傍晚行大礼洞房花烛夜。

三、古人举办婚礼的习俗

花轿迎亲:花轿迎亲是古代婚礼中很隆重的环节,古代女子出嫁上轿,双脚不能踏地,由新娘的父亲或兄弟背进花轿,否则容易冲犯地神。

新娘障面:新娘上轿前会盖上红盖头,在入洞房新郎打开之前都不能让人掀开。

拜堂成亲:拜天地、拜高堂、夫妻交拜是古代新人行大礼的重要习俗。

花果撒帐:在新婚洞房的寝帐内,撒上红枣、花生、桂圆、莲子,意为祝愿新人百年好合,早生贵子。

安床坐帐:撒帐完成后,吉祥婆还会帮新人铺床并说吉利话,此为“安床”。安床后,由新郎揭下新娘的盖头,此为“脱缨”,最后新人在帐前共饮“交杯酒”,合二为一。

以上就是古人结婚的一些习俗及讲究,看似繁琐,但别有韵味。喜欢古代婚礼的朋友,也可以尝试下。

结婚怎么上拜

1.结婚前如何祭拜天公 祭拜对象:天公祭拜地点:在正厅前用两张长凳架上一张八仙桌,称为“顶桌”,顶桌下面另置下桌;两桌都围上彩缎面的八仙彩。 祭拜时辰:结婚前日;凌晨11时(子时)至1时开始祭拜。供品:上桌第一排供:五果(香蕉、李子、凤梨、米糕、生仁),六斋(木耳、金针、豌豆、菜心、香菇、蚕豆、桂圆、海带等任取六样),扎红纸的面线(聚成塔状),清茶三小杯。 下桌供:半生熟的五牲,红龟稞,发稞,酒五小杯(作为供奉天公的从神用)桌旁两侧:各系带尾青的全支甘蔗。祭拜程序:上供—点烛―神前献茶、酒—焚香迎神(三炷香)并祈求婚事一切顺利—望空行三拜九叩礼(合掌拜三下、跪下叩三个头,如此重复三次)—敬酌第一次酒—掷茭以问神明之降临—神明既降,敬第二次酒—有祈祷于神明者,掷茭以请示神明(一边掷茭一边念欲祈求的事,并许下答谢的报酬)—香烧至三分之一时,双手捧持金纸、爆竹拜供神明烧五色金(天金、顶极金、寿金、刈金、福金)及灯座—燃放爆竹(可省略)—第三次献酒->掷茭,问神明是否餐毕—将酒洒于纸灰上->撤供。 注:祭品中的鸡不能用母鸡、白毛鸡、腊脚鸡,最好是阉鸡或公鸡。讲究的人还会祭上全猪羊。另一种较为简便的祭拜方式为:上供―点烛—神前献茶、酒—焚香迎神(三炷香)并祈求平安—(合掌拜三下、跪下叩三个头,如此重复三次)—香烧至三分之一时,双手捧持金纸拜供神明烧五色金(天金、顶极金、寿金、刈金、福金)及灯座—将酒洒于纸灰上—撤供。 2.结婚拜天地都有那些程序 结婚拜天地作为大婚之日的关键程序,分简和繁两种,繁的方式可能现在大部份地区,大多数人都会省掉,而采用简要的程序。作为一个宗族仪式,它仍然属于宗教范畴。一般宗教上讲的拜的是神灵、上帝之类的,而结婚的拜堂仪式,对拜天地的那一揖,其核心是让上天作证,而不是真的拜天上什么虚无的东西。拜祖宗这一揖,则是对祖宗的召告与宣誓(意思就是告诉祖宗,今天某某某结为夫妇,男方将继承祖宗传承之德,秉德持仁,将我姓发扬光大,某女从此日正式列入我氏宗谱,成为我氏子孙之母,将助夫旺子,发扬良德,效尤乡邻)。拜父母之揖,则作为谢恩之揖,表达对父母抚育子女之艰辛,今日长大成人,成家立业即从今日兹始,同时也表示不论今后子媳如何都将永远是父母的子女,父母永远是最大。