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运转五个环节,太岁阴阳贵人相会法
阴阳五行八卦
怎样理解阴阳五行 八卦 阴阳五行与八卦学说 (一)阴阳五行和八卦学说的产生、概论与相互关系研究 阴阳五行和八卦起源于我国古代,具有自发的、朴素的辩证法观点,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例如,阴阳五行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之一;又如八卦以正反两方面的对立矛盾来反映宇宙万物的发展和变化,被用于天文、养生、数学、军事等诸多领域,16世纪传入欧洲后,曾给国外科学的发展以启迪,时至今日,仍有不少国内外学者在研究它,拓宽其应用领域,以取得更大的效益。当然,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性,阴阳五行和八卦学说也渗有唯心主义思想,甚至是封建的,如占卜问卦、预测吉凶等等。 1、阴阳:相传天地形成之前,宇宙一片浑沌,盘古开天辟地,将浑沌一分为二,天为阳,地为阴,由此有了阴阳的概念。后来古人根据生产、生活实践和对自然现象长期观察的事实,逐步把太阳、男性、力量、光亮、热等带有向上的、运动积极、肯定的、善意的、热情的属性归为阳,把月亮、女性、软弱、黑暗、冷等带有下沉的、静止的、消极的、否定的、恶意的、冷淡的属性归为阴,并由此总结出一套阴阳相互作用的学说以解析说明世上万事万物的产生和发展。把它应用到自然界、人类及生老病死就有了后来的阴阳五行学说、阴阳八卦学说和古老的中医理论。 2、五行:指木、火、土、水、金五种物质和它们的运动。五行的概念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出现,它是阴阳相互作用的产物。木、火和金、水分列于土地上下,前两者属阳,后两者属阴,火比木更活跃属至阳,水比金位置更下,属至阴,土地处中间属于中性,因水为树木生长所必需,故水又与木相互依存,这样就构成了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的五行循环,称为“五行相生”。顺着这种循环物质就相生,违背了它就会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称为“五行相克”。但是,事物的发展变化存在着反常现象,这就有了“相乘”和“相侮”。相乘就是过度的相克,其次序与相克是一致的,比如,木气偏亢,太过的木便去乘土,使土气虚弱。相侮又叫反克,即本来是自己可以克胜的一方,却反而被它克胜,其次序正好和相克相反。比如,正常的相克关系是木克土,然而木气偏亢,土就会反过来侮木。我国古代哲学家把自然界一切事物的性质,分别列入这五大类的范畴,并以此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 <黄帝内经>巧妙地把阴阳和五行结合到一块,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中医五行理论,并以此指导医学实践和疾病防治。古人认为五行在天上对应金木水火土五星,在地上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在人就是仁义礼智信五种德性,这五类物质在天、地、人之间形成串联,如果天上的木星发生了变化,地上的木类和人的仁心都随之产生变异。古代就是以这种天、地、人三界相互影响和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来推算人的命运的。 3、八卦:它最早见载于<周易>,相传为伏羲所创,八卦的产生,正如周易・系辞所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成大业”意思是说,天地未形成之前的宇宙处于一种无边无际的元气状态(即太极),天地万物都是由它演化而来的,太极的演化是元气的分离,清阳者上升为天,浊重者下沉为地,天为阳,地为阴,阴阳(即两仪)分成四象,四象是指在两仪一奇一偶的基础上复生一奇一偶,四象之上再生一奇一偶就产生第三爻,以阴阳三爻错综排列得八种卦形,叫做八卦。