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谎仪多久出结果,测谎仪准确率多少
测谎仪对说谎人能测出真正的结果吗
普通人可以有过专业训练的不行
测谎仪究竟可信不可信?
测谎是一门科学,测谎仪是一种科学的心理测试仪器,即多参量心理测试仪,是综合心理学、生理学和现代电子学以及其它应用科学技术而成的。其工作原理在于:人在说谎时,会引起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如血压、呼吸、脑电波、声音、瞳孔、皮肤电等),而这些生理变化是由植物性神经系统控制,不受人的意识控制,所以测谎仪可以通过记录这些细微的生理反应来判断人是否说谎。
当今的测谎仪虽然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仍然主要集中对血流量压力、呼吸和汗液分泌三大基本生理功能的监测,只不过在技术上更先进一些。
尽管测谎技术在实践应用中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然而关于测谎技术的准确性的争论却从未停止过,支持者和反对者各执一词。我认为,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测谎技术只能有限度的识破谎言
测谎仪的准确率是多少?
当代测谎:机器与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用机器测谎的手段不断加入了科学的内涵。当代测谎仪比较标准的叫法是“多功能生理扫描记录仪”,主要测定人体生理变化的4个方面:血压、心律、呼吸和皮肤电阻。但别以为一上测谎仪便知是否说谎,实际上测谎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以美国为例,目前使用的测谎方法主要包括3个阶段:测前面试、取得测谎图表、对测谎图表进行分析。整个测谎过程通常要进行两至三个小时,人们也许会以为那部设备齐全的测谎仪很重要,实际上测谎过程中,最重要的还是测前面试。 测谎过程的具体操作倒相对简单。专家在被测者胸部和腹部束上皮肤接触管,在食指和无名指上夹几个夹子,胳臂上安有血压计。专家按事先约定的一系列问题提问,被测者则回答“是”或“不是”,仪器设备在一问一答的过程中自动记录下了反映被测者的脉搏、血压、呼吸等方面的扫描图。其后,专家在评估被测者是不是说谎的时候,不仅要根据测谎仪的记录图表,而且还需考虑被测者的行为举止。 最近,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科学家利用功能磁性共振成像技术,对志愿者进行了测试,结果发现人脑内的某一部分与说谎有密切的关系,说谎者的大脑看起来与诚实者不同,为更准确的测谎提供了新的方法。 由于测谎技术的不断进步,测谎仪在许多疑案、难案、重案中起到了突破性作用,因而其运用也日益广泛。目前,测谎仪已成为许多国家警察机构的常用设备,美国、加拿大、日本、土耳其、韩国、以色列、俄罗斯、波兰等国都使用测谎仪,研究和开发新的测谎技术的国家更多。甚至有的国家在司法过程中,将测谎视为提供证据的合法手段。 美国测谎家常便饭 美国是世界上头号科技大国,测谎技术也名列前茅。虽然美国1988年通过的《雇员测谎保护法案》禁止任何人通过测谎仪预知某人忠实与否,但该法案并不禁止使用测谎仪。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测谎仪的应用可以说是家常便饭,每年都有数以百万计的人接受这样或那样的测谎检查。联邦、州和地方机构时不时地使用测谎仪,像联邦调查局、中央情报局、国防部等部门是使用测谎仪的大户。在非行业,测谎仪的使用也在飞速上升,尤其是保安和医药公司,通过测谎是不少职员受雇的一道关卡。 测谎仪会不会说谎? 测谎仪是检测人是否说谎的工具,但测谎仪本身会不会说谎呢?这个问题自测谎仪问世以来,争论就始终没有停止过。 