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大搬亲什么意思,结婚先排姑还是先排舅
费县结婚习俗
费县那边结婚的费用都是男方出,无论是结婚还是订婚,亲迎迎娶礼仪,通常称为喜事、将媳妇、娶媳子,婚礼之前要请亲戚朋友或街坊邻居共同来帮忙。主持操办喜事的头目称为总管,或称大总管,为了与办丧事的总管相区别,亦称红总,由他按照主人家的意图来安排各项事宜,诸如写对联、下请柬、启用车轿、请乐队、厨师、帐房先生、勤杂人员、安排迎亲、送亲、宴客等等。这场喜事办得是否红火热闹,主人家花钱多少是否得当,亲家宾客是否满意,礼仪是否周到,就全看红总的能力了。所以,红总是个至关重要的人物,一般由村里懂得这套礼仪的长者来担任。婚礼之前还要下帖邀请客人,有的客人不搬不来,那就要用马车、地排车或者胶轮小推车去搬。至此,结婚的准备工作基本完成。娶亲是整个婚礼过程中最有情趣的环节,旧时临娶的前一天,新郎要换上新装,鼓乐相随绕村挨户行礼,称为行家礼,意思是恳请亲邻在婚娶的日子里多多帮助。有的地方只给本族的人家行礼,谓之演家礼。东平县的男子,在迎娶新妇的前一天到亲友家行礼,谓之告冠,而亲友送礼亦谓之冠敬。无棣将婚之夕,婿衣冠谒家庙;陵县将婚者,成人冠服,拜父母兄弟姊妹而已;桓台将婚时,着成人冠服,告庙,拜父母、叔伯、兄、姑及姊,并宗族长辈、乡先生;泰安、东阿都以婚礼为冠礼,即婚娶为成人,未婚为童子。婚礼的前一天,女方家里的亲朋也都到齐,为新娘暖嫁,或称暖轿。暖嫁就是晚间请一班吹鼓手吹打一番,有的还要请一小戏班来清唱几出。这天晚上,新娘要向父母行“辞娘礼”,感谢父母养育之恩。临沂一带习惯“送亲”,婚礼前一天晚上雇的轿子就来到女家。轿夫们一起参加暖嫁,这时要盛情款待,让他们在第二天能把轿子抬得稳当,不颠不晃。莱阳一带,在婚礼前一天下午,男家把轿子送往女家。送轿子时,新郎先在轿里坐上十几步远,然后再下来,意思是压压轿子。娶亲之日,礼俗繁多,迎娶新娘过门是首要的一项。山东各地,在迎娶方式和迎娶时间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迎娶的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新郎亲自去女家迎接新娘,谓之亲迎,也可以称为迎亲;第二种是新郎不亲自去,而是派其兄弟或叔侄到女家接新娘,可以称之为等亲;第三种是男家不派人去女家,而是由女家把新娘送来,可以称之为“送亲”。迎亲在有的地方称为“大娶”,多为有钱人家所采取,生活富庶地区的一般人家也常采用。等亲和送亲有的地方称为“小娶”,适宜于一般家庭的经济状况,临沂、济宁、泰安、淄博、滨州等地区,大多采用此种形式。梁山贫寒人家娶亲多数乘车,仪式简单,俗称“一车二牛俩灯笼”。迎娶新娘进门的时间,一般都在中午,但曲阜、泰安、博山等地却在子夜,日照等地多在午后。中午娶亲者,早晨最先来到办喜事人家大门前的是吹鼓手,他们用大杆号对着主家的大门鼓吹一通,这在龙口叫“鼓门”。主家听到号声,便开门将吹鼓手迎进家里,再去“鼓洞房”。稍事休息以后,便开始奏乐。乐队一般有粗细两班,轮流演奏,有时还夹有戏曲清唱。这时,轿夫抬着花轿,带着旗、锣、伞、扇、灯笼等各种执事来到门前,帮忙的人也陆续就位,院里院外喜气洋洋,一派欢乐景象。早饭吃过喜面后,迎亲的花轿即要起程。新郎换上新装,从前多是身穿长袍马褂,头戴瓜皮帽或者大礼帽,胸前别上一朵大红花,坐进轿子。迎娶的轿子有两乘,新郎乘坐的叫“官轿”,准备给新娘坐的叫“花轿”。迎亲花轿不能空着,一般要找一个父母双全的小男孩压轿,俗称为“压轿童子”,或称“压轿孩儿”、“压轿生”,轿内还要放上一只大公鸡,轿门上要贴写有“吉星高照”的红符,执事的大扇上也要写上“小登科”的字样。日照地方娶亲的轿后紧随人员抬“上头礼”。一切就绪,三声炮响,几棒锣鸣,粗细乐齐奏,迎亲的队伍便浩浩荡荡地启程了。德州在迎亲的这一天,男家要写好迎亲帖,迎亲队伍由一人肩挎红带持迎亲帖前导,吹鼓手高奏喜庆乐曲随后,旗锣伞扇两边排开紧跟,新郎不坐轿,而是骑在高头大马上,帽插金花,走在仪仗之后,最后4人抬的花轿抬着“压轿孩儿”和大公鸡。