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病人生死轻重,算人得病生死法

中医的最基本理论有哪些?

中医基本理论-防治原则预防医学历来就重视预防,早在《内经》中就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强调“防患于未然”。《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尤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1.未病先防 就是在疾病未发生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疾病的发生,关系到邪正两个方面。邪气是导致疾病的重要条件,而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原因和根据。外邪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因此,治未病,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调养身体,提高正气抗邪能力,另一方面要防止病邪的侵害。2.既病防变 是指如果疾病已经发生,则应争取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 治则 治则是指疾病的治疗法则。它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制定的,对临床治疗立法、处方、用药,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1.治病求本 是指寻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根本原因进行治疗。在临床运用这一治则时,必须正确掌握“逆者正治,从者反治”和“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兼治”等情况。 2.扶正与祛邪 疾病的过程,是正气与邪气矛盾双方相互斗争的过程。因而治疗疾病,就要扶助正气,祛除邪气,改变邪正双方的力量对比,使之有利于疾病向痊愈方向转化。3.调整阴阳 疾病的发生,从根本上说是阴阳的相对平衡遭到破坏,出现偏胜偏衰的结果。因此,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促进阴平阳秘,乃是临床治疗的根本法则之一。4.调整脏腑功能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与脏,腑与腑,脏与腑之间在生理上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因此,注意调整各脏腑之间的关系,使其功能协调,才能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5.调理气血关系 气血是各脏腑及其它组织功能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气血各有其功能,又相互为用。调理气血是以“有余泻之,不足补之”为原则,使它们的关系恢复协调。 6.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由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时令气候、地理环境等,尤其是患者个体的体质因素,对疾病的影响更大。因此,在治疗疾病时,必须把这些方面的因素考虑进去,对具体情况做具体分析,区别对待,以制定出适宜的治疗方法。中医看舌头的道理舌诊中医看病,无论是谁,都要看看舌头,这是什么道理呢? 