一方认为,测谎仪的记录是对被测者在回答相关问题时情绪变化的生理反应,只要测谎条件齐备,专家经验丰富,测谎结果就值得相信。美国曾经研究测谎仪长达15年的专家麦克·奥凯利声称自己的测谎结果准确率可达96%。美国测谎协会说得更玄,合格的测谎准确率可达到百分之百。联邦调查局的一份文件也指出,测谎仪除了发现犯罪行为外,还可以“清除怀疑、核实目击者证词、确证所提供的情报和确定原告讼词的准确性”。 另一方则认为,测谎仪只记录主观的反应,在某些情况下它也会弄错。例如当一个无辜者的表现看来像个犯罪者的时候,由于害怕而使得他在供述时显得十分紧张,这样极可能被误认为是在说谎。也就是说,若是没有任何说谎的理由,而又出现说谎的反应时,有可能是其他的原因所造成的。测谎仪看似客观,但在客观的表面下往往会犯下不可原谅的错误。曾有研究报告指出,测谎仪的准确率很低,仅为35%。即使在最符合实验室要求的条件下,准确率也只有64%到71%之间。 说到底,测谎仪只是一个工具,测谎结果也只能说是个参考,再准确的测谎仪也难保万无一失。测谎仪真的能测谎吗?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当中大部分人在某种程度上都骗过人,哪怕只是告诉朋友说他那令人感到恐怖的发型“看起来还不算太坏。”有时您能知道某人在说谎,但有时就不太容易分辨了。 多道心理测试仪,通常称为“测谎仪”,是用来监测人体生理反应的一种仪器。这种仪器并不像它的别名所说的那样能够检测谎言,它只是检测是否有欺骗行为出现。 测谎仪工作原理 一部多道心理测试仪基本上是几种用来监测人体内生理变化的医学器械的组合体。当一个人被问及某个事件或情况时,测谎员会观察他的心率、血压、呼吸速率以及皮电活性(即汗湿度,在这里就指手指的汗湿度)等指标相对于普通水平的变化。指标的波动表明此人有可能正在说谎,但测试结果还是留给测谎员很大的解释空间。 测谎通常会与刑事调查联系在一起,但它们在其他场合也可以派上用场。也许有一天,您在得到一份工作之前必须接受一次测谎:很多单位以及部分私营企业雇主在聘任员工之前,会要求或请求您接受测谎。 测谎在设计上是为了在受测人处于压力(例如与欺骗行为有关的心理压力)之下时,找出那些人体无意间产生的重要生理反应。根据某测谎仪生产商前任运营经理鲍勃·李博士所言,这种测试并不能明确地检测出受测人是否在说谎。但当我们试图欺骗别人的时候,多数情况下还是会发生某种生理上的反应。测谎员会就受调查的某个特定问题发问,并观察受测人对这些问题的生理反应,从而判定是否有欺骗行为出现。 过去十年间,测谎仪历经了很大的变化。曾有很长一段时间,测谎仪正如您在电影里所见,会用一个小针头在一张卷轴纸带上录画出一行行信息。这种设备叫做模拟测谎仪。现今大多数测谎通过数字设备进行。卷轴纸已经被复杂的算法和电脑监视器所取代。 当您坐下来准备接受测谎时,测谎员会将几根测量管和几条导线连接到您身体上的特定部位,以监测您的生理活动。欺骗行为会触发某些生理变化,这些变化可以被测谎仪和训练有素的测谎员发现,测谎员有时也称法律精神生理学医师。测谎员会观察某些生理活动指标的波动程度。 测谎工作流程 测试前——测谎员和受测人之间进行面谈,以促进相互的了解。这个过程大约持续一个小时。这样,测谎员能得到受测人关于受调查事件的一面之词。受测人坐下来回答问题时,测谎员对受测人进行臆析。测谎员希望借此来把握受测人回答问题及处理信息的方式。 设计问题——测谎员会设计一些关于受调查事件的具体问题,并且会与受测人一起复核这些问题。 测试中——实际进行测试。测谎员会问10到11个问题,其中只有3到4个问题与被调查的事件或刑案有关。其他问题则属于控制性问题。 控制性问题是非常普通的问题,例如“你这辈子有没有偷过东西?”——这类问题也是相当宽泛的,以至于几乎没有人可以很诚实地用一个“不”字作答。如果受测人给出否定的回答,测谎员可以借此对受测人在说谎时表现出来的反应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测试后——测谎员分析生理反应数据,并对受测人是否说谎做出判定。