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对应数字,诸葛亮代表数字
孔明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是什么数字
孔明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是数字8。根据查询相关资料信息显示,《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大摆空城计,在空城计中,人们看到了渚葛亮的超人智谋,领略了他自我控制的非凡意志。
谁知道有关诸葛亮的数字
1、三顾茅庐
公元207年冬至公元208年春,当时占据新野(今河南新野)的刘备,带着大将关羽、张飞,三次到卧龙岗诸葛草庐山访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此后传为佳话,渐成典故,载《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出师表》。现在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2、三分天下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并且互相牵制的局面。延康元年(220年),曹操之子曹丕篡汉自立,建立魏国,定都洛阳,东汉结束。次年(221年),刘备为了延续汉朝,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
章武二年(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在现代,也常常引用三分天下这个词:一,指某市场或集团有内三股相均衡或制约。通常引用为三分天下,意为三家实力相相去不远,任意两家的实力和大于第三家。 二,泛指有相当或规模,如某公司在其行业中已取得了三分天下。
3、六出祁山
六出祁山,通常指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出兵北伐曹魏的军事行动。史书记载诸葛亮从祁山出兵伐魏仅有两次,而“六出祁山”的说法出现于小说《三国演义》,由于《演义》在民间的影响力较大,因此“六出祁山”也渐渐成为诸葛亮北伐的代名词。
诸葛亮六出祁山的决策,是贯彻落实《隆中对》策,北定中原,兴复汉室,以成霸业的正确军事举措和重要战略方针,有其重要战略意义。
4、七擒孟获
七擒孟获,又称南中平定战,是建兴三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对南中发动平定南中的战争。当时朱褒、雍闿、高定等人叛变,南中豪强孟获亦有参与,最后诸葛亮亲率大军南下,平定南中。
诸葛亮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第七次在孟获城将孟获擒拿,并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中有提到,《三国演义》进行了大幅度的改编和虚构创造。
5、九伐中原
234年(蜀汉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在五丈原病逝后,蜀国后主刘禅加封姜维右监军、辅汉将军,统率诸军,进封平襄侯。
随后历任司马、镇西大将军,兼任凉州刺史、卫将军、大将军,朝廷授予符节。《三国志》记载,238年—262年之间,姜维共进行了十一次北伐。连年征战,蜀汉的国力耗损过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六出祁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七擒孟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分天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顾茅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姜维北伐
诸葛~猜一个数字迷
3草船借箭中诸葛亮说的数是几?
数字:3。解释: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3)天”。扩展资料据《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引注《吴历》,孙权屡屡向曹操军挑战,曹操坚守不出。孙权就亲自乘了一艘轻船,从濡须口进入曹操军水寨前。曹操一看,就知道孙权来了,是孙权要亲自来看看曹军的阵势(欲身见吾军部伍也),下令军队严加戒备,箭弩不得妄发。孙权在曹操面前走了五六里路,才返回。走的时候还向曹军击鼓奏乐。所有这些都被曹操看在眼里叹息说:“生子当如孙仲谋。”但《魏略》却不是这个说法。它说孙权不是乘轻船,而是坐大船。曹操也没有说弓弩不得妄发,而是下令射箭。结果万箭齐发,都射在了孙权的船上,船就向一边倾斜,于是孙权便下令掉头,使“箭均船平”,然后安然回去。几请诸葛亮,是那个数字
数字:三。难道没有听过“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吗?感觉这种应该是妇孺皆知的事情啊。。。
事后诸葛亮打一0至9数字
数字是:5解意:事音近似于4,事后即4后为数字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