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看天象的是谁,古代看天象的大师叫什么
大唐预言家李淳风与袁天罡 介绍两人传奇预言故事
不知道大家是否相信预言这一说,之前有关于世界末日是哪一天的预言,霍金预言实现过几次?一次也没有。但是唐朝有两位预言家,李淳风和袁天罡却拥有预测未来的奇术,据说当时还预测出有一位姓武的女子将要代掌李唐地位,他们真有这么神吗? 一、卜算出状元郎狄仁杰 在大唐时期,有两人拥有预算奇术的人,占卦特别准,李世民听说后 ,便派人到民间寻找,将他们带到宫中。李淳风与袁天罡是师兄弟,也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两人均善于算卦,能够占卜出人的过去未来,于是李世民将两人传到金銮殿,对二人说道,如果今天你二人算的准,以后便是荣华富贵,若算不准就定你们妖言惑众之罪。 二人道:“皇上想让我们算什么?” 李世民道:“给朕算一算今科状元是谁。” 李淳风想了想说:“今科状元乃火犬二人。” 袁天罡掐掐手指说:“这二人实乃四根木头。” 李世民一听火了,说:“ 你们好大的胆,敢欺骗于我!” 李淳风说:“皇上息怒,这是天机玄语,到时 便知。” 李世民半信半疑,先将两人留在宫中。科考 完试,狄仁杰中了状元。李世民把袁天罡和李淳风召上金殿说: “今科状元狄仁杰,看你俩怎么和朕解释?” 李淳风微微一笑说:“皇上,我们预言对了。” 李世民道:“你们说的是火犬二人呀。” 袁天罡道:“万岁,这火犬放到一起可是个‘狄’字。二人是个‘仁’ 字。四根木头乃‘杰’字,合起来不正是‘狄仁杰’吗?” 二、预测武则天代掌李唐 在太宗年间,民间流传,唐三代之后,有位女主武王将代掌天下,之后这一流言传到宫中李世民的耳中,他觉得很不安,便叫来李淳风问到此事,李淳风说道:“臣夜观天象,发现有太白经天,这意味着有女主要兴起。经过推算,此女就 在宫里,是陛下的眷属。三十年之内,将要代掌李唐地位,而且还要诛杀李唐皇室的子孙。” 上一页 0 /2 下一页
古人总“老夫夜观天象,掐指一算”“观天象”真的能“预言”吗?_百度知 ...
这种夜观天象的行为真的能够预言,但是现在的我们无法对这种行为进行解释,通过不同的星所在的位置,能够推测到未来的事。
唐代著名的天文学家一行有哪些成就?
唐代是我国古代文化高度发展与繁荣的一个朝代。这不仅体现在、经济上,还体现在自然科学方面。唐代的天文学成就,标志着我国古代天文历法体系的成熟。这一时期涌现了不少杰出的天文学家,其中一行的成就最高。一行,俗名张遂。他出生于一个富裕人家,家里有大量的藏书。他从小刻苦好学,博览群书。他喜欢观察思考,尤其对于天象,有时一看就是一个晚上。至于天文、历法方面的书他更是大量阅读。日积月累,他在这方面有了很深的造诣,很有成就,成为著名的学者。712年,唐玄宗即位,得知一行和尚精通天文和数学,就把他召到京都长安,做了朝廷的天文学顾问。唐玄宗请一行进京的主要目的是要他重新编制历法。因为自汉武帝到唐高宗之间,历史上先后有过25种历法,但都不精确。唐玄宗就因为唐高宗诏令李淳风所编的《麟德历》所标的日食总是不准,就诏一行定新历法。一行在长安生活了10年,使他有机会从事天文学的观测和历法改革。自从受诏改历后,为了获得精确数据,他就开始了天文仪器制造和组织大规模的天文大地测量工作。一行在修订历法的实践中,为了测量日、月、星辰在其轨道上的位置和运动规律,他与梁令瓒共同制造了观测天象的“浑天铜仪”和“黄道游仪”。古人没有“天眼”,如何夜观天象
文/新太史令 导读:全球最大射电望远镜——贵州平潭“大锅盖”已经正式启用,并已经收到千亿光年外的脉冲信号。开启国人探索宇宙更伟大的历程。其实,老祖宗早就对头上这片天感兴趣了。只是那时观察星空更多的是对应着地上的国事人事。于是那句“夜观天象,巴拉巴拉”的话便成了星象家的口头禅。那么古人是怎么夜观天象的呢?设立观测天象的机构与主管官职 天象作为统治者行军打仗、庆典仪式、破土动工等一些列重大事情的主要依据,是古代帝王之学的一部分,有着神秘的地位。自秦汉以来,中央就已专门设立机构,负责天象事务。秦汉设太史令,唐设太史局、浑天监、司天台,宋、辽、金、元设司天监,明清两代设钦天监。 《唐六典》记载:“太史令观察天文,稽定历数。凡日月星辰之变,风云令色之异,卒其属而占候焉。其属有司历,灵台郎,挈壶正。凡玄象器物,天文图书,苟非所任,不得与焉。观生不得读占书,所见征详灾异,密封闻奏,漏泄有刑。” 可见,普通的观生是不能私自根据天象占测吉凶的,发现天象异常,必须密奏皇上。但作为太史令(钦天监)是可以占测吉凶的,然后再上报皇上。禁止民间私自研习天象 在古代,天象还往往被认为是王侯将相、朝廷命数的征兆,所以,从西晋开始,中央专门立法禁习天象。 西晋时“禁星气,谶纬之学”。 唐朝时法律规定:“诸玄象器物,天文图书,谶书,兵书,七曜历,太一,雷公式,私家不得有,违者徒二年。若将传用,言涉不顺者,自从造袄言之法。私习天文者,谓非自有图书,转相习学者,亦得二年徒坐。”