原来,舌头和人体脏腑关系密切,观察舌头的变化情况,可以了解脏腑病变的寒热虚实,可以测知病情的深浅轻重,所以中医特别重视望舌,称为舌诊。 正常人的舌体柔软灵活,颜色淡红,富有生气,称为淡红舌。如果舌体变得转动不灵,表示病情严重;舌体的红色变浅,反映气血不足;舌体的红色加深,是热证的表现;舌体出现瘀点,瘀斑、又是瘀血证的常见征象;舌体淡白而肿胀,并出现齿印,反映病证属于虚寒性质;舌体瘦小、深红而开裂,则是阴虚有热的表现。 正常人的舌体表面铺有一层薄薄的苔垢,呈白色,干湿适度,中医称为正常舌苔,也叫薄白苔。外感疾病初起阶段的表证,舌苔较薄,涉及脏腑病变的里证,舌苔可以增厚。寒性病证的舌苔多呈白色,热性病证的舌苔多呈黄色,也有出现黑色的。舌苔干燥表示津液亏损,舌苔滑润表示湿浊不化。 现代医学的临床观察也表明,在许多疾病中,舌头确有各种各样的变化。脑溢血引起的偏瘫以及舌下神经麻痹的病人,舌头伸出来总是歪在一边。脑炎、甲状腺机能亢进以及某些神经官能症的病人,伸舌时常常出现颤抖。猩红热的病人,红肿的舌刺突出于光洁的舌面,状如草莓。恶性贫血的病人,舌乳头萎缩,舌面光滑。缺乏维生素B1的病人,肿胀的舌头被牙齿挤压而出现齿印。缺乏维生素B2的病人,舌乳头消失,舌尖和舌边往往会出现溃汤或开裂。淡白舌多见于各种贫血、慢性肾炎及慢性腹泻等;红绛舌多见于各种炎症感染;青紫舌多见于肝脏病、心脏病和各种癌症。 近年来,国外也很重视研究舌头与疾病的关系。例如德国有位学者发现肝硬化的患者常可见到舌头充血肿胀,呈蓝红色,称为“肝舌”。还有白血病常见舌溃疡,甲状腺机能减退者多见舌胖大,先天性心脏病人舌呈紫绀色,严重的阻塞性黄疸病人舌边有时可见黄色素沉着,尿毒症晚期病人的舌上有时可见白霜样的尿素结晶,等等。 由此可知,无论古今中外,都发现舌头与疾病的密切关系,体内许多疾病都可通过舌头反映出来,舌头是人体的一面镜子。中医诊脉中医看病,总要摸脉,因为通过脉象的变化,既可以搜集病情资料,又可以了解正气的强弱,还有助于预测病情是趋于好转或是趋向恶化。 感冒了,将手轻轻按在桡动脉上,常能明显地觉察到脉搏的跳动,称为浮脉,中医形容它好象是木头漂在水面上一样,所谓浮脉如“水中漂木”。浮脉在其他外感疾病的初期阶段也常见到,表示病变部位较浅。如果必须用力按压,才能触知脉搏的跳动,称为沉脉,常见于不少慢性病,表示病变部位较深,已经涉及脏腑。脉搏跳动增快,称为数脉,大多是热性病证的反映。脉搏跳动减慢,称为迟脉,含有姗姗来迟的意思,是寒性病症的表现。脉搏跳动无力,称为虚脉,说明正气不足。如果病人气阴两虚,常常出现一种细弱的脉象,中医形容它是“细如丝线”。脉搏跳动有力,称为实脉,表示正气尚强。如果病人正气旺盛,而邪热也盛,往往出现一种洪大的脉象,好象波涛汹涌,来盛去衰。 有些脉象,对于某些疾病有比较重要的参考价值。比如脉象不柔和,绷得较紧,好象按在弓弦上一样,称为弦脉,往往提示病人可能患有动脉硬化症或高血压病。脉搏跳动不规则,常有停顿,或时强时弱,称为结代脉,大多见于心脏病人。脉搏往来流利,称为滑脉,中医形容它是“如珠走盘”,一般多见于痰饮病人,但也不可一概而论,弦脉也常见于一般痛症或外感病证,偶尔的结代脉有时心脏并无疾病,至于滑脉在正常的妊娠妇女中更是常见。 脉象还有助于判断预后,病情虽然沉重,但脉象和缓和力,仍有转机;如果脉象细微欲绝,简直摸不清楚,则是预后不良的象征。 总而言之,摸脉是一种重要的诊病手段,也是中医诊病的一种独特方法,是四诊中的重要环节。中医经过长期体验,对脉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有不少脉学专著,如晋代王叔和的《脉经》,明代李时珍的《濒湖脉学》等。现代对脉象也进行了不少研究,有人用脉象仪初步描出了各种不同的脉象;有人用心电图研究脉象产生的原理。中医治疗中的辨证观标本缓急:所谓疾病的标本反映了疾病的本质与现象、原因与结果、原生与派生等各方面的矛盾关系。