八卦相重生出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多,人们以此可断吉凶,趋吉避凶就可以成就伟大的事业。八卦在创作之初就与天文历法有着紧密的联系,八卦的四象表示四季。春夏秋冬分别以少阳、老阳、少阴、老阴代之。历史上曾有把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用来纪日的记载,八卦本身也可以进行排序,并组成八卦图,用以表示方位,掸促赶......>> 怎么学习阴阳五行八卦 怎样学?真正的学问,都是通过生命体验而获得的。要学习阴阳五行八卦,也同样需要你把浮己作为自然生命的一部分去体验。 比如,你先从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男人为阳女人为阴,把阴阳作为我们生命的一个元素来考察,然后,在阴阳之间来安置五行,即在日月之间来安排金木水火土,古人所谓“日月五星,谓之七政,天地与人,谓之三才”,如此一来,在你的生命体验之中,你自然会得到一个大体轮廓,即把代表阳的“乾”卦的三爻分别安置在天上地下与人中;再由人中之那一点展开,得到人的头颅躯体与四肢,构成一个五星形状的人体轮廓;然后继续把五脏四肢百骸相联系,再与一年四季与东南西北四方相联系,形成“春季东方木,夏季南方火,长夏中央土,秋季西方金,冬季北方水”的事物在时空中运行的整体图,让五行在阴阳中运转起来;最后再按照五行分别对应的心理、生理、生命的性德,事物的属性,如此一一展开,这样一来,你学习的东西就成为学问充实了你的生命。到最后,你再把有形世界与无形世界的阴阳贯串与一切现象,如此,你便会达到空前的高度,从而领悟大自然的奥妙。 在学习过程中,你一定要注意研究古圣先贤的理论,如《易经》《黄帝内经》《道德经》;甚至儒佛道以及其他宗教的经典,一一学习,你就会无所不通。 当然,生命有限,如果你有过人的天赋,或者你与佛教有缘,能够从“心”上下手,直接从佛教经典下手,去认识宇宙人生真相,从而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并将这种智慧与爱心运用到日常生活之中,这样的生命就会更加精彩了! 阴阳五行八卦中一些难解字的读音怎么读? 八卦:乾qián、坤kūn、震zhèn、巽xùn、坎kǎn、离lí、艮gèn、兑duì。亦称经卦、单卦、三爻卦、小成之卦,由阳爻“―”、阴爻“- -”排列而成,是由三个爻自下而上排列而成的记号。有的人亦用汉字“三求平未,斗非半米”来记八卦符号。 将两个单卦上下组合,即为六十四卦中的一卦,称重卦。 八卦五行属性的理解 10分 对于八卦的理解不能拘泥于他的字意,八卦是一种变化的演示,根据先天八卦的顺序:1乾.2兑3离.4震.5巽.6坎.7艮.8坤。先天八卦演示的是世界出现后的变化。分为四个阶段:(乾为天、兑为泽)天地相离山泽相同类似于造山运动产生金,(离为火、震为雷)雷火想射产生火,(巽为风,坎为水)风雨滋润大地产木,(艮为山,坤为土)造山运动停止产生土世界平稳了。五行之气不要拘泥于字面意思,功五中属性不一样的气。气基本贯穿中国所有玄学。金属性的气向内,火向外,水向下,木向上,土平向。 五行八卦是什么意思? 五行八卦分为阴阳五行和八卦理论。 阴阳学说含有朴素的辨证法思想,认为万事万物都有相反成的矛盾的两方面,分别可以归纳为阴和阳。比如:山之南为阳,山之北为阴;水之北为阳,水之南为阴;叶之正面为阳,叶之背面为阴;男为阳,女为阴;太阳为阳,而月亮又称作太阴。阴和阳是互相转化、生生不息的,表现这个规律的形象图形就是太极图。太极图中,当阳最盛的时候,阴已悄悄出现;当最阴的时候,阳已悄悄出现。盛极而衰,否极泰来,这个哲理还是很深刻的。 五行学说是古人从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他们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构成的,在不同的事物上有不同的表现。