到女家门前,在鞭炮声中,花轿门向喜神方位落定,有人拿着钱请压轿孩儿下轿,执事人员具“迎亲帖”领新郎去会岳翁。龙口迎亲的花轿是两乘,新娘的花轿装饰得更加华丽,里面没有压轿童子,而是放一脸盆,盆里有个大饽饽,上插几朵准备给新娘上头的红绒花。新郎去时上轿前要咬一小口饽饽,上轿时吹鼓手先吹大杆号,然后粗细乐齐奏。鄄城的平民百姓,多用太平车迎亲,车上扎拱形车棚,前头用红毡遮蒙,后头用被单遮蒙,车前拴一只大公鸡,一人执鞭驱车,一人肩背褡裢沿途鸣放鞭炮;娶女婆一人,上车时携带“上头盒”,内装新娘嫁衣、冠饰等物;另有挑灯笼者4人,所有去迎娶的人员胸前以及拉车牲口的额前,都系一红布条,以示吉利,车进出村庄必依规矩,即“出东进西”。同时,新郎不去迎亲,娶亲车出村后,即身着新装,拜祖先,拜父母,拜亲邻。新娘的嫁妆是在迎娶当天的清晨派人送往男家的,途中不得与娶亲车相遇,故须绕道而行。花轿到女家门前,吹鼓手要吹打“鼓”女家的门。旧时黄县迎亲的轿子在女家大门前一停落,女家便特意将大门关闭,把新郎拒之门外,名曰“憋性”。于是吹鼓手用大杆号对大门吹一通,粗细乐和大锣吹打一阵,如此重复三遍,谓之三吹三打,意思是叫女家开门请新郎进去。三吹三打以后,女家的好事者和小孩子们在大门叫新郎唱歌,否则不准开门入内。这时男家的夹毡客和女家的送亲客从中替新郎周旋说情,请求放人。有的长时间不能开门进屋,新郎怕误了吉日良辰,只好唱几个歌以满足大家的要求。新郎进入女家后,有的要拜女方的祖先和家长,有的稍事休息,便端上酒菜,由送亲客陪着边吃边谈,等候新娘梳妆。新娘在上轿前要穿嫁衣,有的还要“开脸”和“上头”。山东各地开脸和上头的时间并不统一,有的地方早在“送日子”订下婚期后就上头,有的地方则在上轿前或者入洞房后上头,有的上头和开脸一块进行,有的则在婚后第三天才开脸。所谓开脸,就是用红线把脸上的绒毛绞掉;上头,则是把发辫绾成髻,这些都是新娘由姑娘向媳妇转变的标志。上头时,通常要坐在马鞍上或者圈椅上,取“马上来,轿上去”荣华富贵之意。新娘梳妆打扮,一般由公婆、夫婿、儿女皆全的中年妇女代劳,除上头、开脸外,还要穿上新嫁衣。嫁衣要上下一身红,通常喜棉忌单,遇夏天出嫁也要在腰间缠一缕棉絮,据说是为了表示“儿女厚实”。许多地方的新娘是凤冠霞帔、绣花鞋,满头珠花和金银首饰(不少人家是租借来的),最后搭上蒙头红。费县、蒙阴一带,新娘在绣花鞋外还要套一双用黄绫子做的软鞋,谓之“黄道鞋”,此鞋在进婆家门时,有人扯去给小孩做帽子。上轿前,新娘手里也要拿些东西。德州的新娘,左手拿柽子,右手拿酒壶,怀里揣着黄铜镜,柽子、酒壶表示过门后勤于纺织、体贴丈夫,黄铜镜称“照妖镜”,可以驱邪。泰安的新娘,手里要拿手帕、小镜子等物品,怀中要揣一些制钱、手帕等,手帕是准备路遇娶亲的花轿时,与对方交换礼物的,制钱是过井、河、庙等扔出来敬神的。胶东一些地方的新娘,手中拿小手帕,里面包有各种花样的面制品,还拿着镜子、葱等。葱,谐音聪,到婆家后要扔到房顶上,面制品是过桥时扔到河里敬神的,手帕则和泰安一样,是与路遇的新娘互换的,有的还互换戒指等。新娘梳妆打扮收拾完毕,吹鼓手高奏喜乐,新郎在送女客的陪同下,拜辞了岳父母,女家为其十字披红。有的新郎再到新娘闺房隔帘行礼,送女客代为还礼。有的新郎再到新娘闺房隔帘对面冠笄,然后新郎先行上轿。新娘由其兄弟用圈椅抬出闺房,送入轿内,意思是脚不沾娘家的土。胶南、日照一带新娘由“嫁女客”搀扶,踏红毡或花席入轿,若遇雨天,必由兄或弟背入轿中。临上轿前,母女分离,难免要哭上一场。新娘口里要含一口饭,或者含一口宽心面,吐半口,留半口。据说吐的多了娘家富,留的多了娘家穷,另半口主婆家的穷富,这往往使新娘左右为难。有的地方新娘要从其母亲兜里抓一把钱,抓多抓少意思与吐饭一样,也有以粮食代替钱的。龙口在新娘上轿后,要把两个瓷盆分别送到新郎和新娘的轿里,新郎轿内的盆里放两个面做的桃子和两面镜子,象征健康长寿。另外,龙口还有新郎窃物的习俗,即在酒宴结束时,新郎趁人不注意,偷偷地拿一只酒盅和一双筷子带回去,取意为婚后早生忠孝之子。博山一带,新娘是“抢”上车轿的。结婚之日,新郎带车带轿,跟着一帮人到女家去“抢亲”,新娘的兄弟背着她跑,伴娘在后面卫护,新郎则带人追赶,经过一阵象征性的争夺之后,才把新娘“抢”上轿子。