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里先天后天是什么,中医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先天”和“后天”,该如何理解?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先天”与“后天”的概念是有所界定区分的,先天指的是一种自然原则,也是对宇宙本体的一种本源,后天则对比而言是指在出生后的,并非天生所带的。在古人运用于传统文化中,二者的概念与含义则是不一样的。
一、先天与后天的区别从历史文献的查询中得知先天与后天的出处最早源自于《周易》,先天是与天时所合,后天则是奉命于天时,不违背其,近乎于人神之间的。先天是与天时不违,与天合大人也。后天则是对天时的奉顺,依据天时做事。二者的中心思想都是在于与天时的相结合。后世易学中对先天与后天的认识则是从逻辑联系上来说,认为后天之学是在先天之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二者是心与迹的关系,中心思想是先天为主体,后天为所用。
二、意义所在先天与后天之说之于我们的意义在于以先天之心为里内涵,后天之心为物、欲所影响,在先后之分上对自己的性情有所认识,通过修养自己的天之心向将自己的性格转换于谦和之间。
古代内丹学认为人分“精、气、神”三体,后天,呼吸之气;先天,人之元气。也就是说人的后天创造是无限的,且是有迹可循的,是容易模仿的。可先天之神是本体的独特存在,是无法被模仿超越的。于人而言,在先天不足的情况下,后天加足自己的学习与思考。
中国传统文化对先天和后天的定义是站在玄学角度的,古人对天象的研学将其放至于对人的心性分析上,这其中的思想是极为超前的。以先天为体,后天为用,以借后天之名去学习与先天相通之问,属实是一种大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先天”和“后天”,该怎样理解
这个先天啊,很多人就把它理解成出生就有的,从娘胎里带来的,差不多就是这个 意思,也就是出生就有,自身就有的,就是指本源。而这个后天也就与这个先天相对应,它是一个道家的词语,也就是不是天生的意思,也就是后天学习所致的,也还指的是人或者其他的动物诞生时的成体时期,现在大多时候都是指的是明天的明天。
先天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很多时候都是指自然法则,在古书中《周易文言传》中有提到,在易学里面也有,里面有一个先天图还有一个后天图,先天图也就是伏羲八卦,这个后天图是文王八卦方位。 这个也就是一个逻辑的关系,从《观物外篇》中提到的就可以看出,他认为后天学的就是先天学 的运用,这个先天和后天的关系也就是体和用,心与迹的关系。有这样的一个句子,“先天为体,后天为用”。在后面的时候还有人对这个做出自己的见解,在清代的时候,他叫刘沅。
在古代这个先天后天还有其他的意思,这个是在古代的历法中的,这个古代的四分历回归年误差虽然不是很大,也不容易看出,但是时间久了,自然就会显现出来,历法预推时刻晚于实际天象的要晚的现象,这个就叫做历法后天,反之,也就是历法先天了。
古代的先天后天在很多领域方面都有自己的理解和代表,历法,文学,八卦,还有古代的内丹学中也有。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啊。
先天之本是指什么呢?