中医学在“标本缓急”理论中,已经触及到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问题。“本”,类似疾病的根本矛盾;标,类似被根本矛盾所规定和影响着的其他矛盾。在疾病存在的整个过程中,其根本矛盾,即“本”的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但被根本矛盾所规定或由根本矛盾所派生的其它矛盾,即“标”,却有的产生了,有的激化了,有的发展了。但是,治病必须抓住疾病的根本矛盾,即所谓“治病必求其本”。有名医学古话为“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正治反治:在区分了疾病的标本,确定了治疗的主次先后之后,就要采取措施进行治疗,使阴阳的相对平衡得以恢复。总的治疗原则就是一个,即针锋相对;证候所反映的阴阳失调状况,我们就利用纠正这种阴阳失调状况的治疗方法。如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塞因塞用等,借以帮助机体恢复平衡状态。中医学关于应用与证候性质相反的药物进行治疗的原则,正是自发地利用了矛盾对立双方既斗争、又统一的辩证法原理。正治反治不仅运用了矛盾的斗争性,也运用了矛盾的同一性。 异法方宜:中医学认为疾病的种类和病人的条件是复杂多样的。同一种疾病的分型和病人的条件是复杂多样的。同一种疾病,由于地域、气候、季节、生活、环境、职业、体质等不同,治法就应有所不同。治疗疾病既要考虑矛盾的普遍性,又要考虑矛盾的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医门法律.早明内经法律》指出,“凡治病不察五方风气,衣食居处各不相同,一概施治,药不中窍,医之过也”。中医“异法方宜”的治疗原则,确实蕴含着把事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结合起来的辩证法思想。 病治异同:所谓病治异同,包括“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两个方面,这是中医治疗上的灵活性。同一疾病,可因人、因时、因地而治法不同。或由于病情的发展,病机的变化,以及邪正消长的差异,治疗上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治法,谓之“同病异治”。不同的病证,在其发展过种中,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变化时,也可采取相同的方法进行治疗,谓之“异病同治 "学医要善体物性祖国医学最讲援物比类,从物象中寻求医药的道理。因为中医学重要的思想之一,就是人与自然相应。用物理来解释医理,在祖国医学中时常见到。 例如,一般用于药物和诊断治疗的五行归类。肾主水,色黑,凡药物色黑而多汁者,如玄参、补骨脂等,认为属肾家药,可以治肾。如病人面青,可以诊断为肝病等等。但是,从物理体会医理,更是学医者应当时时、事事留意的地方。古时候有名的医家,讲究此道,对医术的提高很有帮助。例如吴鞠通《温病条辨》中关于桑叶理肺的论述,从桑叶芳香有细毛,横纹最多,体察出它能够走肺而宣肺气,用以创制桑菊饮,治疗风温轻证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颇效,即是善从物性学医者。这些地方值行我们认真加以总结。 余晚年治病主张认病在治疗之行,医贵中正,药法自然,这点认识,正得之于对物性的体认。 譬如弈道,可以适于医道。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清朝有个叫粱魏今的人,是下围棋的国手,施定庵拜在他门下,跟他学棋,只争(差)一先。有一天,他与定庵共游岘山,见山下出泉潆漾纡徐,非常高兴,就对施说:“子之艺工矣!动究心于此乎?行乎当行,止乎当止,任其自然,而与物无竞,乃弈之道也。