新娘上轿后,许多地方都有泼水的风俗,谓之“嫁出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临朐是新娘的弟弟妹妹们去给她送水,也称送汤,是新娘临出嫁之前享受的最后一次手足之情的伺候。有的是新娘的母亲或其兄嫂,把一瓢水泼在门外,据说是表示嫁出的女儿象泼出去的水一样,再也收不回来了,隐藏着母女怜惜之情。待新郎、新娘在轿中坐稳后,轿头便喊号起轿,两顶轿子同时抬起,娶亲的队伍就返回婆家。有“送小饭”习俗的地区,肩挑小饭的人先行一步。所谓小饭,就是一木盘生水饺,一木盘生面条,外用红包袱包住,用勾担一头一个挑着,送到男家去,再煮得半生不熟地给新郎、新娘吃。与之相应的还有“送大饭”,即用食盒抬着酒菜,供“ 饭”用。娶亲的队伍一般都比较庞大,走在最前面的是撒喜帖的,遇到桥、井、庙宇、拐弯处,都要贴一个喜字帖。有的地方帖上写着青龙,谓之撒青龙帖。胶东有的地方,前面走的是夹毡客,手拿红毡,凡遇庙、井、桥等,均用红毡一挡,让花轿过去,类似撒喜帖。后面是两面开道的大锣、旗、伞等仪仗,接着是两乘轿子,官轿在前,有粗乐队伴奏,花轿在后,有细乐队伴奏,花轿两边由送亲者扶持,俗称“把轿杆”,最后是送客的轿车。娶亲的队伍,路上不能落轿,经过村镇要鸣锣奏乐,吸引人们夹道观看。旧时结婚称为“小登科”,不仅准许无功名而官服冠戴,就是县太爷的官轿遇到娶亲的队伍也要让路。娶亲的途中若遇上出殡的,并不躲避,谓之“白头到老”;若遇上另一娶亲队伍,两个新娘交换礼物,有的日后还当作亲戚走动。日照、海阳等地,村中若有数家同日迎亲,新娘子都要抢先过门,谚称“来得早,过得好”。拜堂合卺花轿到男家的村头,先是鸣锣吹号,男方接客的出村迎接。这时花轿在街心徐徐而行,抬轿者卖弄精神,稳稳地颤动着轿子,谓之压街、晃轿、踏街。粗细乐翻着花样地吹奏,看热闹的男女老少簇拥着花轿来到男家的大门口。迎亲的人首先对着花轿放一挂鞭炮,或者是三声响炮,然后花轿面对喜神所在的方位落定。此时,男家的大门紧闭,要让花轿在门前停一会儿,谓之勒性、憋性、顿生性,目的是使新娘的性格绵软,进门后服婆婆的管教。许多地区这时还要“燎轿”,或者“燎车”,由两个小男孩或者小女孩,手持麻杆或者苘杆扎成的火把,绕轿或车对头燎3次。在临清,花轿落地,婆母上前送上红纸包的织布机“剩花子”,要新娘抱持,表示婆媳共同纺织。在德州,老公公过来将一个筛子扣在轿顶上,谓之“天罗地网”,表示妖邪跑不了,还要在轿下泼一盆水,谓之“泼汤”。在蒙阴、费县,为了吉庆欢乐,也为了试探女子的才能,男家往往在轿下放些易碎的石头,落轿压碎石头,做公公的便故意板起面孔,声称新娘要说几句吉利话才能下轿,有那乖巧的新娘便顺口念道:“新人压得石头破,儿孙辈辈有官做。”于是皆大欢喜,马上便有人端上两碗宽心茶,新娘并不喝,浇在轿前即可。龙口此时有祭门的仪式,将猪头、鸡、鱼三牲摆在大门口的供桌上,由新郎的伯父带领叩头祭门,祭过门后,方可开门。新娘下轿前,一般由两个姑娘或者两个有夫的妇女掀开轿帘。泰安一带是先由两个姑娘“递手盒”,再递一包麸子、一包盐塞在上轿鞋里,新娘手捧手盒,踏着一块蒙有红布的大方糕走下轿来。鄄城是新娘下轿后,由两个小孩分别拿一包麸子、一包盐,塞在新娘手里,盐和麸子取“贤惠”、“有福”的意思。有的地方,下轿前要用熨斗盛火炭烤烤新娘的脚;有的地方轿内放一把斧头,婆婆要去“兜福”,新娘从在娘家穿上上轿鞋后,脚就不许沾地,直到入洞房脱鞋坐帐为止。因此,下轿时脚下要踩着红毡走,谓之“倒毡”。新娘头盖蒙头红子,由两个有夫的女人搀着,怀里抱着瓶、花等,有的左右有两人打着火把,前面有一人挑火盆,来到大门口。门口放着一块捶布石,石上放一马鞍,鞍上放一串制钱,新娘从上面迈过去,谓之“前进平安”。二门口放一火盆,新娘迈过去,象征以后的生活红火、旺盛。胶东和鲁北都有在门旁放两束草,上披以女孩衣服的习俗,谓之“狮王”、“草姑娘”,临淄则在门左右束薪 之。泰安、淄博、滨州、济宁等地区,这时新娘一过门,都要在门上压一对红砖,下压一双筷子,有的还必须属龙虎的二人去安放,据说可以避邪。在新娘向院内走时,一路有人向其身上撒五谷杂粮、彩色纸屑、草节、麸子、栗子、枣、花生等,目的在于驱邪。有些地方还同时撒火烧和饽饽,人们争抢为乐。