比如五色:青、赤、黄、白、黑;五声:角、徽、宫、商、羽;五味:酸、苦、甜、辛、咸;五脏:肝、心、脾、肺、肾;五情:喜、乐、欲、怒、哀;五常:仁、礼、信、义、智等等,每种事情的五项内容都分别显示出木、火、土、金、水的五行顺序。五行有生成、相生、相克的顺序。生成的木、火、土、金、水;相生的顺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的顺序是: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这就是所谓的万物相生相克。阴阳和五行学说相结合,成为古人解释各种自然和人生现象的一种理论。占卜和命相学是预测未来的一种活动。古代生产力低下,对个人命运就更难把握,也就更想知道。命相学就利用了阴阳五行学说,来说明一个人的命运。所谓生辰八字,就是用天干、地支表示出生的年、月、日、时。先秦时期,人们只用天干地支来记日,但是后来,年月日时都可以用天干地支来记了。天干有十个:甲、乙、丙、丁、戊、己 、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个: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酋、戊、亥。二者顺序配合可以产生六十个单位,叫六十甲子。那出生的年、月、日、时分别用天干、地支配合来表示,正好有八个字,因此叫生辰八字,相者又叫它是人的四柱。生辰八字里也有五行。在十天干中,甲、乙属木,丙、丁属火,戊、己属土,庚、辛属金,壬、癸属水。十二地支中,寅、卯属木,巳、午属火,申、酋属金,亥、子属水,辰、戊、丑、未属土。这样以来,根据生辰八字,就可以推算出你命里缺什么。古人认为必须五行俱全,命运才会兴旺。这就是所谓的占卜。 八卦之学说为古有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之说‘太极’是阴阳未分,天地浑沌时期。‘两仪’就是天和地,如‘八卦’土中的阴阳鱼,白色的为阳,黑色的为阴,古人将阴阳鱼比作太阳、月亮、地球,太阳为阳,月亮为阴,地球为阴,阴阳相互环抱,表示阴阳交合,古人以四象来象征四方,象征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四象生八卦,实际上是阴阳相重,阴阳相合而成。八卦分为“天体运行八卦图”和“人体运行八卦图”。人体是一个具有复杂结构和复杂功能的系统,至今依然无法确定人体的内涵和界面。‘人体八卦’其意就是反映人体的八卦体象和八卦在人体诊断中的应用,这里最为重要的是天人合一的人天观问题。人体不但普遍存在着太极阴阳全息,而且普遍存在着‘八卦’全息。人体是一个把‘八卦’,各部又都充满着小‘八卦’全息,,无论眼、脐、耳、手、足、腹、舌、脉等都存在着‘八卦’全息,并且都可以‘八卦’定方位。通过‘八卦’体现了人体的相关性和整体性。人体又是一个大太极,而各部位又都存在着小太极,大脑及五脏都存在着太极两仪,人体是一个大阴阳合物体,而其它各部又都是小阴阳合抱体。“人体运行八卦图”反映了人与天地宇宙所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人离不开宇宙所赋予的自然环境,而宇宙间的运动变化又折射在人体身上,宇宙与人体在各自运动过程中具有相互感应的效应,通过八卦反......>> 怎么学习阴阳五行八卦 什么是五行阴阳八卦 简而言之,由河图洛书推出先天八卦,又文王把八卦赋予人性化,天地生出三男三女,天地六子授生之后,就成了后天八卦,通过五行水木火土金的属性变化来涵盖万事万物的变化,先天八卦为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后天八卦为乾兑离震巽坎艮坤,五行是水生木,木生火,火生饥,土生金,金生水,五行适用于后天八卦,东方为木,南方为火,西方为金,北方为水,四方之中为土,东南西北又为四正,天干在八卦中的位置是,甲乙东方木,丙丁南方火,庚辛西方金,壬癸北方水,戊己中央土,地支在八卦中的位置是,子为水为北方,丑为土,北偏东,寅为木,东偏北,丑寅为东北,卯为木表示正东方, 想学阴阳五行八卦,这些需要看哪些书,请前辈赐教 现在的关于这些东西的书和理论很多,但由于阴阳五行八卦等理论发展到今天,所以在历史上产生的流派很多,还有许多打着周易的旗号骗人的派别。