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识人智慧,易经的智慧003

分享《易经》64个人生智慧

易经,它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每天生活起居,工作事业,健康幸福都有易经。我们离不开易经。易经给我们人生的启迪,人生智慧。易经涉及每个年龄阶段的人生疑难问题,易经和生活密切联系。遇到人生疑难读易经。 易经 ,包涵了人生智慧。把它读懂,读通。就明白了。明白了,就知道该往哪里走。其中《易经》64个人生智慧一书中包涵作工作上,事业,人际交往,为人处世等方面。学会看易经,要熟懂易经遇到人生的疑难多看易经,易经有你想要的答案。读一本好书,就像上去敲门和人交谈。 如果你读易经,会成为你生活一部分。易经与生活密切联系。易经包涵了多方面,读易经,学易经,受益易经。

周易五术是指哪五术?

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贵人十养生。其意思为:【一命】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这里的“命”指的就是先天之命。芸芸众生,各司其命,从文还是从武?做脑力工作还是体力工作?搞经济发达还是抓资源?自己当老板还是给别人打工?……惟有顺乎自己的天命去行动,才能顺水推舟,获得不错的结果。顺命,首选要知命,弄懂八字命盘的原理,知晓天干地支,阴阳五行所随载的信息。每个人的先天造化不尽相同,时间和空间决定了人的命理,时间转变,空间转换,天体运转。再加上磁场引力,光线射线。温度湿度等因素的变化,人的生理状况和命理走势就会有潜移默化的改变。地球上不同的地区,不同时间出生的人们,其性格,命是不尽相同的。更不要说遗传基因,民族特别等细微的差别。即使是相差几分钟出生的双胞胎,其性格命运也是不同的,天赋的不同,导致了不同的性格特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承受能力。【二运】先天的命,后天是运。俗话说“命好不如运好”,好是强调“运”的重要性。人的天命已定,惟一能好好把握的便是自己的“运”。什么是运?如果比作是车的话,运就是路;如果把命比较是舟的话,运就是水。按照周易命理学的说法,不同的命在后天交运的情况下各不相同,所谓“十年一大运,五年一小运”。了解人生运势有助于我们等待机缘。旺运时积极奋进,衰运时退避三舍。时代作为我们生存的大环境,它的不断更新也是天意。同样的命在不同的时代会有着不同的运。我们要根据时代来左右自己的运程。或进或退。归根结底,对于后天之运,“顺水者昌,逆之者亡”。【三风水】地吉苗旺,宅吉人旺。俗话说“地灵人杰”,一方好水土,养育一方好人才。个人生存的环境,影响其一生的健康与发展。在黄帝建城时,就有“察其阴阳,观其向背”的说法。风水学主张“明堂平旷,万象森罗;众水朝归,诸山聚会,草盛木繁,水深土厚”。纵观中因历史,领袖或富豪多生于依山面水,藏风聚气,风景秀丽之地。得以禀赋天地之灵气。近水者多智慧,靠山者多道义。苏南多文才,江北多政要,客观地说,风水对人的影响确实很大。家居风水的地理位置,房屋的形状结构,通风采光,家居摆设,装饰颜色等因素,都与个人的运势息息相关,古人讲“三元九运”,二十年吉凶方位变化一次,六十年风水轮流转,是为一人大周期。住宅的好坏,直接影响一个家庭的运势发展,这也是古人的研究风水学的主要原因。【四积阴德】想国人都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这句话表达的是一种因果循环,报应不爽的善恶法则。“因果”,“报应”等概念都是来源于佛教,它和传统士夫所提倡的“慎独”品质不谋而合。用功德换取回报是天经地义的,不可违背的事。天与不受,反受其谴。