最后一拜为夫妻对拜,此拜一方面代表感谢对方不弃自己愿携手共渡今生,二是表示今后双方将永远相敬相爱,这一揖有感谢与宣誓的意义。 所以,拜天地时,先由家中长辈,最好是新郎的父亲,净手点烛烧香。先烧纸币,再点香烛。香火案上要红烛双燃,五香飘烟(就是五柱香充分点燃,香案上五柱,香案下一柱,大门外一柱),这一过程是用香与纸币通告列祖列宗到堂准备受拜。接着要有司仪先生唱示,司仪先生会朗声唱告: 请新朗新娘堂前就位! 一拜天地祖宗,叩首!叩首!再叩首! 二拜高堂父母,叩首!叩首!再叩首!(即使父母仍然健在,但此时父母必须尊位祖宗之列,如果觉得不直接,就直接夫妻同时将头转向父母方向叩拜)。 三拜夫妻百头偕老,此时夫妻转身与对拜访,只揖拜但不叩拜。 当第三拜也就是夫妻对拜完毕,炮竹、音乐要齐呜,司仪会宣告夫妻入洞房,这时才由新郎牵着新娘进入洞房。 整个拜天地仪式结束! 3.结婚出发前祭祖程序 结婚祭祖,是中式传统婚俗重要流程之一,百姓大多看重并且恪守。这一源远流长的风俗,给百姓家喜庆热闹的婚礼,增添了几分庄严和肃穆的色彩。 归纳起来,结婚祭祖有三种情形: 一是新郎祭拜自己的家族先人。旧时,结婚的前一天傍晚(也有的在结婚的当天早晨),喜主(新郎的父亲或长辈)备好香、纸、蜡等祭品,领着新郎来到家庙祠堂或祖坟上香、烧纸、磕头,并由喜主念叨:“某某结婚,请列祖列宗回家吃喜面、喝喜酒”等等。其实,这也是“请列祖列宗保佑家族后人婚事圆满顺利”的一种愿望。“文革”期间家庙祠堂被拆毁,表面上看此俗已废,但在当时的确有一些家庭,子女成婚之日依然在家里偷着祭祖,只是不让外人知道罢了。“文革”结束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此俗逐渐恢复,有的按旧俗到祖坟地上香烧纸磕头祭拜,有的在家谱或先人的遗像前鞠躬祭拜。 二是新郎祭拜女方的家族先人。老辈子年间,结婚的当天上午,新郎迎娶来到女方家里后,即在“毡迎客”(男方)和“送亲客”(女方)的陪同、指引下,郑重地跪拜女方的家谱或先人牌位。新郎作为“半拉儿”的身份,祭拜女方家族宗亲,既表明自己从此正式成为女方家庭的至亲,也是敬重和缅怀女方先人的一种形式,无可非议。改革开放以来,旧俗尽管依然存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的村子发生的变化也比较大,现在不少的新郎进门以后,已由过去的上香磕头祭拜,简化为“三鞠躬”。当然,新郎进门以后究竟祭拜与否,关键要看女方的家里是否有祭拜的准备,有则拜,无则免。 三是上喜坟。所谓“上喜坟”,就是在结婚的头一天傍晚,或在结婚的当天早晨,喜主领着新郎,携带红色或粉色祭品,在亡故的亲人坟头上压红色或粉色纸,在坟前上红色香,烧红色或粉色纸,“浇奠”红酒。蓬莱境内的北沟、大辛店一带,有些村子将这种祭奠称之为“上喜坟”。上喜坟的风俗现在尽管不普遍,但在乡间仍见其踪。 