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与骨相表里的是,骨相表准吗

中医肝和胆相表里,还有谁和谁相表里

肺与大肠、心与小肠、脾与胃、肾与膀胱。

一个人怎么判断自己的骨相

真正的了解自己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多人活了大半辈子,也没有真正的明白自己是个怎样的人。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自己的喜恶,因而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看不清人生发展的方向,浑浑噩噩中,一旦醒来,已错过了最为美好的时光。所以要想真正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改变自己的命运,那么首先要是了解自己。了解什么对自己有利,了解什么对自己有害,了解自己的人生定位人生方向和目标,才能真正去把握自己的命运,才能有针对性的去改变自己的命运,否则一切都是空谈,哪怕你有满腔的抱负。也也有可能头撞南墙,哪怕你有满腔的经纶,也有可能怀才不遇。从出生到独立到成家立业,我们无时无刻不售的周边环境,周边的人与事的影响,没有人能够屏蔽外部的作用力,所以我们也要尽可能例题探究和探索自身所处的环境,大到整个世界,整个国家,小到一个单位,一个部门,一个家庭只有了解了环境,才能去适应环境,进而改变环境,使之对自己有利。脸上不能看出骨头,如。如颧骨眉骨下巴骨等。

中医理论之五脏六腑(二)

心主血脉,主藏神;肺主气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肝主疏泄,主藏血;脾主运化,主统血,可藏意与智;肾藏精,主纳气,肾主水。五脏各司其职,却又互相影响。下面先介绍中医对五脏各自功能的定义。 心位于胸中,心包围护于外。心为君主之官,心主血脉,为人体血液运行的动力;主藏神,统摄人的精神、思维等;主汗液;开窍于舌,与小肠相表里。 (一)心主血脉 心脏的搏动是血液运行的原动力,脉管是血液运行的通道,心脏的搏动是否有力,脉道通利与否,血液的功能是否健全,均直接影响着血液的运行。心脏功能的强弱能够影响血液流动的盛衰,心气血充足,脉道通利,则面色红润、脉象和缓有力;心气血不足,脉道不充,则可出现脉搏细弱,面色无华。 (二)心主藏神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在中医学中,广义的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可以通过人的眼神、表情、语言、动作等反映于外,又称为“神气”;狭义的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心主神志,主神明,即是指狭义的神。 《黄帝内经》曰,心者神之舍,血者神之气也。心的气血充足,则神识清晰,思维敏捷,精神充沛;反之,则常见心烦、失眠多梦健忘、心神不宁等症。 (三)心主汗液 汗液是津液通过阳气的蒸腾气化,由汗孔排出的液体,故中医有血汗同源之说,因心主血液,即汗是血液中分离出来的,故有“汗为心之液”之说。因此,汗多不仅伤津液,心的气血也随之耗损,常见心慌心悸等症,严重的可见大汗亡阳的症候。 (四)心开窍于舌 心开窍于舌,指舌为心的外候,心的气血与舌相同。舌主味觉及表达语言,其功能正常要依靠心主血脉和神志的生理功能。心有病变,均可以由舌上反映出来。如心血不足,则舌质淡白;如心火上炎,则舌质红赤;如心经有热或痰迷心窍,则出现舌卷、语言不清等症;如心气虚,心血瘀滞,则舌体出现青紫或紫斑。     肝位于腹部,横膈之下,右胁下而偏左。肝为将军之官,肝藏血,调节周身血量;主疏泄,舒展畅达气血;主筋,开窍于目,与胆相表里。 (一)肝藏血 肝藏血,是指肝脏具有贮藏血液、防止出血和调节血量的功能。故有肝主血海之称。血液来源于水谷精微,生化于脾而藏受于肝。《黄帝内经.素问》曰“肝……其充在筋,以生气血。”及《温病条辨》:“肝主血,肝以血为自养,血足则柔,血虚则强。”可见,肝不仅可以藏血,还参与血液的生成,并可根据不同的生理情况,改变其血量。 肝藏血功能发生障碍时,可出现两种情况:一是血液亏虚。肝血不足,则分布到全身各处的血液不能满足生理活动的需要,可出现血虚失养的病理变化。如自失血养,则两目干涩昏花,或为夜盲;筋失所养,则筋脉拘急,肢体麻木,屈伸不利,以及妇女月经量少,甚至闭经等。二是血液妄行。肝不藏血可发生出血倾向的病理变化,如吐血、衄血、月经过多、崩漏。 (二)肝主疏泄 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疏通、舒畅、条达以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肝主疏泄是保证机体多种生理功能正常发挥的重要条件。肝主疏泄在人体生理活动中的主要作用是:1)调畅气机。2)调节精神情志。3)促进消化吸收。4)维持气血运行。5)调节水液代谢。 (三)肝主筋 如肝血充盛,筋得其养,肢体活动正常;若肝血不足,血不养筋,则手足震颤,肢体麻木,伸屈不利;若热邪伤津,津血耗损,血不营筋,可见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牙关紧闭等“肝风”病状。肝血虚、筋弱无力“爪为筋之余”,爪甲多薄而软,变形脆裂。  (四)肝开窍于目 五脏六腑的精气、血脉运达皆注于目,目与肝脏有内在联系。