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支纪年文学常识,天干地支文学常识题
古代天干地支纪年法
干支(天干地支)纪年,是指中国纪年历法,自上古以来就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这就是俗称的“干支表”。干支纪年以每年以立春进入下一年。注意:不是以春节为进入下一年,也不是以每年的阳历一月一号进入下一年的,而是以立春进入下一年。天干共十个字,因此又称为“十干”,其排列顺序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十二个字,因此又称“十二地支”,其排列顺序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其中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以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相配,排列起来,天干在前,地支在后,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阳干对阳支,阴干对阴支(阳干不配阴支,阴干不配阳支)得到六十年一周期的甲子回圈。称为“六十甲子”或”花甲子”。我国人民过去就是以六十甲子循环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年:每个干支为一年,六十个干支后,又从头算起,周而复始,循环不息。由甲子开始,满六十年称做一甲子或一花甲子。称为干支纪年法。
谁能谈谈关于天干,地支的知识
天干与地支干支就字面意义来说,就相当于树干和枝叶。我国古代以天为主,以地为从,天和干相连叫天干,地和支相连叫地支,合起来叫天干地支,简称干支。天干有十个,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个,依次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古人把它们按照一定的顺序而不重复地搭配起来,从甲子到癸亥共六十对,叫做六十甲子。我国古人用这六十对干支来表示年、月、日、时的序号,周而复始,不断循环,这就是干支纪法。0甲子1乙丑2丙寅3丁卯4戊辰5己已6庚午7辛未8壬申9癸酉10甲戌11乙亥12丙子13丁丑14戊寅15己卯16庚辰17辛已18壬午19癸未20甲申21乙酉22丙戌23丁亥24戊子25己丑26庚寅27辛卯28壬辰29癸已30甲午31乙未32丙申33丁酉34戊戌35已亥36庚子37辛丑38壬寅39癸卯40甲辰41乙已42丙午43丁未44戊申45己酉46庚戌47辛亥48壬子49癸丑50甲寅51乙卯52丙辰53丁已54戊午55己未56庚申57辛酉58壬戌59癸亥传说黄帝时代的大臣大挠“深五行之情,占年纲所建,于是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日,谓之枝,干支相配以成六旬。”这只是一个传说,干支到底是谁最先创立的,现在还没有证实,不过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已有表示干支的象形文字,说明早在殷代已经使用干支纪法了。天 干 与 地 支一、天干1、天干五行属性甲乙属木、甲为阳木、乙为阴木丙丁属火,丙为阳火、丁为阴火戊己属土,戊为阳土、己为阴土庚辛属金,庚为阳金、辛为阴金壬癸属水,壬为阳水、癸为阴水2、 方位甲乙东方木、丙丁南方火、戊己中央土、庚辛西方金、壬癸北方水。3、 干四季甲乙属春、丙丁属夏、庚辛属秋、壬癸属冬。4、 干化合甲己合化土、乙庚合化金、丙辛合化水、丁壬合化木、戊癸合化火。5、天干配身体甲为头,乙为肩,丙为额。丁齿舌、戊己鼻面、庚为筋、辛为胸、壬主胫、癸为足。6、天干配脏腑甲为胆、乙为肝、丙小肠、丁为心、戊为胃、己为脾、庚大肠、辛为肺、壬膀胱、癸为肾,单为腑、双为脏。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十二支阴阳子、寅、辰、午、申、戌为阳;丑、卯、巳、未、酉、亥为阴2、十二地支与五行寅卯属木、寅为阳木、卯为阴木;巳午属火、午为阳火、巳为阴火申酉属金、申为阳金、酉为阴金;子亥属水、子为阳水、亥为阴水辰、戌、丑、未属土,辰戌为阳土、丑未为阴土3、十二支与方位寅卯东方木、巳午南方火、申酉西方金、亥子北方水。辰、戌、丑、未在每个季度的最后一个月,故为四季土。4、十二支与四季寅卯辰为春,巳午未为夏、申酉戌为秋,亥子丑为冬。5、十二支与脏腑寅为胆、卯为肝、巳为心、午小肠、辰戌胃、丑未脾、申大肠、酉为肺、亥为肾、子膀胱。子丑合化土,寅亥合化木、卯戌合化火、辰酉合化金、巳申合化水、午未合化土。6、十二支与三合局申子辰合化水局,亥卯未合化木局,寅午戌合化水局,巳酉丑合化金局。7、十二支与六冲子午相冲,丑未相冲、寅申相冲,卯酉相冲,辰戌相冲,巳亥相冲。因都处在互对的位上,故又称"对冲"。相冲就是相克。8、十二支与相害子未相害、丑午相害、寅巳相害、卯辰相害、申亥相害、酉戌相害、相害意为受害、被害。也有相克之意。9、十二支相刑子刑卯、卯刑子、为无礼之刑,寅刑巳,巳刑申,申刑寅,为持势之刑,丑刑未,未刑戌、戌刑丑、为无恩之刑,辰午酉亥为自刑。10、十二支与五行长生帝旺木长生在亥、帝旺在卯、死在午、墓在未。火长生在寅、帝旺在午、死在酉、墓在戌。金长生在巳、帝旺在酉、死在子、墓在丑。水土长生在申、帝旺在子、死在卯、墓在辰。11、十二支与月建正月建寅、二月建卯、三月建辰、四月建巳、五月建午、六月建未、七月建申、八月建酉、九月建戌、十月建亥、十一月建子、十二月建丑。12、十二支的五行旺相休囚春木旺、火相、土死、金囚、水休夏火旺、土相、金死、水囚、木休秋金旺、水相、木死、火囚、土休冬水旺、木相、火死、土囚、金休13、十二支与月破何为月破?月破即是月建对冲的地支,如正月建寅,寅与申相冲,申为月破。14、十二支与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什么是干支纪年?