结婚祭祖,同清明节扫墓一样,并非封建,而是借婚姻大事之机,缅怀血脉相连的骨肉亲情,教育儿女不忘自己的“根”,这完全在情理之中,也是中华传统孝道文化在民间婚俗中的具体体现。 4.婚礼上一拜天地什么什么的仪式的意思是神马 西安贝蒂婚庆小王老师温馨提示: “拜天地”。古代婚礼仪式之一。中国婚礼仪式。又称拜高堂、拜花堂。旧时举行婚礼时,新郎新娘参拜天地后,复拜祖先及男方父母、尊长的仪式。也有将拜天地、拜祖先及父母和夫妻对拜都统称为拜堂。唐代,新婚之妇见舅姑,俗名拜堂。北宋时,新婚日先拜家庙,行合卺礼,次日五更,用一桌,盛镜台镜子于其上,望上展拜,谓之新妇展拜。至南宋,则改在新婚当天。坐富贵礼后,新婚夫妇牵巾到中堂先揭新娘盖头,然后“参拜堂,次诸家神及家庙,行参诸亲之礼”。后世一般在迎娶当天先拜天地,然后拜堂。清代和民国时均有将拜天地和拜祖先统称为拜堂礼之说。 始自唐代,自皇室至士庶,普遍行之。宋以后,风行全国,所拜为天地、祖宗、舅姑(公婆),并夫妻交拜,表示从此女子成为男家家族的一员,因而成为婚礼过程中最要的大礼。近化“拜堂”范围扩大,除天地祖先尊亲及交拜外,更须拜毕家族尊亲、友好宾朋。乡村于新婚次日拜宗祠后,尚须拜揖乡党邻里,婚礼始告成立。 即“拜堂”。汉族婚姻旧俗。流行于全国各地。唐代已有。上午七点到下午一点左右举行。娶女的人家在家堂前置香烛,陈祖先牌位或遗像。摆上粮斗,内装五谷杂粮、花生、红枣等,上面帖双喜字。拜堂前,燃烛焚香、鸣爆竹奏乐,然后礼生育唱,新郎新娘就位跪拜,一拜天地,二拜父母,三夫妻对拜。交拜后入洞房。换代婚礼改行鞠躬礼。 5.古人结婚怎么拜天地 婚嫁婚嫁程序:旧俗“三茶六礼成亲”。 “三茶”,即三次送礼。宁都客家人对结婚、做屋等馈赠礼品中要有一项茶叶,故俗称“送茶”。 “六礼”,即婚嫁过程中的门项进程。1、纳彩,男方托媒去女方提亲。 2、问名,问女方名字及生辰,俗称“开小八字”。3、纳吉,男方卜得吉兆,双方八字相合,男方备礼通知女方,决定成亲。 4、纳征,男方给女方送彩礼(要礼金、衣衫、食物),俗称“开红贴”、“开大八字”、“大定”、“过定”,今谓“订婚”。5、请期,男方择定婚期,备礼告知女方,求其同意。 俗称“报日子”、“定茶”。6、亲迎,即新郎亲至女家迎娶,一般称为迎新。 民间俗称男方叫“归亲”,女方叫“行嫁”、“归门”。今谓“结婚”。 婚嫁礼仪:过去时兴“花轿”,男方发轿到女家将新娘抬回。上轿之前,女方一家要号啕大哭,俗称“哭嫁”。 说是不哭会使外氏穷。新娘进门后,拜堂,饮交杯酒,用新草席铺地为道,踏在席上走进洞房。 迎娶时,男方要出多种财礼给岳父母的“辞神礼”、给侍娘的“插花冖”、首士的“开剪礼”、厨师的“开杓礼”,以及小孩凑热闹的“开门礼”等等。请客送礼的习俗是“先请后贺,不请不贺”。 拜堂时,长辈要送拜礼,名叫“贽敬”,俗称“拜见”。招亲:旧时,男到女家招亲,俗称“招郎”。 改嫁:旧时,寡妇改嫁,非常艰难,俗有“嫁次老公出道世”的谚语。约定再醮日期,必须在夜深人静时悄悄离家,偷偷溜出村庄(绝不能经过“后龙山”)。 到了半路换鞋上轿。改嫁的寡妇人称“夜桥婆”。

