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三大趋势易经,看易经的人都是什么人

易经三大核心思想

《易经》三大核心思想:变易、简易、不易。《易经》是阐述天地世间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是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易经》蕴涵着朴素深刻的自然法则和和谐辩证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其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即“天人合一”。《易经》长期被用作“卜筮”。“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易经》被誉为诸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纲领。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其内容涉及哲学、、生活、文学、艺术、科学等诸多领域,是各家共同的经典。

《周易开讲》32——《中孚、小过、既济、未济卦》各卦寓意

六十一、《中孚》卦 由下兑上巽组成,象征“中心诚信”。卦名中的“孚”字,意思是“信”。上卦巽为风,其义为顺入;下卦兑为泽,其义为欣悦:泽上吹拂着和风,和顺欣悦,喻示“中心诚信”的情状。全卦展示物情笃诚信实的意义,以及处诚的要领。六十二、《小过》卦 由下艮上震组成,象征“小有过越”。上卦震为雷,下卦艮为山:雷声在山顶奋响,声势稍为过常,喻示“小有过越”的情状。全卦揭示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有时柔小、寻常之处应当稍为过越的道理。六十三、《既济》卦 由下离上坎组成,象征“事已成”。卦名中的“济”字,意思是“成功”。上卦坎为水,下卦离为火:火在水下烧,煮成食物,喻示“事已成”的情状。全卦揭示在诸事皆成之际,如何守成的道理。六十四、《未济》卦 由下坎上离组成,象征“事未成”。上卦离为火,下卦坎为水:火在水上烧,难以煮物,喻示“事未成”的情状。全卦揭示在诸事未成之际,如何审慎促使其成,化“未济”为“既济”的道理。

读懂《易经》的人真的可以预测未来?

易经六十四卦就是告诉你六十四种规律,或者说是事物六十四种运行轨迹。例:乾为天,第一爻 潜龙勿用,可以理解为来到一个新环境,要低调,不要浪,像龙一样,潜在深渊,勿用,不要招摇,猥琐发育;第二爻 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可以理解为等你慢慢熟悉环境了,可以稍微展现一下自己的能力,让领导见识到你的水平,收个人头,打个野走个位什么的;第三爻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此时你的水平已得到队友的肯定,但目下是发育战略机遇期,要抓住时机让自己强大,不能被杀,所以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第四爻 或跃在渊,无咎。 此时你已取得相对优势,可以推塔可以ganke,可以从心所欲;第五爻 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此时已到达巅峰,一身神装,攻高地指日可待,mvp唾手可得;第六爻 亢龙,有悔。比赛打完了,所有的辉煌瞬间归零,你开始后悔刚刚是不是杀太快了,导致对手过早投降,胜利过后的虚无感笼罩全身。感觉像在介绍游戏,但世间万事万物都如同一场游戏,都会有一些规律可循。用周易预测未来可不可以?我认为,大致可以。易已经告诉了你事物的发展趋势,我们学易就是为了找到自己属于哪种状态,是飞龙在天,还是潜龙勿用。那么下个状态该怎么办,就好说了,看爻词就可以了。没有哪一本书是可以预测未来的。《易经》是教人怎样摆正身位,曾样应对变化的。若单纯用它占卜预测,很容易走火入魔。《易经》在科学方面是有一定道理的,例如术和象方面,一定程度上称得上预测,但也只是的现在的天气预报差不多,至于看相算命,易经只是通过此来反映一种变化,你可以试试,但不要盲从。总结起来,未来靠你自己,是没有什么可以预测的。

《易经》第三十二卦 恒卦启示:持之以恒,天下化成

《易经》第三十二卦 恒卦 雷风恒 震上巽下 恒卦卦辞:亨,无咎,利贞,利有攸往。 本卦辞的意思是:亨通顺利,没有灾祸,利于坚守正道,利于前去行事。 人生启示:持之以恒,天下化成 恒卦位于咸卦之后,《序卦》中说道:“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恒者,久也。”咸卦描述男女感应,推及夫妇之道;在迅速引发情感之后,接着要考虑的是长久维持,所以出现了恒卦。 恒卦,是异卦相叠,巽为下卦,震为上卦。震为男、为雷;巽为女、为风。震刚在上,巽柔在下。阳刚在上而阴柔在下,雷风相激,顺势而动。刚柔呼应,相互助长。阴阳相应,常情,故称为恒。 恒卦象征恒久之意。卦辞极力赞美恒久之道,认为能持之以恒者,不但可致亨通,并可济成三事,无咎害,利于守正,利于有所往。 恒卦亨通没有灾难,利于守正道,是持久坚持之道,是天地运作不停之道。前往有利,是终结之后又会有新的开始的意思。日月运行于天际,永远发出光明,四时运转变化,永远不会停止,圣人长久保持自己的圣人之道,天下的百姓就会受到教化。明白恒久的道理,天地万物的性情就能够明白了。 恒卦启示的是恒久与变化相互作用的人生哲理,告诉人们做事要有信心和持久,因为成功就是长期坚持、不懈努力的结果,这也是人们所说的“有恒者事竟成”。 “君子以立不易方”,就是说君子要坚定自己的立场,不轻易改变自己的初衷。“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 ,虽然在浮躁的社会中,有些人看似是一夜成功,但是若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所有的成功都是以长期的努力和准备为基础的,如果不是这样得到的成功,也难以长久。