如果测试结果中存在很大波动,这很可能代表受测人说谎,特别是当受测人对于重复发问表现出相似的反应时。 测谎仪监测的几项生理活动及其监测方式: 呼吸速率——在受测人的胸部和腹部周围放置两部呼吸描记器(充气的橡胶管)。当胸部或腹部的肌肉扩张时,测试管中的空气就被排出。如果使用模拟测谎仪,被排出的空气会作用于一个风箱,这是一种类似手风琴的装置,可随测试管的扩张而收缩。风箱上连有一个机械臂,机械臂又与一支墨水笔相连,当受测人吸气时墨水笔就会在卷轴纸上做出标记。数字测谎仪同样使用呼吸描记器,但需要使用换能器将排出空气的能量转化为电信号。 血压/心率——血压计缠绕于受测人的上臂。血压计与测谎仪之间连有测试管。当血液流过手臂时血压计会发出声响;由这种声响导致的压力变化将测试管内的空气排出,而这些测试管同风箱相连,可以让记录笔运动起来。若使用数字测谎仪,这些信号还是要通过换能器转化为电信号。 皮肤电流阻抗——亦称皮电活性,主要是对指尖汗湿度的测量。指尖是人体最具透水性的部位之一,因而也是汗湿度的良好观测点。之所以进行这种测试,是因为我们处于压力之下时会流更多的汗。受测人会有两根手指与被称为检流计的手指板相连。这些测试板可以测量皮肤导电的能力。皮肤在湿润时(例如发汗时)的导电能力要远远强于干燥时。 一些测谎仪还记录手臂与腿的运动。当测谎员发问时,会在一张滚动的纸带上记录受测人身体上连接的传感器所发出的信号。 一些批评者谤称测谎技术为巫医科学,说使用测谎仪进行测谎的准确率还不及掷硬币。美国公民自由联盟声称:“不管‘测谎仪’从业人员如何宣扬,世界上根本不存在能够检测出谎言的机器。所谓的‘测谎仪’不能测出人们是否在说真话;它只能测量血压、呼吸速率和排汗率的变化,但这些生理变化的产生可以源于各种复杂的情感。” 从事测谎工作18年的李承认测谎仪不检测谎言。“测谎这一称谓完全是过去一些年间拜媒体所赐,而这正中媒体下怀,但从科学角度来看,绝对不是这样的。并没有什么测谎一事。我也说不出谎言有什么特征。” 但他还是认定测谎仪能够检测出欺骗行为,即使测谎本身也会导致心理压力。 但是“如果(法律精神生理学医师)训练有素且经验丰富,就能对欺骗行为明察秋毫。测谎员会执行一些特定程序,能使得焦虑情绪不会影响到测试结果。” "请君入瓮" 测谎时房间里只允许有两个人——主持测谎的测谎员和受测人。由于须在测试房内独自面对受测人,测谎员的行为会对测试结果产生重大影响。 李说:“有人受到刑事指控时,参加测谎是一个非常严肃的事情。我并不关心那些骗子。我要找的是无辜的人。我为他们的权益而战。当受测人走进来的时候,我必须不偏不倚,保持完全中立。然而一旦我断定在他身上找不到欺骗的迹象时,我会立即成为他的辩护人。” 接受测谎仪的检验,即便是对于那些自制力很强的人来说,也将是一次挑战神经极限的可怕经历。 想像一下您端坐在那里,浑身被各种管、线所缠绕,即便没有什么可欺瞒的,但是您仍然担心旁边的金属箱会持有异议。一次接受测谎的不愉快经历往往会被贴切地称为“请君入瓮”。 对测试反应的误判 有时测谎员会误判受测人对某个特定问题的反应。测谎中的人为因素及其主观性是法庭很少采信测谎结果的两大原因。以下是两种对测试反应的误判: 假阳性——诚实的受测人被判定说谎。 假阴性——不诚实的受测人被判定为诚实。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刑法学教授、美国测谎协会成员弗兰克·霍瓦特博士说道:“如果我们看看实验室研究,就会发现假阳性错误会比假阴性错误更为常见。” 测谎的批评者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假阳性错误更容易发生,这也导致了测谎系统对诚实者的偏见。如果测谎员没能帮助受测人做好准备,或是测谎员误读了测试数据,就很可能发生这样的错误。 如何欺骗测谎仪 通常,接受测谎测试的人往往会尝试采取一些反制措施,以图骗过仪器。有一些网站和书籍会指导您该如何欺骗测谎仪。人们总是试图在仪器面前耍花招,下面就是几个例子: 服用镇定剂 指尖上涂抗汗剂 鞋子里藏大头针 咬舌头、嘴唇或腮颊 采取反制措施的基本思想在于引起(或抑制)某些能够误导测试结果的反应。受测人可以尝试在回答每个问题时都做出相同的反应,这样测谎员就挑不出说谎时的反应。举例来说,有些人会在鞋里藏一枚大头针,然后在被询问每个问题后都踩一下大头针。其用意是,让大头针引起的生理反应掩盖被问的问题引起的生理反应,这就导致受测人对每个问题的反应看起来别无二致。 一般来说,能否通过测谎,在法律意义上对结果影响甚微。辩护律师常常会大肆宣扬说他的委托人通过了测谎。当然,您也肯定很少听说一名被告参加了测谎但没能通过。测谎器的测谎原理