所以肝功能正常与否,常常表现在目的病变上。如肝阴不足,两目干涩;肝血不足,夜盲、视物不明;肝经风热、目赤肿痛;五脏六腑的精气、血脉运达皆注于目,目与肝脏有内在联系。所以肝功能正常与否,常常表现在目的病变上。如肝阴不足,两目干涩;肝血不足,夜盲、视物不明;肝经风热、目赤肿痛。 脾位于于中焦,在横膈之下。脾为仓廪之官,脾主统血,主运化、升清,即运化水谷精微,并上输给肺,以营养全身;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与胃相表里。 (一)脾主运化 脾主运化的功能包括两方面,即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 (1)运化水谷。脾主运化水谷的生理功能,即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并上输于肺,灌注于心,经脾经和血脉到达全身,营养五脏六腑。脾的功能强健,才能为化生气、血、津液等提供充足的养料,使全身脏腑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据此,前人有“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的说法,亦有脾为五脏之母一说。若脾的运化失职,就会出现腹胀、腹泻、食欲不振、倦怠消瘦和气血生化不足等病理变化。 (2)运化水液。即脾具有促进水液代谢作用,对体内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脾在肺、肾、三焦、膀胱的配合下,共同维持人体水液正常的代谢。若运化水湿失常,可导致水湿潴留的各种病变。聚湿生痰;溢于肌肤则为水肿;流注肠道而成泄泻。 脾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湿两个方面的作用,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在病理上常常互相影响。 (二)脾主升清  “升清”,即是指脾能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吸收并上输于肺,以营养全身。所谓“升”,是指脾气的运动特点,以上升为主;所谓“清”,是指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脾之升清,是和胃之降浊相对而言,脾升则健,胃降则和。脾升胃降形成了升清降浊的一对矛盾,它们之间对立又通一,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运输。 另外,脏腑之间的协调平衡是维持人体内脏位置相对恒定的重要因素。故脾气升发,又能使机体内脏不致下垂。若脾气不升,则水谷不能运化,会导致人头晕、神疲乏力、泄泻等,严重者还可导致脱肛,内脏下垂等。 (三)脾主统血 脾主统血,是说脾不但有生血的功能,也有统摄血液,使血液不致溢于脉外的作用。因为血的来源靠水谷精微物质,如果脾的功能旺盛,营养充足,不但血液生化有源,而且能统摄血液。脾统血的主要机理,实际上是气的固摄作用。  如果脾统血功能不足,从而导致血溢脉外,产生种种出血症状,如月经量多、尿血、崩漏、肌肉皮下出血等,属气不摄血。 (四)脾主肌肉、四肢 脾为后天之本,正常运化可保证营养充足,经脉畅通,肌肉丰满;反之,则会影响肌肉。同时,肌肉的丰满健壮与否影响着四肢的功能活动。脾功能正常,则肌肉丰满,四肢灵活;反之,肌肉萎缩,四肢无力。 (五)脾开窍于口 《黄帝内经》曰:脾气通于口,脾和能知五味矣。脾失健运,则口味异常,饮食不香,口味乏淡;湿邪困脾,则出现口腻口甜等。口味正常脾气健旺,则饮食旺盛,肌肉营养充足,则口唇红润光泽。若脾气不健,出现口唇萎黄不泽。 肾位于腰部,左右各一。肾为作强之官,肾主藏精,主人体的发育和生殖;主水液,主纳气;主骨、生髓、通于脑,其华在发,开窍于耳,与膀胱相表里。 (一)肾藏精 肾所藏的精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是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与生俱来,是构成胚胎发育的原始物质,也是产生新生命的物质基础。后天之精,来源于摄入的饮食营养,经过脾胃的消化吸收,转化成能被人体利用的精微物质,也称水谷精微,或水谷精气。水谷精微经过脾胃吸收后,进入各脏腑,被利用代谢后,一部分代谢废物被排出体外,一部分成为更加精微的物质,即后天之精,藏于肾中,对先天之精进行不断地补充,维持肾中精气的充盛。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密不可分,先天之精需要后天之精的滋养,后天之精需要先天之精气旺盛,才能源源不断产生。 肾精化生肾气,由肾阳蒸化肾阴产生。肾阳肾阳都是肾精之藏,是物质的基础,与生长发育、生殖有着密切关系。肾的精气不足,往往出现生长发育方面的异常。如在幼年时期,肾的精气不足,则可致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囟门迟闭,或五迟(立迟、行迟、齿迟、语迟、发迟)、五软(手足软、头软、颈软、肌肉软、口软);在成年时期,如肾中精气亏虚,则会未老先衰,表现为头发脱落或早白,精力减退,腰脊酸软无力,齿摇松动,头晕耳鸣,记忆力减退,性功能衰弱等。 精属阴气属阳,因此,肾精指肾阴,肾气指肾阳。