我想问下各位这个拜堂的时间点,是指婚礼开始的时间还是夫妻对拜的时间...

婚礼开始的第一项开头曲

拜堂吉时是什么时辰 拜堂的注意事项

在古代婚俗文化之中,人们在举办婚礼的时候,都会进行一项重要的流程,就是拜堂。拜拜堂之后,也就意味着两个新人,正式步入了属于他们自己的生活之中,但是在如今的生活之中,拜堂也是会依旧存在的,同样拜堂吉时的选择十分重要。

拜堂的吉时是什么

1、生辰八字

首先是因为每一对新人的生辰八字都是不同的,所以在演算出来的拜天地的吉时也会有所差距,所以具体的拜堂吉时就要看算出来的吉时是多少点了。

2、民间依据

现在很多人选择吉时只取表面意思,就比如说认为一点是第一最佳,两点意味着双双对对,六点取六六大顺之意,九点是长长久久。也有人是以中午十二点做区分,认为上午为阳,是吉,下午为阴,当避。

拜堂的注意事项

很多地方忌讳小孩子,因为小孩往往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对于小孩来说,想哭就哭,想笑就笑。不会分场合。而在民间红事中,最忌的就是眼泪,人们认为喜事中出现眼泪是为不详,并且小孩子大哭大闹会扫了众人的兴致。所以在我国民间就有了这种说法。

拜堂的吉祥用语

1、一拜天地之灵气,三生石bai上有姻缘;一鞠躬

二拜日月之zhi精华,万物生长全靠她;二鞠躬

再拜春夏和秋冬,风调雨顺五谷丰;三鞠躬

2、一拜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白头偕老,风雨同舟;一鞠躬

二拜夫妻恩爱,相敬如宾;早生贵子,光耀门庭;再鞠躬

三拜勤俭持家,同工同酬;志同道合,尊老爱幼 ;三鞠躬

3、新郎新娘拜天地

一拜天地之灵气,三生石上有因缘--一鞠躬

二拜日月之精华,万物生长全靠她--二鞠躬

三拜春夏和秋冬,风调雨顺五谷丰--三鞠躬

水有源,树有根,儿女不忘父母养育恩。接下来是二拜高堂

一拜父母养我身--一鞠躬

二拜爹娘教我心--二鞠躬

再拜和睦黄土变成金--三鞠躬

接下来是夫妻对拜,请二位新人向左向右转

一鞠躬,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谢谢你选择了我

再鞠躬,夫妻恩爱,早生贵子

三鞠躬,白头偕老,永结同心

古人在什么时间举行婚礼?古人的婚礼都有什么讲究?

看古装剧的朋友都会发现,相比现代人的婚礼,古代的婚礼更加繁琐,但与此同时也更具有韵味,无论是礼仪、流程、服饰等方面都与今日相差较大。近年来,复古式婚礼在年轻人中也越来越受欢迎,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下古人的婚礼都有哪些讲究,又是都是什么时辰办婚礼的。

一、古人通常在什么时间举行婚礼

相比今日,古人成婚年龄比较早,大多在十几岁就可以结婚,诸如唐朝规定男15岁,女13岁就能拜堂成亲,但要是放在现在,正值上学的年纪。

另外明显不同的一点,现代人大多选在上午最迟中午举办婚礼,而古人婚礼仪式一般选在晚上。史书中有记载“婚者,谓黄昏时行礼,故曰婚”,“女”与“昏”组成“婚”字,黄昏之后迎娶新娘拜堂成亲才是古人广为流传的习俗。

二、古人为何在晚上举行婚礼

远古时代,以抢婚为准,通常选在夜黑风高之时,婚姻最开始也被称作“昏因”,即“昏时成亲”,由于条件制约,最开始的婚礼非常简陋。随着文明的进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成婚逐渐成为人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仪式。而后发展为“上午接亲,晚上拜堂”,古代人通常在黄昏以后迎娶新娘,然后宴请宾客新郎向宾客敬酒,傍晚行大礼洞房花烛夜。

三、古人举办婚礼的习俗

花轿迎亲:花轿迎亲是古代婚礼中很隆重的环节,古代女子出嫁上轿,双脚不能踏地,由新娘的父亲或兄弟背进花轿,否则容易冲犯地神。

新娘障面:新娘上轿前会盖上红盖头,在入洞房新郎打开之前都不能让人掀开。

拜堂成亲:拜天地、拜高堂、夫妻交拜是古代新人行大礼的重要习俗。

花果撒帐:在新婚洞房的寝帐内,撒上红枣、花生、桂圆、莲子,意为祝愿新人百年好合,早生贵子。

安床坐帐:撒帐完成后,吉祥婆还会帮新人铺床并说吉利话,此为“安床”。安床后,由新郎揭下新娘的盖头,此为“脱缨”,最后新人在帐前共饮“交杯酒”,合二为一。

以上就是古人结婚的一些习俗及讲究,看似繁琐,但别有韵味。喜欢古代婚礼的朋友,也可以尝试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