对社会的贡献叫功德;多做贡献,多做好事叫积德;暗中做好事而不图回报叫积阴德。如果你的本职工作正面作用大,功劳大,你做的好事多,相应的回报就越大,命运会因此越来越好。【五读书】“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古人把读书看作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许多人一生都以读书为乐事。古时侯读"四书”,“五经”,读《道德经》,《南华经》,读《法华经》,《金刚经》,皆是读书。到了今天,读近现在名著,也是读书。青年时读科学,可以为将来打好基础;中年时读儒家,领悟“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老年时读道家,希望延年益寿;晚年时读佛,现世的繁华已无意义,明确灵魂去往何方。于自己,于他人,于社会,“读经都是件有意义的事。【六名】姓名是生命的代号,隐含着许多信息密码。中国自古就有“不怕生错儿,就怕起错名”、“赐子千金,不如赐子一名”的说法。好名字,对一个人的婚姻、事业、健康有促进作用,起名不当则会对个人的命运起阻碍作用。别看名字只是简单的两三个字,其中的学问却很大。好名字要与生辰八字中的阴阳五行相协调,这样可以弥补八字的先天不足,生财旺运。起名字不应该与生肖相冲。【七相】骨骼定一生之荣枯,气色看行年之运势。体态丰满、红光满面、目光炯炯、吐词清晰、声如洪钟,此为易得人缘的好相;印堂发黑、两目无神、语无伦次、东倒西歪、尖嘴猴腮,此为讨人嫌的霉相。相学博大精深,包括面相、手相、身相、动相、心相、衣相等。相由心生,有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就有什么样的面相、手相。提高修养、调整心态、升华思想,都能改变一个人的相貌。作风正派,是君子相;嘴歪眼斜之相必然心术不正;断掌之人,头脑简单;指缝空隙大,是散财之兆。察言观色,可识人相背后的人心。伪君子、真小人最怕相面高手。人的伪装能力再强,也躲不过相术的科学判断。【八敬神】《易经》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其中透露出古人对于天、地怀有一颗敬畏之心。后来各种宗教的发展中,又产生了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神。我们所说的“敬神”是强调人要对自然有一颗敬畏之心。一旦失去了这种敬畏,我们就会在茫茫人世间不知所为,无所依归。【九交贵人】“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自高”。人际交往的层次,直接决定一个人的事业发展和素质高低。有道德,有知识,有经济实力和管理能力者、贵人也、勤交;酒内朋友、狐朋狗友者、少交;为非作歹者,不交。现实生活中,不是很多人都可以交到自己的“贵人”,这是为什么呢?“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交贵人是要看缘分的。人与人之间,由于各自命局不同,会有相生和相克的关系存在。认清谁是自己的贵人,当然是更为重要的事。【十养生】健康是生命之本,天有三宝“日月星”,人有三宝“精气神”。身心健康是影响个人能力的前提,只有思维平衡、头脑冷静,才能产生正确的计划与行为。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第一步,养生即是修身的基础,身心健康才有快乐和福分。按传统的五行命理,"五脏"心肝脾胃肾,对应着“五行”金木水火土,每个器官的好坏,病理根源是五行生克的结果。熟知个人命理,就能做好器官的护理。如金命之人应该做好肺总保健,缺木之人要注意肝脏的调养等。从风水时令的角度出发,个人应按照自然和五行的规律活动,这样才能保持健康。