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常见的肾阴虚肾阳虚,实质是肾的精气不足。肾阳虚常见腰膝冷痛,形寒肢冷小便频数等症。肾阴虚常见潮热盗汗、健忘等症。肾阴虚肾阳虚常见生殖功能衰退,如男子遗精、早泄,女子闭经、宫寒等。 (二)肾主纳气 人体的呼吸功能为肺所主,但是肺所吸入之气,必须依赖于肾的纳气功能,才能防止呼吸表浅,达到足够的深度,保证体内外气体有效交换的作用。因为肾位于人体的下焦,人体所有的生命物质能固摄而不流失,都与肾的藏的作用有关。肾主纳气,其实质是肾的藏的作用在呼吸功能上的具体体现。 肾的纳气功能正常,才能保证呼吸的均匀和呼吸的深度。肾阳充足,则吸入之气经肺的习肃降作用,下达于肾。如肾气不足,则气不能收纳而上浮,出现喘息等病变。 (三)肾主骨、生髓、通于脑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肾生骨髓”,《素问·四时刺逆从论》说“肾主身之骨髓”,可见,髓由肾精所化生,可以营养骨骼。髓由于聚集的部位不同,可以分为骨髓、脊髓和脑髓,骨、脊、脑都是由骨骼构成的腔体,其髓互通。因为脑是最大的骨骼腔体,脊髓直接通于脑,所以将脑称为“髓海”。脑为“精明之府”,与人体的智力活动相关,脑髓是否充足,关系到人的智力水平,所以先天不足的小儿多有智力障碍,老年人的常见疾病老年性痴呆,也是由于肾精亏虚,髓海不足,脑失所养所致。所以,《灵枢·海论》说:“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由此可见,肾的功能关系到人体的智力,肾虚会导致智力障碍,补肾可以益智。现在临床上常见到,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病人主要表现为肾虚、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能集中、思维迟钝等症状,这些症状都是与智力相关的。  (四)肾开窍于耳,其华在发 人体的听觉功能属肾所主,肾精充盈,能不断地产生骨髓,脑髓充足,则听觉灵敏。反之,肾虚精亏,髓海空虚,脑失所养,则听力减退。所以,老年人多肾精衰弱,故常见耳聋失聪。一般虚症的耳聋耳鸣,往往与肾虚有密切关系。 毛发的润养来源于血,而发的生机来源于肾气,且血与精互相滋生,故头发为肾精是否充足的外在征象。头发浓密、乌黑、顺滑是肾精充足、肾气旺盛的表现;反之,头发稀疏、焦黄、脱落、变白等则是肾精亏虚、肾气不足的表现。因此,青壮年毛发润泽是因为肾精充沛,老年人肾气渐衰,毛发变白而脱落。 肺位于胸中,上连喉咙。肺为相辅之官,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与肃降;通调水道;主皮毛,开窍于鼻,与大肠相表里。 (一)肺主气 肺主气,司呼吸是指肺具有主管机体之气的出入和管理呼吸运动的功能。肺主气包括肺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两个方面。 肺主呼吸之气是指肺具有主管呼吸运动,吸入新鲜空气,呼出体内浊气,实现体内外自身气体交换作用,即吐故纳新。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通过呼吸运动,具有主持和调节全身脏腑组织之气的作用。肺与宗气有密切关系,通过肺朝百脉,运输至全身。因此,肺在生命活动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若肺气功能正常,则呼吸均匀;如肺气不足,则呼吸无力,声低气怯,身倦无力,为气虚不足的症状。更甚者,若肺的呼吸功能丧失,清气不能吸收,浊气不能排出,新陈代谢难以继续进行,人体生命活动则必然随之终止而死亡。 (二)肺主宣发与肃降  宣发,宣布、发散之意。肺主宣发,即肺气推动气血、津液布散全身。具体表现为:通过肺的气化,使体内浊气不断排出体外;使气血、津液输布至全身,以发挥滋养濡润所有脏腑器官的作用;宣发卫气,调节腠理之开合,通过汗孔将代谢后的津液化为汗液排出体外。若肺气不能宣发,则见咳嗽、吐痰、喘促胸闷、呼吸困难以及鼻塞、喷嚏和无汗等症状。 肃降,即清肃下降之意,又包含有肃清的意思,即肃清、排出肺内毒邪与异物的作用。肺的清肃功能,乃是机体自卫功能的表现。下降是指肺气向下通降的生理作用。主要体现于三个方面:一是吸入自然界清气;二是把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和脾转输来的水谷精微下行布散;三是肃清肺和呼吸道内的异物,以保持呼吸道的洁净。如肺气不能肃降而上逆,则见咳嗽、喘息等症。 肺气宣发和肃降是相辅相成关系。肺有宣降,气血津液才能散布全身,人体的生理活动才能正常进行。 (三)肺通调水道 肺调节水液代谢的作用称为“通调水道”。肺主宣发,调节汗液的排泄;肺气肃降,使水道维持通畅。水道的通行畅达,流通无阻,是维持水液代谢平衡的重要条件。因此,又称肺为水之上源。 若肺功能减弱,通调水道功能减退,就可发生水液停聚而生痰、成饮,甚则水泛为肿。 (四)肺主皮毛 皮毛为一身之表,包括汗腺、皮肤与毛发等组织,是人体抵御外邪的屏障。肺通过其宣发将气血津液输布全身,温养肌腠皮毛,维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动。若肺气虚不能宣发卫气,则见皮毛憔悴枯槁,亦可见排汗异常。 (五)肺开窍于鼻 鼻是呼吸通道,与肺直接相连,故有鼻为肺之窍的说法。鼻能通气,可嗅气味,均需要依靠肺气作用。肺气正常,则鼻窍通利,嗅觉灵敏;若肺气不利,则可出现鼻塞、流涕、嗅觉异常等症状。