新娘被搀扶进院内,即开始举行拜天地的仪式,这是婚礼告成的主要标志。天地桌摆在堂屋门前,上放升、斗各一个,装满高粱,蒙上红纸,斗中插一杆秤,斗前的升内烧一束香,升前再竖一面铜镜。新郎、新娘站在桌前的红毡上,女东男西,跟着司礼者的喊声,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送入洞房。泰安是在香台子前拜天地的,香台上摆着供品,点燃香烛,香台子下铺上红毡,放一块糕,新郎磕头拜天地,新娘站在糕上不动。有的地方在拜天地时,人们抓起斗内的高粱往新娘头上撒,谓之“撒穗”,实为“撒祟”。莱阳羊郡乡一带,花轿到门口,由公公向前搭轿帘,搀人客在搀新娘下轿前要用火炉为新娘烤脚,而此时新郎正躺在洞房的炕上,俗称“压炕头”。搀人客搀新娘至大门前,连呼新郎乳名三声,新郎闻声而至,陪新娘跨马鞍,进大门。拜天地之前,由公公先于天地桌前磕头,拜天地之后,进屋门,由公公用秤杆挑去新娘的红盖头。挑下的红盖头要立即甩上屋顶,甩得越高越吉利。日照等地在拜天地的同时,由管家或轿夫于洞房门上挂门帘,边挂边诵吉语:“上八仙,下八仙,请下八仙挂门帘。上挂门帘生贵子,下挂门帘出状元。两手一齐挂,一个状元一个探花。”仪式结束后,新郎要用一条红绸牵着新娘走向洞房,过屋前的滴水檐时,新娘要一步迈过去,据说“踩了滴水檐,还待十二年”才能生孩子。到了洞房门口,新郎用供桌上的秤,将新娘的蒙头红挑下,然后新娘才进入洞房。用秤挑盖头,是因为旧秤一斤为十六两、十六个星,按南斗六星,北斗七星,再加福、禄、寿三星,共应十六之数,取“吉星合到,大吉大利”的意思。挑盖头并不是都在门前用秤挑,也有在洞房内用手揭的。临沂、济宁地区的一些地方,新娘下轿后,由一个小姑娘挑着一块系有红布的长方形腊肉作为前导,当新娘进入洞房时,将腊肉扔到房后,据说也是为了避邪。临清一带,新人进入洞房后,新郎含一口酒喷在新娘的头上和脸上,再端一碗面条给新娘,要她将面条挑在炕席下,俗称“落脚长寿面”。新娘被送进洞房后,有的挑盖头,喝下轿面,有的开脸、冠戴,重新梳妆,然后踩着糕或者石板等上床,朝着喜神所在的方位坐下,谓之“坐帐”,邹平则称“坐庐床”。此时,有人端来栗子、红枣、花生等撒在床上,边撒边念“一把栗子一把枣,明年生个大胖小”,此谓之“撒帐”。以前坐帐要坐三天,为此新娘在婚前几天便要节食,以免坐帐时难堪,后来改为一天,或者象征性地坐一下午。日照地方新娘入洞房后,新郎、新娘要共吃邻居送的水饺,俗称“小饭”,并且将一部分水饺放在床下,任闹房的人抢去给小孩吃,俗信孩子吃了这种饺子好养。微山县是新娘送入洞房后,由搀扶下轿的妇女为她开脸,用染了红色的鸡蛋在她脸上滚几趟,边滚边念吉语:“红鸡蛋,满脸串,今年吃的喜馍馍,明年吃你的喜鸡蛋。”新郎在白天不可进洞房,俗以为白天进了洞房,将一生惧内。到夜晚,客散之后,由一对未婚姑娘陪送至洞房,到洞房后,一个姑娘代为点灯,另一个诵吉语:“太阳一落黑影影,一对大姐来点灯。床上坐的是花大嫂,进门来的是俊相公。花大嫂,俊相公,一条枕头俩顽童。”新娘在洞房坐帐,亲戚朋友和街坊邻居则都来看新娘,让新娘点烟,向新娘要糖果、点心吃,闹腾一番。无棣县此时不闹媳妇,而是闹婆婆。来看新娘的人,从锅底摸一把黑灰抹到婆婆的脸上,婆婆不仅不恼,反而高兴,抹得越多说明越有人缘。洞房之外,新郎则忙于用酒宴招待宾朋,女家的来客是贵客,必须请到正屋坐上席,由相应的人陪客,其余按亲戚或庄乡分别成席招待,一般男女不同席。梁山县地方中午喜筵,女家搬亲的由男方请人陪客,单设一席,贺客七人一席。梁山以东席面八个碟子、八个大碗,俗称“八八席”,梁山以西则兴“十大碗”。开宴时新郎安座、安茶、安酒、安饭。席间敬酒,先新郎兄弟敬,再新郎敬,最后由新郎父亲敬,饮必三杯。从前办喜事的人家,常有唱喜歌者来贺喜。他们多是乞讨为生的穷人,听说谁家有喜事,便赶来凑热闹,混顿饭吃。这些人称为喜郎,唱的多是颂辞,无固定格式,即兴创作,竹板一打,便在门前唱起来,其词有:月儿弯弯照九州,里挂红灯外挂绸,今日黄道吉星照,花轿抬到大门口。大门口,铺红毡,又吹喇叭又放鞭,旗锣伞扇两边站,新娘下轿贵人搀。顶红袱,穿红衫,柽子酒壶拿两边,贵人搀着新娘走,迈过石头迈马鞍。