远在现代测谎器发明之前,世界各地具有不同文化的人群中,意欲验明有些人是否正在说谎的方法就已经得到应用。古代英国的疑犯会被“荣幸”地给予一片面包和一块奶酪,那些吞咽不下面包和奶酪的人就被认定为有罪。测谎实验都具有一个合理的情绪心理学(the psychology of emotion)基础。因为,古代的聪明人早已观察到:人的紧张情绪常常可以从其干燥的嘴巴里检验出来,这是由于紧张时唾液的分泌被减缓了。前述方法,正像测谎试验中更多的现代尝试一样,是基于下述前提:说谎的人容易经历情绪唤起(arousal),而情绪唤起能为不同的方法所检测。随着科学的发展和实验手段的进步,人们对特定生理变化与特定情绪状态的关系已有了较为系统的了解。并用之于实际。测谎器一般测定人的四个方面的生理变化:血压、心律、呼吸和皮肤电阻(由皮肤表面汗液分泌所致)。这四个方面的生理变化是受自主神经系统控制的,不易受人的意识的影响,因而能较好地反映人的情绪状态,在测谎过程中,将四种感应器导联在被测者身体的相应部位。然后向他提出一系列的讯问:被测者在回答讯问过程中因情绪变化而导致的自主神经系统的生理变化就会被测谎器细致地记录下来。测谎者根据记录结果就可分析被测者在回答相应问题(特别是关键性问题)时的情绪状态及其变化,并推知其说的是谎话还是真话。当然,实际的测谎过程远非如此简单明了。一个调查犯罪的测谎器测验可能要花费3~4个小时,而其中用于生理测量的时间仅15分钟左右,其余大部分时间花于审核问题、测前讯问、解释程序以及评判和讨论测量结果等方面。例如,在正式测量前,测谎者要与被测者进行一段漫长的交谈。其目的主要有二:一是通过交谈和讯问了解被测者的个性和诚实程度,以便最后确定正式测量时的讯问问题和讯问方式;二是向被测者介绍测谎器的“一贯正确性”,使其确信测谎器具有准确地分辨真话与谎言的可靠功能,从而对其产生威慑作用,以消除其侥幸心理。为了让被测者确信测谎器是不可欺骗的,测谎者还要求被测者参与一项示范性的验证。如要他在一副纸牌中随意地抽选一张,然后混杂于其他若干张纸牌中。当测验者拿着这几张纸牌依次问他“是不是这张”时,他一概回答“不是!”但测谎者总能正确地指出他所抽选的牌是哪一张,并告诉他这是根据测谎器对其回答时的生理变化的测量结果(实际上,这些牌通常是事先作了记号的)。测谎者并不是只靠测谎器的记录图表来判断被测者是不是在说谎。在调查犯罪的测谎器测验中,测谎者不但事先知道调查所发现的事情,并据此设计测验时要问的问题,而且在测验前、测验期间和测验以后的交谈时,可从被测者的面部表情、声音、手势中获得许多信息。亦即,测谎者在评估被测者是不是说谎的时候,不仅要根据测谎器的记录图表,而且还需考虑被测者行为举止上的种种说谎印迹。的心理学家张春兴博士认为(1994年):“情绪经验的产生,虽然与个人的认知有关,但在情绪状态下伴随产生的生理变化与行为反映,当事人却是无法控制的。在法律心理学(forensic psychology)上测谎器的设计,就是根据情绪状态下个人不能控制其身心变化的原理。”总之,测谎器是根据人的情绪发生变化时由植物神经系统作用而引起生理变化的原理而设计的。测谎的指标在测谎史上,经过医学家、心理学家和电子学家等测谎先驱研究证明,可资利用的测谎指标包括:脉搏、血压、呼吸、皮肤电、皮温、语音微抖动、脑电、心电、瞳孔、反应时、手指不随意运动和肌电、肾上腺素等,
测谎器能测出谎话吗
