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龟壳摇卦叫什么,算卦的乌龟壳子叫什么

摇六爻卦要用乌龟壳?

传统的方法是要的,龟壳以前就是用来占卜的,都说龟千岁而知世间之事。但没有的情况下,不用也可以。

老祖宗的智慧不容小觑,为什么用龟壳占卜有这么多的讲究?

现在我们有着非常准确的天气预报,甚至在地震快要来临的时候,我们所设计出来的先进的仪器也能够提前检测到,人们也就可以提前预知到,可以做好防范,最大程度的减少人身的伤亡和损失。但是在古代的时候,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古人们都用龟壳来占卜。龟壳之所以在占卜的时候如此有用,如此有讲究,就是因为乌龟是上古神兽玄武的代表,而且乌龟的壳分布很有规律,它们也因为自己的生活习性而背负上了一层神话色彩。

一、占卜

在古代的时候,人们对于一些突如其来的气象灾害或者是一些现象都没有办法去作出合理的解释,所以他们就想出了很多的神话来解释,也算是自圆其说。而古人非常的信奉神话,他们在遇到一些难题的时候也会向上天请教,这个时候他们就会用到占卜这一种方式,占卜其实是非常简单的一种方式,但是古人对于占卜却非常的重视,甚至在占卜之前还要做足非常复杂的准备。

二、上古神兽

在占卜的时候,人们经常会用乌龟的壳来占卜,之所以会用乌龟的壳,是因为人们觉得乌龟和神灵是有着一定的共通性的,能够让占卜的结果更加的准确。上古神兽分别是白虎,朱雀,青龙,玄武,而玄武在人们的描述当中长得与乌龟是非常相似的,所以人们就觉得乌龟是玄武的缩小版,拿龟壳来占卜能够更加的接近神,也能够获得自己认为最正确的答案。

三、生活习性

人们之所以会选择乌龟来占卜,还是因为乌龟生活习性使得自己成为了带有神话色彩的动物。每当大雨来临之前,乌龟壳都是非常潮湿的,久而久之,人们也发现了这个规律,所以每当看到乌龟的壳非常的湿润的时候,就预示着要有大雨来了,这个办法屡试屡胜。所以在人们的印象当中,乌龟这种现象就是灵异现象,用乌龟壳来占卜是最合适不过的。

古代在乌龟壳上刻字叫什么?

叫钻蓍(shi,第一声),是古代殷商时期的一种占卜术,结果会刻在龟壳上,就是最开始的甲骨文来源。

占卜用什么龟壳

外观:不能太大拿在手里这合适就好

请问一下,谁知道占卜用的龟壳的学术名称是什么?

龟卜(灼龟甲来预卜吉凶,是古时占卜的一种方法);龟兆(古时占卜时显现在龟甲上可借以预测吉凶的兆纹);龟骨(古时用于占卜的龟甲);龟筮(即卜筮。古代卜用龟甲,筮用蓍草);用龟壳和三枚铜钱占卜的叫六爻卦。

易经的卜卦方法

学习《易经》,必须先学习和了解卜卦方法和解卦方法,否则就会流于表面,而不知道其所用。 今传的筮法主要源自于《系辞传》「大衍之数五十一章的记载: 揲蓍法。 「1:揲蓍法」 筮音「市」 ,与「卜」法不同。「卜」又称「龟卜」,是以乌龟壳或动物之骨(如牛骨)钻凿之后再用火烤,观察火烤之后的兆象(裂纹)。甲骨文就是龟卜之后,将事后的占验刻文记载在龟甲或牛骨上。 揲,音「蛇」 ,《说文》:「揲,阅持也。」段注:「阅者具数也,更迭数之也。」就是我们边数边取的意思,例如要算多少颗豆子,可能会五、十、十五,二十…..五个五个数的同时也五个五个取出,这就是揲。 蓍,音「失」 ,一种像艾草或蒿草的菊科植物。据说蓍草茎百节,「百」象征「极致」,并符天地之数50之倍,具有灵性,因此被拿来当做卜筮之工具。简单说,揲蓍法或筮法,就是取50根蓍草,借以算出卦象。 《易经》所用的是筮法,也可以说《易经》就是筮法的工具书。而今传的筮法的操作方法,则是源自于《系辞上》的这段记载,这一段后儒又将它称为〈大衍章〉: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2:揲蓍法操作」 大衍揲卦章中所载的筮法是相当简略的,许多细节都未交待清楚,这也让后世对于筮法有了很多种不一样的诠释,但说明较为详细以及一般较常采用者可参考:朱熹筮仪和程迥揲蓍详说。 本文介绍的筮法,大略以朱熹筮仪加以简化,舍去其如何放蓍策、如何夹蓍策等细节之讲究。筮法简单说,就是要成卦必须经过十八变,一卦六爻,所以每爻都要历经三变的历程。一变就是所谓的「四营」,一营就是「分二、挂一、揲四、归奇」等四个步骤。 一卦=六爻=18变 一爻=3变 一变=四营 四营=分二、挂一、揲四、归奇 在开始之前,要先取出一策不用。50-1 =49策。所用者只有49策。(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1、分二,从中随机分成左右两堆; 2、挂一,在其中一堆中取出一个(郭雍采用左手堆取,朱熹采用右手堆取),挂(夹)于手指间。; 3、揲四,两堆分别除4; 4、归奇,两堆分别去掉余数的策;(注:余数为1~4,所以若整除时,余数为零时,必需取走四策,而不是不取。) 5、两堆汇合后继续下一个四营。    操作3次的「四营」,剩余总策数除以4(此时只可能是24-28-32-36),最后得到6、7、8、9等四个数字(7-8为少阳和少阴,结果为6-9则为老阳或老阴)。 完成以上操作即得一营。连续操作三次之后,也就是三变,即得到一爻。此时计算策数,总策数除以4,可得6、7、8、9四个数中的一数,将数字记载下来,并画下其阴阳。如此操作6次,就得到六爻,也就是一卦。如右图:左边为本卦,右边为之卦,或称变卦。 「3:阴阳画法」 爻为由下(内)往上(外)发展,所以第一爻在最下,上面为最后一爻。7与8为少阳与少阴,在本卦与之卦中的阴阳不变。7为阳,8为阴。如7画为:-→-。9与6为老阳与老阴(或太阳与太阴),在本卦中9为阳,6为阴。在之卦中,9变阴,6变阳。9画为:-→--。6画为:--→-。最后再写出本卦和之卦的卦名,如图例,本卦为丰,之卦为大畜,这一卦称作「丰之大畜」。 揲蓍过程模拟100万次的结果:    六揲 (24) 58673    七揲 (28) 303082    八揲 (32) 441707     九揲 (36) 196538 :  分别为: 老阴,少阳, 少阴, 老阳;其中老阴和老阳为可变爻或动爻。  统计结果表明: 老阴+少阴=老阳+少阳,也就是阴阳平衡。但可变爻中,老阴与老阳的比例关系为3:10。「4:结束语」 揲卦法的筮法是目前易经算卦法中最为古老的方法,这也是很多易经卜卦方法设计原理的源头。但这套方法从目前可考的数据来看,应该是汉代人所建构出来的。至于汉代传下来的这套方法,到底符不符合战国、春秋,或更早到西周时期的筮法,就不得而知了。 因为本文提供的揲卦法,过程和步骤虽然还存在很多疑问和争议之处,但可以让我们对《易经》卜卦过程和解卦过程有一个初步认知,能让我们阅读《易经》六十四卦的卦辞和爻辞时能大概了解其来龙去脉。 关于如何解卦原理,请关注后续的课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