干支纪年萌芽于西汉时期,始行于王莽,通行于东汉后期。公元85年,朝廷下令在全国推行干支纪年。干支纪年,一个周期的第一年为“甲子”,第二年为“乙丑”,依此类推,60年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完毕后重复使用,周而复始,循环下去。干支纪年是以立春作为一年的开始,是为岁首,不是以农历正月初一作为一年的开始。干支纪月时,每个地支对应二十四节气自某节气至下一个节气,以交节时间决定起始的一个月期间,不是农历某月初一至月底。天干地支常识?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文化常识中国古代主要纪年法
1、年号纪年法
我国最早的纪年法是用王公即位的年次表示。以“元,二,三……”为序数,至去世为止。如:鲁僖公元年,鲁庄公十年。
从西汉武帝建元起,以年号纪年,用“元,二,三……”为序,更换年号则重新开始。如:元嘉元年,汉末建安中,元和十年。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重新纪年,称作“改元”。如:“是年夏王,改景炎”。
2、干支纪年法
干支,天干地支的合称。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叫十干,用以表序。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十二支,用以记时。
用十干和十二支循环花相搭配组成甲子,乙丑,丙寅……癸亥,然后用甲子重新相配正好为数六十,通常叫六十花甲子,循环使用,周而复始,从东汉起采用干支纪年法。如“予犹记周公之被捕,在丁卯三月之望。”
扩展资料:
世界各国关于纪年的方法有很多,不过目前世界上最通用的是公元纪年法。除此之外,还有干支纪年法、天文纪年法、历史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等。另外,还有伊斯兰教纪元、佛教纪元、犹太教纪元以及希腊纪元、日本纪元等。
在中国,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就有了自己的历法。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使用的是“干支纪元法”,即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分别组合起来,每60年为一个周期。
由于公元纪年的起点是公元1年,而没有“公元0年”,所以大多数对公元纪年有充分了解的科学家和世界上大多数权威天文机构,都明确支持21世纪始于2001年的说法。
什么是干支纪年?
在我国的日历牌上通常有两个部分:一是用阿拉伯数字表示的公历日期,另一是用汉文数字表示的农历日期。这两者之间常常用“农历壬子年三月小”,“农历丙午年二月大”等字样隔开,这里的“壬子”、“丙午”就叫做“干支”。查一下过去的历书,“壬子”年对应的是1972年,“丙午”年对应的是1966年。
干支实际上是“天干”和“地支”的合称。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字叫做“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字叫做“地支”。把天干中的一个字摆在前面,后面配上地支中的一个字,这样就构成一对干支。如果天干以“甲”字开始,地支以“子”字开始顺序组合,我们就可以得到六十对干支,这常叫做“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每年用一对干支表示,这种纪年方法就叫做“干支纪年法”。从古代文献记载来看,干支纪年至迟在东汉初期已经普遍使用,直到今天没有间断过。
干支纪年在我国历史学中广泛使用,特别是近代史中限多重要历史事件的年代常用干支纪年表示。例如甲午战争、庚子义和团起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等。然而在现代史中,因为采用了公历纪年,干支纪年就不必要了。把公历纪年换算成千支纪年,通常要查阅专门编制的甲代对照表。这类书一般比较少,而且查起来也很麻烦。下面介绍一个简单的计算公式,可以用来很容易地算出公万某年所对应的干支来。
天文纪年法规定,公元元年记为+1年,公元前1年记为0年,公元前2年记为-1年,公元前3年记为-2年……。
然而从干支纪年换算公历纪年却有很大的困难。因为干支经过60年就重复一次,同一个干支对应于一系列公历纪年,它们之间相差60年或是60的倍数。为了解决这种不确定性,就必须考虑其他复杂的因素,这里就不多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