怎样理解《易经》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性

多听讲解,都是大智慧!

关于识人的论语

圣人孔子曾经感叹说:“凡人心险于山川,难知于天“,人心比山川还要险恶,知人比知天还难。大自然还有春秋冬夏和早晚,可人心莫测,有些人表面看上去好像很老实,但内心世界却包得严严实实,深藏不露,谁又真能知道他在想什么呢?但是孔子在《论语》中,他老人家还是留下了3句非常经典的识人术口诀,可以帮我们看人八九不离十。这三句经典的观人术口诀,是从三个方面来看人,帮我们看人一看一个准。下面我们来一起学习。01、看价值观孔子在《论语·为政篇》中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意思就是说:要了解一个人,应看他言行的动机,观察达到目的所采取的手段,考察他安心干什么,这样,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其实,这段话就是告诉人们,要了解一个人,先要看他的价值观,再判断能否交往。你看他凭什么东西在做事,这就叫“视其所以”;你看他是为了说明东西在做事,这就叫“观其所由”;你看他做事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这就叫“察其所安”。如果我们能够从这三个角度跟一个人聊天,了解他的做人做事的方式,以及出发点,和理想的生活方式,我们就可以大概掌握对方的价值观。价值观是人们长时间生活和经历所沉淀下来的,具有稳定性、持久性、稳定性。我们把对方价值观看清楚了,对方也就无处躲藏了,因此孔子感慨“焉廋哉?人焉廋哉?”,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02、听言语孔子有句话叫“不知言,无以知人也”,人与人之间交往,主要就是靠言语来沟通,所以能够读懂他人言语背后隐藏的意思,就显得尤为重要。孔子《论语·学而》中说:“巧言令色,鲜矣仁”,意思说是:总是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这句话是孔子结合多年人生经验,读懂人性后,得出来的一句经典识人口诀。在孔子看来,真是靠谱的人是“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言语要谨慎迟钝,工作要勤劳敏捷。为什么孔子这么看重人要少说话呢?因为《易经》中说得很清楚:“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真正的吉人往往话很少,而且朴实;但是浮躁虚伪的人,往往话很多,夸夸其谈。老子《道德经》最后一章甚至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即:真实可信的话,往往不漂亮;漂亮话,往往不可信;良善的人不狡辩,狡辩的人不善良。综上所述,听言语,我们不仅可以观察对方的思维和条理,看清对方价值观,还可以看清楚对方是否作风浮夸,是否虚情假意,是否巧言令色等等。孔子这句识人口诀“巧言令色,鲜矣仁”,更是告诉大家一件事:人前很会做人的,背后总有算计。03、看担当《论语》里“君子”共出现108次,“小人”共出现24次,其中19次“君子”和“小人”同时出现。由此可见,在孔子看来,识人的大原则是先判断对方是君子还是小人,先看大方向,再来看细节。关于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孔子最经典的识人术口诀出自于《论语·卫灵公篇》的中一句话——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翻译过来的大概意思是:君子要求的是自己,小人要求的是别人。也可以引申为:君子遇到问题,首先从自身找原因,而小人遇到问题,总是想方设法推卸责任,从不会去反思自己,不愿意从自身找原因。这也体现了君子和小人在面对问题时的担当不同,人品也截然不同。

《周易》中为人处世的智慧,受益匪浅,你怎么看呢?

周易是上古时期的一部传世奇书。从古至今,研究《周易》而卓有成就的人,都是经邦济世的大人物。他们中有——

圣贤、帝王:孔子说读懂了《周易》,人生就不会犯大错误;朱熹集北宋以来易学之大成,亲自注解《周易》。

名相、名将:以易学术数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建立大明王朝;曾国藩床前案头都放着《周易》,时时研读。

名医、高僧:“药王”孙思邈提出“不知易,不足以言大医”;僧一行依据《周易》大衍之数创制了《大衍历》,沿用千年。

知名企业家:马云曾多次公开表示,自己的成功得益于比常人更早读《周易》。他还认为,职场人都该去《周易》里拜拜师。

如果说一生只读一本书,你会读什么?

《周易》可能是你最好的选择。

这不仅是因为它是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儒道两家共同的经典,对法家、墨家、阴阳家、医家的形成发展,也都有着深远影响。

还因为《周易》64卦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它就像一本字典,你的所有人生课题都可以对号入座,从中找到答案。

可以说,读懂了《周易》就读懂了人生。读懂了人生,这世上90%的难题也就迎刃而解。

《周易》中为人处世的智慧,受益匪浅!(曾国藩、马云力荐)

有人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人生就是选择题,面临着一个个重要节点。

只有做出正确的选择,未来之路才能越走越开阔。尤其是30岁后,步步都错不得。

“《周易》的智慧就是选择的智慧,为我们提供参考,选择适合自己的最优项。”鲁洪生教授坦言道。

鲁洪生是首师大博士生导师、国际易经联合会副秘书长,多次受邀在各大国学栏目和顶级学府举办《周易》讲座,成为无数人的易经启蒙导师。

说到鲁教授和《周易》的结缘,要追溯到研究生时期。当时他的导师在易学方面造诣很深,有高人指路,鲁老师对易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真正意识到《周易》的价值,就不得不谈多年前鲁教授事业中的一次重要节点。

1992年鲁教授在沈阳师院任教,刚刚被评为副教授,全省只评上了两个人,这个职称对他很重要。

此时,北京一所高校向他抛出了橄榄枝,亲人朋友都在北京,但回北京副教授职称就没有了。

是走还是留,鲁教授陷入了两难之中。

他为自己起了一卦,是《艮》卦:“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艮为山,此卦主静止)

