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为什么讨厌诸葛亮,刘禅对诸葛亮的感情

三国时,刘禅对诸葛亮的真实态度究竟是怎么样的?

刘备白帝城托孤之后,刘禅继位,诸葛亮掌握了行政大全,可以说是总揽一切事务。但是毕竟刘禅还是领导者,掌权的却是诸葛亮,刘禅身为新官上任,对诸葛亮是怎么一个态度呢?应该虽然看不惯诸葛亮独揽大权,但同时也知道诸葛亮是不可替代的,所以对诸葛亮应该是既尊敬又讨厌的感情吧。

一、诸葛亮是不可替代的。

刘备建立蜀汉政权离不开诸葛亮的出谋划策,刘禅的能力不如刘备,所以刘禅更知道诸葛亮的不可替代性。但是诸葛亮毕竟掌握了大权,所以没有权利的刘禅还是讨厌诸葛亮的。诸葛亮死后,刘禅就废了丞相的职位。丞相之前是诸葛亮在担任,由此可以看出,刘禅一来是为了收回权利,二来是诸葛亮的地位没有人能替代。所以刘禅还是非常认可诸葛亮的才华的。

二、不允许别人诋毁诸葛亮。

诸葛亮死后,朝野上下虽然是一片哀痛,但是却有小人这个时候想落井下石。李邈就是其中之一。李邈上书给刘禅说诸葛亮在暗中组建了强大的军队,自己肯定是有篡位之心的。按照常理来说,刘禅肯定会彻查,但是刘禅却诛杀了李邈。说明在他的内心,是不允许别人诋毁诸葛亮的。

三、给诸葛亮立庙,厚待诸葛瞻。

虽然诸葛瞻的能力一般,但是刘禅却一直重用诸葛瞻,而且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诸葛瞻,两家结为亲家,可能和诸葛亮还是有很大的关系的。诸葛亮死后,刘禅还决定为诸葛亮立庙,而且这个庙一定要立在刘备的旁边。为诸葛亮立庙是破了大汉四百年的先例,所以刘禅对于诸葛亮一定是很尊敬的,才能不顾朝政的反对,坚持为诸葛亮立庙。

“受六尺之孤,摄一国之政”,为何说刘禅对诸葛亮心生怨恨?

刘备白帝城托孤把行政大权交给了诸葛亮,把军事大权交给了李严,虽然刘禅继位,但是诸葛亮总揽一切事务。刘禅是领导者,掌权的却是诸葛亮,刘禅身为新官上任,对诸葛亮是怎么一个态度呢?应该虽然看不惯诸葛亮独揽大权,但同时也知道诸葛亮是不可替代的,所以对诸葛亮应该既有怨恨,又离不开的人物吧。

一、诸葛亮是蜀汉不可多得的人才。

刘备建立蜀汉政权离不开诸葛亮的出谋划策,刘禅的能力不如刘备,所以刘禅更知道诸葛亮的不可替代性。但是诸葛亮毕竟掌握了大权,所以没有权利的刘禅还是讨厌诸葛亮的。诸葛亮死后,刘禅就废了丞相的职位。丞相之前是诸葛亮在担任,由此可以看出,刘禅一来是为了收回权利,二来是诸葛亮的地位没有人能替代。所以刘禅还是非常认可诸葛亮的才华的。

二、刘禅对诸葛亮是很尊敬的。

诸葛亮死后,朝野上下虽然是一片哀痛,但是却有小人这个时候想落井下石。李邈就是其中之一。李邈上书给刘禅说诸葛亮在暗中组建了强大的军队,自己肯定是有篡位之心的。按照常理来说,刘禅肯定会彻查,但是刘禅却诛杀了李邈。说明在他的内心,是不允许别人诋毁诸葛亮的。

三、给诸葛亮立庙,厚待诸葛瞻。

虽然诸葛瞻的能力一般,但是刘禅却一直重用诸葛瞻,而且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诸葛瞻,两家结为亲家,可能和诸葛亮还是有很大的关系的。诸葛亮死后,刘禅还决定为诸葛亮立庙,而且这个庙一定要立在刘备的旁边。为诸葛亮立庙是破了大汉四百年的先例,所以刘禅对于诸葛亮一定是很尊敬的,才能不顾朝政的反对,坚持为诸葛亮立庙。

诸葛亮死后刘禅就废除了丞相制,他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

首先是因为他不太喜欢诸葛亮,毕竟因为有诸葛亮的存在,所以刘禅一直没有办法掌握实际的权利,其次就是因为丞相这个位置的权力太大了,已经对自己产生了威胁。

诸葛亮死后,刘禅做了4件事,刘禅真的怨恨诸葛亮嘛?