以我本人的经验来看,虽然各家各派的理论虽多,但很少有相同的,许多易学名家往往研究自成一门,所以给初学者造成了许多的困难,有种越学越迷惑的感觉。但学易本身就是个需要极大毅力的事情,没有几年的苦功算不得入易学之门,所以尽量建议你在未入易学之门的时候,尽量选取一些易学名家的书来看,先从最最基本的概念常定义开始了解,了解之后需要记熟。然后再去思考和理解,看更高层次的书,在保证自己看得懂的同时也要多比较各家易学的异同,辩证性的吸收学习。当然,易学确实是一件很博大精深的学问,除了刻苦,还需要灵活的头脑,不像现在学科类别中的任何一门有确切的规律可循,周易更多的是需要个人的悟力,如同佛家开悟一样,需要时机和功夫。祝你学易成功 阴阳五行八卦中一些难解字的读音怎么读? 八卦:乾qián、坤kūn、震zhèn、巽xùn、坎kǎn、离lí、艮gèn、兑duì。亦称经卦、单卦、三爻卦、小成之卦,由阳爻yáo“―”、阴爻yáo“- -”排列而成,是由三个爻yáo自上而下排列而成的记号。有的人亦用汉字“三求平未,斗非半米”来记八卦符号。望采纳
甘泉心学 | 湛若水对于阴阳的理解
上下四方之宇, 古今往来之宙, 宇宙间只是一气充塞流行,与道为体,何莫非有?何空之云?虽天地弊坏,人物消尽,而此气此道亦未尝亡,则未尝空也。 ——湛若水《寄阳明》 士德仕鸣问易。甘泉子曰:“一阴一阳之谓道。”曰:“为之说者,陆也混,朱也离,有诸?”曰:“一阴一阳,阴阳合德,其天地之中乎!夫道,中而已矣。喜怒哀乐之气也,得其中焉,和也,天下之达道也。故耳目之圣明,道气之同形,孰或混诸?孰或离诸?” 【注释】 耳目之圣明:指认识明白。耳目在这里解作认识、了解。 【译文】 杨士德、杨仕鸣问“易”。湛若水说:“一阴一阳称为道。”问:“很多人都解说过易,陆九渊的解说混同,朱熹的解说支离,是吗?”湛若水说:“一阴一阳,阴阳的德性互相融合,即天地的中正了!道,只是中正而已。喜、怒、哀、乐的气质,得到中正,就中和了,这是天下的准则啊。所以认识明白道与气的同属一体,谁去混同它们?谁去支离它们?” 天地之间,一感一应而已。阴阳之屈伸,万物之往来,人事之酬酢,感与应而已矣。妙感应者,其唯神乎! 【译文】 天地之间,一感一应而已。阴阳的屈伸,万物的往来,人事的交际应酬,感与应而已。感应真是奥妙啊,它真是神奇啊! 一阴一阳之谓道,外阴阳则道不可言矣,阴阳息则无以见道矣。继之善者其孝乎!成之性者其仁乎!是故惟孝子、仁人为能事天矣。 【译文】 一阴一阳称之为道,脱离了阴阳就不能谈论道了,阴阳停息就不能看见道了。善于继承就是孝!成就本性就是仁!因此,只有孝子、仁人才能效法天道啊。 一阴一阳之谓道,道一阴阳也,阴阳一气也,气一宇宙也,一而已矣。一不变则宇宙不变,宇宙不变则气不变,气不变则阴阳不变,阴阳不变则道亦不变。夫道一而已矣,智者见之,仁者有之。 【译文】 一阴一阳称之为道,道是所以一阴一阳,阴阳是同一气,宇宙是一气的变化,宇宙阴阳无非一而已。一不变则宇宙不变,宇宙不变则气不变,气不变则阴阳不变,阴阳不变则道也不变。道就是一而已,智者能够察见它,仁者能够拥有它。 阳同道而异气,五行同气而异质,五常同体而异用,五声同生而异起;五色同质而异采,五伦同理而异分,五方同性而异习。 【注释】 五:“五”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万事万物的基数之一。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构成天地万物的元素。五常:指仁、义、礼、智、信这五种儒家认为人应该具有的基本德行。五声:指古代音乐中的五种音阶:宫、商、角、徵、羽。五色:指青、黄、赤、白、黑五种基本颜色。五伦:指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伦理关系。