进大门,喜气添,进二门,保平安,一走走到当院里,八仙桌上摆的全:一斗粮,一杆秤,三支箭,一张弓,又烧高香又摆供,敬着天地老祖宗。新娘来到当院里,叫来新郎拜天地。一拜喜天,二拜喜地,三拜公婆都满意,四拜四季大发财,五拜五福临门第,六拜六六大顺利,七拜七星大紫气,八拜八仙来贺喜,九拜九赐大加官,十拜事事都如意。……喜郎唱罢喜歌,进门高喊一声“给大爷道喜了!”便跪倒磕头,随手将用红线穿制钱而编成的“钱串子”扔在院内,撒得遍地都是,然后起身退到门外,找个地方休息等赏去了。管事的要赶紧将“钱串子”拾起来,开给赏钱,管他一顿饭,才能把他打发走。一般白天娶亲的婚礼,都是傍晚喝合卺酒,俗称交心酒、交杯酒、合婚酒等。古代的“合卺”是分瓢而饮,以后则是把两个酒杯用红线拴在一起,或者换杯而饮,这是夫妻第一次面对面喝酒,通常有闹房者围观,气氛相当活跃。换杯饮,是新郎左手执杯递给新娘的左手,新娘右手执杯递给新郎的右手,夫妻同时各饮半杯,然后交换酒杯再饮;牵线饮,是用一根红线,两头各系一制钱,分别放在两个酒杯内,夫妻同时端起一饮而尽,或者交杯再饮,但制钱不能扯出酒杯,为了凑趣,红线越短越有意思。饮交心酒时即可闹房,让新郎新娘互相布菜,甚至互相喂菜等。饮过交杯酒后,在威海新娘要吃一碗海蛎子、一碗老板鱼,意思是“立子”和“相伴到老”。在沂蒙山区新娘要吃鸡蛋,鸡蛋往往煮到八分熟,吃时别人故意问“生不生?”新娘则轻轻答以“生”,即生养孩子的意思。然后还要吃栗子、枣之类,一人在旁念“先吃栗子生贵子,先吃红枣生娇娥……”,这时,小姑和婆婆也登场了。先是小姑将一新的尿盆放到床下,大声念道:“撂小盆,撂小盆,等到来年抱小侄。”婆婆则将一木墩放到床下,也念道:“撂木墩,撂木墩,等到来年抱孙子。”接下来吃长寿面,在场的人为了凑热闹也都去抢着吃。有的地方喝完交心酒后,夫妻二人下床去抬尿罐,谓之抬聚宝盆,婆婆在洞房内把门关上,由新娘叫门,婆婆问:“是谁,抬的什么?”答以“您媳妇和您儿,抬的是聚宝盆”,然后开门放行。
外甥结婚舅舅坐主桌吗
舅舅是需要坐主桌的。娘舅是母亲这边最大的长辈,不但需要坐在主桌,还需要坐在母亲旁边。结婚的时候,在坐席上同行会有主次之分。一般情况下,婚宴每桌八至十人,主桌要有两桌,男女各一桌,父母分别主陪对方直系高龄长辈或同辈,在空座的情况下,需要安排叔叔、伯伯和舅舅入座。而次桌主要是姑父或姨父等外戚,有的地方会安排本家舅舅、姑父或姨父等外戚陪同。在座位的安排上主要照亲属关系所能承担的责任计算,本家长辈优先,舅舅、姑父其次,最后是姨父。在传统的父系社会制度中,舅舅是与外甥十分亲近的。这是因为外甥与叔伯存在有权力争斗的关系,而舅舅则能为外甥提供更大的帮助。随着社会的发展,娘舅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所有的亲戚中属于至高的地位,因此婚宴的时候会坐在主桌。另外,在民间俗语中有甥舅如父子,舅家老表大似天,姑家姨家靠边站、娘亲有舅、父亲有叔的说法,从中也可以轻易的看出舅舅在所有亲戚中的地位。
山东日照婚礼习俗
1.看看你周围的亲戚朋友有没有一个帮你主持大局的,结婚当天新郎官可没法事事亲力亲为,需要有个人帮忙安排。你们可以商量好出发时间(男方家),路线设定(去和回时路线不一致,叫做不走回头路),预计多长时间到,几点发嫁,录像用多长时间,几点过门(这个时间也很重要,吉时)。2.过十字路口、过桥等要扔喜钱、放鞭炮。(可问问周围年长者)3.到女方家进门时,需要递交红包(数额可根据自己情况,多准备几个,数额不用很多)4.婚车司机要给红包这个问题真的很复杂,建议你咨询长辈,或周围人,然后自己做记录。把结婚那天注意的事记一下。[杂谈] 婚礼席上舅舅与姑父座位座席问题