“诸造袄书及袄言者,绞。” 明朝时把私习天文与收藏禁书归为一条罪状。 清朝时将会受到杖刑,同时,将研习者充公,作为天文生编入国家天文机构。古人对天象的“天人感应”观 中国古人经过长期观测积累,将星空划分为四大块: 东方青龙 西方白虎 北方玄武 南方朱雀。 每个方位又划分为七宿,总共二十八宿: 东方青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 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昂、毕、觜、参)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 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而一旦天象异常,古人通常认为是人世间的某种预兆,关乎吉凶。比较出名的天象如: 荧惑守心,即火星在青龙七宿之一的心宿附近滞留,史料对此种星象记载多达十七次,最著名的当属《史记-秦始皇本纪》里的记载,“三十六年,荧惑守心”。古人认为荧惑守心对皇帝来说将有大灾难。第二年,秦始皇就在沙丘驾崩了,当然在今天看来只是某种巧合吧。 五星会聚,即金木水火土五星(太白、岁星、辰星、荧惑和镇星)同时出现在夜空。在古代,五星会聚被认为是吉兆。《史记-天官书》中说,五星会聚有着“改立大人、掩有四方”的重大星占含义。史料记载了几次著名的五星会聚事件,如“商纣之时,五星聚于房”,“汉之兴,五星聚于东井”等。这些事件被天象学家视作圣人出世的吉兆。 此外,古人对彗星、日月食、太白星等诸多星象有吉凶之占测。感兴趣的读者可自行查阅相关星象记载史料。 中国古代星象学系统判断,涉及四象二十八宿、天干地支、易经八卦、阴阳五行、预测术数等多个子系统。本文抛砖引玉,希望读者发表高见。古代观天象的人怎么称呼
钦天监是掌管观察天象、推算节气历法的机构.秦、汉以来以太史令掌天象历法.唐代始设太史局,后又改司天台,隶属于秘书省.宋、元时设有司天监,与太史局、太史院是平行并置的机构.元朝还设有回回司天监.明、清则改名钦天监.明代钦天监设监正一人、监副二人.领有主簿厅、春夏秋冬官、五官灵台、五官保章、五官絜壶、五官监候、五官司历、五官司晨、漏刻博士等.监正、监副掌察天文、定历数、占候、推步之事.每岁冬至日呈奏明岁大统历,移送礼部颁行.现知明代钦天监除刻印过《天文刻》外,主要是负责印造每年奏准的《大统历日》.据朝鲜郑元容《文献撮录》记载:“皇明历式有二,曰王历,曰民历.每岁造大统历,先期二月初一日进呈来岁历样,然后刊造一十五本,送礼部颁行两京及布政司,照样刊印.”看来明代钦天监只管刊印每岁历书样本,进呈礼部颁行,所以钦天监自己只有印刷匠28名,裁历匠2名,裱背匠1名,反不如司礼监裁历匠人多. 官位职责 监正 监副 主薄厅:主薄,一人,从七品至从八品(掌薄书文移之事) 属官:五官正(春、夏、中、秋、冬官正的简称)各一人,正六品(掌推历法,定四时) 五官灵台郎,四人,从七品(观测天象变化) 五官保章正,一人,正八品(记录天象变化,占定吉凶) 五官挈壶正,一人,从八品(掌刻漏记时) 五官监侯,二人,正九品(佐五官正,推历法,定四时) 五官司历,二人,正九品(佐五官正,推历法,定四时) 漏刻博士,一人,从九品(掌定时、换时、报更、警晨昏.大朝贺时,充报唱官.) 五官司晨,二人,从九品(佐漏刻博士.定时、换时、报更、警晨昏.大朝贺时,充报唱官.)
唐朝有专管天文的机构没,有用来观察星象的建筑没?有的话请介绍一下...
司天监司天监,官名。掌管观察天文,并推算历法。元初掌天文历象的中央机构。后为天文学校。金代设司天台,隶秘书监,掌天文历数风云气象,兼教授生员。设提点、监、少监、判官、教授、司天管勾等。辖天文、算历、三式、测验、漏刻诸科。元初因金制,立司天台,隶秘书监。世祖至元十一年(1274)与回回司天台合并为一,并于次年招收生员入台学习。十五年(1728)别置太史院,与司天台并立,观象颁置太史院,司天台仅教授生员,成为天文学校。延佑元年(1314)改名司天监。秩正三品。七年(1320)降正四品。设提点1员,司天监3员,少监5员,丞4员,知事1员,令史等吏员若干。属官有提学、教授、学正、及天文、算历、三式、测验、漏刻诸科管勾、阴阳管勾、押宿官、司辰官等。额定天文生75人。历代多设置司天监,但名称不同。周朝有太史,秦汉以后有太史令。隋代设太史监,唐代设太史局,后又改司天台,隶属秘书省。宋、元两朝有司天监,元代又设太史院,下设三个局:推算局、测验局、漏刻局。元代至元十七年(1280年)又设有回回司天监,任务“观像衍历”。明初有司天监和回回司天监,有天文、漏刻、大统历、回回历四科;洪武三年(1370年)改称钦天监,清代循称钦天监,并设监正、监副等官。明朝以后即有欧洲传教士加入,洪武二年(1369年)阿拉伯鲁密国的黑的儿、马德鲁丁、马哈麻父子先后出任监正。清初汤若望订正“时宪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