十二骨相哪个最好 虎骨多为权势之人

根据每个人的出生时间和每个人的生肖,骨相也分为十二个。这十二个骨相在个性上和外观上都不同,最重要的是运势的不同。 五项可以决定一个人的财富,生活,甚至一个人的婚姻。你以根据自己的十二生肖进行比较,每个十二生肖下都会有不同的骨相,但是这些骨相只能作为参考,因为生活仍然需要自己创造。 十二骨相 现在一说到十二骨相,相信知道的人一定不多,古人认为相是命运的一种显现形式,人相必然体现着命运。而摸骨术为中国传统相学中的一种,是从接触、抚摸一个人的头的骨骼、手骨、身体骨架等等,就能判断其个性、喜好、能力、专长、格局、及未来成就等等的一种学问。人的骨相可分为十二种:麒骨、狮骨、豹骨、鹿骨、熊骨、猫骨、鹏骨、鹰骨、雀骨、鲸骨、鱼骨、龟骨。对应农历的十二个月,每一种骨相,都有其对应的命运。以上就就是关于十二骨相的介绍。 鼠骨 牛骨 十二生肖也有相对应的十二个骨相,鼠骨生来鼠骨格,一生唧唧啾啾,中年大运来,方得免忧愁,鼠骨者为人多唠嘈,好说别人是非,一生有衣禄,并能做事深思远虑。牛骨生来牛骨格,为人宽洪量,一生多储蓄,广积财谷永无穷,牛骨者为人宽和,言词少,在乡为臣富在城市,官贵之命也,女人则贤淑柔顺之人。因此,不同的生肖有不同的骨相命运。 虎骨 兔骨 十二骨相哪个最好?虎骨骼的人大多为权势之人,并且非常的有志气,胆量也过人。从来不会去原复试,并且非常的正直,一般都能够做大官。兔骨骼的人生活会比较安逸,但是由于性格很狡猾,所以经常会远离吵闹的地方,一生没有太大的志气,只为自己生活舒坦即可。除此之外,还有很多骨相也很好。