五方:指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 【译文】 阴阳是同出于道的两种气,五行同出于气而性质不相同,五常同属一体而作用不相同,五声出处相同而发动不相同,五色本质相同而彩不相同,五伦道理相同而区分不相同,五方本性相同而习惯不相同。 阴阳合德者道,仁智合一者德,内外合一者心,动静合一者神。 【译文】 阴阳合德为道,仁智合一为德,内外合一为心,动和静合一为神。 夫妇者,阴阳之象也。男健女顺者,刚柔之象也。日作夜息者,动静之象也。男外女内者,天地之象也。成男成女者,万物之象也。有阴阳而后有刚柔,而后有动静,有动静而后有天地,有天地而后有万物。 【译文】 夫妇,是阴阳的形象。男子刚健而女子柔顺,是刚柔的形象。白天工作而夜晚休息,是动静的形象。男主外女主内,是天地的形象。成为男子或成为女子,是万物的形象。有阴阳之后才有刚柔,之后才有动静,有动静之后才有天地,有天地之后才有万物。 夫易,圣人所以顺阴阳之道,明变化之理,而立天地人之极者也。其为文也,盖取诸日月,日月者,阴阳变易之大端也。变易即道也。其为书也,立象以明理,理得而象亡矣。故夫易之象广矣,博矣,奚啻为日月、为天地、为乾坤、为刚柔、为君臣、为男女、为父母,其在物也,为牝牡、为动植,其於幽也为鬼神,而易之道行乎其间矣。 【译文】 《易经》,是圣人顺应阴阳相生相克的规律,明白变化的义理,是让人和天、地鼎立为三的经典。《易经》上的文字,都是取法于日月,所谓日月,体现了阴阳变化的要点。变化就是“道”。《易经》作为一本书,它取法万物的形象用来说明真理,认识真理后万物的形象也可以忘记了。所以《易经》上的形象广阔啊、博大啊,何止是包括日月、也是天地、是乾坤、是刚柔、是君臣、是男女、是父母;它体现在事物上,是雌性和雄性、是动物和植物;它体现在幽冥的事物上是鬼神,而“易”的道理贯穿所有事物。 夫二气储精而神生焉,夫精神者,天敛之以生物,地敛之以成物,圣人敛之以生盛德而成大业. 【译文】 阴阳二气蓄积精灵之气,因而产生精神,所谓精神,上天聚集它来产生万物,大地聚集它来养育万物,圣人聚集它来产生崇高的道德从而成就大业。 问:“周子曰:‘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夫动静一也,而为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则动静各自为一物矣。谓常体不易者为静,妙用不息者为动,则所谓静极复动、动极复 【注释】 迭运:循环变易。 亘古亘今:指从古到今。 【译文】 问:“周敦颐说:‘太极从无形到有形,太极的动产生阳气,动到极点就复归于静,静产生阴气,静到极点就复归于动,一动一静,互为对方的根本,阴阳有所区分,两仪就产生了。’动、静本来是一体,而说动产生阳气,静产生阴气,那么动、静各自作为一物了。讲恒常不变的是静,妙用不息的是动,那么讲静到极点就复归于动、动到极点复归于静,就讲不通了。所讲的阴阳有所区分,两仪才出现,这里讲的是天地的形体吗?或者讲的是性情?如果讲的是形体,那么天主动、地主静,动、静就有区分了;讲的是性情,那么所讲的阳变、阴合而生金木水火土者,又指的是什么?希望先生明示。” 湛若水说:“观察天地之间,只是一气,只是一理,怎会常有动静、阴阳的二物相对?是一物而有两名啊。道是一而已,其一动一静,区分为阴阳,是指其消长、循环变易而说的。因为它的‘消’,所以说是静、说是阴,因为它的‘长’,所以说是动、说是阳。从古到今,宇宙内只是这个消长,观察四季的运行,与人一身的气可以知道,何曾有两物来?古今宇宙只是一理,生生不息,所以说:‘动静没有发端,阴阳没有起始。’察见这一点才叫做‘见道’。” 编者注: 理气关系:理(道)是永恒的本质和起源,气由理外化而来,因而有此气必有此理,气即理,理气一。理,形而上之道;气,形而下之器。理(道)无形体,形气化生的万物不是体,而是道体表达或展现自身的器具。 阴阳:宇宙万物只是一气,阴阳不是两种气,而是同一气的两极。正如一块磁铁,有正负极。宇宙中,男女、日夜、刚柔、动静等所有两极,都是阴阳的形象。
百问百答 | 人体为什么要保持阴阳平衡呢?如何才能达到阴阳平衡?