子锐意深求,则过犹不及,故三载未脱一先耳。”从此定庵乃悟化机之流行无迹象,百工造极,咸出自然,则棋之止于中正,犹琴之止于淡雅。于是益穷向背之由于未形,而决胜负之源于布局,而技大进,终成国手。 这些故事说明弈棋的道理可以从泉水悟得,弈之道如此,医之道亦如此。布局在弈棋之先,苟穷理辨证之不足,虽有奇方妙药,亦无所措手。病不能识,何以言治。另外弈随棋转,当行则行,当止则止,与泉水之出一样,必顺其势而利导之。用药也是如此,药随证转,过与不及皆非其治。懂得了这个道理,医术自可精进。这些地方正是物性给人的启示,是一般书本中没有的。可见善学医者,还应善体物性。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说明人是每天离不开饮食的。但是,若无一副健全的胃肠消化器官,纵然有满桌的美味佳肴,确也有点儿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因为脾胃功能不好的人,往往在美餐之后,有得不偿失之感,甚至会因此而加重脾胃疾病。因此,脾胃消化吸收功能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与长寿。 中医学认为: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这是指吃到嘴里的食物,首先要经过牙齿咀嚼,唾液拌和,下咽至胃,由胃受纳。然后经胃之腐熟,分解混匀成食糜,通过“胃气主降”的作用,将食糜运送至十二指肠、空肠,这就是中医所指的“脾运”功能。食物在胃、胰等胃肠激素的作用下,促进胃蛋白酶、胰酶等消化酶的大量分泌,将“水谷精微”中的氨基酸、葡萄糖、甘油脂肪酸等营养物质,依赖“脾气主升”的作用,经气、血、津液的运行而输布到全身。这个过程,则可以理解为脾所主“化”的生理作用,由此可见,所谓“脾主运化”,“运”指机械性消化,“化”指化学性消化及其代谢过程而已。 但是,脾胃虽为人体的消化器官,运化水谷精微之枢纽,若要完成饮食营养的消化吸收,合成新的气、血、精、津液的全过程,还必须得依赖心、肝、胆、胰、肺等其他脏腑的相互配合。需要说明的是,中医所讲的脾,并不是西医解剖学中的脾脏,而是既泛指脐周腹部小肠的消化吸收,又概括了胃、肠、肝、胆、胰等消化器官的生理功能。因此,脾胃功能健全,则体丰肤泽,面色红润,四肢强劲,精力充沛;反之则肌肉消瘦,面色萎黄,四肢无力,神疲力乏。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这是古人用以观察病人病势轻重进退、生死存亡的辨别方法。也就是说人在生病时,只要还能吃饭,表明胃气尚存,气血化源未绝,谓之“有胃气则生”,病势可望由重转轻,预后良好。若病到已不能进食,标志胃气已绝,气血生化无源,便是“无胃气则死”,病热将由轻转重,逐渐恶化,危及生命。所以中医古书《内经》说“安谷者昌,约谷者亡。”例如三国时代的蜀国丞相诸葛亮,他之所以活了54岁就死了,主要在于他平日政事烦多,操心费力,又长期进食甚少,导致思虑伤脾、营养不足、胃气衰败的缘故。这就告诫人们:若不注意日常的饮食起居,不护养胃气,就有可能损害健康,缩短寿命。中医认为,导致脾胃疾病的原因,不外乎饮食不节、寒热不适,或情志郁闷、忧思困脾等因素,因此预防上亦要从节饮食、适寒热、畅情志这三方面做起。《脾胃论》说:“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治脾胃即可以安五脏”。这不仅使我们对脾胃认识有所启发,同时对我们临床治疗脾胃疾病亦有所借鉴。 脾胃既是人体五脏六腑气机升降的枢纽,也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和赖以生存的“水谷之海”。历来有“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的说法,因此,我们说“脾胃是生命的根本”。