[题记:本文纯属个人观点,只单纯的阐述在婚宴上舅舅和姑父座位的安排,欢迎讨论,不喜勿喷,谢谢!] 洞房花烛夜,是人生“四大喜”中的“首喜”。没有了人类的繁衍,哪来的金榜题名时?哪里有他乡遇故知?就算是久旱逢甘霖,又有什么意义? 结婚是开启人生幸福之旅的首站,婚礼则是两个相爱的人在这幸福驿站上的仪式,更是见证幸福的时刻。而和谐、温馨、轻松、愉快的婚宴,则更能给这场婚礼带来更多的喜庆,更能获得更多人的祝福。 婚宴上的礼节,决定着这场婚礼是否最终完美。说白了,就是在婚宴如何安排舅舅和姑父的位置问题,处理不当的话,轻则让人满腹牢骚,伤害亲戚关系;重则会被人掀翻桌子,让来人笑话。 一般情况下,女方的娘家会先在结婚的头一天举办出阁仪式,邀请亲朋好友出席。在席别席位的安排上,往往是舅舅占主席主位,姑父、姨父次之。 到了结婚这一天,也就是男方家,婚宴的安排就必须得讲究了。这一天,新娘告别家人来到男方,这一天新娘为大;这一天,新娘家的送亲人员不但要坐首席,而且陪同人员也很关键。具体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根据新娘家的意见,看对方要来几个人,都是哪些人要来;男方应提前做好准备,安排好席位。 二是,要看对方要求安排几个单独的席位,男方可询问对方人员的主次,就是按重要程度进行排序。 三是,男方找好陪同人员,才是重中之重。要按舅舅、姑父、姨夫这一顺序进行排位,舅舅陪同女方的一号送亲人员,以此类推。 当然了,并不是所有的舅舅都安排到第一位,可选择一位代表,这个让舅舅家自己商量,或找酒量大的,或找会说的,或找年长的,这样的好处是,舅家不会提意见。 四是,如果女方的送亲人员少的话,可安排舅舅、姑父、姨父在同一桌陪客,但座位的先后顺序也不能随意。 五是,如果舅舅家主动提出来让位,姑父就成为首陪人员。 举几个发生在身边的例子,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 其一:某小伙子结婚,由于舅舅身体不适没有前来祝贺,就派自己的儿子,一个十多岁的小孩子前来。在安排陪同送亲人员的事情上,很是让新郎家为难,照理说,舅舅最大,应为首陪,但舅舅没有来,只来了一个小孩,怎么办呢?这个时候,舅舅的儿子就说,他父亲说了,自愿把位置让给新郎的姑父。这才解决了新郎父亲的忧愁;当天晚上,送亲的离去,舅家和姑家的亲戚还没有走,吃饭时,新郎的姑父说什么也不坐上位,非要让舅舅的儿子,就是那个十多岁的小孩坐上席不可。 这是一个典型的舅舅姑父相互谦让的例子。如果中午的时候舅家不让,婚宴就不会顺利进行;如果晚上姑父不让的话,就会被别人骂。相互谦让,相互礼让,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何况此时大家都还是直系亲戚呢。也只有这样,亲戚才会越走越亲。 其二,在另一个婚宴上,姑父欺负舅舅老实,毫不客气地说,自己才是首陪,并自作主张地坐到了首陪的位置上,事后,舅家和姑家还差一点反目成仇。 其三,还是舅舅和姑父为争首陪的资格,大打出手,最后新郎的父亲偏向姑父,气得舅舅当场发飙,大骂一通后,掀翻了桌子。 当然了,出现这些不和谐的场面,也和当场的婚宴主持人有很大关系,不懂礼节礼仪,不和新郎家沟通,随意而为之。 另外,在一些婚宴中,还常常出现这样的奇葩事情,现整理几例: 例子一,置亲戚于不顾,把领导放在首位。这个时候,是大家给你送祝福、贺喜的日子,是联络感情的时候,是生活,不是工作,更不是用来巴结领导和拍马屁的时候。 这样的家长糊涂之极,结果定遭人骂;这样领导官威太大,迟早会出事。 例子二,视利益关系安排坐次,不顾礼节礼仪。本应是舅舅坐上位,但还是把上位安排给了姑父,甚至还不是亲姑父,其原因就是这个姑父对新郎的父亲的生意有所帮助。 这些传统文化的传承在农村尤为明显,也可能有人会说,这些不一定正确。是的,但这就是中华文化的传承,不可否认。我们在传承中华文化的同时,更应懂礼节,知礼仪,让中华文化更加丰富和完善,更应做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也许有人说,他们家就是姑父为大,这样说我也不反驳,只能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但如果你非要攻击我的观点的话,我只能你是火星人,比地球人高。自古以来,关于这方面的关系,就有很多的顺口溜或谚语,现整理几条如下: 1、甥舅如父子。 2、舅家老表大似天,姑家姨家靠边站。 3、娘亲有舅,父亲有叔。 4、姑父姨夫不是亲,牛屎马屎不是粪。山东日照结婚习俗