不说谎的人觉得它很神秘,说谎的人觉得它很可怕,这就是神奇的测谎仪。面对不断攀升的犯罪,善良的人们总是期望借助科学的灵丹妙药,将所有犯罪分子手到擒来。测谎技术的推广者们正在说服人们相信,测谎仪就是这种灵丹妙药。那么,能测出谎话吗?测谎仪在未来中国的大行其道,会不会真的有助 测谎,是对谎言的鉴别活动。“测谎”一词,是由“测谎仪”(Lie Detector)而来;“测谎仪”的原文是Polygraph,直译为“多项记录仪”,是一种记录多项生理反应的仪器,可以在犯罪调查中用来协助侦讯,以了解受询问的嫌疑人的心理状况,从而判断其是否涉及刑案。由于真正的犯罪嫌疑人此时大都会否认涉案而说谎,故俗称为“测谎”。准确地讲,“测谎”不是测“谎言”本身,而是测心理所受刺激引起的生理参量的变化。所以“测谎”应科学而准确地叫做“多参量心理测试”,“测谎仪”应叫做“多参量心理测试仪”。 第一个尝试利用科学仪器“测谎”的人,叫西萨重·隆布索(Ceu are Lombroso)。1895年,他研制出一种“水力脉搏记录仪”,通过记录脉搏和血压的变化判断嫌疑人是否与此案有关,而且成功侦破了几起案件。 近百年来,测谎仪器经过了几代更新,并且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测谎技术作为一项通用科技已被世界上五十多个国家广泛应用于国防、司法、保险、商贸乃至企业招聘雇员等各个领域。据统计1990年至1991年,罗马尼亚使用测谎仪测谎1833例,准确率达到95%。而日本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其测谎准确率达86%。在美国,测谎技术首先在警察机关、保安部门、私人侦探所得到广泛使用,后来逐步扩展到对联邦雇员和军队内部人员定期进行测谎,70年代更加社会化,机关、企业招收雇员、定期考核雇员运用它,侦破内盗案件也用它。社会上还成立了专业的测谎公司、测谎事务所。这其中也造成了一些“冤假错案”,因此引起了美国劳联(工会)的强烈抗议。1988年制定的《劳工测谎使用保护条例》规定:禁止在私人公司使用测谎仪,但与国家签署过承担重要国防机密合同的公司除外。在美国,其法律界一方面承认测谎仪的科学性,准许将测谎结果作为证据向法庭提交;另一方面,又严格限制它的应用,规定只有受过高等教育又经专门训练的专业人员才有资格进行多谱描记的测谎工作。现在,测谎仪已是外国警察机关的常用设备。美国、加拿大、日本、土耳其、韩国、以色列、俄罗斯、波兰等国应用“测谎”技术较多。另外,还有3050个国家在研究“测谎”技术。罗马尼亚的“测谎”已被司法机关批准为提供证据的合法手段。“测谎”已列入外国警察机关犯罪调查的常规程序,在出版的《法庭心理手册》、《刑事与民事调查手册》、《犯罪证据调查手册》等工作手册中均列有“测谎”一节。如今,美国有35个州允许测谎结果作为法庭的辅助证据,但结果要严格符合美国的证据法的要求。 关于“测谎”结果的法庭证据作用,我国过去一直认为“测谎是唯心的”而全盘否定。直到80年代公安部有关人员到日本考察后才认识到“测谎是有科学根据的”,决定在我国开展“测谎”工作。1981年,我国引进美制MARK-Ⅱ型测谎仪一台,至1985年先后在北京、沈阳、南昌等地办案16宗,准确率在90%左右,显示了“测谎”技术辅助预审工作的明显效果。1991年,公安部科技情报所和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组成的“测谎仪课题组”研制出“PG-1型心理测试仪”,并于同年6月开始试用。辽宁省公安机关据此侦破了几起只有嫌疑人而缺少物证的久拖未破的积案,其100%的排除无辜准确率、98 %的认定准确率,连美国权威都惊叹说:“我们还没有做到!”从此,国产测谎仪名声大振。接着,公安部将此项目列入“八五”重点项目。“九五”期间,又被列入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目前,已开发出PG-7型测谎仪,将测试参数增加到包括皮肤电阻、血压、脉搏、呼吸等。目前,中国使用测谎仪的单位已经超过100家。测谎仪在全国各级公安司法部门试用的几年时间内,已成功地辅助侦破了大批疑难案件。 有人提出:能否将测谎仪引入中国司法,对犯罪嫌疑人的心理测谎结果,作为证据直接使用?