“先天之本”指的是中医概念中的肾脏。肾是先天之本。因为在开始的时候肾生精,精成生髓,生骨,脉,筋,肉,皮肤,毛发等。先天就是父母给的营养物质。肾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它的基本功能是生成尿液,借以清除体内代谢产物及某些废物、毒物,同时经重吸收功能保留水份及其他有用物质,以调节水、电解质平衡及维护酸碱平衡。肾脏同时还有内分泌功能,生成肾素、促红细胞生成素、活性维生素D3、前列腺素、激肽等,又为机体部分内分泌激素的降解场所和肾外激素的靶器官。先天之本和后天之本。先天之本和后天之本主要是从中医的角度进行说的,从中医上讲,先天之本是指肾脏,后天之本是指脾脏。这是中医理论上的脏腑理论所描述的生理情况。先天之本是指肾脏出现的先天的天癸运行,气血、津液滋养,是由父母所决定的。每个人的先天之本不同,也就是肾脏的亏虚与否,都会决定患者疾病的走向,对患者的先天体质有决定性的作用。后天之本是脾脏,指人体的消化系统,人体后天的水谷精微进行滋养,也就是吃食物之后能否进行很好的吸收、运化,都是由后天之本来决定。如果后天之本出现了纰漏、疾病,会导致人体营养吸收障碍,出现身体虚弱等相关疾病。先天和后天的区别
“先天”与“后天”,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对重要概念。按照通常的理解,“先天”是指自然的本然原则,是天生的、天赋的,有时也指宇宙本体,万物本源;“后天”则与“先天”相对,指非天生的、出生以后的。比如,我们会说某人的成功,是源于其先天的聪明和后天的努力;或者说某人的长寿,是因为他先天体质好,后天又勤于锻炼,等等。不过,古人在具体运用这一对概念时,含义则是多种多样的。先来看迄今所见历史文献中最早出现的“先天”、“后天”,即《周易·文言传》在阐释“乾卦”第五爻辞中的“大人”时所指出:“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对这里的“先天”、“后天”,也有多种解释,比较常见的为唐孔颖达疏:“先天”指先于天时而行事,“天乃在后不违,是天合大人也”;“后天”指后于天时而行事,“能奉顺上天,是大人合天也”。也就是说,大人的行事不论先于天,还是后于天,都与天相合。但是,后世易学中通常所说的“先天”、“后天”,意义又有所不同。人们主要用其来指八卦及六十四卦的两种图式——先天图(伏羲八卦方位)和后天图(文王八卦方位)。这种学说始于北宋著名理学家邵雍。在邵雍看来,先天之学与后天之学存在着逻辑的联系,其在《观物外篇》中说:“乾坤纵而六子横(先天图),《易》之本也;震兑横而六卦纵(后天图),《易》之用也。先天之学心也,后天之学迹也。”认为后天之学是先天之学的应用,二者是体与用,心与迹的关系,也就是后来常说的“先天为体,后天为用”。此外,像清代学者刘沅还利用先天、后天之说,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心性论:即认为心有先天、后天之分,先天之心以天理为内涵,也就是性;后天之心受外物、欲望等的影响,或明或暗,不常不真,表现为情。其说既强调先天之心与后天之心的区别,又要求制情复性,通过修养,由后天之心向先天浑然之性转化。而在古代历法中,“先天”、“后天”又另有所指。例如,古代四分历回归年误差短期内并不明显,但年代一久,就会比较显著。10年的话只差0.077日,但100年就差了0.77日,这时人们便比较容易发现,常常在四分历推算的冬至时刻到来的前一天,就已经是正午表影最长了。这种历法预推时刻比实际天象发生时刻要晚的现象,古代称为历法后天;反之,那种历法预推时刻比实际天象发生时刻要早的现象,则称为历法先天。再来看古代内丹学中的先天、后天学说。其用“先天”来指那些无形的、自然本能状态的、功能性的东西;而用“后天”来指有形的、人为的、实体性的东西。什么是先天之本,什么是后天之本
讨论本题之前,首先应把“先天”与“后天”两个相对的概念搞清。《灵枢.决气篇》说: “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灵枢·经脉篇》又说:“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综合上述两段经文可知,所谓“先天”,是指禀受子父母“两神相搏”之精,及先天之精所化的先天之气,是遗传而来,为人体生命之本原。是否可以理解为男性精子与女性卵子结合的受精卵而言。也可说“先天”指人体受胎时的胎元。它在个体生命中系“先身”而生。“后天”是指“精成”以后,即“脑髓生,骨为干……皮肤坚而毛发长”,就是受精卵以后的整个生命发育过程,皆应谓之后天,也应包括胚胎发育整个阶段。因为在胚胎发育阶段主要是由母体间接的获得水谷精微物质的营养而发育,已不再继续集受父体,所以应称其为后天。肾藏精,主命火,命火为“生气之源,是生命的原始动力。男性从“二八肾气盛界癸至,精气溢泻……”,女性从“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开始,肾的精气充盛,“两神相搏”故能有子,和“精成”以后的整个发育生长,抗御外邪的能力,都是肾的精气起决定作用。所以《医宗必读》说“先天之本在肾”。往往人体素质强健,称之为“先天充足”,素质虚弱,称之为“先天不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先天”和“后天”,该怎样理解?
出生之前为先天,出生之后为后天,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修炼,其实就是返后天为先天,让人能够变得更接近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