第一节易经是什么

第一节易经是什么一、易是什么? 易就是变化,变化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变化贯穿着宇宙万物的起始终灭,宇宙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之中,变化是我们这个世界的本质属性。“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万千世界,因变化而精彩。西方现代天文物理学认为:这个宇宙起源自于一个奇点,这个奇点体积无限小、质量无限大,拥有无限的能量,宇宙之始源自于这个奇点的爆炸,在极短的时间产生了宇宙,宇宙自此总是处于膨胀之中,等到膨胀到了极限之后,这个能量达顶峰之后,宇宙便开始收缩,等能量耗尽之时,宇宙重新收缩为奇点,宇宙死寂。现在科学有很多奇妙的假说,很多假说是我们无法用实践去检验其正确和错误,因为它是天才的产物,远远超越普罗大众的认识范畴。中国传统文化之源易经认为:宇宙的创始,源于气化,本乎自然。这个“气”是宇宙的总能量,由气生数、由数成象、由象现理,这就是易经思维,是易经认识这个世界、探索这个世界变化规律的方法和途径。易思维是从似乎是从事物的根源来类比和推论事物变化的规律的,比如“天地大宇宙,人身小宇宙”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万事万物都要受宇宙法则的约束,个体服从整体。 二、《易经》是什么? 宇宙万物始终在变化之中,这就是易,易就是变化。经是经典书籍,《易经》是对变化规律进行归纳和研究形成的一部经典书籍。现在传世《易经》是《周易》,是《易经》的一个版本,《易经》又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组成,后世学者在此基础的进行研究和论述,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易经》体系,为东方文明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撑。《周易》是周文王和周公所作,从乾坤两卦开始,讲述了64种情境的变化规律,如此类推,可推演万事万物的变化规律。易经的《易传》是孔子所作,是对易经变化规律的进一步论述。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观点是从“仁”和“善”的观点来诠释宇宙万物变化的规律,易经《系辞》“生生之谓易”,说明了天地化生万物,其本能是生而又生,生生不息就是变化。“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是善的、厚生的,儒家观点:学习易经的是效仿天地的德行,弘扬其善的一面,抑恶扬善,克己复礼,施行中庸之道,便天地各其位,万物自然化生。 易经是群经之首,更是群经之始,《道德经》也是最先对易经原理的解释性著作,所以学习《易经》还要对照《道德经》去学习、理解和感悟。《道德经》的道可以泛指天地万物的规律,德是对规律的理解和掌握,经是经典著作,《道德经》是认识规律、理解规律和掌握规律的经典著作。“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道无吉凶”,道家思想认为规律是无吉无凶的,天地自然规律运行是客观存在的,只有这些规律作用于人事才发生了吉凶的现象,认识规律和理解规律规律才可以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规律,从而利用规律以实现趋吉避凶、化险为夷,从而更好地生存下去。 三、《易经》是指导实践的一门学问 古人作学问是为了学以致用,《易经》的形成和发展从来就没有脱离实践,无论其糟粕和精华都是对实践的诠释,《易经》是一本指导实践的原理书。古“易”字为上日下月,“智”字上知下日。古人认为变化是从日月更替开始的,认识日月变化的规律可以获得智慧,知道运用规律好的一面(“日”引申为阳性的、好的)可以成为智者。 《易经》探讨规律是从天地自然开始推演万物万事的,经部的前三十二卦讲天地自然,后三十二卦讲人事吉凶,传部是对易经的哲学性的论述。《易经》讲了天地自然:日月更替、阴晴圆缺、春华秋实、沧海桑田;讲了社会演进:国家兴亡、社会盛衰、明暗、经济起伏;讲了人事:得失成败、损益否泰、吉凶悔吝、悲观离合。《易经》从天地的特性开始揭示了自然、社会、人事的运行规律,是中华文明“天人合一”思想理论基础。《易经》认为天地这个总规律是影响自然、社会和人事,天道、地道的演化,都会或直接或间接,或有形或无形影响着人道的得失成败,认为世界是整体的,是错综复杂的、变幻莫测的,承认事物的整体性、复杂性和变化的不确定性。但《易经》思想是积极的,认为通过深入学习研究是可以认识规律和掌握规律的,通过运用预测工具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探索细微的征兆,是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从而运用规律趋利避害,得到好的结果。 四、《易经》推演事物的特点 《易经》理论在现代理论分类是集预测学和决策学于一身的信息运筹学,其指导实践的方法是的主要特点是注重整体性和重视运用工具。 《易经》注重的整体性是指事物演进过程中的时间性和全面性,易经理论是把事物的演化放在历史传递之中,从而全面透析事物演化的性质和趋势,其方法是把事物放在天道、地道、人道运行之中综合分析,得出答案,指导决策。具体地说分析一个事物的趋势,要用历史的眼光去审视,即研究天时,天时代表事物的演化性质,即事物运动的性质是阳性的还是阴性的;要用趋势思维去判断,即研究地利,要用全面性的观点判断事物已经演化到哪个层面或位置,结合其运行的性质判断吉凶因素的多少和趋势;对事物运行性质、趋势的判断是为了解决现实生活中所遇到问题的,使自己处于有利的位置,与天时和地利相契合,以得到良好的结果,这就是人和。《易经》的整体观对指导股市实战操作意义重大,以天时观分析行情的性质,即:现在的行情是阳性运动(上涨阶段)还是阴性运动(下跌阶段);以地利观分析行情位置,即:现在股票指数运行到了上涨阶段或下跌阶段的什么位置,这个位置是对多方有利还是对空方有利;以人和观判断自己的决策方向,决定自己是加入多方阵营还是加入空方阵营。在天时、地利、人和是多头行情时做多,在天时、地利、人和是空头行情时做空,这是易经理论成就事业的主要方法。《易经》的理论方法要远远高于后世《孙子兵法》对天时、地利和人和的诠释,《孙子兵法》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割裂了人道、地道和人道的相互联系,在分析事物规律整体性方面是有欠缺。《易经》天人合一思想分析事物本着于三大原则,即:历史眼光、全面分析、着重于趋势。 《易经》指导实践重视对工具的运用,当然远古人们迫于条件限制,运用的工具是非常原始的,以现代人的看法是非常不科学的,甚至是荒唐的,但科学就是在不断错误之中发展的,爱迪生发明电灯时不也试用过一千多种材料吗?我们分析古人的行为时应当还原当时的历史背景,这样才能看到问题的根本。经过长期筛选,蓍草和龟甲接收信息的最佳材料,因为比其它材料占卜灵验,当然可能是一些巧合,所以认为蓍草和龟甲是灵物,其功能是接收天、地、人三道的信息。经过演算分析以判断事物的吉凶趋势。其作用相当于现代人用手机、电脑接收来自各方面的信息,包括基本面的信息和技术面的信息,以分析股市行情趋势。 记得的位科学家说过科学起源于巫术,这可能是对科学起源深邃思索之后的深刻感悟,毋庸置疑,灵感都是奇思妙想的产物。 五、《易经》理论指导实践的原则 天道无吉凶,大道本自然。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之中,不以人的意志、好恶为转移,但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是可以被认识的,是可以被认识,是可以预测的,这是《易经》的认识论,《易经》的认识论是积极认识论,不是消极的不可知论,虽然《易经》有占卜术,但占卜不是其理论的主流,自古就有“善易者不占”的说法,占卜可以说是远古的一种概率理论,而《易经》最根本实质应当归属于运筹学,因为其预测事物的未来变化是有原理、有原则、有方法,是一套设计周密分析判断程序,是理论指导实践的典型理论,是知行合一的理论实践。《易经》指导实践的理论原则是三易,即“简易、变易、不易”,简易、变易、不易既是认识论的范畴,又是实践论的范畴,《易经》是理论和实践从不割裂的实践方法,这也正是《易经》是科学的一种体现。分析事物从简易的原则入手,从变易的原则深入分析现象的趋势和变化的复杂性,用不易的原则为方针去定性定量定位。用易经三原则综合分析得出的结果,决策依据会更周全、更缜密、更充分,指导实践获取成功可能性更大。 《易经》的三原则:万事万物都是变化的--变易;变化是有规律的――不易;这种变化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简易。分析问题从很容易入手,从简单到复杂,层次渐进,层层深入,从表及里,由点及面,由面及体,循环推演,事物的本质属性和本质规律就会显现出来了。