对这一观点,司法界的专家们认为:测谎仪虽然如此神通,但从我国目前的立法来看,测谎结论尚不能直接作为证据在法庭上使用。《中华人民刑事诉讼法》第四十二条明文规定的七类法定证据,不包括测谎结论。原因在于:测谎技术及其结论的可靠程度(准确率)并不尽善尽美。目前在中国,由于测谎技术的引进、开发、研究和应用还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作为一种高新技术,在审判工作中的研究和应用还是极少触及的新领域。测谎结果还不能作为证据直接使用。对测谎技术应抱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能绝对化。既要看到它的科学性和在审判中的积极作用,也要认识到该技术的局限性,从而使这项高新技术在审判工作中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不久前,《人民法院报》发表署名文章,提出:测谎仪不宜推广使用。文章说,测谎仪的制作虽有其科学的依据,但是,由于人的思想是非常复杂的,其心理活动和说话的真伪与科学数据的图谱不可能完全一致。其次,对有精神病患者、先天性心脏病、窦性心律不齐的人或接受过特殊训练的人,测谎仪也可能出现偏差、误断。而且,从司法实践看,对测谎仪的测试结果是否具有证据力,看法并不一致。在美国,有判例指出,尽管是在特定的法庭由当事人约定,测谎仪的测试结果也不能被作为证据使用。由此可见,即使在最先使用测谎仪的美国,也并非一概认定测验结果的证据效力。其实,在没有证据证明犯罪事实或某一民事、行政等法律关系存在或成立的情况下,即使测出当事人说谎,也难以证明具体事实的存在。此时的测试结果充其量也只能说明当事人所述不真实,而真实内容是什么,仍需其他证据证明,测谎仪是测不出事实的。 虽然测谎仪在我国不能作为破案的唯一依据,但已经成为一种破案的重要手段。据报道,从1991年到现在,我国已使用测谎仪破案近2000起,山东、安徽、浙江、湖北、云南、内蒙古、黑龙江等省区有关部门已配备了测谎仪。专家们明确表示:“测谎仪作为商品,在国内要逐步向司法机关推广。”目前测谎技术在国内存在着不少潜在的服务对象。专家们建议以下两个部门可以考虑引进测谎技术:一是检察机关,在反贪案件的侦察过程中,办案人员所面对的嫌疑人一般是素质较高、隐藏较深的官员。这类案件的犯罪情节大多是在“一对一”的情况下发生的,取证难、突破难,而用测谎技术来对付这类人较为有利。二是保险公司,现在已发生了不少骗保案件,一旦引进测谎技术,保险公司如怀疑哪个投保人的投保动机不纯,就可在办理保险手续前委托测谎机构对投保人作测谎,对被测出动机不纯者,可以拒绝其投保。另外,在理赔阶段,保险公司如怀疑有人存心骗保,也可对之作测谎。 测谎仪不是万能的。当然,测谎同任何侦查手段包括技术手段一样,即有它特殊的功能,也有它的局限性。测谎决不能代替侦查和讯问。在被测人同意的情况下进行测谎,履行必要的手续,并严格按照测谎程序的要求进行测谎,则不违法,并能收到应有的效果。但滥用测谎则会导致不良后果。查清案情主要是靠艰苦细致的侦查、调查和讯问工作,测谎技术只能作为侦查工作的辅助手段。应当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认识测谎技术的作用,即不能全盘否定它,又不能对它期望过高,夸大其作用。最近,媒体把测谎仪吹得神乎其神。被传媒神话了的测谎仪给人们一个误导:有了它,再狡猾的犯罪分子也逃脱不了法律的制裁,再疑难的案件也“一测即破”;有了它,司法和纪检部门可以不费吹灰之力的破获大案要案,扫清社会丑恶现象已是指日可待。其实,测谎仪并不是万能的,它“出具”的证据,如同其他科学证据一样,不可能百分之百正确。测谎工作的对象是人,是活生生、有思想的,仪器检测到的是被测人的心理变化参数。因此,被测人的心理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测试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