结婚流程 1.婚礼筹备计划 1.1.决定婚礼日期、地点、仪式及婚宴方式 1.2.确定婚礼预算 1.3.草拟客人名单 1.4.召集好朋友讨论婚礼计划 1.5.确定伴郎、伴娘 1.6.确定主婚人、证婚人 1.7.成立婚礼筹备组 1.7.1.召开kick-off项目启动会 1.7.2.制定婚礼项目计划书 1.7.3.明确筹备组分工 2.婚礼前准备 2.1.与婚礼的所有项目干系人沟通 2.1.1.就婚礼筹备计划和进展与父母沟通 2.1.2.发喜贴给亲友 2.1.3.电话通知外地亲友 2.1.4.网上发布结婚通知 2.1.5.再次确认主、证婚人 2.1.6.及时反馈亲友受邀信息 2.1.7.对于重要亲友再次确认 2.2.结婚物品采购 2.2.1.新家布置用品 2.2.1.1.家电、家具 2.2.1.2.床上用品 2.2.1.3.彩色气球 2.2.1.4.彩灯(冷光) 2.2.1.5.纱 2.2.1.6.蜡烛 2.2.1.7.胶布 2.2.1.8.插线板 2.2.1.9.其他物品 2.2.2.婚礼用品订购 2.2.2.1.新郎新娘婚纱礼服 2.2.2.2.结婚戒指 2.2.2.3.新娘化妆品 2.2.2.4.喜贴、红包、喜字 2.2.2.5.彩带、拉花、喷物 2.2.2.6.烟、酒、饮料 2.2.2.7.糖、花生、瓜子、茶叶 2.2.2.8.录像带、胶卷 2.2.2.9.预定鲜花 2.2.2.10.预定蛋糕 2.2.2.11.水果 2.2.2.12.蜡烛 2.3.新郎新娘形象准备 2.3.1.新娘开始皮肤保养 2.3.2.新郎剪头发 2.4.拍婚纱照 2.4.1.挑选婚纱影楼 2.4.2.预约拍摄日期 2.4.3.拍照 2.4.4.选片 2.4.5.冲印或喷绘 2.5.布置新房 2.5.1.请清洁公司彻底打扫新房 2.5.2.布置新房 2.6.确定婚礼主持人 2.6.1.就婚礼当天计划与设想与之沟通 2.7.婚宴预约 2.7.1.估计来宾人数 2.7.2.估计酒席数量 2.7.3.选择婚宴地点 2.7.4.确认酒席菜单、价格 2.7.5.确认婚宴现场的音响效果 2.7.6.与酒店协调婚宴布置等细节 2.7.7.预定酒席 2.8.婚礼化妆预约 2.8.1.选择化妆地点 2.8.2.与发型师、化妆师沟通 2.8.3.确认婚礼当天的造型 2.8.4.预约化妆具体时间 2.9.婚庆车辆预约 2.9.1.确定婚车数量 2.9.2.选定婚车司机 2.9.3.预约扎彩车时间地点 2.9.4.确定婚礼当天婚车行进路线及所需时间 2.9.5.预约婚车 2.10.婚庆摄像预约 2.10.1.确定摄影社摄像数量 2.10.2.选定婚礼当天摄影摄像人员 2.10.3.安排摄影摄像分工 2.10.4.准备摄影像器材和胶卷录像带 2.10.5.预约摄影摄像 2.11.其他 2.11.1.调换崭新钞票 2.11.2.确定滚床儿童 2.11.3.为远道而来的亲友准备客房 3.婚礼前一天准备 3.1.与婚礼的所有项目干系人沟通 3.1.1.就婚礼准备工作完成情况与父母沟通 3.1.2.就准备情况和婚礼当天分工与筹备组作最后沟通 3.1.3.根据准备情况就婚礼当天仪式进程与主持人作最后沟通 3.1.4.与伴郎伴娘再次沟通 3.1.5.最后确认帮忙的亲友 3.1.6.最后确认婚宴、车辆、摄影像、化妆等细节准备情况 3.2.确认婚礼当天要发言人的准备情况 3.2.1.主证婚人发言准备情况 3.2.2.父母代表发言准备情况 3.2.3.来宾代表发言准备情况 3.2.4.抢亲时新娘提问准备 3.2.5.新郎新娘在仪式上或闹洞房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3.3.最后确认婚礼当天所有物品准备情况 3.3.1.最后试穿所有礼服 3.3.2.将婚礼当天要穿的所有服装分装口袋 3.3.3.准备两瓶假酒 3.3.4.准备婚礼当天新郎新娘的快餐干粮 3.3.5.最后检查所有物品并交于专人保管 3.3.5.1.新娘的新鞋 3.3.5.2.结婚证书 3.3.5.3.戒指 3.3.5.4.红包 3.3.5.5.要佩戴的首饰 3.3.5.6.新娘补妆盒 3.3.5.7.糖、烟、酒、茶、饮料 3.3.5.8.焰火道具 3.3.5.9.烛台、婚礼蜡烛 3.4.新郎新娘特别准备 3.4.1.