鲁教授开始冷静分析:

如果接受邀请回北京,副教授职称就没有了,一切都得从头开始。

但只要坚持做学术,钻研得够深入够专业,未来机会总是会有的。

想明白后,鲁教授选择安下心来认真教书做学术。

两年后他迎来了转机,收到首都师范大学的邀请,带着副教授的职称回到北京。

鲁教授说看似是自己运气好,实际上这“运气”是有迹可循的。

也就是综合各种主客观因素,分析每一种选择的可能结果,衡量结果,趋吉避凶。

这次经历之后,鲁教授开始了对《周易》长达数十年的系统研究和梳理。

研究过程中鲁教授发现,现如今对《周易》的解读,由于缺乏深厚的学术基础,大多曲解背离了《周易》的本意。

所以,鲁教授坚持用学术研究的方法,先后研究了上百种易学著作,翻遍数百万字文稿,贯通易经各派,集采各家之长。

再结合考古出土的帛书版《周易》,破解它的象数密码,了解它的思维方式,读懂《周易》的本意。

只有回归本源,你掌握的信息才是最原汁原味的,由此做出的选择才是最精准的。

最初学易经,鲁教授还会卜上一卦。随着易学修养的提升,对于如何做他早已了然于心,达到了“善为易者不占”的境界。

他讲职场、商场、官场中的处事之道,政商界人士都爱听:

他讲职场、商场、官场中的处事之道,政商界人士都爱听:

比如创业之初万事开头难,如何破局;

忧患之时如何应对才能走出困境;

进退两难之时,应该怎么做抉择;