近年来,伴随着中医体质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体质养生也逐渐成为众多养生爱好着追捧的热点。然而,在关于体质养生的认识上,人们却普遍存在着一种错误的认识。在大多数人看来,体质养生是中医理论新兴的一种养生观念,在传统中医中是不存在的。 阴阳学说被广泛应用于中医学。中医学上认为“阴”代表储存的能源,具体到形上包括血、津液、骨、肉,性别中的雌性等;而“阳”则代表能源的消耗,是可以通过人体表面看到的生命活力,无形的气、卫、火,性别中的雄性等都属于阳。“阳”的生命活力靠的是内在因素的推动,即“阴”的存储。 人体中的气血也是一对阴阳,血为阴为体,气为阳为用。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气不足,易得淤积之病,如肿瘤、血栓等;气太过,易得脑出血之类的病。所以,只有气血平衡,人才能健康。 养生保健,要视人体质之阴阳强弱,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才能有所收益。人之体质阴阳强弱与患病情况有很大关系。运动就可以生阳,静坐就可以生阴 按照《周易》的阴阳原理,动则生阳,静则生阴。比较而言,练动功的,动则生阳,可以增强精力,提高工作效率;练静功的,静则生阴,可以降低人体的消耗,人的寿命也相对较长。只静不动是错误的,只运动不知道好好休息就更不对了。正确的养生方法应该是动静相兼,刚柔相济。 这是因为,神属阳,在生命活动中易于动而耗散,难于清静内守,务须养之以静;形属阴,易静而难动,故养形以运动为贵。所以,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动静兼修,形神共养,才能使体内气血流畅,阴阳平衡,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 动养,包括:跑、跳、走、爬、打球、游泳、骑车等。 静养,包括:静坐、睡眠、闭目养神、打太极拳等。 偏于动养还是偏于静养,应因人而异。阳虚者应以动养为主,但不可过于剧烈;阴虚者应以静养为主,但也必须配合动养。总的来说,腹围不大、血脂不高、胆固醇不高,没有这方面遗传因素的人,可以静养为主、动养为辅;反之,腹围大、血脂高、胆固醇高,有这方面遗传因素的人,就应以动养为主、静养为辅。 对老年人而言,静比动更重要,让自己真正安静下来,比让自己真正动起来要难。很多老年人晨练时以为只要拼命跑跳,运动剧烈就是最好的锻炼。这样显然错了。老年人运动,不可骤起,不可骤停。翩翩起舞,缓缓结束。以浑身微汗、快意为锻炼适度的标准,过汗易伤阳气。老年人阴、阳之气都须慎重保护,过静,也许适合极个别老人,但从整体而言,老人一定要静动结合,静多动少。 睡子午觉,不偏食,阴平阳秘才健康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天地万物都是可以分阴阳的,并且只有阴阳处于平衡状况,世间万物才能正常运行。所谓阴阳平衡,就是阴阳双方的消长转化保持协调,既不过分也不偏衰,呈现着一种协调的状态。对于人体来说,阴阳平衡的含义就是脏腑平衡、寒热平衡及气血平衡。其总原则是阴阳协调,实质是阳气与阴精(精、血、津、液)的平衡,也就是人体各种功能与物质的协调。 阴阳平衡的机体特点是:气血充足、精力充沛、五脏安康、容颜发光。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的身体内部阴阳调和,各个部位正常运转,我们就是健康的、美丽的;而如果阴阳失调,任何一个方面缺乏或者太过,我们就会出现亚健康、疾病、早衰等各种症状。所以,要想容颜美丽,保持阴阳平衡是最基础的条件。 那么,应该如何保持阴阳平衡呢? 首先,在生活中如果总是感觉疲惫,而且经过休息仍不能缓解,就要警惕疾病的潜在可能,并立即到医院检查身体。 睡眠也是保持阴阳平衡的良方,特别是要睡好子午觉。子时是夜里11点到1点这段时间,这时人体中的阴气最盛,阳气初生,力量很弱小,最应该睡觉,这样有助于体内阳气生发,调和阴阳。如果你不睡觉,而是继续学习或者工作,阳气就生发不起来,从而导致阴阳失调;午时是中午11点到1点这段时间,与子时正相反,午时阳气最盛,阴气初生,阴阳交合,也应该休息。所以,子时和午时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两个时间段,这两个时段休息好了,对保持身体的阴阳和合是很有益处的。 在心态方面,应该防止焦急、紧张、忧虑、恼怒、抑郁等情绪的蔓延,放慢生活节奏,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享受随心、自然、惬意的快乐。 不要偏食,五谷杂粮、蔬菜、水果、肉类都要适当摄取,任何一种食物都有对人体有益的营养成分,只有不排斥任何食物身体才能保持营养均衡,这也是调和阴阳的重要方面。 总之,保持阴阳平衡的关键就在于恰到好处,不要太过也不要不足,过犹不及,都不是最佳状态,最重要的还是自己感觉舒服,身体时刻感觉如沐春风,这样我们的心情也会感觉轻松舒适,工作中也会更加有创造性,更能体会到生活得美好,这样的人一般都会气血充足、精力充沛,嘴角不自觉就会微微向上,那种发自内心的快乐与幸福就像强大的气场,甚至会影响到身边的人,这样阴阳平衡的人体质才不会偏颇,身体才会健康。 编辑:盈袖《黄帝内经》中是如何阐述“阴阳理论”的?