新郎新娘反复熟悉婚礼程序 3.4.2.预演背新娘动作 3.4.3.预演婚礼进行台步 3.4.4.预演交杯酒动作 3.4.5.放松心情,互相鼓励 3.4.6.注意睡眠,早点休息 3.5.准备闹钟 3.5.1确认一只正常工作的闹钟 3.5.2将闹钟调到5点半 4.婚礼当天流程 4.1.化妆 4.1.1. 5:30 起床 4.1.2. 7:00 新郎发型做好后到达新南门女方娘家附近等待 4.1.3. 7:45 新娘妆完成,通知新郎 4.1.4. 化妆师、美发师红包 4.2.婚车 4.2.1. 6:30 开始扎彩车 4.2.2. 7:00 专车送新郎至新南门 4.2.3. 7:30 彩车完成 4.2.4. 7:45 专车送新娘回新南门娘家(8:30前到达) 4.2.5. 9:00 所有婚车到达新南门 4.2.6. 司机红包 4.3.抢新娘 4.3.1. 8:00 伴郎准备好鲜花、红包 4.3.2. 8:30 新娘回到娘家,藏好新鞋 4.3.3. 8:40 新郎带领兄弟们开始抢人 4.3.4. 8:45 敲门、盘问、塞红包、挤门 4.3.5. 8:55 新郎找新鞋,向女方家人承诺 4.3.6. 9:00 彩带师到位气球到位 4.3.7. 9:05 新郎背新娘出门,彩带,踩气球 4.3.8. 9:10 车队出发 4.4.迎新娘 4.4.1. 10:00 车队到达化成小区男方家 4.4.2 10:05 新郎抱新娘进门,彩带,踩气球 4.4.3 10:10 小孩子滚床 4.4.4 10:15 伴娘准备好茶 4.4.5. 10:20 新娘给男方父母敬茶 4.4.6 10:40 新郎新娘出发至酒店 4.5.酒店准备 4.5.1 10:00 将糖、烟、酒、茶、饮料等带至酒店 4.5.2 10:10 最后检查酒席安排、音响、签到处等细节 4.5.3 10:30 准备好新郎新娘迎宾香烟火柴糖 4.5.4 10:45 彩带师到位酒店门口 4.6.酒店迎宾 4.6.1 10:50 新郎新娘到酒店,彩带 4.6.2 11:00 签到处人员就位 4.6.3 11:00 引导人员门口就位 4.6.4 11:00 新郎新娘伴郎伴娘门口迎宾 4.7.婚礼仪式 4.7.1. 12:15 主持人准备 4.7.2 12:15 音响准备 4.7.3 12:15 结婚证书、戒指准备 4.7.4 12:15 气球、彩带到位 4.7.8 12:20 奏乐,新人入场,彩带、踩气球 主持人介绍 主婚人致词 证婚人宣读结婚证书 新人父母上台 新郎新娘交换戒指,三鞠躬 新人给父母敬茶 双方父母代表讲话 双方父母退场 新人开香槟、切蛋糕、喝交杯酒、点燃蜡烛 游戏 4.7.9. 13:00 婚宴正式开始 4.7.10. 13:00 新郎新娘退场、速食,新娘换礼服 4.7.11. 13:15 新郎新娘逐桌敬酒 4.7.12. 14:00 宴席结束,宾客与新人合影 4.8.下午休息 4.8.1. 14:00 宾客离开或到室娱乐 4.8.2. 14:30 新郎新娘进餐、休息 4.8.3. 14:30 清点所剩烟酒糖等 4.8.4. 14:30 统计晚餐人数 4.9.晚餐 4.9.1. 17:00 通知酒店晚餐准备数量 4.9.2. 18:00 请宾客进晚餐 4.9.3. 20:00 清点所有物品,离开酒店 4.10. 闹洞房 4.10.1. 21:00 开始闹洞房 女方藏结婚证 新郎找结婚证 其它节目自由发挥 4.10.2. 22:30 宾客离开 4.11.摄像摄影 4.11.1.摄像a从新娘化妆开始全程拍摄新娘 4.11.2.摄像b从新郎抢亲开始全程拍摄新郎 4.11.3.摄像c拍摄婚礼仪式全过程 4.11.4.摄影适时拍摄 4.11.5.摄影摄像人员红包 5.婚礼项目结束 5.1 23:00 伴郎伴娘率筹备组另寻别处进行项目总结
"搬亲"是什么意思,有哪些流程?
在河南,有些方言的使用区域很广,例如中(行、可以)、盘缠(路费)、搬亲(结婚)、抬杠(争辩)等,全省通用。具体步骤:(太多了,我粘不上来啦)nsd/whsd/MinSuFengQing/110646652_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