刘禅对诸葛亮更多的是忌惮和怨恨。第一,刘禅不是民间传说的那么傻,用诸葛亮自己的话说,刘禅是“天资仁敏,爱德下士”。他只是性格懦弱,缺乏担当,只图安逸。第二,诸葛亮也不是传说中的那么无私。利益之争,权力争夺。导致诸葛亮要牢牢地控制住刘禅,以维护自己的权和利。刘禅跟诸葛亮的矛盾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诸葛亮排挤了另一个托孤大臣李严,独揽军政大权,权力遮天。让刘禅真的成了傀儡和摆设。“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刘禅其实是没有实权的。2、诸葛亮从后宫到朝堂,到刘禅的贴身随从,均安插安排自己的亲信,处处约束监督刘禅。让刘禅没有自己的空间和自由。3、对待北伐之事的态度上。诸葛亮执意要北伐,这是与蜀国当时的国情不符合的。也是与其《隆中对》“保其岩阻”不相符的。蜀国四塞险固,特别北边是天堑秦岭。劳师远征的北伐,的确不是个明智之举。刘禅和蜀国上下都是反对北伐的。但是,诸葛亮执意要北伐,大权在手,刘禅不支持也得支持,实属无奈之举。4、刘禅是希望蜀国修养生息的,连年的北伐,却将蜀国拖进了民不聊生的境界,到了崩溃的边缘。刘禅是敢怒不敢言。他内心是怨恨诸葛亮的。所以,在诸葛亮去世后,刘禅作出了4年事情,表达了自己对诸葛亮的态度。第一,不许奔丧。直接下诏书,不许蜀国官员去汉中奔丧。第二,废除丞相之职位,不设丞相。这是忌惮再次出现诸葛亮那样的大权独揽,控制皇位。第三,停止北伐。否定了北伐的意义。也就否定了诸葛亮的北伐。第四,不给诸葛亮建祠立庙,公然违背礼制,也要表达自己的态度。以上四个做法,直接表达了刘禅对诸葛亮的怨恨。尽管很多人不愿意接受,找出各种理由来辩解。其实都是徒劳,行为表达思想,事实就是如此。

《三国演义》里面刘禅究竟恨不恨诸葛亮?

在我看来刘禅还是对诸葛亮有恨意,因为在诸葛亮死了二十多年后,刘禅迫于压力才给诸葛亮立庙而且还是在汅阳,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来。

为什么刘禅不肯为诸葛亮立庙?刘禅真的恨诸葛亮吗?