成功时如何把握分寸,留有回旋余地…

通过解读《周易》的精髓和智慧,让你明白如何选择,如何应对,从中找到答案。

在鲁教授看来,《周易》不仅仅是在讲职场、商场、官场,也是在讲人生,讲生活。

鲁教授曾经有一个学员,事业很成功,气质容貌不错,眼界比较高,挑挑拣拣到了28岁。所以,最让她苦恼的是自己的婚姻大事。

《易经》中的为人处世之道

《易经》的独特魅力吸引了大批学者,用“设卦观象”的方法描绘自然界千变万化的奥妙情景,直叫人眇乎小哉、扼腕兴嗟。《易经》中的卦繁多以及复杂,足以叫人眼花缭乱、望洋兴叹。六十四卦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人生密码,首尾相应,福祸相倚,吉中有凶,凶中带吉。人生回有许多遭遇,而德行修养是离苦得乐的最佳保证,《易经》开启了我们的智慧,让我们不为苦乐所困,渐渐领悟了如何自我调适和自我定位。我们窥探自然界的同时也在改变环境,《易经》不单单教育我们认知“坤于顺”,要遵循规律,也让我们明白“利用侵伐,无不利”的道理。世事无绝对,我们是有主动抉择的能力和责任。所以,学习《易经》要义理与象数并进,人生才会充实和有趣。君子之道,厚德载物 做人的道理,无论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都有自己的理论来源而形成的做人准则。这种准则也不是一层不变的,他会根据人的社会地位变迁而变化,根据年龄的增长而变化,根据不同的对象而变化。也就是《易经》中所说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当我们处于逆境中的时候一定要伏地,也就是易经中说的潜龙勿用,阳在下也,它源于乾卦,也就是说我们要放低自己的姿态,要努力进德修业,培养实力,等待时机。古人在考取功名前,便是如此,潜心修炼,心无旁骛。他们整日勤奋不休,在君子之道上反复修炼。当时机成熟的时候,往上跃升,向上进取是没有灾难的,因为前期的修炼使此刻成为顺境。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无论才华如何杰出,都必须扎起口袋,不要外露,要谨言慎行,利牝马之贞,像母马一样正固,性情柔顺,这样才会德行兼备。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我们要厚植自己的道德来承载众人,有德则可为首,众人信服。 我们给别人的第一印象极其重要,《金瓶梅传奇》:“铿锵话语,浩然正气,使世贞为之所震,”。可见人由内向外散发的气场是可以使人折服的。对我们而言,我们要善于培养自身的浩然正气。孟子曾说过浩然正气是充满天地之间,一种十分浩大、十分刚强的气,这种气是用正义和道德日积月累形成的。也就是说,一个人拥有了浩气长存的精神力量,面对外界一切巨大的诱惑也好,威胁也好,都能处变不惊、镇定自若、不卑不亢。如何获得这种浩然正气,《易经》中有解释道,君子认为“元亨利贞”,可以明白仁、义、礼,并成就事业,既是德行以备。但德行不是一日便可修成的,需要日积月累形成。物不可以终止,顾受之以渐,渐者,进也。渐卦是讲究进展的,万物进展到一定时候,就要有个归宿,就出现了归妹卦,君子以永终知蔽,以恒之。归妹卦是讲究趋利避害,已达到恒久,我们可以理解为,在累积正气的时候,我们难免会遇到许多的诱惑和瓶颈,所以我们要保持正固,而获征吉。浩然正气便可以恒之。 亨,君子有终。要想和人长久友好的相处下去,我们要敢于做一个谦卑者,而不是满盈者,地中有山,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谦而又谦的君子,可以渡过大河,虽然谦卑可以得到世人的敬重和支持,但对于桀骜不驯的人,我们不能只图谦卑而无威严,亦即要恩威并重。众多古代的君主便是如此,现今社会的领导者亦要如此。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要成为谦卑者,黄离元吉,得中道也,中道者亦谦卑者。其光不耀,但可长明不灭。离为火,或本身不能独存,必须要有附丽才可显示。所以离卦有附丽、依附之意,作为一个谦卑者,我们要让身边人依附在我们,让他们显示自己的才华,而我们自身也可以有意或无意的依附在他们身上,而达到阴阳平衡,福祸相依,这样彼此便可以长久友好的相处下去,以继明照于四方。 知天,识人,顺之 《易经》很好的解释了三者之间的关系:天道、人道、地道。而其中关于对人的吉凶祸福的判断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规律,人存在于天地之间,天地之间的自然规律变化必然会牵动人吉凶祸福的变化,但自然规律极其复杂和多变,为了更好地展示和掌握自然规律,《易经》就衍生出了用符号代表自然界的现象,也就是现在的卦。而在《周易》有一个基本观点,就是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它总是用自然现象来类比社会现象,用自然现象的已然性来论证社会现象的应然性。但自然规律只能顺之,一旦改变,天地之间的平衡便会打破,而人类必然会遭殃,所以,人类不得不遵循自然规律发展下去。然而社会规律的可变性极其大,因为人类的认知能力及其强大,在社会建构的框架下也就是社会规律的基本原则下,人类理所当然构建,建设自己想要的社会框架。 处世,也就是我们对待天地人之间的关系。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其中表达了人的正直与包容之意,对于天道、地道,是不必刻意修习或修治,顺其自然就好,没有什么害处。天地与人之间的关系已成定式,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是复杂而敏感的,对他人的感觉,处事的态度,可以说是生活的种种都需要一颗巧妙地心。识人,乐事。便是很好的方法。古人对一个人的判断的依据及其繁琐,有德行、才华、门第,甚至涵盖了缘分、生辰八字。可能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这是有所诟病的,但在古代却涌现了一批又一批的伯仲君子之交。对于交友这一方面,我个人认为顺之,也就是我们说的随缘,能把我们吸引到一起做朋友,那我们肯定有相同的品行,如果我们是德行具备的人,那么我们的朋友亦是如此。 而对于处事的态度,平和的心态极其重要,过分的追求则会导致盈则损。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愤怒最易使人冲动,从而失去理性,做出各种令自己后悔的事,此刻最容易说出损人利己的言行。在处事的过程中要杜绝这种嗜欲,已达到平和的心态,追求正常的欲望。 其实,做人的原则和处世的态度是相通的,天地人我们无法改变,我们能做到的就是提升自己、改变自己,用自己的德行来对待外界的一切。把《易经》简单的归到为人处世的道理,难免有一点管中窥豹,但《易经》的魅力之处就在于它的博大精深,我们没必要要求自己透彻的领悟他,我们能做到的一层又一层揭开它神秘的外纱。那么,为人处世就是其中的一层。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