《黄帝内经》说:“阴、阳交而不离乎中”、“天地感而万物生化”。万物由阴、阳结合而生成。阴阳是生命的本源,是“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这里“神明”不是鬼神而是精神。《黄帝内经》的《素问》进一步解释说:天地之间因为有阴、阳,有生气和活力,所以空中的大气才会呼呼流动以成风,草木才能欣欣向荣而生长。天地间有风、寒、热、湿、燥这些无形的元气,有金、木、水、火、土这些有形的物质。“气”和“形”相交,就生化成色彩缤纷、丰富多彩的万事万物了。总之,“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天地合气,……万物并至。”从那一望无际的太空,到运转不息的日月、星辰;从寒来暑往、周而复始的季节变化到生生不息的动物、植物,其生命的源泉都是阴、阳的“幽显既位”。人体阴阳平衡与上热下寒
人体阴阳的不平衡,不协调,都会引起身体的各种病态反应,但往往没有参透根源,看不懂身体的阴阳变化,阴阳分布,所以没能达到人体的最佳状态。 本文就是分享对于人体阴阳变化及其分布的观点,从而找到调理人体的途径。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上热下寒是现代人最常见的一种症状,其主要表现是热证与寒证并存:常年上火,总是口腔溃疡、舌疮、慢性咽炎、失眠,同时又表现出很多体寒症状,如舌体胖大、大鱼际发青、下肢冰凉等。 在饮食上,这类人群也非常挑剔,吃点儿热的就上火,吃点儿寒的就伤阳,只能吃温的东西。 中医认为,上热下寒其实有更确切的表述方式:“真寒假热”,或“阳不归位”。 《黄帝内经》里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 这句话指出“寒为热病之因”,体内寒邪过盛,就会把阳气排斥在外,阳气上浮外散,就会表现为上部热象,人就会出现上火症状。也就是说,体寒是上火的根源! 有些朋友上火之后,首先想到的就是用败火药,却常常陷入越吃越严重的怪圈,这种情况八九不离十都是上热下寒。因为上热下寒是体寒所致,而败火药属寒凉之物,服用它们只会让你寒上加寒、虚上加虚,越治火越大! 所以,在对付上火之前,你得先分清楚到底是实火还是虚火? 实火:从来不上火,但吃了一些东西后,突然上火了,多半是实火; 虚火:经常出现口腔溃疡、舌疮、青春痘、失眠之类的上热症状,喝了凉茶之后会好一点,但不喝的时候又不行了,并且反复发作,一定是虚火。 火的属性不同,治法自然也不同。一句话:实火用泻法,主要是清热、降火,可以服用败火药(如牛黄解毒丸);虚火用补法,主要是补阳、滋阴。 并且,针对虚火,补阳与滋阴并不矛盾。因为阳气越弱,体寒越重,脾胃越虚,而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气血津液就会不足,身体就会燥热。所以,常年虚火的人,身体往往都是阴阳俱虚。 阳主升,阴主降。但是,如果阳一直在上,阴一直在下,就是阴阳分离,说明阴阳二者没有交集了,你是你,它是它,那就无法构成对立制约、互根互用的关系,二者之间都没有互动了,当然不会产生任何关系、任何变化。 反之,只有阳在下,自下而升,阴在上,自上而降,二者才能发生关联,有了关联才能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这才叫“阴阳交感”。 所以,人体的最佳状态是阴在上阳在下,你颠倒了,就会上热下寒。那么,为什么阴阳会颠倒呢?中医认为,心主火,位居人体的上部,好比天上的太阳;肾主水,位居人体的下部,好比地上的河流。水火不济,体内气血阴阳就无法循环正常,阴阳就颠倒了。 打个比方,假设心火和肾水是两辆汽车,要想两车相遇,必须符合两个条件:一是汽车本身正常;二是道路没有堵塞。 我们先来看车辆的问题: 1、肾阳亏虚 清末著名伤寒学家郑钦安在《医理真传》中指出:阳气过衰,阴气过盛,而阴中一线之元阳,势必随阴气而上行,便有牙疼、腮肿、耳肿、喉痛之症,粗工不识,鲜不以为阴虚火旺也。 