我们现在怀念先人、纪念古人,很多都会选择到一些专门为他们建立的庙中去瞻仰观光,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这个习惯也是自古就有的。然而,三国时期,为蜀国鞠躬尽瘁的诸葛亮死后,刘禅却不肯为他立庙,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有人认为是因为刘禅对诸葛亮恨之入骨,不允许任何人祭拜他,但是如果了解到当时立庙是一种什么意思,或许就不会这样认为了。那么,当时的情况到底是如何呢? 所谓“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出自《礼记》。这句话前面还有几句,要完整来看,意思可能更容易理解。 故君子戒慎,不失色于人。国君抚式,大夫下之。大夫抚式,士下之。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刑人不在君侧。——礼记·曲礼 在这里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段话所强调的主要是秩序。国君、大夫、士,庶人不是在这个序列里,而是处于这个序列的最底端,没有提及。礼和刑在当时的意思和我们今天说的意思已经很不相同了。今天,我们可能会把礼理解为一种普通的礼仪、礼节、礼貌,把刑理解为刑罚。其实在春秋时期,都不是这个意思。 春秋时期的礼首先是一种制度性的规定,婚丧嫁娶都有一定的制度性的礼仪规定,也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礼制,而不是礼仪。比如说,祭祀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礼制。关于祭祀的制度规定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庶人没有。也就是说,天子可以为自己的七代祖先立庙祭祀,诸侯可以给自己的五代祖先立庙祭祀,大夫可以给自己的三代祖先立庙祭祀,但庶人是没有的。 比如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对国家有大功,在蜀汉国内又有惠政,所以他死的时候,蜀中老百姓都很怀念他,希望后主刘禅能够在成都为他立庙,可以让老百姓祭祀。但是刘禅没有同意。 很多人说,这是因为刘禅对诸葛亮在世时独揽大权,刘禅对自己“政由葛氏,祭则寡人”的处境非常不满,对诸葛亮怀恨在心,所以不允许老百姓为诸葛亮立庙,不让老百姓祭奠他。这么说的人就是没有搞清楚,在都城立庙,在当时来说,是一个违背礼制的事情。为什么呢?因为都城是有皇帝的祖先庙庭的,也就是天子七庙,其他人是不能再都城立庙享受祭祀的。 那么,什么情况下会为自己的祖先在天子的都城立庙呢?比如说曹操在死前,汉献帝特赐他在都城为自己的祖先立庙;司马懿在高平陵之变后,已经控制曹魏政权的内外军政大权,封晋公,当时的曹魏皇帝齐王芳就特赐司马懿在都城洛阳为自己的祖先立庙。而曹操和司马懿这么做的时候,其实是已经完全不把皇帝放在眼里了,所以他们是明知道自己这么做违背礼制,但他们要的效果就是通过违背礼制,来让天下人都明白,他们已经准备取代现在的皇帝了。 在刘备死后,受刘备遗诏和诸葛亮一起辅佐刘禅的李严为了取悦诸葛亮,就曾劝诸葛亮受九锡,晋爵称王,诸葛亮拒绝了。所以,在刘禅看来,虽然老百姓都要求为诸葛亮立庙祭祀,但他坚持反对,恰恰是对诸葛亮的爱护。因为,只要在都城立庙,就让诸葛亮前面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变成了谋权篡位。君子爱人以德,所以是爱护诸葛亮始终忠诚于汉室的公众形象。 再比如说,郊祀天地在古代一直都是天子才能行的礼仪,其他人都是不能搞的。三国时期,刘表在荆州私自郊祀天地,就被很多人视为刘表有不臣之心的证据。还有与等级相对应的官属、仪仗、侍从,甚至还有出行时的工具,也就是当时的王侯出行所用的车马,也是与等级相对应的严格规定的。刘焉在四川有不臣之心,就私自造了很多天子乘舆,就是为日后称帝做准备。 也就是说,礼制在当时是整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只是今天社会文化意义上的礼仪。而当时的社会还是一个社会等级非常森严的社会,每个等级都有与之相对应的礼法规定。在这个礼法秩序的基础上,才有儒家理想的秩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刑在当时也不是今天我们所理解的刑罚的意思。春秋时期还没有今天的刑罚,当时所谓的刑,主要是指肉刑。比如在西汉文帝之前,所谓的五刑就是指指墨、劓、刖、宫、大辟,全部是对人身体的伤害。一直到隋唐以后,五刑才变成笞、杖、徒、流、死。 比如商鞅变法时,秦孝公太子犯法,商鞅认为要坚持执法,就把太子的师傅公子虔施以黥刑,公孙贾施以劓刑。此外,孙膑受过刖刑。汉文帝时期对刑罚进行了改革,但仍然保留着一部分肉刑,司马迁受宫刑就在汉武帝时期。所以,《礼记·曲礼》说“刑人不在君侧”,意思就是说,受过肉刑的人不应该在君主身边。这不是歧视,而是在当时的观念看来,受过这种刑罚处罚的人心术不正,他们在君主身边,不利于君主修身养性。 从这个角度说,所谓的“礼不下庶人”的意思就是,每个社会等级都应该适用相应的礼仪制度规定,而庶人是在这个制度规定之外的,庶人没有相应的礼制规定,就不应该适用这一套。而“刑不上大夫”的意思则是,大夫、诸侯都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应当给予他们相应的尊重,不要适用肉刑。 当然,这套关于礼制和刑罚的规定都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随着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制的兴起,这套秩序实际上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崩溃了。 比如前面提到的商鞅变法中,就是在贯彻“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理念,这和刑不上大夫已经完全不一致了。礼不下庶人随着门阀士族体系的崩溃,也逐渐崩溃了。但这个过程持续得时间相当长,前后近千年,差不多到隋唐时期才大体完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