什么是病情指数,请问要如何算呢

病情指数(diid缩写为Dl)又叫发病指数、感染指数。它与发病率一样是表示发病程度的一种方法,但二者又有不同。发病率是指一个群体中发病的多少,用百分率表示,而病情指数(DI)是根据一定数目的植株或植株器官各病级(把植株或植株某一器官感染病害的轻重程度划分为等级称为病级)核计其发病株(器官)数所得平均发病程度的数值。其计算公式如下:发病最重的Dl值是100,完全无病为O公式写不了,要的话我可以发到你邮箱

原夫人之生死,病之轻重 中“原夫人”是什么意思

‘原’本意是根由,源本,引申为‘推究’之意,这里的‘夫’是助词,‘原夫人’意思是推究人的生死,病的轻重。比如‘原天地之美,达万物之理’的‘原’也是推究的意思,这句话和你的那句话都是以一种探讨推究的语气在陈述。

如何判定甲亢病症的轻重

依据参考数值来,最重要的还是看自身的免疫力恢复情况与身体素质。有的人数值不高却经常地反复,有的人数值很高却降得很快,而且不复发,很难说的,主要是看恢复情况。

在患者抢救是按压肱动脉是对人体什么部分止血?

肱动脉压迫止血法用于手、前臂及上臂下部的出血时止血。压迫点位于上臂中段内侧,位置较深。在上臂中段的内侧摸到肪动脉搏动后,用拇指按压止血。操作要求:①指压动脉压迫点准确。②压迫力度适中,以伤口不出血为准。③压迫10-15min④保持伤处肢体抬高。压迫止血仅作为临时应急使用,应立即医院就诊急诊手术治疗。可参阅外伤急救中的指压止血治疗部分。急救中,我们经常需要判断患者的脉搏,有的时候需要摸颈动脉,有的时候需要摸桡动脉,有的时候需要摸肱动脉,甚至有的时候还需要摸股动脉和足背动脉!今天就讲讲,急救过程中,啥时候摸这些动脉。首先,把这一堆动脉归归类:颈动脉、股动脉、肱动脉都可以归类为大动脉。桡动脉、足背动脉可以归类为外周动脉。所以,今天的问题就简化为:啥时候摸大动脉?啥时候摸外周动脉?一句话回答:判断患者生死(是否心跳骤停),请摸大动脉,判断患者病情轻重,可以摸外周动脉。颈动脉,股动脉,肱动脉,都是距离心脏较近的大动脉,心跳骤停的时候,这些大动脉的搏动会消失,通过触摸这些大动脉,按照AHA的BLS课程视频里的原文:如果10秒钟之内,不能够确定患者有脉搏(大动脉),开始心肺复苏。成人和儿童,建议触摸颈动脉婴儿脖子较短,建议触摸肱动脉或股动脉桡动脉、足背动脉,属于距离心脏较远的外周动脉,心跳骤停的时候肯定也会脉搏消失,但即使没有心跳骤停,也会出现一些外周动脉搏动消失的情况。请注意,这些时候,患者都是活着的:1、动脉的近端受压:比如骨折的时候。在对骨折患者进行急救的时候,经常需要触摸桡动脉或者足背动脉。在评估病情的时候,应该检查这些动脉有没有搏动消失,如果有,说明骨折可能导致动脉受压;对骨折进行固定之后,还需要在对桡动脉或者足背动脉进行评估,尤其对于固定前有动脉搏动,骨折固定之后发生动脉搏动消失的情况,说明固定骨折的过程中导致了动脉受压!2、血压下降的时候:比如大出血。外出血的患者,我们可以根据流出来血量,判断失血的程度。但对于内出血的患者(比如宫外孕),由于我们看不到出血量,评估患者病情的轻重就需要通过触摸外周动脉的搏动情况,脉搏越快可能越支持严重失血;脉搏越微弱可能越支持严重失血。外周搏动消失,大动脉搏动尚存,说明患者可能已经严重休克。3、外周动脉阻塞的时候:比如动脉内血栓形成。这种情况比较复杂,可能并不属于急救的范畴,也没有太多可以采取的急救措施,但这样的患者往往会出现一侧肢体远端的动脉搏动消失,患侧肢体皮温低于健侧肢体、患侧肢体苍白等情况。这些我们了解一下就可以了。4、对了,还有压迫动脉止血点,止血的方法,也会用到按压这些外周动脉的方法:不过我不推荐普通人使用这种止血的方法,因为普通老百姓可能知道有桡动脉,但很可能不知道有尺动脉的存在。仅仅按压桡动脉,止血效果并不好。还是建议老百姓使用最简单、最实用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止血方法吧!公众号里回复:简单,可以查看最简单、最实用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止血方法!咋也得说说号脉呀!这也是摸桡动脉呀!虽然我不懂中医,虽然我不是中医黑,也不是中医粉。我认为,中医和急救在很多方面异曲同工:中医号脉,就是在摸桡动脉呀!这是在诊病呀!急救中判断患者病情轻重也是摸桡动脉或足背动脉。中医探鼻息,就是在判断呼吸!这是在判断生死呀!HS急救课程中也是推荐普通人通过反应和呼吸判断是否心跳骤停呀!中医掐人中,就是在判断患者的反应,急救是通过拍打患者肩膀或者胸骨摩擦判断患者的意识状态呀。搞清楚了吧:判断患者生死(是否心跳骤停),请摸大动脉;判断病情轻重(比如是否休克),请摸外周动脉。

血液测试可以预测生死,准确率高达80%,这是不是纯属?

血液测试并不能预测生死,只是可以看到身体出了某些情况,即使专业的癌症抽血检查,也只会看到数据不能预测生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