读懂《易经》的人是否真的可以预测未来?

《易经》也成为《周易》,是我国传统经典著作之一,相传是周文王姬昌所作,因为时间比较久远,所以是否是真的姬昌所作还有待考究。但是不论如何,《易经》都是我国传统文化思想里面,对于自然哲学还有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就算我们读懂了《易经》,我们也不可能预测未来,但是我们能够通过里面的思想,能够判断未来的大体走势。

《易经》是起源于我国早期社会的,当时社会生产力是比较低下的,而且那时候的科技也发达,人们对于很多自然的现象以及社会现象甚至是人体的生理现象都无法做出比较合理的解释,也正是因此而诞生了神学这个概念,人们会认为一切的现象都是在神的支配下发生的,无论是天灾人祸还是各种自然景观,都是在神的操控下,所以当时的人们为了避免一些灾害,而通过所谓的神的预测来面对一些突发状况,从而能够做到趋利避害,经过常年的实践与思考,掌握了一定的预测方法。

他们将这种方法看作是一种神意,从而体现在了《易经》里面。当时这种思想是用于人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当中的,用来预测天气或者是即将发生的一些社会性事件。随着时间的发展,《易经》已经不单单是用来做这些事情了,也是各个朝代用来安邦治国、修身养性的哲学思维。《易经》不仅仅蕴含着哲学思想,也是拥有法学思想等其他思想。

其实说简单一点,《易经》就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对于实践的一些总结从而汇集成册,所以我们如果能够读懂《易经》,我们就能够对当下的事物发展有一定的把握,从而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从而达到所谓的“预测未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