可见,阳气过于虚弱,阴寒之邪就会过剩,就会逐渐沉降,积聚于下,造成“下寒”;同时,肾脏之中的元阳(命门之火)不能鼓动肾水上升,心火得不到肾水滋养,就会“上热”。 2、肾阴亏虚 肾阴亏虚,就没有足够的物质基础来实现“上济心火”这一生理功能,并且身体还会呈现“电量不足”的状态,这么一来,上热下寒也就不足为奇了。 3、心阴不足/心火偏亢 心阴不足与心火偏亢往往是同时存在的。火性炎上,心火偏亢,就会“上热”;同时,心火失于下降,就无法温煦肾水,就会“下寒”。我们再来看道路的问题: 1、中气不足 在身体的圆运动中,火要下降,水要升腾,必须有一个力量来推动,这个力量就是中气,它是气机升降的关键。 中气由脾胃所生,脾胃虚弱,就会中气不足,继而脾气不升、胃气不降——肾水无法借助脾气的升发,向上升腾以济心火,人就会因心火亢盛而出现红肿热痛、心情烦躁等问题;同时,心火无法借助胃气的下降,向下沉降以温肾水,人就会因肾阳不足而畏寒、痛经、腹泻、下肢寒凉等。2、湿阻中焦 火往上走,寒往下沉,中焦不通,就会“上焦火,下焦寒”。最常见的就是湿阻中焦,堵塞道路,导致心火不降、肾水不升,自然水火也就无法既济了。 上文说了,上热下寒的本质在于“真寒假热”或“阳不归位”,这就提出了两点要求:一要补阳,二要潜阳(就是把阳气拉下来)。 有些上热下寒体质的朋友服用补品后,往往加重了上火症状,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就是因为单纯地补了阳,但没有把阳气拉下来,阳气没有归位,不但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反而会坏事儿。 通过刮痧打通中焦,引火归元: 一则,上热下寒出现的火是虚火,说明体寒,而刮痧以通为治,以通为补,以通为泄,以通为健; 二则,把阳气拉下来的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疏通腿上的经络; 三则,正确的刮痧可以阴阳同补,既能补阳,又能滋阴,还能祛除寒湿瘀,消除中焦瘀阻,同时补足中气,帮助脾升胃降……这些都在推动心肾相交。 第1步:打通中焦 打通中焦,祛除湿寒,补足中气,让上下气路畅通,这样火才能下行。中焦就是脾胃及它周围的物质环境,中医里常说的补中益气,补的就是中焦脾胃。 中焦可以说是五脏六腑的大管家,其他脏腑都离不开它,中焦如果不通,身体里的气血阴阳就无法正常运转。心火要下来要经过中焦,肾水上去也要经过中焦,打通中焦是调理上热下寒的重中之重。怎么才能打通中焦?最重要的是要养好脾胃。现代人上热下寒,很大一部就是吃的花样太多太杂,只顾嘴巴享受,不顾脾胃死活。所以要吃好喝好,少吃垃圾食品糟蹋脾胃,把它给堵了,那时候受苦的还是自己。调脾胃的话像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太白等都是常用穴,脾气虚,可加上气海;脾湿重,可加阴陵泉、丰隆、解溪等。 第2步:引火归元 对于上热下寒引起的虚火来说,需要把它引到该去的地方——下肢。 这时可通过下焦及腿上的穴位来引火,常用的有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涌泉等。腿部暖了,经络通了,上焦的火就下来了。 需要注意的是:脚心的涌泉穴应当放在最后,而且不可缺少,这样做才算是让“引火归元”这个过程彻底完成。
怎么吹起测阴阳
怎么吹起测阴阳?答: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道是万事万物的运行轨迹,而天地运行的轨迹就是五运阴阳的变化。是在这个世界上,天地本来是不存在的,只是五运阴阳的变化产生了天地。而在五运阴阳之中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存在,那就是神明。阴阳是组成世界最基础的元素,神明居于阴阳之中,调控着它的变化。五运阴阳的运转,使得这个世界开始变化,所以才有了生死。这是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最根本的解释。