中医理论之五脏六腑(一)

从中医角度来看,构成人体的基本结构为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经络等。需要说明的一点是,中医脏象学说的“脏腑”表述的是以这一脏腑名称为代表的系统性的生理病理概念;西医所说的“内脏”则是指解剖形态上的具体脏器与它的生理病理功能。下面将从中医角度来对“五脏六腑”进行详细的说明。 五脏六腑为人体的内脏器官。所谓五脏,即心、肝、脾、肺、肾,在经络学说中,将心包络也称为一脏,合为六脏。藏象学说习惯将心包络附属于心,故一般称为五脏。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泄也,故满而不能实。所谓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脏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五行学说是古人创造的一种哲学思想,以日常生活的五种物质:金、木、水、火、土元素,作为构成宇宙万物及各种自然现象变化的基础。五行学说在中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黄帝内经.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将人的体制分为了金、木、水、火、土五大类型。关于金木水火土的理解有一个比较简单的分辨方法: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具有温热、升腾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具有承载、生化、受纳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中国古代医学将五行结合起来,将心、肝、脾、肺、肾分别与五行中的火、木、土、金、水对应起来,形成日常经常听到的心火、肝木、脾土、肺金以及肾水之说,从而依据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建立起五脏之间的相互影响(见图1-2)。所谓相生,即一行对另一行有促进、推动作用;相克则相反,一行对另一行有促进、推动作用。《黄帝内经·素问篇》五脏生成篇里写道五脏各司其职,并相互影响:“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心也;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也;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心脏与脉相应,它的荣华表现在面色上,肾水可以制约心火;肺脏与皮肤相应,它的荣华表现在毫毛上,心火制约肺金;肝脏与筋相应,它的荣华表现在爪甲上,肺金制约肝木;脾脏与肌肉相应,它的荣华表现在口唇上,肝木制约脾土;肾脏与骨骼相应,它的荣华表现在头发上,脾土制约肾水。 同时,五行是从观察自然现象开始的,结合各时令的特点来看,春天主木,适合养肝;夏天主火,需要护心;长夏主土,;秋主金,应该养肺;冬主水,收敛肾脏。中医提倡四季养生、天人合一,缘由即在此。 五脏与六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互相影响。从中医角度来讲,将脏与相应的腑之间的关系总结为相表里的关系。简单来讲,心与小肠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 除此之外,五脏还与五味、五色、五官、五体、五华、五志、五气一一对应,详细关系见表一。 以上,对于五脏六腑,在理论层面上进行简单的说明,具体内容会在后面部分进行详细的阐述。

中医说的相表里是什么意思?

相表里,是中医对脏腑关系的认识。按照阴阳,表为阳,里为阴。按照内外,表为外,里为内。按照脏腑,表为脏,里为腑。比如胃与脾,肾与膀胱,都是表里关系。也可以说,它们都是相表里的。

表里,是辨别病变部位深浅和病情轻重的两纲。表里原是体组织结构方面的概念,在《内经》中,称外部为表,包括皮毛肌腠;称内部为里,指体内脏器。《素问·咳论》说:“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这种皮毛受邪之病证,属于表证范围。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又提出了“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治则。这是表证辨证治疗的发源。除了表证以外,其他病证概属里证范围。一般来说,病在皮毛、肌腠、经络的属表证,病情较轻;病在五脏六腑、血脉、骨髓的属里证,病情较重。

扩展资料

中医是中国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所以也称汉医。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

中医诞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基本形成,之后历代均有总结发展。除此之外对汉字文化圈国家影响深远,如日本医学、韩国韩医学、朝鲜高丽医学、越南东医学等都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

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中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